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况且还有朱慈煾这么一面大旗!
堂堂的大明郡王,抢点吃的还要掉脑袋?
“月娥,不能这样啊!”朱慈煾却摇摇头道,“额们的确有枪,可以抢到一些口粮,但是额们又能抢到多少?额三哥手下拢共就三万户,还有一万户是游牧的蒙古人,能存下多少粮食?况且热海险要,楚河府又是坚城......唯一好打的就是这里的伊宁和700里外的买卖城。不过伊宁和买卖城是不会有多少粮食的,因为额三哥为人特别精于算计,一定会防备额们的,不会让额们抢到足够熬到明年秋收的粮食。
你们要不信,去看看额那三哥的帅府就知道了,修得多坚固啊!”
朱慈炯多老的狐狸啊!当然会防着兄弟和弟媳妇的。伊宁城大,朱三兵少,当然守不过来的。但是朱三的都护府没多大啊,所以一早就给修成了个小小的棱堡(不是星型的,而是三角形的),还缩在伊宁城一角,难打得很!
如果朱慈煾和李月娥翻脸要抢伊宁城,那当然没问题了,他们都已经入城了。可要是想抢都护府,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李月娥瞪了丈夫一眼:“就你家这样,父子兄弟互相提防,互相坑害的,也敢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朱慈煾叹了口气:“父子兄弟互相提防,谁都坑不了谁,才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啊.....月娥,你放心吧,额三哥是不会坑害额们,额了解他的为人。只要额们人人有枪,他就是额的好哥哥,是大家伙的好霸主......10年期满之后,也不怕他赖在霸主位子上不走!”
那是啊!人人有枪啊!
而且这帮人还是原来大顺的府兵户,凶得跟什么似的......朱三太子怎么敢不当大明好哥哥,不当西楚好霸主?
再说了,给一帮持枪暴民当大统领又不是什么好差事,十年干下来一准心力憔悴......
就在朱慈煾开导媳妇李月娥的同时,朱三太子正在自己的都护府里面听张希贤报告“敌情”。
“王爷,流寇军户以千户为一大股,正陆续西来,眼下已经有15个千户开到了伊宁城附近......”
“他们的武备如何?”朱三太子眯着眼睛问,这个时候他靠在书房里面的一张圈椅中,手里捧着杯已经凉透了的清茶。
“火枪很多......一个千户约有一千支,长枪的数量也差不多,不过没有什么骑兵和火炮。”
朱三太子一瞪眼睛,“一个千户有一千支火枪一千长枪?岂不是有2000人?”
“差不多啊......这群流寇的军户凶残得很,不仅男丁能战,妇女也能扛枪持械!许多上了年纪的老汉和十二三岁的少年也都有一战之力!”
王辅臣叫嚷道:“那岂不是四万户能拉出十万战士了?”
“十万人阵战之兵是没有的,”张希贤道,“但是十万攻城守城之士却没有问题。”
王辅臣哼哼着:“那么多能打的怎么就让朝廷给平了?”
朱三太子瞅了眼自己的头号打手,哼笑一声:“那是因为朝廷手里能打的兵将更多!而且这帮府兵很难养......除了砍人拿手,干啥都不行,十几二十年下来就把川人吃穷了。”
“大王,”于成龙皱着眉头,“四川天府之国都养不起他们,咱们能养得起?”
朱三太子笑了一声:“咱们不养他们......咱们是共和国,他们是公民,国家有他们一份,所以他们也得自己养活自己!”
“那咱们要怎么安置他们?”于成龙问。
“都给他们分地!”朱慈炯道,“西域这里别的没有,土地有的是......他们既然人人有枪,那么就该人人有地!哪怕一户分个1000亩,咱们也拿得出来!”
朱慈炯的地盘很大,东起伊犁河中游,西至塔拉斯河,东西长1500余里,包括半个伊犁河谷地,整个楚河谷地和整个塔拉斯河谷地,以及大片的天山北坡土地,此外还有一些富饶的山谷和肥沃的草原。可耕可牧的土地加在一起,足有10万平方公里。而他手头的军民户加上朱慈煾和李月娥带来的军户,总共也就七万户。
哪怕一户分地一平方公里,还有大片空地填不满!
而这么一大片富饶肥沃之地,也仅仅是大玉兹地区的一部分......如果有需要,朱三太子还能开辟出更多的土地。
朱慈炯笑道:“咱们别的没有,但土地有的是,给他们多分一点。他们虽然不大会种地,但是给他们那么多土地,随便种种再养点牛羊,就够吃了,饿不着的。他们都饿不着了,那他们手里的枪就能为咱们所用了!
有了他们的枪,我这个西楚霸主的腰杆子才能硬起来啊!”
于成龙又问:“大王,咱们要怎么给他们分地?是把他们摆在一起,还是散开了分?”
朱慈炯笑着:“一户给分1000亩也不可能集中啊!当然是散开了分......不过也不必拆太散,让他们保持千户、百户的编制,以便随时点集大兵!”
抢救大明朝 第1477章 苦命的朱慈照
西楚共和国的“制宪会议”还在进行当中——这是一个共和国的诞生啊!怎么都得好好商量一番,当然不可能一次会议就全都搞定的。
所以在洪兴26年3月下旬至4月底,在属于大明本土的伊宁城内,创立了西楚共和国的共和伟人和共和先驱们,连续召开了一个多月的会议,不仅决定了西楚共和国的政体,制定了共和国的宪法,划分了共和国下属的7个万户州和70个千户县的边界——70个千户县都可以推选一名共和国元老院的元老!而元老院当然拥有共和国的最高权力了......
除了这些政治上的安排之外,这次制宪会议还通过了一个让后世人民所铭记的《分田分地令》。
这可是一部了不得的法令啊!
这部法律在当时就引起了轰动,而且还在许多年后,被历史和政治学者们捧到天上去,一致认为这部《分田分地令》才是西楚共和国的根本大法,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西楚共和国的《共和律》,也就是所谓的宪法。
因为西楚的《共和律》只是在表面上保障了西楚的共和制度......而在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类似的宪法出现过很多,但是真正得到遵守却很少。
而地处中亚腹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非常落后的西楚共和国,却在后来的历史中严格遵守了《共和律》。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它的共和制度从来都没有受到过挑战!
如果究其缘由,无疑就是这部《分田分地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了西楚共和国的公民以最大的平等——经济平等!
同时,这部《分田分地令》也确保了西楚的持枪公民拥有足够养活自己和家人,并且还可以为国服役的经济实力。
由于西楚共和国的持枪公民们在相当漫长的岁月中,都拥有数量相差不多而绝对数量又不少的土地——户均都是1000亩,人均约有200亩!所以在西楚共和国境内,并没有特别富有的公民,同时也没有特别贫穷的公民。
几乎所有的西楚持枪公民,都是人人有枪,人人有地,衣食无忧,但也不可能成为巨富。当然了,不能成为巨富并不是因为《分田分地令》,而是西楚共和国特有的地理位置造成的。
在大航海时代,中亚不在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路,商业上的价值几乎为零。而高昂的陆上运输成本,也让中亚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土地的产出再多,也没法往外运,所以分到了1000亩土地的公民们,也不可能通过贩卖农产品积累财富。
这种地形封闭的地形虽然限制了西楚共和国在经济上的进步,但同时也和《分田分地令》一起,有利的保障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公平——至少在西楚共和国的人口膨胀到一定数量之前,西楚公民们都可以拥有经济上的宽裕和平均。可以说,处于一种古代贤者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当中。
而在这种普遍的宽裕和平均状态当中,哪怕是西楚霸主,也很难利用他们的职位积累起比较可观的财富......因为麻烦不小(周围的国家都不弱,下面的持枪公民又难伺候),同时油水又不足,所以听着挺唬人的西楚霸主,在朱慈炯的10年任期结束后,就变成了一个吸引力不足的职位了——倒霉的朱慈炯在第一个“霸主”任期结束后,并没有按照最初的设想去谋求王冠,而是坚决的返回了大同府,之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北京城,在那里度过了相当漫长的余生。
后来继任这个职位的朱慈煾同样没有在10年任期结束后去寻求第二个任期,而是和妻子李月娥一起去了位于热海岸边的庄园隐居,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他们的余生。
虽然在之后的数百年间,朱慈炯和朱慈煾的后裔(两人女性后裔的子孙)几乎垄断了“霸主”一职,但是依旧没有损害到西楚的共和制度。
而且从朱慈煾开始,每一任西楚霸主都是通过千户议会投票选举产生的......
......
在大明代王朱慈炯化身成为西楚共和之父的时候,在一万多里开外的孟加拉湾中,紧挨着大明西洋节度使司辖区的新琉球岛上,天天下雨的恼人季节又一次来临了。
所谓的新琉球岛就是普吉岛,因为琉球国的尚氏王朝被朱慈烺转封与此,所以才更改岛名为新琉球。
而在洪兴25年末的时候,这座风景迷人的岛屿又一次换了主人——由于尚氏王朝的尚贞一再恳求,朱慈烺终于同意将尚氏王朝迁回他们的老家琉球岛。不过尚质不再是一国之君,而是变成了世袭罔替的琉球郡王。琉球郡王仅仅是封号,并不代表尚贞可以统治琉球......
也就是说,琉球尚氏是“亡国”为代价,换来了返回家乡的许可。而如此巨大的代价,在尚氏家族的人们看来,却是完全值得的!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虽然尚氏家族尽了最大的努力开发和改造普及岛,但是仍然没有办法改变岛上瘴痢横行的状态。跟随尚家移居到琉球人,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陆续病死了80%之多!而尚贞的父亲、母亲也在转封普吉岛的三年内相继去世......移居普吉岛的尚氏子弟,也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死去了超过60%之多。
因为死去的人实在太多,岛屿的发展情况也非常糟糕,到了大明帝国准备利用新琉球岛作为进击小西洋的一处基地时,大明大元帅府才发现这座岛屿上的基础设施很差,几乎无法利用。
所以朱慈烺才不得不同意尚氏撤藩。不过他也没有将新琉球变成大明的本土,而是将之转封给了自己的五弟朱慈照,成了他的公国——朱慈照将会兼任普吉公。
成为了君主的朱慈照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身材高瘦,脸孔总是挂着一点哀伤的中年丧偶大叔了。
对,他丧偶了失去了左梦梅!
左梦梅在三年前死于疟疾......除了丧偶,朱慈照还丧了子!在左梦梅病死前的一年,朱慈照和左梦梅所生的儿子也死于疟疾!
和子嗣众多的朱慈烺、朱慈炯不同,朱慈照因为钟情左梦梅一人,所以子女很少,得以长大成人的,更只有一儿两女。
而接连遭遇丧子和丧偶之痛的朱慈照,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也有些消沉。但他还是打起精神,继续努力干好大哥朱慈烺给他的差事。
因为他还有个孙子,名叫朱怡锦,今年才刚刚四岁,这会儿正在一和族奶娘的照看下,在洁白的沙滩上嬉戏。
而朱慈照就在不远处看着孙子,难得露出了那么一点笑容。
“轰轰......”
滚雷一样的声音在朱慈照耳边响起,也许是雷雨将至。他抬头看看天空,难得是万里无云的天气。
“父王,是炮台山......”朱慈照身边,一个腰里挎着绣春刀,身上却穿着暹罗式样的丝绸短衣的黑脸壮汉大声提醒道,“应该是有海船靠近......也许是流寇水师或西洋人的舰队!”
这个称呼朱慈照为父王的人当然不是他的亲儿子,而是张勇的次子,名叫朱云翼(张云翼)。在朱慈照的亲儿子死后,认了干老子。
抢救大明朝 第1478章 额是海贼王
“快保护世孙去新首里城!云翼,跟孤去炮台山!”
现在的朱慈照果然成熟了许多,听见有流寇水师或西洋人的舰队靠近,依旧镇定自若,没有一点要跑路的意思。
“快保护世孙去新首里城!云翼,跟孤去炮台山!”
现在的朱慈照果然成熟了许多,听见有流寇水师或西洋人的舰队靠近,依旧镇定自若,没有一点要跑路的意思。
在吩咐奶娘将世孙朱怡锦送回新琉球岛的首府新首里城后,立即就带着朱云翼一块直奔炮台山观察敌情。
炮台山当然是有炮台的,位于新首里岛的西部,是一座延伸到海水中,三面环水的小山头。把12斤青铜长炮架在这座小山头上,就能控制一南一北两个小小的海湾。其中位于炮台山南面的炮台湾则紧挨着位于新首里山谷中的新首里城,非常紧要。
不过守住了炮台山和炮台湾也不等于能保住新琉球岛。因为这座岛屿上到处都是适合登陆的沙滩,守备的难度很高。
而朱慈照手头的兵力又比较有限——虽然他所统领的西洋镇开镇时间很早,如果追溯到它的前身静海军,都有二十多年历史了。但是因为南洋这发财容易活命难,所以西洋镇的军户数量一直增长不上去。
南洋这地方,一方面资源丰富,盛产稻米、香料、蔗糖、木材,还有金、银、锡等多种金属资源,而且还处在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冲上,赚钱太容易;一方面又各种疫病太多,使得北方移民的病亡率高居不下。
也就是说,“殖民南洋”基本上就是个拿命换钱的生意!
对于两广福建和日本九州岛的穷光蛋们而言,下南洋就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搏!要么衣锦还乡,要么客死异乡......两手空空下南洋,奋斗个五到十年,赚个几千上万两身家回家乡娶妻生子,舒舒服服的过完下半辈子才是人生啊!
一直在南洋呆着,谁知道什么时候就给疟疾放倒了?好不容易发了财,谁不想多活几年?
愿意扎根南洋的北方移民,不能说没有,但数量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扎根南洋的汉人通常都不愿意从军......人家来南洋是发财的,不是来建功立业的。再说了,发财那么容易,谁还当兵啊?
所以在发展了二十多年之后,西洋镇节度使司的主力已经不是募兵了,而是封建5000余户封建武士,称为“西洋武士”——只有这些拥有小块封地,有一大堆土著奴仆伺候的武士老爷,才愿意冒着被疟疾放倒的风险在南洋扎根从军。
毕竟当封建主的快乐,是很难用金钱在大明本土和日本国买到的!
至于新琉球岛上直属于朱慈照本人的“洛府武士”(朱慈照封克难洛王),人数就更少了,只有区区五百户,再怎么努力动员,能上阵杀敌的也就千余人,而且这些老爷兵的战斗力也不怎么靠谱......
所以在洛府移镇新琉球岛后,这里就经常遭到盘踞缅甸的那伙“海流寇”的袭扰。
不过朱慈照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有办法对付李继成手底下的“海流寇”。具体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坚守新首里城堡——这是一座耗费了尚氏王朝十多年心血和无数的人力、物力才修建起来的棱堡。虽然占地不广,但是却非常坚固,很容易长期坚持。而在南洋这里围攻城堡,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城堡本身,而是各种要命的疫病......因为围城部队必须在野外布署,所以染病的危险远比守城的部队要大。
守城的一方只要坚持到对手的军营中爆发疫病,也就能不战而胜了!
和长时间的围城战相比,朱慈照的第二个办法显然更加有效——几乎每次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海流寇”退兵,那就是利用“银弹”退兵。
具体的办法就是给“海流寇”们一大笔银子,让他们深切的感受到大明天朝的皇恩,然后因为羞愧不战而退。
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听着仿佛很怂,但却是成本最低,损失最小的退敌之法。
而对进攻的“海流寇”们来说,能得到黄白之物,他们也就心满意足了——新琉球岛的风景虽好,但是打下来也没啥用......也守不住啊!这地方位于喇叭状的马六甲海峡西部出口,也就是那个大喇叭口的北侧,距离大明马六甲舰队的驻地淡马锡岛只有2000里水路。大明的“马六甲型”桨帆炮舰10天内就能开到......大明在南洋这边的陆军虽然不怎么能打(能打的部队也不舍得往南洋放啊),但是守卫马六甲海峡的海军舰队(海军驻扎在比较干净和凉爽的港口,在海上活动时也不会染上疟疾)可以厉害的很!
明朝海军的“马六甲战船”看着有点像地中海一带活动的大型加莱船,由长桨和风帆同时驱动。在高海况的海域是不够瞧的(桨帆船适航性差),但是在常年无风少风的马六甲海峡一带,这种桨帆炮船就很难对付了。
因为有长桨可以划水,所以它们可以不借助风力快速而且灵活的航行(马六甲本来就没多大风),抢占有利的阵位,然后用舰载的十二斤青铜长炮发射钉头开花弹。
由于钉头开花弹的普及,舰载火炮数量不再是各国海军追求的硬指标了——火炮越多,防弹药殉爆的难度就越大!
一个炮舱发生弹药殉爆,一条造价几万两银子的大型战列舰就废了一半,修起来可麻烦了,要是有两个炮舱爆炸,这条战船不沉也得报废......
而在这场由开花弹引发的海军革命后,不能装备12斤(或12磅)青铜炮(包括长炮和短炮)和相应的钉头开花弹(需要配备防爆的弹舱和炮舱)的舰船,就不再是战舰,而仅仅是武装商船了。
哪怕可以装备上百门火炮的一级风帆战列舰也不例外——这种昔日的海上霸王也禁不住几发钉头开花弹的轰击啊!哪怕遇上一艘载重二三百吨,仅仅只装备了几门12斤或12磅短管炮的轻型战舰,也有不小的概率被打沉或打废。
所以场海军革命一方面提高了海军的门槛,一方面也最大限度拉平了先发的海军强国和后发国家在海军实力上的差距。
要不然就凭大明帝国的海军,再有二三十年也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海军!
而流亡到缅甸的大顺,如果不是恰巧遇上了这场海军革命,也不可能摇身一变就成了印度洋上的“海流寇”。
当然了,那种载重七八百吨乃至上千吨的大型轰击炮战列舰大顺朝是制备不起的,也没必要弄那个。但是在荷兰人的帮助下,小而坚固,载重仅仅二百几十吨,可以在侧舷安装8门荷兰进口的12磅青铜短管炮的“海闯王”型桨帆战舰,大顺朝还是可以弄一些的。这型战船,现在已经成了大顺海流寇纵横印度沿海袭扰马六甲半岛和苏门答腊岛沿海的利器了。
大顺皇爷李继成现在就安坐在一条二百五十吨的“海闯王”型桨帆战舰上,率领着一支规模相对大顺朝而言,绝对可以算是空前的庞大水师,缓缓的,浩浩荡荡的,由北而南,沿着马六甲半岛西部的海岸线推进,已经出现在了朱慈照的望远镜当中了。
他这次汹汹而来,可不仅仅是为了收几个小钱,而是要在新琉球岛建立据点,而且还以新琉球岛据点为根本,和大明的马六甲舰队好好较量上一番!
抢救大明朝 第1479章 大明姓朱,印度姓李
好熟悉的感觉啊!
站在新首里的城头,看着登陆上来的大顺兵将在周围的山头上竖起一面面闯字大旗。再看看蓝衣白帽的大队兵马,翻过新首里城西三四里外的山口,源源不断的开了过来,朱慈照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当年的闯王李自成好像就是这样气势汹汹而来,打破了北京城,还差一点掀翻了大明江山,更把当时还是个无知少年的朱慈照活活捉了去,当了好长时间的阶下囚。
在被囚闯营的日子里,当时还是少年的朱慈照,整天都提心吊胆。每到夜里,一合眼皮儿就能瞧见蓝衣白帽的大队兵马,杀气腾腾冲过来要宰了自己......这日子可真不是人过的!
后来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又在荆州城当了左良玉的傀儡,如果不是遇到了梦梅......
一想到左梦梅,朱慈照眼泪都下来了——他和左梦梅真是夫妻情深啊!
“父王莫怕,有儿臣在,一定不叫闯贼打进来!”
跟着朱慈照的朱云翼看见他的干爹哭了,还以为是怕了李继成,当即就拍着胸脯向老头子做保证了。
朱慈照回头瞧了一眼这傻大黑粗的便宜儿子,“为父不怕,为父只是想到了你母妃......”
“父王,”朱云翼迟疑了一下,低声道,“母妃都过去那么些日子了,您也该考虑续弦了,那个暹罗王的女儿帕翁昭.恰雅德儿臣是见过的,真的有倾国倾城之貌啊......她不是纯种的泰人,有四分之一葡萄牙血统,四分之一波斯血统,而且还考上了金陵女大,纳雷王还愿意出100万两白银的陪嫁。只要您点头,这事儿一准就成了!”
朱慈照摇摇头,皱着眉头道:“都什么时候了,还和我说这个?有这份闲心,还是好好想想怎么退敌吧?”
“父王,儿臣已经把家臣都召集到城内了,炮台南湾的商埠,还有岛上的盐场都进行了疏散,一部分商人入了城,剩下的都坐船撤往对岸的西洋军的甲米县去了。点集的命令已经颁布,预计可以召集到1100名武士,900名女武者......足够守住新首里城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