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朱慈烺看了眼正在穿衣服的吴阿珂,并没有责怪她“干政”,而是笑着解释道:“葛尔丹一太学生,并不真懂军事......而老毛子(朱慈烺就爱给人起绰号)敢先下手,一定是有备而来的。多半得到了法国人的支援,说不定还有法国将军当顾问,很不容易对付啊!”
“不是还有代王吗?”吴阿珂说,“代王可是克难兴国的头号功臣,用兵打仗的行家里手啊!”
“呵呵,”朱慈烺冷冷一笑,“老三可不是什么好人,阴险着呢!没他在西边,葛尔丹的局面还好一点。现在有他在西边,葛尔丹坏事的可能性更大。”他顿了顿,“葛尔丹不被老毛子打脸,他怎么可能把大玉兹、中玉兹都吞下去?不过老三也别高兴的太早,老九罗山王现在已经带着四个流寇万户开过去了。老九是老实人,可他的王妃李月娥不简单......西北可有的热闹了!”
吴阿珂轻轻蹙了下秀眉,她没进宫前可没少听说大明皇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佳话。现在入了宫,怎么尽听说老朱家父子兄弟互相坑害,互相埋怨的事儿?
朱慈烺这时已经穿好衣服了,回头冲吴阿珂一笑,淡淡道:“阿珂,朕的大明皇家就是这样......朕不会把兄弟当猪养,但是也不会百分百的信他们,得又用又防,有时候还得坑一下。朕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所以以后好运太子也会这样对你的儿子!”
朱皇帝搞出那么多的外藩,特别是搞出几个实力很强的外藩,可不仅仅是为了拱卫中央王朝和扩大华夏文明圈子,也存着让中央王朝和外藩属国相互斗争以保持活力的心思!
上上下下和谐一片,看着挺好,其实就是一潭死水。中央王朝一旦安稳起来,那就该舒舒服服的混日子......等着腐烂发臭了!
而老朱家的兄弟子侄们如果能在明争暗斗中保持活力,那么真正因为朱家人的斗争中而损失惨重的,恐怕就是老朱的邻居了
......
由于中亚到应天府有一万几千里之遥,所以朱慈烺得到的600里加急有约一个月的滞后。
所以他现在拿到的就是一个月前,由葛尔丹和朱慈炯联合上奏的奏报。内容是准格尔的一个在中玉兹地区游牧的万户遇上了罗刹、哈萨克、希瓦联军的突袭,损失惨重!
葛尔丹在得知败报后勃然大怒,放弃了去年就定下的进攻花剌子模绿洲的计划,调集了大军开到中玉兹草原上去找场子。
但是正如朱慈烺预料的一样,人家就是有备而来!目的就是要以主动进攻打破准格尔、和硕特和代国三方的联合攻击图谋。
对于准格尔部的反击,罗刹、哈萨克和希瓦方面也早就有了准备。罗刹人的总督戈洛文和远征军司令官戈里津利用哈萨克部落充当诱饵,将葛尔丹的大军引诱到了到了图尔盖高原。然后集中了罗刹、哈萨克、希瓦三国的三万精锐部队和葛尔丹的一万五千多精兵展开决战。
这场被后世史家称为“第一次图尔盖高原之战”的战役,不出朱慈烺所料,以葛尔丹的失败告终,超过5000名准格尔勇士命丧图尔盖高原。而罗刹、哈萨克、希瓦三国联军的损失还不到2000人。
“大王,从额们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罗刹国是动真格的人......光是射击军就出动了万人之多,还有几千哥萨克。而且这次出动的射击军都是精锐,采用的战术和装备,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且他们的人数还多,所以葛尔丹败得不冤枉啊!”
正在楚河的王府当中和朱慈炯说着图尔盖高原之战情况的是张希贤,他虽然没有参加这场战役,却通过手底下的特务,把战役的进行的情况摸了个通透。
朱慈炯眯着眼睛,瞄了一眼王辅臣,王辅臣笑道:“王爷,还是让罗刹鬼再得意几日吧......额们现在拿着楚河流域挺好的,反正额们的人以耕种为主,只要守着楚河、伊犁河和天山北麓就好,对放羊的地盘可没什么兴趣。”
朱慈炯眯眯笑着:“是啊,我对放羊的草原没兴趣!我还嫌现在手头的地盘大咧......石道人,你说呢?”
石道人傅山只是笑了笑,道:“王爷,九王就要到了吧?您打算怎么安排他?是让他去抢哈萨克人的土地,还是等着葛尔丹继续坏事……”
抢救大明朝 第1474章 不能兄弟相残怎么办?
朱慈炯笑着摆摆手:“不抢哈萨克人的地盘,也不去占准格尔的土地……我们汉人就是种地的,要哈萨克人的草原做什么?准格尔的地盘更没什么好的,太多天方教徒了,我也不想要的。
有楚河、伊犁河、天山北麓,还有热海周围的肥沃土地,就足够咱和老九的人马开垦耕种了。”
朱慈炯的话,傅山、张希贤、王辅臣三个人是怎么都不会相信的。
这位贪得无厌的代王殿下怎么可能会嫌地盘大呢?
看见三个手下都将信将疑,朱慈炯摸着自己的胡须,轻轻叹了口气道:“我们手头才多少人?满打满算也就三万户,其中还有一个万户是蒙古人,还有许多不知道是什么种的人……
可老九呢?吃软饭就吃到了四万户,还都是流寇的府兵户啊!”
朱慈炯长叹一声:“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你们都说说,老九一来,西域楚河这里,又要以谁为尊?咱们又该怎么安置他们那么多人?”
这的确是个问题啊!
朱三太子在西域这边打拼了那么些年,拢共才攒出三万户,其中汉人顶天就是半数。
而朱慈煾和李月娥带过来的人马却有整整四个万户。而且这四个万户的根底是大顺府兵户……那可是相当的凶残啊!
如果要论真正的实力,朱慈炯根本斗不过朱慈煾。
“大王英明!”朱慈炯的军师傅山已经明白主公的意思了,“咱得想办法吞了九王的四万户,才能在西域做大了……”
“七万户也算不上多大啊!”朱慈炯苦苦一笑,“这七万户是我和老九眼下能控制的地盘上的全部户数,而准格尔的十四万户仅仅是国族之数啊!”
准格尔王国占据的地盘都是中亚人口最多,农业也最发达的城市和绿洲。不算准部腹心的十四万户,至少还有三四百万被统治的人民。这部分人虽然不能参加准格尔的军队,但是却能让准格尔的国族壮丁暂时脱产从军。所以准格尔和朱慈炯、朱慈煾之间的强弱可不是十四万比七万的问题……
朱慈炯又道:“所以我和老九合起来的实力也算不上多强大。所以不能多占土地,更不能兄弟相残啊……”
这可真难为死朱慈炯了!
他和朱慈煾两下合股才七万户,人口也就三十几万,勉强可以在楚河、伊犁河谷西部,天山北麓坡地和热海周围建国殖民——这块地盘因为有天山融雪的滋润,有充沛的水源可以支持农耕。而且由于过去没有大规模和长时间的开垦,又没有大量的雨水冲走土地当中的养分,所以这一带的土地那是相当肥沃的。
虽然因为气候寒冷,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但是也足以支撑起一季小麦、燕麦、黑麦或黄豆的生产。由于人少地多,支撑草田轮作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在这种比较优越的生存环境中,朱慈炯、朱慈煾的七万户一定可以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再加上不断流入的河西、安西移民,二三十年后增长到一百多万人都有可能!
可如果要来个兄弟相残……七个万户大火并之后还能有多少人?人要死光了,那就啥都没了。
况且,他的人也打不过朱慈煾和李月娥的人。不仅人数少,而且也没人家凝聚团结。真要火并起来,朱慈炯多半会先让朱慈煾和李月娥的人砍死!
既然砍不过人家,那肯定得当好兄弟啊!
“大王,”朱慈炯的特务头子张希贤斟酌着说,“自古民无二王,国无二君啊!可九王爷带四万户而来,恐怕是不可能为臣的……”
“军师,你这话什么意思?”王辅臣一听就不答应了,“九王不为臣,难不成要让大王为臣?大王可是当今圣上的嫡亲兄弟,克难第一功臣,堂堂的代国王啊!”
朱慈炯眉头大皱,又把目光投向了军师傅山。
傅山思索着说:“大王,其实天下诸国,未必都有君父啊!”
“没有君父?”王辅臣眼睛一瞪,一副马上就要炸毛的模样,“军师,你这什么意思?难不错额们要在西域建一个劳什子共和国么?”
张希贤连连摇头,“这可不行......额们万里追随大王到此,不就是想跟着大王开疆辟土,共创一朝,而后可以封爵授土,传子传孙么?若是建了一个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的共和之国,我等岂不是白辛苦一趟了?”
傅山摇摇头:“若是让九王当了王,那就更加白辛苦了!咱们不如先弄个共和国,把九王的四万户和额们的三万户都拢在一起。然后再慢慢想办法把九王底下的人拉拢过来,只要额们的人多了,自然可以改共和为王政。到时候大王就又是国王了!”
张希贤和王辅臣两人眉头依旧拧得紧紧的,显然都不赞成共和。
朱慈炯也拧着眉头:“军师说的就是老祖宗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啊!可是共和之国也得有个头头吧?”他想了想,“要不搞个双执政官?”
“不可,”傅山摇头道,“大王,您可以退一步不当国王,但是共和国统领之位绝不可以让出去......您今年可四十多了,九王才二十出头。如果您和九王同坐龙床,那手底下的人会觉得谁比较长久?”
“那......”朱慈炯又问,“我当护国主行吗?”
“也不行,”傅山还是摇头,“这英格兰的护国主无帝王之名而有帝王之实......九王又不傻,怎么会同意?”
“这个不行,那个也不成,”王辅臣有点不耐烦了,“到底该如何是好?”
朱慈炯也瞅着自己的军师。
“大王,”傅山斟酌着道,“您可以当一个有任期的大统领......任期十年,您干完一个任期后就让给九王干,九王干完一个任期再让个您儿子干,您儿子干完就给九王的儿子干......”
朱慈炯眉头皱着:“以后就是两家轮流当王,不,是当大统领了?”
傅山笑道:“大王,您有十年时间‘高筑墙、广积粮’,还不能尽得人心吗?到时候共和国元老院开个会,选您当大王不就行了?”
“行啊!”朱慈炯露出了笑颜,“军师的办法可行......若是我十年都拿不下人心,那就和老九轮流坐庄吧!”他瞄了一眼王辅臣,“老九的人到哪儿了?”
“先头部队已经快到伊宁了,大队还在哈密卫。”王辅臣道,“这一路他们可苦得很,走了大半年,还死了不少人,恐怕已经伤了点元气了。”
朱慈炯摇摇头,“伤不了太多元气的......沿途有河西、安西两军供应,西川军还给了不少东西。所以走不完这几千里的都是老弱,活下来的都是青壮。
马鹞子,安排一下,本王要走一趟伊宁,去亲迎罗山王的大队人马......顺便再和他说一说在西域共建一国的事儿。”
“大王,”王辅臣这个时候又问了一句,“额们这个劳什子共和国叫什么名?代共和国?”
“代共和国......不大顺口啊!”朱慈炯想了想,“咱们这个国在西域,国都又在楚河边上,不如就叫西楚共和国吧!”
抢救大明朝 第1475章 神圣的时刻
朱慈炯的北庭都护府内堂之中,几杯土耳其咖啡,正飘散着一股浓郁到极点的焦香。朱慈炯换了一身宽松的道装,也没戴帽子,悠闲自得的坐在上座。还一叠声的招呼远道而来的朱慈煾和李月娥宽坐。朱三太子一副随和的样子,朱九王和李月娥当然不会驳他的面子,也就各自落座,捧着咖啡杯,装模作样的喝了几口,然后就和朱三太子寒暄谈笑。王辅臣、于成龙、傅山、张希贤还有李月娥的四个哥哥,则分头落座,也都一人捧着一杯土耳其咖啡,一脸专心致志的模样。
他们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正在进行的事情有多么“神圣”。朱三太子和八面金刚软饭王可都是皇家的血统,而且还“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的大英雄。现在却要“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这等境界,绝对是可以把头像刻上天山的传奇英雄了。
在后世的历史书,还有历史类的电影电视剧上,今儿发生在伊宁北庭都护府衙门的一幕,那可都是相当光辉的一幕啊!
这可是民主、自由、进步的西楚共和国的开会制宪之会啊!
朱三太子和八面金刚软饭王在日后的西楚共和国人民的心目当中,那可都是圣人国父一类的伟人。
他们是为了传播华夏文明和孔孟之道,为了实践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才放弃了奢侈的君王生活,带领着七万户和他们有种共同信仰的华夏子民,背井离乡,远行万里......在广阔而没有人烟的西域中亚之地,开创了天下为公的西楚共和之国!
而让后世的西楚共和国史学家们感到遗憾的是,这场制宪立国之会召开的时候,由于一切还都在草创初兴当中,所以忽视了会议记录。因此后世的历史学家们就只能通过脑补,去想像他们的共和伟人在大明洪兴26年春天的这场历史性的会议中,讨论了什么话题。
“九弟,说实在的,这个西域国也好,代国也罢,根本就不是你三哥我想要的,都是叫老大给坑了来扛雷的......亏本啊!我本来在大同为王,多舒服啊!大同城内,我就是一国之君啊!我的钱多的花都花不完,我的代王府修得比皇宫都差不到哪儿去,后宫里面......呵呵,什么样的艳色没有?这多好的日子,结果被老大坑成这样了。这国主之位,你要能接,我拱手相让,我回大同去享福了,你来当头头。什么西域霸王、代国大统领的,都由着你来!”
“三哥,我也不想来啊......我也是老大坑了的,我在南京的时候多好啊,老爷子都把西圃王府给我了,光是王府附带的铺子一年就能收几万两的租子。虽然我们你那么多后宫艳色,但是秦淮河上的那么多秦楼楚馆,里面什么艳色没有?我那时候可是各家青楼的贵宾,秦淮河上的艳色都以能和我共度春宵为荣,现在......当然了,现在也很好,有月娥一个,我就心满意足了,什么秦淮九艳十二钗的,我都已经忘记她们了!
那个啥,三哥,大统领什么的,我可干不来的,还是你来,你来吧,只要能让老大把西圃还给我就行......”
“不当不当,我都什么年纪了?还当什么当啊,回大同享福才是要紧事情。老九,你年纪轻,你来吧!”
“三哥,你别害我了,我哪有这能耐?还是你来干吧,我回去当个富家翁足矣......”
两个西楚的共和伟人一边声泪俱下的在控诉着大明皇帝的封建专制,一边在互相揖让着共和国大头领的宝座。这两位还真是德比尧舜的圣人了,什么大统领,什么西楚霸王的,都不在他们的眼睛里面。
不过他们的心目当中好像也没三四十万西楚持枪之民,只是想着快点扔了西楚的包袱回大同、南京去享福......说实话,西域蛮荒之地加三四十万西楚持枪暴民,这个王也好,大统领也好,真没啥好当的。如果朱慈烺肯给朱三太子几百万接了他的盘,他真的肯回大同去过舒服日子。
至于朱慈煾要求就更低了......只要能让他回南京,他西圃都不要,有个破郡王府有个3000亩薄田就心满意足了。反正他逛秦淮河也不花什么钱,那些什么秦淮九艳十二钗的,都得经过他的认证!谁要没让罗山王睡过,怎么敢称名妓?
哪位姑娘的梳拢之礼如果能请到罗山王来办,绝对能吹一辈子,以后的身价都得涨上不少!
两个“共和伟人”在互相揖让的时候,下面一群“共和元老”看着都有点心里发毛了——你们俩这是真的假的?西北这里那么大一烂摊子,光是把朱慈煾和李月娥带来的四万户安置好了,就能拉出几百万的亏空。何况西边的罗刹国、哈萨克国、希瓦国的大军眼看就到了。另外,隔壁的准格尔王国又因为葛尔丹新败搞得风雨飘摇......这种烂摊子你们俩不接,谁还能接啊?
想撂挑子回去享福,做梦吧!
当然,朱慈煾的老婆李月娥也不愿意回南京。在西域这边,八面金刚王是她一个人的。到了南京,八面金刚王的大部分时间就属于秦淮河了......
所以李月娥赶紧给自己的干哥哥李远打了个眼色,李远立即就站起身,拱了拱手,然后大声喊道:“请二位大王为了跟随至此的七万户军民所计,早定大事啊!”
王辅臣也跟着大吼道:“臣也请二位大王早早的拿个主张,以安西域七万户的人心。”
朱慈炯连连摇头:“我不当国王了,老九,既然你来了西域,就接了我的班吧!”
朱慈煾哪里肯接盘,连连摇头:“我也不当,绝对不当的……”
李月娥听了丈夫的话,就有点急了。
跑那么大老远的过来,不当大王你当什么?别人都抢着当王,你们俩倒好,都把王位当成烫手山芋了。
想到这里,李月娥就有点恼了,大声道:“二位都是男儿大丈夫,又是皇明贵胄,又为万众所仰,怎可置数十万军于不顾?即便不愿意为君为王,也可暂退一步,称个大将军大都督吧!”
朱慈炯眉头皱着,似乎不大情愿,“建号将军还是有缓称大王之嫌,吾年纪已老,不愿久居西域。”
傅山接过话头说:“殿下既然不愿在西域为国王,不如就建个共和之国吧......臣听说有些共和之国不设君王,执政之员也有期限,期满便可归隐山林,悠游自在。”
“这个好,这个办法好......九弟,你看如何?”
朱慈煾一听也觉得不错,不过他没马上点头,因为他已经发现老婆李月娥有点怒了,于是就问李月娥:“月娥,你看这事儿......”
“如此也好!”李月娥盘算了一下,觉得这办法不错,先搞个共和国,不当大王,当个可进可退的执政官......万一搞砸了还可以辞任下野。
她琢磨了一下:“那就建个共和国吧......”
“好好,”朱慈煾松了口气,“就建个共和国!三哥,这个共和国叫什么名比较好?执政之官又称什么?任期多久合适?您都拿个主意吧!”
朱慈炯笑道:“这个共和国是由我的代国和老九带来的四万户合并而成的,不能再称代国。不如就以西域楚河为名,叫西楚共和国吧!执政任期......10年如何?10年期满,回朝养老吧!”
“好好好!”朱慈煾连连点头,“西楚好,10年任期也好,这个西楚的执政,要不叫西楚霸王?”
傅山摇摇头:“这不吉利,而且霸王也是王啊......咱们西楚是共和国,不能叫王。”
李月娥对朱慈炯、朱慈煾两兄弟没有当国王的野性很有点不满,于是就没好气的插了句话:“英格兰共和国的头领叫护国主,不称王,便称主......就叫西楚霸主吧!”她看了看朱家两兄弟,“你们谁来当第一任西楚霸主?”
朱慈炯笑道:“我来吧......我年纪大了,干完一个任期就回大同。要是等老九干完我再干,那就得老死西域了!”
抢救大明朝 第1476章 人人有枪,人人有地
伊宁城,罗山郡王驻地。
从朱慈炯的都护府出来,才回到自家的临时安顿之地,王妃李月娥的脸色就铁青下来了,也不等朱慈煾把她拉进屋子,就当着几个兄弟的面教训起老公了。
“王爷!你怎么不额商量一下,就答应让代王当第一任的西楚霸主了?”
听了老婆的话,朱慈煾心里那个苦啊!这个老婆根本就不知道要给自己这个男儿大丈夫留情面,训人的话你进屋去说啊,哪怕跪搓衣板呢!可是李月娥根本不来这一套,有什么话都当着手底下人说,一副女主当朝的架势。进了屋反而变成个柔柔媚媚的小女子,怎么弄她都行,听话的很......
“王妃,这个,这个额不答应他当霸主,他就会把第一任霸主推给额,这里烂摊子额们怎么收拾?”朱慈煾摇摇头,道,“额们虽然有四万户之众,但是已经行了几千里路,还有多少气力?而且这一路行来,都靠沿途军镇供应粮食......若无北庭和代国供应,额们那么多人吃什么呀?”
李月娥哼了一声,瞪了丈夫一眼:“代王他在西域屯田多年,他是有粮的!额们虽然没粮,但是额们人人都有枪!你说最后谁会有粮?”
人人有枪当然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但是户户有枪是没问题的!
李定国本来就是大顺军头一号的军头,手头控制着大量的军械储备。在陕南战役后,他就开始布置总退却了。在布置退却的时候,他又将能够搜罗到的军械都运去了松潘卫。其中就有多达数万支火绳枪!足够他手下的四万户一户一枪了!
虽然这些火绳枪性能不咋的,型号多是笨重的斑鸠脚火铳,也不能配刺刀。但是大顺的二代府兵素质还是很高的,几乎都能正确使用斑鸠脚火铳,要不然也不可能扛住大明那么多年。
所以“户户有枪”的李月娥根本不怕手下人没饭吃......当然了,前提是她的人不被大明朝廷视为叛逆。否则天兵大至,李月娥的那点枪杆子根本挡不住,枪杆子没了,命也就没了!
不过现在李月娥已经带着人跑到了伊宁,对大明朝廷而言,已经有点鞭长莫及了,抢点吃的能算事儿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