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招募日本武士去南洋战场打仗的事儿......肯定是不正确的!
所以朱慈烺也是好一阵的犹豫,只到最近因为和暹罗交换土地,遇上了北大年苏丹国的激烈反抗,才不得不下定决心大举实行。
而这件事情的不正确,还不仅仅是募集日本武士去南洋打仗,还包括打完之后的安排。
朱慈烺又道:“在北大年讨伐完成之后,将会有1000名武士在北大年得到可以世袭的所领之地!”
真是太不正确了!
朱皇帝不仅要用日本武士,而且还会将一部分攻取的土地封给有功的武士,让他们在南洋地区定居繁衍。
这么干当然是不对的......打仗就算了,土地不应该给啊!
土地应该分给本土的失地农民啊!这样做当然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不行。
因为南洋方面将要发生的,是两个文明圈子之间的冲突!
文明之间的冲突,有的是时候不仅残酷,而且还持久。只能持久保持残酷的一方,才能取得冲突的胜利。
而在天朝文明圈子中,最残酷的是谁?
是中国的失地老农民?谁都知道他们是不行的。他们要够凶残,历史上怎么会员元朝,有清朝?如果是战国七雄的农民,或是两汉三国的农民,也许能行。
但是明朝的农民......大部分是不行的。也许有人会说客家农民的战斗力,没错,客家人是很厉害,但不是明末的客家人,而是清末的客家人。
而且客家人的凶蛮和日本武士的凶残,根本就是两个类型。
前者是劳动阶级,种地才是主业,打架不过是为了争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让他们去人少地多的美洲湾或者去暹罗国、金瓯军境内发展更加合适。
而后者是统治阶级,砍人和镇压才是他们的主业!把他们放在天朝文明圈子的最外围,应该可以起到和准格尔部一样的作用。
至于让退伍的老兵们去南洋的最前沿......他们到底做错什么了?居然要发配到那种瘴痢之地去?
另外,除了九边少年军士兵之外,明军的大部分士兵都没什么文化,不像那些日本武士是允文允武的。而且这些明军退卒不仅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跑去南洋说不定就跟着敌人走了。
相比之下,这个时代的日本武士如果搭配上本愿寺的花和尚,还是比较坚定的。
朱皇帝最后对德川高说:“高妹,你是长崎的领主,那些人名义上是你的家臣,你得走一趟长崎,接受他们的誓书,向他们发放俸禄,并且任命主持藩军的家老团。”
抢救大明朝 第1095章 ???洪兴大儒(求订阅)
在17世纪,世界上大约存在四个文明圈子。西方基督教一个,西方天方教一个,天竺婆罗门教一个,天朝华夏一个。
四大文明圈之间,有交流,当然也有对抗......
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抗,在很多时候是同时存在的。有交流,不等就不能对抗。有对抗,也不等于不能交流。谁也一根筋,那是肯定不行的。
在交流的时候,要善于学习对方的优点。而在对抗的时候,心狠手辣也是不可少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朱慈烺一直争夺天朝圈子的最高领袖地位,没太多的功夫去和其他几个圈子搞对抗。而且当时天朝圈子还处于不断退缩的过程中,也不容易和其他圈子发生对抗。
而从朱慈烺击败清朝,再一次将大明推上天朝帝国的地位后,天朝文明圈和基督教文明圈、天方教文明圈之间的对抗就不可避免的开始了。
在南洋和中亚,再次开始扩张的天朝文明圈子开始侵入了天方教文明圈子的边缘——从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天方教的圈子一直在侵入天朝的圈子。而天朝圈子一直在步步退缩,现在终于可以反击一下了。
不过南洋和中亚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在中亚,情况比较简单,就是天朝圈子中的准格尔部和天方教圈子中的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对抗。基督教圈子中的罗刹国暂时没能力入局。
而在南洋方面......天朝、天方教、基督教、婆罗门教四大圈同时存在!
其中基督教圈子正在强力扩张,处于攻势。婆罗门教的圈子则就快从南洋出局。而天方教圈子原本和天朝圈子都处于守势,一度还有联手对抗基督教的苗头。不过随着大明的崛起,天朝圈子和天方教圈子、基督教圈子一定会在南洋发生斗争!
除了南洋、中亚这两个“文明间的战场”之外,朱慈烺又在北美洲开辟了一个“第三战场”同基督教圈子抢地盘!
也就是说,现在摆在天朝帝国面前的,是三大文明之间的竞争,而且还有三个互相对抗的主战场。
当然了,在对抗的同时,交流也是一点都不少的......
这个局势真有点复杂了,幸好朱皇帝向来善于面对复杂的局面,他从来就不是一根筋的人。
要不然,天朝帝国的圈子就该被他自己给拆了!因为在圈子内部,各家各派各国之间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因为文明的圈子,根本做不到一个思想,一种声音,一个领袖——真要那样,这个文明也就到头了,不会再进步了。
因为文明的进步,是有赖于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之间的碰撞和争鸣的。
所谓的文明圈子,只是一系列比较接近的思想和文化的集合。比如基督教圈子里面的不同教派不同思想多如牛毛,从来也没有统一过。
哪怕天方教圈子也是一样,不同教派之间的斗争还相当激烈了。
而天朝圈子那就更乱了,因为天朝圈子并不是只有一个宗教,而是同时存在佛、儒、道、神道至少四个主流的宗教(学派)。
在这大教派当中,又存在两根主线,一个是儒学,一个是佛教。
同时拥有这两根主线的华夏、朝鲜、安南、日本、琉球就是这个圈子的核心——虽然许多人都很讨厌安南、朝鲜和日本,但是这改变不了它们三国在17世纪时文明属性。
除了同时拥有两个主线的四个核心国家之外,还有一群被佛教圈进天朝文明圈子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暹罗、缅甸、真腊、老挝、黄教蒙古等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因为受儒学的影响比较小,因此不是天朝文明的核心成员。但是它们终究还是天朝文明圈的一员......排除他们将会削弱天朝圈子抵抗天方教和基督教侵蚀的能力——这等于主动放弃了外围阵地,直接把核心阵地暴露在敌人面前了!
但是仅仅依靠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有些人觉得藏传和汉传区别很大,其实汉传和南传的区别更大),也不足以巩固文明的阵地。
所以在以军事手段捍卫文明的同时,天朝帝国还需要扩张儒学的影响力!
而拥有了《子论格物篇》的儒学,已经变得相当有战斗力了!
这部孔子遗篇给了儒学寻找“天理”(天主、上帝)的工具!使得儒学的学者可以充分探讨和论证天理——不需要加以实证,可以用思辩来探讨和寻找唯一之“主”,同时也可以用来质疑基督教和天方教的许多理论。
......
“衍圣公,最近你都看些什么书啊?”
在东湖上的一条龙舟内,大明天子正在和陪他游湖的大儒孔胤正说话。
“陛下,”孔胤正道,“臣在拜读《圣经.新约》。”
“哦,怎么样?有道理吗?”朱皇帝笑着问。
孔胤正道:“臣看不太明白。”
“那是翻译的问题吧?”朱慈烺说,“回头找一下汤若望所译的白话文本吧。”
“不,不需要,”孔胤正摇摇头,“臣读的是拉丁文版的《圣经.新约》,不过还是看不大明白......”
“你还懂拉丁文?”朱慈烺吃了一惊,看着貌似粗鄙的孔胤正。
孔胤正笑道:“太学早就开了拉丁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课程,臣去学了拉丁文,所以能读一些。”
学拉丁文、希腊文、阿拉伯文当然是为了研究西方的学问。
许多西方学问的原版或重要的抄本,都是用这三种文字写成的,要看原版,当然得学拉丁文、希腊文、阿拉伯文了。
而大明的太学之所以会开设这三门外语课,是因为太学的学者在研究《子论格物篇》的过程中,发现西方的许多学问和《子论格物篇》的学问有共同之处。研究西学,也能促进对《子论格物篇》的理解......原本百思不得其解的道理,也许找几本拉丁文、希腊文、阿拉伯文的著作一读,就通透了!
所以那些太学里面的大学问家发现这个窍门后,都开始学外语了......《子论格物篇》里面的道理,只要你说通透一条,那就是大儒啊!不仅有一笔丰厚的大儒俸可以拿,而且还可以名垂青史!
所以现在洪兴朝的青史上已经有许多大儒了......每年都要出好几个!
这洪兴朝不仅孝子多,忠臣多,连大儒都特别的多,这国家能不兴旺吗?
而孔胤正则是个“双料大儒”,不仅提出了“勇者有爱为仁”的理论,而且还提出了《格物方法论》,用来指导格物研究。
真是个了不得的大儒啊!
“衍圣公,”朱慈烺看着眼前的双料大儒,“朕现在有一个想法,就需要你这样的大儒去做。”
“陛下请吩咐。”孔胤正当然不会推辞了。
“朕需要一部能将四书五经和《子论格物级》上的道理合在一起的《儒经》,作为儒家学术的总论。”朱慈烺道,“而且这本《儒经》要用白话写成,要通俗易懂,还要为天理之说给出一个简明扼要的解释。
并且这个解释还要经得起和外教学者的辩法考验!
衍圣公,你能找些人一起来做吗?”
这个要求可不低啊!而且这本《儒经》也极其重要,重要到了在过的十几年间,朱皇帝都不敢找人来编纂的地步。
:。:
抢救大明朝 第1096章 ???生而为贤,死而为圣(求订阅)
朱慈交给孔胤正的任务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他想要的就是一本《儒学abc》,最好简单到识点字就能看明白的地步。所以不要用文言朱慈本人的古文很好,他是两辈子的学霸,能不好吗?而且现在文官的奏章多半都是文言,朱皇帝天天看,文言的水平能低得了?
但是他也知道,学文言是很痛苦的事儿。一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用不上的语言是很容易遗忘的;二是文言的歧义比较多,为了省字儿嘛!那时候文言是刻在竹简木板上的,必须得省字儿。但是现在有那么多纸,为什么不能多写点字,把事情说清楚?
儒家那些东西,说实在的,用白话文来写是很容易理解的。无非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加一个天人合一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上帝嘛!
这一套东西如果精炼一下,再用白话文来写,念完小学就能粗通,读完中学肯定就能讲得头头是道了。可是要上全文言,那可就难了!光是读通就费老鼻子劲儿了。
当然了,儒学要往高深了去是没有尽头的,儒家学说往高深的方面研究就是“格物致知”,也就是探寻天理,或者叫寻找上帝!但这并不是绝大多数儒生需要追寻的事情,而是大儒们的研究方向,和传播儒家学说没有什么关系。
而朱皇帝要扩张儒学,使其与佛教一起天朝文明圈子的双主线,当然就需要一本通俗易懂的《儒经》了。
“衍圣公,您说陛下要编一本通俗易懂的《儒经》?”
“正是,天子真是我儒家的大圣啊!他这是要让儒家大兴,要让天下人人习儒,个个成圣。孔某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看过一本白话《儒经》就能成圣?成圣哪儿那么容易?就是我等都称大儒者,谁又敢言成圣?”
“不能成圣就不要习儒了?圣人的道理难道只是为了可以成圣的人准备的?”
武昌城的武汉太学(现在的太学有应天太学、武汉太学,还预备开一个天津太学)内,从东湖宫过来的孔胤正,正在和武汉太学的祭酒黄宗羲,司业王夫之、张果中讨论编纂《儒经》的事情。
孔胤正摸着自己的钢针一样的络腮大胡子,一脸佩服敬仰的表情:“先圣就说过要有教无类,所谓无类,当然也包括愚笨鲁钝之人。文言其实是古言,对于今人而言晦涩难懂,光是读懂就是大学问了。愚笨鲁钝之辈光是一个文言就不知要学多久,哪儿还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去学圣人的道理?
圣人的道理,难道是为天资聪颖,而又负担得起多年苦读之费的人准备的吗?对于我等教书育人之辈而言,是传播圣人的道理重要,还是教人学文言重要?因为文言难学而耽误了圣道的传播,不是舍本逐末吗?
幸好有圣天子编《儒经》教化天下,要不然我等妄称大儒之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圣道难传,真是惭愧啊!”
黄宗羲和王夫之听了孔胤正的“马屁话”,都露出了一些鄙夷的神色。这个衍圣公,学问和武艺都是很好的,对儒家的大道也有贡献,称为大儒也名副其实。只是太喜欢拍马屁......看来这辈子是没机会成圣了。
“衍圣公说的有理,现在的确是圣道难传啊!”说话的是河北大儒孙奇逢的高足张果中。
他老师孙奇逢是河北大儒,少时时保定府著名的神童,十七岁中举,当时还是万历年间,可谓早成。二十二岁入京应礼部试时闻父亲过世,回家结庐守孝,守完父孝之后刚准备再去考试,他母亲又过世了,然后继续守孝,又是三年。从万历年一直守到天启年。接着又撞上了魏忠贤把持朝政,而他又和东林党人走得太近,奔走营救左光斗等人,还给当时的辽东督师孙承宗上书,请他入朝收拾魏忠贤......这么一闹腾,自然也甭想在魏忠贤手里中进士了。于是就只能醉心学问,当一个大儒了。
后来崇祯上台,孙承宗、范景文要举荐他出仕,他都推辞不出,安心在乡著书立说,教书育才,培养出了一大批河北名儒,形成了一个夏峰学派(夏峰是孙奇逢的号)。
再后来遇到了甲申之变,天子南幸,东虏入关等一系列的剧变,原本打算一辈子做学问的孙奇逢也不能在乡下呆着了,只好带着门人子弟投奔高鸿图、左懋第,一块儿保卫孔林了。
结果孔林还是叫人给倒了斗......还倒出了一个《子论格物篇》,于是孙奇逢也不做官了,带着门人子弟在山东登州办了个夏峰书院,专门研究《子论格物篇》,还研究出了一些成果,他的学生张果中还因此入了太学,先是当教授,后又当上了武汉太学的右司业。
不过孙奇逢和夏峰学派出了点成绩,也改变不了儒学在北方难传的现状!
张果中叹息道:“如今虽大儒辈出,但是小儒却比不上崇祯年间了......河北乡间的后生都不怎么习儒了,即便习了一些,也是粗通而止了。”
黄宗羲道:“那是因为没了科举!太学毕竟不是科举,而考试为吏也不能和科举入仕相比,所取之人多了,门槛当然就低。而且小吏是办事的,武艺算学这些比儒家道理更实在,所以下面的吏员考试也只要求粗通儒学。”
王夫之也道:“太冲兄言之有理,不过以往的儒生的确花费了太多的精力钻研文字而误了实学。之前没有《子论格物篇》,也没那么多学问可以钻研,可以多学点文言......现在《子论格物篇》的学问那么多,哪儿还有功夫钻研文言?所以现在不仅是河北乡间少人习儒,就是东南人文鼎盛之地,也不怎么钻研四书五经了。这几年许多太学生连八股文章都写不好了,许多新晋的文官甚至和武官一样,开始用白话写文书了。”
孔胤正道:“白话文书好,一看就懂,歧义也少,不耽误事......所以圣上才要咱们用白话编《儒经》。这样习儒就容易了,后生们就能多花点时间在实学上了。”
张果中点点头:“那就编吧!”他想了想,“我先来个抛砖引玉,《儒经》应该突出两点,一是道德;二是天理。要说清楚道德和天理间的关系......要让世人敬天理而有道德。”
“对对,这就对了!”孔胤正笑道,“道德应该突出忠和孝,为臣民要忠君爱国,为儿女要孝敬父母......这就是存天理!而不忠不孝的那些,都是必须去除的邪妄人欲。而存天理灭邪欲者,才能生而为贤,死而为圣!”
“生而为贤,死而为圣?”张果中拍了拍手,“这个好,这个好啊......这个有点像基督教的上天堂啊!衍圣公,那些为国捐躯,名入忠烈祠的算不算圣?”
“当然是圣了!”孔胤正一脸正色,“此乃国之圣贤!”
“圣贤还要分等级?”王夫之问。
“看来是要分级的,”黄宗羲想了想,笑着说,“得分儒之圣贤、国之圣贤、乡之圣贤......还应该设贤良祠以奉儒之圣贤和乡之圣贤。”
抢救大明朝 第1097章 ???如何成为圣人?(求订阅)
“美穗,你的,可看得明白?”
朱慈又在说“日语”了,在一间日式布置的房间内,对一个跪坐在榻榻米上,正在看书的剑道服美少女说“日语”。美少女就是高田美穗,她没跟着德川高去长崎,而是留在武汉陪伴大明皇帝......
在和美穗深入接触后,朱慈知道这个日本小娘皮的爷爷是一个拿长枪捅人的专家,在岛原之乱中出征,前前后后捅死了108个天主教徒!因此被德川家光提拔为旗本,还赐名枪又兵卫。
不过一场岛原之乱也给不了高田家太多的富贵,所以高田枪又兵卫就将再进一步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女和孙辈身上,督促他们努力学习武艺和学问,争取能混个好差事。当然了,高田家的女孩也需要努力学好了武艺可以去给藩主家的公主们和夫人们当保镖,也许还能被藩主看中......
所以这个高田美穗不仅会使枪棒刀剑,也会读书习字。当然了,都只是会,谈不上精。哪怕她最精通的枪术,也就是吴三妹这个水准的人看着不错,要让吴三桂来看,一准说是花架子。而她的学问就更差了,也就是识不少汉字,还在长崎学会了说汉话。
而《儒经》就是给她这种人读的要不识字,也读不了《儒经》,要真有德川光国的水平,肯定也不屑于此。
高田美穗点点头,“能明白一些。”
“明白了什么?”朱慈问。
高田一本正经的回答:“明白了要忠于主君,要勇于为主君献身,即便要身死人亡,也要毫不犹豫,这样才能生而为贤,死而为圣!”
你这个是《儒经》?朱慈心说:你这个明明是武士道!等等,她刚刚说为主君献身要毫不犹豫?真的吗?
“美穗,”朱慈问,“你的主君是谁啊?”
高田美穗说:“是陛下!”
在德川高离开武汉前,朱慈就把她要到手了。
朱慈笑眯眯的看着美穗:“那么说,你愿意为朕献身?”
“当然愿意!”高田美穗低下头,低声说,“做什么都行......”
呵呵,很听话啊!
朱慈站起身,对高田道:“今晚上到朕的房间中等着!”
“哈伊!”高田当然明白要干什么了,小脸顿时涨得通红,但还是很爽快的答应了。
“现在......跟着朕来!”朱慈又说。
现在还没到让高田献身的时候,因为朱慈还有一个讨论《儒经》的会要开,而且还要带着高田美穗一起去开。
推出《儒经》可是关系到整个天朝文明圈团结的大事儿!
不仅是编纂,还涉及到推广传播!
传播一直是儒家的短板,传了那么多年,也就在华夏、朝鲜、安南、日本有市场。别说和基督教、天方教比,就连佛教都不如啊!
另外,还要讨论的就是“圣贤分级制”和忠烈贤良祠的事情了。这是黄宗羲提出的,参与编纂《儒经》的大儒就联名上了个奏章,提出了要给“生而为贤,死而为圣”定一个标准,并且要设立专门的祭祀和评定机构......儒家传播不利的原因,除了文言文太难读懂之外(自己人都读不懂,还怎么传播?),还有就是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去负责传播了。
朱皇帝掌权以后,也没少琢磨这事儿。
但是饭得一口口吃啊!传播儒学并不能只靠“物理”,还得有道理。道理上至少不能让人驳倒,再用物理相加,才能以理服人。所以在传播儒学之前,朱慈先得把儒学的道理给理顺了。
而儒学的道理......靠他一个人是随便怎么样都理不顺的,所以他就借着多尔衮曲阜倒斗的机会,推出了《子论格物篇》作为引玉之砖。
现在《子论格物篇》出世差不多十载了,也的确引出了许多道理。也让“格物致知”和“天人合一”的儒家真理体系变得比较坚实了。
在儒家的真理体系变得坚实之后,孔胤正、黄宗羲、王夫之、张果中这些大儒才能写出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极为高深的《儒经》儒学终究还是学派,而不是宗教!所以必须坚持用思辩去探寻天理,而不能用天启神谕去阐述天理,更不能生造一个法力无边的神作为崇拜的偶像。
所以在深入研究《子论格物篇》之前,孔胤正、黄宗羲、王夫之、张果中等人是根本写不出《儒经》的。
“美穗,说说你对天理的看法!”
清凉阁底层的会堂当中,朱皇帝当着与会的一群朝臣大儒的面,问起了高田美穗对天理的看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