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这些人现在就在山西忻州五台山上的一座黄庙当中聚会!
所谓黄庙就是喇嘛寺,在元朝时藏传佛教大举进入中原,天下间的佛寺就有了青庙和黄庙之分,青庙住和尚,黄庙住喇嘛。
在北京之战中出逃的顺治皇帝,现在就隐居在一所黄庙当中,装成了一个喇嘛。
这喇嘛虽然人在深山,但是却还能眼观天下,耳听八方他到底是当个皇帝的,还是两黄旗的旗主,是很有一些故旧的。
而且他的逃亡和隐居也是经过了长时间谋划的,所以也为东山再起做了一些安排。
但是多尼的迅速败亡和喀尔喀、科尔沁四部的崩溃,却让他的大部分谋划落了空,不过顺治还没有完全绝望,因为大明还没有一统天下!
西南还有大顺朝和大明分庭抗礼,而西北的准噶尔部也日益强盛,大有一统蒙古的苗头。
“图海,毕力克图,大清现在要复兴不容易了,咱们手里的力量太有限,不能再轻举妄动。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挑唆准噶尔和明朝干了。准噶尔这几年兴旺的紧啊,大有再复大元天下的苗头。不过僧格汗久居西域,不一定会知道明军虚实,的有人去西域帮着僧格。朕想来想去,你们俩最合适了。图海你久经战阵,深通新旧兵法,可以帮着僧格练兵。毕力克图,你是蒙古人,是科尔沁部的人,正好投靠僧格......”
大喇嘛打扮的顺治,现在就坐在一张蒲团上,滔滔不绝的和同样剃光头装成和尚的图海、毕力克图在说话图海和毕力克图没有装喇嘛,而是装成了和尚。毕竟天下间青庙多,黄庙少,装成和尚容易行走。
“皇上,奴才一定说服僧格和大明干!”
“皇上放心,奴才一定会为复兴咱大清鞠躬尽瘁......”
图海和毕力克图看上去都决心很大,一副要和大明干到底的模样。顺治大喇嘛点点头,一抬手,示意两人告退。
看见图海和毕力克图离开,顺治又叹了口气,对身边的索尼说:“索尼......朕也该出去走走了。”
“皇上要去哪儿?”
“先去长白山......去看看皇阿玛吧!”
抢救大明朝 第1092章???高筑城、多占地、缓称汗(求订阅)
从大明洪兴十二年春季开始,在东北神洲的大漠和草原上,出现了无数由蒙古牧民组成的涓涓细流,向西而去,奔向一个传说中水草丰美的属于蒙古人的福地——蒙兀儿斯坦(这是波斯语,意为蒙古人的地方)。
在蒙兀斯坦东部,靠近天山山脉西北麓的大草原上,正行走着一队相比其他西行的蒙古人队伍而言,算得上庞大的大队人马。一辆辆马拉大车,上面的各种物品捆得满满当当。插着蓝色的三角小旗,旗上都有一只白色的展翅飞翔的隼鹰——这是黄金家族独有的旗帜!
大车周围,则是乘马而行的蒙古人,男女老幼都有,穿着肮脏的皮袍子,挎着弓箭和弯刀,人人都有点蓬头垢面,而且还显得消瘦,看上去非常落魄疲惫。
在大车队和乘马而进的大群蒙古人周围,还有一些看起来相当精悍的骑手,四处卫护。大部分都披着布面甲,有些人持着长枪,有些人背着火绳枪,还有一些人纵马奔突一阵后,就勒停战马,然后整个人立在马背上四下张望,非常警惕。
在大车队中间,是十几辆载人的马车和驮轿。拉车的挽马都膘肥体壮,油水光滑。坐在车辕上的车夫都显得特别精壮,穿得衣服也鲜亮,都是黑色蓝色缎子面的清朝武官服,有一些人腰里还燧发手枪,一个个都腰杆挺得笔直。
大车队的正前方,还有二三百开路的骑士,看上去更加强悍,而且还是一人双马,骑一匹走马,还牵着一匹高大一些的战马。这二三百蒙古骑士都护卫着两个五六十岁,看上去气度不凡,还身穿着西式板甲的老者。这两个老者正是顺治皇帝的岳父吴克善和吴克善的兄弟满珠习礼。而跟随在他们身边的不足千人的战士和数千老弱妇孺,就是昔日强大的科尔沁王旗的残存力量了。
说实话,能从满洲突然崩溃后的险恶局面中带出这些最腹心的部众,科尔沁亲王吴克善也算是机敏到了极点了。
相比之下,喀尔喀蒙古三部的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可就惨了,汗王旗全都被大明、土默特、察哈尔联军攻破,三大汗室几乎被土默特和察哈尔两部屠尽——和出自成吉思汗兄弟血脉的科尔沁部不同,喀尔喀蒙古三大汗室都是达延汗的后裔,是最正统的黄金家族,有资格和察哈尔、土默特两部一争高下!所以察哈尔、土默特两部是不肯留下喀尔喀三部汗王旗的,而科尔沁部汗王旗就不那么拉仇恨了......
当然了,在察哈尔、土默特两部眼中不正统的科尔沁部,到了瓦剌联盟那边,就是另一种身份了!
瓦剌联盟的上一任盟主顾实汗就是科尔沁部的后裔!
顾实汗的祖先在科尔沁部的内斗中失败,远走西蒙古,被瓦剌联盟收留,最后居然挤掉了绰罗斯家,当上了瓦剌盟主!
真不知道绰罗斯.僧格会不会因此心存芥蒂?
另外,即便僧格心胸宽大,收容了他这个科尔沁部的汗王,可是东面的那位大明天子就能善罢甘休?如果他派人向僧格施加压力,僧格会不会割了自己的脑袋送去南京?
想到脑袋有可能不保,吴克善又是长长的一声叹息。
他的这身叹息,被策马走在他身边的一个相貌颇为堂堂的中年蒙古汉子听见了,那人顿时笑了起来:“吴克善安答,您尽管放心,如今的瓦剌联盟兵强马壮,足以庇护远来的客人。”
说话的这人是吴克善的亲戚,名叫噶尔旦木巴,是留在瓦剌联盟中的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的儿子,而且他还是准噶尔部的首领僧格的岳父,他的女儿阿努可敦是僧格的妻子。
而那个鄂齐尔图汗则是顾实汗的侄子,在顾实汗去世后,接任了瓦剌联盟的盟主之位......
“现在还有瓦剌联盟?”吴克善低声问。
“这个......”噶尔旦木巴没想到对方会那么直接,尴尬的一笑,“当然是有的,怎么会没有......”
“那咱们现在要去的地方是......”
“是楚河城。”噶尔旦木巴轻轻的叹了口气。
楚河城位于楚河南岸和天山北坡之间,大致就是唐朝时候的碎叶城附近。这座城池并不是瓦剌联盟的“首府”,瓦剌联盟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游牧部落联盟,也没有什么首府或是首都。
楚河城其实是大明北庭都护府的驻地!城池的选址是万里之外的朱慈烺定的——在那时他的大明还在和北方的大清争斗,但是他已经在考虑准格尔西迁的问题了。
如果准格尔部的中心摆在后世的准格尔盆地中,那么准部就有了向东发展的便利。
反之,如果准部的中心迁往楚河流域,那么准部向南发展就比较方便了。
而为了促成准格尔部的西迁,朱皇帝甚至还给僧格拨了一笔银子,在安西之战结束后,让人运往准格尔部,以供僧格在楚河筑城之用。
银子在大草原上当然没什么用,但是在靠近布哈拉汗国的楚河地区,却可以用来向布哈拉的商人采购物品,雇用工匠。
在来自布哈拉的工匠和被准格尔部抓获的哈萨克俘虏(奴隶)的不停劳作下,到了洪兴十二年的夏季,一座崭新的,混合了汉式、藏式和中亚三种风格的城市,已经出现在了楚河之滨。
除了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作用,这座楚河城现在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商站。
通过河西、安西来到中亚的产自中原的茶砖、丝绸、瓷器、火药,来自蒙兀儿草原的毛皮、牲口,来自西伯利亚盐湖的食盐,来自布哈拉的铁器、毛毯和各种生活用品,都在这里交汇。
城外肥沃平坦的土地上还出现了大片的农田,来自安西的农夫在那里种植了耐寒的燕麦和黑麦。城内城外还建起了许多喇嘛寺,来自中原的高僧在那里念经礼佛,为准格尔部和僧格汗祈福。
楚河城的周围,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盛唐时期,又变成了东西文明交汇融合的最前沿了。
这座城池的主人就是绰罗斯.僧格,又被称为僧格汗或大都护僧格。
实际上他从来没有称过汗——他在瓦剌联盟内部的尊号是珲台吉。僧格的妻子阿努可敦的祖父鄂齐尔图汗才是瓦剌联盟的汗。这位“老汗”现在居住在伊犁河谷地区,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只是过他的舒适安逸的好日子。也正因为鄂齐尔图汗的神隐,使得僧格成了瓦剌联盟实际上的汗。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叫他僧格汗了。
不过他这个汗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汗国,只有一个空架子的都护府(也不是完全空的,都护府拥有楚河城),一个准格尔部,一个松散的瓦剌联盟......还有多达百万的蒙古腹心部!
可以说,他现在的实力比起先祖也先太师更强大,也比那个中兴蒙古的达延汗强大,甚至也比初建大蒙古国时的成吉思汗强大。
那么强大,照理应该是个大大的汗,现在却只是一个珲台吉......僧格自己也觉得有点说不过去了。
可是要称汗......
“台吉,台吉.......”一个银铃般的声音打断了僧格的思绪,他扭头一看,是一个高大丰满还有点漂亮的年轻女人,正是僧格的妻子阿努可敦。
阿努可敦手里拿着一张信筏,笑吟吟的对僧格说:“刚刚收到你六弟呼图克图的信。”
“信上说了什么?”僧格问。
“信上说他很快就要来楚河省亲......现在应该已经上路了。”阿努道,“另外还有九个汉字。”
“汉字?你认得吗?”僧格问。
“认得,但不清楚是什么意思?”阿努说,“那九个字是:高筑城、多占地、缓称汗。”
:。:
抢救大明朝 第1093章 ???文明圈的扩张(求订阅)
阿努可敦一边将书信递给僧格,一边发问道:“台吉,这九个汉字是什么意思?”
僧格笑道:“这是六弟要我学明太祖朱元璋啊!”
朱慈送给准格尔部的可不仅是筑城的经费和杀敌的火器,还有来自中原的文化。
楚河城内外随处可见的喇嘛寺并不是由来自西藏的喇嘛主持的,而是由来自中原的黄庙喇嘛修建的。而建庙的费用,当然都是大明皇帝朱慈捐赠的。拿了朱慈的钱,这些黄庙当然就要替朱慈办事了。
所以楚河城的喇嘛寺不仅传播佛学,也传播汉文化他们带去的佛经大部分是用汉文书写的。而且他们还在寺庙中开办了汉文学堂,招收准部的贵族子弟在寺庙中学习汉字汉语,也教他们中国历史......僧格作为珲台吉和大都护,当然得学习中原文化了。
哪怕他铁了心要和中原为敌,也应该知己知彼啊!
因此僧格的府邸当中,就有从五台山请来的精通蒙汉藏三种语言的明珠喇嘛当家庭教师,帮着他补习中原文化。
所以僧格一下就明白自家那个活佛兄弟的意思了这是要学朱元璋啊!
朱元璋不就是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最后才当上大明皇帝的吗?
“台吉,”阿努可敦的汉文化功底比不上丈夫,但是也知道朱元璋是说,当下笑了起来,“噶尔丹是呼图克图,他的话一定不会错的......台吉,看来你可以当上蒙古人的朱元璋了!”
僧格笑着对妻子说:“我当了蒙古的朱元璋,你就是我们蒙古的大脚马皇后了!”
阿努满面放光:“对,对,阿努手大脚大,还能替台吉冲锋陷阵,不会比朱元璋的马皇后差的!”
这个阿努可敦看着好像个傻白甜,但实际上却是个能冲锋陷阵的女将军!
在历史上,曾经跟随康熙北征噶尔丹的清朝内阁学士宋大业,在《北征日记》中描述了阿努可敦在莫昭多之战中的英姿,大业说她:头戴元狐帽,手执长枪,甲内着七黄色袍,下体着绿绫裤,著锁子甲,骁勇之至。
僧格点点头,“我本来还在犹豫是该东进还是应该南下,现在终于可以做出决断了!”
这段时间,东进和南下的机会同时摆在了僧格跟前。
东进的机会是明军在辽东打出来的。满洲崩溃后,喀尔喀三部和科尔沁部一起跟着垮台,不甘心被察哈尔汗国、土默特汗国统治的蒙古小部落纷纷西迁,极大的壮大了准格尔部的实力。
而且察哈尔汗国和土默特汗国的力量有限,无法在短期内填补喀尔喀三部崩溃产生的权力真空,所以就给了准部东向统一诸蒙古的机会。
南下的机会则是天竺的那个“世界的征服者”奥朗则布给僧格送来的。奥朗则布通过政变夺了父亲沙贾汗的皇位后,就决定要干两番大事业两番大事业比一番大事业更有挑战性啊!
奥朗则布都“世界的征服者”了,当然要干一点有难度的事情了。
他的第一番大事业是统一印度!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好说。
而奥朗则布的第二番大事业则是收复祖业撒马尔罕印度的莫卧儿王朝是帖木儿帝国的传人。是被乌兹别克汗国赶出老家,跑到印度去称王称霸的。现在出了奥朗则布这位伟大的世界征服者,当然得先把老家征服回来了。
要不然祖坟都在人家手里,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给了倒了斗,还敢称什么世界的征服者?这不是笑话吗?
所以奥朗则布当了印度皇帝以后就准备发兵去揍布哈拉汗国。
而布哈拉汗国其实已经衰落了,被波斯王国、希瓦汗国(在布哈拉西边,汗王也出自乌兹别克王族)轮番吊打,盟友哈萨克汗国、叶儿羌汗国又被准格尔部灭亡,日子不是一般的难过。不过世界的征服者奥朗则布在篡位前却被布哈拉汗国打得大败亏输......
但是奥朗则布并不认为北征布哈拉的失败反应了自己的真实实力他在阿富汗和布哈拉接壤的巴赫尔地区多次击败布哈拉汗国的军队,如果不是因为印度的骑兵比不上乌兹别克人(布哈拉汗国)和土库曼人的骑兵,以至于无法保护后勤线的安全,帖木儿帝国的旗帜早就在撒马尔罕的城头飘扬了。
所以奥朗则布早在篡位之前,就主张联合布哈汗国北方的异教蒙古人夹攻布哈拉汗国。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奥朗则布还曾经亲自出使清朝。可惜赶上了多尔衮坠马而亡,一无所获。
而在奥朗则布谋朝篡位成功后,一个新的机会就出现在他眼前了准格尔的崛起和哈萨克的覆灭,使得布哈拉汗国陷入了四面皆敌当中。
因此,在坐稳了埃米尔的宝座之后,奥朗则布就开始向楚河城派出使者,谋划联合攻打布哈拉。
后来又向暹罗的黄金城遣使,试图联络准格尔的宗主大明。
“台吉,我们应该东进还是应该南下?”阿努可敦问。
僧格瞄了她一眼,心说:这女人还是没明白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道理啊!
“当然是南下了!”僧格说,“如果要东进,一定会和大明发生冲突,那就不是缓称汗了。现在唯有联合天竺国的帖木儿朝(莫卧儿朝)和布哈拉西面的希瓦汗国的阿布勒哈兹.****汗共讨布哈拉汗国。”
“帖木儿朝和希瓦汗国肯同咱们联手么?”阿努有些疑惑,“他们就不怕咱们吞下布哈拉汗国的土地后变得更加强大?”
“他们当然不怕了!”僧格说,“布哈拉汗国信的是天方教,而咱们信的是佛祖,而且又是游牧之人......所以他们认为咱们顶多一番饱掠就会离开布哈拉的地盘。而他们则可以将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吃下去,然后再以布哈拉、撒马尔罕为基础,继续瓜分咱们不要的布哈拉汗国的土地。”
“哦,阿努明白了!”阿努可敦的脑子总算是转过来了,“呼图克图的意思是让咱们把布哈拉汗国东北部的富饶之地全部占下来,然后在紧要之处高筑城堡作为长久据守的根本。只有等咱们把布哈拉东北的土地牢牢掌控了,你才能称汗和明朝分庭抗礼!”
僧格点点头:“就是这个意思!”他笑了笑,“到底是呼图克图,就是比咱们这些肉骨凡胎的聪明啊!”
其实僧格和阿努可敦都误会噶尔丹了,噶尔丹根本就没想过让准噶尔部去和大明对抗。他的缓称汗不是缓称大汗,而是缓称小汗。在他看来,准噶尔部能吃下布哈拉汗国占据的天山脚下的绿洲地区就很不错了......替大明天朝当个西方的藩属,每年要个几十万上百万的岁赐就很舒服了,还瞎折腾啥?
“台吉,那咱们赶紧召集部众首领开会,布署兵马,进攻布哈拉吧!”阿努可敦是个好战的女人,现在已经有点等不及了。
“不急,”僧格摆摆手,“等六弟到了再说......六弟是呼图克图,有他和咱们一起行动,南进就万无一失了。而且,咱们既然要缓称汗,那么就该向朝廷请旨后再出兵。”
抢救大明朝 第1094章 ??天朝的武士刀(求订阅)
“呀......”
“嗨......”
这是两个女人的尖叫声音,在东湖宫清凉阁边上的演武阁(就是个健身房)内,德川高正在和一个年岁和她仿佛的女孩子两阵对圆,比试武艺!不是比拳脚,也不是比剑道,而是在比枪术。真正的长枪是没有的,两个女人都持着老长的细木棍,木棍一头包着个圆圆的布球,上面沾了白色的粉末。
不过她们俩并没有拿木棍去刺击或敲击对方,而是在摆造型,还不时大声娇叱。
朱慈烺和吴三妹并肩坐着,聚精会神的在看,只是两人的目光落点很不一样啊!
吴三妹是内行,是懂枪术的,所以她在看两人的造型,一边看一边点头——造型摆得不错,显然是练过真功夫的。
朱慈烺对耍花枪没什么兴趣,不过他对两个女人的身材和脸蛋还是很敢兴趣的。两个女子都穿着扎束起来的剑道服,本来就高挑的德川高显出了腰细腿长。而那个和她对阵的那个女孩子个子虽矮,但是胸前却茁壮挺拔。两张小脸都绷得紧紧的,高妹脸长,细眉高挑,还真有几分英姿。另外一个女孩有张圆脸,眼眸很大,瞪着圆圆,一副超凶的模样儿。
两个都是美女,还都挺会摆造型,摆好以后也不耍两下,就这样两双美目互相瞪着。
朱慈烺摸着胡子,笑眯眯的在欣赏,高妹不看了......还是看那个矮妹吧。个子矮了一点,目测一下一米五十几吧,在这个时代的日本人当中也不算矮了。只是这丫头看着又点凶,咬着白牙,怒目圆睁,据说还有一身好武艺,是什么宝藏院流高田派的传人,名叫高田美穗,她有个善耍大枪的祖父叫什么高田枪又兵卫。这个高田一打小跟着祖父和父亲学习枪术,已经得了真传。
原本是要让她进入大奥,保护那个笨公方的,结果赶上了高妹远嫁,于是就被德川光国安排当了侍女,一起来了中国。
高妹也是个喜欢武枪弄棒的妞儿,和她倒是合得来,两人经常在一块儿切磋,不知怎么就让吴三妹撞见了。三妹和朱慈烺一说,就有了今天这场表演赛。
不过朱慈烺压根没看出这日本小娘皮有什么武艺?反倒有了一点邪恶的冲动。这日本小娘皮什么身份?是女官?是宫女?如果是女官就有点麻烦,若是宫女,那可就叫了欺负一下了......
朱皇帝看着有点入了神,都忘记是在看比武了,就在这时,高田美穗忽然一声娇叱,手中的长棍就如闪电一般探出,高妹连忙晃动长棍想要去把对方的长棍架开,结果却慢了半拍,蓝色的剑道服的前胸处多了个白点。
“好!”吴三妹叫起了好。
朱慈烺却被吓了一跳,怎么那么快啊?难道这个小娘皮真有两下子?还是不要欺负人家了。回头下道旨意,提拔她当个选侍吧!
想到这里,朱慈烺笑着点点头,说起了日本话:“幺西,高田小姑娘,你的,过来!”
“哈伊!”高田美穗还真能听懂朱皇帝的“日语”,赶紧将木棍放下,蹦蹦跳跳的到了朱慈烺跟前,跪下磕了个头,然后就匍匐在朱慈烺跟前。
看上去蛮乖的......
“你的,抬起头来!”朱皇帝说。
“哈伊!”
高田美穗应了一声,直起了身子跪坐在朱皇帝面前,小胸脯挺得高高的。
朱慈烺笑眯眯冲高妹招了下手:“高妹,你也过来!”
德川高也马上放下长枪,到了朱慈烺跟前和高田美穗一样,先行礼,然后跪坐,也和美穗一样,仰着小脸看着朱皇帝。
“高妹,”朱慈烺直接叫着德川高的绰号,“你兄长正经的奏章昨日送到了武汉,他已经替朕在长崎招募到了整整10000名武士!”
“10000名武士?怎么那么多?”德川高吃了一惊,“长崎和五岛并没有多少石高啊。”
五岛列岛的石高是一万几千石,长崎是一座商业都市,关税收入是不少,但是关税是要交给幕府的,并不属于德川高的汤沐邑。所以长崎加上五岛,总共也就是十万石石高,实际收入也就在四五万石之间。
这么点收入,根本养不起10000名武士。
朱慈烺笑了笑:“朕有的是钱,朕出一份相当于我朝的武士级别新军战兵的饷在长崎募一个日本武士,一年差不多是40两银子。”
“那就是40万两啊!”德川高好一阵感动,“陛下为了德川家破费了!”
朱慈烺摆摆手,笑道:“朕在长崎招募浪士并不完全为了帮助德川家,在帮德川家的同时,朕还要组织几个武士团用于南洋方面的作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