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也就是说,从发明到完善再到普及,几乎用了半个世纪!

    而朱慈烺没有半个世纪的耐心,也不知道怎么设计和制造一款真正好用的燧发枪,所以他决定走购买和仿造的路线。

    因为李少游从欧洲带来的样品和工匠,仿造燧发枪的进展非常顺利。现在皇家商会的南京枪厂,上海的沈钢,福建安平的郑铁和佛山两家铁坊,都已经拿出了质量可靠的样品。

    不过朱皇帝并没有马上将大笔的订单交给它们,而是发布了一个“设计订单”——他想要的是一款质量过硬、威力强大、便于生产和使用的制式燧发枪!

    他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给这些工厂一点时间,让他们训练更多的技术工人,采购更多的设备。

    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这些工厂的设计能力——只有真正能够设计一款制式燧发枪,才算真的“抄”会了。

    抄技术在这个年头并不丢人,其实朱慈烺的“金手指”欧洲人也在抄!

    比如孔代亲王就抄了套筒刺刀和定装纸壳弹药的点子,也没一点要付专利费的意思!

    这种都是“看一眼就会”的技术,朱皇帝也没法保密啊!

    另外,“曲阜出土”的《子论格物篇》已经让汤若望带去欧洲了!估计已经有不少欧洲的哲学家在研究呢——大明的读书人要拿这个考官,都人手一本了,也不可能防扩散了!

    而朱慈烺刚刚编写完毕的《高等算学》,要不了多久也会流到西方去。

    这个《子论格物篇》和《高等算学》里面可都是有好东西的!朱慈烺掌握的哲学和数学知识,在许多方面超过了17世纪的欧洲学界——朱慈烺并不知道这个时代欧洲人自然哲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他拿出来的东西,有不少是可以给西方学界拿去研究的。

    科学技术这个东西,其实是不分国界的,有国界的是科学家!即便是科学有国界,吃亏的也不是抄人家的一方,而是被人抄的一方啊!

    明朝的闭关锁国所造成的最大的不良影响,就是影响了东西方的技术交流。

    而朱慈烺上台后,则一直在努力推动这种交流——当然是学习人家的技术为主了,在技术交流的问题上,好为人师是要不得的。

    所以朱慈烺是不会推动科学技术外流的,他只好加速学习和引进的过程。

    而在他的推动下,大明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呈现出突飞猛进的状态,已经到了开始出成果的时候了。

    就在北清忙着内战的时候,大明的第一次“太学高考”已经完成了——这其实是一场挑出聪明人的考试。得在没有老师、也没有什么参考书的情况下自学成才,还得对《子论格物篇》中某些简化和浓缩的哲理进行展开和深入的分析。

    为了让这场考试看上去更像科举,朱皇帝也采取了“会试”和“殿试”两步走的考试方式。

    会试考“经”、“算”和“论”。“经”就默写《子论格物篇》。“算”就是做数学题——朱慈烺亲自出题考核,他当年可是数学学霸,现在还记得不少刁难人的题目呢!而“论”则是最难的,得写出自己对一条“论格物言”的分析和理解。

    这种高考,可以说是最公平,也可以说是最不公平的。最公平的方面就是在拼智商!14

    《子论格物篇》谁背不出来这都记不住还考什么太学至于算术考试和论文,那就是在拼硬智商了。

    可智商不够硬的,再怎么努力,连会试的考场都进不去!

    因为在会试之前还有个初试,是由各个州府自办的。初试没有论文,但是得靠数学!也是朱皇帝出的题......考完以后,考场外面那是哭成了一片啊!

    脑子笨一点的,或者上了年纪脑子不灵活的,或是太偏文科的,全都被难哭了!

    科举居然难成这样,看来大家伙是终身无望太学了......

    没有被难哭的,则到南京来考会试,会试当然也是难的——以至于到后来,明朝的读书人都把南京称为“难京”,太难了!

    会试取士的名额是400人,还要根据成绩好坏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四甲。

    其中前五十名可以参加殿试,也就是由朱慈烺其中主持论文答辩。从中选出一甲大学士和二甲博士......不用说,这些都是智商高于150的天才了!

    而在这些天才当中,朱皇帝最后选出了七个大学士级的天才!

    状元是来自安庆府的方以智,这位复社四公子中最聪明的一位,以41岁的高龄取得了论文满分的好成绩——他的论文是《论子论格物篇》,对《子论格物篇》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将之归纳为“论证”、“辩证”、“问道”、“自然”等几个门类。

    榜眼则是来自江南的朱用纯,他对《子论格物篇》关于“天”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观天”和“论天”两种研究方法。

    探花名叫梅文鼎,非常年轻,只有19岁,来自江南省的宁国府,论文一般,但是算学上的造诣极高,是唯一一个算学满分的天才。

    此外,一甲还有另外四人,分别是浙江的何天然,来自江北的刘昊,来自湖广的吴翔,来自广东的孙雨城。

    现在这七个天才大学士,就坐在紫禁城西洋楼的花园里,陪着朱皇帝吃月饼,看月亮呢。

    月饼是酥皮月饼,有猪肉馅、羊肉馅、牛肉馅、火腿馅和五仁馅的,都是新鲜出炉的“热月饼”,味道非常不错。

    不过大家伙的注意力并不在月饼上,而是在月亮上!

    今天的月亮和以往的月亮看起来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大,特别的清晰——因为朱皇帝将几架开普勒望远镜摆在了西洋楼的后后花园内。

    看到“七学士”都有点入了迷,一个人吃了会儿月饼的朱皇帝,终于嗯咳了一声,打断了七人的天文观察。

    七位大学士知道朱皇帝有话要说了,都回过头瞧着他。

    朱慈烺冲着大家招招手,“坐,都坐吧!”

    看到几个人都在各自的椅子上坐踏实了,朱皇帝接着又道:“诸位都是我大明第一等的才子,都是该做学问的!现在内有《子论格物篇》出世,外有西学东渐,正是治学之士大有可为的时候。不过历朝以来,学而优则仕也已经成了惯例,朕也不大算更易,所以就封你们七位当了大学士......不过这大学士不是阁臣了,而是真正做学问的官,但是官品和俸禄都和阁臣一样!

    太学也将以七位为尊......状元公整理《子论格物篇》的办法很好,你们回头再商量一下,看看能否将之分为七科,你们各主一科,再从二甲进士当中挑选七科博士,作为你们治学的助手。”




第790章 佛系男孩噶尔丹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朱慈烺正在大开金手指!

    是开最大的金手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考数学和哲学,将大明智商最高的一批人选出来,然后让他们去研究《子论格物篇》和翻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从而化西为中,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自然哲学和基础科学体系——朱慈烺前世并不搞工业技术的,所以他没有多少可以应用技术的金手指可以开。

    如果现在是宋朝或是唐朝,他当然有不少点子可以转化为“金手指”,但是现在是17世纪中叶!

    欧洲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许多东西直接抄袭西方的,比朱慈烺开金手指容易多了......

    但是朱慈烺掌握的许多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却在某些方面领先17世纪中叶的西方。

    可是这些知识并不能,或者很难直接转化为应用,至少靠朱慈烺一个人是做不到的。而且他的知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缺损——他没有能力记住所有的东西,只能记住一部分。

    所以集中最聪明的人,引入西方的自然哲学知识,再将碎片化的后世知识以“孔子遗篇”交给他们去研究,就是朱慈烺能够想到的最大的金手指了。

    有了足够多的,掌握了基础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知识的聪明人,应用方面的金手指就容易开了。毕竟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的发明创造都来自学霸们......

    来自瓦剌蒙古准噶尔部的九岁少年绰罗斯.噶尔丹,这个时候还不知道刚刚结束的“太学高考”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他甚至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儿,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12年后走进南京国子监的考场,去解开那些让他着迷的数学难题,更不会想到自己还会成为大明洪兴皇帝建立起持久的师生情谊!

    现在的他还是一身小沙弥的打扮,正骑着一匹矮胖子马,跟随着自己当喇嘛的叔祖,人称策凌喇嘛(长寿喇嘛的意思)老和尚走在前往老山行宫的途中。

    他是去年夏天离开瓦剌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都道尔本厄鲁特森木城堡,跟着长寿喇嘛和另外十几名打扮成喇嘛的准噶尔部勇士一起东行的。因为要避开不大友好的叶儿羌汗国和依旧忠于大清的和硕特汗国的地盘,他们只好绕远路,从喀尔喀蒙古的地盘上穿过,后来又因为长寿喇嘛在榆林城患病而逗留了几个月,耽误了行程,所以直到洪兴五年的八月下旬,才到达了南京这座让噶尔丹一行人都大开眼界的城市。

    世上竟然有如此宏伟的城市,城市当中竟然有那么多富庶的居民......而且很多人还带着枪!

    枪在瓦剌蒙古是件相当稀罕的武器,连巴图尔浑台吉这样的部落联盟首领的家中,也没有几条火枪。

    而在南京城内,噶尔丹惊奇的发现持枪是相当普遍的事情,甚至还有公开贩卖长枪和短枪的商铺!

    不过噶尔丹是不怕枪的,因为他只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小沙弥,一个非常佛系的小男孩。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几个比他更佛系的人了,因为他就是活佛转世!

    在出身后没多久,就被来自西藏的高僧们认定是第四世班禅的老师,第三世温萨活佛的转世!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温萨学派的掌门人,第四世温萨活佛!

    可是枪这种东西,和这个注定要成为活佛的男孩之间,却产生了奇妙的关联。我爱搜

    不怕枪,更不喜欢枪的佛系男孩噶尔丹,本来是要去西藏跟随五世大喇嘛学习念经和成佛的......但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因为他的父亲巴图尔浑台吉太想得到大明的火枪,而不得不去南京上小学。

    当然了,活佛还是要当的!

    所以巴图尔浑台吉专门派人去西藏的扎什伦布寺请来了班禅大师的师兄,也是巴图尔浑台吉的叔叔策凌喇嘛,请佛法高深的他,跟随噶尔丹一起去南京求学,顺便督促他念经学法。

    等到噶尔丹小学毕业,策凌喇嘛就会护送他去西藏,投在第五世大喇嘛门下,成为弟子,然后成为活佛......

    “策凌大师,咱们到了。”说话的是朔方军的一个参军,名叫袁若飞。他本是辽人,因为家乡失陷,跟随父母逃难到关内,本想回祖籍凤阳府,却在河南被李自成的军队裹挟,归在陈永福部下。后来跟随陈永福守过太原,在陈永福跑路后,他们一家都上了吕梁山投奔代王朱慈炯,这些年来也算有功。所以就得到了一个去南京补课的机会,顺路护送策凌喇嘛和噶尔丹。没想到喇嘛一行走得太慢,耽误了时间,一期补课班的毕业考试都已经结束了,他才刚刚赶到南京老山宫外。

    朱皇帝这些日子都住在老山宫陪老婆和孩子——吴三妹终于修成正果,给朱慈烺生了个儿子,取名朱和幸。

    不过这孩子出生的有点早,不足月,所以很虚弱。朱皇帝和吴三妹都怕他夭折,所以就带着他到了新建成的老山宫。南京紫禁城住着并不舒服,这里太潮湿,冬天湿冷,夏天闷热,远比不上江北的老山宫舒适。

    噶尔丹和策凌喇嘛赶到老山宫的时候,朱慈烺正在召开两府会议,讨论是否要再次遣使北上和顺治皇帝讨论迎娶十四格格的事情。

    就在几日前,北京方面派了吴良辅入朝,表示愿意接受大明方面提出的嫁妆要求,不过同时也表示无力调动中州三藩。

    如果大明想要得到三藩土地,就必须自取!

    “陛下,臣以为您应该迎娶清国的十四公主,”军师李岩建议道,“此事虽然是北清的缓兵之计,但是咱们也可以将计就计。

    因为臣观南朝、南宋之历次北伐,不能成事者,都在于难以巩固中原。中原之地平坦难守,而且水路转运不便。是易取难守之地,想要先中原而后燕赵,一举成就北伐大业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能先取中原,再用三年时间加以巩固,整修道路、囤积粮食、筑城建堡、训练骑兵,而后再一举北上,那就容易成功了。”

    朱慈烺道:“可是清国也在锐意改革,万一有所成就,北伐大捷之日,岂不是要遥遥无期了”

    “陛下,臣以为北清的改革不值一提。”从北京回来的祖可法道,“清国的改革无非就是以地募兵,再加一个无分满汉......但是农兵不堪久战,战事稍一迟延,就会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陛下已经打算花费十年时间,那又何必害怕北朝的农兵莫说十年不归,十万农兵服役三年,恐怕就得逃亡个过半了!

    而且北朝的火器终究是不够的,农兵又骑不得马,最后无非就是守城待援。如果不能出城浪战,兵多兵少,区别也不是太大。”

    朱慈烺听了“知清派”祖可法的意见,已经有点动摇,然后又看了看首辅魏藻德,“首辅,你以为顺治的改革之法如何”

    “陛下,”魏藻德笑道,“孝武帝的皮毛而已。可惜北朝已经没有士族,不过是一些奴才,不值一提。娶不娶十四格格,凭陛下心意即可......真正需要担心的,还是关外的多铎。臣建议在咱们北进中原的时候,也给多铎找点事儿做。”



第791章 西有瓦剌,东有朝鲜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相比顺治,多铎才是真正的**oss。不仅因为多铎的军事能力出众,还因为多铎掌握了大清国最重要的军事资产——现在从关内拉走了三十几万老八旗(包括汉军、蒙古、包衣)后,多铎已经有能力将他的常备军从万人左右扩充到两万人了!

    这可是两万背着火枪,一人至少配备双马的,而且还能配合3磅炮作战的新式骑兵或骑马步兵。

    这样的军队在进行机动作战的时候是非常难对付的——南北之间的大战并不一定要通过堂堂之阵决出胜负。先坚壁清野,再诱敌深入,最后打击后勤线的招术在南北朝斗争中都用烂了!

    连魏藻德这样的文臣首辅,也知道要给多铎找点麻烦,让他没有余力支援中原的战事了。

    “瓦剌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已经到了南京,正往老山宫来,今日许就能到了。”兵部尚书吴襄说,“自打十多年前出自黄金家族的和硕特固始汗入藏后,西域的瓦剌诸部就以绰罗斯家族的巴图尔浑台吉为首了。而这巴图尔浑台吉也有些本领,十数年间四方征讨,内压瓦剌诸部,外抗罗刹、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国,俨然有了再现瓦剌盛世的苗头。

    瓦剌如果复兴,就一定会出兵喀尔喀蒙古,到时候多铎就不得不分兵支援喀尔喀蒙古诸部了。”

    蒙古虽然以所谓黄金家族为尊,但是成吉思汗的那些子孙其实大多没什么出息,倒是瓦剌的绰罗斯家族一直是个刺儿头,大有取黄金家族而代之的意思。

    早先活捉明英宗的也先就是绰罗斯家族的首领,当时瓦剌在绰罗斯家族的领导下一统蒙古,强盛异常。
1...245246247248249...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