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陛下,”郑芝龙那张黑漆漆的面孔上露出了那么一点为难的表情,“这两年朝廷的年入都在一亿以上,该收的钱粮都已经收了......再想多收恐怕也不大容易了。

    现在朝廷每年都能结余下一千余万,朝廷的储备还有五六千万,不过那个都是救灾的粮食,不能轻易动用......如果今后十年每年都要额外开支两千万的军费,那可就还有一千万的缺口,如果再要打一点富裕,就得预备一千五百万两!这个恐怕得发债票了。”

    “发的出去”朱慈烺这是明知故问。

    郑芝龙也早有了腹案,他稍加斟酌,点点头道:“发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只是利息,年息如果给个五六分,愿意购买的人就不多了,要摊销的话......”

    “年息最多给六分,”朱慈烺深知高利贷的危害,当然不愿意陷进去了,“一年借一千五百万,十年发一亿五千万,不能摊销。”

    “这个......”郑芝龙顿了顿,“其实也不是发不出去!”

    “怎么发”

    郑芝龙道:“不能摊派,但是可以搭售。”

    “哈哈哈,朕就知道你有办法!”朱慈烺笑了起来,“搭在什么上面是商埠的土地还是空头官衔还是采矿、伐木之权还京学生的生员名额”

    合着你都想好了你还问我......

    郑芝龙只好笑着道:“陛下圣明......臣的想法是各种搭配都可以有。现在国中百业兴旺,有闲钱或是存着大量米粮的富人很多。朝廷只要想办法把这些死钱挖一点出来就行了,但是他们未必想要以钱生钱,所以就只能用别的好处去吸引了。

    朝廷的官衔,京学的员额......或许还可以加上小学、中学的名额,都可以搭售债票。”

    商埠的土地,采矿、伐木之权是用来牟利的,空头官职可以买个安心——这些主要是吸引普通工商地主的。

    而学校的名额则是用来吸引官员和勋贵的!现在的小学、中学和京学不仅提供精英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圈子!里面有不少顶级权贵的子女,在权力圈子里混的,谁不想挤进去

    你让松江知府罗大公这样人花个十万二十万买点债券,然后让他儿子、女儿去和太子还有公主当同学他会不乐意

    当然了,朱皇帝的信誉也立起来了,早年在北京捐钱“买门票”的贪官,没有一个人因为“门票钱”受到调查——这些人在崇祯十七年前的贪污**,朱慈烺一律不追刑责,除了侵占的官田、军田需要交还,其余一律不问。

    朱慈烺笑着提醒郑芝龙:“还有一点得记住了,搭售出去的债券必须马上存入海商银行、盐商银行,而且不得流通,只能到期兑付。”

    “对,对,”郑芝龙点点头,“要不然市面上的债票收益率一定会上升,这样以后再发债票就不容易了。”

    朱慈烺笑着道:“只要老泰山能源源不断为朕筹集到军费,这北伐之役终究是能大功告成的......哪怕咱们打得仗呆一些,拼本钱也胜了。毕竟东虏的八旗九旗也不是没有成本的,只要他们抢不到什么战利品,就会被咱们拖穷拖垮了!”

    在将军的指挥艺术都不大靠谱的情况下,朱皇帝还有一个拼国力的笨办法可以用!

    因为北清军队的“底层资产”还是土地!在打仗本身亏本的情况下,土地的产出是没有办法覆盖长期战争的成本的。这样一来,北清的基层官兵就会出现亏损乃至破产,他们就会变成崇祯十七年前的明军官兵......




第768章 将军们,补课了!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大明洪兴四年,快到年底的时候,长江岸边都已是寒风凛冽。武昌东湖宫西华门旁的候见厅内,正有两个绯袍武官在角落里面说话。

    “你这小子也太不象话,娶了那样一个番婆子回来,这是要败坏我李家的门风啊!”

    训话之人就是李若琏,眼下他是大元帅府的副军师兼军学司使。

    “番婆子能生养啊,您看她那身段,那胸脯,那屁股,那就是能生啊!现在不就怀上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侄儿现在还没儿子,娶个能生养的番婆子那是孝道,我是孝子啊!”

    回话的是大明帝国驻神圣罗马帝国临时大使李少游,这家伙本来就伶牙俐齿的,现在当了外交官,在国际上历练过了,就更能说了。

    “你还孝子......你问过你爹吗你爹仨儿子,最不肖的就是你了!”

    李若琏板着面孔继续骂着。

    “叔......我现在出息了,待会儿见过皇爷就一准是克难功臣了,说不定还能封个爵位,光宗耀祖啊。”

    李少游还是振振有词。他之前的确不算孝子,他赚点钱自己花都不够,老大年纪也不娶妻生子,而且还特别喜欢往秦淮河那种地方跑......不过现在他已经出息了!

    他这次带回了700多匹阿拉伯马(路上死了200多匹)、300多匹欧洲大洋马(不包括他老婆),一艘荷兰造的大战船,几十个荷兰水师,还有许多的枪炮弹药,还有不计其数的机器设备原料,还有许多西洋的技术书籍,还有很多死了老婆或是老大年纪都没娶亲的荷兰单身技工,哦,还有一个据说是法兰西国第一勇士的孔王爷......

    还有他自己撰写的《李大使西游记》!

    这都是功劳啊!

    虽然纪坤占大头,但是他这个副使总能分到一小半功劳吧

    “你......”

    李若琏正要继续训斥,就听一公鸭嗓子在叫:“李少游!谁是李少游”

    李若琏回头一看,当时就愣住了,那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黄小宝!

    黄大宝去北京哭丧后,东湖宫里就是他最大了。也就是现在太监没什么权了,要搁过去他就是“内相”,是可以和魏藻德分庭抗礼的存在!

    “黄公公,您怎么亲自来了”李若琏马上上去招呼。

    “李副军师”黄小宝一愣,“求见的名单上没您啊!”

    “我是和李少游一起来的。”李若琏一指自己的侄子,“他是我侄儿。”

    “哦,”黄小宝笑了笑,“那就一块儿来吧......皇爷急着要见。”

    这下整个候见厅里的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候见是有规矩的,得事先打报告给司礼监,然后司礼监再根据情况安排什么时候见,安排好了一般不会改变觐见的顺序,除非皇帝真的急着要见。

    这时黄小宝又来了一句:“其他人都回吧......今儿皇爷没空见你们了,回头司礼监会再安排的。”

    就见李少游一个啊!

    这是要大用吗

    ......

    “都甭跪了,上前说话,赐座!”

    朱慈烺等的都有点不耐烦了!看见李若琏、李少游走进来,也不让他们磕头,而是让他们感觉坐下说话。

    “谢陛下赐座......”

    “臣恭请陛下圣安。”

    李若琏、李少游连忙谢了座,请了安,屁股才沾上椅子,朱慈烺就开口了。

    “那个法兰西国第一勇士孔王爷到底是谁姓什么叫什么封地在哪儿”

    这问题问得李若琏和一旁的黄小宝都是一头雾水。

    孔王爷当然姓孔了......和那个大力士衍圣公是本家啊!600小说

    “陛下,”李少游忙起身回答,“这位孔王爷复姓波旁,上路下易,号曰德。”

    那就是路易.德.波旁了!

    李少游接着说:“至于封地则在法兰西国香槟府孔代县,因为他是法兰西国王的近亲,是世袭罔替的铁m子王,因此称孔代亲王......”

    朱慈烺诧异道:“那不就是大孔代吗”

    “不是,不是大孔代。”李少游道,“他一点都不大,又矮又挫的,就是个小个子。”

    那就对了!

    朱慈烺心道:那就是大孔代!法兰西的矮子将军是全欧洲都害怕的......这家伙怎么就给纪坤拐带到中国来了

    “孔代亲王到哪里了”朱慈烺急忙问。

    “还在上海......”

    朱慈烺道:“快宣李岩、吴襄、吴三辅、郑芝龙入宫!”

    ......

    李岩还在当他的大军师,吴襄还是兵部尚书,吴三辅则在外带兵,是回武汉来过年的。现在都十二月底了,各个衙门眼看就放假了,当官的心思也都在过年上头了——衙门也得过年啊!年夜饭要安排,大红包要准备,还有安排人加班,有不少人还要回老家,事儿一大堆呢!

    李岩、吴襄两人正在衙门里面忙着,就都被太监宣到了东湖宫见驾,结果发现李若琏、吴三辅、郑芝龙都在,全都紧张起来了。

    这是要打仗了

    大过年的,大明朝的敌人也不休息一下

    “都坐吧......有要事商量。”朱慈烺看到人齐了,就招呼他们落座。

    几个人行礼之后,都各自落座,然后都看着一脸兴奋的朱慈烺。

    那么开心,难道是东虏已经开始内讧了

    朱慈烺开口了,“我大明现在兵粮足备,器械也算精良,好马也有了一些,唯一不足的就是缺少将才。”

    缺少将才

    吴襄看了儿子吴三辅一眼,父子俩都是一脸委屈。

    他们已经很努力了!

    “不过现在有办法可以补足这个弱点了。”朱慈烺道,“最近访欧的使团回来了,带了不少洋将回来,其中有一位是法兰西国第一名将,是相当杰出的!”

    “陛下,”吴襄问,“您要大用洋将吗”

    用孔代亲王去和多铎、阿济格打

    这样不好吧......

    “不是大用,而是要善用。”朱慈烺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洋将再厉害,毕竟是人家的。用他们来指挥打仗,不如请他们当先生来教咱们自己的将帅以西洋兵法。”

    中国当然也有许多好的兵法,有讲战略的,也有教战术的。比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和茅元仪的《武备志》都是很牛逼的军事著作。

    特别是出自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更是一部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兵书。其中的许多内容,仍然被讲武堂选入了教材,现在明军的中高级将领都熟知其中的内容。

    但是朱慈烺的新军毕竟采取了西式的莫里斯方阵为其主要的野战战术,所以不能完全用《练兵实纪》、《纪效新书》和《武备志》来训练军官。为此朱皇帝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引入西洋教官帮着训练部队,还开办了有西方军官任教官的讲武堂培养新式军官。

    不过他之前通过葡萄牙人、荷兰人请来的西洋军官水平参差不齐,也没有指挥较大规模部队作战的经验。他们充其量就是在欧洲战场上担任过中低级军官,指挥过几十人上百人最多到几百人的部队,而且都是步兵和炮兵军官,没有骑兵军官,更没有参谋人员。

    所以朱慈烺的新军其实就是一大堆步兵营和团炮连的组合,单个看战斗力不弱,但是一旦组成大兵团,就有发挥不了力量,远远达不到可以碾压清军的水平。

    朱慈烺道:“得让讲武堂开一个将官补习班,请孔代亲王和他的人来授课,让营级以上的军官们都来学习!”



第769章 先补习,再打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让一法兰西国王爷当老师,教大明的将军们怎么打仗

    这事儿听着都有点别扭啊!

    “陛下,”大军师李岩开口了,“我中华悠悠数千年,传下兵书战法不计其数,只要学好了,自然就可以克敌制胜,不必再学什么西洋兵法了。”

    朱慈烺心里哼了一声:你是替你手下那帮流寇出身的学渣将领说话吧还学好什么悠悠数千年来传下的兵书战法......认得了那么多字儿吗

    “对,对,对!”吴襄马上也跟着点头,“我中华那么多兵书都学不过来,哪儿还有功夫学什么西洋兵法老臣觉得真没这个必要。”

    朱慈烺当然也不会听吴襄的——你儿子吴三桂学了那么多中华兵书,最后打三藩之乱还不是扑了

    吴三辅倒是开了点眼界,对朱慈烺道:“陛下,咱们陆师这些年都在用西法练兵,不敢说尽得其精髓,但也学得**不离十了。石瑞恩都说咱们的莫氏方阵非常厉害,即便荷兰国的莫执政练出来的精兵,也不过如此了。”

    骄傲自满要不得啊!

    朱慈烺又把目光投向了李若琏,李若琏摇摇头:“陛下,臣不知道这个法兰西国的王爷能教咱们什么用兵之道,从来都是因敌制宜的,西洋都是小国寡民,何曾有东虏这样的强敌而西洋和中华地形不同,民风不同,国体亦不同,适合西洋的兵学,不一定适用中华啊......还请陛下三思。”

    现在的明军新军虽然在步兵团、营、连等中层和基层单位和炮兵部队中大量采用了西法,但是骑兵还是东亚传统的路线,而在战役组织层面则乏善可陈。

    说的形象一点,就有点像二战初期的法军,虽然装备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但还是想和德国人打堑壕战。

    这倒不是明军的将领们脑子笨,而是没有一个摸索和总结的过程。

    军事科学从战役层面往下基本就是经验主义,讲究的是先有新技术,再有新装备,再摸索新战术,最后才会有成熟战役组织方法。

    欧洲那边的新战法、新战术和新的战役组织办法,都是在三十年战争中慢慢摸索出来的。而大孔代和杜伦尼都是三十年战争时代的集大成者,他们不仅参加和指挥了许多成功的战役,而且还有海量战例可以让他们汲取别人的经验。

    而朱慈烺的克难新军中的将领,虽然掌握了莫里斯方阵,也会堆棱堡,也知道怎么运用火炮。但是除了仅有的几次发生在明清之间的“新式战争”外,他们就没有可以研究的战例了。

    没有战例可以研究,在战役组织这个层面自然就“活”不了。

    现在孔老师带着三十年战争的战例和宝贵经验来中国开补习班了,还不赶紧报名去学

    朱慈烺又将目光投向了“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郑芝龙。
1...234235236237238...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