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是吗”朱慈烺还是有点将信将疑。
郑芝龙看着朱慈烺的表情,笑道:“臣还有一计。”
“快说吧。”
“不知道陛下听说过一个名叫宇喜多秀家的人吗”
“宇喜多秀家”朱慈烺装出一副不大清楚的表情。
“陛下,”郑芝龙道,“宇喜多秀家是丰臣秀吉的养子,也是秀吉旗下的五大佬,曾经是和德川家康肩碰肩的人物。在五十一年前的关原之战中,宇喜多秀家就是德川家康的对头。在战后,宇喜多秀家逃亡到了萨摩国,躲藏了两年多,才因为岛津家和德川家的和解被交给了德川幕府。但是岛津家以及宇喜多秀家姻亲前田家不断向幕府求情,才饶他不死,将他流放八丈岛。据臣所知,这个宇喜多秀家现在还活着!”
这个宇喜多秀家还真能活!花恒书院
人家是人间五十年,他是流放荒岛五十年!
“活着也有80岁了吧”朱慈烺想了想,“那么老了,还有什么用”
“有用啊!”郑芝龙道,“一旦幕府在苦兀岛兵败,威望受损,丰臣家又劫走了宇喜多大佬,岛津家是不是得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立场”
好像有点道理!
“权国公言之有理,”朱慈烺笑道,“咱们就这么办!”
说着话,朱皇帝又拿起另一封奏本,是兵部转来的吴三桂、朱慈照的联名上奏。
朱皇帝说:“平西、朔方两藩的使臣已经和准格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谈妥了,巴图尔珲台吉答应当咱们的藩国,并且出兵攻打叶儿羌汗国,还答应让他的一个儿子到南京来念书。”
让外藩、内藩之主的儿子到南京读书是朱皇帝加强宗藩关系的一种手段。
“陛下,”吴襄马上开口道,“巴图尔珲台吉一共有七个儿子,目前尚有车臣台吉、卓特巴巴图尔、僧格、噶尔丹、温春等五子在世。不知陛下想让谁来南京”
当然是噶尔丹小朋友了,这是个人才,必须得好好培养!
“让噶尔丹来南京,”朱慈烺道,“让他到南京来上小学吧。”
他顿了顿,“等巴图尔珲台吉拿下叶儿羌汗国后,就可以让他把儿子送来了。”
......
两府合议忙活到午膳前才结束,朱慈烺并没有在奉天殿用膳,而是去了西洋楼,他要在那里陪一个小姑娘一起吃饭。
这小姑娘名叫金东珠,也就是那个东莪格格,今年14岁,已经在念小学五年级了,转眼就你上中学了,课业负担不轻。而今天正好是五月十四,学校只上半天课,明天又是休假(初一、十五放两天,而每月的十四、三十则是半天课),所以朱慈烺就让金东珠回了西洋楼居住。
顺便也能帮她辅导一下功课......
朱慈烺抵达西洋楼的时候,金东珠已经放学回来了,14岁的姑娘,身子长开了,而且因为在女校的体育活动比较多,也比刚来的时候结实了一下,皮肤也晒得有点黑,给人一种健康的美感。
看见朱皇帝来了,小姑娘连忙叩头行礼,还自称民女,逗得朱慈烺哈哈大笑,一挥手道:“东珠,就咱们俩,客气什么”
金东珠笑盈盈道:“皇帝哥哥,皇后嫂嫂也在西洋人。”
“对,她也在。”朱慈烺这才想起来,今晚上该吴三妹侍寝了。那个郑茶姑可又怀上了,七月或是八月就要生了!所以吴三妹必须努力啊......
“她人呢”朱慈烺问。
“正在教天凤公主射箭。”金东珠回答,“已经让人去叫了。”
朱慈烺点点头,走到饭厅外面,找了张西式的沙发坐下。金东珠也很乖巧的上去坐在朱慈烺的身边,然后就将一个信封递了过去。
“这是什么”朱慈烺笑着,“是成绩单吗考得不好,可是要打手心的!”
金东珠眨了眨眼皮,“皇帝哥哥才不舍得打东珠呢!”
“真的没考好”朱慈烺半开玩笑地问。
“不是啦,这是福临弟弟的信。”
第750章 一定要教坏福临弟弟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福临弟弟就是顺治小皇帝了。
金东珠这两年一直和顺治保持密切的书信往来——这当然是朱慈烺的意思了!
金东珠,也就是东莪格格现在是顺治名义上的姐姐,而且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顺治皇帝的学习问题。
所以顺治也不得不耐着性子和这个学霸姐姐通信,还在经常在信里面暗示,让金东珠别再往北京寄什么法语课本了,法语真是太难学了!
而且纳兰明珠、索额图、高赛他们仨学霸的法语比顺治好太多了,每次布木布泰大妈看到四个人的考卷,就免不了训斥顺治一番。
顺治还经常在信里面向东珠夸耀自己的算学成绩多好,加减乘除全都会!这个顺治可能是偏科,算学不错,语文马马虎虎,法语则是糟糕得一塌糊涂。
不过东珠刚刚收到的信里面,顺治却没有再抱怨法语太难了,因为顺治要准备大婚了,所以这段时间没有上课。
皇阿玛多尔衮和皇太后布木布泰给他选了个漂亮的蒙古表姐,名叫孟古青,是布木布泰的兄长吴克善的女儿,但是顺治似乎并不大喜欢这个女人。
另外,顺治还告诉东莪,他已经当爸爸了!他的庶妃笔什赫氏为他生了个儿子,起名叫牛钮,不过牛钮的身体不好,总是得病......
最后,顺治还在信里面催促东莪快点过门,争取早一点给朱慈烺生个儿子!
现在朱皇帝还没嫡子,所以东莪的儿子还是有机会的!
看完了福临写来的信,朱慈烺看了一眼脸蛋有点发热的东珠(东莪),笑了笑道:“你还小,身子都没长好,可不是当妈的时候啊。”
“哦......”小丫头脸蛋一下红成了个苹果。
朱慈烺看着她这副羞羞答答的样子,就有点想下嘴啃一口的冲动,但还是忍住了。
他把东莪格格接到身边,可不是为了方便下嘴,而是为了方便带坏顺治!
朱慈烺知道多尔衮在去年得了一场大病,从八月一直病到十一月才稍微好了一点。不过也没好太多,这些日子还在北京养着,看上去也不会太长久了。
而多尔衮一死,大清立马就是一场天变啊!
如果顺治可以在这场天变中夺回权力,那么大清衰弱的转折点就要来了。
所以朱慈烺这些日子就在通过东莪格格去影响北京的顺治皇帝,争取把他带上削藩集权的路子
中央集权有时候会加强国力,而有时候又会严重削弱国家的力量,具体会怎么样,还得看情况而定。
而这情况呢,首先就得看中央集权的那个君是不是够明了!如果遇上朱慈烺这样的明君,集权一点当然好了。可顺治不行!芦竹林小说
其次,则要看非集权的封建或合议政体是否运转良好。运转良好,说明这个体制是符合发展和进步需要的,贸然改革,必然会适得其反。而多尔衮为清朝构建的“强势摄政加九旗合议”的体制,到目前为止运转良好。大权虽然没有集中到多尔衮手中,但是也避免了满洲八旗内部的火并。八旗人少,要是火并一场,精兵强将一准死上不少。
即便不发生“天京事变”那样的火并,顺治夺权后也一定会清洗两白正蓝这三个旗,还会对多铎控制的关外诸旗下手——九旗关外固山已经自成体系,甚至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旗了。多尔衮依靠自己亲自控制的正白、镶绿两个旗,多铎控制的正蓝和关外九旗固山,阿济格控制的镶白旗,可以很好的维持合议制下的大清国。
而多尔衮一死,唯一可以接班给顺治当“新阿玛”的就是多铎了。如果多铎成为顺治的新阿玛,那么朱慈烺的北伐就不容易打了!
除了鼓动顺治削藩集权,朱慈烺还想通过东莪,让顺治把科举制度捡起来。
“东珠,你上回是不是说过福临想知道咱们这儿太学试怎么考”
金东珠一愣,我说过没有啊!福临弟弟怎么会问这个问题他最讨厌考试了......
朱慈烺笑着,“东珠,朕已经让毕酒城去整理一套咱们大明的太学考试办法了,回头你抄一遍,给福临寄过去。咱大明这两年蒸蒸日上,靠得不就是这一套科举选材之法”
其实大明的太学考试和官员考试压根是两回事儿,过了太学考试也不等于可以当官,而官员考试的难度则大大低于太学考试。如果单纯为了混个九品芝麻官,去参加地方省、府(州)两级或朝廷的吏部官考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了,在将来,拥有太学、京学、讲武堂和水师学堂学历的官员(他们要成为大明文官一样要参加官考)的官场前途,比没有这个四张文凭官员可好太多了——京学、讲武堂和水师学堂都已经办了几年了,陆陆续续开始有一些毕业生入仕做官。而太学却还没正式开张,因为考试和老师(大学士)们都还在自学成才呢!
根据计划,第一届太学入学试和大学士试,将会在明年,也就是大明洪兴五年二月举行。考试内容除了基本的《四书五经》,就是《子论格物篇》和数学。另外,太学生还要考核六艺。
这个太学,其实并不是为了培养官员而设立的,而是为了培养学者,当然也不反对学而优则仕。
但是在毕酒城整理出来的大明科举考试办法中,却将太学试等同科举,将官员试等同于吏员试。
也就是用太学考试,将有才能的士子挑选出来,让他们在太学里面学习三年,通过毕业试后,就能分配官职了,基本上就是在科举之后加了个太学三年,算是一种改良的科举吧。
朱慈烺之所以要把这种“改良科举”推销给顺治,则是想推动大清汉化。其实中央集权和汉化是挂钩在一起的,因为汉化的本质就是儒化,而儒学经过一两千年的改造,已经变成了一种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维护君主制度的学(教)派了。
现在多尔衮在大清朝推行的摄政加合议体制,其实是由满洲部落政治发展而来的,是满洲传统,不是儒家的传统。
如果顺治想要改“皇阿玛加九旗合议”为皇帝集权,那么就得去满洲而行汉化,在清洗老满洲六旗(不包括两黄旗)的同时,重用汉人儒臣。
据朱慈烺所知,在大清国那边,现在已经有不少汉人儒臣借着镶绿旗的渠道入仕了。
多尔衮在世,这些人当然都是皇阿玛夹带里面的人,可多尔衮一死,长期在东北督军的多铎未必能顺利接下镶绿旗的盘子。如果顺治现在可以表现出“崇儒遵孔”的姿态,那么镶绿旗就会在多尔衮死后倒向顺治了......有了他们的支持,加上两黄旗的基本盘,顺治就能和多铎斗一斗了!
想到这里,朱慈烺又对东珠道:“东珠,朕让钱谦益他们编了一个《资政后篇》,总结了宋、元以及本朝二百多年以来的施政得失,很值得一看,你也可以推荐给福临。”
大儒钱谦益编得《资政后篇》里面的内容不管对不对,顺治只要装模作样拿着看了,也就表明了他重视儒臣的立场!
第751章 就装一回大蒙古国吧(之前章节号写错了,现在改正)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从东莪格格那里寄出来的信,当然不可能直接交到顺治皇帝手里,皇阿玛多尔衮得先看一遍。
不过自打五世大喇嘛离开北京返回西藏后,多尔衮的老毛病又犯了,总是梦见一个身长九尺,力大无穷的孔子要取他性命。噩梦做多了,身体又越来越差。
在身体越来越差的同时,多尔衮又在顺治六年遭受了一次打击,和他相濡以沫25年的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重病去世了。而在博尔济吉特氏重病的时候,为多尔衮服务的喇嘛又对多尔衮说,大福晋是被天上的神灵(孔子)诅咒,所以才药石不灵的,就是佛祖也没办法......
大概是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多尔衮想要一个儿子的念头又起来了,而且怎么都压不下去,然后他又想到自己唯一的骨肉东莪是朝鲜王女所出。所以就觉得可以再找个朝鲜人来试试,于是就下旨让李淏给自己选一个容貌出众的王女,封为公主,然后送来当继任大福晋。
结果朝鲜宗室锦林君李恺胤之女就被选中,封为义顺公主,送来北京成了多尔衮的新宠。
而多尔衮有了朝鲜萝莉,自然就冷落了蒙古大妈(布木布泰),这些日子也不去慈宁宫睡觉,也不大关心顺治的学习成绩了。
不过东莪写给顺治的信,他还是要过目的。那本《资政后篇》也得让范文程、宁完我和马国柱三个大学士一起看看。
信没有什么,除了一些家常,就是说了南朝要开太学科举的事儿,这事儿多尔衮早知道了,也没太当回事儿。
现在大清朝也有一套考试做官的制度,这个在关外的时候就有,入关后也没废止。不过不是面对全国的读书人,而是面对十旗子弟的。而且也不考进士,最大就是举人,考上就当个芝麻绿豆官。
另外,大清也有国子监,十旗子弟一样可以入国子监读书,然后获得做官的机会。
不过无论是科举还是国子监出身,都不能和军功相比。在大清这里,军功才是根本!
三个大学士大概已经看完了《资政后篇》,赶一块儿了重华宫向多尔衮汇报了。
“奴才躬亲皇阿玛圣安!”
三个奴才大学士一起向靠着炕上,有点昏昏沉沉的多尔衮叩了头。
多尔衮问:“啊,都看完了《资政后篇》当中都说了什么”
“回皇阿玛的话,这《资政后篇》里面的东西不少,要看通了可没那么快。”
“是啊,看通了可不容易。”
“对,对,都是宋、元、明三朝的典故得失。”
多尔衮的三个大学士院其实就是个秘书处,事情最多的衙门了,哪儿有那么多闲功夫研究《资政后篇》啊这书的字数是不多,但是里面说的事情很多,看通透的话得查史料。
“哦,那你们三位......”多尔衮看着三个奴才大学士都喜气洋洋的,“难道是库页岛方面有捷报”
库页岛上的战斗已经开始了,不过库页岛面积很大,地形又复杂,而清日两军在岛上都没构筑城堡,也没建立什么有效的统治。
所以在战争的初期,就是先占地盘,再修城堡,然后拉拢土著,扩张力量,囤积粮草,准备持久这些事儿,暂时应该不会有大的决战。
但是兵无常势,应该不会发生的事情,没准就会发生了!
范文程摇摇头:“皇阿玛,今儿送来的好消息,可比库页岛上打胜仗更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