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所以就把她接进了南京城,安排入读金陵女校了。
第719章 民女东珠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曹校长,这是金东珠,在算学上很有一些天赋,就交给你了,一定要好好教导。”
金陵女校的校长室内,朱慈烺将东莪格格,哦,现在不是格格了,而是民女金东珠交给女校的校长。
东莪格格是大清和硕公主,这个身份现在没什么,可将来明清一旦开战,那麻烦可就大了。所以朱皇帝就用了个调包计,对外宣布东莪格格入住老山离宫。同时又将真正的东莪接到南京,让她以民女金东珠的名义在金陵女校学习。
等到她长到16岁,就会被选秀入宫,成为朱慈烺的选侍,和吴三妹、郑茶姑、宁香玉、费珍娥等四人在朱皇帝后宫的起步之位一样。
而且朱慈烺不会让东珠一步登天,而是会让她一级一级的升,一年升一级,用八年时间晋升到皇贵妃的位置上。
与此同时,“住在”老山行宫之中的东莪,则会在入宫之前“病死”。
这样世间再无爱新觉罗.东莪,只有民女出身的皇贵妃金东珠,以后明清之间的战争冲突和金东珠就没有一点关系了......
“皇爷放心,老臣一定好好教导金姑娘。”曹校长,就是曹化淳校长了,他并不知道金东珠就是东莪格格。
但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凭什么让皇帝亲自送来金陵女校这所金陵女校可不是随便什么民女能上的!在这里读书的女孩子要么是朱家的公主郡主,要么就是公侯将相家的千金!朱慈烺的大女儿朱天凤和妹妹朱媺妤现在都在这里读书。朱天凤上了小学一年级,昭仁公主朱媺妤年纪比较大(11岁),已经读过书了,所以正在读一个预科,补习《小学数学》和《小学法语》,补完后直接上五年级。
而这个金东珠应该也和昭仁公主一样,读个预科,然后直接上五年级。这样三年后就能小学毕业,差不多就能准备入宫了......
曹化淳一张老脸上堆满了和蔼的笑容,笑吟吟看着坐在朱皇帝身边的民女金东珠。
他现在也上去了,自称“老臣”而不是“老奴”,这是因为他现在不是内侍,而是一位克难功臣,封克难天津侯!
他能够封侯,是因为有许多曹家子弟兵跟着他一块儿护驾南下。在朱皇帝最初的基本盘中,就有曹化淳的一股。现在许多曹家子弟已经成长为了新军骨干或是朝廷栋梁,而曹化淳自己则在南京城享福,直到朱慈烺筹建贵胄小学的时候才把他请出来担任其中的女校校长。
女校的老师都是太监,最早从朱慈烺这里接受到西式教学的,就是他的侍卫和太监。其中的一些太监还真能学进去,水准谈不上多高,却足以担当起小学老师的工作。
现在朱皇帝培养新式人才用得是两条腿,贵胄子女上小学、中学、大学(京学堂),一步步成才。
而平民百姓则自学《子论格物篇》、《新算学》,然后去考太学。
这么安排并不是歧视平民,而是教育资源实在有限,只能优先满足统治集团的接班人。同时,再将自学能力很强的天才从全国人民当中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出来,再让他们用自习为主的方法去自学成才。
自学成才的概率当然低,但是只要能成,那一定是高智商的天才,足够应付17世纪的科学探索了。
而且中国人口多啊,巨大的人口基数也意味着天才数量很多,通过自学考试,应该可以发现不少。
哦,今天朱皇帝就发现了一个小天才,就是金东珠。她比吴三妹、郑茶姑、宁香玉、费珍娥四个人都要聪明。这四个女人也不笨,其中郑茶姑也可以称得上冰雪聪明,数学题做的也极好(估计是遗传郑芝龙的),吴三妹稍差一点,不怎么爱学习,但也是个极聪明的女子,但是她们俩还是不如东珠。
东珠自学《小学算学》的效果极好!而理解能力很强,可以看懂《子论格物篇》中的一部分内容。无忧
这脑瓜子多半是遗传自多尔衮吧
安排完了金东珠入学的事情,朱皇帝回了皇宫,先去了皇后的坤宁宫,看望正在做月子的吴三妹。
吴三妹又一次喜得千金,还真是个生闺女的命啊!
不过没关系,三妹还年轻,休息一阵子又可以继续战斗了......不过朱皇帝还是得多关心她一下,因为就在吴三妹将要分娩的时候,郑茶姑也又一次怀上了!
如果郑茶姑的肚皮争气,给朱慈烺再生个儿子,那吴三妹在后宫中的地位可就要摇晃了。朱皇帝都替自己的大老婆着急啊,所以这段时间就摆出了一副力挺吴三妹的姿态。
当他抵达坤宁宫的时候,却听见里面传出一阵咯咯咯的笑声,他连忙加快脚步走到寝殿门外,然后推门进去。皇后的寝殿面积很大,但是在地龙送来的暖气作用下,变得非常暖和。
朱皇帝一进门,就看见吴三妹这个傻白甜正穿着睡衣坐在卧榻上,正和一大一小两个小姑娘围着个襁褓,在逗小孩子玩呢!
一点都没有生不出儿子的危机感啊!
大一点的小姑娘就是朱皇帝长女天凤,长得特别大,6岁的孩子乍一看都和人家七八岁的小孩差不多高了。不用说,将来一定是个高妹了。至于长相和性格则是随娘亲多些,也是个小傻白甜。看见朱皇帝进来,就从床上跳下来,蹦蹦跳跳的上前去行礼,还笑嘻嘻的将一张考卷递给了朱皇帝。
“爹爹,女儿算学考了个10分。”
10分总分多少
朱皇帝接过考卷一看,上面就10道题,简单的加减法,答案都对,那就是满分了。
“好,好,考得好!”朱慈烺满意的点点头,有摸了摸小傻白甜的脑袋,“可得继续努力,这才一年级,到考上大学还早呢!”
吴三妹听着朱皇帝的话,却是噗哧一笑:“皇爷,咱家的孩子上大学还用得着考”
“当然得考了!”朱慈烺牵着女儿的手,走到床榻边上,一屁股坐下去,然后看着襁褓中的粉扑扑的婴儿,“皇家的孩子不用考,那么公侯之家的孩子要不要考百官之家的孩子要不要考如果都不考,那还有什么必要用功将来又如何成才咱们这些北人的子弟都不成器,将来的天下还不是南人的”
这话公开是不能说的,但是当着吴三妹,朱皇帝却是没有什么顾忌。
他顿了顿,又道:“贵胄子弟考试可以给优待,譬如加个10分到20分的......但终究得和江南士子们坐在一个考场里面,否则贵胄子弟中的人才是出不来的。”
而朱皇帝搞精英教育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北人勋贵和南人士大夫间的平衡了,勋贵和士人,谁把谁压倒了,大明的天下都得出状况。而要维持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人才培养开始,设计一个不公平的教育和考试制度......要完全公平,北人勋贵的人数那么少,从概率学的角度,他们也不可能和南方士绅竞争。
“可是天凤是个女孩儿啊!”吴三妹撅着嘴,一副不喜欢读书的模样。
朱皇帝只是笑着摇头:“贵胄家的女子更要读书了,她们将来是要替大明勋贵之族养育后代的。过去的勋贵之族所以腐朽,一是生来天定的富贵,不需要努力;第二就是在教养上差了,只知一味宠溺,不知道督促子弟兼修文武。不过两三代就腐朽不堪,这才是土木堡之变的祸根,才是我朝由盛转衰的终极原因啊!”
第720章 怎么还有准噶尔的事儿呢?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皇爷,这是您今天的日程安排。”
司礼监秉笔太监黄小宝站在朱慈烺的身后,将一份写在奏本上的日程安排递给正在吃早饭的大明洪兴天子。
朱皇帝用餐的地方是坤宁宫寝殿外头的一间厅堂,厅堂中摆着张长桌子,朱皇帝在顶头的位置上坐着,吴三妹坐在他的左首边,朱天凤则在他的右首边坐着,还有两个跟着吴三妹一起生活的女孩太小,不能吃大人的食物,所以就没跟着一起吃。
桌上食物很简单,大米粥,油条,炒鸡蛋,还有一小碟咸菜,一人还有一杯水牛奶。营养足够,但也不过剩。所以朱慈烺、吴三妹、朱天凤三人都不怎么肥胖。
对了,在早餐之前,朱皇帝还进行了半个时辰的辰练,就是围着坤宁宫的大殿慢跑,跑完几圈后再拉一会儿硬弓。
在吃完早饭后,朱慈烺当然是去奉天殿办公,接着是午朝和午膳。用完午膳后如果没什么大事,就可以去内校场骑一会儿马,再扔一会儿石锁,射一袋子箭。如果是夏天,他则会去御花园的一个水池子里游泳。
下午的运动结束后,朱慈烺则会去乾清宫、坤宁宫或西洋楼三处——朱皇帝在紫禁城内的时候,每天晚上就会选择这三处之中的一处睡觉。如果要和三位妃子中的一位同宿,则会在乾清宫或西洋楼过夜。如果要和皇后同宿,则会在坤宁宫过夜。
当然了,他去了乾清宫、坤宁宫、西洋楼后,也不就是吃饭、洗澡、睡觉了。还得继续为大明人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智慧,有时候是批阅奏章,有时候是研究国内国外形势,有时候是看皇家商会的报表或者召集商会高管,最近则在忙着编写数学教材和习题集......
而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各种节庆,还有崇祯上皇、周上皇后、老张皇后的生辰,以及太祖高皇帝的生辰忌日等日子,朱慈烺还要去崇祯上皇的宫殿拜见请安或者去孝陵参拜。
另外,还会有许多临时的安排,比如检阅军队,主持考试,召见各种各样不得不见的人物。
总之,皇帝这份工作和轻松是搭不上边的。朱慈烺有时候都羡慕每天吃喝玩乐的崇祯上皇了......他现在是有福之君了,以后死了可以给他个明福宗的谥号了!
而每天忙得团团转的朱慈烺,就得让司礼监来安排日程了,要不然一准乱套。
朱皇帝接过自己今天的日程安排,正一条条细看的时候,一个小黄门就匆匆的出现在了门口。黄小宝连忙走了过去,和那小黄门说了两句什么,就转过身快步的到了正在用早餐的朱皇帝身边,附身在他耳边低声道:“皇爷,钱谦益和朱纯杰到了奉天殿。”
朱慈烺脸色微变,放下手中的碗筷,又顺了根油条,一边吃一边大步向外走去。黄小宝连忙招呼跟随朱皇帝的侍卫和太监、宫女,一大堆人跟了上去。
吴三妹也微微有些皱眉,随着大明江山渐渐上了正轨,朱慈烺的生活也越来越有规律,像这样吃着早饭就被人拉走的事情,是极少发生的。
她喃喃自语着:“这又是怎么了不会是西北......唉!”
西北最近又不安稳了!
不是吴三桂不安稳,而是朱慈烺的兄弟,“贷王”朱慈炯不安稳。也不知道是哪个蒙古部落首领给搭得线,朱慈炯居然和瓦剌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巴图尔是名,珲台吉是尊号,皇太子的意思)勾搭上了。
而且这个巴图尔珲台吉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想要归顺大明朝!
......
当朱慈烺赶到奉天殿东暖阁的时候,钱谦益和朱纯杰已经在门口等候了许久了。两人手中都拿着个奏本,在椅子上坐着说话,看见朱皇帝来了赶紧起身行礼。好易小说
朱慈烺微笑道:“别跪了,进来说,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奉天殿东暖阁是朱皇帝召开两府会议、议政会议、召见臣子或使臣,以及批阅奏章的地方。
每天午朝之前,朱慈烺都会在这里批阅一会儿奏章——两府会议要讨论的事情,一般都会先上个奏本,让朱皇帝看过,不能搞突然袭击。而朱慈烺每天要看的奏章,一般都会在清辰的时候在东暖阁的长桌顶头摆好,是有数量限制的,一天通常只看十六个奏本。
内阁府和大元帅府各上六本,左右都察院各上一本,大理寺上一本,议政院上一本。每个奏本都有字数限制,不能超过2000字,而且只能说一件大事。不过多个例行的人事任免,是可以合并计算成一件大事的。
也就是说,理论上,朱皇帝每天只看3.2万字的报告,处理16件大事。16件大事之外的事务,有司自行处置,事后汇报(在午朝上)即可——朱皇帝的这个作风和他爸爸崇祯真是没得比了,只怕比躲着不见人的万历皇帝都懒。
但是国家在他的“懒政”之下,却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当然了,例外的事情总是有的。比如今天,出现了**事以外的突发事件,事先没有上报,但是必须要及时处理,那么哪个部门的事情,就由哪个部门的当家人在午朝之前请见,当面向朱皇帝报告。
今天是钱谦益和朱纯杰一起来了,就说明出现了两件意料之外的事情。
“钱先生先说。”朱慈烺在长桌子顶头坐好后,就吩咐钱谦益先说。
钱谦益和朱纯杰不用朱慈烺吩咐,都已经各自落座。他们在这张会议桌旁是有固定座次的——首辅坐在哪儿,礼部尚书坐在哪儿,锦衣卫指挥使坐在哪儿,都是有规定的。
“陛下,”钱谦益已经将准备好的奏本双手递上了,“朔方军节度使司奏报,说瓦剌蒙古的准噶尔部出了一位雄主,名叫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此人野心很大,想要一统瓦剌各部,还想征服哈萨克汗国。
另外,罗刹国不断东侵,也威胁到了瓦剌诸部。所以巴图尔珲台吉这些年以来,就同时和哈萨克汗国、罗刹国两个西域强国开战。
因为罗刹国和哈萨克汗国拥有精良的火器,所以准噶尔部打得非常吃力,在崇祯十六年时还在远征哈萨克汗国时惨败。
而这个巴图尔珲台吉不知由何处知道了我朝能够生产精良火器,所以想得到支援,这才遣使朔方,希望能够进行朝贡并且得赐火器。”
不知从何处知道
朱慈烺听着钱谦益的话,心说:这不都是朱慈炯卖军火卖出来的
“朱纯杰,”朱慈烺没有马上作出决定,这事儿得两府合议,现在没法决定,所以他就问朱纯杰道,“你有什么事情要说”
“陛下,”朱纯杰也递上了奏章,“东虏日前向欧洲派出了五大臣使团,从朝鲜的港口出发,搭成两艘我朝的万石大船去了琉球国,并且在琉球国登上了西班牙人的大帆船,走南洋航线向欧洲而去了。
另外,东虏在东北极远的苦兀岛上和东方的日本国打了一仗,好像被打败了,所以多尔衮正准备组建太平洋水师对抗日本国.....”
“什么太平洋水师”
第721章 大明安西的第一次快递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局势正变得越来越复杂!
随着大明南下找食儿和清国北上寻退路,台面上的玩家已经不止明、清、顺三家了。
大明先是把安南拉入了局,然后又南下占城、水真腊,引起了西班牙的警惕,也许荷兰人、葡萄牙人也在背后使坏!
于是西班牙和清国搭上了关系,还促成了海参崴开埠和清国五大臣访欧!
而清国的北上则和东进的罗刹国撞上了,罗刹国也就和西班牙、荷兰、葡萄牙一样成了东方世界霸权争夺战台面上的玩家。
接着是日本!也不知道多尔衮和德川家光哪根筋搭错了,都同时看上库页岛上的貂皮、黄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