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为了保住小命,他可真是豁出命去了,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剩下的时间都在练武习文。

    更没天理的是,练武还练出个花,还得学着开大炮,说什么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只有用好了大炮,以后才能更好的护道传道,教化蛮夷——这是什么意思能教化就教化,教化不了用拿大炮轰杀了这还讲不讲理啊梦生小说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孔胤正还真有点玩大炮的天赋,学了几个月,就会比较准确测量距离,计算射击诸元和自行调配发射火药了。而且他极有数学天分,可以用朱慈烺写在《弹道术》中的一些方法快速心算出诸元,不一定精确,但是也**不离十。

    看起来这家伙不仅肌肉发达,还是个“理工男”,而且文科也不差,毛笔字写得很好,文章也能看得过去,虽然够不上举人、进士的标准,但是考个秀才没太大的问题。

    ......

    六艺已经考完了,差不多忙活了一个上午。

    骑马、射击、打枪、开大炮、舞长戈、骑马挥剑砍稻草人、骑马持戈刺稻草人等等,全都完美通过!

    如果考不上衍圣公,这家伙也可以去考个武状元啥的......而六艺之中的笔试,包括“礼”、“乐”(不是考唱歌,而是考乐谱)、“书”(考《论语》和书法)、“数”等四艺,考得也非常不错!

    全都是满分通过——魏藻德果然是状元之才,他自己出题考自己的成绩真是太完美了,而且孔胤正的记性也不错,魏老师给他的答案全都倒背如流。哦,也不都是作弊,数学是自己考的,当然也是满分。

    不过六艺之后,还有“论剑”和“论道”这两门要考!

    论剑容易考,就在校场当中的那个楼阁,名叫观军容台的建筑上考。这个观军容台上有一南一北两个平台。考完六艺的孔胤正就步行上了其中的南平台,身披甲胄,手持长剑,大声呼喊:“至圣先师子孙孔胤正在此,谁敢与某论剑!”

    这谁敢

    这是在问魏藻德、钱谦益、朱之瑜、王夫之、黄道周这五位考官,当然是没有谁想去和他论剑了。这五位考官当中,只有朱之瑜会武艺。在崇祯十一年时曾以“文武全才第一”荐于礼部,但是朱之瑜却没有应征入仕,而是继续醉心学问。当年他是39岁,而如今朱之瑜已经50岁高龄,当然不能去和年轻力壮的孔胤正比武了。

    看到没有人敢和孔胤正论剑,坐在观军容台南面平台的屋檐下的朱慈烺就笑着说:“孔壮士乃是孔门第一勇士,剑道自然是好的,至于义理之论......不知五位考官有什么想问的”

    “陛下,臣有话想问!”

    发问的就是朱之瑜。

    “问什么”朱慈烺问。

    “问仁!何为仁”

    朱慈烺松了口气,赞赏的点点头,这个朱之瑜还算上路——儒学的核心就是仁。只要是习过儒的,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孔胤正,你说说看吧!”朱慈烺笑着将问题转给了孔胤正。

    孔胤正手按剑柄,目光灼灼,大声回答:“陛下,臣以为,仁者,勇者有爱也!”

    勇者有爱为仁

    这个答案不标准啊!

    朱慈烺有点埋怨孔胤正了,你说个“上下相亲谓之仁”不就完了吗说什么勇者有爱......

    朱之瑜也没想到这个孔胤正会说这样的话,当下就是一愣,“何谓勇者有爱”

    “勇者,以力服人也!”孔胤正举起宝剑,“能以力服人,而又不凶残,不好杀,爱惜生命,才是真正的仁!所以仁者必须是勇者,必须刚猛有力,必须善于以力服人,必须手中有剑,心中有爱。若无勇无力而言仁,那就不是真正的仁,而是假仁!

    《淮南子》中有言: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服于孟贲。《吕氏春秋》言: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礼记》则言: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可见至圣先师乃是儒家第一勇士!只有这样的勇士,才有资格言仁!”




第705章 发现一个大儒啊!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原来孔子他老人家是儒门第一勇士啊!

    朱慈烺的眼珠子瞪得好大,看着魏藻德、钱谦益、朱之瑜、王夫之、黄道周这五个儒,好像只有朱之瑜看上去孔武有力,其他四个瞅着都和勇士不搭边儿。看来他们四个人的“仁”,都不是真的......

    提问的朱之瑜也愣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看着就是个粗鄙武夫的候选衍圣公居然真的是个大儒!

    所谓大儒,不是说道德有多高尚,文章有多锦绣,甚至也不是做官做到青史留美名,哪怕是包青天这样的,是个好官,但也不是大儒。

    大儒者,一定要对儒家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譬如明朝的王阳明对于心学的贡献和对陷入僵化的理学的批判,都奠定了他一代大儒的历史地位!

    同样的,朱熹对于理学的完善,和对儒家大道(终极真理)的补充,也奠定了他一代大儒的历史地位!

    而这位孔胤正对儒学的贡献显然没有朱熹和王阳明那么大,但是只要他当选衍圣公,并且继续坚持“勇者有爱为仁”的观点,那么他也能算是一个大儒。

    因为他对“仁”的全新解释,对于在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两方面都遭遇到严重危机的儒学,无疑是一剂提振精神的猛药!

    “好!说得好!勇者有爱为仁......就凭这句话,孔胤正就当得起衍圣公之位了!”朱慈烺从五个考官脸上的表情就能看出孔胤正的回答有多正确了,所以就趁热打铁,要把孔胤正的地位敲定了。

    “陛下圣明!孔胤正的确是当世大儒,足可担当衍圣公之职!”

    “陛下,臣附议!”

    “臣附议......”

    朱之瑜、魏藻德和钱谦益都没什么话说了。不过轮到黄道周说话的时候,这位成名已久,在历史上以抗清殉节闻名的著名儒者,却又提出一个疑问。

    他问孔胤正道:“勇者只是身长力壮吗”

    “石斋先生,”孔胤正向黄老先生(黄道周今年已经65岁)恭敬一礼,“晚生以为勇与非勇,当以能否以力服人为准。而能服人者,都是力,并非只有气力。胤正虽不能举国门之关,但也有一身蛮力,可是在火药铅弹之力前,也如纸糊泥塑一般,不堪一击。所以能用火枪、火炮之力服人,也是勇者!如果手中有枪,心中有爱,便为仁者。”

    有道理啊!

    朱慈烺使劲儿点头——科学是第一勇力啊!现在是火炮之勇,将来是核弹之勇,全都是勇不可当!

    能用核弹轰平了对方,还能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就是仁之大者!

    所以后世的联合国安理会里面就有五大仁者!说他们是什么五大流氓真是太冤枉国了,这五国要是流氓,早就把和谐弹拿出来乱用了。

    黄道周笑了起来,“看来以后儒生若无举城关之力,就应该枪不离身,日日练习了。”

    朱慈烺听了黄道周的话,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石斋先生也觉悟了!历史上黄道周率徒众募兵抗清,不过是以卵击石,求个死得其所,这是忠,不是仁!

    如果黄氏门徒都是枪不离身,日日练习的儒,几千个火枪手排队枪毙,把东虏都打死了,最后北伐成功,但是不滥杀无辜,不灭东虏之种,而是行民族团结融合,这才是仁。

    现在只剩下了王夫之没有发言,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也和黄道周、朱之瑜一样,坚定抗清,但是抗清的“力气”也一样有点弱。

    所以按照孔胤正的标准,不,按照孔子的标准,他也算不上仁者。

    孔子是要用仁义教化蛮夷,不是让蛮夷给调教了还说什么仁。给蛮夷调教了就是当奴才,奴才还仁什么呀

    身材瘦小的王夫之拈着胡须,看着铁塔一般孔胤正,点点头道:“足下果然有至圣遗风,所言之理,当是至圣在世之日是不必多言的。可惜我等后世儒生,只想从文治之中求仁,却忘记了至圣先师有冠天下之勇,实在惭愧。”

    接着他又转向朱慈烺,揖拜一礼:“陛下,臣建议今后凡取士之举,都应该考核打靶,以鼓励天下士大夫人人持枪,个个打靶!”

    啊人人持枪个个打靶......朱慈烺被这个提议吓一跳,这还是大明这是明利坚啊!这样不好吧

    “臣附议!”

    “臣附议!”59书库

    “臣也建议人人持枪,个个打靶!”

    “臣也......”

    好嘛,几个考官全都跟着起哄,看来都没有意识到枪支泛滥的危害性啊!

    “这就对了嘛!以后各地的官员选拔试不仅要靠文章考算学,还要考火枪打靶!”

    朱慈烺心里面虽然不赞成人人有枪,但是他刚刚替“勇者有爱为仁”背了书,也不好马上改变立场啊,只好硬着头皮支持“人人持枪”了。也不知道将来的大明会有多少人被泛滥的各种枪支给打死不过眼下也没办法了,排队枪毙的时代不远了,人人有枪的国家,在排队枪毙时代有多大的优势,用脚后跟都能算明白的。

    ......

    “孔胤正!”

    “臣在!”

    “你现在就是衍圣公了!”

    “臣叩谢天恩......”

    紫禁城,奉天殿。

    大明天子朱慈烺正将册封孔胤正为第65代衍圣公的圣旨,亲手交给已经通过了“衍圣公入取考试”的孔胤正。

    从现在开始,衍圣公这个位子不是靠投胎就能当了,得通过一系列的考试,然后再由大明皇帝册封。当然了,衍圣公还是终身任职的,考虑到孔胤正的年纪,第66届衍圣公恐怕得在几十年后才出现了。

    “平身,坐下说话。”朱皇帝还有重要的事情和孔胤正说呢,“胤正,你可听说孔林遗宝出世的事情”

    “遗宝臣没听说......”孔胤正这些日子都在用功,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不知道他家祖宗的陪葬品已经被人拿出来卖了。

    “陛下,”孔胤正又问,“不知道是什么宝贝”

    朱慈烺道:“好像是一部《至圣遗篇》。”

    “什么《至圣遗篇》”孔胤正大吃一惊。

    不得了啊!

    孔子坟墓里挖出来的遗篇啊!

    “陛下,这个遗篇上写得是什么”孔胤正连忙追问。

    “不是很清楚,”朱慈烺道,“据说和大道有关......是至圣晚年寻求大道时所参悟的一些道理!”

    “大道真的”

    “陛下,您说的可是真的”

    “陛下......”

    这回不是衍圣公孔胤正惊讶了,连魏藻德、钱谦益、朱之瑜、王夫之、黄道周他们五个都惊呼起来了。

    关于大道的问题,朱慈烺刚来的时候并不太明白,也没功夫去琢磨,那个时候他保命自救都来不及,说什么大道

    可是当他的命保住了,大明也保住了,开始琢磨着要更进一步,大开金手指,攀科技树的时候,才发现了儒家在“大道”方面的缺陷,成为了攀科技树的一个障碍。

    也许后世的人没有办法理解这个“大道”和科技树有什么关联,但是只要他们深入了解儒学对古人思维方式的塑造,就能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

    朱慈烺点点头,道:“具体是什么,朕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有劳诸位走一趟旅顺,去鉴定一下《至圣遗篇》的真伪。”



第706章 逻辑思维重要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抢救大明朝 ”查找最新章节!

    儒学对古代中国人的影响,绝不限于考试做官那么简单。因为儒学不仅仅是一套政治理想,它同时也包含了对于宇宙、自然、万物的思考和认知。

    在后世被批倒批臭的朱程理学之所以会在宋朝兴盛起来,归根结底就是完善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吸取了释道二教的养分后,对儒家所欠缺的宇宙观、世界观进行了弥补。形成了以天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为伦理纲常之源的思想体系,为儒家的政治哲学披上了天理的神圣外衣,将“存天理,去人欲”变成天人合一而成圣的方法。

    在宋朝,这种以天人合一为基础,将政治哲学神圣化,将儒学名教化的做法,让儒学在和释、道二教的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始终无法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以达到进一步认识真理(致知)的目的,使得理学无法发展出自己的自然哲学,而逐步陷入僵化和保守,成为了一种禁锢思想,约束君主和士大夫行为的“礼法之学”。

    而被这种“礼法之学”所约束的,不仅是君主和士大夫,也有广大劳动人民。被封建礼教约束起来的劳动人民,一味的要去除人欲,自然也不再具有创新精神了,甚至连抄袭西方的奇技淫巧都显得太人欲了。

    当然了,就算劳动人民有创新精神也没什么大用,因为理学没有办法形成自己的自然哲学体系。虽然很早就提出了“格物致知”这个目标,但是始终处于“无法格,不得知”的困境当中——提出“格物致知”容易,但是要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就难了......反正从宋朝格到现在,都五百多年了,也没有形成什么突破。

    这就是没有真正入门啊!

    而在理学陷入死胡同的同时,阳明心学就应运而生了。阳明心学其实也不知道怎么“格物”,正因为不知道怎么“格物”,所以才发现了批判朱子之学的切入点。所以阳明心学就通过破坏理学陷入保守和僵化的体系发展壮大。但是在破坏之后,也只能拿出“致良知”、“心即理”、“心本论”、“知心一”这些东西,归根结底还是怎么成圣贤,而不是怎么建立一套追寻真理的体系。

    如果说“心学”比“理学”有什么进步,那就是条条框框少了,方便以“心有良知”的人们去抄西方的自然哲学思想。

    但是“理学”的影响始终存在,而“心学”又容易陷入虚无,谈空说玄,引儒入禅——在砸碎了“理学”的框框后,心学抄什么也不受控制啊!心即理嘛,想到什么就抄什么呗。

    所以到了明末,心学其实已经衰微,一部分人入禅、入玄;一部分则学习西方入了基督教;还有一部分提出什么“慎独”,也是道德修行的路数......只能说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理学又有了复兴的苗头!

    如果朱慈烺想要大开金手指去造蒸汽机什么的,是不是需要用到逻辑思维,用到实证试错,用到科学方法这些严谨的西方自然哲学思想呢
1...203204205206207...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