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那个使者叫什么”见夏侯惇不说话,曹操换了个话题。

    “叫费诗,字公举,是犍为南安人。”

    &nb




第2182章 学术与政治
    蔡邕审核了《论衡校注》后,指出了多达一百多处的错误,包括漏字、衍字,或者注解失误,他用词很委婉,但结论却很诛心。他认为这部《论衡校注》既不够严谨,也没什么新见,不仅没能体现出王充思想的精髓,反倒多了一些因循守旧的谬见。

    蔡邕最后给出一个建议:重新校注。

    蔡邕的审核意见就在孙策手中,但他迟迟没有对外宣布,只让张纮、虞翻两人看了。结果虞翻当时就火了,说蔡邕这是故意的,因为他指出的漏字、衍字大多出自他提供的部分,那部分原稿就有大量的涂改,是王充的原文,还是他的手笔,谁也说不清楚。现在他用这些无法辨别真伪的稿子来批评盛宪等人的工作,自然是别有用心。

    目的很明确,他们想争夺富春一带玉器研究项目的控制权,至少要分一杯羹。这个研究项目规模大,投入也大,又涉及到为江东人正名,可想而知,必然是眼前有利,将来有名的大事,但凡有点实力的学者都不会甘心置身事外。

    蔡邕本人还有著史的任务,未必能抽出时间来,但挂个名,或者安排几个襄阳学院的教席或者学生来参与这个项目是没有问题的。至于陆康,他认为这是吴郡的事,只能由吴郡郡学来主持,不想让会稽人也插一脚。他不好从正面拒绝盛宪,只好先质疑盛宪的学问。

    事实上,《论衡》这部书的原稿不全,错误在所难免,盛宪等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看不到成绩,却盯着缺点不放,这是故意挑事。如果按照这样的态度,那蔡邕所著的史书可指摘处更多,陆康所著的文章也并非无隙可击,大家都差不多。

    虞翻有些上纲上线,但他的推测不无道理。读书人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有私心,有贪欲,名和利,他们都想要,何况这又是一项可能改写华夏史的重大工程,谁也不想做局外人。陆康如此,蔡邕如此,盛宪也如此,甚至虞翻也不例外。项目的总负责人迟迟未定,就和他们之间的博弈有关。

    孙策因此很头疼。他见识很高明,但学问有限,没有能力与这些大儒辩论,也不想参与其中。以政治手段解决学术问题是他极力避免的事,汉代的两次学术会议都因为政治成份过浓,严重削弱了学术含金量,最后使学术僵化,也掘了王朝根基,一步步走进死胡同。

    富春、余杭一带的史前文明,并不会涉及新帝国的根基,最多不过是给脸上贴贴金而已。如果按照孙家是孙子后人的说法,孙家的龙兴地应该是齐鲁,与吴郡有什么关系江东人扯虎皮做大旗,要搞捆绑销售,借他立国的机会,提升江东的地位。

    他因此对陆康有些怨念。吴会一体,就算要斗也应该一致对外,你现在搞盛宪,不是内讧么

    陆逊笑笑。“大王,这件事可能还有些隐情。”

    孙策转头看着陆逊,思索了片刻。“说来听听。”

    “大王可知天师道有人来了江东”

    “天师道”孙策警惕起来。天师道和曹操瓜葛太深,天师道的人出现在江东,很可能兼作细作。现在又参与到学术讨论中,不能不防。

    “去年春天左右,有一个叫王稚的人出现在建业,后来又去了吴郡,经常参与一些学术讨论,就是他首先提出了对《论衡》及王仲任本人的质疑。原因也很简,天师道是信鬼的,而《论衡》却认为鬼是妖,与人无关,天师道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还有这种事”孙策既好奇,又不安。王稚到江东这么久,又引发这么多事,怎么郭嘉一点反应也没有不过想想也是,郭嘉最近的心思全在战场上,大概没多少精力来注意这些学术讨论,况且他一向主张学术自由,不要过多干涉。王稚虽然有天师道的身份,但他只是参与学术讨论,并未进行其他的破坏活动,一般也不会引起刺奸营的特别注意。

    “王稚在哪儿”

    “他随我来了建业。”

    孙策瞅瞅陆逊,陆逊笑了。“他主动见我,自然是想见大王,所以我便将来带到建业来了。大王如果想见,随时可以。”

    孙策点了点头。王稚主动去见陆逊,请他引荐,自然是想谈一谈。这么说,天师道与曹操的关系并不如想象中的坚固,可能有望观的想法。张鲁做了巴郡太守,发动板楯蛮作战,极大的影响了汉中战场的平衡,黄忠到现在还没能突入汉中平原,还需要荆州运送粮草辎重,随着战线的延伸,又是逆流而上,负担很重。如果能与天师道取得联系,汉中战场也许会有所突破。

    不过,城下之盟绝非上策,王稚有恃无恐,结盟并非易事。

    “伯言,对汉中战场,你有什么意见”

    “大王,法正在关中光风作浪,如果他们控制了关中,与益州相呼应,再得到凉州的支援,必成心腹之患。臣以为当先取汉中,断绝关中与益州的联络。天师道想两面逢源,大王不妨宣扬其事,令曹操、吴懿与张鲁生隙,再各个击破。此外,马超既已归附,不妨使马腾率部由武都入汉中,威胁汉中西境,令吴懿首尾难顾。若能命周都督牵制住曹操主力,令其不能北上,则又由多三分胜算。”

    &n



第2183章 不如一鹗
    一秒记住【69书吧 】,更新快,,免费读!

    孙尚香蹑手蹑脚的上了楼,伸长脖子,看向北侧的军师处小楼。

    孙策看见了,却没说话。他将手里的公文看完,提笔签上自己的名字,又指了指对面的坐席,示意陆绩坐下。陆绩一点也不意外,应了一声,便提起衣摆入座。

    “听郭祭酒说,你最近在读《荀氏易传》”

    “是,臣想研习易学。”陆绩顿了顿,又道:“《荀氏易传》流布甚广,精通者亦众,容易入门。”

    孙策嗯了一声。《荀氏易传》是荀淑所著,由荀爽发扬光大,如今又由荀悦批注,印行天下,中原研习者很多。荀氏三代人的努力,让荀氏易学在学林中站稳了脚跟,就连虞翻有一段时间都对荀氏易入迷。不过虞翻现在已经不就易而论易,他有更大的想法。

    陆家并不以习易著称,陆康本人对易学的了解就非常有限,要不然当初也不会被他的胡搅蛮缠绕住。陆绩研习易学,而且是在学风已经转变,很多人都在重新审视六经,一心想创立新学的情况下,让孙策有些搞不清他的用意。今天正好有机会,他想问问陆绩本人。

    陆逊在军师处受到围攻,陆绩这个叔叔不可能不关心,正好在这里等结果。

    “为什么啊”

    陆绩眉心稍皱,思索了片刻。“不为什么,就是觉得有趣。”

    “有趣”

    “易为六经之首,为易作注者代不乏其人,但众说纷纭,并无定论,有的甚至截然相反。臣想搞明白这其中的缘由,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能搞明白不同时代的易学流变,也许能从中揣摩到前贤的所思所想。”

    孙策不禁笑了一声。看来这小子和孙匡一样,就是喜欢读书。他们不用为生计犯愁,衣食无忧,学什么,读什么书,也不需要考虑有利无利,只问有趣无趣。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既然你有心学问,留在宫里也没什么意义,反而耽误了时间。你把手头的事交接一下吧,想回吴郡还是游历天下,你自己看着办。”

    “谢大臣。”陆绩躬身一拜。他抬起头,偷看了孙策一眼,欲言又止。孙策说道:“有事要问我”

    “是的,臣斗胆,想向大王请教两个问题。”

    “说。”

    “大王对易学如何看”

    孙策沉吟良久,还是摇摇头。“我对易学没研究,不敢误人子弟,要不然陆祭酒打上门来,我可承受不起。”

    “那臣还有一个问题:天究竟有多高,地究竟有多厚”

    孙策眼皮一挑,打量着陆绩,忍不住笑出声来。“为父报仇”

    “不敢。”陆绩也笑了。“家父已经忘了此事,臣却好奇得很,很想知道答案。徐大师曾提过一个测量地厚的方案,据说得出的结果是地为圆球,周六万七千余里,但天有多高,他却从来没说过。”

    “你对徐大师的文章也感兴趣”

    “是的,他写的文章,臣都细细研读过。”

    孙策很满意。随着研究的深入,徐岳写的文章越来越晦涩难懂,连他都不怎么爱看,陆绩居然有这么浓的兴趣,可见还是有些天赋的。史书上说,陆绩一生仕途不得志,后来还被贬到郁林郡,三十多岁就死了,死之前留下一个诅咒孙吴的预言,居然还应验了。至于是碰巧还是真的学易有所成就,那就不清楚了。

    不过就现状来看,此人性情有些孤僻,还有些钻牛角尖,确实不适合从政,做学问更适合他。

    “公纪,看了那么多徐大师的文章,你现在相信大地是圆还是方”

    “臣曾至东海,亲自验证过,从实践到数学推演,地圆说都比地方说更合理。”

    “既然如此,你说的天是哪个天是你看到的蓝天,还是日月众星所在的天这可不是同一个天。”

    “这……这不是同一个天”

    孙策嘴角微挑,笑容狡黠。“公纪,你想研习易学,可不能只盯着简册,还要看古人所看。古人没有六经,他们看什么无须是头顶的天,脚下的地而已。”

    陆绩若有所悟,久久不语。这时,孙尚香走了过来,坐在孙策身后,悄悄扯了扯他的袖子。“大王,别谈天说地了,快去看看吧,军师处好像出事了,一点声音都没有。”

    “能出什么事”孙策白了她一眼。“他们还能将伯言吃了”

    “不是,他们那么多人,我担心伯言……”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孙策拍拍孙尚香的手,让她稍安勿躁。他就不担心陆逊。说实话,这个时代能和陆逊较量的人屈指可数,其他人都不够看,而这些人眼下都不在军师处。他把陆逊从前线调回来,不仅是为了锤炼陆逊,平衡各派系的力量,也是希望陆逊能打压一下军师处的汝颍系力量。

    军师处素来被汝颍系把持,尤其是诸葛亮、陆逊、朱然外放后。荀彧虽然没有正式入职,但他的到来也让汝颍系的心气儿更加高涨,无数汝颍士子加入军师处,汝颍系的力量迅



第2184章 欲擒故纵
    看到陆逊与郭嘉出现在军师处二楼,孙尚香松了一口气,咧着嘴乐了。过了一会儿,才发现孙策鄙视的眼神,连忙用双手捂住脸,转身就逃。

    “站住!”

    “还有什么事啊”

    “虽说只是定婚,但礼节不可少。”孙策冲着孙尚香使了眼色。孙尚香不明白,孙策接连扭了两下脖子,示意她陆绩在侧,不能就这么走了,多少打个招呼,奈何孙尚香根本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一脸茫然地看着他,反倒是陆绩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说道:“大王,这是在宫里,当以公事相见,理当我向三将军行礼。”

    “不。”孙策摆摆手,示意陆绩坐着别动。“我家小妹从小被宠坏了,年纪又小,不懂规矩,公纪不要见笑。现在我教她,总比将来别人教她好,免生冲突。尚香,过来行礼。”

    孙尚香这才反应过来,羞得手足无措,扭捏着不挪窝,过了片刻,见孙策坚持,只得走过来,客客气气地向陆绩行了一礼。她和陆绩一般大,宫里宫外的横行惯了,何尝把陆绩放在眼里,此刻却要向陆绩行礼,还要称一声叔叔,心里别提多别扭了,行完礼,扭头就走。

    陆绩也很别扭,面红耳赤,如坐针毡。面对陆逊时,他可以坦然受礼,但面对孙尚香,他无法从容。孙策那句话听起来客气,其实更多的是杀气,我家小妹是家里的宠儿,你们陆家不要欺负她,否则别怪我不客气。陆家是吴县第一大族,他又是陆康的独子,向来受人尊重,什么时候被人这么威胁过

    可这个人是吴国的王,话又说得这么客气,他不舒服也只能忍着。平时怎么没看出来吴王这么霸道呢陆绩百思不得其解。他到孙策身边时间也不短了,从来没见孙策对谁恶语相向过,甚至发怒的时候都不多,今天怎么像变了个人似的

    找机会问问伯言。

    孙策浑若无事,又和陆绩说起天高地厚的话题。陆绩很快就将刚才的不快置诸脑后,与孙策商讨起来。孙策没有给陆绩明确的答案,却提出了几个思考的方向,希望陆绩自己去尝试探索。陆绩早就知道孙策思路独特,见识与众不同,却是第一次亲耳聆听,不禁叹为观止。

    比如说,孙策提到天有不同的定义,一名多义,有蓝天白云之天,有日月之天,有星辰之天,各自高度不同。即使是日与月、星与星,也并非在同一天,很可能相差很远。这个说法听起来很古怪,但是孙策的理由又很充分,让他不得不承认有一定的道理。

    陆绩大开眼界,忽然有些后悔。就这么离开太初宫,以后再想听到如此高论可就不容易了。

    “大王,臣能继续留在宫里为郎吗”

    “还想做官”

    “臣想多听听大王高论。”陆绩有些不好意思,难得地露出这个年龄应有的几分稚气。“大王所言虽质朴,却能直指要害,颇有兵家之妙,比徐大师的文章易懂。请大王放心,臣一定不会干扰大王处理政务,也不会耽误自己的职责,只是想在大王得闲时,向大王请教不通透处。”

    孙策大笑。“那就随你吧。不过我学问有限,半通不通,你不要期望太高。”

    陆绩大喜,连忙拜谢。

    两人正说着,陆逊上了楼。陆绩打量了陆逊一眼,陆逊脸色平静,看不出什么端倪,陆绩也不好多问,只好先向孙策辞别。陆逊一直站在一旁,等陆绩下了楼才在孙策面前入座。

    “如何”孙策笑盈盈地问道。

    “与军师处同仁见了面,郭祭酒将兖州、冀州的事交付给我。”

    “就是见面这么简单他们没刁难你”

    陆逊眉心微蹙。“大王,新进的这批参军书生气太浓,对军务也不够熟悉,连发难都提不出有份量的问题,应该尽快安排他们到军中实习一段时间。臣以为,可趁此机会,从诸军中挑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掾吏充实到军师处来,增强军师处的实力。”

    孙策沉吟不语。

    陆逊一语切中要害。新进的这批军谋学问底子是好的,实践能力却差了些。以前汝颍士子自恃身份,不肯屈就,愿意入军谋处效力的都是一些务实的人,还看不出多少问题,钟繇、荀彧先后返乡,现在汝颍士子倒是愿意为他效力了,他却发现这些人有些言过其实,动手能力远不如之前的那些军谋,拟出的作战方案有时连郭嘉都看不下去,只好重新返工。

    让他们到军中实习一段时间是个不错的方案,但各部愿不愿意接收他们,又肯不肯放那些干练的掾吏离开也是个问题。大战在即,都想立功,谁愿意放熟悉军务的熟手离开,换一些眼高手低的书生

    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太多了,绝不是下一道命令就能解决的。万一军中将领敷衍,送来的也许还不如现在的这些人,军师处的实力会大受影响,还不如不费这个心思。

    “此事需从长计议,急不得。还是说说兖州、冀州的事吧,你有什么计划”

    “等。”陆逊不假思索的说道。

    “怎么个等法”
1...491492493494495...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