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人心苦不足,得寸便进尺,大王越是急于达成协议,他们越是觉得有势可依。与其如此,不如欲擒故纵,看他们能折腾到几时,等他们彻底死心,再以武力平定,自然无话可说,只要能保命,别无他求。说起来,也是臣失误,没料到天子会入兖州,原先的作战计划落空。若是正面击败董昭,兖州也不会有现在的麻烦。”

    孙策忍不住笑了一声:“这就是叫乱拳打死老师傅。好在你应变得当,没让天子占了便宜去。你也不用自责,实在不行,就以你的办法,武力平定就是了。朱桓能当此任吗”

    “平定兖州应该没什么问题。”

    “冀州呢”

    陆逊沉吟了片刻,躬身施礼。“大王,臣以为,不论是进兵关中,还是进兵河北,涉及到两个都督联合用兵,只要有可能,皆当大王亲至,不可假手于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兵乃国之利器,用得好可伤人,用得不好也会伤己,不可不防。臣知道大王有心练将,以备将来征伐天下,只是眼下诸将如周公瑾、太史子义者不多,不足以担此重任,大王还要再辛苦几年才行。”




第2185章 一叶知秋
    孙策笑笑。

    类似的意见已经有人提过,或是直谏,或是委婉,私心难免,但用意也大多是好的。兵权是立国之本,尤其是眼下这种逐鹿之世,兵权失控,政权也必然不保。

    但他有他的想法。兵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也绝不会放手,但他更清楚,就这几年而言,维持内部稳定,保证新政走上正轨,形成健康积极的正循环比打几个胜仗更重要。一个是百年大计,一个是眼前得失,他很清楚哪个正重要。

    陆逊毕竟还年轻,也没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训,他所了解的历史充满了道德说教,却很少涉及真相,他也不清楚改革的风险比战争的风险更大。他亲自坐镇建业,各派系还明争暗斗,他如果离开了建业,建业还不乱成一锅粥

    后方不稳,前方又怎么可能取胜。

    “此事需从长计议,不急在一时。”孙策转换了话题,将刚才陆绩有意于经史的事情说了一遍,问陆逊的看法。陆逊回乡省亲,也是当他的耳目,了解吴县甚至吴郡的情况,陆家也在其中。

    陆逊倒也不隐瞒。作为曾经的吴县第一世家,陆家现在压力也不小,面临着重大抉择,甚至内部都有不同的声音,尤其是涉及到他与孙尚香定婚的事。

    有头有脸的大族都清楚,孙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女子哪怕成了亲,十八岁之前最好不要生育,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多位名医的肯定和支持。孙尚香才十四,意味着四年之内,陆逊都不会有嫡子,对陆家来说,尤其是对少年丧父的他来说,这其中不太合理。

    陆逊的父亲陆骏英年早逝,留下陆逊、陆瑁两兄弟和一个妹妹陆明朱,陆逊是长子,如今又有了功业,尽快生育继承人是重中之重。不过这一点不成问题,孙策已经亲口答应,陆逊可以先纳妾生子,保证他这一脉不会绝嗣。

    对于陆家来说,眼下最大的分歧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来维持陆家名声和实力。

    之所说陆家是曾经的吴县第一世家,是因为这几年陆家发展得并不顺利,根本原因就在于陆家延续了以前的发展策略,没有及时调整,这几年停滞不前,被其他几家迎头赶上甚至反超。

    陆家之所以长期占据吴县甚至吴郡第一世家的地位,是因为陆家在仕途上顺利,从陆闳开始,陆家就不断有二千石的高官出现。二千石有一个特权,可以荫任子弟为郎,而且每年都有名额,有了二千石,陆家就等于打通了一个入仕的捷径,子弟可以源源不断走捷径入仕。

    有了入仕的捷径,还要有成才的保证,陆家成才的保证就是经学。陆家的经学不算拔尖,但传承有序,子弟教育一直抓得很紧,而且务实,入仕子弟大多具备相应的才能,是合格的官吏。

    连续几代人做官,陆家积累了相当的人脉和财力,稳居吴县第一世家。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一是陆家老的老,小的小,仕途上没有明显的优势;二是如今江东兴工商,积累财富的速度惊人,生意做得好,几年时间积累的财富就超过陆家几百年。面对严峻的现实,有人希望陆康能改变一下思路,不要固守经学,涉足工商。

    但陆康不同意。他坚持认为,学问才是立家之本。

    有人指责陆康说,这是因为陆康的长子陆儁平庸,仕途不顺,难以服人,而幼子陆绩却是一个读书种子,陆康坚持以学问传家,是方便将来陆绩接任家主。

    陆康为此很生气,要辞去陆家家主的身份。他本来就是不是长子,按理说没有机会担任家主,只是因为他的三个兄长不是去世早,就是仕途成就没有他高,这才让他做了家主。如今子侄辈都长大成人了,想拿回家主的位置,他可以双手奉还,正好全身心的投入郡学的事务。

    但陆家没人敢接家主的位置。一是陆康辈份高,没有犯过错,就算长房要收回家主的位置,也应该等他过世之后,否则会被人讥笑。二是陆康在世的从子仕途都一般,到目前还没有二千石,陆逊的父亲陆骏官至九江都尉,本来是最有希望的一个,可惜英年早逝。

    陆逊以前一直在前线,只知道家族内有矛盾,却不清楚矛盾有多深重,这次回去省亲,亲眼见识了几位从叔的愤怒和焦虑,这才意识到陆康现在有多难。他一心想主持富春、余杭一带的玉器研究,既有赌气的成份,也是证明自己的成份。

    至于陆绩,他本人的确喜欢读书,现在更是骑虎难下,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他想研究易经,是因为易为六经之首,而且是儒道兼重,不仅仅是儒经。在儒家学问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易学还能坚持阵地。

    听完陆逊的解说,孙策没有立即发表意见。他已经料到了这一天,而且他相信面临这种情况的不仅是陆家,不仅是吴县,几乎所有的世家都会不同程度的面临问题。时代一直在变,汉末本来就是一个变化剧烈的时代,因为他的到来,这一步跨得更大,很多家族来不及适应这种变化,出现分歧甚至撕裂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他不肯轻离建业,就是防止因改革的阵痛引发大的内乱,毁了他的宏图伟业。

    “陆家一直没有经商”

    “没有。”陆逊摇摇头。“家从祖说,他活了七十多年,只做了两个事:读书,做官,没做过商贾,不能到老了还去谋锱铢之利。他也不准陆家子弟经商,说经商逐利,会使人心险僻,得不偿失。”

    孙策摩挲着手指,笑道:“看来老祭酒对我的新政有保留意见啊。”

    “家从祖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非反对大王的新政。”

    “无妨,有反对意见才正常。只是年前与会,他怎么一句也没提啊。有意见就说嘛,我难道是听不得不同声音的人”

    “大王言重了。家从祖一直说大王从谏如流,是难得的英主。年前与会时之所以不说,是不愿意大王太困扰,而且言语如风,久了就忘了。此次我返乡省亲,他特地写了一封奏疏,将他所思所想全部写在里面,托我带来,方便的时候呈与大王,供大王参考。”

    孙策瞥了陆逊一眼,哼了一声。“既然有奏疏,为何没有带来是不是先探探我的口风,如果不对,这奏疏就不呈了”

    陆逊的小心思被戳破,只能拱手致歉。“大王神目如电,臣惭愧。”

    孙策摆摆手。他不会计较陆逊,只是提醒他不要耍小聪明。陆家人总的来说还是识大体的。陆康年前来参加会议,没有提及反对意见,应该是和当时的形势有关。因为战争的巨大消耗,五年计划没能完美收官,朝野难免有些风言风语。陆康没有随大流,摆出一副直谏的模样,也是体贴他的困难,不想给他添赌。这也是多年仕途积累的经验。

    孙策看看外面的天色,见时辰不早,起身说道:“你赶了那么远的路,想必也累了,早点回去休息,明天将奏疏带来,我们再谈吧。”

    陆逊躬身道:“大王,臣回乡月余,对最近的情况不太熟悉,马上要接手兖州、冀州的事务,还是抓紧时间熟悉一下情况。臣已经和郭祭酒说好了,今天一起值夜,争取将最近这两个月收到的情报先过一遍。”

    孙策点点头。“那好,你们忙,我下班了。”

    陆逊愕然,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直到孙策在楼梯口站定,回头看着他,这才如梦初醒,连忙起身跟了上去,抢上两步,走到孙策右前方,斜着身体下楼,随时准备响应。孙策一边走一边打量着他,觉得有趣。看来这次回吴县,他被陆康教训得不轻,那副知礼守节,不敢逾雷池一步的习惯又出来了。

    这样也好,以他现在的身份,如果不知分寸,容易惹人非议。

    两人下了楼,孙尚香从一旁蹦了出来,背着手,眼神飞快的瞟了陆逊一眼,上前一步,抱着孙策的手臂,得意洋洋的说道:“大兄,伯言舌战汝颍群儒,大获全胜,可有赏”

    “你说呢”孙策问陆逊道。

    陆逊神情尴尬。“只是同仁切磋,又不是敌我交战,何谈有赏。”

    “听见没有”孙策曲指轻弹孙尚香的脑门。“以后说话过过脑子,别被人笑话。今天权姊姊准备了好吃的,你来不来”

    “伯言能去吗”孙尚香揉着脑门,笑嘻嘻的问道。孙策瞪了她一眼,甩开孙尚香,头也不回的走了。孙尚香莫名其妙,鼓着腮帮子,瞪着眼睛。“我又说错了”

    陆逊苦笑,躬身施礼。“后朝岂是能随便进的。三将军,大王宠爱你,又将后朝的安全交付与你,你可不能疏忽,更不可因私害公。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孙尚香半懂不懂,眨眨眼睛。“那我去看看有什么好吃的,给你拿点过来。”不等陆逊说话,转身飞也似的追孙策去了。

    陆逊很无语。



第2186章 家务事
    孙策进了行宫后朝正门,马云禄带着一队羽林卫迎面走来,看到孙策,停住脚步,躬身行礼。

    “大王。”

    孙策点头还礼,看着她们走过去,又想起一件事,重新叫住了马云禄。马云禄示意羽林卫继续巡逻,她留下来回话。孙策问起马超的近况。马云禄有些为难,看着脚尖,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孙尚香追了过来,见马云禄神情窘迫,以为犯了错被孙策训斥,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不等马云禄说话,又抢先说自己才是羽林督,有什么事,她负主要责任。马云禄更加尴尬,连忙扯了扯她的袖子。

    “三将军,大王问我兄长的事。”

    “哦,你兄长啊,那有什么好问的,游手好闲,无事生非,成天喝酒打架,欠了一屁股债……”

    孙策也是哭笑不得,忍不住打断了孙尚香。“再说下去,殿里可就没你的位置了。”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孙尚香反应过来,转身就跑,走了两步,又想起宫里不能急行,连忙放慢脚步。孙策扬扬眉,有些头疼,却不好当着马云禄的面说什么,只好佯作未见。

    “究竟怎么回事,你慢慢说。”

    马云禄无奈,将马超的情况简略地说了一下。年前那场大战,马超被人耍得团团转,里外不是人,虽然保住了性命,名声却坏了。吴国的人不愿意搭理他,说他朝秦暮楚,人品可疑,降将降卒也不愿意和他接触,私下里有人说他是内奸,如果不是他出工不出力,天子也不会战败。马超脾气不好,听到这样的话,自然忍不下去,与人打了几架,还伤了人。打架打赢了,但名声却挽回不来,他也气得没办法,只好喝闷酒,或者与人赌钱,偏偏酒品还不好,一喝就多,多了就惹事,赌运也不佳,逢赌必输,欠了一屁股的债。

    “大王,臣……臣请大王开恩,放家兄回西凉。再在这儿待下去,他就废了。”

    “回西凉,他才是真的废了。”孙策摆摆手。“行了,孤知道了,你去忙吧。”

    马云禄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向孙策行了一礼,按着刀环,转身快步走了。孙策沿着宫墙,向袁权所住的偏殿走去。对马超的境遇,他并非一无所知,甚至可以说这是他一手促成的。马超穷极来归,本来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并非主动来投,他又不是一个知进退的人,如果不打击一下,对他再好,他也不会感恩。所以他没安排马超新的职务,一直让他闲着。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不仅马超自己慌了,其他人看在眼里,也对马超失去了敬畏,各种积怨自然慢慢发酵。以马超的性格,走到这一步再正常不过。

    历史上,他投降刘备之后,就是在这种情绪中郁郁而终。这是他的劫,注定逃不掉,只不过不至于到死那一步而已。现在火候差不多了,该他将从污泥里提起来洗洗干净了。

    “凌统,你到门口处,看看今天当值的是谁,晚上出去一趟,再叫上谢广隆,让他查查马超在哪儿。”

    随侍的凌统应了一声,转身去了。

    ——

    孙策走进袁权所住的偏殿,殿里已经坐满了人,正等着开席。孙策刚进门,刚刚会走路的闺女囡囡就扶着案几,摇摇晃晃的走了过来,张开双臂,咧着刚长了一对门牙的嘴,淌着口水,嘟囔着“抱,抱”,迎了上来,冯宛连忙跟了过来,轻声喝止。

    孙策弯腰,将囡囡抱起,在她粉嫩的小脸蛋上亲了一下,顺势又在冯宛脸上亲了一下。冯宛且羞且喜,扭捏道:“姊妹们都看着呢,还有孩子。”

    “孩子怎么了孤乃是你的夫君,你是孤的夫人,正大光明,又不是偷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你……”冯宛大羞,悄悄的捏了孙策一下。

    袁权笑道:“行了,你们有什么悄悄话,待会儿回自己殿里说去,别耽误大家吃饭。这还没吃东西呢,先来一大碗酸浆,谁顶得住。”

    “就是——”甄宓拖长了声音附和道。麋兰、尹姁也笑了,袁衡没说话,只是嘴角有浅浅的笑意。

    孙策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浑若无事,抱着囡囡走到正席。袁衡起身相迎,顺手接过囡囡,用手绢擦去她嘴角的口水,点了点她的小鼻子,囡囡咧着嘴笑,揪着袁衡的衣服站了起来,抱着袁衡的脖子用力的晃,嘴里咿咿呀呀的也不知道说些什么。

    孙策入坐,目光扫视了一圈,发现大虎、小虎正眼巴巴的等着开饭,曹琬挤在两人中间,眼睛盯着案上的食物,不停的咽口水,大双、小双在婴儿椅里扭着身子,哼哼唧唧的要起身,孙尚英也在,却没看到孙尚香,不禁暗自苦笑。

    “开饭吧。”孙策拿起一块糕点塞进嘴里,宣布晚餐开始。话音刚落,曹琬就扑到案上,伸手去拿糕点,小虎拦住他,用筷子夹了一块,又用手试了试,发觉有些烫手,便撕下一块,撅起嘴吹了两下,才放在曹琬的手中。曹琬立刻塞进嘴里,连嚼都没嚼,直接咽了下去。

    孙策忍不住想笑。曹琬一点也不像他父亲曹昂,倒是像极了孙家的孩子,抢起食来都特别猛。

    大虎捧了一碟糕点,蹲在大双、小双的面前,笑嘻嘻的引诱两个妹妹叫“阿兄”,大双、小双说话早,口齿清晰,奶声奶气的叫着,逗得大虎眉开眼笑。正和麋兰说话尹姁不得不提醒他慢一点,别把大双、小双噎着。大虎连声答应,手里却一点也不慢,尹姁急了,拽过来就是一巴掌扇在他屁股上。大虎却不叫疼,反倒笑得更加灿烂。

    孙策看在眼里,一天的辛苦散去大半。他一边吃着饭,一边和袁衡闲聊。眼下在汝南行宫,每天都会有很多本地世家的女眷来拜见袁衡,有时候袁衡也会主动去拜访,接触到很多人和信息。袁衡会挑重要的先和他说一声,以便有个准备,必要的会在晚餐后详谈。尹姁、麋兰等人也都各管着一摊子事,如果需要和他沟通,大多也会趁这个机会,以示把话说在明处,而不是吹枕头风,惹得互相猜疑。

    袁衡提到了一件事:孙尚香今天从吴郡回来,带来一封吴夫人的手书。吴夫人说,孙权在交州纳了几个胡婢,却一直没有娶正妻,她为此很着急,想在中原为孙权特色一个世家女子为妻,将这件事委托给袁衡姊妹,但她同时又提到了另外一件事,孙权的家书中多次提及徐节和徐家的另外一个女孩子,似乎有些意思,只是有所畏惧,不敢正面提。

    孙策没说话。吴夫人提到的事,他有印象,孙权的确对徐节和徐琨的女儿徐华很有兴趣,只可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徐节对孙权一点兴趣也没有,徐华的情况不太清楚,不过照吴夫人写信来问他的意见,估计是没什么意思,否则根本不需要通过他。
1...492493494495496...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