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杨亮刚走,马超就问道:“德祖,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杨修暗自发笑。他本来只是想调侃一下杨亮,没想到杨亮却转了性子,有依附之意。这也好,他现在真的缺帮手,贺煚一个人忙不过来,杨亮毕竟是自家兄弟,如果能帮上忙也是不错的。两人说了半天,不免冷落了马超。他们说的话,马超基本是听不太懂的。

    &nbs




第1958章 高顺
    收到杨阜传来的消息,阎温有些为难。杨阜的想法很好,如果贾诩能入朝,不仅能分开贾诩和董越,凉州系又增一干将,但他不了解贾诩,更忘了贾诩身边还有一个李儒。

    如果说贾诩还有待价而沽的可能,背负着鸩杀弘农王罪名的李儒无路可退,也不想退。义不再辱,李儒亲眼见识过孙策的实力,早就死心塌地,绝不可能再为朝廷效力。

    但阎温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贾诩。不管结果如何,他尽力而为。

    不出所料,贾诩以身体不适为由,婉拒了朝廷的征辟,并顺水推舟地交出了并州牧和镇北将军的印绶。拿着印绶,阎温觉得非常烫手。他知道朝廷征贾诩入朝有顺势收回并州的想法,但他更清楚董越也想要并州。人都是贪婪的,董越更是如此。他不会有贾诩的理智,也看不清眼前的形势,否则也不会被他说动。在朝廷有求于他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敢要。

    阎温左思右想,无可奈何。他越过贾诩,力劝董越与朝廷结盟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将面对什么。

    阎温找到了董越,董越果然露出要接管并州之意。阎温将并州牧、镇北将军的印绶放在董越的面前。

    “将军想要,我可以给你。不过,我劝你不要接。”

    “为什么”董越眼神不善。并州虽然人口有限,财赋也不足,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况且这原本是贾诩控制的地盘,怎么能让给朝廷我帮朝廷这么大忙,朝廷应该给我好处才对。

    “将军用兵河东,并且派什么人去管并州”

    董越有些不耐烦。“这个不用你操心,我手下还是有几个人的。”

    “有比文和先生更高明的人吗”

    “呃……”董越顿时语塞,很不高兴的瞪着阎温。

    “那有没有和牛辅差不多的”

    董越不想搭理阎温了。这不是抬杠么我自己和牛辅也就差不多,手下有和牛辅差不多的,我还怎么带兵阎温耐着性子,解释道:“牛辅、文和先生经营并州多年,都没能真正控制并州,你安排手下去并州,就能控制并州人到时候并州生乱,你是镇压还是不镇压并州多山,他们往山里一躲,你找得到找不到,你就只能守城,还有精力分管河东,和鲁肃对峙吗”

    董越揪着胡子,犹豫不决。阎温说得有理,连贾诩都无法真正控制并州,他哪有那本事。到时候并州世家生乱,他不仅无法从并州得到人力、物力,反而要分兵去守并州,这可就是得不偿失了。

    “那依你说,并州让给谁”

    “让给与你无关的人。”

    “为什么”

    “与你无关,出了事,你才可以不理。万一翻了脸,也可以兵戎相见。”

    董越眉头紧皱,考虑了好一会儿,很勉强地答应了。他看着眼前的并州牧印绶,暗自后悔。不该和贾诩生隙,换谁来并州也不会比贾诩更好啊。

    ——

    阎温说服了董越,迅速将消息传回潼关大营。他没有说贾诩有观望之心,只说贾诩身体不好,需要休养。天子接到消息后,倒也没想太多。他本来也没太指望贾诩入朝,贾诩还有些情绪,不能着急,等一段时间也许就好了。不过贾诩交出并州,目的也达到了大半。

    天子和刘晔、杨阜等人商量并州人选,结果又发生了分歧。

    杨阜希望由阎温出任并州刺史,理由有两个:一是阎温与贾诩有旧,和董越相处也不错,由他担任并州刺史,可以安抚董越,至于引起董越猜忌;二是阎温在凉州刺史府做过别驾,有行政经验,现在又说服董越支持朝廷,有功当赏,出任并州刺史合情合理。

    刘晔则提醒杨阜,阎温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但朝政需要平衡。并州人与凉州人有分歧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凉州人有功当赏,并州人的情绪也要照顾,要不然矛盾激化,对朝廷不利,对凉州人也不利。

    天子这次听取了刘晔的建议,任命偏将军王服领并州刺史,即刻赴任。

    为了抚尉贾诩和董越,天子随即又下诏,贾诩增邑二百,合前共五百户。又拜董越为临洮侯,食邑五百户,迁镇北将军,领河东太守。

    ——

    搞定了河东,关中暂时解除了两面受敌的危险,天子松了一口气,随即与众臣商量如何反击。

    这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弘农与潼关原本是一体的,都是古桃林塞的一部分,弘农(古函谷关)是东端出口,潼关则是西端门户,两关之间就是桃林塞,不是高塬就是山地,兵力很难展开。况且江东军擅长山地战也是出了名的,在这样的地形和鲁肃争雄,谁都没信心。一旦不慎,被鲁肃打个伏击,只怕所剩无几的士气会全部崩溃。

    经过反复商量,刘晔拟定了一个计划:天子率主力与鲁肃对峙,迫使鲁肃滞留弘农,然后要求袁谭出兵河内。鲁肃的主力在弘农、陕县一带,



第1959章 热身
    高顺仔细观察了地形后,将都尉薛兰、冯成叫了过来,指着对面的地形安排任务。

    这种地形正面突破是不可能的,只要对方有足够的箭矢和粮食,再多的人上去也是送死。胜负的关键不是山道中间的阵地,而是两侧山坡上的弓弩阵地。拿下弓弩阵地,居高临下,山道中央的阵地不攻自破。

    山坡上的阵地当然也不易攻取,只能一点点的啃,伤亡在所难免。不过这一点高顺倒是有信心。这种狭窄地形最适合精锐作战,只要安排得当,往往能起到奇效。

    高顺麾下共有三千步卒,除了号称陷阵营的七百精锐外,还有两千五百步卒。吕布在关中驻扎多年,招募了不少并州人,总兵力有一万五千余人,骑兵三千余,剩下的一万两千多步卒以高顺所领的这三千人最为精练。这次出征,吕布让高顺上阵,就是要争功,不能让凉州人独大。

    高顺让薛兰在正对山道的地方立阵,做好冲击的准备,冯成率部进入北侧山坡,他则率领包括陷阵营在内的中军把控全局,随时准备策应。

    冯成麾下有四曲,八百余人,包括弩两百人。高顺要求他让弩手全部抽出来,以什为作战单位,一个点一个点的争夺。地形不利,弓的射程不够,只有强弩才能发挥作用。弩的射速慢,以什为单位,可以用数量弥补射速的不足,在局部形成优势。

    这么做很稳妥,唯一的缺陷就是耗时间。在这种地形设阵的目的也就是了提供预警,争取时间,只要能完成任务,对方不会据阵死守。所以高顺的要求也很简单:不要急,慢慢来。

    冯成躬身领命,转身准备离开,又被高顺叫阵了。

    “两件事。”高顺伸出两根手指。“一,不准亲自博杀;二,不要进入对方射程,保证百步内没有危险,亲卫的盾牌不准离手。”

    冯成点点头。他知道高顺担心什么。江东军射手精练,最擅长远距离狙杀。这一点已经被赵衢送出的消息证实。鲁肃能顺利攻克弘农城,精准的射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上守军中的队率、都伯在第一轮对射中损失惨重,直接造成了指挥不灵,士气崩溃。

    在对方居高临下,又有地形掩护的情况下,用强弩远距离狙杀是最容易得手的。高顺提醒的不仅是他,还有他手下的曲军侯、都伯等负责一线作战的低级将领,那些人将是对方射手的首选目标。

    冯成回到自己的阵地,向所属的四个曲军侯交待任务。为了将损失减到最低,他绕了一个大圈,最远的地方几乎到了河边,远远超出对方的射程,选了一个相对容易攀登的地形,先派刀盾手上山,建立阵地,再派弓弩手立阵,形成远程攻击,掩护其他步卒依次进入阵地。

    看到高顺部的部署,奉命阻击的江东军军侯田成知道遇到了对手。对方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又有足够的耐心,突破阵地只是时间问题。他一面调整部署,层层阻击,一面派人通报蒋钦。

    双方在山坡上展开激战,一个点一个点的争夺。

    ——

    蒋钦对着田成画出的示意图,仔细询问了斥候相关的细节,不禁笑了一声。

    他已经猜到这个姓高的并州军将领是谁。吴王曾经提过这个高顺,说他是吕布麾下堪与张辽比肩的大将,张辽掌骑,他掌步,擅长练兵,与江东军的作战风格很接近。

    看来天子真的急于拿下弘农,不仅派出了凉州系中的少壮派——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为前锋主将,还派出了并州系中的精锐。这几乎是天子能拿得出的最强步卒。

    蒋钦将这个消息写进了每天的报告中,通报鲁肃。有几个名字很关键,需要重点关注,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汇报,参军们在考虑整个战



第1963章 当家难
    “高顺。”孙策将军报轻轻地放在案上,一声叹息。“朝廷精锐尽出啊。”

    郭嘉站在沙盘前,目光来回扫视着,眼神凝重。“树欲静而风不止。大王,天子有可能铤而走险,孤注一掷,不能不防。”

    孙策没吭声。他也有些头疼。面对天子,他就像面对一个使蛮耍横的孩子,不打不行,打重了也不行。这孩子不是普通孩子,是天子,打死了多少会影响名声。况且天子不计后果的进攻也牵制了他太多精力,如果损失太大,难免会让别人捡了便宜。

    袁谭正在清河集结人马,蠢蠢欲动,据说刘备也打算挥师南下,来凑个热闹。徐琨、沈友都在备战,青州钱粮不足,徐州今天的赋税全部填进去才勉强够用。豫州的钱粮不能轻动,如果辽东再起风波,就必须从江东调粮。冬天刮西北风,海运有难度,弄不好还要从陆地走。只是这样一来,无形中又要增加很多消耗,时间也有些紧张,不可避免地要征发更多的民伕,数州扰动。

    这个中二,真是欠揍啊。

    熊孩子不省心,老毒物也让人看不懂。鲁肃送消息来说,贾诩病了,不仅将河东让给了董越,还让出了并州,连镇北将军都不做了,只保留了姑臧侯的爵位和食邑。是真是假,谁也不说清。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可是以贾诩的性格,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借着生病避避风头也正常。

    没有什么是准确的,所有的都靠猜。也没有什么是及时的,最快的消息也是五天前的,慢的延滞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也很正常。战术安排是不可能的,就连战略部署都要看运气。就拿弘农的战事来说,鲁肃夺取弘农之前,谁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军师处的计划都是建立在天子进据弘农,鲁肃退守陕县,甚至一路退回函谷关为基础的。当鲁肃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攻克弘农的消息传来,军师处的参军们一片痛并快乐的狼嚎。

    孙策很欣慰。不管最后的胜负如何,他已经证明了人的智慧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力,文明可以战胜野蛮。鲁肃夺取弘农的战斗看似神奇,却并非神迹,而是综合了双方装备、训练等因素后得出的理性结果,在鲁肃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胜负已定,只是没几个人意识到而已。

    包括辛毗。他虽然做了鲁肃的军师,但他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对麾下将士的战斗力把握浮于表面。出奇计可以,正面硬撼时会有偏差。如果双方差距太悬殊,他不会有问题,当双方很接近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做出误判。

    就战术而言,与荀攸相比,辛毗终究还是略逊一筹。

    “大王,张相来了。”杨仪走了进来,轻声提醒道。

    孙策回过神来,站起身,稍微整理了一下仪容。“奉孝,你也来听听。我估计张相可能有意见了。”

    郭嘉笑道:“这是自然。虽说决定是大王所作,计划却大半是军师处所定,要挨张相的批评,我这个军师祭酒自然不能躲。”

    两人相视而笑,一起出了门。来到外面的晒台上,居高临下,孙策一眼看到张纮正和谢祥说话。谢祥拱着手,脸上带着有些勉强的笑容,张纮却很严厉,虽然听不到他们说什么,想必不是什么开心的事。两人说了几句,谢祥再次拱手,转身离开,张纮站在一会儿,一抬头,见孙策正看着他,这才回过神来,提起衣摆,匆匆登楼,来到孙策面前,拱手施礼。

    “让大王久等了,死罪死罪。”

    “什么事啊谢家又惹事了”

    “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张纮淡淡地说道:“这谢祥不知道从哪儿听到消息,说他年终考评得了个甲等,急急忙忙地赶来疏通,还让谢广隆出面。”

    孙策哼了一声。谢广隆是他身边的侍从,虽然没什么官职,影响力却不小,谢祥请谢广隆出面疏通关系,一般人还真不敢不给面子,就算是南阳太守阎象也不能不斟酌一二。

    “都是甲等了还疏通,他想做什么”

    “宛令。”

    孙策心中微动,有些不悦。他认识谢祥有七八年了,也时常听到他的消息。这谢祥才能一般,不算差,也算不上优秀,估计这甲等的考核都是沾了谢广隆、谢宽的光,居然还贪心不足,费心思来跑官。他现在是朝阳令。朝阳富庶,百姓安乐,是比较容易治理的县,按考核规定,这样的县考核甲等只是合格,不太可能升迁,只有优等才有可能进一步,调到宛这样的大县去做县令。

    宛县是南阳郡治,与普通县高大半级,普通县令的俸禄是六百石,宛令是千石,如果能在宛令任上坐稳了,不出差错,就算熬资历,将来也可以升到二千石,妥妥的高级官员,谢家能因此提升一个层次。谢广隆明明与这个叔叔关系不睦,却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帮他疏通,应该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

    “降他的职。”孙策没好气的说道:“让他去稚县。”

    “不可。”张纮毫不迟疑,一句话就



第1965章 人精钟繇
    钟繇又惊又喜,连忙起身。“繇不请自来,死罪死罪。”说着,双腿微曲,便有下跪之意。孙策大步上前,适时地托住了钟繇的手臂,阻止了他的下跪。

    “久仰钟君大名,今日得见,幸甚幸甚。”

    钟繇年近半百,与孙坚还要年长几岁,自然不肯轻易下跪。只是来得狼狈,不得不将姿态放低些。孙策心知肚明,他对下跪这种礼节本来就没什么好感,更不能让钟繇下跪,就算不给钟繇面子,也要给郭嘉夫妻面子,否则也不必一听到钟繇来了就赶过来见面。

    既然演戏,自然要演全套。况且在门外听得钟繇寥寥几语,已知这位人精深知朕意,正是收拾汝颍人心的好机会。如果用得好,号召力远非郭嘉、荀攸这些年轻人可比。

    见孙策礼敬钟繇,郭嘉还好说,清楚孙策的用意,钟夫人却喜上眉梢。她是钟家支族庶女,原本在家族里的地位并不高,需要钟繇帮衬,现在形势相反,郭嘉是吴王心腹,她是吴王后姊妹的闺中蜜友,钟繇因为他们夫妻而受到吴王礼敬,自然大有面子。

    钟夫人没料到孙策会来,坐榻安排不足,便请孙策坐了主席,钟繇坐了客席,自己则去张罗酒宴。请示了孙策之后,她又派人去请袁权。

    孙策与钟繇寒喧几句,并不问钟繇是如何来的——间行至此,自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不问也罢——开门见山,问钟繇对当前形势的评价。钟繇正需要表现的机会,乐得有这么一个极其自然的开场,接着刚才与钟夫人的话题往下说。

    钟繇拱手再拜。“大王虽起自荆襄,出仕理政却是从豫州起,自然清楚汝颍乃是党人聚集之地。繇闻大王对党人颇有抵触之心,不揣妄陋,愿为大王解说。”

1...446447448449450...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