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贾诩来到主院,董越正在堂上等,见贾诩进来,连忙起身相迎。案上已经摆好了酒食,董越请贾诩入座,举起酒杯,说了几句客套话,便问起眼前形势的应对之法。孙策已经到了析县,洛阳的鲁肃也有调兵遣将的迹象,他非常紧张。

    说完,董越死死地盯着贾诩,眼神有些不善。刚才被贾诩抢白了一顿,他心里很不舒服。明明这是贾诩惹出来的麻烦,受损失的也是我,怎么反倒是我的责任了当我老实好欺负

    贾诩转着酒杯,沉吟道:“孟超,你想为董公复仇吗”

    董越眉心紧皱,更加不快。又是这句话“当然想。”他很勉强地答道。

    “孟超,董公已经死了七年多了,我们却一直没为他复仇。你知道我每次经过祁县是什么感觉吗”

    董越一声不吭,心里有些动摇。他能猜到贾诩想什么,他也一直这么想,但他也知道他们不能这么做。王允不仅是并州名士,他还有很多党羽在朝廷,王允的子侄都在天子身边,如果贾诩掘了王允的坟,不仅无法在并州立足,在朝廷也会树敌无数,后果不堪设想。

    贾诩放下酒杯,一声轻叹。“吕布正当壮年,还有机会。可是皇甫嵩没几年了,难道我们也要看着他和王允一样善终”他摇摇头。“我不愿意。如果错过这个机会,百年之后,九泉之下,我怎么去见董公,怎么去见董家老少近百口”

    董越垂下了眼皮,面红耳赤。贾诩是董卓的故吏,为董卓报仇是份内的事,却没有为董家老少报仇的义务,那是他的义务,那些被杀的董氏族人中也有他的亲人

    “孟起,吴王是性情中人,他这些年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袁公路复仇,想必也可以理解我们的选择。一时敌我,不足为虑,可若是被他看轻了,将来总是低人一等。关东人本来就看不起凉州人,如果连复仇的机会都放过了,还有什么脸面可言你希望青儿被人轻视一辈子”

    董越眉梢挑起,抬起头,看着贾诩,羞愧难当。

    贾诩没有再说,他举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将酒杯重重地顿在案上。“我知道,吴王善战,让你独自迎战,损失会很大。这样吧,这件事是我作主,所有的损失由我来承担。你不是可惜那三万石盐吗我赔给你,我不仅给你三万石盐,我把整个河东给你。你去河东,弘农给我,如何”

    董越又惊又喜,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贾诩斜睨着他,嘴角微撇,毫不掩饰眼中的不屑。董越心中一动,忽然警醒,不禁暗自责备。可不能答应贾诩,这要是传出去,他麾下的将领谁还会看得起他,说不得都要跟着贾诩跑了。再说了,贾诩在河东经营了六七年,又岂是他想接手就能接手的,到时候河东没吃下去,弘农又丢了,可就亏大了,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

    “文和,这……这不行,怎么能让你一个人迎战吴王呢”董越拍着胸脯。“还




第1950章 以力破巧
    鲁肃做了决定,辛毗负责细化方案。

    最大的问题还是兵力不足。鲁肃麾下主力不足万人,还有五万多屯田兵。屯田兵当然可以作战,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屯田,训练有限,战斗力也一般,负责辎重运输,甚至辅助作战都没问题,遇到西凉兵就有不够看了。况且荀衍就在河内虎视眈眈,也要留一些人马戒备。

    鲁肃决定请兵,至少要请一万主力。有两万主力,他就有把握拿下弘农。

    孙策收到报告后,经军师处审议,很快做出决定,调徐盛、吕蒙、蒋钦率部助阵,并由浚仪督吕岱接管荥阳防务,分担鲁肃的压力。与此同时,孙策移书陈留太守张邈,请他出兵助阵,并提供一些粮食。

    驿马奔驰,军报频传,南阳、颍川、陈留迅速行动起来。

    河内的荀衍收到消息,不敢大意,再次进入战备状态。秋收前的那次战事让他损失不小,河内的庄稼被他黑山贼连抢带烧,毁掉近一半。如果再来一次,他就支撑不住了,只能向袁谭请援。

    十一月下,驻扎在鲁阳的蒋钦率先赶到。紧接着,徐盛率领水师转入洛水,赶到洛阳。鲁肃随即命二人进逼函谷关。本以为会一场攻城恶战,没想到前锋蒋钦还没到函谷关,董越就撤了,放弃了函谷关。

    辛毗又惊又喜,还有点懵。胜利来得太突然,他连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不过他没有失去理智,反而更加谨慎。他建议鲁肃派蒋钦进驻函谷关,缓步前进,以防不测,蒋钦则溯洛水而上,取宜阳、卢氏。这两个县城与陕县之间隔着崤山,又有洛水可通,运输方便,可以轻松夺取。拿下卢氏城后,即可从南侧威胁陕县。

    鲁肃反复思考之后,拒绝了辛毗的提议。董越连函谷关这么重要的关隘都放弃了,在新安、黾县阻击的可能性也不大,很可能会直接退守陕县。这么做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诱敌深入,让我们后力不继,或者在崤山伏击我们,要么是他根本没有战意。不管是哪种原因,这时候都不应该迟疑,迅速向前挺进,不给他喘息的机会。如果能一口气攻取陕县,兵临黄河,卢氏、宜阳不用打都是我们的。如果董越死守陕县,坚决不退,我们拿下卢氏、宜阳意义也不大,迟早也会放弃,反而分散兵力,影响当下的攻击力。

    辛毗虽然觉得鲁肃过于冒险,但他是军师,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既然鲁肃决定了,他就只能按照鲁肃的要求拟定作战计划,最多将计划上报军师处存档。

    这时,吕蒙也率部赶到了洛阳,鲁肃随即将洛阳的防务交给吕蒙,亲率主力西进,命令蒋钦追击董越,只是要多派斥候,别被董越打了伏击。徐盛则率领水师转入黄河,溯河而上。

    收到命令,蒋钦开始猛追,连新安、黾池都没兴趣接管,只留下一营将士接管函谷关,其余人狂飚突进,追击董越。

    董越完全没想到蒋钦会追得这么猛,他安步当车,刚刚进入陕县境内,蒋钦就接踵而至,险些将他截在城外。董越措手不及,连忙向贾诩请计。贾诩也有些意外,他让董越退守陕县,自己渡过黄河,进驻大阳,同时派人赶往大阳东四十里的砥柱。

    砥柱是黄河中央的一道石山,将河水分为三股,又称三门,中间为神门,南侧为鬼门,水流湍急,无法行船,只有北侧的人门可以行船。由此以下一百余里就是后世三门峡,山谷夹峙,滩险水急,被称为黄河中的三峡。不过时值隆冬,水量不如汛期,而江东又擅长操舟,怕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贾诩没指望能在水战上击败鲁肃,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他只是想知道鲁肃究竟有多大决心,是到陕县为止,还是打算一股作气,拿下整个弘农。陕县以西就是弘农郡的郡治弘农县城,正面强攻几乎无法攻克,如果鲁肃打算长期围攻弘农,必然要派水师逆流而上。

    没过多久,他就看到了徐盛率领的水师。

    看到满载士卒和辎重的战船逆流而上,贾诩意识到麻烦来了。

    鲁肃这是铁了心要取弘农,不打算走了。

    这当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西有朝廷,东有袁谭,中间还有他们西凉人,鲁肃要在千里战线上同时与三个对手对峙,绝不是他一个战区督就能承担的责任。可若是孙策增兵河南,甚至亲自坐镇河南,朝廷将不得不转移重心,阻止孙策突入关中。

    如此一来,战场中心将由南阳转移到河南,甚至是弘农。

    对孙策来说,这当然增加了负担,随时可能面崩溃。可是有危险的不仅仅是孙策,他的处境更危险。首先他要面对的一点就是他不得不兑现承诺,将河东交给董越。河东虽然只是一郡,人口、财赋却比并州还多,又有盐池、铁官,交出河东,等于交出一大半的人口和财赋。

    除了实力的损失,形势也对他非常不利。他除了要面对朝廷与袁谭的夹击,还要面对孙策。以前与孙策是盟友,他不仅不用担心孙策的威胁,还可以得到孙策的支援。现在孙策翻脸了,四方势力角逐,他作为实力最弱的角逐者,随时可能被人一口吞掉。他本想在朝廷和孙策之间保持



第1951章 鲁肃有杀气
    在天子斥责杨阜等人时,刘晔静静地站在一旁,一直没说话,如木偶一般。菠/萝/小说此刻见天子发问,他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杨阜、赵昂并非打算用太傅的首级做交易,只是想离间贾诩与吴王而已。就目前看来,这一计虽未竟全功,却也不能说失败。”

    天子转过头,惊讶地看着刘晔。刘晔并不急着解释。天子聪慧,能想通里面的关节,不需要他事无巨细的提醒,让他自己去分析才是最佳选择,既然让他从中得到经验,又避免留下权臣的印象。

    天子反复思索了很久,微微颌首。“子扬所言甚是,贾诩这是弄巧成拙了,董越丢了弘农,退守河东,绝非他乐见之事。子扬,你与鲁肃相识,依你之见,鲁肃能拿下弘农,直入关中吗”

    “这不在于鲁肃,在于贾诩。”

    天子眉头微皱。赵衢之前就送了消息来,杨阜一直没有汇报,并无拿皇甫嵩的首级与贾诩交易之意,贾诩漫天要价,他们就地还钱,双方还在协商。只是谁也没想到孙策突然翻了脸,命鲁肃强攻弘农,贾诩生怕腹背受敌,这才不得不放弃弘农,命董越退守河东,形成三方对峙。

    形势演变到这一步,贾诩已经失去了主动权。他现在只不过狐假虎威,要挟朝廷,朝廷根本没必要理会他,派兵进入冯翊,加强戒备就是。刘晔这么说,是没看透贾诩的色厉内荏,还是想趁机在凉州人内部造成隔阂

    他心里清楚得很,自从杨阜等人入朝,关东、关西,新臣、旧勋之间争斗就一直没有平息过。他不仅不反对,有时候还故意挑事。可刘晔是他的心腹,知道他对皇甫嵩的感情,且皇甫嵩在朝廷内根基深厚,影响力不亚于杨阜等少壮派,杀皇甫嵩安抚贾诩绝对是下策。刘晔如果私心作祟,落井下石,不顾大局,那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局面。

    “你是担心贾诩向孙策称臣,为虎作伥,由河东进冯翊”

    “陛下英明。自从董卓驱洛阳之民入长安,沿途杀戮甚众,这些年一直未能恢复,弘农、潼关虽险,若无援兵,怕是支撑不了几时。贾诩、董越所领乃董卓旧部,随董卓征战多年,堪称精锐。董越之女董青与蒋干通好,已有婚约,只是为贾诩阻挠,这才半途而废。而贾诩所持大义就是为董卓复仇。若因朝廷不纳贾诩之言,再与孙策结盟,进攻冯翊,为祸不小。当此之时,不宜断然拒绝贾诩,当顺势而为,离间其心,使其犹豫。然后陛下率大兵,亲征潼关,击退鲁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天子点头赞同。“可是朕绝不能拿太傅做交易。”

    “势成骑虎,自身难保,贾诩哪里还敢奢望朝廷杀太傅。”刘晔笑着摇摇头。“只要陛下依段颎例,忘过记功,为董卓平反,承认董卓有微功于朝廷,他也就满足了。不过,即使是这个条件也不能轻易答应,要他立功自效才行。拖上几个月,形势不同,其生死自然操于陛下之手。”

    天子哑然失笑,连连点头。“子扬妙计。如此,贾诩入我彀中矣。”他想了想。“这件事就由秘书台主持吧,那几个河东人用得上。”

    “唯!”刘晔笑着躬身领旨。杨阜等人把事情办砸了,天子将这件事交给他处理,就是让杨阜等人领他的情。他转身正准备走,天子又叫住了他,迟疑了片刻才开了口。

    “长公主前些日子有家书来,说……天下甚大,如大汉者不知凡几,子扬可曾听说”

    刘晔停住脚步,想了想。“略有耳闻。听说葱岭以西有贵霜,虽不及大汉广阔,亦有人口数百万。又有安息、大秦,西域都护班超曾命甘英出使,直到大海之滨。”

    “若中兴不谐,我欲乘槎浮于海,子扬可愿相伴”

    刘晔眼神微闪,笑道:“臣愿陛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出海征伐的事交给吴王。操舟弄潮,还是吴会人比较擅长。”

    天子忍俊不禁,放声大笑。

    ——

    刘晔找到杨阜等人,说明来意。

    刚刚被天子斥责,杨阜等人都有些沮丧,正谋划如何收拾残局,见刘晔主动帮忙,自然求之不得。刘晔让杨阜联络贾诩,当年南阳一战,孙策全歼两万西凉人,如今鲁肃又悍然夺取弘农,已经证明他们根本没把西凉人当盟友。朝廷不会杀皇甫嵩,但是可以考虑忘过记功,为董卓平反,前提是他们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将功赎罪。天子将亲征弘农,凉州人是主力,是互相残杀,还是一致对外,你们自己掂量着办。

    杨阜欣然从命。考虑到赵衢有些书生气,与贾诩的交锋一直比较被动,杨阜决定派阎温去河东。不仅要和贾诩联络,还要和董越及其部下商议,尽可能争取一些人。他们虽然不太看得上贾诩、董越等人,却也知道这些人跟着董卓多年,战力不弱,如果真打起来,凉州人互相残杀,天子中兴的机会固然没了,凉州人的机会也将化为乌有。

    阎温接受了诏书,起程赶往河东,与贾诩会晤。

    与此



第1953章 帮我带句话
    皇甫坚寿率部赶到潼关,见关城依旧,算是松了半口气。

    潼关未失,关中的东大门就算守住了,至少鲁肃不能长驱直入。但他还不敢掉以轻心,如果不能保住弘农,关中都不算真正的安全。江东的水师优势明显,绕过潼关,进入关中并不是问题。

    可是皇甫坚寿并不着急。他不认为鲁肃能强攻弘农。弘农易守难攻,关前狭窄,兵力无法展开,也无法安置大型攻城器械,仅凭云梯蚁附是不太可能的。对付这种要塞,通常的办法就是围困,等城中粮绝,而不是强攻。傅允准备充分,城中积粮足以让他守两三个月。

    张辽委婉的表示了不同意见。在吴国的九都督之中,鲁肃位列第五,不算突出,但孙策将他安排在形势错综复杂的洛阳,说服他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应付复杂的局面,绝非颟顸之辈。深入弘农,三方对峙,以少击多,还将身后暴露给荀衍,这么危险的局面他不可能没有准备。按照常理论,就算他不肯放弃到手的战果,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也不会贪图弘农,造成无谓的伤亡。既然他兵临城下,说明他有强攻弘农的可能,不能不防。万一弘农失守,傅允阵亡,而我们到了潼关却按兵不动,恐怕无法向陛下交待。

    皇甫坚寿觉得张辽所言有道理。虽然张辽是并州人,他是凉州人,但他对张辽印象不错,刚到而立之年的张辽不仅骁勇,而且稳重,与其他并州人完全不同。这几年做执金吾司马负责长安治安的成绩有目共睹,在百姓中口碑也不错,朝中不少大臣对他赞不绝口,荀彧就对他很看重。他随即委托张辽负责侦察。张辽掌骑,行动迅速,武力又高,打探消息最合适不过。

    张辽接受了任务,随即率部出城,将麾下骑士以伍为单位,接力传递消息。一旦有情况,能够迅速传回潼关,通知皇甫坚寿。

    张辽带着数十骑走在最前面,在柏谷亭被徐盛、蒋钦截住了。

    徐盛、蒋钦奉命攻取湖县,截击潼关方向来的援军,掩护鲁肃攻击弘农。湖县不算要塞,却也不易攻打,建在两谷之间,一座高塬之上。徐盛刚刚做好攻击的准备,就收到了朝廷的援军赶到潼关的消息。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放弃了攻城的计划,退守城东的柏谷水。湖县的得失影响不了大局,他们的任务就是阻击援兵。

    见徐盛拦路,张辽心中不安。如果鲁肃没有强攻弘农的打算,就没必要在这里安排人阻击。他不知道鲁肃哪来的信心,但他不敢掉以轻心。自从南阳战败,这些年他一直关注孙策的每一场战事,见识了太多看似不可能的事。他命人回报皇甫坚寿,又在几个本地向导的帮助下,弃马登山,到弘农城附近打探情况。

    张辽赶到衡岭的时候,天刚麻麻亮,朝阳还没升起,弘农城的南门、北门都被围住了,东门的烛水上也有木筏,近万将士已经列好了阵,城南、城北各有三千余人。在点点火光的映衬下,大量的木制射台推到城下,两侧的山坡上也有瞭望的士卒,隐约还能看到一些身影,应该是进行压制狙击的强弩手。

    张辽仔细看了一遍,心中更加不安。仅从阵势而言,城内外的差距就不小。江东军没有地利,阵法安排却非常精密,几乎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相比之下,城上的防守就有些散乱了,虽然城墙上站满了人,弓弩手、刀盾手也在位置上,但他们未免过于放松,让人觉得徒有其形,并没有真正做好恶战的准备。也许在他们看来,己方优势明显,对方根本不会真的攻城,就算攻城也是自找没趣。

    城楼之上,张辽看到了两张大案,那里是大将坐镇指挥位置,现在却没有人。

    轻敌是兵家大忌。张辽不熟悉傅允,但他知道傅允的兄长傅巽,那是一个博学名士,尤其擅长识人辨才,却不擅长军事,如果傅允也是如此,弘农可能有危险。
1...444445446447448...7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