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赵衢急了。“君侯,这个时候提这个要求,要挟朝廷,怕是不合适吧大胜之后,朝政尽在我凉州人之手,怎么报仇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贾诩皮笑肉不笑。“伯行兄,你口口声声凉州人,却忘了一件事,皇甫嵩
第1948章 互相理解
李儒裹紧了皮裘,出了门,上了车,驶离镜湖。
这些天他一直住在镜湖。襄阳城是军事要塞,每天都要操练,天不亮就击鼓,夜里还要鸣角,虽是一座城,其实和军营没什么两样。李儒身体不好,受不得惊扰,就借住在庞家的镜湖,等孙策来镜湖时见面细谈。但孙策最近一直没来,李儒等得心焦,却又不好主动去找孙策,只好耐着性子等。今天庞林奉命来请,他多少有些意外,却不敢怠慢,稍微收拾了一下就出了门。
过了白马陂,沿着襄阳水北行,不过数百步,前面就热闹起来,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一边走一边闲聊,带着几分义愤。李儒听了几句,惊讶的发现这些人谈论的竟是孙策要出征的事,不免有些惊讶。
“吴王要出征”
庞林默默地点点头,却不多说。李儒也知道这个少年为人稳重,不爱说话,对他还有一些成见,自觉地没有再问。反正见了孙策就会知道。
过了岘山,在鸭湖南岸,马车折向东,赶往南门。李儒从车窗里远远看了一眼,见远处的襄阳西门外人头攒动,就连路边的树上都有不少人影,想必是看热闹的百姓太多,路边站不下,只好上树。凝神细听,隐约还能听到大军行进时的战鼓声。
从南门进了城,街道上比较安静,看不出太多的异样,但城西方向的战鼓声却越来越清晰,进衙城时,一队骑士正从门前经过,李儒只得停了一会,等他们过去才入城。从战旗可以认出这些骑士是孙策的义从营,准确地说是由典韦统领的武猛营。他们一直跟着孙策,很少单独行动。他们出征,进一步证明孙策将离开襄阳,有所行动。
李儒心中不安。他在镜湖住得安逸,却漏过了重要的情报,发生了大事而不知情,实是失职。
进了衙城,来到官府,下了车,走进中庭,李儒一眼看到了孙策。孙策站在廊下,正与孙翊说话,见李儒进来,孙策点头致意,拍了拍孙翊的肩膀,又交待了两句。孙翊躬身领命,转身离开,经过李儒面前时他停下来行了个礼。李儒欠身还礼。他很喜欢这个刚刚成亲的十六岁少年,相貌、举止都肖似孙策,却不像孙策心机深沉,让人捉摸不透。
孙策身披战甲,笑容满面地看着李儒,身后站着抱着头盔的郭武,一副即将远行的模样。
李儒上前行礼。孙策还礼,伸手虚扶李儒上堂。“先生在镜湖坐得可好这些天军务繁忙,未能面聆教诲,还请先生见谅。”
“大王客气了,老朽岂敢。”李儒强笑道:“大王这是要出征吗”
“是啊,边境不宁,我要出去走一圈。临行之前,请先生来,有些事要交待一下,免得先生担心。”
李儒顿时精神起来。他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一点成果也没有,正在愁贾诩若来信问起,不好交待。如今孙策主动提及,他自然求之得。
“贾文和最近没书信来吧”
“没有。”李儒也觉得挺奇怪的。以前每隔几天就能收到贾诩的消息,最近大半个月却什么消息也没有,实在有些诡异。
孙策招招手,杨仪取来一份公文,递给孙策,孙策在手里拈了拈,探身放在李儒面前。李儒不解,打开看了看,脸颊顿时抽了两下。这是一份朝廷诏书。朝廷将大阅兵马,不仅要校阅三辅,还要召集凉州的骑兵参与。联想到孙策说的边境不宁,李儒再笨也知道他在干什么,何况他一点也不笨。
孙策担心的敌人不是朝廷的大军。武关在孙策的手中,朝廷想经由武关入南阳绝非易事。相反倒是弘农的西凉军更有可能威胁南阳或者洛阳。孙策北上,是为了防备西凉军,他担心贾诩有变。
“大王是担心文和收到诏书,会变卦大王多虑了,文和……”
孙策笑着摆摆手,打断了李儒。他神情从容,眼神却有些淡淡的戏谑。“如今的朝廷是凉州人的天下,贾文和身为凉州人,不可能无动于衷。如果他选择支持朝廷,我是可以理解的。先生也不必介怀,人生事,十有**不如意。”
孙策越是说得淡然,李儒越是不安。贾诩很聪明,但他却对孙策不够了解,至少不如孙策对他的了解。如果是君臣,这未必是坏事,可是作为对手,贾诩就很吃亏。他不仅无法准确把握孙策的思路,也无法做准确评估孙策的实力,误判在所难免。
当初还是应该坚持让贾诩本人来一趟,让他亲眼看看南阳的形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看一看,有些事的确很难相信。这一路走来,让他意外的事太多了。
李儒略作思索,当机立断。“我能否与大王同行”
孙策一点也不意外。“当然可以,只要先生不觉得辛苦就行。”
——
孙策离开襄阳,溯沔水北上,刚到山都就接到了蒋干的消息。得知贾诩要胁迫朝廷,取皇甫嵩首级,为董卓报仇,孙策哑然失笑。
第1950章 人心所向(兢兢业业寂寞哥打赏加更)
面对朝廷的示威和贾诩的投机,孙策在战略上选择正面迎战,不给他们讨价还价的机会。可是在战术上,他却不敢有丝毫大意,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加紧备战。
秋收已经结束,各郡县的上计也都报了上来。今年算不上风调雨顺,夏天的雨水略多了些,收成与往年基本持平,南阳地少人多,余粮有限,湖阳、穰城一带的粮食又要供应黄忠的大军,孙策只能从庐江、丹阳调粮补充。
就像江东子弟兵是他的杀手锏一样,扬州也成了他的稳固后方。在荆豫青徐都是前线的时候,扬州是唯一没有交战任务,可以安心生产的地方,前几年的屯田初见成效,正好为大军提供粮食,虽然紧张一些,难免捉襟见肘,却不太可能断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收到计相虞翻的回复后,孙策心里有了底,从容备战。
一道命令发往南阳太守府。太守阎象、郡尉刘辟立刻行动起来,征发士卒、民伕。士卒主要负责本县的防务,进驻县城和要塞,民伕负责各种物资的运输,必要时参加守城。除此之外,太守府还要安排人联络各印坊印刷宣传用的报纸,说明当前的形势,引导百姓情绪,号召百姓做好应战的准备。
初平二年的那场大战和屠城再次被提起,朝廷和西凉人都是罪魁祸首,没有人愿意南阳再遭受这样的灾难,响应号召,都拿起武器,准备痛击来敌,保护自己的幸福生活就成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一时间,南阳舆论汹涌,郡情激愤,随处可见痛骂朝廷昏庸、西凉人残暴的声音,渐渐的,朝廷和西凉人就捆在了一起,分不清彼此。
一个问题很快浮出水面:一个以西凉人为主的朝廷还有资格统治天下吗难道我们辛苦缴纳的赋税钱粮就是用来养肥西凉人,让他们有力气来南阳杀人、屠城吴王爱民如子,我们为什么不干脆拥立他为帝,做他的子民,为什么要让吴人独享这样的荣耀和利益
没过多久,就有报纸发出呼声:大汉已死,吴王当进皇帝位,一统天下。
文章写得很有煽动性,洋洋洒洒千余言,几乎占了整个幅面,只是作者却陌生得很,以前从来听过,虽然在普通百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影响力更大的世家、名士却没什么反应,更多的人还在观望。有人从文风上猜测作者是蔡邕弟子路粹,他这段时间撰写文章为王莽翻案,名声大噪,很多人都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文风比较熟悉。
但路粹矢口否定。他不仅不承认,反而写了实名文章严正声明:作为大将军府主记,我撰写与王莽有关的文章只是探讨史事,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绝无其他用意。学术就是学术,请不要随意类比,大将军与王莽不是一类人,他们只是看起来相似,本质上截然不同。大将军根本不相信天命、祥瑞那一套,更不会像王莽一样弄虚作假,伪造祥瑞。
文章一出,议论纷纷,有嗤之以鼻,说路粹欲盖弥彰的,有拍案叫好,说路粹所言甚是的。但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的,他们都承认路粹有一点说得对,孙策与王莽不是一类人,他甚至连儒生都不是,既不像儒生那样唯圣人是从,也不喜欢儒生的繁文缛节、虚伪偏执。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但凡与孙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孙策很随和,随和得近乎轻佻。他可以与普通百姓闲聊,也时常对圣人冷嘲热讽,而且他的经学真的很一般,要说他和王莽一样,连王莽都不同意。
——
“笃笃笃。”刘和轻轻敲响了舱门,舔了舔嘴唇,握紧了手里的文卷。
“进来!”里面传出孙策的声音,有些沙哑,还有些疲倦。
刘和拉开门,向里看了一眼。正伏案阅读公文的孙策抬起头,见是刘和,有些诧异。“是你啊,快进来。”拿起一份公文交给站在一旁的庞林。“拿去让郭祭
第1950章 你要承认
孙策无言以对。
这真是个笨公主!养不教,父之过,汉灵帝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啊。一心和朝臣斗法,全部心思都在小儿子身上,对大儿子和女儿的关爱远远不够。
孙策招招手,将长公主叫过来,拍拍她因兴奋而有些发烫的脸。“你别兴奋过早,你弟弟可不是你,傻乎乎的。想让他接受,总得先说服他,让他相信这不是骗他吧。”
刘和觉得有理,点头如小鸡啄米。“那你说,怎么才能说服他,让他相信”
孙策重新趴在榻上,指了指自己的背。刘和心领神会,跨坐在孙策腰上,继续按摩。孙策为她出谋划策,该如何劝天子禅让。他本人并不抱希望,但闲着也是闲着,聊聊也没什么坏处。毕竟是亲兄妹,又是世上仅剩的血亲,刘和虽然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挂念天子的。如果能给天子留一条活路,她肯定乐意。就算不成,他努力过了,也算对得起刘和。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考虑相关的问题。限于目前的技术条件,建立一个全球一统的帝国不太现实,不管他怎么鼓励读书人实事求是,研究技术,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在他的有生之年肯定看不到。按照既有的历史经验来看,从以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史开端,到十八世纪的日不落帝国成形,大概需要三百年。
既然如此,将一些人送出去,让他们自生自灭,或者散叶开花,未尝不是一个选择。这些人中不乏枭雄——比如天子,对付那些还没开化的蛮子应该不成问题。
“你向蔡大家学绘艺之外,可曾读一些关于天竺的文章”
“呃,读了一点点,看不懂。”
“你知道除了西域以西,除了天竺之外,还有哪些国家吗”
刘和冥思苦想,好一会儿才想起几个。“西域以西……安息条支”她一连说了几个,孙策也不知道真假,有些名字他也不清楚,不过这并不重要。“没错,西域以西,还有万里江山,那还只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不知道的还有多少,谁能说得清天下之大,超出你我的想象,何况局限在中原”
刘和似懂非懂,她对西域之类的认识有限,但她相信孙策,能感觉到孙策的真诚,知道孙策不是在骗她,而是真心想帮她解决这个烦恼。她听得很认真,一边听一边想怎么说服天子弟弟。在孙策身边越久,她越相信天子不是孙策的对手,禅让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他肯认命,那就在中原做个富家翁,如果不肯认命,到海外称王也是一个选择,总之都比战死沙场的好。
孙策说着说着,一阵困意上涌,趴在榻上睡着了。听到鼾声,刘和悄悄起身,就在孙策的案前坐下,找出纸笔,开始给天子写信。孙策的案上有很多公文,随手可取,但她却小心翼翼的避开,不看一眼。孙策让她留在这里是对她的信任,她不想辜负这份信任。
何况天子弟弟也说了,她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
孙策进驻析县。
析县在均水东岸。均水而上,沿着伏牛山南麓前行,翻越熊耳山西端,即可进入洛水河谷,直抵弘农郡的卢氏县。由卢氏县向东,沿洛水东行,可直抵洛阳,往北越枯纵山,则可通陕县。虽然不怎么方便,不合适大军行动,却也是由南阳进入弘农的要道,出奇兵的必经之地。
至于向西的武关道就更不用说了,一直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特殊时期,双方都安排了大量的细作、斥候打探消息,孙策还没进入析县,征发的士卒、民伕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无数身影出没于崇山峻岭之间,传递着真真假假的消息。相互之间的争斗在所难免,不少人无声无息的消失了,谁也不知道他们是生是死。
随着孙策的到来,形势迅速向江东军倾斜。在装备和训练都优势明显的江东军斥候面前,不论是西凉军的斥候还是朝廷的斥候都不是对手,活动范围受到了挤压,消息的代价也迅速攀升。
董越对此怨声载道。与孙策为敌并非他的本意,现在却要他承受代价。他是客军,而且是名声不佳的西凉军,不受本地人欢迎,培养几个熟悉地形的斥候不容易,现在伤亡惨重,不到半个月就损失了几十人,比他这几年的损失还多,他非常肉疼。一见到匆匆赶回的李儒,他就忍不住抱怨起来。
李儒也很着急,却不好说什么。他也反对贾诩投机,却不能在董越等人面前说贾诩的不是。董越等人都是粗人,没有贾诩居中调度,他们迟早会被孙策各个击破,只有团结起来才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安抚董越说,这只是暂时的困难,克服一下,文和也是为了大家的利益着想。如果只为他自己,他哪儿不能去就算投靠孙策,他也是堪与郭嘉比肩的谋士,根本不用担心富贵。
董越很信服李儒,见李儒维护贾诩,这才勉强接受。但他还是对李儒说,蒋干本来要娶我女儿,聘礼里有三万石海盐,那可是价值三千万的巨款,现在全没了,就算是为了大局着想,损失也不能让我一个人背吧。你得让贾文和补偿我,要不然我绝不答应。
&nb
第1949章 易如反掌
贾诩沉默以对。
他能理解李儒的焦虑和对他的爱护,但他无法接受李儒的判断和选择。他不相信这世上会有什么不学有术、生而知之的人,即使圣人也要学习。自称生而知之的要么是妄人,要么是骗子。远的不说,大贤良师张角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他曾经蛊惑了几百万人,就连很多博学之士都对他佩服有加,最后结果如何,世人有目共睹。
李儒应该是见过张角的。张角在起事之前曾在洛阳游历多年,大弟子马元义专门负责洛阳的事务。李儒当时就在洛阳做博士,他当年对张角是什么印象,是不是也觉得张角不学有术,生而知之
他终究是个儒生,总是寄希望于天降圣人,喜欢从虚无缥缈的谶纬中寻找征兆。
李儒有些后悔。他太急了,不仅没能说服贾诩,反而激起了贾诩的怀疑。贾诩倒不至于怀疑他有什么企图,但他的眼神明显透露出几分怜悯,虽然他掩饰得很好。那是一种强者对弱者、智者对愚者的怜悯。
感觉到李儒的情绪,贾诩垂下了眼皮。“依先生之见,我现在当如何应对”
李儒叹了一口气。事己至此,再向孙策低头是不行了,至少现在不行。现在低头只会让孙策轻视,任人宰割,贾诩肯定不会接受这个结果。
“放弃函谷关,必要时放弃弘农,退守河东。保存实力,避免与吴王决战。另外……”李儒转头看着贾诩,声音沙哑。“督促牛辅守住武威,那是你们最后的退路。”
贾诩紧紧地握住李儒的手。“先生教诲,我一定铭记在心。”
李儒无奈地笑笑,闭上眼睛。贾诩没有再说什么,为李儒掖好被角,退出了房间。毌丘兴和胡车儿跟了上来,贾诩出了侧院,走进主院之前,突然停住脚步,转头看着毌丘兴。
“你相信这世上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吗”
毌丘兴一愣。“有啊,君侯不就是这样的圣人”
“愚不可及!”贾诩哑然失笑,没有再问的兴趣,快步向前走去。毌丘兴一头雾水,不知道贾诩是什么意思,是说他愚蠢,还是说他大智若愚,孺子可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