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一时间,河内形势紧张,人心惶惶。就连远在邺城的袁谭都有些不安,随时准备增援。
两军对峙,徐盛率部游弋于孟津、小平津、五社津之间,荀衍带着人马沿途跟踪,随时准备阻击。虽然徐盛几次试探都没得手,荀衍却有苦说不出。徐盛是攻,他是守,需要的兵力、民伕更多,消耗更大。更要命的是他的大军沿河布防,对黑山贼的防备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疏漏,张燕等人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荀衍只得与司马防等人商量,集结各家部曲,加强太行山南麓的各县城防守,免得被黑山贼趁虚而入,夺了县城。涉及到自家利益,河内世家纷纷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加强防守。
不出所料,张燕等人收到消息,得知荀衍率领的主力被牵制在黄河沿线,河内空虚,立刻率部出击。他们没什么固定目标,四处游击,攻不下城池就攻庄园,攻不下庄园就抢普通百姓,或者干脆抢收即将成熟的庄稼,抢不走的就一把火烧掉。
死守县城、庄园的河内世家看着蝗虫一般的黑山贼,欲哭无泪。守城他们还有把握,出城野战却没什么胜算,眼看着一年的收获被糟蹋了,他们也只能在城头捶胸顿足,破口大骂,却不敢出城。也有气不过的率部出战,结果被黑山军一哄而上,打得鼻青眼肿,一败涂地。
一连数日,荀衍的耳朵就没清静过,各地遇袭的消息如潮水般涌来,他却无可奈何。明知道这是鲁肃、辛毗在报复,他却不敢撤兵。一旦被鲁肃突入河内,损失会更大,甚至连他本人都有可能遭受重创。早在官渡之战时,他就见识过鲁肃的厉害。连甲骑都无法突破鲁肃的阵地,他更没有取胜的把握。
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向袁谭求援,请袁谭派兵增援。袁谭收到消息,随即派骑兵进入河内,沿途驱逐黑山军。
河内乱成一锅粥,世家、百姓都深受其害,叫苦不迭。
——
上庸。
许攸匆匆登上城头,看着沿着堵水河谷走来的吴军,大吃一惊。
他看到了黄忠的战旗。
黄忠是这支人马的主将。他之前一直没有离开过房陵,在上庸附近出没的都是徐晃。如今黄忠来到了上庸,自然是房陵失守了。
坚守了一年的房陵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失守许攸想不明白。这一年时间,他多次派人到房陵侦察情况,却没有人能突破吴军的警戒圈,没有人能亲眼看到房陵城之后还活着回来。他得到的消息都是间接消息,是从其他渠道听来的,比如向房陵运粮的吴军,或者是捕获的对方斥候。
许攸非常不安,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第一时间派人通报张鲁、吴懿,让他们做好应变的准备。
黄忠率部包围了上庸,按部就班的开始抢收城外的庄稼。许攸明知黄忠的用意,却不敢轻易派兵出击。他非常清楚,守城还有一线生机,出城野战就是死路一条。这一年多年,双方大大小小十余战,他们就没有占过一次便宜,而且越打越艰难。开始还有机会不分胜负,兵力有优势时还可以抵挡一阵,后来就算有优势兵力也不行,吴军的装备、战力都远远超过了这些蛮夷兵,配合更是精妙,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干什么,利用地形,即使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他们也能不慌不忙,或是就地固守待援,或是全身而退。
许攸能做的就是守城待援,只有吴懿或者张鲁率领主力赶到,他们才有与黄忠一战的机会。
黄忠从容的收割了城外的庄稼,开始打造攻城器械,做强攻上庸的准备。
——
清浪滩。
贺齐坐在楼船之上,看着远处山坡上的旌旗,嘴角挑起一抹轻蔑的冷笑
第1937章 吓人的聘礼
“大王,一旦深入,就必须速战速决,拖延不得。”郭嘉说道。
孙策看着远处的山峦,沉默不语。将领的明决果断,战士的英勇善战,甚至工匠的聪明灵巧都只能在战役的范围内起作用,对长期的战争而言,经济实力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黄忠选择在房陵练兵,周瑜选择在壶头山练兵,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辎重运输的距离不超过三百里。这个距离既能起到练兵的作用,又不至于使后勤的压力过大。沅水、沔水的中下游水面够宽,流量够大,流速却不算很快,逆流而上对运输船只造成的影响不算太大。再向前,辎重运输将变得更加困难,消耗也成倍增加,终究会达到一个极限。
有了精兵强将和更好的战船、装备,这个极限要比以前有明显的提升,却并非没有限制。黄忠也就罢了,汉中到襄阳不过两千里,只要突破安康,进入汉中腹地,就可以就地取食。周瑜则不同,即使进入益州南部,依然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从江南千里转运补充。
一年五十亿的预算,江南四郡全部的财赋加起来都不够,还要从扬州调拨一部分。如果不是这几年江南的屯田初见成效,粮食产量有了保证,周瑜的江南方略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尽管如此,他还是捉襟见肘,不得不在北线保持守势,减少支出,又将诸葛亮调往江南,全面统筹江南四郡的经济生产。
他也想速战速决,但他更清楚,有些事情真不能急。欲速则不达,越是想速战速决,越有可能打成一团烂泥,甚至有可能变成泥潭。
“汉升、公瑾都是稳重的人,应该相信他们自己的判断,不要给他们额外的压力。”孙策停了片刻,又说道:“千里遥控,弊大于利,我们做好战略层次的规划,究竟怎么打,由他们自己负责。”
郭嘉摇摇羽扇,没有再说话。孙策看在眼里,暗自发笑。就大局观而言,郭嘉还是略有欠缺,不如张纮、荀攸沉得住气。
“奉孝,你觉得佐治会在旋门关做什么手脚,居然有把握迅速拿下旋门关”
提到战术问题,郭嘉顿时来了精神。“这个很简单啊。旋门关一直在我军手中,有几年时间,做点手脚很容易。比如说,修城时留个暗洞,或者将某一段修成假墙,外表看不出任何破绽,里面是空的,用重型投石机一砸就倒。考虑到还要长期驻守,这种自残式的手脚一般不会用,从暗道进去的可能性最大。”
“暗道”
“很多城都有暗道,只是形式不同。像旋门关这种建在山上的城,最常见的暗道就是暗河。建城之初就要考虑城中的水井,保证围城之后不会断水。旋门关西就是洛水,下面肯定有暗河。这些暗河都有防护措施,每一个将领接管城池之后,都会尽可能将这些措施控制在自己手中,可是这需要时间。况且有些暗河并不标在图上,除了主持建城者,没有人能搞清所有的暗道。”
郭嘉笑了一声。“我觉得佐治的目标很可能是荀休若,而不是张杨。只是没想到袁谭会将张杨留在河南送死。佐治终究还是不如沮公与,他对袁谭的认识也停留在以前,希望这次能吸引点教训。”
郭嘉忽然话题一转。“大王,夺回洛阳后,要敲打敲打贾诩了。”
孙策哼了一声,点头同意。贾诩想两面逢源,未免太天真了些。“既然他想演戏,我们就配合他一下,将戏演得真一点,上疏告他依附袁谭,运海盐入河东。”
“噗!”郭嘉忍不住笑出声来。“这老乌龟要急眼了。”他摇摇扇子。“这样吧,让蒋子翼迎娶董青,聘礼大方一点,三万石海盐,腌死这老乌龟。”
——
函谷关。
装饰华美的马车在府门前缓缓停下,车门推开,蒋干下了车,张开双臂,伸了个懒腰。
“哈哈,我蒋干又回来了。”
“你还知道回来”董青迎了下去,抬脚就踢。蒋干闪身躲过,顺手将董青搂在怀中,深吸了一口气。“好重的怨气。是不是我不在的这几个月,你天天以泪洗面”
“你太自以为是了,我开心得很呢。”董青挣扎了两下,却挣不开,顺势搂住了蒋干的腰,将脸贴在蒋干的胸口,听着他强劲的心跳,心醉神迷,语气软了三分。“你这几个月没我看着,是不是玩得很开心”
“我给你带了礼物。”蒋干指指身后的大车,挤挤眼睛。“去看看”
董青看看那辆大车,心动不已。这是一辆牛车,拉车的黄牛高大强壮,一看就知道力气不小。用这样的牛拉车自然是因为车上的东西太多,普通的马未必能承受。她瞥了蒋干一眼,再也维持不住矜持,雀跃着去了。董越尴尬地站在一旁。虽说西凉人不太在乎礼节,可是女儿当着他的面和蒋干卿卿我我,他还是有点没面子,一点阿舅的尊严也没有。
“不知蒋典客带来了什么样的消息,吴王有何钧裁”董越咳嗽一声,一本正经地说道。
“这和吴王没什么关系。”蒋干摇摇手。“我是来求亲的
第1940章 伏击
安邑,太守府西侧院。
李儒坐在廊下,靠着凭几打盹,旁边的案上散着一堆书和文卷,还有一叠报纸。两个年青俊俏的侍女并肩坐在远处的走廊上,拢着腿,抱着膝,轻声细语的交谈着,不时看李儒一眼。四周静悄悄的,就连蝉鸣都歇了。
李儒身体不好,需要静养,除了两个照料他生活的侍女,太守府的人都离得远远的,没人敢轻易靠近这个院子。
突然,外面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两个侍女一惊,连忙站起,回头一看,李儒也醒了,一边揉着眼睛,一边坐了起来。贾诩快步走了进来,挥了挥手,侍女敛身行礼,悄悄的退了出去。
李儒有些诧异地打量着贾诩,笑道:“文和,出了什么事,这么慌张。”
贾诩也不说话,将一份文书递了过来,伸手提起案上的水壶,倒了一杯水,咕咚咕咚的喝了几口。李儒花白的眉梢挑了挑,打开文书看了起来,刚看了一会儿,便愣住了。
“三万石海盐”
贾诩点点头。他收到董越消息时正在巡视盐池,看到“三万石海盐”五个字,脚下一滑,差点栽到盐沼里去。三万石海盐将对河东、弘农的盐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不用算也估计得到。盐和铁是他的经济基础,铁关系到兵器,他不能轻易出售,盐就是他手里的钱,所以当初才和孙策说好,海盐不能进弘农。孙策这是对他不满,要敲打他。如果应对不当,接下来就不是三万石了。
他没有孙策那样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产品,盐就是他的生命线,一旦盐价大跌,他必然会陷入困境。
“先生,这吴王是什么意思”
李儒皱着眉,也不吭声,将文书仔细地看完。文书有两份,一份是董越的书信,一份是蒋干准备迎娶董青的聘礼礼单。看完之后,他将文书放在案上,手指轻轻的叩击着,良久未语。
“文和,吴王三面受敌,汉中、武陵方向都在作战,他还有余力进攻弘农吗”
“也许不一定要进攻,董越虽然没蠢到看不出这是诱饵,但是要他不动心,也不太可能。”贾诩又喝了一口水。水是山泉水,很甜,但此刻他却觉得很苦。董越将这份礼单送到河东来,说明他还没有失去理智,但他已经动心了,只是履行应尽的义务而已。“除非我能给他相应的好处,可是我真的没有。”
“这么大一笔钱,没人可以不动心。不过,董越不是牛辅,他多少还是有点脑子的,知道轻重。他这是埋怨你有了并州还占着河东不放,想借吴王来刺激你。文和,他们都是武夫,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眼睛只盯着油水,看不到开支啊。”
贾诩苦笑。他和董越同事这么久,岂能不知道董越是什么货色。这么多人中,也只有李儒能够体谅他的难处,其他的还不如董青那个丫头懂事呢。
“我走一趟吧。吴王立国,我们一直没有去祝贺,的确有些失礼。既然不能确定你是盟友,只好将你当作敌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贾诩微微皱眉。“如果吴王要求我们称臣,先生如何应对”
“你不想称臣”
“我……”贾诩沉吟了片刻,轻轻放下水杯,抬起头,静静地看着李儒。“先生,我很担心吴王走得太快。这野心就像马一样,易放难收。他很年轻,本可以缓缓图之,现在却四面出击,我总觉得不太妥当。我估算了一下,就算中原富庶,这几年发展得也快,汉中、武陵的战事也足以让他入不敷出。一旦黄忠、周瑜深入,不能速战速决,后力不继,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所以我更应该去看看。黄忠、周瑜究竟是欲进而不能,还是能进而不进,这里面区别很大。”李儒转头看看贾诩。“文和,如果你能亲自去一趟,效果会更好。治民不是论道,不亲眼看一看,仅靠估算终究是不太准的。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就如这盐价,一钱之差,可能就是赢亏之别。”
“我也想,可惜秋收将至,我根本脱不开身。再说了,我觉得吴王未必愿意让我去看。”贾诩忽然笑了一声:“他挑这个时候,自然是知道我不能离开并州一步的。”
“你们啊……”李儒微微一笑,随即又叹了一口气。“文和,是我们拖累了你。若是你早投吴王,郭嘉、荀攸何足道,当与张纮相抗。”
贾诩沉默不语,眼神游移。
——
白马塞。
庞羲勒住坐骑,抬手抹了抹额头的汗珠,吁了一口气。
盛夏八月,穿着厚厚的战袍、铁甲在这闷热的山林里跋涉,实在不是一件好差使。如果不是张鲁再三声明上庸城里有曹操的旧友许攸,他才懒得来呢。谁让他是刘焉的旧党呢。原本在益州就受猜忌,朝不保夕,如果再消极怠战,背上害死许攸的罪名,他就离死不远了。
一想到这件事,他就非常后悔。当初
第1939章 恶人做到底
庞羲知道吴军有最好的战船,又擅长水战,顺沔水而下虽然方便,却容易成为吴军的目标,所以他放弃了常用的水路,由西陵东南行,穿过重重山岭,沿着秦古水赶往上庸。这条路不如水路方便,但是更近,不到水路的四分之一,不利于吴军的战船行驶。他也担心伏击,派出大量斥候到前面打探,没想到还是中了埋伏,自己更是成了十余具强弩的目标,在第一波打击下就送了性命。
他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派出去的斥候没有发出预警,为什么吴军在山地跑得比山里的蛮子还快。他更不明白,为什么围房陵一年才得手的吴军竟如此善战。难道真如许攸所说,吴军攻城不行,野战无敌
那些躺在山谷中的斥候也不明白,那些吴军斥候之前是躲在哪儿的,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自己周围,而且一出手就是最猛烈的攻击,数息之间就将他们全部杀死,让他们连报警都来不及。这些人是山鬼吗要不然怎么会突然出现
只有徐晃知道答案。这一年来,他有一大半时间在山里,已经将上庸附近的地形摸得一清二楚。徐庶负责统筹规划,他负责具体执行,麾下的将士整天在山里侦察与反侦察,伏击和反伏击,练习各种战术,百炼成钢,对付这些敌人就像戏耍小儿一般轻松。
胜之不武啊,这庞羲也算是统兵的将领吗反应这么迟钝。徐晃一边感慨着,一边指挥部下进入山谷,进行最后的收尾。在连续三个波次的箭阵攻击下,山谷中的敌人已经溃不成军,至少有一半倒在血泊之中,剩下的各自寻找藏身之处,已经无法统一行动。对付这些被吓怕了胆的对手,需要的只是时间,一个点一个点的清扫过去,所有的战术都是平时演练过无数次的,不需要再另行吩咐。
山坡上的吴军将士潮水般的涌了下来,分散包围。即使是在大获全胜的形势下,他们也没有草率行动,一切都按照规范的战术,弓弩手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既用弓弩进行压制,又为同伴指引方向。刀盾手在弓弩手的指引下,从不同的方向包围过去,以优势兵力先围住对手,然后喊话劝降,先用官话喊,再用土话喊,如果还没动静,再用蛮话喊一遍。这些土话、蛮话虽然不算标准,却足以让对手听懂。如果对手识相,主动放下武器投降,那就万事皆休,如果负隅顽抗,那就只好来硬的,格杀勿论。
俘虏也是有用的,地里的庄稼还没收割完,打造攻城器械也需要人伐木,攻城时也需要苦力,这些都需要人手。让俘虏去做苦力,将士们才能一心一意的作战。术业有专攻,农夫耕士,工匠打造军械,医匠治病,将士就应该战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