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朝廷上响起一片讥笑之声。大家心里都有些数,朝堂上吵架都是虚的,战场上的胜负才是重点。曹操占了巫县,孙策无力夺回,在汉中的攻势又迟迟无法取得进展,周瑜年初出兵武陵,半年过去了,还滞留在武陵境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进入益州。如果说丛林作战的确不易,那现在鲁肃放弃了洛阳就足以说明问题:孙策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在任何一个方向都进攻不足,防守也堪忧。
换句话说,这一年多的战事证明了他们之前的猜想:孙策并非不可战胜。既然如此,大将军长史杨修喊得越凶,说明孙策越心虚,越着急,朝廷也就越发毋需理会。
杨修嗤之以鼻,痛斥那位官员是非不分,为虎作伥。他辞锋犀利,在朝堂上无人能及,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大家心里都有数,战场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在朝廷上靠唇舌翻盘的可能性微乎其乎,说得再好听也无济于事。
争论的焦点最后涉及到一个问题:朝廷是否应该迁回洛阳
这一次,杨修和凉州派成了盟友。杨修反对朝廷迁回洛阳,理由是洛阳已成废墟,又被袁谭占据。袁谭是谁他是逆臣袁绍的儿子。朝廷大度,罪止袁绍一人,没有追究袁谭的责任,但袁谭毕竟是袁绍的儿子,他身边还围着一群党人,朝廷迁回被他控制的洛阳岂不是羊入虎口,主动去做傀儡袁绍在世的时候矫诏,天子如果回了洛阳,袁谭肯定会挟持直天子,代行诏书
凉州派也反对天子迁回洛阳,原因更加伟光大。长安本是大汉故都,谶书上说大汉天命已终,当年遭受赤眉之祸,光武帝才迫不得已迁都洛阳,为此还改洛阳为雒阳。事实证明,改名了解决不了洛阳的问题,所以大汉才会遭受此劫。现在既然已经迁回关中,又屯田有成,朝廷中兴有望,为什么还要迁回洛阳
也许是杨修等人说得有道理,也许是为了照顾杨修的面子,天子当廷否决了迁都回洛阳的提议。
随即有人提出,尽管洛阳已经废了,毕竟是旧京,还是要加强监管的。孙策节制八州,却没有节制司隶,鲁肃以吴王麾下都督的身份据洛阳本身就不合情理。袁谭是冀州牧,也不适合节制河内、河南,不如让袁谭领司隶校尉,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杨修强烈反对,但反对无效。朝廷本来就有扶持袁谭与孙策对抗之意,只是鲁肃退得太轻松,袁谭虽然占据了洛阳,却没什么实际的战功,暗地里答应的封王也没办法出口,只能先加个司隶校尉以示鼓励,等袁谭取得更大的战功再封王不迟。
辩论越演越烈,却影响不了朝政,朝廷很快发出诏书,拜袁谭为左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
诏书发出,最先着急的是贾诩。
河东、弘农都属司隶,袁谭为司隶校尉,就有权过问河东、弘农的军政,调整官员,安插亲信。朝廷这么做,显然是在敲打贾诩等人,让他们不要消极怠工,否则下次可能就直接让袁谭节制二郡了。
河东是盐铁产地,是贾诩手中经济实力最强的郡,贾诩当然不肯放手。他随即传书袁谭,一来表示庆贺,二来询问袁谭下一步行动,表示愿意策应袁谭作战。
接到朝廷的诏书,袁谭前退两难。他看得懂朝廷的意思,要想封王,拿下洛阳一个空城是不够的,他还需要切切实实的战功,证明自己有充当朝廷鹰犬的实力。他的选择不多,继续进攻,将鲁肃彻底赶出河南最符合朝廷的预期,可是对他来说风险太大。一是伊阙关易守难攻,二是战线太长,后勤补给困难,三是贾诩、董越在侧,他不可能放心。
沮授为袁谭出了一个主意:暂时稳住洛阳战线,在平原方向发动进攻。相比于河南,在平原作战有几个好处:一是本土作战,后勤压力小;二是青州远离襄阳,孙策增援不便;三是曹昂总比贾诩靠谱些,不太可能突然捅他一刀。
袁谭觉得有理,随即上书朝廷,举荐故河内太守张杨为镇东将军,行河南尹,移镇洛阳。自己则退回冀州,准备粮草,进攻青州。
张杨是云中人,和吕布关系很好。河南尹当然比河内太守尊贵,袁谭举荐张杨任河南尹,不仅升了张杨的官,又卖了一个面子给吕布,还顺理成章的将张杨赶出河内郡,可谓是一举三得。
朝廷几乎没有任何迟疑,迅速答应了袁谭的要求。
袁谭随即撤出洛阳,顺河而下,赶回冀州。秋收将至,他要确保冀州安全无虞,准备钱粮,攻击青州。河南的得失对他意义不大,他没兴趣为朝廷卖命,平原却是嘴边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1934章 都是人精
虽然知道风气如此,难以避免,孙策心里还是有点丧。
他觉得自己就像那位手持长矛,冲向风车的傻骑士。书生意气,指点江山容易,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难。要和一群天才斗智斗勇,对他来说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回到襄阳城,诸葛亮随孙策进了衙城,在前庭等候。孙策回到后院,见袁权正和袁衡坐在窗下闲聊,却看不到甄宓,便问了一句。袁权说甄宓在麋兰的院子里,需要的话,让人去叫一声。孙策应了一声,决定自己去。他也有好几天没看麋兰和那对双胞胎女儿了。下了堂,走了两步,孙策又折了回来。
“你最近和汝南还有联系吗”
见孙策脸色不郁,袁权连忙起身,一边招呼人去找甄宓,一边将孙策拉到案边坐下,询问详情。孙策将诸葛亮提及的事情大致说了一下,主要是最近有没有和他麾下文武联姻的事。袁权有些讶然。
“有自然是有的,你身边的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愿意联姻的多不是很正常吗”
“我是说,有没有那种就是为了攀附,不问男女双方是否合适的”
袁权抿嘴而笑。“你是说有没有那种十六岁的少女嫁给六十岁的老翁,或者明明可以为妻,偏偏委身为妾,只问利益,不问感情的”
孙策点点头。
“大王,说句可能有些冒犯的话,这样的事在小世家很常见,对中等以上的世家反而少见,有也是极少数。无他,大姓高门的选择很多,不需要勉强子女,除非看走了眼,双方至少是般配的。”
孙策仔细想想,也觉得有理。就以袁家为例,袁家的男子就不用说了,娶的都是大家闺秀,女子也不愁嫁,完全可以慢慢挑,想嫁什么的人就嫁什么样的人,只不过这个选择权未必全在她们自己手中,而是由长辈作主罢了。
“再说了,你麾下也没什么老翁啊,倒是少年成群。即使不以家世论,也是极佳的婚配对象。难道你希望你麾下的文武娶不到妻、嫁不了人”
“姊姊。”袁衡打断了袁权,递了一个眼色,示意袁权注意孙策的脸色。“大王担心的是汝颍人抱团。汝南世家虽说放弃了土地,经营工商以致富,但人心念旧,记怨的多,感恩的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抱有怨念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刺激,很容易做出不知分寸的事来,结成婚姻,有了共同利益,是有可能动摇豫州形势的。大王未雨绸缪也是应该的。你和钟夫人留心一下,如果有做得过分的,该敲打的还是要敲打敲打,真到了那一步,谁的面子上都不好看。”
袁权含笑点头。
孙策自顾想着心思,一时倒也没留意姊妹俩的小动作。过了一会儿,甄宓匆匆走了进来,孙策这才回过神来。本想私下里问问的,现在却不能故意避开袁氏姊妹,显得不够坦荡。
“中山最近可曾有消息来”
甄宓不解。“什么样的消息”
“婚姻。”
甄宓仔细想了想。“最近没有,年初倒是有书信来,问起诸葛兄弟。听那意思,好像是我三姊相中了诸葛瑾,我阿母却嫌诸葛瑾脸长,又比三姊大好几岁,想问问诸葛家有没有相貌更佳,年轻一些的子弟。”
孙策听明白了。这么说,还是甄宓想攀附诸葛兄弟,不是诸葛兄弟想攀附甄家。
“你怎么说的”
甄宓掩着嘴笑了起来。“我当然是帮着三姊啦,说诸葛兄弟脸都长,诸葛瑾算是最好看的一个了。我三姊早就相中诸葛瑾了,说他脾气好,将来不会欺负她。诸葛瑾去我家作客,所得程仪有大半是我三姊的私房钱,还关照我阿舅照顾他,别让他受了委屈。”
“你阿姊还怕人欺负”袁衡有些意外。
甄宓自知失言,有些不好意思。“冀北人性子野,夫妻争吵打架是常有的事。女人嘛,就算有些力气,真打起来也是要吃亏的。”
袁氏姊妹哑然失笑,像是听到了奇闻。中原世家夫妻不和也很正常,但最多言语交锋,真动手打架的却不多见。孙策也觉得不可思议。甄家虽说算不上一流世家,却不是普通人家,可是听甄宓的语气,似乎这样的事也很常见。这冀北的民风还真不是一般的野,难怪冀南人瞧不上。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冀州民风开放,甄宓也不可能跳出入阵曲那样热情奔放的舞蹈。
孙策的心情也轻松了些,把诸葛亮来请示的事说了一遍。甄宓这时也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了,收起笑容,很严肃的把事情经过从头至尾说了一遍。诸葛瑾游历幽州的时候,她已经出嫁,没有亲身经历,但她们姊妹感情很好,经常有书信来往。姊妹之间的私信更是无话不说,每次的书信都是厚厚的一迭。三姊倾慕诸葛瑾的事,她就是从书信里获悉的。不过那时候诸葛瑾行踪不定,能不能从草原上活着回来都不知道,自然也谈不上婚姻。去年年底,张鸿去辽东做生意,拜见太史慈时见到了诸葛瑾,消息传回中山,这才正式考虑婚娶。
不过,听完诸葛亮与孙策的对话后,甄宓柳眉微蹙。“大王,我怎么觉得诸葛亮的来意主要不是他长兄,而是他二姊呢不会是他二姊看中了大王身边的什么人,却不好说,这才借着我三姊的事来探路吧”
&nbs
第1935章 夺关
孙策知道,有些事不是他想拦就拦得住的。他身边的人也要结婚,总不能因为有结党的嫌疑就让他们都娶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既然挡不住,不如因利势导,把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孙策问清了情况,得知诸葛亮的二姊其实已经主动出击,搞定了陈到的父母,陈到本人也没有明确反对,这件亲事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只是诸葛亮、陈到都有顾忌,这才耽搁了一年。
孙策随即让人把陈到叫了来。一见诸葛亮在座,陈到就知道是什么事,神情尴尬。
“给你两个月假,回家结婚。”孙策想了想,又道:“你这几年的假也没休全,索性全补上,在家多住几个月,陪陪家人。如果有事,我会派人通知你。”
陈到喜出望外,诸葛亮也如释重负,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完美,超出预期。安顿好了姊姊和弟弟,他可以放心的去江南了。
送走诸葛亮,回到后堂,孙策说不出的疲惫,四肢张开,摊在凭几上,仰首望天,大脑放空。袁权从内室走了出来,见此模样,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孙策歪头看了她一眼,连动都懒得动一下。
“被阿宓说中了”
孙策点点头。最让他沮丧的就是这一点。“你们个个都知道,只有我云里雾里。”
“这方面,我们是行家啊。”袁权倒了一杯水,递给孙策。孙策不接,她便将孙权搂过来,像哄孩子似的劝道:“喝口水,消消火气,别上火了。”
孙策赖在袁权怀里不肯起来,就着袁权的手喝了两口水,把事情大致说了一遍。袁权静静地听了,最后说道:“既然如此,我回一趟汝南,与陈夫人一起张罗此事,风风光光的操办一下。”
孙策想了想,觉得不错。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作为他身边的近臣,陈到的官职虽然不高,只是掌三千骑的亲卫骑督,但他的重要性丝毫不下任何一个方面大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陈到家在汝南还真没什么地位,如果不吆喝一声,婚礼场面弄不好会很冷清。陈夫人是陈蕃的女儿,在汝南的影响力要比陈到大得多,由她和袁权一起出面招呼,一般人都要给个面子,礼物也不能太轻了。
这么做既给陈到撑了腰,也给诸葛亮的二姊涨了脸,可谓是一举两得。
孙策想了想,又把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告诉袁权,最后说道:“你说司马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说诸葛亮将来会弄权吗”
袁权抱着孙策,轻轻摇晃着身体,很认真的想了好一会,摇了摇头。“我觉得水镜先生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出将入相且不提他,就算诸葛亮有这个能力也没机会实现,文武分治,他只能二选一,不可能兼而有之。至于内圣外王,同样是指道德和能力,未必是实指。真到了内圣的境界,就不可能做逆臣,除非是王莽那样的伪圣人。”
孙策忍不住笑出声来。
袁权低下头,打量着孙策。“我说错了”
“真圣人比伪圣人更可怕。”孙策坐了起来,盘腿而坐。最近路粹一直在写关于王莽的文章,他几乎每篇都看,而且看得很认真。在后世,就有人为王莽翻案,只不过他留意不多,看了路粹的文章后,他反倒对王莽多了一些认识。按照儒家的标准,王莽就算不是圣人,至少是一个纯粹的儒生,他是真的相信并且想实现传说中的三代盛世的。他的改制几乎都有经学理论支持,都能在儒家经典里找到依据。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失败才让儒生绝望。
“哪位高人说的这可有点惊世骇俗啊。”
孙策愣了一下,见袁权神色凝重,知道自己刚才那句话太超前了,解释起来也麻烦。“呃,一个姓易的先生,也算不上高人,最多七尺多一点。”
袁权“噗哧”一声笑了,斜睨着孙策。“这位卓尔不群,出语惊人的易先生……不是你”
“当然不是我。”孙策哈哈一笑。
——
旋门关。
张杨一夜醒来,发现自己被鲁肃包围了。
袁谭撤离洛阳,上疏朝廷,推荐张杨为河南尹,镇守洛阳。洛阳离伊阙关太近,张杨担心有危险,决定撤退到旋门关,等于放弃了洛阳。
张杨在河内经营了几年,河内世家根本不理他,背后太行山里的黑山军倒是经常来骚扰。好在黑山军战斗力不强,河内又富庶,他虽然没攒下什么实力,却也温饱有余。结果袁谭一来,他连这个吃饭的地方都没了。他不想离开河内,但他不是袁谭的对手,只能捏着鼻子认命,灰溜溜的迁到河南。
河南已经荒芜,只有一些屯田,也控制在鲁肃和吕岱的手中,张杨根本无法染指,袁谭答应会从河内拨粮给他,将来还会重返河南,张杨这才勉强接受。
&nb
第1938章 三路并发
荀衍接到张杨的求援,没有耽搁时间,随即准备粮食,征发民伕,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赶到了五社津。
就在准备渡河的时候,他收到消息,旋门关失守,张杨全军覆没,除了在城外打探消息的斥候之外,所有人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至于鲁肃是怎么攻克旋门关的,谁也不知道。进出旋门关的通道被鲁肃从两端堵死了,城里的人一个都没逃出来,具体的战斗经过也就成了迷。
荀衍大惊失色,随即放弃了渡河的计划。鲁肃既然已经拿下了旋门关,有足够的兵力增援五社津,强渡黄河已经不可能。就算他侥幸成功,他的兵力也不足以重新攻克旋门关。他立刻部署防线,固守五社津、孟津等几个重要津口,又派人通报袁谭。
但他对袁谭回师不抱任何希望。袁谭刚刚返回邺城休整,秋收后就准备对青州用兵,根本没兴趣来夺洛阳。张杨的败亡已经足以说明问题,在廓清冀州边境,确保冀州安全之前,进军河南是不现实的事。
荀衍不打算进军河南,鲁肃却有意进军河内。他不仅自己陈兵五社津,还约徐盛将水师由鸿沟入河,气势汹汹,摆出一副要大举进攻的架势。听到消息,荀衍不敢怠慢。他知道水师没有优势,无法与徐盛在河中争胜,就将重心放在防守上,沿河布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