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庄不周
桓阶惊讶不已。“都督进军武陵,不是为了取道武陵,进攻益州吗”
周瑜哭笑不得。这是对外宣称的理由,但他没想到桓阶也信了,也不知道是自己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还是桓阶被繁杂的事务困住了,居然没有往深处想一想。以桓阶的精明,本不该如此。
&
第1930章 取舍之间
孙策从谏如流。他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懂得尊重制度。
以他的人生经历和阅读经验——主要是后者——不尊重制度是集权的最大隐患。大到天子,小到作坊主,都有一种潜意识:建立制度是为了管人,不是为了管自己,所以一切制度都是可以破坏的,都是可以选择性执行的。
这么做很爽,但后果也很严重。因为大家都知道制度是虚的,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来请示——大权在握的感觉是爽,却也真的很累——所以想做明君的都累死了,剩下的都是昏君,身边的人上下其手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任人唯亲自然也就代替了任人唯贤。
可问题是如果有大臣不用,那花钱养着他岂不是亏了三公九卿可都是真正的高薪。高薪养廉已经够荒唐的了,高薪养闲岂不是傻
孙策不想这么累,也不想养闲人,所以他接受了郭嘉的建议,按照军谋处之前的方案走。虽然目前这个方案看起来也不是非常靠谱,但他宁愿让军谋处再去推演,也不想自己拍拍脑袋决定。
有一点他有把握:不管袁谭有多少长进,也不管田丰、沮授等人有多聪明,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他们休想逆袭。趁着这个机会看看九都督够不够格,有多少潜力可挖,借着这个机会看看那些不甘心的世家跳出来兴风作浪,然后顺理成章收拾他们,比打一两场胜仗更有意思。甚至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败上一两阵也是值得的。
将任务交给郭嘉,让他安排军谋处继续推演,孙策离开了会议室。
天气渐渐热了,即使开着窗户通风,会议室里还是有点闷,汗味、墨水味混在一起,再加上个别人的口气,会议室绝不是一个舒服的地方。
来到露台上,扶着栏杆,清风拂面,孙策心情顿时大好。
孙翊跟了过来,伏在一旁,下巴搁在手臂上。“大兄,我的亲事是不是要缓一缓”
“你着急了”孙策摸摸孙翊的脑袋。
“嗯……不是,我想着……如果暂时没什么事,我想去洛阳看看。”
孙策斜睨了孙翊一眼,知道这个弟弟静极思动了。也真是难为他,如今南北都在开战,襄阳作为漩涡中心反而是最安静的,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安静下去。孙翊是个好动的性子,他能熬到现在才说也算是有长进。
“洛阳就别去了,鲁子敬怕是没精力来照顾你,去了也是添乱。你去迎亲吧,沿着睢水走一趟,实地考察一下。”
“真的”
“当然是真的。”孙策搂着孙翊的肩膀,轻轻晃了晃。“不过有一个要求。”
“你说。”
“只许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记,不准说,不准做任何干扰当地官员的事。”
“没问题。”孙翊拍着胸脯,眉开眼笑。
“去准备吧,带上朱然,找庞德要五十骑随行。”
“耶!”孙翊喜出望外,一蹦三尺高,飞奔着去了。“义封,义封——”
朱然从一旁闪了出来,眼神兴奋,脸上却不肯失态,躬身答道:“二将军。”
“快走,快走。”孙翊迫不及待,拉着朱然就要去义从营找庞德要骑士。朱然却稳重得多,转身去草拟军令,又来到孙策面前,请孙策签字。孙策很满意,朱然今年十八,在他身边见习了几年,也该放出去试飞了。
“义封,你在任城住几天,看看情况,然后再去济南转转。”
“喏。”朱然躬身领命。
朱然拿着命令,陪着孙翊去了。郭嘉从里面走了出来,看了一下两个少年雀跃的背影,笑了一声。“大王,他们沿着睢水走一圈,有人要紧张了。”
孙策哈哈一笑。孙翊是他的弟弟,朱然是他的侍从,这两个人出行自然不可能是春游,怎么得也有负有使命。从襄阳出发,经颍川,沿睢水走一圈,最后出现在济南,整个北部的防线都会震动,曹昂、袁谭会有什么反应,他非常好奇。
“你们有什么新方案”
“有。”郭嘉摇摇羽扇。“军谋处建议在汝南设立印坊,印行报纸,进行战争动员。”
孙策眼神微闪。“有这个必要”
“借这机会试探一下百姓的反应,同时让朝廷以为得逞,看看他们下一步能有什么动作,何乐而不为”
孙策一声轻叹。郭嘉太阴险了,这是要挖一个大坑啊。“谁去负责比较好”
“孔明。”郭嘉笑道:“义封都上阵了,孔明也不能闲着。”
孙策忽然觉得有些奇怪。不久前,他刚刚委任了王朗接任汝南太守,现在又让诸葛亮去汝南负责舆论宣传,会不会误伤王朗
“既然如此,那伯言也别闲着,让他去浚仪见见世面。”
郭嘉莞尔。“大王真是看得起沮授啊。”
孙策笑而不语。他派陆议去浚仪协助吕岱可不仅仅是为了沮授。既然袁谭已经到了河内,想来那位冢虎也该出山了。只是比历史上要早了七八年,这位冢虎是虎是猫,能不能打真是个问题。
——
荥阳。
袁谭登上城头,极目远眺,心情有些郁闷。
&nbs
第1929章 要骗一辈子
看完消息,袁谭与沮授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消息很简单。数日前,吴王孙策的弟弟孙翊出现在陈留,听说是去迎亲的,但这只是托词,真正的意义绝没有这么简单。孙翊的随从中除了五十名骑士,还有两个人:一个叫朱然,一个叫陆议,都是孙策的近侍,其中陆议留在了浚仪城,协助吕岱守城。
近侍是孙策重点培养的将才,现成的例子有吕蒙、蒋钦。麹义、荀衍入颍川,最先的挫折就来自于这两个年轻人。这两个人出现在兖州,自然不会是陪着孙翊去迎亲这么简单。孙策在加强睢水防线,甚至有可能准备在东线发起攻击,迫使袁谭回援。在这个前提下,迎亲也有了迫使曹昂做出选择的用意。
这个消息印证了沮授的分析,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他们提了个醒:他们想到的,孙策都会想到,而且反应更加迅速。和这样的对手交战,战略上投机取巧的可能性不大,拼的只能是实力。在等待战机出现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能出错。
袁谭的浚仪攻略还没做出决定就夭折了。很显然,孙策不会放弃浚仪,在陆议之后,还会有更多的援兵赶往浚仪,确保浚仪不会易手。识时务者为俊杰。袁谭放弃了不切实力的幻想,一心一意直扑洛阳,同时传书田丰,要求他加强戒备,尤其是加强平原郡的防守,以防徐琨、沈友发起进攻。
袁谭进兵很顺利,没有遇到任何阻击,长驱直入,兵临洛阳。
鲁肃不在洛阳。自从董卓焚毁洛阳之后,洛阳就成了一座空城。虽然朱俊、孙坚先兵对洛阳城的废墟进行了清理,也只是把一部分街道清理一下而已,洛阳城还是没办法住人,更不能驻军。鲁肃依孙坚旧例,驻扎在城南的寰丘。得知袁谭将至,他干脆连寰丘都放弃了,退守伊阙关。
袁谭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洛阳,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洛阳荒废,除了一些屯田之外,几乎没有百姓居住,大军食用的每一粒粮食都要从河内运来。从过了黄河开始,他每前进一步,补给线就增加一步,消耗也就增加一分。
现在是五月,秋收至少还有三个月。这三个月内,三万步骑需要消耗多少粮食,又需要征发多少民伕转运对河内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足以让河内世家肉疼,消耗河内世家的热情。
更麻烦的是轻取洛阳让麾下将士产生了严重的轻敌情绪。不少人认为鲁肃徒有虚名,不堪一击,强烈要求继续进兵,攻击伊阙关,向南阳逼近。可是只要稍微冷静地想一想,就知道攻击伊阙关有多不现实。伊阙关易守难攻还是小事,函谷关的董越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麻烦。
一旦被董越率领西凉骑兵突袭,这三万步骑还有多少能活着退回去,袁谭一点把握也没有。
面对这种情况,沮授也无计可施,只得建议袁谭暂时驻扎在寰丘,向长安报捷,要求朝廷调贾诩、董越助阵,并由弘农郡提供粮草,减轻后勤负担。
——
崤山。
夜色之中,一匹马车奔驰在官道上,十几名骑士护在马车两侧,瞪大了眼睛,竖起耳朵,倾听四周的风吹草动。他们的速度并不快,随时准备下马战斗。
山影重重,月色皎洁,他们的脸色明灭不定。汗水沿着脸颊往下流,浸湿了衣领,也浸湿了战袍。正当夏季,光着膀子都嫌热,可是他们却还穿着铁甲和战袍,浑身早已湿透,却没有人敢解甲。
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路边射出一支箭,要了他们的性命。
带着袁谭的报捷文书,从洛阳赶到长安,九百五十里,最危险的就是崤山这一段。他们特地选了半夜赶路,就是希望伏兵困了,找个地方打盹,让他们有机会溜过去。
“吁——”前面探路的骑士发出警告,官道中央发现障碍物。骑士们立刻紧张起来,纷纷勒住坐骑,拔出武器,护在马车旁。两名骑士上前查看,准备搬开拦在大路中间的树干。
“嗖!嗖!”十来枝羽箭从黑暗中射出,刚刚搬起树干的骑士根本没来得及反应就中箭倒地。紧接着,密集的箭雨从四面八方呼啸而至,护卫在马车旁的骑士被射得拦不起头来,战马更是悲惨,被射成了刺猬,悲嘶着倒地。
等箭雨停下的时候,马车旁已经没有几个站着的人了。
一只手颤抖着拉开了车门,一个儒生从车里钻了出来,双手高举。
马蹄声响,一匹雄骏的高头大马从黑暗中走出,马背上一人,顶盔贯甲,一手挽缰,一手提着长矛,缓缓来到马车前。他来到马车前,盯着儒生看了一会儿。
“报上名来。”
“修武张文。”
“去哪儿”
“长安。”
“干什么”
“报捷。”
马背上的骑士哼了一声:“报捷文书在哪儿拿来我看。”
儒生不敢怠慢,抖抖簌簌的取出一只锦盒,小心翼翼的递给骑士。骑士接过来,借着马车旁的火把看了一眼,笑了笑,手中长矛一抖,如毒舌吐信,一下子将儒生扎了个透心凉。
“你……”两名受伤倒在马车旁的骑士大怒,挺身跃起,还没等他们站直身子,骑士单手握矛,连续两次刺击,将他们一一杀死。
第1933章 一出好戏
蒋干将截获的报捷文书甩给贾诩。贾诩看完之后,有些无奈。这是蒋干惹的麻烦,他却不能不管。
“尸体在哪儿”
“埋了。”
“挖出来,扔黄河里去。”
蒋干很快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袁谭的使者死了,这件事瞒不了太久,袁谭收不到朝廷的回复,迟早会查,一旦发现人死在弘农境内,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董越都会有麻烦。把尸体扔到黄河里,顺水而下,有可能会被袁谭发现,到时候推到河盗的身上,袁谭也拿他们没办法。
“弘农郡有袁谭的人”
“不可不防。”贾诩眉头紧锁。“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有几个人在弘农做官太正常了。袁绍本人就做过司隶校尉,其后继任的黄琬、宣璠、赵谦都是袁绍一党,前任太守王宏就是王允的党羽,你或许还有点印象。”
蒋干点点头。他对王宏的确有印象。王宏和宋翼都是王允的乡党,曾经分别任左冯翊、右扶风,在杀董卓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不仅是王宏,贾诩说的其他几个人他都略知一二,只是处境不同,感受没有贾诩这么深。看来袁绍一党盘根错节,对司隶的控制很严密啊。难怪贾诩用了这么多年也没能真正控制河东、弘农。要把这些有嫌疑的人全部换掉,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这两点,贾诩都没有。李儒倒是学孙策在并州设立学堂,招收贫困子弟入学,但那些孩子还没毕业,暂时还派不上用场,离全面控制并州和河东、弘农更有相当大的距离。
“行,这件事交给你处理吧。”
“你放心了”
蒋干哈哈一笑,不理会贾诩的嘲讽。能让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贾诩如此失态,他很有成就感,也就不计较贾诩的态度了。
“子翼,你辛苦一趟,回襄阳吧,代我向吴王致意。”贾诩端着茶杯,若有所思。“连你都在怀疑我,吴王身边想必也不乏其人。你回襄阳,为我转达吴王,顺便也让袁谭安心,争取再拖一段时间。”
蒋干嘴角撇了撇,瞅着贾诩半晌,微微颌首。他并不完全相信贾诩的话,但他记得孙策的交待:与贾诩打交道不能急,不能将他当作普通诸侯,期望值不要太高。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也不要勉强,不要计较一时得失,尤其是现在这种时候。欲速则不达,逼得紧了,反而可能将他变成敌人。
“你是不是还要演一出逐客”
贾诩拱拱手。“事急从权,还请子翼见谅。”
——
弘农出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
吴王使者蒋干因纳妾与董越女董青发生冲突,连续数次大闹后,两人决裂。又因蒋干多次催促董越出兵攻击袁谭,引起董越反感,贾诩从并州赶来调解不成,不得不礼请蒋干出境。
礼请当然只是客套说法,其实就是驱逐。蒋干大怒,当天就离开了陕县,向南去了南阳。
消息传得波澜不惊,而且被人刻意掩饰了,却逃不过有心人的眼睛。几天之后,消息送到了袁谭的案头。与这个消息同时到的还有使者未能如期到达的消息。袁谭派出的几批使者都失踪了,没能到达华阴。他们最后出现的位置是黾池。黾池到华阴之间还有三个县,但这些地方一直是董越控制得最严密的地
第1934章 水镜先生
大将军长史杨修率先发难,在朝会上痛心疾首,指责朝廷反应太慢,姑息养奸。当初曹操入侵荆州,侵占巫县,朝廷没有及时制止,只是不痛不痒的发布了几道诏书。如今袁谭效仿,变本加厉,居然入侵司隶,蓄意挑起战争。
如果朝廷再不及时严斥袁谭,大将军一怒开战,山东危矣,朝廷危矣,大汉危矣。
话音刚落,便有人反驳。曹操入侵荆州,大将军为什么不在三峡反击,反而派兵围攻上庸。三峡仰攻不易,难道上庸就容易了结果证明,黄忠出兵快一年了,不仅没能拿下上庸,连房陵都没解决,是大将军决策失误还是黄忠无能再说到洛阳,袁谭侵司隶,鲁肃节节败退,这样的人也能做洛阳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