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风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渐渐的,叶春秋也开始忙碌起来,因为恰好是第四版的太白集发售的时候,那王羲之的父亲王方特意请叶春秋去杭州新的工坊走一走。
因为资本雄厚,再加上连续两版打底之后,太白集就会是风靡江浙,因而不少商,已经不再愿意进其他的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其他的价格高昂,纸质和油墨印染也没有太白集精美,里头的内容,起初比之小打小闹的生员要高了许多,不过渐渐也开始力不从心了,毕竟太白集一火,太白诗社已经开始四处去求稿,每日不知多少稿子来,再从这数百上千份稿子之中,寻到一些精美的文章和诗词,内容不但丰富,而且可读性也是很强。
既然如此,其他几乎已是无人问津,各大铺的商现在几乎成了这个太白集的分销商,进货量也开始增大了,太白集还未发售,坊间就已经有了许多议论,都在猜测这一期的太白集会有什么文章出来,大家都是翘首以待。
而铺也恰如其分的开始挂起牌子,隔三差五曝出一争议性的话题,譬如此次文章,举人刊载的有十七篇,生员三十九篇。
众人又开始议论了,群情汹汹,有人在猜测是哪些举人的文章登了,又争吵生员的文章这一期似乎有减少的趋势。
所以在这个簇新的工坊,几乎杭州城所有最出名的活字和印刷以及雕版的匠人都齐聚于此,就会日夜开工,不断开印,这一期的印数数量很大,足足五万册,这样的销量,已经算是保守的估计了,王方终究还是个谨慎甚微的人,不敢闹得更大。
(未完待续。)
庶子风流 第二百四十六章:未来老丈人(第三更)
诗社那儿,已经成立了一个审稿的评鉴团队,都是请来的一些大儒和名士,陈蓉好说歹说才拉来的,随着诗社的影响力增大,也有一些大儒愿意掺和进来,交叉进行审稿,确保文稿的质量。
某种程度,陈蓉这个家伙是个很会来事的人,他总能有一些新奇的影响,再加上王方这种商贾出身的人,聚在一起,总有稀奇古怪的想法。
譬如专门开辟斗诗的专栏,上一期公布下一期诗词的征稿,譬如第三期,最后便注明,四期的诗词将以时下很热的四季为题,所以这一期,诗词的专栏里几乎都是同一种诗词,这种诗词和平素那些精美的诗词汇编不一样,题目不同的诗,很难分出太多的高下,而同一题的诗,大家各自拿出看家本事,却容易分出高下,而且更有一竞技娱乐的意思在,等到发售出去,也容易让买书的人有更多的话题,总会有人觉得这首诗好,也会有人觉得这首诗不尽如意,怕是又要有的争了。
八股文章也是太白集的重项目,几乎每期,都要汇编二十篇佳作,不过却是不能同题了。
因为八股文章对于读书人来说,便相当于后世的考试资料,知识含量越丰富越好。
当然,应叶春秋的提议,书里还有一些类似于简讯的栏目,主要是说一些读书人事迹的,譬如某某生员,家境贫寒,却不肯放弃读书,如何孝顺父母,最终中了生员。
又或者某生家中父母病了,终日在床榻一侧照料,不敢宽衣解带之类。
还有某地修学,某生拿出了平时积攒的银子。
本来陈蓉和王方对这些并不看好,不过第三期刊印出来,效果反而出奇的好,一方面,这种扬善的短讯,颇有些褒扬善举的意思,带有一社会责任的性质,连学官们都开始说好,地方的官吏,也乐见其成,这就使得太白集与地方官府和学官有了一些牵连,甚至有各县的差役,奉着各自父母官的命令跑来诗社,说一些本县的善举,昨儿就有余杭县的公差来,说有某人修桥铺路,花费巨大。
除此之外,生员们其实也爱这个,人嘛,总是爱模仿的,无论这只是一时有感而发,还是因为其他缘故。报社总会收到一些寄送来的碎银,其实都不多,都是希望是将这些钱送给那贫寒的书生。
别看只是一个很小的栏目,效果却是奇佳,甚至一些事迹,也能成为某些话题,引起各种议论。
叶春秋在工坊里走了一遭之后,便和王方打了招呼告别。
王方虽然请了叶春秋来,本来是要作陪叶春秋到处看看的,结果才进去,就各种俗事缠身了,有匠人跑来说雕版出了问题,他便急匆匆的赶去解决,还没歇下,又说某某书铺的人上门来了,非要加大供货量不可,说要闹起来,他又赶去安抚。或者是哪里的油墨进来,出了一些问题,质量低劣,他便气冲冲的去,叫了人,将油墨送去退货。
结果本来是和叶春秋打好关系的举措,却成了叶春秋一个人瞎晃悠,见叶春秋要告辞,王方这才放下了手头的事,道“春秋,哎真是惭愧,倒是怠慢了你。”
他对叶春秋越发看好起来,晓得这个春秋是能人,不但有他的名声能镇得住诗社的场面,而且又处于诗社的核心和灵魂,最重要地是,宁波平倭的事,已经让这个解元将来的前途更为期待,太白集要壮大,除了扩展自身的影响,自然也急需要一批方方面面的关系,还需要有几尊门神,叶春秋是最适合的人物。
叶春秋抿嘴一笑“为何要说惭愧?学生瞧着王先生忙碌的样子,自己反而惭愧了,许多事帮不上什么忙,倒是辛苦了王先生。”
王方呵呵笑起来,之所以愿意和叶春秋彻底穿一条裤子,连女儿都送了出去,除了以上的一些想法之外,怕也是和他对叶春秋的观感有关,其他的读书人,莫说举人,就是个小小的生员个个都是傲的不得了,从来不晓得体谅别人的难处,唯独叶春秋,虽然已经是解元,名气也不小,却总使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连忙作揖,道“不知小女如何了?”
叶春秋道“羲之很好,她是个很激灵的人,嗯,我很喜欢,不过舅父在杭州开了女医馆,一时找不到人手打理,所以我便请她去帮帮忙。”
啊
听到叶春秋说我很喜欢王方心里就有儿着急了,他是早就铺排好了的,羲之虽然给叶春秋将来做妾,确实是委屈了一些,可这人毕竟是解元,家里有个爹也是举人,况且又是少年俊杰,也不算什么辱没。原以为羲之和叶春秋早就成了秦晋之好呢,可是叶春秋这样大大方方说喜欢,王方就晓得,叶春秋这个喜欢,并不是男女之间的喜欢,王方心里有失落,不过打紧,春秋还小,而且女医堂他也知道一些,近来据说许多夫人小姐去,那儿倒是很热闹,他便笑道“那么,小女就拜托春秋照料了。”
叶春秋连忙谦让“是羲之小姐照顾学生才是。”
嗯有怪怪的,这算不算未来老丈人的嘱咐。
不过好像又似是未来老丈人之一。
叶春秋对于自己的家庭生活,还没有太多的规划,年纪小嘛,情有可原的,不过许久不见羲之,心里也怪想念的,嗯也不算情愫,理应就是有一小小的心疼吧,她一个家中的小姐,却因为老爹的心思,或者也是这个世道的无奈,平时待守闺,而今却被自己送去了女医馆独当一面,好吧该去看看她。
叶春秋辞别了王方,近来手头还算活络,虽然还背着一身债,不过债主没上门,倒也能奢侈一些,雇了车轿,赶往女医馆,因为天色还早,叶春秋却不敢进去,这儿只允许女子出入的,得入了夜,这儿打了烊,叶春秋才能从侧门进去看看,所以他不急,只好在外头晃荡。
(未完待续。)
庶子风流 第二百四十七章:打交道(第四更)
“公子,公子”一个大嗓门喊叶春秋。
叶春秋头,却是大牛,大牛很了不起,已经从宁波混到了杭州。
叶春秋笑吟吟的上前,道“大牛怎么也来了?”
大牛忙是要给叶春秋行礼,道“现在杭州的买卖好,孙东家说杭州的医馆需要个女厨娘,这不,我娘就来了,我就跟东家求告,说是俺得照料着我娘才好,孙东家说反正也需要个看门的,便领着我来了,呀,公子比从前个子高了。”
他说话压不住声的,声音像破锣,引起路人侧目。
叶春秋便抿嘴笑道“令堂现在身子好了?真是恭喜,噢,大牛,你来了几日,这儿的生意如何?”
大牛笑嘻嘻道“好着呢,每日都是上百个车马出入,而且人是越来越多,不带消停的,不过我只是在这儿看门,不肯让我进去的,我住也只能住在外头,连吃饭都得我娘送出来,我娘说了,她在里头过的很好,自我爹死后,就没过过这样舒心的日子,多亏了公子。”
一个汉子外加一个白面的小生,就这么很不雅的蹲在墙根,彼此说着闲话,一拉一扯,这大牛虽然粗鲁,却对于坊间的事信手捏来,叶春秋听的很有趣。
恰好有卖冰的来,叶春秋叫人买了冰,便又来,和大牛蹲着啃,这年月冰的价格不低,大牛很小心翼翼的想捧着留给老娘吃,结果那冰便滴滴答答开始要化了,于是索性横了心,狼吞虎咽。
等到天色渐渐暗淡,许多严严实实的车马也已出来,看门的老妪探头出来,在外头挂了打烊的灯笼,叶春秋这才精神一震,和大牛告了别,从侧门进去,他对这里的格局熟门熟路,此时那饭堂里倒是灯火通明,其他地方也不见人影,想必这时候,许多人都去吃晚饭,只有那管账的碧里却还亮着烛火,他知道账房和其他地方不同,别的地方只要收了工,那些女学徒们便可自由自在,唯独账房越是这个时候,越是忙碌,叶春秋便信步走去,等到了碧外头,却听到里头传出声音。
先是一个老妇的声音“王小姐,这难道怪的我们吗?你们几次来咱们布店里来进货,都是挑三拣四,今儿说花色不好,夫人们不喜欢,又说充斥了一些下脚料,吓,这是什么话,张记布店在杭州可是几十年的声誉,老身的男人经营了这么久,也不曾听说过有人这样说的。你们又要压低价钱,又要好料子,这天底下,哪儿有这样的事,王小姐管着帐的,老身自然要仰仗你,可是如此挑三拣四,总是说不过去。”
噢,原来是和供货商打交道。
叶春秋心里了然了一些。
这时便听王羲之的声音道“话不可这样说,你总说价钱低,可是我却是打听了,同样的松江绸缎,别处三两银子就有一匹,却是卖价,可是我们虽然从你们的布店虽然是二两三钱,却是进价,你们自松江进的货,也不过一两九钱,中间有这样大利差,怎么就成了医堂这儿压低了价钱呢?还有,从前我们卖的少,一日下来,能卖出一匹就不错,可是现在,一日就可出五六匹,你自己扪心想想看,你们自家的店,一日卖的了这个数吗?这样下来,一日就等于平白让你们挣了一二两银子,难道你还嫌少?”
“医馆做的生意,讲究的是声誉,夫人们平素用惯了上等料子,所以既然摆在这儿货架的绸布,总要上乘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医馆才肯向你们进,为的就是保证优质,可是这几日你们送来的货,却是越来越以次充好,这是什么道理?你们今儿要结账,我是不肯的,先将那些劣质的绸子退去再说;还有,我虽每日都在这医馆里,外间的事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你们张记布行,仗着给医馆供货,有了稳定的利润,于是连外头的价格也降低了一些,为的就是想要挤垮同行,这也使你们布行本身的生意好了不少。”
王羲之在这里顿了顿“因为医馆,才有你们张记布行的生意兴隆,没有医馆的利润撑着,你们怎敢随意降价?所以现在是布行离不开医馆,医馆却可以选择供货的布行,赵娘子,你们从医馆里牟了这么多利,这本是你们该当的,医馆呢,也不求别的,宁愿进价高一些,可是质量却绝不能出什么岔子,可是你们送来的货越来越不走心,却又逼着医馆给你们按时结算尾款,这是什么道理?我一介小女子,受人之妥,在此管着经营和账目的事,赵娘子这样,让我很为难。所以那些次货统统要退去,这个帐也不能结。”
叶春秋大抵明白了怎么事了,这个王记的布店,是医馆的供货商之一,只怕一开始信誉还是很好的,不过却是欺医馆这儿没什么人懂行,便在供货时做了手脚,王羲之现在不肯结算,他们便来闹了。
王羲之一番话,也算是入情入理,有钱大家一起赚,你们王记布行原先生意只是还可,一日不过卖出一二匹的丝绸,可是现在给医馆每日就要供上几匹绸子的货,虽然供货的价格低,却还是有稳定差价的,做生意就是如此,这边布行既然可以在医馆里挣了差价,另一边,他们本身的布行因为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有了许多转圜的余地,比如原先的店铺,他们需要雇佣伙计,需要租赁店铺,这都是实打实的开支,每日只能销这么多货,所以每匹布,必须得有一定的利润,可是现在给医馆供货,使他们压力减轻,他们就可以在外头压一压价,挤兑一下同行了,毕竟同行没有只有店铺这一个销售渠道,若是也跟着贱价,必然入不敷出,这张记布行,就是靠着这个,生意开始越来越起色。
虽料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渐渐开始觉得不满足,便开始以次充好了。
庶子风流 第二百四十八章:仗势欺人(第五更)
若是其他人,例如是曼玉那样的小女子,当然会有可能被他们糊弄过去,而且在这里经营的都是女子,女人嘛,毕竟在这个时代很难见什么世面,吃了闷亏也不敢声张,那姓张的和他姓赵的婆娘多半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偏偏王羲之出自商贾之家,能写会算,也颇有一些心计,便索性直接戳破了他们。
那赵婆娘听到王羲之说布行离不开医馆,便开始愠怒了,口气也变得不友善起来“呀,这是什么话,你们不结算银子,莫非还想将张家一脚踢开?呵小娘子,我晓得你们是从宁波来做买卖的,可是到了杭州,这生意却不是你们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的,想把张家踢开,那是休想,这货物嘛,也总是有好有坏的”
王羲之娇斥一声打断她道“既是生意,医馆也从你们那儿进货,合则聚不合则散,就是这样的道理,赵娘子这尾货,烦请你们带去,银子是不结的,明日你们若是再送劣货来,从此医馆和张家就没关系了,没了张家,我们可以找陈家、王家、刘家。”
赵婆娘顿时怒气更胜,声音凄厉的大喊道“你敢?你一个小姑娘,什么时候轮得到你来做主,别以为开了医馆,你就上了台面,你是瞎了眼睛?我兄弟可是在同仁县当差的,惹得急了,教你们医馆开不成。嘿你这小娘皮子,谁晓得你哪儿来的野丫头,还想撒野了不成”
王羲之听罢,不由羞怒道“你你为何骂人。”
赵婆娘冷哼一声“骂的就是你,莫说我欺”
此时,门突然被推开。
赵婆娘吓了一跳,忙是身。
便看到了头戴纶巾,身穿儒衫的叶春秋,叶春秋脸色很平淡地走进来,他抬眸看到王羲之眼里雾水腾腾的,许是因为赵婆娘的话刺伤了她,她自幼就在闺里,虽然耳濡目染,晓得生意该怎样做,可是真正遇到这种含枪带棒的污浊恶语,便鼻头有些发酸了。
王羲之见到叶春秋,先是微微愕然,然后显得有些无措。
那赵婆娘不由笑了“哟,这个是谁,还是个小相公,是个秀才啊。”这种妇人,倚老卖老,是绝不会把叶春秋这样年岁的人放在眼里的,便斜着眼看着叶春秋道“倒瞧着像和王小娘子有什么私情似的”
此话一出,就是恶毒无比了,王羲之还是个姑娘,一个姑娘家家,在这个时代被人说有什么私情,这就等同于是当面骂人b子。
她叉着手抱在胸前,还待要说。
王羲之虽然是被父亲送来,有和叶春秋进一步发展的意愿,颇有儿像是童养妾的意思在,可赵婆娘尖酸刻薄,却还是教她掩面无法做人,只是忍着不抽泣出来。
却冷不防叶春秋朝她作揖道“是赵大娘吗?你们张家的生意,医馆不做了,也请赵大娘口下留德,赵大娘请。”
赵婆娘一听到叶春秋说医馆不和张家做买卖,顿时惊了,现在张家仗着医馆的稳定供货才能在外打价格战,意图垄断某个街坊的绸布市场,若是医馆这边的稳定收益没了,这还了得,租赁、雇佣这些可都是要钱的,张家怎么吃得消,她不肯依,便嚷嚷道“哪有这样的道理,你又是什么人,真是岂有此理,你们想踹开张家,张家也绝不好惹,惹急了”
叶春秋温文尔雅的笑了笑“惹急了,你还有一个兄弟在仁和县当差是吗?”
赵婆娘便得意洋洋想要承认,禁不住叶春秋突然扬起手来狠狠朝她面上拍来。
啪的一声,赵婆娘便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她顿时暴怒,再看叶春秋,却听叶春秋接着道“那么如此看来,我是惹了一场官司了,那叫你那兄弟来拿人吧,告诉他,我叫叶春秋,叶春秋就是不要你们张家的货,从此之后,也不准你踏进医馆的门,再有下次,就没法儿善了了,这一巴掌,是替王小姐教训你,你若是敢坏她名节,下次就没有这样好说话了,请。”
赵婆娘捂着脸,正待要撒泼,猛地听到他叫叶春秋,心里似乎觉得有印象,再看叶春秋纶巾儒衫,又说叫你兄弟来,偏偏这个人,居然还是温温润润的样子
面对这么个小小少年,赵婆娘竟没来由的有些害怕了,一个人温文尔雅不可怕,甚至还称得算是软弱可欺,可是假若一个人狠狠给了自己一巴掌,还是这样和善的看着自己,目光中没有凶光,只有清澈见底的温润;面目没有狰狞,只有那种恬然的微微笑意,这就有那么儿
赵婆娘狠狠瞪着叶春秋。
叶春秋方才微微皱眉,显露出一丁不耐烦“快走,我只说过,你只要管好你的嘴,那么随你是要去打官司,还是寻人来衅事,都由着你;可若你是敢胡说八道,便撕了你的嘴。”叶春秋顿了顿,他加重语气,一字一句道“我真的会撕。”
赵婆娘呆住了,方才嚣张的气焰顿时压了下去,便只好低声咕哝,一脸委屈,却还是乖乖逃了出去。
叶春秋吁了口气,做生意确实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打开了门,就不知会有多少幺蛾子和牛鬼蛇神。
叶春秋坐下,道“羲之,给我泡壶茶。”
王羲之这时已是破涕为笑,虽然受了委屈,可是他从来没见过叶春秋打人的样子,不是很凶,可是依然很怕人,她只是个女子,总是哀怨自己无依无靠,可是叶春秋虽然并不伟岸,却给她一种很舒服的保护感,她忙不迭去泡茶,很乐意伺候着叶春秋,叶春秋抿嘴喝了一口,王羲之盯着“是不是茶叶放多了,我总是笨手笨脚。”
叶春秋朝她笑了笑“还好,嗯,现在生意好吗?我听说单单绸子,一日就能销四五匹,这可不是小数目?”
(未完待续。)
庶子风流 第二百四十九章:我来见你的(第六更)
听到这个,王羲之反而放下心来,她如数家珍道“是呀,而今来医馆的夫人小姐,大抵每日在七八十人至百人上下,也未必都是来看病的,只是来这儿躲个清闲,就如那郑夫人就常来,还结识了几个朋友,自然隔三差五要来聚一聚,人既然来了,除了有的身子不爽,让曼玉帮着检查一下,开一些药,大多数要嘛聚在一起喝喝茶,不然就是在里头的铺子里闲逛了,她们大多出手都很大,不像小门小户,只是扯几尺做一身衣衫,平时一些迎来往送啊,还有府里也有一些女眷,都要一并用的,都是一匹一匹的买;还有那金银首饰,她们也愿意亲自挑选自己喜爱的式样,郑夫人上次还说起呢,说是以往这些东西,都是让府里的男人们去买,可是他们哪里懂得好坏,且不说那些下人们总是油滑,往往一两银子的东西敢报二三两,何况他们多是应付,自然是自己精挑细选,亲自试一试才好。”
叶春秋颌首头,心里说,自己这一步棋走对了,女性市场,明明是为了供应女性,可因为时代的原因,女子们,尤其是这些富家的夫人和千金,是足不出户的,结果自己要用的东西,却不得不委托给了家仆或者是其他男性的亲属,男女之间的审美观本就不同,何况根本不能亲自来试,自然而然,也就有诸多不便了,叶春秋供应的就是这个市场,既能挣钱,同时也满足她们与生俱来的购买**。
“其实现在生意最好的,反而不是布匹和珠宝,也不是胭脂水粉,这些现在生意也说的过去,每日的售出,甚至比外头闹市里的布店、珠宝店还要高,不过和新开的鞋店和成衣店比,却还是差了。这鞋店主要卖的就是各种料子的绣花鞋,夫人和小姐们都很是喜欢。”
她说着说着,眼里水汪汪的,不自觉的露出了憨态,灯影下煞是动人“你是不知,大家都喜欢试一试鞋子和成衣,这女鞋和成衣,本来外间是极少有卖的,嗯,你是知道的,女子们只能足不出户,这衣鞋一般都是府里的裁缝自己做,也有一些家境不甚好的,也只好自己纳衣纳鞋,真有成衣和成鞋,毕竟不是自己亲自采买,谁能知道合身不合身、合脚不合脚。不过自家做的,怎么比得过外头的成衣店更时新,款式也多样一些,连我咳咳我买了几件呢。”本来想伸出脚来让叶春秋看看自己的绣花鞋好不好看,顿时又想到这样很不妥,便抿抿嘴,借口把脸侧到一边去看灯烛而掩饰了羞怯“所以鞋子和成衣卖的都多,孙东家已经在杭州,寻了一些熟稔的裁缝和织工,专门制造各种新颖的衣鞋,里头的利润很大的,一双鞋上等的绣花鞋,就是三百多文,夫人和小姐们挑中喜欢的,也不在乎。”
她皱皱小鼻子,露出一丁的不满“唯独不好的,就是那东厢的雀儿牌牌馆,虽然许多人喜欢,而且尤其是夫人们喜欢,凑在一起,总是邀了许多人来,不过有些闹,每日都要坐满七八个桌子,从早打到天黑,才肯去。”
叶春秋不禁失笑,所谓的雀儿牌,其实就是麻将的前身,叶春秋教人雕刻了二十副上好的麻将出来,之后再将规则传授给了几个女学徒,那女学徒前一些日子,便每日坐在那儿打广东麻将,一些夫人们若是经过,肯定要驻足围观,等看的差不多了,就免不了要亲自上场试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