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朱翊镠安慰道:“你也不要如此悲观嘛!很明显,你觉得孩子与你更亲近,还是与我更亲近呢”
胡逸仙沉吟不语,心想这个问题的确明显……还用问吗
朱翊镠接着说道:“再说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世上哪个人不希望自由,如果允许,世上又有哪个人不希望吃好的喝好的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更何况他们只是孩子平常没有在你面前表现出来,那是因为尊敬你!”
“他们也尊重潞王爷。”胡逸仙连忙接道。
“但你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朱翊镠由衷地道。
胡逸仙又不出声了,他暗自窃喜、欣慰,毕竟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孩子当然与他亲。
胡逸仙将十封信依依不舍地递还给朱翊镠,问道:“潞王爷,孩子们的那些要求,你准备都满足吗”
朱翊镠反问道:“依你之见呢”
胡逸仙想了想,说:“老朽以为还是不要满足的好,他们过惯了眼下的生活,如果忽然满足他们,那会让他们迷失奋斗的方向,甚至不知所措。由俭入奢易,由由奢入俭难啊!”
朱翊镠道:“可如果对孩子们的希望与请求完全置之不理,那让他们写这样一封信又有何意义虽然我也并不会全部满足他们,但至少需要酌情考虑考虑吧”
“哎!”胡逸仙眉头紧锁,叹了口气,“潞王爷与老朽原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啊!”
……
。
第216章 募集善款 公主出嫁
如果坚持胡逸仙的一贯方式教育孩子,朱翊镠显然做不到。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男孩儿穷养是没错,可孩子们衣衫褴褛一年四季住在那个不能挡风的破庙里,也实在是太可怜了!
胡逸仙是个聪明人,叹气就是因为感觉到朱翊镠不会按照他的心意行事,毕竟处于两个世界的人。
胡逸仙接着幽幽言道:“其实,老朽恳请潞王爷照料孩子时,就应该想到这一点,以潞王爷的身份地位,断不可能按照老朽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朱翊镠不作声,表示承认。
胡逸仙又叹了口气,讳莫如深地说道:“但潞王爷,老朽还是有句话想说,以您的身份地位,将精力放在十个孩子身上,对您好像,似乎,确实没什么太大帮助。”
朱翊镠笑道:“你帮助孩子,莫非就是为了将来对你有所帮助,或者说能够为你带来好处”
这回轮到胡逸仙不作声了。
两人心照不宣。
出了刑部牢房,朱翊镠回到慈宁宫。为了让李太后出资,朱翊镠想了想,还是决定资助孩子的事儿改由李太后牵头,由付大海负责监督管理执行。
付大海出资一万两银,他也高兴,毕竟还阳一节,朱翊镠替他隐瞒下来,既节省了一大笔钱,名声又没有受损。自此,他对朱翊镠更加衷心了。
李太后素有善心喜欢做善事,她出资三万两。
一万加三万,仅四万两……朱翊镠觉得不够。
但既然李太后都出了钱,那朱翊镠就有办法。
他接着去怂恿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这时候还很穷,私人金库真的没多少钱,因为内府供用库的一部分收入被张居正划到李太后的名下去了,而国库的钱他又不能随便调用。
但在朱翊镠的游说下,硬是让万历皇帝拨了三万两。
不过,这笔钱朱翊镠觉得万历老兄不用自掏腰包,可降口谕给临时代理首辅申时行让户部拨款,毕竟这是在拯救流浪孩子,本应就是国家政府的事。
只要李太后不反对,申时行当然没意见。况且这事儿还是由李太后牵的头。
得到万历皇帝的旨意,申时行当即传话给户部尚书张学颜,让他拨了三万两。
这样,朱翊镠就有了七万两银的预支打算。
可他觉得依然不够。
培养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件烧钱的事儿嘛。
朱翊镠接着去怂恿冯保、张鲸、张宏等内宦。
虽说是自愿,可朱翊镠一上去就说付大海捐了一万两,那几个大珰又怎么好意思少捐
一人一万。
又募集到了三万。
加起来就有十万两可供开支。
朱翊镠觉得还可以更好一些,他知道大明的官员其实很富有的,无论内廷还是外廷,只要手中有权,都不穷。
申时行开头,他捐了五千,其他官员以他为标准,陆陆续续也只能“慷慨解囊”了。
这样,又募集到了差不多八万两银……嗯,朱翊镠觉得差不多了。
近二十万两,足够。
比他想象中的好,还是李太后的威望高。如果以他领头,即便有可能,也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募集到二十万这个数目。
有了钱,一切好办,全权交给付大海负责就行了。
本来这事儿也不在他的计划之中,都是半路冒出来的。
……
按照朝廷的礼仪,永宁公主要出嫁了。驸马就是那个摩羯座的严永凡。
公主出嫁的大好日子,喜庆热闹自不必说。
这是冯保第二次为永宁公主挑选的驸马,相信比较靠谱。
况且被朱翊镠鉴别过,虽然没有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但在朱翊镠看来已经足够了。
退一万步说,总比已故的痨病鬼梁邦瑞要强一百倍。
永宁公主出嫁时,大明皇室的辣鸡规矩依然未变。
大明,也包括大清,两朝的内廷对帝王家的私生活予以严密的管理,并为此制定出了一套荒诞的管理制度。
公主下嫁后,必须派一位宫中老女官给她,全权管理公主的大小事务。而名义上已经出嫁的公主,实际上只是在公主府里度过大婚的那一夜,便要搬回后宫专设的殿宇居住,空荡荡的公主府里便只住着驸马一人。如果公主与驸马要见面谈情做,哦说爱的话,驸马必须赶进宫来与见公主。
永宁公主与严永凡同样需要遵循这样的规矩。
也就是说,永宁公主除了出嫁的当晚留宿公主府,第二天便要回宫里,只是不再住慈宁宫。
皇宫里除了各大殿宇,还有许多阁,楼,轩,堂,斋,苑,万历皇帝赐予永宁公主永宁苑,地处慈宁宫的侧后方,由一座斋房改造而成。负责管理的老女官叫刘雯。
第二日,也就是永宁公主出嫁的次日,由朱翊镠这个当弟弟的去接姐姐回来。
这有点儿像后世许多地方依然保留下来的风俗:嫁出去的女儿三天需回娘家门一样。
见永宁公主满面春风,脸色潮红,朱翊镠放心了:永宁公主再也不是历史上那个终生不识闺房事的永宁公主了。
然而,就在朱翊镠与永宁公主开口说第一句话时,便被严永凡识破了,他诧异地望着朱翊镠。
朱翊镠神思电转,当即想到什么,笑道:“不用这样看着我,二姐夫,你能娶到我姐,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我。”
“我们是否已经见过面”严永凡问。
朱翊镠诡谲一笑:“那当然。”
严永凡又问:“那次冯公公带我去的地方莫非是,是慈宁宫”
“是啊!”朱翊镠点头承认,这时候也不需要隐瞒什么,“而且还是我特意安排的。”
严永凡也不会多说什么,反正已经美梦成真。
他要娶公主的愿望实现了。
而且他也知道朱翊镠这小舅子揭露梁邦瑞一事,否则驸马真没他什么事了。
所以,严永凡诚挚地说道:“多谢小舅子!”
朱翊镠一摆手:“不客气,对我姐好点就行。”
严永凡信誓旦旦地回道:“请放心,这不用小舅子提醒。”
将永宁公主接回宫里,便意味着永宁公主的婚事全部结束。
朱翊镠算得又完成了一桩惦记已久的心事。
此情此义,永宁公主自然铭记于心,包括驸马严永凡。
严永凡虽然只当着朱翊镠的面说了一句“多谢小舅子”,但内心对朱翊镠的感激无以复加。
虽然大明王朝许多子弟对娶公主一事视作畏途,但严永凡没有当官入仕的野心。
驸马爷如同王爷一样,虽然没有实权,只领虚衔,也不能参政经商啥的,可地位在那儿摆着,朝廷的俸禄补给还是丰厚的。
在严永凡看来,无忧无虑的驸马生活挺好。
永宁公主婚事一结束,朱翊镠就要开始为自己的婚事打算了。
……
。
第217章 乞骸归里
时光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四月。
距离张居正动完手术有一段时间了,李太后有些着急。
或许是因为心理的缘故,她总觉得申时行不对胃口似的:小事蹑手蹑脚,大事又做不得主。
所以,李太后还是希望张居正尽快康复,还朝视事。
这天,她特意跑来偏殿问小儿朱翊镠,开门见山地道:“镠儿,张先生现在身体状况如何”
朱翊镠口由心发:“娘,应该好些了吧。但即便好些,这时候也不能让张先生还朝视事。”
“这是为何”李太后诧异地道。
朱翊镠回道:“张先生动完手术不久,这时候该让他好生休息。胡诚一直在张先生家,咱要相信他,他说张先生什么时候能出来就什么时候出来吧。”
李太后点了点头,忽然敏觉地道:“镠儿,你说张先生会不会有退休的打算”
“如果是孩儿,这时候退休还真心不错。”
李太后听了一愣,“为什么”
朱翊镠本想解释,尤其将万历皇帝此时的心态剖析一番,可想了想还是算了,只如是般回道:“功成身退不是最好的结局吗何必让张先生学诸葛孔明,非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李太后深深叹了口气,喃喃地道:“可惜朝廷上下找不出一位像张先生那样能够力挽狂澜的奇才,朝廷缺不得张先生啊!”
正说着,只见冯保色急匆匆地进来了,禀报道:“娘娘,张先生刚递交上来一份《乞骸归里疏》,望娘娘与陛下恩准。”
李太后霍然站起,焦急地问道:“张先生的身体不是有所好转吗为什么忽然要乞骸骨”
“娘娘,张先生的奏疏,奴婢带来了,请娘娘过目。”冯保将张居正的奏疏递给李太后。
可李太后没接,如临大敌般吩咐道:“冯公公你来念。”
冯保摊开奏疏,缓缓念道:“臣张居正自感身体羸疲,已无法履行首辅职责,伏望圣慈垂悯成全,谅臣素无矫饰,知臣情非得已,早赐骸骨,生还乡里。倘不即填沟壑,犹可效用于将来,臣不胜哀鸣恳切,战栗陨越之至。”
张居正本来就写得悲凉,偏偏冯保又念得如此哀切,让李太后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流,可她头脑还是相当的清晰,“不行,现在还不能放张先生荣归故里。”
冯保小心翼翼地道:“娘娘,那现在该怎么办”
李太后稍一沉吟,吩咐道:“冯公公拿笔来,我要替皇帝写一份手敕挽留张先生。”
冯保生怕张居正致仕回乡,想着好不容易借助朱翊镠将张诚给扳倒了,将张鲸的气焰给压住了,如果张居正在这个时候致仕回籍,那他孤掌难鸣。
此刻见李太后态度如此坚决誓要挽留张居正,冯保安心多了,连忙取来笔墨。
李太后稍一沉吟,脑海里已组织好了语言,缓缓说道:“谕太师张太岳:朕自冲龄登基,全仰赖张先生启沃佐理,迄今已有十年,海晏河清天下太平。朕感念先生,然先生屡以抱恙辞,忍离朕耶娘明确告知,未至三十,不可亲政,如今朝野皆知。朕知先生竭力国事,致此劳瘁,然不妨像眼下一样,在京在家调理,阁务且总大纲,着临时代理首辅、阁臣办理。先生专养精神,省思虑,自然不久能康复,庶慰朕朝夕拳拳之意。”
冯保奋笔疾书。
李太后稍顿了顿,接着又补充道:“钦赐张先生银元宝一百两,甜食两盒,点心两盒,烧割一分,珍珠一颗,钦此。”
瞅这架势,李太后断不会放张居正致仕回籍,哪怕病得再厉害也要在京在家修养。
朱翊镠暗自叹了口气,可让他又能怎么着在这件事上,万历皇帝都没让他做主,给张居正的手敕都是李太后代写的呢。
冯保写毕,交给李太后。
李太后认真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重新落到冯保手里。
冯保弱弱地问道:“这口谕还用给万岁爷送去过目吗”
李太后摇头:“我看不必了。”
“好!”这正合冯保的心意。他可不希望被万历皇帝看到。
李太后道:“冯公公去准备,然后第一时间送到张先生家里。”
“好,知道了,娘娘。”冯保点头,正准备转身离去,忽然又想到什么似的,停下来问,“娘娘,张先生写就的《乞骸归里疏》连同刚才的圣谕,需要一同在邸报上刊登告知天下官员吗”
李太后回道:“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刊登邸报也行。”
“嗯。”冯保暗自高兴,这样,天下官员都知道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挽留张居正的决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