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无论是李伟要晋升,还是王伟要晋升,反正途中都遇到了张居正的强烈反对,最后都黄了。

    直到张居正一离开京城,李伟才立马儿迫不及待地去试探,万万没想到……结果,居然成了,李太后终究还是满足了她自己的爹。

    老国丈都已经升了侯,新国丈岂能原地不动

    因此前来劝导的官员很多,就想看看李太后会不会答应。

    ……

    面对诸多官员的劝导与建议,王伟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办。

    最后也不知是哪位官员提议,让他先去找万历皇帝套一套口风。

    和自己女婿,话还不好说

    然而,王伟依然犹豫、犯难,因为他知道自己女儿当下的处境并不得万历皇帝宠信。

    别人不知,但他这个当父亲的清楚得很。

    也不知什么原因,女婿即万历皇帝很少光顾女儿即王皇后的绣榻,即使偶而光顾,也是心不在焉的,仓促了事。

    更令万历皇帝不愉快的是,多少次的辛勤耕耘,却没有收获到期盼的龙种,这使万历皇帝在感到浪费了精力和时间的同时,终于找到一个疏远王皇后的借口……

    女儿得宠还好说,可女儿自顾不暇,被万历冷落在旁,让他怎么找女婿去

    所以,想来想去,王伟还是觉得不妥,不能去。

    他与李伟本就不是一路人,两人还有许多差异。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王伟他不愿意去问并决定放弃申请,并不代表那些劝他的官员也死了心。

    毕竟,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还没有试探出来呢。

    这才是重点。

    因此,有好几个官员特意为王伟写奏疏、鸣不平。

    ……

    。




第264章 “二龙不相见”魔咒的余威
    一大早,朱翊镠正与李太后用完早膳,便见冯保来了。

    他向李太后禀报关于是否应该晋封王伟的事。

    李太后听完,点了点头,喃喃地道“我已经想到了,想到了当时只要我爹那一关松了口,后面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这么一出。”

    冯保说道“此情其实最早是由万岁爷提出来的,只是遭到张先生的强烈反对,可如今他们都拿永年伯与武清侯作比较,那这事儿……”

    言下之意,两个都是国丈,不能一个是侯,一个是伯吧况且那个伯还是不能世袭的流职。

    李太后似乎早已想好了对策似的,缓缓说道“这样吧,王恭妃很快就要临盆诞生龙子了。如果王恭妃真的替皇帝生下一个儿子,那就是太子了。历朝历代,太子降世都是举国欢庆的大事。循国朝故事,凡太子出生,一般都会大赦天下,晋封皇亲国戚、主要大臣、及减免各省赋税,晋封之列必有王皇后的父亲永年伯。冯公公,你以为如何”

    “如此甚好!娘娘这个主意很不错!”冯保当即赞道,不过随即他又眉头一紧,口风一转,“可娘娘,恕老奴斗胆问您一句,万一王恭妃生下的不是龙子而是公主呢”

    李太后十分坚定地回道“镠儿说一定是龙子的。”

    “我相信他。”继而又补充强调。

    冯保为之一愣,立即将目光投向朱翊镠,见朱翊镠正冲他点头微笑……也不知为何,他心里忽然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李太后抬眸吩咐道“冯公公,你就这样回复皇帝去吧。关于永年伯晋升一事,我心里有数。”

    “好的,娘娘。”

    冯保带着两分悻悻然,转身离去,脑海中一直想着王恭妃肚子里将是个男孩儿……

    那依据本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这个男孩儿极有可能就是皇太子。

    ……

    待冯保一走,李太后便问朱翊镠“镠儿,王恭妃肚子里真的会是男孩儿吗”

    “嗯,十有**是吧。”朱翊镠如是般回道。

    李太后又问“如果真是男孩儿的话,那镠儿认为何时立他为太子比较合适呢”

    朱翊镠回道“娘,立太子乃国本事,当然越早确定越好。否则以后皇兄肯定还会生男孩儿的,若不早些确定太子,势必会引发争执,甚至极有可能产生悲剧。”

    “嗯。”李太后微微点头,显然表示同意,不过她脑海中第一时间想起那个“二龙不相见”的魔咒。

    因为她的丈夫,也就是隆庆皇帝的悲惨经历,每每想到这个魔咒,她就感到心有余悸。

    见李太后心事重重的样,朱翊镠轻轻地喊道“娘。”

    李太后“嗯”了一声,但依然一副沉浸其中的神情。

    “娘有心事”

    李太后抬头望着朱翊镠“镠儿相信二龙不相见之说吗”

    “娘,这不可信。”朱翊镠十分确定地回道。在他看来,完全是迷信或者说纯粹是一种巧合。

    那“二龙不相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得说到嘉靖皇帝,也就是朱翊镠的爷爷。

    放眼整个大明王朝,可以说嘉靖皇帝是一个拥有顶级流量的大明星。

    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他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是明孝宗朱祐樘之侄,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是兴献王朱祐杬之子。

    在明朝的皇帝中,嘉靖皇帝排行第十一,也被大家称之为是最有头脑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外藩皇帝,和“一”的缘分不浅。

    那他怎么就对“二龙不相见”这说法深信不疑呢

    按现在的话说,嘉靖皇帝是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信奉道教,而且是一个非常虔诚的道教徒,所以也被称之为“道君皇帝”。

    都知道,嘉靖皇帝不是正儿八经的皇室,他血统不纯,只是一个王爷。当皇帝他可是做梦也没梦到过的啊,能享有荣华富贵就很不错了。

    可意外偏偏发生在他身上,比走狗屎运还要离奇。

    正德皇帝即明武宗朱厚照突然驾崩,不巧的是,他没有儿子来继承皇位。没有儿子怎么办总不能让皇位空着吧,是不是

    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以及大臣们于是就从近亲中选出一位王爷来继承帝位,刚好选中朱厚熜。

    在古代,皇帝可不是凡人,而是真龙。朱厚熜做了皇帝,自然就是真龙天子了。

    他在二十六岁时喜当爹,有了皇长子朱载基。

    他非常高兴。

    其实,光是“高兴”一词表达不了那种心情,古代皇室对男性后代的重视,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两个词可以形容得了的。

    嘉靖皇帝经常跑到后宫抱着朱载基玩耍,兴奋之余,他想要将朱载基立为太子,可就在此时,突然祸从天降。刚刚只有两个月大的朱载基突然不幸夭折。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嘉靖帝悲痛万分。这时候,与他一起修道的陶仲文说皇子是由于“二龙不相见”这原因而毙命的。

    因为皇上是真龙,太子则是潜龙,两龙相互克制,所以皇帝和太子是不能见面的,不然真龙就会伤害到潜龙!

    听起来还是有点吓人。

    嘉靖皇帝一直都信奉道教,和所有人一样,当时并不相信。三年以后,他的妃嫔们又陆续为他生下三个儿子。但他想起陶仲文的话,于是决定无论如何要避免与儿子们见面,以免儿子受到伤害。

    不久,嘉靖皇帝又立三岁的朱载壡为太子。但是,由于上一次的教训,他从来不见这位太子,这个太子在十四岁的时候,并且还是在太后的帮助下,才见到了自己父亲。

    然而,蹊跷的是,就在两人见完面以后,悲剧再次重演,太子突然间大病不起,没多久就不幸去世了。

    经过两次失子之痛,嘉靖皇帝彻底信了这个说法。

    痛定思痛。

    从此以后,他下定决心再也不以同样的方式失去后代,既不与儿子见面,也不立太子。

    在没有经历过的人看来,嘉靖皇帝似乎是个绝情的人,但其中的苦楚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两次痛失儿子让他对“二龙不相见”的说法奉为信条,深深迷信毫不怀疑,简直到了谁说不对就要与谁拼命的地步。

    嘉靖皇帝长子和次子都早夭。后来第三子朱载垕,也就是隆庆皇帝出生,嘉靖皇帝都不封他为太子,只封了他裕王。直到死,嘉靖都不肯见裕王这个儿子,更别说裕王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了。

    (说句题外话《大明王朝1566》里面有一段,嘉靖皇帝抱着刚出生的万历皇帝和儿子隆庆皇帝谈话,那是不可能的。嘉靖皇帝一生相信二龙不相见,更何况三龙呢)

    本来,随着嘉靖皇帝的去世,“二龙不相见”的邪说逐渐淡化,然而蹊跷的是,到了隆庆皇帝那儿,他先头的两个儿子,也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都早夭死去……

    如此一来,“二龙不能相见”的邪说又让人耿耿于怀。

    包括聪明一世的李太后。

    尽管这个魔咒并没有发生在万历皇帝身上,但余威不容小觑。

    李太后担心的正是这个。

    ……

    。



第265章 李太后的重心
    对“二龙不相见”的歪门邪说,朱翊镠肯定是不信。

    尽管他努力解释了一大通,可李太后依然有些耿耿于怀。

    当然,这也不难理解。

    万历皇帝与王皇后已经成亲四年多了,还没有孩子,好不容易等到王淑蓉,即现在的王恭妃怀上,而且朱翊镠还断定是个男孩儿,李太后当然需要确保万无一失。

    ……

    关于是否晋升永年伯王伟,万历皇帝依据李太后的懿旨,谕旨给京城里的各大小衙门。

    其实,站在李太后,尤其是站在朱翊镠的角度看,等于是李太后已经默许晋升永年伯王伟了。

    李太后的意思是王淑蓉诞下男孩儿就晋升,否则再行定夺。

    而王淑蓉肚子里,朱翊镠肯定是个男孩儿嘛,男孩儿的名字都已经知道了,叫作朱常洛。

    所以,李太后实际上已经答应晋升,只是变换了一个方式,好像有心避开张居正和两个国丈的比较。

    然而,在朝中大臣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让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对待老国丈李伟和新国丈王伟晋升的问题明显是有差别的!

    一个无条件地晋升了,一个却要将希望寄托在王恭妃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上……若诞下公主是女,看样子还不能马上晋升。

    他们可不能确定王恭妃肚子里的一定是个男孩儿。

    这就意味着,王伟晋升的希望只有一半。

    王伟本人倒真觉得晋不晋升无所谓,反而觉得这是李太后和万历皇帝对他的格外开恩。

    可朝中有些大臣,尤其是为王伟写奏疏请愿晋升的,认为李太后偏心。

    只是没人敢说。

    但本心试探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这个目的好像是达到了若说晋升李伟一事上,可以看作是“反对”张居正;那是否晋升行王伟一事上,确实又看不出啥……

    如此一来,自然看不出李太后对张居正态度的变化。更不能将答应晋升武清侯作为判断李太后对张居正态度变化的依据。

    由此,人们只能勉强这样理解当初不答应晋升武清侯,只是碍于张居正的面子。张居正一离开京城,顺理成章就给办了。

    至于为何将王伟的晋升完全寄托在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身上,那或许只能说明李太后求孙心切。

    然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又有官员很不甘心。

    毕竟,没有摸清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态度,那些个当官儿的心里终究感到难安。

    ……

    冯保从乾清宫出来,欲往司礼监去,走到西边的砖道上,忽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说话。

    他轻轻走过去,见是御膳房的司膳太监孙大龙,正和一名身穿六品鹭鸶补服的官员站在砖道旁边高一声低一声地唠嗑子。

    冯保沉着脸,冲孙大龙没好气地斥道“瞧你这厮,越发地没有规矩了,大白天不去好好做事,跑这儿来瞎鸡ji巴扯淡。”

    孙大龙一方面害怕冯保,一方面受了委屈似的,连忙解释道“老祖宗,恭妃娘娘这几日胃口不好,昨天想着要吃醪糟蛋,小的做了一碗送过去,她尝了一口就放下筷子不吃,说不是那个味儿,要小的再做。”

    说起王恭妃,冯保精神陡然一振。他既感兴趣,又多留了一个心眼儿,所以竖起耳朵,静心聆听。

    孙大龙接着道“恭妃娘娘说不是那个味儿,小的也不敢多问,她想吃的醪糟蛋究竟是什么味儿呢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忽然有人提醒说,恭妃娘娘是苏州人,让咱去找苏州人打听苏州醪糟蛋的做法,小的一想,这还是个不错的主意。只是小的生在北方,自入宫以来每日围着灶台转,哪里认得什么苏州人亏得早上碰到大公公秉笔太监爷张鲸,他告诉小的,六科廊的这位柳大人是苏州人,小的便寻他来了。”

    冯保点了点头,想着王恭妃临产期将近,这时候李太后重心偏移,当然会对她呵护有加。

    因此,冯保相信孙大龙说的是真话。他眯眼儿一笑“哦,原来你是来拜师的,那请教完过后,你赶紧回去做一碗送给恭妃娘娘,如果合了她的胃口,本监让太后娘娘重重有赏给你。”

    “小的遵命,多谢老祖宗!”孙大龙一溜烟地跑了。

    内廷二十四监局里的太监,一般称冯保为“冯大公公”,也有叫他“冯老公公”的,或“老祖宗”。

    望着孙大龙离去的背影,冯保偷偷地一笑,然后瞧了一眼还没离开的六科廊官员。
1...121122123124125...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