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不负大明不负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十光

    ……

    在探望张居正这三天时间里,朱翊镠拒绝见客。

    就连冯保他都不见。

    每天的时间基本上都陪在李太后身边。一来为了避嫌,二来李太后的心情甚是失落张居正要离开京师最少长达六个月,对将来的朝局她又不可预知。

    有朱翊镠在她身边陪伴着,她感觉踏实许多。

    这三天时间里,他们母子俩几乎无所不谈,难得有这样好的机会,想到什么聊什么。

    但聊得最多的依然还是牵动朝局的张居正。

    其次是朱翊镠的个人问题,待张居正离开京师,就要将选王妃的事提上日程了,王妃一定,就要成亲,随即议藩、就藩……

    因为选王妃只剩下程序,所以李太后特意问到就藩的问题,而就藩首当其冲的就是选定藩地。

    李太后关心朱翊镠想去哪儿。

    关于这个问题,朱翊镠自己当然也想过,还让冯保帮着想呢,肯定不会走原本历史上潞王的老路。

    所以,藩地的问题,朱翊镠确实还没有考虑清楚要去哪儿。

    他想等完婚后再考虑。

    关键,他还想着通过自己的事例,找到一个解决大明十分臃肿的藩王郡王制度的方法。

    发展到万历年间,各地藩王的问题若迟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大明就会像背负着一个不断滚动的大雪球一样越来越重,最终会不堪重负被活活累死。

    ……

    三天的最后一天。

    到了散衙的时间点儿,冯保心有灵犀一般地出现了。

    头两天,他像忽然消失了似的没有来过慈宁宫。

    冯保来,简单行礼后,第一句便是“娘娘,潞王爷,张先生已经接待完了二十二位大臣。”

    “反应如何”李太后迫不及待地问道。

    “娘娘,那些大臣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对万岁爷的圣谕也没表现出啥不满。”

    “是吗”李太后诧异地道。

    “据奴婢所知,好像,确实是那样。”

    “那张先生坚持下来了吗”朱翊镠接着问道。

    他想着,三天接见朝臣的时间里,张居正肯定受过苦。

    “没问题。”冯保道,“张先生当然支持下来了。”

    ……

    。




第226章 娘娘生气了!
    朱翊镠又问道:“那他们就没有问及,既然张先生都坚持下来了,为什么还说自己身体羸疲,害怕客死他乡呢”

    冯保回道:“潞王爷,很明显张先生是强撑下来的,诸位大臣也看得出来,况且娘娘都已松口,他们还能说什么”

    李太后微微点头。

    其实,这个问题朱翊镠自己不用问,他是为李太后问的,或者说故意让冯保解释给李太后听。

    因为表面上看是张居正的去留问题,但实际上在万历皇帝尚未亲政时,只是李太后的问题。她说留张居正就留,说放就放。

    如同她当初罢黜高拱、坚决支持张居正夺情一样,有再多反对的声音也无济于事。

    都说大明文官集团厉害,当然确实厉害,但再厉害,也不过是为皇室服务的臣子,与高高在上的皇权无法相提并论。

    罢黜高拱是那样,赶走冯保也是那样,清算张居正依然如此,包括之前清算刘瑾和严嵩,之后打倒魏忠贤那样牛叉到炸裂的大臣,都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而已。

    至此,无论外界有多少质疑或遗憾的声音,张居正回籍调养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时间就定在五月一日。

    ……

    就在冯保汇报的当天晚上,吴兑总督火速进京。

    一方面,他要汇报泉州兵变的情况;另一方面,专门前来负荆请罪:都已经告诉他了要通知泉州方面预防,且特意指出许汝继的问题,泉州兵变依然还是发生了。

    他觉得需要负责任。

    吴兑进京,首先去了兵部尚书梁梦龙的家。

    他们两个是老朋友,在政坛上又是上下级的关系,谈话自然无拘无束。

    只是两人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梁梦龙的心还在张居正身上,而吴兑一心想着泉州兵变,他还没来得及知悉张居正回籍调养的消息。

    但两个人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急切想见朱翊镠。

    其实,梁梦龙一直想见,只是被朱翊镠义正言辞地拒绝过,加上朱翊镠的身份实在是特殊,所以梁梦龙一忍再忍。

    在探望张居正之后,梁梦龙想见朱翊镠的心更加迫切,觉得心中的疑问好像,似乎只能从朱翊镠处方能得到答案。

    毕竟,张居正的手术、身体状况、心态变化……他越琢磨越感觉与朱翊镠密不可分。

    吴兑想见朱翊镠的心就更不用说了。泉州兵变一事是朱翊镠嘱咐他通知许汝继预防的。

    结果……成真了!

    与朱翊镠的预测完全吻合。如此蹊跷的事,任谁都感到好奇。

    所以,这两个人一拍即合,梁梦龙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理由,就在当晚便急着去拜见朱翊镠。

    朱翊镠也早预感到了,不然不会义正言辞地拒绝他们拜见。

    本来这事儿非常忌讳,可既然躲不掉,况且越躲越给人一种心虚的感觉,见一见也无妨。

    这样,朱翊镠大晚上接见了梁梦龙和吴兑两个。

    三人畅谈一宿。

    谈完吴兑直接回宣府,梁梦龙则去了兵部衙门。

    而朱翊镠埋头睡大觉,正睡得香甜,被一阵吵闹声惊醒了。

    听声音,好像是武清伯李伟。

    “吵死了——”

    朱翊镠趴在床上,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

    迅速将付大海、阳康和赵灵素都给招来了。

    “潞王爷,怎么了”

    “是谁那么大胆,竟敢在慈宁宫前大吵大闹的,烦不烦啊”

    朱翊镠明知故问。

    付大海回道:“潞王爷,敢在慈宁宫大吵大闹的,除了武清伯,还能有谁”

    “所为何事啊”

    “今儿个,武清伯与驸马都尉去探望张先生,可到了张大学士府的门口,被侍卫拦着不让进。所以武清伯有一肚子怨言,说娘娘和陛下为何让九大卿、九小卿探望,却不让他这个武清伯进特意跑来慈宁宫质问娘娘。”

    “那我娘呢”

    “娘娘这会儿正在书房里生气咧。”

    “生气生什么气”

    “潞王爷,娘娘本来就不待见武清伯,所以武清伯每次来,都需要提前通报一声,得到娘娘的同意之后才能进来。因为不待见,又知道武清伯经常没事儿找事儿,娘娘有时候便欺骗武清伯说她不在,或者说不舒服不方便。一次两次还行,可十几年来次数多了,武清伯也知道娘娘躲着不想见他。”

    朱翊镠听明白了。

    李伟本是泥瓦匠一个,可谓烂泥扶不上墙的货色,生平做得唯一也是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将女儿李彩凤送进宫里。

    尽管随着女儿身份地位的逐步提高,他这个当爹的自然沾光,李家成了皇城第一皇亲国戚。

    他也被封了武清伯,还一直惦记着要封侯呢。

    若不是被张居正阻止,估计早就被封为武清侯了。而事实上,历史上的李伟,确实在张居正死后不久便被封为武清侯。

    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再高,也无法改变他内在的素养。

    素养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

    武清伯虽然蟒袍玉带,一身显贵,可行为举止却一点不见长进,比当年当泥瓦匠时好不到哪儿去,加上经常与张居正唱反调,李太后有时候害怕,不知道帮谁。

    偏偏武清伯是一个既不懂得谦让又没有远见的人。

    碍着父女之情又不好说,所以李太后索性少见为妙。

    朱翊镠当即穿衣起床。

    跑到宫外一看,见李伟正与侍卫一边讲理一边埋汰。

    说什么女儿不将他这个爹当爹啊,眼里没有他这个父亲,还说今儿个不见到女儿绝不回去……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就是李伟这种人。

    朱翊镠见到李伟那副模样,又听他说着那样的话,真恨不得跳上去将他臭骂一顿。

    “好外孙,你来了正好,来,帮外公评评理儿。”

    李伟眼睛四下睃巡,发现朱翊镠正站在门前摇头。

    “外公啥时候有理了”朱翊镠毫不客气地笑怼道。

    “你这外孙!”李伟气得鼻子一歪,“怎么说话的”

    “普天之下,除了外公敢在慈宁宫前耍赖,试问还有谁敢”

    “外公有理啊!为何阁臣、九大卿、九小卿都有资格探望首辅,我这个武清伯却没有”

    朱翊镠微微一笑:“外公咋就不明白武清伯虽然是个伯,可毕竟领虚衔,而阁臣、九大卿、九小卿就是握有大权的重臣,外公凭什么与他们比”

    “……”李伟被怼得一愣一愣,眨巴着眼睛,不服气地道,“可你外公是老国丈啊!虽然没有实权,但探望首辅一眼怎么了还不允许我们关怀首辅吗”

    “外公敢对天发誓,真的关心张先生的身体健康,希望他长命百岁吗做人要厚道,外公何必呢”

    “……”



第227章 就是要升侯(求订求票!)
    朱翊镠接着道:“外公,不是外孙说你,这阵子朝廷那么多事,为张先生动手术,为皇兄选嫔妃,为姐姐选驸马,杭州兵变,又泉州兵变,张先生誓要请辞回乡……娘每天操碎了心,你这当外公的倒好,非但不给娘减压,反而给她添堵,娘是脾气好,若是我,不哄你走才怪呢!”

    李伟固执地道:“可天底下哪有父亲要见女儿,女儿闭门不见的道理”

    “关键外公一来就闹事,成何体统”

    “谁想闹事是你们压根不把我这个武清伯放在眼里。”李伟气嘟嘟地道。

    话音刚一落定,只见李太后阴沉着脸走出来,以公事公办的口气问道:“爹,你来慈宁宫,到底有啥事儿”

    李太后一现身,李伟老国丈的优越感顿时减去了许多。他气嘟嘟地道:“爹来只想评评理儿。”

    “进来说话吧!”李太后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

    见闺女招待自己,李伟立马儿眉开眼笑,屁颠屁颠跟进去了。

    李太后当然知道她爹来所为何事,如果仅仅是来评评理儿,那还好说,反正张大学士府又不是不让他一个人进,一视同仁。

    想着肯定还有其它事。

    她这个父亲……最会打小算盘借题发挥了。

    进来坐定后。

    李伟抱怨地道:“为什么不让我探望张先生。”

    “爹,这个问题女儿不想回答你。”李太后没给好脸色,“女儿只想说,既然是圣旨,爹就当遵从,而且要带头遵从,你可倒好,带头跳起来反对。天下有多少个伯、侯、爵,又不是爹一个”

    李伟歪着脖子:“难道爹这`伯`与其他人一样吗”

    “怎么不一样”

    “我闺女是太后,我女婿、外孙是皇帝。”李伟骄傲地说道。

    “那爹更应该遵纪守法,而不能搞特殊,破坏皇帝的形象。”

    “说来说去,还是爹这个武清伯分量不够呗。”

    李太后也没搭话,就怕她爹没事儿找事儿。

    然而,还是没能挡住。

    李伟接着说道:“闺女都当太后十年了,可你爹还是个武清伯,你看看你爹头上那个`伯`字儿,是不是该换一个了”

    “换个啥”李太后不动声色,但已经预料到了。

    “当然是`侯`字儿啊!”

    “……”

    看,说什么来着

    就那脾气……哪天让他有点不开心了,他就惦记着要升侯。

    虽然已被拒绝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死心。

    这里也没外人,李太后索性往开了说:“爹,这些年你已经够荣耀的了,女儿封了都人,你被赏了个锦衣卫百户;女儿生下钧儿,你晋升为锦衣卫千户;女儿于隆庆元年升了贵妃,你升为锦衣卫都指挥佥事,除了在京城赏了一处大宅子,还在沧州赐了三千亩好地;待钧儿登基,你又晋爵武清伯,除了俸禄享受一品待遇,另在通州加赐两千亩好地。不过十年时间,爹从锦衣卫百户达到今天的高位,难道还不满足吗须知国朝两百年以来,凡国丈这一身份的人,所能获得的最高勋职就是`伯`了。”

    李太后这番话可谓语重心长,实在是因为眼前坐着的人是她亲生父亲,不然以她的身份和处事方式,不用费这口舌。

    然而,李伟听不进劝:“闺女你当初从贵妃晋为皇太后,还不是破例升了一级,当爹的为什么就不能上一个台阶”
1...102103104105106...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