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在这十多天时间里,惠娘所发挥的作用。比起知府高明城重要多了。

    但凡在灾害来临时绝望的百姓,见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而是惠娘亲自带领救援的舟楫。

    以前府城百姓对于商会都带着一些抵触情绪,到此时,他们才真切感受到汀州商会带来的巨大好处。

    大灾之后,百姓开始重建家园,但依然秩序井然。

    水路和陆路运输恢复后,惠娘第一件事就是马上从江西和湖广征调粮食物资,发挥商会货物直接采购的优势,不跟那些趁机投机倒把的游商做买卖。货物都以平价在城内销售,甚至连运费和人工成本都是由商会承担。

    那些游商本来想趁着水患大赚一笔,一看商会来这套,马上怂了。

    你们牛。不跟你们玩,我运去别的地方赚钱,反正此番福建地区普降暴雨,遭灾的地方又不止你汀州府一处,你商会管得了汀州府,可管不了别的地方。

    这一年隆夏之后连场大雨。使得黄河淮河长江钱江闽江汀江和西江等河流沿岸基本都处在抗洪的基调中。

    高明城怕自己救灾不力而仕途尽毁,其实各地的父母官情况都差不多。省城派要员巡查地方,朝廷也派出钦差到各地考察民情。

    汀州府在沿汀江诸多府县中,算是遭灾非常严重的,但却在惠娘为首的商会带领救灾之下,使得汀州府周边没有一起大的瘟疫发生,连百姓的死伤也是最少的。

    在水灾之后,汀州府又最快复市,令百姓生活回归正轨。

    但惠娘毕竟是民间代表,而且是女流之辈,上不得台面。到最后,在对朝廷上书的功劳簿上,记的都是汀州知府高明城的功劳。

    因为考察民风的官员并不会与地方官府有所接洽,就在他们上书为朝廷树立典型歌颂高明城政绩时,高明城已经把家当都收拾好了。

    因为这场水灾结束后,正好是他三年知府任满之时,从南京传来的消息,他已经仕途无望,他之前所走关系的那批人,眼下都跟他划清了关系,明显是怕水灾之事牵累到自己头上。

    高明城在朝中并没有太多势力,所能仰仗的只有参加科举时的座师以及几位仕途顺利的同窗,这些人目前大多在南京六部任职。听到噩耗后,高明城只能自认倒霉,准备收拾铺盖卷回乡,以之前为官二十余年所得赃款,好好过完余生。

    但或者是因为水灾之后,信息传递得不太通畅,汀州新任知府的任免状迟迟未到,连新任汀州知府是谁尚且不知,更别说新官到任了。

    大灾之后,只要朝廷没有新的知府到任,高明城就得在自己任上,当好他的父母官。

    本来高明城还想通过补库捞一笔,现在正好水灾帮忙,库房全淹了,灾后还需赈济,地方没跟朝廷要钱粮都是好的。

    高明城心也累了,对他最后的任期已经不太上心,就等着灾后致仕回乡过安稳日子。

    八月初九,水灾结束不到一个月,突然从京师天降一道圣旨。高明城为弘治皇帝亲自任命,从汀州知府任上,迁为河南巡抚,从正四品擢升为从二品。

    朕所治下,政治清明人人歌颂,唯独黄河不给朕面子,年年发大水,年年让朕头疼。

    你不是会治水吗?你就用你的才能,去给朕治理黄河去!

    :第二更!

    今天身体不舒服,去医院诊治结果发烧382度,挂了半天的盐水,现在终于感觉好受了些。

    这一章写得晕晕乎乎的,大家凑合着看吧!明天身体康复后天子会继续爆发!请大家多多支持!




第二三七章 买田买屋
    /s日pt>高明城调任河南巡抚,对汀州府来说是件轰动的大事,刚刚忙完救灾事务的惠娘等人,又得组织商会同仁去为高明城恭贺,为其践行。

    这几年黄河年年发大水,成为影响朝廷统治的最大隐患。高明城只沉浸在升官的惊喜中,根本没意识到这个职位多么棘手。趁着九月就要北上河南,高明城临走前收了不少孝敬。

    惠娘虽然心有不甘,但能把水患治理好,百姓过上太平日子,就是她渴望之事,给高明城送礼的银子,也没觉得多心疼。

    商会这次水灾中出钱出力,为地方百姓拥戴,就连之前一直犹豫不决未加入商会的商铺,在水灾后也都积极加入进来。由于商会拥有良好的口碑,连带前往周边府县发展时,也得到各地地方官府欢迎。

    之前商会所在地的父母官,宁化知县韩协因为治理瘟疫有方,调任南京,现在高明城又因治水有方直接从知府迁巡抚。他二人不懂感恩,但周边府县的地方官却有明眼人,商会这么厉害,我还不赶紧引到自家地面来?既有人孝敬,还能创造政绩,以后指不定也能跟韩协和高明城一样官运亨通。

    汀州府周边府县,大致已经打点好,只等咱把商会分馆和银号分号开过去。我准备从汀州府城这边调人手过去主持,统筹事务,其实我亲自去最好,但毕竟不太方便远行。

    水患之后,惠娘跟周氏算了一笔账,这次抗洪救灾,加上给高明城送礼,花去商会三千两银子,其中有一半来自于惠娘和周氏。

    本来周氏是想对半承担损失。可惠娘却觉得这些事她作为商会会长责无旁贷,一口气拿出了一千两银子,周氏只需稍微帮衬些从其积蓄中拿出五百两填补空缺即可。

    周氏叹了口气:有得有失。做银号买,用别人的钱放贷赚钱。去得快来得也快。妹妹不用太往心里去,估摸着有个一年半载,就能把赔进去的银子赚回来。

    惠娘笑道:我是怕姐姐心疼银子。

    周氏摆了摆手:哪儿有的事,赚来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这两年突然得了这么多银子,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花,这下好了,不是我财不入我袋。又给它挥霍出去了。

    惠娘和周氏脸上均带着笑容。

    这次损失看起来很大,但光是印刷作坊,一年就不止赚三千两银子。

    何况,以前两家人最赚钱的是印刷作坊,但现在已经变成了银号。随着银号做大做强,存款和放贷业务增多,利润自然滚滚而来。

    姐妹二人商量得差不多了,惠娘突然提了一句:姐姐,这次大灾后,城里不少屋舍都得修葺。屋子院子的人多了起来,妹妹寻摸了几个大一些的店面和宅院,还准备在城外买些田地。姐姐是否要参一份?

    周氏嘴上说不心疼,但其实她内心心疼得要死,但听了惠娘的话,她马上将对银子的不舍抛之脑后:能有多便宜?如果好的话,那真应该多买点儿。

    惠娘把详细情况跟周氏说明了一下。这几天她除了在城里城外帮忙安置灾民,同时也打听到了屋舍和田地出的情况。

    水灾发生在夏末,这一年秋收基本无望。百姓家有点儿存粮的还好,没存粮的除了把地掉,也没别的办法过活。

    我想的是。咱把地买回来,再租给原来的百姓种。咱也不多收他们租子,以后要是咱有什么事的话。这些佃户多少能帮衬一把。

    周氏脸上带着憧憬的笑容:这没曾想,才几年光景咱就有钱买田放租了,以后咱是不是也能跟那些豪绅一样,家里养一二十个护院,带着人到村里收租,摆摆威风?

    惠娘笑道:姐姐喜欢,怎样都成。既然这样,妹妹就去张罗。如今一亩熟田才五六两银子,咱一次能买上百亩,可真不少呢。再看看这几个院子,姐姐喜欢哪一个,咱买下来,等年底就能搬到大院子住。

    周氏把惠娘整理好的资料拿在手里,顿时犯难:妹妹,你看我,就是个睁眼瞎,若是药材名,我倒还认识几个,这些字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

    惠娘笑着把具体情况介绍一遍,给周氏比较优缺点:都是城里大户人家的宅子,风水旺,买回来后稍微收拾下就能住人,我挑的都是相去不远的屋舍,这样以后两家人可以相互照应。

    周氏叹道:有钱就是好,以前连宁化县城的房子都不敢想,现在府城这边的房子也能挑着买了。还是交给妹妹你来做决定,等选好带我过去看看。憨娃儿,听到没,再过段时间咱就要搬新家了。

    沈溪一直在旁边以做功课为名听她们说话,闻言摇头道:娘,咱在这里住不是挺好的吗?

    混小子,前些天还跟老娘抱怨家里人太多,现在又跳出来唱反调,感情家里面就你最难伺候是吧?周氏又骂骂咧咧。

    惠娘赶紧劝道:姐姐倒是说出了实情,小郎志向高目光远,还真要好生伺候。咱两家人现在日子过得这么舒坦,小郎居功至伟,以后应该多听听他的意见。小郎,等搬了地方,给你留一间大房间,再为你准备宽敞的书房,让你安心作学问

    沈溪笑了笑,没有再发表看法。其实他最喜欢两家人挤在一起,靠着个药铺和作坊做小买为生,这样日子有盼头,也不至于太打眼,生活平淡而充实。可惜到了现在,再也过不回以前的生活了。

    惠娘做事不拖沓,几天后,刚过中秋,她就把城外买地的事张罗好了。

    一共一百二十亩地。

    因为还要放租给原田主种,那些农民又感激商会救助灾民,给惠娘的价钱很公道,一亩地平均下来才五两银子,一百二十亩地也就花了六百两银子。

    等把地契和土地买契约拿回来,周氏把自己的那份儿捧在手里,一时间爱不释手。

    以前沈溪印的那些银票,她都不当回事,主要是她觉得银票想印多少有多少,不稀罕。可这些田契却是货真价实的家产,可以一代代传下去。

    这份给你,这份给十郎,这份唉算了,老娘还得养老呢。你们这些小家伙,以后自己赚钱,别花老娘的。

    周氏刚要慷慨地把家产给分了,马上又小气起来,把分成三堆的田契收了回去攥在手里。

    想了想,周氏慎重道,要是你们兄弟哪个以后不争气,不孝顺,老娘死了以后这些田地就没他的份儿对了,憨娃儿,娘觉得你挺有本事的,以后你可别欺负你弟弟啊

    或许是沈家这几年发生了太多事情,兄弟几个不合,本来沈家就是破落户,还非要明争暗斗让她觉得心累,她非常担心自己的儿女将来也会如此。

    娘,您放心吧,我以后会把弟弟妹妹当成是最亲的人。沈溪笑嘻嘻道。

    你妹妹以后要嫁人,用得着你来疼?以前娘刚进你们沈家门时候,你几个伯父对你爹也挺好的,不过谁家没个媳妇?就怕将来你娶了老婆周氏说到这儿,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哎呀,跟你这费什么口舌,老娘去找黛儿说,滚去作功课!

    原来周氏想到,要让她的子女和谐,首先要把林黛这个长嫂培养好,毕竟长嫂如母,若是林黛心善,她的其余儿女就能跟着沾光。

    于是乎,林黛稀里糊涂被周氏找来,灌输了一通三从四德的大道理。

    林黛听了这些不太理解的话,眸子里满带疑惑,只能求助地望着沈溪。

    沈溪摊摊手,意思是老娘要找你说的,我也没办法。

    林黛瞪了沈溪一眼,继续听周氏絮叨。

    此时谢韵儿从后院仓库出来,笑盈盈道:姐姐在教儿媳妇呢?

    周氏随口回道:可不是,一定要把儿媳妇教好了,以后妹妹有孩子妹妹也该好好教弟弟妹妹。

    周氏说到一半便发觉自己失言,谢韵儿如今年近二十,这年岁尚不嫁人,完全称得上的是老姑娘了。

    谢韵儿根本就不介意,笑道:都是姐妹,作何要避忌?该说什么说什么,以后我也不想当老姑婆没个着落

    她这一言,却把惠娘带了进去。谢韵儿四下看了看,确定惠娘没在药铺,这才松了口气。

    这几日,惠娘除了在张罗给她自己和周氏买田买屋,同时也花银子帮谢韵儿把谢家人住的院子给买下来相赠,当作是姐妹交情的礼物。

    惠娘这招收买人心非常有效,谢韵儿现在远没刚来时的拘谨,这次洪水退去后更是把坐堂问诊阻隔的屏风也撤了,专心当药铺的三掌柜。

    在药铺三姐妹中,最幸福的是周氏,有丈夫疼,有儿女在身边,沈溪还有出息能为她争光。

    这些都是惠娘和谢韵儿羡慕不来的。

    :周一爆发第一更!

    眯了一觉,醒来虽然咽喉依然很痛,但精神却不错,赶紧码出两章,给大家送上,就当是弥补过去两天感冒发烧欠下的章节!

    第二更稍后送上!



第二三八章 你奈我何
    /s日pt>大灾之后,城中秩序逐渐恢复正常,高明城在临卸任前得到高升,一改之前的颓废,开始整顿治下治安,向上峰申报钱粮修缮城墙,同时组织商会和士绅赈济灾民,作出一副勤政爱民的父母官形象。

    随着府城治安迅速转好,沈溪每天开始到学塾上课,行走于学塾药铺和自家之间,三点一线,每天除了温书背书便是作八股文章。

    每天晚上的功课,要么是写一篇四书文,要么是作一篇五经文,都是院试必考的内容,但其中所涉猎的知识更加宽泛。

    冯话齐想方设法找书来给沈溪恶补,准备通过一年时间,让他把其中部分经典篇落背下来,以应付考试。

    如此一来沈溪有了偷懒的机会。

    这些书他基本看上一遍就熟记于胸,回过头再去背时,只需要作出一副摇头晃脑的模样,就可以怡然自得神游天外。

    八月底,汀州知府高明城和长汀县知县何应生相继卸任,高崇等衙内离开汀州府,城里一群官家公子哥少了两个带头的,安分许多。

    八月二十九,适逢学塾休沐。

    下午沈溪睡了午觉醒来,正在药铺楼上温书,林黛急忙忙跑上来道:喂,娘让你下去,有人找。

    沈溪有些惊讶,下得楼来,刚跨到前堂就见苏通在门口等他。

    沈溪觉得每次见到苏通都会有晦气事发生,这回水灾也是自见到苏通开始的,打那之后二人再没见过面,现在他居然又主动上门邀约。

    憨娃儿,出去时间别太长,天黑之前必须回来。

    周氏虽然老骂沈溪性子野。但她问过惠娘,惠娘说要想让沈溪在将来的院试中得到考官赏识,参加一些文会必不可少。除了增进交流,也是在士子面前树立形象考官对于考生才学品德的考察多来自于此。

    沈溪走上前见过礼。有些为难:苏公子,今日我要温书备考,年底前府学还有考校,我想

    沈老弟,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成天作学问,只会成为书呆子。苏通严肃地告诫,上次的成绩才刚公布。何必着急下一次呢?每年的考试有很多场,沈老弟应该多出去走走,增长见闻才是。

    周氏听到后不由赞叹:哎呀,憨娃儿,你看苏公子说得多好你快去吧。这些天城里入夜后乱得很,可别耽误到宵禁之后。

    洪水虽然退去,但由于部分城墙倒塌,目前尚在修缮中,为了防备盗匪,官府入夜便会施行宵禁。

    一更到鸡鸣五鼓。会在主要街道路口设卡,若有人过,轻则挨板子。重则要下狱关上几天,甚至以盗匪论处。
1...134135136137138...19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