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状元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子

    我就送到这儿,剩下的就看你们了。

    沈明钧送到场外,不等两兄弟进辕门,就准备折身回家,但临别他还是特别提醒,头两天你们见过的两位具保的秀才公,可别忘了是谁,唱名的时候千万别弄错了。

    见沈永卓和沈溪两兄弟应了,沈明钧才放心离去。

    等时间快到五更天的时候,衙役把所有生划分好区域,每个区域约为五十人。

    这一千人的生队伍,被分成二十片,辕门开在正南,也分东门和西门。沈溪和沈永卓在报名的时候就因为是堂兄弟,为防止被分到不同的棚。

    进场的检查,并没有县试那么严格,可能是生人数太多,衙役在入门检查的时候,只是粗略上下摸一遍,再把篮里的东西看一看,只要没有纸张,一律放行。

    沈溪在这次的搜检中没有享受任何特权,一样被仔细搜查一番。等进到里面,他老早就知道自己的棚是丁字号,轻易便找到地方,找了个座位坐下来。这次他进场比较早,选择了一个居中的位置,这样就算当天刮风下雨也不会影响到他。

    这边的茅房在左侧,要去茅房,先通禀过,不得擅自离开座位,否则以论处。

    生入场后,衙役先过来把一会儿试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说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上厕所。

    这年头,想以厕纸来擦屁股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每个人在入场的时候都会带一到两块竹签,名叫厕筹,如果忘了带的,可以向衙役借。这事儿就显得比较麻烦了。

    因为府试是在四月天,此时天已经很长,差不多五更天没过,天就已经蒙蒙亮。加上天黑得比较晚,等于是府试的试时间比起县试时延长了大约半个时辰。

    府试的试流程基本与县试一样。只是主官是一府知府,而如今汀州府的知府就是高崇的祖父高明城。

    这是个年近六十的老官员,乙科出身,也就是举人当官,但因他在朝中有一定背景,因而辗转各地,从主簿县城县令同知一路升迁到如今的一府知府。

    随之而来的便是唱名。

    为了节省时间,一次唱两人,生到前面接卷,同时会两名具保的廪生认人。确认是否有冒名顶替现象。

    轮到沈溪时,沈溪来到正堂外,接过高明城递过来的卷,上面提前写好了他的名字和棚座号,真正来说,座号就是个准证号,只要棚坐得对,没人管你坐在哪儿,但这个座号主要留作发案所用。

    与宁化的县试不同,汀州府的府试需要糊名。

    沈溪偷偷瞥了一眼。发觉高明城的脸色不太好看,或者与昨日他孙子被打有关。

    尚且不知高明城准备如何对长汀知县施压,但料想作为一府之尊,他肯定不会对城里旱路帮那些人善罢甘休。或者这边还在试,另一边他已经派人去找旱路帮的麻烦了。

    沈溪回到座位上,先伸了伸懒腰,做了个简单的准备动作,因为天开始放亮,试很快就要进行。

    与县试有所区别的是。府试的试范围相对广泛,截搭题运用得更多。一般来说一篇四书文是必的,但五经文可可不,一次出两篇四书文也大有可能,这会让官出题的压力减轻许多。

    因为要五经文的话,将意味着五经题目中每篇都要出一题,这对官的学识和出题能力算是一种验。

    随着放题,两篇题目同时出来,沈溪一看就知道是高明城挂念着怎么去惩治城里的旱路帮贼人,在出题上直接以两篇四书文应付了事。

    第一题是: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语出《中庸,意思是,隐藏得虽然很深,但也暴露昭昭。论的是君子的修养问题。

    第二题则是截搭题:学而时习之。有匪君子!

    前半段很简单,出自《论语,意思是学到的知识要不断去实践运用。后半段则出自《大学,但就有匪君子四个字,意思是有文采的君子。

    相对来说,这两篇四书文中,前一篇很简单,君子如何修养己身,能做到表里如一,古代圣贤说的话比比皆是,在以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文中,就引用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加上一点转折承平的语句,只要是个读书人能就写出几句。

    难点在于,这第一题主要是察学生对孔孟程朱这些圣人之言的掌握程度,要把圣人说过的那么多关于君子修养的话,取其精华,作一篇四百字左右的文章,验的是生的组织表达能力。

    而第二题,则不那么容易了。

    第二题,乍一看,从字面上意思来说,只要学习不断实践运用,那就是有文采的君子,这题目看起来很简单,似乎只要论一论学而时习之的作用即可。

    但《大学中这句话是引用自《诗经。《诗经中原文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要想当一个有文采的君子,就好像雕琢玉器一样,切割之后还要磋平,雕琢之后还要打磨。

    若生只读四书,他会把侧重点放在前面,论述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问题是,你只要学习而且实践了,就一定是有文采的君子?那些沽名钓誉之徒就没学习过,也没曾把学习实践运用过?

    :第八更了!同时也是月票满1050的加更!

    回头一看,今天天子至少已经写了二万六千字,难怪感觉整个人精神疲惫,身体酸痛!不过天子心里很痛快,有了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似乎也没那么累了!

    今天月票已经68票,打赏36位,还能有一波吗?天子继续求订阅打赏票和月票!




第二〇八章 院试本就没那么简单
    沈溪琢磨了一下,这两篇题目看似不难,但其实都不容易。

    在沈溪想该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学而时习之,还是有匪君子时,别的考生还在那儿抱怨,这他娘的到底是什么鬼题目。

    两篇四书文的考题,却有四分之三出自《诗经,对于在场大多数考生而言,这题目简直无比的坑爹。

    众所周知的事情,高明城科举时的五经本经是《诗经,所以他出题才会对《诗经这么偏爱。

    但《诗经属于五经,而五经又是府试选考的题目,就算历年来高明城在《诗经题目上出得很出彩,也没像今年这样,在两篇必答的四书文里全都引用五经内容。

    说是四书文,还不如说是五经文。

    沈溪没有像县试一样马上落笔,而是要整理脑海中的知识,就算第一篇容易些,也需要从那么多圣贤之言当中,找到切题的内容。

    过了大约一刻钟,沈溪把脑海中把脉络整理清楚,然后在草稿纸上奋笔疾书,作成文章,最后稍微修改,第一篇文章就算完成了。

    沈溪重点检查了避讳的问题,在确定没有犯忌讳之后,沈溪开始把文章誊抄在考卷上,字迹只算是工整,并未刻意在考卷上表现他的好书法。毕竟主考官高明城只是乙科出身,若一手好字太过出众,也容易引起他的嫉恨,还是中庸点好。

    沈溪完成第一篇文章后,稍微留意了一下周围的考生,顿时发觉情况好像不太对劲。入目所及的考生竟然没一人落笔,全都眉头紧锁苦苦思考。

    沈溪心想:难不成题目太容易,他们不知如何下手?想到这里,他不由摇摇头,把精力收拢回来,放到他认为比较难的第二题上。

    这题目。其实无论从学而时习之还是从有匪君子来论述都是可以的,区别是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儿,这涉及到出题人的心理。

    若出题人认为当一个有文采的君子,前者学而时习之比后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重要,你侧重后者就是审错题了,在十取一的考试中,等于落榜。同样的道理,要是出题人认为后者比前者重要,你侧重前者,同样会被刷下去。

    从字面上。很容易认为,既然出题人说的是学而时习之,有匪君子,那就一定是学而时习之更重要。

    可沈溪却要从出题人高明城身上来考虑,到底他觉得哪点更重要呢?

    沈溪在考府试之前,特别了解过主考官的喜好,就好像当初研究叶名溯一样。

    这高明城,早年属于那种落魄书生,直到三十岁考过秀才并接连中举。为主考官赏识方踏上仕途。

    陈年旧事,沈溪没法调查得更清楚,但他仔细考虑了一下,这高明城根本不是个学而时习之的人。因为他在做官前是没机会实践的,反倒是高明城曾多次对人讲述自己少时的辛苦,如何帮人写书信以及写春联养妻活儿。

    或者正是这段惨痛的经历,才令他拼命巴结权贵。不断获得升职的机会。否则,一个举人凭何官居四品的一府知府?

    沈溪在想明白这点后,思路马上开阔了。

    这就好像范进中举。你问他到底是学习后多实践重要,还是要经受得住生活的磨砺更重要,他一定选择后者。

    沈溪找到侧重点,马上就开始起草文章。既然这题目中有学而时习之,那就不能不提,但也不能作为侧重,在文章中稍提一句学到知识是前提,重要的是经过生活的磨砺,忍受得了疾苦,才能真正成为君子。

    沈溪这么写,等于是变相恭维高明城。

    一篇四百字左右的文章,就算用八股文写,对沈溪以前动辄写几万字论文的人来说实在不要太容易。

    写完之后,沈溪仔细检查过,开始往考卷上誊写。

    就写的过程中,他突然想到一句诗,非常切合这题目的论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句诗在历史上,作者不明,出自《警世贤文,算是一句俗语。

    《警世贤文最早出自明朝万历年间,后经明清两朝人的增补,成为后世儿童启蒙读物之一的《增广贤文。

    沈溪以这句诗来收尾,也是想切合论述的题旨。

    最后等他把文章作完,感觉大大地松了口气。八股取士复杂,其实难就难在做文章上,对于考生来说,只要基础扎实,熟背《四书《五经,再加上合理运用圣人之言,再根据主考官的爱好加入引申的东西,然后严格遵照八股文的格式写出来,就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沈溪觉得,单从考试过程来论,比起高考轻松多了。

    前后两个时辰,沈溪的两篇文章就已经做好,此时刚日上三竿,要等放排最少还要两个时辰。

    百无聊赖,沈溪只能再读自己已经作好的文章。他忽然觉得自己似乎有点儿太过急于求成了,应该求稳一些,至少把文章审读个千八百遍再往卷子上誊抄,这么早早地就写完没一点好处。

    沈溪这边轻松了,别的考生却一个比一个头大。

    别说是往卷子上写了,就连往草稿纸上落笔的也没几个。

    考试结束等待收卷的时间很难熬。

    到了中午,沈溪吃了点东西,开始有点犯困。不过这到底已经是府试的考场,再睡容易睡出问题来,就算考官不针对你,别人妒恨你找衙役把你考卷拿走,你醒来等于什么都没有。

    所以沈溪强打精神,继续等待。

    到下午未时末第一次放排,沈溪终于可以交卷离开考场。

    县试五百人的考试,第一次放排时尚且有几十人出考场。到了府试,第一次放排竟然只有沈溪一人交卷。

    这点连沈溪都没想到。

    我说小状元公,你也太心急了吧,不会做也可以再等等,或者回头你想出来如何写了呢?

    衙役把沈溪的卷子放在有着特殊用途的木匣里。作回头糊名和封存之用,嘴上不由消遣一句。

    沈溪心说:你当是填空题,现在不会,一会儿想想就会了?嘴上却不说话,起身走出考场。

    到了考场外,偌大的地方只有他一人,沈溪一时不知该回家好,还是继续留下来等沈永卓。但沈溪觉得,现在回家一定会被周氏数落,还不如留在考场这边。跟着大部队一起走。

    于是他继续等待,半个时辰一放排,前后一共放排三次,可第二次放排出来的人依然很少。

    到了第三次,虽然有考生耽搁,但人流却突然涌了出来,沈溪匆忙在人群中找寻沈永卓的身影。

    最后见到沈永卓灰头土脸出来,沈溪一看就知道他这次考得不好。

    大哥,我们回去吧。沈溪走上前招呼。

    沈永卓垂头丧气。路上也不说话,一直快到药铺前,沈永卓突然看向沈溪,问道:第一场不过。后面还有机会吗?

    沈永卓对第一场没什么把握,开始期冀起后几场来。

    沈溪摇了摇头,道:府试跟县试差不多,但料想能过招覆的。应该只有二百人不到。

    沈永卓自知学问不济,本来寄望于押题,可这次高明城出题颇为偏颇。令他最后一点希望都破灭了。这时他已经对过第一场考试没有任何期冀,这意味着,基本上他已经可以收拾包袱,跟着老娘回宁化。

    路过药铺门口时,沈永卓并未进去,他要回去跟王氏汇报情况。

    小郎,你可算回来了。

    沈溪进门,一屋子女人围拢上来,老的少的,包括谢韵儿和惠娘,都聚在一起等待消息。

    沈溪突然被人簇拥,有些不太习惯,他本想把考篮拿进去再出来说话,结果不用他动手,早有丫鬟帮他接过去。

    周氏急声问道:快说说,考得怎么样?这第一场能过吗?

    沈溪面对那么多双渴望的眼睛,稍微顿了顿,支吾道:这不好说,我觉得,做的还可以我把平日所学基本发挥出来了,至于过不过得了,那要知府大人说了算。

    惠娘笑道:发挥出来就好,咱小郎年岁小,以后有的是机会。

    周氏皱眉:一年的考试就把我这个当娘的紧张到不行,以后年年考,我是不是年年要为他提心吊胆?

    沈溪笑道:娘,那就等我中状元吧,到时候就算是彻底考完了,不然就好像祖母一样,就算过了院试,您还要操心乡试,我中了举人,你又盼着我取进士中状元。

    混小子,就不说点儿好听的?上楼温习功课去!这一场不过,或许还有机会考第二场,你可别懈怠。

    沈溪叫屈:娘,我才刚回来,又要读书?就不能轻松一下?

    想轻松,真等你中个状元回来!周氏把沈溪赶上楼,但其实只是她表示督促沈溪继续用功的方式,因为不多时,惠娘就上楼叫沈溪下楼吃饭了。

    陆曦儿的房间,如今沈溪的书房,惠娘认真问道:小郎,你觉得有几成把握能过?

    沈溪想了想,摇摇头。

    惠娘摸了摸沈溪的脑袋:不过也没什么,这样不会有太大压力。不然明年你就得考院试,你的小脑袋瓜会受不了的。
1...115116117118119...19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