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军号也分流内、流外,前锋将军这个军号,大概等同于流内官二班,和材官将军相等。
一般而言,寒人以军功晋升,所得军号均为流外军号,慢慢往上升,可能数十年都无法得流内军号。
而李笠初得将军号,就是流内军号,相比别人,还是不错的,毕竟李笠的功劳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张铤怕李笠想不开,便解释:“将士们奋勇杀敌,立功后赏的是将士,不是他们手中的刀,更不会赏打造刀剑的铁匠。”
这比喻好理解,李笠点点头示意继续说下去。
张铤便说:“自古以来,攻城只有先登之功,从没听说要重赏那些搭建攻城云梯、临车的工匠、军吏。”
“所以,陛下即便知道李郎有大功,要重赏,却无例可依,只能加个将军号,一步步来。”
李笠摆摆手:“无所谓,工具的待遇就是这样,材官营如工具。”
“但这次出征,我们锻炼了队伍,锻炼了组织能力、调度能力,也是不小的收获。”
李笠说着说着,轻轻笑起来:“时局纷乱,手中的队伍能打,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无论有什么奇思妙想,却实现不了,那就是纸上谈兵。”
张铤见李笠这么说,应该是想得开,就不多说什么,话锋一转:“李郎,邵陵王启程前往荆州,万一出了变故...”
“什么变故?”
“譬如,邵陵王和湘东王爆发冲突,譬如,岳阳王趁交接之际从襄阳发兵偷袭,甚至,河东王、岳阳王趁荆州交接之际,突然起兵...”
李笠笑道:“这主意是我提的不假,但我没参与决策,这是天子和重臣商议后,权衡利弊做出的决定,万一出事了,也怪不到我头上。”
“事分轻重缓急,眼下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剿灭侯逆,为此,其他事情都可以妥协、延后处理。”
“天子若连这一点都想不通、不愿意冒险,那就等着局面糜烂吧。”
“再好的计策,也得有执行力,以及应变能力,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那就行了。”
乱世栋梁 第五十章 所见
下午,东冶,放工的钟声响起,不一会,许多青壮从各自劳作的作场涌出来,向“大食堂”走去。
“大食堂”是一个统称,实际上是一个大院,院子里有东冶自己办的食堂,又有整齐的一排排凉棚及房子,大量商贩获得许可后,在里面摆食摊,售卖饮食。
前来用餐的人们,多为在东冶干活的工匠、百姓,他们凭着东冶发放的铁制“餐券”,购买各种物美价廉的食品。
而商贩们得了“餐券”,可以拿去和东冶兑换铜钱。
这铜钱,可是尚方钱署新铸的上好铜钱,平日里,小民们可没机会拿到这好铜钱。
所以,能够在东冶劳作、用餐券在大食堂买食物,对于许多百姓来说是维持自己和家人活下去的绝佳机会。
而对于许多小商小贩来说,能在东冶大食堂里有个摊位卖饮食,也是如今能够获取收入活下去的绝佳机会。
于是,东冶大食堂自开业第一天起就热闹不已,然而大量的人员流动,也让暂管大食堂的黄?觉得有些精疲力尽。
此时,食堂“堂主”黄?走在食堂大院里,看着两边凉棚下用餐的百姓,又看看忙得不亦乐乎的,觉得很无聊。
妹夫李笠的材官营又在募兵,据说练够一个月,就要随军出征,讨伐逆贼。
本来黄?以为自己也要协助练兵,结果妹夫让他来管食堂,立功之日遥遥无期,反倒是赚了不少钱。
想到这里,黄?看着眼前一片喧嚣,叹了口气:我是来打仗立功的,怎么又管上食堂了?
李笠作为东冶令,得了天子许可,对东冶进行了一系列‘改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举措,就是办大食堂。
这场地,不仅有东冶自己的食堂,还将空余的‘摊位’对外‘出租’,租金是象征性的一文,但仅限于户籍在建康的寻常商贩能够来租用。
如何确定来租摊位的人是平日里在城里摆食摊为生的摊贩,李笠当然有一番手段,很快,大食堂便红红火火办起来。
许多平日里在城里各处市集摆摊的小摊贩,因为时局动荡的缘故,断了生计,一家人没了着落。
却因为得以进入东冶大食堂摆摊卖食物,又有了生活来源,可以养家糊口。
而东冶扩大用工需求,招募百姓干活,工钱日结,绝不拖延,也让许多生计没了着落的建康居民,有了养家活口的机会。
许多青壮拿了日结的‘餐券’,到大食堂买炊饼等食物,然后带回家,让一家数口都能果腹,不至于饿死。
可以说,一个成年男子或女子,在东冶劳作,所得就能养活一家两大两小,至少饿不死。
小孩在东冶帮忙打下手,好歹能养活自己。
天子恩准、东冶实施的“以工代赈”,确实赈济了许多居民,而东冶有了充足的劳动力,不但制作兵仗的能力大幅增加,出产的各种制品销往外地,获得不菲利润。
譬如,如今热销的新式炊具“东冶铁锅”。
铁锅,为泥模铸成,制作简单,用于烹饪时省柴禾,还能用“炒”的烹饪技艺,做出别样风味的菜肴,所以即便寻常百姓用不起,但依旧热销各地。
因为只有建康东冶,才能制作铁锅。
真是因为东冶令的各种奇思妙想,让东冶有了盈利能力,然后大规模招工,让许多居民以及小商贩,都能靠着东冶维持起码的生计。
对此,负责管理大食堂的黄?,看得真真切切,在大食堂里摆摊的商贩,以及购买食物的工人,每个人的脸上,多少都浮现笑容。
看到这样的,黄?由衷觉得这“以工代赈”真是活人无数的德政,而东冶令李笠在建康百姓之中的声望,很快高涨起来。
但管食堂很累,短时间把这食堂办起来、管好,可不容易,为此,黄?和手下忙得不可开交,感觉头发都白了几根。
“黄郎!”一声呼喊,让黄?从感慨中回到现实,循声望去,却是鄱阳老乡、大鲶彭食肆掌柜潘宝。
“怎么,这么快就办完交接了?”
黄?问,潘宝笑道;“是,办完了,十船红鲊和鱼松,全都交接了,明日交接铁锅。”
“然后呢?既然来了建康,可得多住几日,我请客,带你到处走走。”黄?拍拍潘宝的肩膀,“如何,我那妹夫,现在忙什么?”
黄?的另一个妹夫,是“大鲶彭”彭均,彭均如今在鄱阳,继续经营着产业,顺便帮着武祥一起,给李笠看家,与此同时,依旧在操练护院。
“东主如今忙得很,不过,没有李郎忙,也没你们忙。”
潘宝滔滔不绝说着,说起鄱阳的事来。
李笠任东冶令,又任材官将军,调来许多部曲,以及鄱阳老乡帮忙,如今东冶弄“以工代赈”,于是,向大鲶彭食肆下了大订单。
要大量红鲊、鱼松,作为东冶食堂“红鲊拌饭”、“鱼松炒饭”的原料,又做‘中间人’,让大鲶彭的红鲊、鱼松运到建康后,能够很快脱手。
所以,大鲶彭食肆的订单很多,忙得不可开交,在鄱阳大量收购鲜活鱼制作红鲊、鱼松,运到建康交货。
然后,换取东冶的铁锅,运回去销售。
这一来一往,都是赚钱的买卖,所以大鲶彭的收入大涨,而铁锅的名气也借助东冶的名号,在长江沿岸、彭蠡湖沿岸传播开来。
当然,黄?知道‘铁锅’实际上是李笠发明的,鄱阳也能做,但就是将其作为东冶的“拳头产品”,公开销售。
此举主要是为了“以工代赈”,天下独一份的铁锅,成为让东冶盈利的产品,由此引发用工需求,雇佣更多百姓干活,让更多的百姓有收入,换取食物。
好歹熬过这几个月。
“黄郎,我听说,听说李郎在练兵?”潘宝问,黄?点点头:“是,准备打仗。”
“可是...这新兵才练得月余,就要出征了?”潘宝有些疑惑,因为这事如今到处都在传,他来建康,很快就听说了。
“是啊,逆贼肆虐三吴,朝廷急切间抽调不出太多兵力,所以,李郎要为朝廷分忧,眼见着,差不多要出征了。”
黄?淡淡的说,潘宝见状,欲言又止。
他一个没打过仗的人,都知道新兵打不了硬仗,更别说刚练了月余的新兵,要去和穷凶极恶的叛军作战。
这打起仗来,一旦打败了,那就是兵败如山倒,潘宝就担心李笠、梁森、黄?以及鄱阳老乡们出事。
但见黄?这模样,好像不以为意,且黄?没道理看着李笠去送死,所以潘宝觉得,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再想想,梁森等人也不至于看着李笠送死,什么也不做,所以,就没提这件事。
思来想去,潘宝想起东主彭均的嘱托,问黄?:“东主一直想知道,何时才有机会,为朝廷效命?”
这话问黄?倒也靠边,毕竟彭均是黄?的妹夫,而李笠也是黄?的妹夫。
黄?本想说“你去问李郎”,不过还是决定透透口风:“莫急,如今山雨欲来,到处都乱,等李郎把这边安顿好了,机会多得是!”
两人边走边说,渐行渐远,熙熙攘攘的食堂大院里,一处食摊旁,一名男子用“餐券”买了几个裹蒸,放入食盒,缓缓向外走去。
走着走着,一个瘦子跟上,两人就这么走着,仿佛放工的工人。
“你回去启禀侯王,官军不日即将出击,主帅确实是西昌侯。”
男子低声说着,瘦子默默听着。
“随军出征的,确实有那材官营的新兵,操练月余,好像连左右都分不清。”
瘦子闻言一愣:“这...我怕侯王不信啊!”
“不信,我也没办法,我那几个好兄弟,混进材官营当兵,每日练的就是弩,打起仗来,就是拿来凑数的。”
“是么?那姓李的到底在想什么?”
“谁知道呢,反正这些新兵,就是不能打仗,拿了弩上战场,我觉得,腿不抖都算不错了。”
“这样啊..我明白了。”
两人嘀嘀咕咕说了一阵,各自走开。
男子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街道,看着过往的小娘子,不由得咽了咽口水。
去年年底,侯景攻入建康,他投了侯景军,立了些功劳,于是,女人尽情玩。
无论是平民女子,还是富贵人家的侍女,甚至还有美妾,他都睡过,所以,那段美妙的日子,让他难以忘怀。
侯王暂时撤退,却留了许多人在建康做耳目,这些人之中,就有他。
他和同伴是土生土长的建康人,所以将城中情况摸得明明白白,向侯王派来的人汇报。
此次奇袭京口得手的人马,就是侯王提前安排下的棋子,如今起了效果。
但还有很多人,依旧潜伏着,继续作为耳目,在建康城里默默看着、听着。
他看着眼前经过的一名女子,看着对方婀娜多姿的身形,只觉身上发热,心中期盼:
侯王这次回来,是一定要拿下京城的,若我立下大功,说不得,连宫里的女人,都能睡一睡!
乱世栋梁 第五十一章 不安
上午,建康东,军队正在向城外开拨,沿路多有百姓围观,看着这支官军出城。
建康城里,总是有人消息灵通,所以知道官军此次出动是要去何处。
“听说,这是东出晋陵郡平叛,叛军这下要倒霉了。”
“谁说是去晋陵,我听说晋陵已经失守,官军这是要去延陵,离晋陵不远。”
“可我听说,叛军势大,已经破了许多城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官军这一去,能把叛军打跑么?”
“哎呀,你们都听谁乱说,这官军是要去句容,守住建康东边门户。”
“句容?离建康不算远呀,七八十里路,又有运渎相连,运送粮草辎重方便,我看,这是要守句容,不让逆贼来犯。”
围观百姓议论纷纷,看着这些从眼前经过的士兵,却渐渐发现不同。
有的兵杀气腾腾,有的兵则一脸苦相,若不是身着戎服,观其神态,就和寻常百姓没有两样。
若这些人是随军青壮,不会穿上戎服,既然穿了戎服,当然是兵,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兵不像兵”,那么,这些兵到底怎么回事?
“这是东冶材官营的新兵,操练也就月余,脱了戎服,和你我无异。”
有人道出其中原委,其他人听了,有些不敢相信:才练了一个月,就要上战场?
“这哪里是去打仗,明明是去送死啊!”有人低声嘟囔着,许多人看着这些兵,颇为同情。
也有人不以为然:“送死又如何?他们把命卖给了官府,家人有粮食拿,这粮食是白拿的?如今让他们上战场,那就得去。”
“他们既然敢吃这口饭,就知道迟早有今天,不可怜。”
议论纷纷中,几个男子看着街道上经过的队伍,听着左右议论,相互交换了眼神,随后各自消失在人群之中。
行进的队伍里,女扮男装的黄姈,以裨将身份跟在李笠身边,她容貌出众,所以将脸弄得有些灰黑,免得让人见了真容后起疑。
看着队伍里大量惶恐不安的新兵,黄姈的心很沉。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李笠在建康招募的“东冶营”士兵,依旧是没打过硬仗的新兵,这些兵上战场和敌人白刃战,恐怕都顶不了多久。
却已经算是老兵了,而眼前这些招募、操练也才一个多月的兵,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兵,甚至连护院都不如。
结果要拉出去打仗!
上了战场,这样的兵不吓得双腿发抖就好了,哪里能指望他们杀敌?
黄姈越想越觉得自己跟着出征是对的,虽然李笠反复强调,自己带着新兵出征不会有事,但黄姈不信,一定要跟着。
现在看来,此次出征凶多吉少,她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和李笠共患难。
。。。。。。
傍晚,野地里,临时宿营地内,行军一日的士兵们正在扎帐篷,然后休息一夜,明日一早继续赶路。
官军出征,要先到句容,然后视敌情,可能会继续东进,逼近延陵。
无论是守是攻,都要打仗,对于随军出征的材官营新兵们而言,打仗就是要命的事。
一想到自己这一去,可能就活不成了,新兵们一个个唉声叹气。
他们应募入材官营当兵,其实是为了混口饭吃,也让家人有一口饭吃,有稍微安全些的地方居住。
代价就是要上战场。
所以,新兵们是把命卖给材官营,如今,真到了要把命拿出来的时候,许多人都很害怕。
入营一个多月,他们之中许多人连左右都还不能完全分清楚,勉强听得懂一些号令,然后,就只练习用弩射击。
弩用起来倒是简单,但是一个月时间,根本就练不了什么,许多人都没见血,更没杀过人,在军营里根本就没练过技击、兵击,仓促间上战场,就等于送死。
所以,队伍离开建康后,宿营的头一个晚上,许多人失眠,甚至做噩梦。
如今是第二个晚上,恐怕会有更多的人辗转反侧,待得明日到了句容,也许很快就要打仗。
真到了临战前一晚,许多人肯定会吓得失眠。
营地里气氛十分压抑,又掺杂着不安情绪,巡营的梁森感受到了。
看着一个个神情恍惚的新兵,听着一座座帐篷里若有若无的唉声叹气,他想起当初,带着护院、少年们第一次攻打水寇营寨的情景。
临战那一晚,许多人失眠,许多人紧张,就连他自己也不例外。
那还是勤加训练了好几个月、人人都有铠甲和兜鍪的‘兵’,如今这些新兵,才练了一个月,根本就不能说是兵,甚至连铠甲也不一定有,不害怕才怪。
这样的‘兵’,上战场就是送死,这一点毋庸置疑。
梁森知道若不是有李笠带来的部曲、鄱阳‘老兵’镇着、盯着,加上这些兵的家属已经集中居住、如同人质,昨晚就会出现大量逃兵。
看着眼前一片愁云惨淡,梁森却不担心,因为李笠已经把“底”跟他说过了,所以,梁森有信心。
即便李笠不说,梁森也相信发小一定有办法打胜仗。
转到营地中间,那里停着十余辆满载货物的双轮车,周围拉起栅栏,又有士兵看守,一副戒备森严的模样。
拉车的马在一旁吃草,有不少士兵从外割草回来,喂养这些马匹,梁森走到一旁,隔着栅栏,用鄱阳话问栅栏内查看马车的黄?:
“如何,这些连弩,都好好的吧?”
“好着呢,待到战时,一定能出奇制胜,哈哈。”黄?也用鄱阳话回答。
他俩是鄱阳人,交谈用鄱阳话再合适不过,因为在外地人听来,很难听懂,所以两人交谈时,不怕谈话内容被人听去、泄密。
旁边,正在喂马的士兵之中,有一人心不在焉:心没有放在喂马上,而是在听旁边这两个“溪狗”交谈。
溪狗,是外地人(尤其是建康及三吴地区人士)对江州人的蔑称,而鄱阳话,被建康人鄙夷为“犬吠”,许多建康人听不懂。
但是,这个士兵听得懂。
所以,听到了“连弩”这个关键词,以及那两个‘溪狗’交谈之中,对连弩的描述:可以连发数矢。
他不知道‘连弩’是如何做到“连发数矢”,但可以判断这种弩很厉害,因为一个弩兵凭借手中一个连弩,就能抵得上几个寻常弩兵。
所以,这消息可不得了,得赶紧传出去才行。
乱世栋梁 第五十二章 原来如此
夜,延陵,王伟和主将郭元建接见赶回来的觇候,觇候从梁军营中己方细作那里获得一个重要消息:
驻扎句容的梁军,其材官营带着名为“连弩”的武器。
王伟听完笑起来:“连弩,原来如此,怪不得他敢带着操练不过月余的新兵打仗。”
“连弩?”郭元建有些疑惑,他没见过什么名为“连弩”的弩,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王伟解释:“据说那是蜀汉丞相、诸葛孔明所制快弩,又称‘诸葛连弩’,可齐射数箭,一旦大量弩兵以其攒射,杀伤极强,只是未见实物,不知结构如何。”
“王公的意思?”
“李笠既然只让新兵练弩,且随军偷偷带了许多连弩,想来就是打算交战时,突然拿出来用,想以此把我军打得措手不及。”
王伟说到这里,笑起来:“练了一个月的新兵,当然打不了仗,不过,站在阵中以连弩射击,倒是能杀伤不少士兵,这李笠有意思。”
郭元建问:“他还擅长攻城,所以,侯王才想要将其生擒,为己所用?”
“正是,这样的人才可不多得,能招揽当然要招揽。”王伟说完,问那觇候:“他有没有说,那两个鄱阳人,交谈时说的是什么话。”
“他说了,那两个鄱阳人说的是鄱阳话,以为旁人听不懂,结果他听得懂,正好在旁边喂马,就全听了去。”
王伟沉吟着:“鄱阳话...你先退下吧。”
觇候离开后,王伟对郭元建说:“若那两人用建康话交谈,必然是故意说给旁人听的,那么,这消息要反着听。”
“不过,李笠是鄱阳人,带来督军的部曲,是其鄱阳同乡,他们以为新兵听不懂鄱阳话,就用鄱阳话交谈,那么,这消息就很可信了。”
“王公,既如此,待得交战时,我军要如何防这连弩?”
郭元建问,王伟足智多谋,仿佛天下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事,所以侯王十分倚重,他们这些将领,也对王伟佩服得很。
“容易,列阵推进时,以刀盾兵在前即可,连弩再厉害,也不过是一种弩,虽然能连发数矢,但威力想来也就那样。”
“若真是无法抵挡的神兵利器,当年诸葛武侯早就灭了曹魏、孙吴了。”
王伟说着说着,感慨起来:“连弩,我也只是在典籍中见过,却不知那李笠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郭元建笑道:“无妨,等我军大获全胜,抓了李笠,又得连弩实物,王公可仔细问问。”
说到此次随军出征的梁国材官将军李笠,王伟不忘交代:“此人擅长器械、攻城术,居然能速下寿阳、钟离,还能制作飞天器械。”
“若能为大王效力,那么接下来的攻城战,就好打许多。”
“明白,我尽可能留他性命。”郭元建说起即将打的仗,十分轻松。
他们分兵攻打三吴,建康城里的皇帝果然坐不住了,派西昌侯萧渊明率军东进,抵达句容。
细作探得明白,这支军队兵力近万,接下来,很可能要攻打延陵。
所以,不久之后,郭元建就要率军和萧渊藻决一胜负,这一仗,他有绝对信心打赢。
至于能否活捉那材官将军李笠,郭元建不敢说十成把握,不过王伟亲自来督战,就是为了这个李笠,可见侯王有多重视这个人。
“王公,我就担心活捉了他,却无法让他给侯王效力呀。”
“无妨,你们只管把他带到我面前。”王伟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表情,“我只需三言两语,必能说得他心锐诚服,为大王效命。”
见郭元建有些疑惑,王伟解释:“这萧氏自立国以来,一向压制寒人武将,那李笠如此卖命,必然是想着以军功晋升,我只需告诉他现实,他自然就明白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