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三瓮二盖?”萧纲问道,心中不快已经消散。
李笠回答:“对,三个瓮,瓮里都有钱财,又有一只猴子,在三个瓮旁转悠,试图伸手进入拿钱财。”
“为了防止这猴子偷钱财,需要给瓮加盖,然而本来该有三个盖,却意外碎了一个,是为三瓮二盖。”
“为了不让猴子伸手拿瓮里钱财,于是瓮的主人只能不断挪盖子,确保当猴子伸手往一个瓮里掏时,这个瓮有盖子。”
“淮南,建康,三吴地区,是三个瓮,奈何,朝廷大军只有两支,也就是两个盖子。”
“末将以为,侯逆就是盼着朝廷不断挪盖子的时候失手,于是满盘皆输。”
这个比喻很贴切,把侯景比作猴子,也很有意思,萧纲来了精神,问:“那材官有何妙计?”
“当然是再加一个盖子。”
“盖子何来?”
“远者,勤王军,近者,邵陵王离京后陛下省出的兵马,以及湘东王回京所部兵马,所以,新盖子就有了。”
李笠所说,萧纲想得明白:把邵陵王调离京城,确实能省下人手,用于讨伐逆贼,而他也不需要分心在建康提防这个最大的隐患。
等湘东王回京,兵马又多了一些,说不定就能主动出击,如此一来,三吴就有救了。
萧纲越想越高兴,如今建康虽然有不少兵马,但守有余,攻不足,正如李笠所说,缺了个盖子。
然后以毒攻毒,凑出盖子来,哪怕只能掣肘侯逆、令其无法肆意攻打三吴各地,那也是不错的。
当然,也可能出现最坏的情况:邵陵王到荆州上任,立刻与河东王、岳阳王勾结,起兵造反,三王占据三州起兵,向建康进军。
这也有可能,不过当务之急,是先把侯景叛军解决,确保建康不受威胁。
而三王一旦要将造反付诸实施,还得提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李笠又请来纸、笔,画示意图,向天子分析什么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他在纸上,大概画了长江、汉水,蝉,指的是建康。
螳螂,是可能造反的邵陵王、河东王、岳阳王叔侄,而黄雀,则是位于长江、汉水上游的两位宗室。
长江上游,有坐镇蜀地的益州(治成都)刺史、武陵王萧纪盯着下游荆州,汉水上游,有梁州(治汉中)刺史、宜丰侯萧循盯着下游雍州,而萧循是鄱阳王萧范之弟。
鄱阳王把家眷送到建康,已经表明忠于新君的态度,那么宜丰侯也会知道,一旦雍州有事,该怎么为朝廷解忧。
而且雍州以东,有司州(治安陆)柳仲礼坐镇,岳阳王实际上是被东西夹击。
至于湘州,湘州和江州之间,有安成步道连接,一旦湘州军走水路出击,江州这边从豫章郡出击,就能走陆路抄其老巢。
江州刺史、浔阳王萧大心,是天子次子,当然是心向建康,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重重掣肘之下,邵陵王、河东王、岳阳王想要合伙造反,下决心付诸实施可不容易,搞不好,几个月就过去了。
“几个月时间,足够勤王军在建康集结,平宁侯逆,届时,建康重兵云集,三王又如何敢贸然起兵?”
李笠说到这里,开始规避风险:
“陛下,末将不才,所献计策必有疏漏,以及考虑不周之处,譬如,邵陵王和湘东王能否顺利交接州务,岳阳王会否趁着荆州交接、突然发难,等等。”
“此事干系重大,还请陛下三思,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
“若陛下仍有疑虑,末将改日再向陛下分析利弊。”
乱世栋梁 第四十八章 以毒攻毒(续)
夜,私第,李笠正和张铤商议,张铤对李笠所献‘以毒攻毒’之策十分赞同,但却对李笠所冒风险十分担心。
他说:“时局动荡,荆州要地,恐怕湘东王不舍得离开,结果这么一安排,离任回京,恐怕会有怨气呀。”
李笠不然以为然:“张兄多虑了,我向陛下献策,旁无第三者,而且陛下绝不会让别人知道,这主意是我出的,所以,湘东王还能怨谁?”
“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那又如何呢?但凡做事,就会有风险,而且我又不是专门针对湘东王,再说,新君继位,能够回朝辅助、担当重任,难道湘东王不想要这种机会?”
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张铤还是担心:“荆州刺史一职,湘东王和邵陵王能够平安交接么?万一出了大事....”
“所以我请天子三思,具体怎么防止出现意外,这不该难住天子,还有那么多重臣可以咨询,不需要我来出主意,而且我也没那资格。”
李笠说完,指着纸上临时画出来的地图:“侯景拖不起,拖得越久,胜算越小,所以他必然要想尽办法引建康诸军出击,然后击败,最后再猛攻建康。”
“朝廷最稳妥的应对,就是不要出击,等聚集了更多的兵力,再步步为营,将侯景逼到墙角。”
“然而,三吴很重要,若朝廷不发一兵,也不好看,各地郡县极易被叛军逐个击破,所以,必要的动作还得有。”
“至少,要有一支军队东出,在建康门户句容附近驻扎,一来做出增援的态度,而来掣肘叛军,让他们以为,官军主力即将出击。”
“具体该怎么做,当然是天子来做决定,我呢,就是出主意,毕竟人微言轻,没资格参与决策。”
张铤见李笠考虑周到,没什么好说的。
李笠先回建康,材官营稍后启程,张铤担心李笠为了获得天子信任、乱出主意闯祸而不知,便也先行一步,赶到建康。
现在,李笠办事滴水不漏,张铤就放心了,也有些期盼:“那,陛下还会向李郎问策么?”
李笠很有信心:“我觉得,应该会。”
。。。。。。
翌日下午,皇宫,萧纲召见李笠,就昨日的话题,继续‘权衡利弊’。
李笠的‘以毒攻毒’计策,萧纲仔细琢磨了一夜,觉得不错,现在,想听听李笠进一步的讲解。
他自己想清楚后,再与重臣们商议具体怎么实施。
“陛下,如今心腹之患是侯景,两个月时间,足够调兵遣将,然后靠着兵力优势,将侯景击杀,这是首要之务,其他都得放到后面再说。”
“至于河东王、岳阳王兄弟,可以酌情先让岳阳王卸任,毕竟先帝时就做的决定,他没有任何理由滞留襄阳。”
岳阳王本来两年前就该卸任雍州刺史,之前是以自保为由,找借口不交接。
李笠认为,若有对兄弟俩最友善的叔叔邵陵王来接任荆州刺史,岳阳王再没有正当理由滞留襄阳。
天子可以让司州刺史柳仲礼就近接任,岳阳王有何理由拒绝?能如何拒绝?
要知道,河东柳氏、京兆韦氏都是寓居雍州的士族,是当年随着先帝开国的勋臣家族,在雍州地界,对地方豪族很有号召力。
天子都做到这个地步了,仁至义尽,若这俩兄弟还要起兵,那就失了大义,谁也不会为此说天子欺凌宗室。
即便拉上邵陵王立刻起兵,也没用。
因为下游建康有勤王军陆续抵达,上游益州的武陵王得了天子派人通知,死死盯着荆州,柳仲礼奉命就近接管雍州,邵陵王和岳阳王还能怎么办?
或许,岳阳王找西魏借兵?行,放着国朝藩王不做,给外人当狗,自然会大失人心。
雍州当地强宗著姓,也不会支持岳阳王这种行为。
而湘东王和天子素来友善,当年被庐陵王为难,闹出“西归内人”一事,也是多亏尚在潜邸的天子出手相助,所以湘东王回京之后,天子可以重用。
想来湘东王也会因为天子的信任而感激涕零,若担任平叛军主帅,无论是平侯景之乱,还是可能的三王之乱,肯定会尽心尽力。
“但是,邵陵王、岳阳王、河东王也许会铤而走险,真就向西魏借兵,然后趁着三吴烽烟四起,发兵进攻建康,这一点,请陛下考虑。”
李笠这是在规避风险,免得日后出了意外,三王真的一同起兵,届时他被气急败坏的皇帝拎出来杀头泄愤。
萧纲明白这也是一种可能,点点头,示意李笠继续。
李笠接下来的建议,就是派兵东出句容,一来守着东面门户,二来,吸引叛军的注意。
这支兵马至少要有自保的能力,所以兵力不能少,最好能有一万左右,要么据城要么扎营,如同钉子,牢牢扎着。
其主帅人选,当然是天子来定,李笠的建议是“使功不如使过”,任命西昌侯萧渊藻为主帅。
萧渊藻有几十年的带兵经历,之前丢了京口,带着残兵撤回建康,心中一定憋着气,若能戴罪立功,一定能有所作为。
李笠画起示意图,向皇帝讲解自己的战术。
叛军以京口为,向东南攻入三吴之地,必须先拿下京口东南的曲阿,再拿下其东南面的晋陵郡郡治晋陵城。
所以,曲阿和晋陵如同三吴的两重门户,而位于曲阿西南、晋陵西面的延陵,能威胁这个门户。
晋陵、延陵已经为叛军所占,那么萧渊藻领兵东出,先到建康以东百里的句容,做出即将全力出击的样子。
叛军首要之务就是尽快攻下建康,见有官军出击,行动却又犹豫不决,必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句容,调集兵力来与句容官军对峙。
此举也能让三吴各地郡县守军有个盼头,知道朝廷派出援军,“即将”来救援,便有信心坚守下去。
争取一两个月时间,朝廷的平叛大军就能真正出击了。
而淮南之兵不需要南渡,鄱阳王父子镇守淮南,一防东魏,二来可以尝试攻打谯州、然后是广陵,断叛军的后路。
一切的一切,就是要稳,待得各地勤王军抵达,兵力充足,再步步为营,挤压叛军的活动范围。
李笠认为,既然无法在淮南对叛军主力关门打狗,那么,就在三吴地区“关门打狗”。
虽然这样会导致三吴地区遭受巨大损失,但总好过应对失当,即保不住淮南,而三吴之地依旧被打得稀烂。
“陛下,若羊公(羊侃)、韦公(韦粲)在,以他二人之一为主帅讨伐叛军,末将以为,绝对能全力出击、短时间歼灭逆贼,奈何..”
“守城得有兵,兵没了,城是守不住的,既然目前建康诸军没把握野战破敌,何苦派出去冒险?一旦兵败,建康危矣。”
“如今柳使君坐镇司州,肩负提防西魏之责,也不好调回建康平叛,既然眼下官军没有太大把握在野战中打败侯逆叛军,故而,末将只能建议,东出句容,伺机而动。”
“末将不才,此为下策,必有考虑不周之处,还请陛下三思。”
“不,这策略不错,不错!”萧纲笑道,对李笠提出的“以毒攻毒”计策,十分满意。
李笠赶紧补充:“淮南必须保住,所以鄱阳王及世子,才未经陛下许可,擅自让家眷系数来建康,一来表示问心无愧。”
“二来也是表明态度,让朝野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鄱阳王及世子,都会为陛下赴汤蹈火。”
“好,好!”萧纲赞道,喜形于色。
但李笠不忘规避风险,因为他既然没资格参与决策,就不会承担决策风险,于是申明:
“陛下,此事干系重大,请陛下与诸公仔细计议,若确实觉得可行,莫要延误,赶紧实行。”
“毕竟,兵贵神速。”
“好,好!”萧纲连说几个好字,对于李笠如此积极为他排忧解难,十分满意。
加上李笠之前献计并且成功速下寿阳、钟离,他现在越看李笠越觉得顺眼:“区区东冶令,材官将军,不足以让李卿施展抱负啊!”
称呼都变成“李卿”了,李笠受宠若惊,然而眼下只是运筹帷幄,还没实现决胜千里之外,他可不敢接这夸奖。
“陛下,末将斗胆,愿为鱼饵,随西昌侯出击,引叛军来攻,先胜一场,壮我军士气,尽可能让三吴各地多坚持一些时间。”
这让萧纲觉得很奇怪:“李卿所说,朕不明白,为何李卿出击,就能引叛军来攻?”
“很简单,末将速下东府城,又速下寿阳、钟离,这事情只要传出去,必然引起侯逆注意,因为擅攻城之人,一般来说都擅守城。”
“对于侯逆而言,要取台城,就得先把这种人解决掉。”
“而末将会募集建康百姓从军,操练月余便浩浩荡荡出征,这在逆贼看来,是什么行为?”
萧纲虽然没打过仗,但也知道募集百姓从军后,要形成战斗力,一个月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甚至一年都不行,所以,李笠的这种行为是寻死。
李笠却很有信心,他要争取机会立功,就得主动表现能力,才能有受重用的机会,便解释:
“陛下,侯逆必然认为末将是在寻死,肯定派兵来攻,于是,末将所率乌合之众,就是鱼饵,能把大鱼钓上来。”
说着说着居然说到钓鱼,萧纲一下子没回过神,李笠笑道:“陛下,末将擅长钓鱼...”
萧纲却很担心:“可李卿以羸弱之兵,如何能把逆贼钓上来?怕不是被叛军一口吞下,绝无生路。”
“陛下所言甚是,没人可以靠着操练月余新兵,于野战战胜穷凶极恶的敌人,末将有一个想法,打算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萧纲听了之后,看着李笠,颇为惊讶:“这...果然能行?”
“回陛下,末将确有把握,此事果然能行!”
乱世栋梁 第四十九章 纸上谈兵
石头城,一支船队扬帆启程,要往上游而去,当中一艘大船上,邵陵王萧纶看着远处的台城,只觉心旷神怡。
他就要前往荆州江陵,接任荆州刺史一职,这一去,宛若龙入大海、虎归山林。
萧纶知道兄长萧纲的计策,是派他坐镇荆州,借此稳住河东王、岳阳王,自己好腾出手来,对付侯逆。
解决了侯景,再来解决他,和两个侄儿。
这种伎俩,萧纶当然看破,不过兄长敢放他离京,他就敢去荆州上任,因为这就是绝好的机会。
等他接管荆州,有绝对信心让雍、荆、湘合力。
哪怕有益州武陵王、梁州宜丰侯萧循、司州柳仲礼掣肘,又如何?
届时,我三人一同起兵,顺流而下,攻入建康,你们就算占了荆、襄、湘,又如何?
得了建康,其余各地,传檄可定!
想到这里,萧纶心情大好,兄长如此任命,一定是认定他和两个侄儿会相互提防,反倒不能成事。
然而,萧纶已经想好了,将来起事,他可以做出让步,以河东王为首。
等河东王当了皇帝,必然会提防弟弟岳阳王,也会提防他,那么,让岳阳王和他相互掣肘,便是必然。
所以,到了那个时候,他再想办法“徐徐图之”,眼下,先把兄长赶下皇位才是要务。
兄长以为他叔侄三人会相互提防,却不过是妄想,反倒是自己现在焦头烂额,侯逆若不剿灭,再这么拖下去,必然大失人心。
京口失守、叛军攻入三吴,这让萧纶惊愕之际,却又幸灾乐祸,就看着兄长出丑。
朝廷应对不当,三吴烽烟四起,这都是因为新君无能,才会出现如此局面,可想而知,随着叛军肆虐,对于新君的质疑,就会越来越多。
当新君大失人心,朝野内外人心思变时,萧纶觉得,自己和侄儿的机会就来了。
正琢磨间,萧纶见儿子萧确和佐官窃窃私语,似乎是在议论时事,便问:“何事如此有趣,你们议论得眉飞色舞。”
萧确是萧纶的次子,随父亲到荆州上任,闻言回答:“父亲,孩儿最近听说..”
萧确听说,东冶如今招募人手,有个名头,唤作“以工代赈”。
也就是招募百姓到东冶做事,然后发放工钱或者粮食,让百姓能有机会靠着劳动,养家糊口。
具体怎么实施,萧确不清楚,但听说这“以工代赈”做得有声有色,东冶雇佣了大量百姓,无论男女老幼,在作场里做事,换得收入、粮食,好歹能果腹。
又听说,东冶开办“大食堂”,无论是谁,凭借东冶发放的“餐券”,可以在食堂换取食物。
食堂提供一日两餐,饭菜简单但实惠,比起自己花钱在外买熟食要划算许多。
而餐券的唯一来源,就是给东冶做事,然后餐券作为工钱发放。
所以,许多百姓踊跃应募,如今短短几日时间,东冶劳工数量暴涨,热闹非凡,每日里都有大量百姓进出,名为“上班”、“下班”。
与此同时,东冶材官营也在招募新兵,招募条件很优厚:新兵的家人,可以搬到东冶附近的军营居住,每家免劳役、赋税(有期限),且每日定额发放粮食。
这对于许多百姓而言,很有吸引力,因为免劳役、赋税不说,家人还可以住在军营,相对而言,安全许多。
至少当叛军再攻入外廓,家人好歹有个地方避难,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听天由命。
每日都有定额粮食,吃不饱,但至少饿不死,所以,许多青壮踊跃应募,新的“东冶材官营”,很快招募到大量青壮。
随即开始操练,据说一个月后,就要随军出征。
“一个月?”萧纶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消息,萧确点头:“是的,父亲,李材官要在一个月后,带着这些新兵,随着西昌侯出征。”
“是去送死么?一个月,呵呵。”萧纶不以为意,材官将军李笠,此人他知道,也知道李笠速攻东府城、寿阳、钟离的战绩。
说实话,这样的表现,他是很佩服的,哪怕李笠曾经靠着巴结佞臣徐驎做了东冶监作,萧纶也不觉得有什么。
毕竟,仇家徐驎已经被他趁着建康战乱弄死,至于徐驎的小喽啰,数不胜数,其中之一的李笠,萧纶没有任何兴趣针对,因为对方不配。
然而,李笠要带着一个月的新兵上战场,这就是自寻死路。
因为萧纶知道一个月的新兵,恐怕连左右都无法分辨,就这么上战场,不是送死是什么?
有佐官笑道:“练了一年的兵,上战场还会吓得两腿发颤,一个月的兵,哈哈,这李材官莫非想学韩信,靠新兵背水一战来破敌?”
“我看,更像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或者是大意失街亭的马谡,说起来一套套,做起来,就是送死!”
说着说着,笑起来,其他人也跟着笑起来,这话,说到萧纶心里,他微微点头,但萧确却很期盼李笠有过人表现:
“李材官有本事,用以工代赈,救济百姓,稳住人心,如今既然敢练兵,练一个月就带着出征,想来必然有谋略,而不是纸上谈兵。”
“他这就是纸上谈兵,你看着吧,看他怎么死。”
萧纶笑道,看看渐渐“远去”的建康,不以为然:“而且,西昌侯什么人,他李笠能弄出什么花样?即便他自己有打算,可西昌侯,不会听他的。”
萧确听父亲这么说,有些好奇:“不知西昌侯?”
萧纶缓缓说着:“当年西昌侯不到二十岁,就任益州刺史,卸任的邓元起,为百战宿将、开国元勋,镇守蜀地多年,就因为酒后争执,被西昌侯杀了。”
众人闻言一愣:这、这也太狂了!
萧纶笑起来:“那时,寡人还没出生,你们没听说这事,正常不过。”
“邓元起部下围了成都,又有豪强趁机起事,蜀地一片混乱,全被西昌侯硬压下去,虽然西昌侯因醉杀邓元起被贬,但在任上手段十分了得。”
“你觉得以西昌侯的行事作风,那李笠随军出征,能说得上话?按年纪,李笠是西昌侯的孙辈!”
“李笠就算有万般妙计能够破敌,却从未有独自领军作战的战绩,西昌侯怎么可能听他的,即便有妙计也不得实施,如何能破敌!”
“带着操练月余新兵去打仗,不是送死,是什么?亏他想得出来!他以为自己能和韩信比?怕不是连马谡都比不上!”
萧确听父亲这么一说,觉得李笠此次出征凶多吉少,所以有些担心。
李笠的功绩,萧确知道,所以真心佩服这个年轻人,也希望官军能够早日平定侯逆,让江南恢复宁静。
奈何,父亲和天子形如水火,他作为儿子,再想为国效力,也身不由己,只能随波逐流。
。。。。。。
东冶官署,李笠处理完手头事务,和处理文书的张铤谈起一些事情。
李笠随鄱阳王收复寿阳、钟离,出力颇多,创下了两日一城的快速攻城“纪录”,然而这功劳虽然大,赏起来却有些尴尬。
因为材官营只负责搭建攻城临车,并确保临车能够将士兵运到城头,接下来的战斗,材官营并不参加。
攻城,自古以来只有先登大功一说,而搭建攻城器械的工匠,哪来的大功可言?
于是乎,李笠助官军连下寿阳、钟离的奖赏下来了:
材官将军一职,由“板授”变成实授,继续领东冶令,此外,加将军号“前锋将军”。
梁国的将军号(或称军号)自成一体,独立于官班,有自己的班序,共计三十四班,以班多为贵。
将军号又有重号、杂号之分,前锋将军为七班之首的杂号将军。
李笠的“材官将军”是职务,“前锋将军”是军号,他觉得军号类似后世的“军衔”。
官制、军号有些绕来绕去,李笠不是很懂,张铤做了解释:军号用于体现身份位阶,不是官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