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张铤仔细打听过,得知高欢执掌魏国权柄时,年纪大概是三十六七岁。
而魏帝西投关中、宇文泰为丞相时,不到三十岁。
两人各自以霸府掌握大权,安插亲信担任要职、坐镇地方,经营将近二十年,死后,儿子受禅称帝,建立齐国、周国。
张铤觉得,走霸府路线实现朝代更替也不错,适合李笠这种出身差、根基不深的人。
他就主张趁着此次鄱阳王遇害,李笠直接从徐州起兵,带着火炮一路轰过去,攻入建康,挟持小皇帝以及太后,控制中枢。
与此同时,妻族也在鄱阳起兵,夺取湓城、寻阳,卡住上游诸军入京之路。
以李笠在鄱阳的根基,此举定然是应者如云。
西边,以湓城卡住长江水路,北面,以徐州震慑两淮,谁敢起兵来攻建康,先过火炮这一关。
李笠在下游三吴地区关起门来清除异己,京城权贵和地方豪强即便闹,又能如何?
即便沔北、淮北地方牧守叛投敌国,也不要紧,以李笠的能力,只要经营几年、站稳脚跟,就能发兵收复失地,因为没有军队挡得住火炮。
届时,朝野内外敢不服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李笠以霸府控制朝政,就能徐徐图之。
李笠活着的时候,还是大梁忠臣,过个十来二十年,儿子们也长大、历练出来。
李笠去世,世子继任,然后受禅,李笠便被追尊,成为新朝“先帝”,其他儿子作为宗室出镇地方,稳得不能再稳。
如此一来,李笠的面子、里子都有了。
张铤想着想着,有些郁闷:奈何李笠不理会啊!
他每次和李笠“理论”,都说不过对方,李笠总是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把张铤的主张给驳倒。
好吧,你沉得住气,我这个长史,也得心平气和才行。
张铤收回思绪,琢磨起建康局势。
湘东王再次“录尚书事”,张铤不认为这位藩王会老实。
太后没什么娘家人可以依靠,所以只能靠东宫故人以及朝臣们来相互掣肘,搞权力制衡。
然而历史证明,这种制衡持续不了多久就会失控。
湘东王门生故吏众多,又是高祖之子,要是起了心思,恐怕那些辅政大臣不是对手。
而新任鄱阳王萧嗣,也不知这么多年忙的是什么,招揽到身边的能人,感觉能力一般。
所以萧嗣要和萧绎斗,恐怕会很吃力。
想到这里,张铤又有些期待:说不得过几年,湘东王铲除异己,铲到徐州这边。
把李笠给逼急了,嚯嚯,那就精彩了!
。。。。。。
寒山,某“特供商店”附近,微服出巡的李笠,看着商店门口聚集的人群,只觉那段名言再正确不过: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
现在,二道贩子们就开始活跃起来,因为收购兑换券后转手的利润,已经过了一成,向二成逼近。
今日,是公廨发放兑换券的日子,得了兑换券的吏员们,照旧立刻来“特供商店”买“特供商品”。
几个定点商家,早已经备好货,而二道贩子们,也盯上了这些手持兑换券的吏员们。
他们不敢在公廨门口堵人,于是聚集在各处定点商家,围堵前来购买“特供商品”的吏员。
凭着三寸不烂,还真的能说动一些人,把手中兑换券“高价出售”。
然后,二道贩子将兑换券转卖给急着进货的商贾,过一手,赚一笔。
商贾及时进了货,贩卖到外地,人人都有得赚,皆大欢喜。
因为兑换券炙手可热,而销售特供商品能让商家有额外的稳定收入,使其“现金流”明显增加。
所以,那些有能力保证稳定供货的大商家,也急不可耐的想成为“特供定点商家”,而寒山城里,兑换券的名声越来越响。
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能在鼓声停下来以前,把手中的花传出去。
所以,参加游戏的人越来越多。
兑换券的“热度”快速上升,仅过了三个月,其发行量已经大幅增加。
没有人认为此举有何不妥,因为谁都看出兑换券有利可图,都想赶在兑换券崩盘之前,赚取更多的好处。
李笠沿着街道向另一边走去,沿途听到行人对兑换券议论纷纷。
按照后世的观点,当路边买菜的老婆婆都在讨论股价时,意味着股市崩盘为期不远。
兑换券不会崩盘,因为李笠有足够的自制力,确保兑换券的发行有对应的“准备金”,确保各商家能够有渠道来准备充足的“特供商品”。
然而“准备金”得靠别处赚来,要赚钱就得经商或者经营产业,特供商品中有不少种类,得从外地运来。
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导致百业凋零,兑换券可真就会崩盘了。
想着想着,李笠感慨:高筑墙、广积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难啊...
他的短板就是缺粮,兵再能打,没粮也白搭。
本来把大礼献给鄱阳王,想要有所突破,争取更大的上升空间,结果...
所幸,他还有徐州,只要把徐州经营好,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徐州四战之地,四周一片空旷,太平时节倒是作为粮仓的好地方,可到了乱世,这里易攻难守,种田难度急剧增加。
关于战略地势,有“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说法,李笠如今以“草肚皮”为根基,种田当然要多费心思。
且种田是看天吃饭,一有天灾**,就容易颗粒无收,白忙一年。
所以,与其辛辛苦苦种田,不如直接去抢来的划算?
李笠觉得这观点不对,历史证明,一块可以遮风挡雨的稳固根据地,一块能稳定提供大量兵源、税收的根据地,是做大事时十分重要的基础。
他要在徐州乃至淮北开辟出一块牢固的地盘(根据地),就得耐住性子耕耘,不能成日里想着走捷径。
要让无数追随者相信,他有能力为大伙,创造一个美好的新家园。
在这个新家园,农、工、商业蓬勃发展,寻常百姓可以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和家人。
寒族有上升空间,可以凭借能力在“体制内”向上爬。
虽然外敌虎视眈眈,但军队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这片家园,将虎狼们挡在围栏之外。
这样的信心,构建起来十分困难,又耗时间,因为等同于白手起家。
但他有信心,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把徐州建成稳固的根据地,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徐州成为“示范区”。
让人们知道,他李三郎不是只会打仗的莽夫,而是能治理地方、能把一个烂摊子收拾好的能人。
至于走捷径,走捷径省下的麻烦,迟早是要加倍奉还的。
上一个走捷径的人,是高祖萧衍,一年时间,就从一州刺史,摇身一变,变成一国之君。
结果为了维持烂摊子,萧衍辛辛苦苦裱糊了将近五十年,结果烂摊子还是烂摊子,外表光鲜而已,一捅就破。
南边是这样,北边呢?
北边,由东魏蜕变成的齐国,国力强劲,却从娘胎里落下毛病,出现了晋阳和邺城两个权力核心。
天无二日,齐国迟早是要出事的。
而西边,由西魏蜕变成的周国,虽然国力排在最末,但李笠知道,周国那群关陇勋贵,才是开创新时代的胜利者。
因为这些人,代表着新的力量,这股力量朝气蓬勃,宛如旭日东升,江南的腐朽士族,河北的桀骜豪族,都不是对手。
张铤不知道历史,所以并不明白这一点,无法理解他的选择。
所以,李笠觉得自己如果是游戏主角,那么最大的“关底boss”,不在建康,不在邺城,目前在长安。
即便他以武力击破关中,又如何?这股力量是时代的选择,随时可以重生。
延续了数百年的体制,已经不能给国家指明出路,具体体现,就是现在的梁国。
在这种体制下,仅凭明君,无法维持太平盛世,即便统一天下,也是治标不治本,稍有不慎,就是另一个西晋。
短暂的天下统一之后,又是新一轮的乱世。
如果他走捷径,当个裱糊匠,无非是重现宋、齐、梁的死循环。
为了尽快当皇帝,和旧势力妥协,后果就是他的雄心壮志和精力,被腐朽的体制以及士族们所腐蚀和拖累,一起堕落。
无力对付那个强劲的敌人。
到了风烛残年之际,如同历史上年迈萧衍无助的看着侯景闯宫,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车轮,向自己压过来。





乱世栋梁 第四十九章 福利
寒山城一隅,新落成的兴平坊里,李笠正在巡视,检查房屋质量,看看“宿舍大院”中的各种建筑用料是否有问题。
兴平坊,为公廨吏员的宿舍区,投入使用后,在寒山的各级公廨吏员,全都要搬进来居住。
按照不同的“行政级别”,他们能有不同的房型居住。
级别越高,居住面积就越大。
最初一级房型,是集体宿舍,为三层砖砌楼房,不分单元,共用一个大楼梯,每层都是直通式走廊。
每间宿舍六个床位,带洗漱间和厕所、阳台。
楼板为“铁筋混凝土”所制,颇为坚固,不存在楼上跺脚、楼下落灰尘的情况。
各宿舍没有厨房,住户可以在公共食堂用餐,或者用蜂窝煤炉开小灶。
这种集体宿舍,就像后世的学生宿舍那样,主要给在公廨服吏役的百姓提供住宿。
李笠当年是鱼梁吏,知道服吏役的生活有多辛苦,所以首先看集体宿舍。
以过来人的经验,来看看这里能不能住人。
仔细看了看,觉得还行,住宿条件简单,好歹不像是住牛棚。
他还让人在正上方房间用力跺脚,看看房间天花板有没有掉落灰尘。
砖砌楼房,在鄱阳已经很普遍了,所以相关的建筑技术颇为成熟,徐州军军营宿舍区,都是砖砌楼房,兴平坊也不例外。
李笠按照军府宿舍区的模式,给公廨也建起宿舍区,房型当然也有花样。
第二级房型为单身宿舍,均为三层砖砌楼房,结构和集体宿舍楼房一样,只是房间变成了单间,或者单间配套。
这单身宿舍,向未成家的公廨小吏提供住宿,同样有宿舍管理员,不允许带别人入住。
第三级房型为套间,均为三层砖砌楼房,结构和后世“商品房”相似,分单元楼梯,又有“一房一厅”、“两房一厅”、“三房一厅”等。
第四级房型为平房四合院,分为“口”字型、“日”字形、“目”字形四合院。
至于各级官员,也有宿舍区,在隔路另一个坊,住房面积要多得多。
这些宿舍区内的房屋,“产权”都归徐州官府所有,按照“行政级别”,以低廉的租金租给各级官吏。
宿舍区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承担着后世物业的职责,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包括信件收发,托儿所等。
又有严格的门禁、巡夜制度,能确保宿舍区的治安。
所以,这是徐州州府给州、郡、县官吏(主要是吏)提供的福利,加上配套的公共食堂,能让其节省一大笔生活开支。
虽然建设宿舍区要花不少钱,但李笠认为这很重要:想要人卖命,不能让对方有后顾之忧。
他给军府修宿舍区,就是让将士们明白,自己给李三郎卖命,战死沙场后,家人也能在李三郎修的宿舍区住下去,而不会流落街头,任人欺负。
现在,给州府修宿舍区,目的也是一样的。
吏员们不需要卖命,但需要卖力干活,也不能有后顾之忧。
后世的一些公司,为了让员工安心加班、创造更多利润,会提供宿舍(或住房补助)、工作餐(或餐饮补助),以及通勤班车接送(或交通补助)。
种种措施,都是要降低员工为公司卖命的生活成本,加上合理的薪酬、奖惩制度,以及职务晋升空间,就能保证员工的干劲以及忠诚度。
也大幅增加了其他公司挖墙脚的成本和难度。
然而老板不会白白花这些钱,享受了这些福利的员工,必须加倍卖力的干活。
李笠在兴平坊里转了一圈,对楼房、平房的建筑质量很满意,对于各种配套设备和服务,也很满意。
吏员们若搬进来住,能极大节省生活成本,这一点很关键,因为许多吏员的收入微薄,只能勉强度日。
李笠仔细调查过,发现寻常小吏靠着“工资”,只能养活自己,攒不了多少钱,因为日常开支当中,住的开支占了大头。
寒山工商业发展很快,经济繁荣的同时,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在南北二城暂居,直接推动了房价、房租上涨。
寒山是新出现的城,小吏要么是外地人,要么是彭城被淹后无家可归的本地人,在寒山只能租房子住,他们的微薄收入,要被房租分去大半。
这一处境,李笠能理解,无论是那一世还是这一世。
所以,当宿舍区投入使用,小吏们搬进来住,房租这一沉重的负担就会消失。
与此同时,他们也从生活环境上,脱离了自己的宗亲、同乡生活圈,进入了体制内的生活圈。
因为左邻右舍,都是公廨吏员,相互间是同僚关系,而不是亲党、乡党。
或者,有的吏员并无宗亲、同乡,独自一人或者带着家人生活。
却因为囊中羞涩,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屈服于房东、债主、各种恶霸。
现在,搬入宿舍区,进入“体制内生活圈”,生活成本降低,好歹手头宽松些,家人安全有保障,不会被什么人要挟、欺负。
他们和家人依附于体制,不被宗族束缚,不会被地头蛇欺凌,家庭生活被宿舍区的生活所影响,人际关系大变。
久而久之,就会被体制同化,很难主动离开。
这就是变相的人身依附,区别在于,由依附宗族、大户,变成依附体制。
这不是李笠的臆想,军府宿舍区的出现,让来自各地的兵卒及其家属,在长期的聚居之下,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
他们在军营里是同袍,战场上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平日生活是左邻右舍,而家属因为军府安排就业,多为同事,所以关系密切。
他们脱离了同乡、同族的关系网,以军人、军属的身份,在寒山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对体制形成了依赖。
对彭城公,形成了依赖。
现在,李笠有信心,让徐州各级公廨吏员们,对体制形成依赖。
这个体制和现体制有区别,如果新体制能够保证基本的奖惩分明,提供相对公平的上升空间,这些人对体制的忠诚度,会大幅提升。
如此一来,李笠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军、政人才团队,关键时刻,有人可用。
李笠看着眼前一栋栋宿舍楼,盘算着自己的构思。
国家机器要想正常运转,缺不了各级官僚吏员,然而想要管好这些官吏,谈何容易,即便到了现代,也是如此。
一旦国家机器运转不灵,可以愁得执政者折寿。
一旦国家机器故意使坏,可以整得执政者欲哭无泪。
他听过一个比喻,比喻官僚们是如何把一个政策玩坏的。
皇帝觉得人有双手,却总是多用右手、而左手空闲(右撇子居多),太浪费了,于是决定让各级官府倡导百姓多用左手。
这意思由尚书省发文下令各地执行时,变成了不许用右手。
到了州一级发文时,变成了要砍掉右手。
到了郡一级发文时,变成了要砍掉右手、右脚。
到了县一级发文时,变成了只能留左手,右手、双腿都砍掉。
百姓得知后,惊恐万分,各地民变四起,消息传到京城,传到皇宫,皇帝觉得莫名其妙:朕何时说过只能留左手?
这是个笑话,但可以看出当国家机器失灵、坏掉时,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李笠觉得梁国的国家机器已经烂得不像话了,修是修不好的。
又仿佛中了大量病毒、植入大量木马的电脑,怎么修补系统,都补不好。
最好的办法是重装系统,而不是换个账号登陆系统。
重装系统需要一个安装文件,这安装文件很贵,且得现做。
李笠觉得,用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钱若不够,即便坑蒙拐骗都要凑够数。




乱世栋梁 第五十章 勾兑
午后,阳光灿烂,李笠坐在窗边,看着案上摆着的一排长颈玻璃瓶。
这长颈玻璃瓶带着木瓶塞,其外观,看上去就和后世啤酒瓶差不多,只不过玻璃透明,而不是深绿色。
玻璃杯中,盛着颜色不同的液体,都是酒。
分别为目前常见的浊酒、绿酒、黄酒、葡萄酒,以及新颖的“白酒”。
白酒无色透明,故而得名,和这个时代的其他酒类不同,白酒并不是酿造酒,而是蒸馏酒。
这个时代常见的酒,酒劲很小,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度数低”,所以常有牛人一日喝酒数斛而不醉。
李笠仔细调查过,发现这个时代常见的酒,类似于后世的酒精饮料,或者啤酒。
蒸馏酒很少见,不过蒸馏器倒是已经有了,只是常被炼丹术士用于提取各类“精华”,似乎没人用来提升“酒劲”。
不懂酿酒的李笠,知道蒸馏酒的概念,也知道什么是蒸馏,于是请了许多酒匠,不停的摸索,终于摸索出可行的蒸馏工艺。
以此作为摇钱树。
酿造酒的酒精浓度较低,而白酒的酒精浓度较高,给人的口感截然不同,且酒劲很猛,让人喝过之后难以忘怀。
根据李笠亲自给出的定义,这就是“高度酒”。
因为白酒酒劲很猛,其他酒都比不过,且酒劲的“度数”又分高低,故而合适不同酒量的酒徒,一经推出,广受欢迎,供不应求。
于是,寒山城里最受欢迎的“特供商品”,就是这种本地出品的“烈酒”。
其中,酒精浓度极高、据说都能直接点燃的“烧酒”,更是成为不良奸商盈利的宝贝。
他们用这种烈酒来勾兑,一坛烈酒可以勾兑出数坛“低度酒”,再拿出去销售,获利不菲。
于是,在酒精利益的双重驱动下,对于白酒以及烧酒的疯狂抢购,导致市面上所有商家都很难有现货。
能够稳定购买白酒(含烧酒)的特供商家,成了奸商们利益来源的保障,于是,高价收购兑换券,就成了奸商们获取暴利的唯一途径。
市面上获取兑换券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廨:公廨将一定数额的兑换券,折做俸禄发放给官吏们。
现在,因为兑换券和烈酒画上了等号,出征、临战常以酒提气的军人,也开始痴迷兑换券。
军府顺应“军心”,开始以兑换券替代部分军饷进行发放,此举大受欢迎。
加上酿酒作场故意控制烈酒的投放量,人为制造供需矛盾,进一步刺激奸商们对兑换券的“高价收购”。
一番操作下,击鼓传花的游戏愈发热闹,参与游戏的人越来越多,人人都觉得自己能在鼓声结束前把花传递出去。
所以要趁着行情看涨,利用兑换券多买烈酒,以此赚钱。
李笠掌握着酿酒技术,也控制着烈酒的产能,所以,有信心把这个游戏维持下去。
但是,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粮食暂时无法自给自足的徐州,需要外购粮食,来养活脱产军人、工商业者。
外购粮食的份额,终究不能无限制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把宝贵的粮食分出来酿酒(制酒),风险还是不小的。
这一点,但凡有些见识的人都能看出来,于是,对烈酒的抢购愈发疯狂。
这也是击鼓游戏的一部分游戏内容,谁都知道鼓声会停,却都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所以,要趁着兑换券还有信誉,尽可能多囤积烈酒。
没错,奸商们现在开始大量囤积烈酒,而不是立刻转卖。
这些奸商自己也在控制烈酒流向市面的数量,以此哄抬酒价。
他们越是哄抬酒价,兑换券就越炙手可热,李笠不需要干预什么,“市场”自己就把兑换券的价值抬高了。
对此,李笠不觉得意外,因为在另一个地方,此情此景已经上演了一次。
现在的梁国,能买到烈酒的地方就只有两处,一处是饶州鄱阳,一处是徐州寒山。
鄱阳的烈酒,被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奸商疯狂抢购,而寒山的烈酒,一定会被两淮地区的奸商疯狂抢购。
李笠将盛着各类酒的瓶子放入专用木架上,刚坐下,祖珽在外候见。
。。。。。。
阳光依旧灿烂,李笠在书房里,听祖珽讲起齐国神武皇帝高欢的一些往事。
高欢出身微寒,为怀朔镇的一个破落兵户,很穷,没有前途可言。
结果,高欢某日在城头站岗放哨时,被路过的富家女郎娄氏看中了,而且是一见钟情。
娄氏年轻貌美,按后世的话来说就是白富美,看中了样貌英俊、身材高大的穷小子高欢。
高欢得了这个从天而降的姻缘,境遇有了极大改变,有了老丈人的钱袋子打底,便不断结交边地豪杰。
1...213214215216217...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