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运煤铁路,全长近四十里,建成通车,不是仅仅是为了运煤,也是为了造福沿路百姓。”
大伙依旧不明白:“可是,沿途都是屯田聚落,靠他们,要如何把建设铁路的钱赚回来?”
“毕竟这钱都是借的,到期后,不仅得还本金,还得还利息。”





乱世栋梁 第十三章 夜如白昼
夜,灯火通明的车站里,装卸工们正在卸货,到站的有轨马车运来煤炭,需要立刻卸下,然后运到码头,装船。
所以,不远处的泗水码头也是一片光亮,夜班工人们的忙碌,确保货物的昼夜不间断转运。
车站站台一角,夜巡的李笠,看着身边一盏立式煤气灯,看着那些围绕灯光盘绕、飞舞的蚊虫,有些恍惚。
夜间照明,在那个时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古代’,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夜间照明的成本对于寻常家庭而言太高了,所以,平民百姓并没有“夜生活”这种概念,天黑就睡觉。
而对于富贵人家而言,夜间照明的成本也不能说低廉。
因为没有石油工业的帮助,古代的蜡烛价格不菲,要把房间照得宛若白昼,得烧很多蜡烛,如同烧钱,寻常家境殷实人家,也不敢这么奢侈。
相比蜡烛,较为低廉的照明工具是油灯,而油灯光照不够,挑灯夜读容易损害视力。
再次一等,是点火盆,通过燃烧木材获取光明。
但这些照明工具的综合效能,都比不上煤气灯,前提是有充足的廉价煤炭供应。
所以,眼前这一盏盏煤气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夜间照明神器。
然而这不是李笠的发明,确切来说,是一场意外演变出来的产物。
最初,这是一场意外,一处炼焦窑炉的工人,发现炼焦烟囱冒出的废气可以点燃。
他们对窑炉做了改造,将炼焦废气经由特制烟道,引入灶台燃烧,于是,工人们就能时刻煮饭烧水,烘烤衣物。
这是不错的‘废物利用’,充分展示了工匠们的发明创造能力。
渐渐地,这种办法在其他各处炼焦窑炉推广,包括冶炼场(铁冶)的炼焦窑炉。
冶炼场用工成百上千,有专门的食堂服务工人,当食堂大娘发现有人用‘私灶’抢她们生意的时候,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谁家的钱都不是风刮来的,工人们要省钱养家,大娘们要赚钱养家,矛盾爆发。
工人们有力量上的优势,具备极高的“物理伤害”,而大娘们的脸皮厚、嗓门大,“声波攻击”可以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
一番波折之后,双方妥协,从炼焦炉里引出的废气,通过特意铺设的陶管管道,输送至搬到附近的食堂里,用作灶台燃料。
工人们不许用炼焦废气做饭,那么,获得了免费燃料的食堂,自然要将饭菜降价。
但新的问题出现:食堂并不是全天开灶,而炼焦炉或多个炼焦炉却有可能连续运转数日,产生废气源源不断,总不能白白浪费了吧?
于是这些废气被用来烧开水,食堂兼做开水房,向工人们提供低价的开水。
渐渐地,夜里有人坐在终日不灭的炉火旁,借着火光做活,譬如缝衣服,做些针线活等。
又有人借着炉火看书,利用这夜里难得的明亮‘灯光’。
皆大欢喜的局面,让“炼焦废气综合利用”正式进入‘上级主管部门’的视野,于是,这一成功经验开始推广。
然后,又一场意外发生了:某处炼焦炉,雨天运行时,因为窑体开裂,雨水沿着裂缝进入窑内。
工人发现,炼焦废气的气量增加,废气燃烧时火力变得更猛。
也就是说,特意往炼焦窑炉里喷水,产生的可燃废气会增加,‘燃烧威力’变大。
更多的炼焦废气,可以点燃更多的火焰,给夜里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
夜里需要光明的人有很多,其中包括作场主。
当订单堆积如山时,作场主们痛并快乐着,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场能够昼夜不间断运行,工人三班倒不间断生产。
然而夜间照明成了一个问题,点蜡烛是不可能的,点油灯成本也很高,只能点火把,但这样需要消耗大量柴禾,成本也不低。
但是,“焦炉废气照明”的出现,让较为低成本的夜间大规模照明,成为可能。
巨大的需求,产生技术改进的动力,工匠们开始有意识摸索如何更好地制造“炼焦废气”,经由管路外送,用作燃料,获得光明。
“炼焦废气”这个词太难听,于是人们根据产气来源,将这种气体,命名为“煤气”。
煤气有危险,因为人在较为密闭的空间闻多了煤气会昏厥、死亡。
煤气真的有危险,因为制造煤气的设备及其通气管道,有因为漏气、遇到明火而发生爆炸的可能。
但是,这种相对廉价的大规模照明方式,依旧让作场主们神往不已,夜间生产对夜间照明的强烈需求,支撑着工匠们不断完善这一照明技术。
当李笠率军在湘州、荆襄、沔北、淮北砍人时,这种新式照明技术,不断地改进。
当他在寒山扎根的时候,实用化的“煤气灯照明技术”,也具备了“工业照明”的能力。
所以,寒山堰旁的作场区,各作场的夜间照明,渐渐统一为煤气灯照明。
有一个专门的煤气作场,通过场内的各个“煤气制造器”(窑炉)制造煤气,然后通过统一铺设的管路,对各作场进行集中供气。
这样的集中供气、大规模照明方式,为各作场以及港区提供了廉价(相对)的夜间照明。
因为窑炉占地面积大,以及通气管道的布设颇为麻烦,所以煤气灯暂时无法用于家庭照明。
这就是由意外发展起来的煤气灯,不是李笠发明的技术,他只是在这一技术完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
所以他看着煤气灯,总有一种“这是黑科技”的感觉。
夜晚,灯火聚蚊虫,站在灯下的李笠,被蚊子叮得烦不胜烦,掏出怀表看看时间,随后离去。
不远处,是一个灯火辉煌的‘街区’,那里是一处“坊”,坊内酒肆、食肆以及风月场林立。
因为附近有向车站、港区供气的煤气作场,所以坊内也有了煤气灯,是个‘不夜坊’。
名字,也叫“不夜坊”。
不夜坊前不久才开张,开张前就做足了宣传:因为毗邻车站和码头,所以坊内商家都有煤气灯照明,夜如白昼。
夜如白昼,这可是连州廨都没有的待遇,是寒山城里除了作场区、港区之外,第一个拥有夜间充足照明的地方。
李笠自己府邸,都没有这个待遇,无他,煤气灯照明系统太庞大、太危险了,不适合家用。
不夜坊开张当晚,就凭着“煤气灯照明、夜如白昼”的噱头,以及正经的、不正经的‘服务’,引得客人纷至沓来,当晚客满。
之后也是如此,晚晚客满。
今晚,李笠便带着军中各项竞技的前三名,到不夜坊探个究竟。
他和随从一身便服,经由不夜坊西门入坊,进去后,却见街道两旁的长廊下,点着一盏盏煤气灯。
灯下有高脚坐具长椅,都坐满了人,全都是身着布衣的男子,年纪有大有小。
一个个身边放着布囊,聚精会神的看着手中书卷,廊下间断点着驱蚊艾草。
长廊有许多排,廊内有煤气灯,灯下同样坐满看书的人,以及出租书籍的小商贩。
还有‘公厕’,以及夜宵摊。
李笠目不转睛,继续向前走,这里是属于读书人的净土,是不夜坊提供的正经服务之一,他一个来花天酒地的俗人,得低调些。
穿过“西苑”,过了苑门,迎面扑来的,是欢声笑语,是花红酒绿,是莺莺燕燕。
煤气灯照亮了不夜坊,不夜坊里不但提供各种享受(收费),也提供夜间照明(免费),让无数莘莘学子,在漫长黑夜里找到了光明。
但李笠要的不仅仅是这个,他要让寒山,也成为不夜坊。
让无数寒人,在士庶天隔的黑夜里,在寒山这个不夜坊中,找到心中追寻的光明。




乱世栋梁 第十四章 原来如此
清晨,祖珽忽然惊醒,坐起身。
他记得今日要向李笠汇报事务,可不能迟到,转头一看,却见放在床边的座钟表盘里,指针走到了六点半的位置。
时间还早,还好,还好。
祖珽躺下,打算睡个回笼觉。
旁边的小娘子被他这么一折腾,也醒了,正要伺候恩客,得知恩客要再睡“半个小时”,便起来梳洗。
小娘子坐在窗边,沐浴着晨曦,祖珽看着这年轻的身体,觉得腹部一阵温热,但很快便消失,力不从心的感觉油然而生。
昨夜他已经尽兴,精疲力尽,现在想死灰复燃也不行了。
岁月不饶人,夜夜欢歌、白日依旧精力充沛的祖郎君,年纪已经上来了。
祖珽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往事历历在目,浮现在脑海里的人物,却都是他的枕边过客。
要说刺激,当然是他人之妇在一起刺激,倡家女子美则美矣,风尘气太重。
昔年,司马庆云那老匹夫欺人太甚,于是祖珽和狐朋狗友聚会时,特地请其女、已经嫁做人妇的司马娘子来赴宴。
用钱帛花了对方的眼,赚得司马氏心甘情愿和几位郎君轮流做“露水夫妻”。
这种事情,你情我愿,同样是花钱,可比花钱在倡家寻欢作乐刺激。
想着想着,祖珽想起昨日在这快活的经历,此处,为寒山城不夜坊里一个店家,花费可不便宜,不过,各种享受对得起这个价钱。
别的不说,就说“夜如白昼”的室内照明,饶是花天酒地惯了的祖珽,也不得不承认煤气灯的神奇。
煤气灯的火光,明亮而温和,数盏布局合适的煤气灯,就能把房间照得亮堂堂。
而获得这样的光明,据说成本不高,只是需要布设管道,加上“煤气发生炉”尺寸极大,又有爆炸的危险,所以不适合家用。
之前,煤气灯用于“工业照明”,现在,用于不夜坊这里的“商业照明”。
正是因为靠着煤气灯营造“夜如白昼”的氛围,不夜坊各商家以“彻夜不眠”(夜生活)作为卖点,吸引着无数过路商贾前来消费。
据说每晚不夜坊里的各商家都客满,想要享受这种“夜如白昼”的夜生活,还得提前预定位置,所以生意极其火爆。
从单父返回寒山述职的祖珽,及几位处理屯田事宜表现出色的同僚,若不是得彭城公提前安排,哪来如此机会,在不夜坊风流快活一晚。
不过,他到不夜坊后,并未只顾贪杯寻欢,四处走了一转,大概摸清楚了不夜坊的经营特点。
特点就是鱼龙混杂,不同身份、财力的人,都能在不夜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其一,囊中羞涩的穷酸子弟,可以背着一囊书,带着干粮,到不夜坊西苑的书棚,在煤气灯下看书,看个通宵都行,不收一文钱。
前提是宵禁以前入不夜坊,且直到宵禁解除,不得出去。
若没有书,现场租书也可以。
如此布置免费书棚,有赚名声的意思。
其二,兜里有几个钱的读书人,夜里想看书,可以约三五好友,凑钱在西苑的“书房”要个“标准间”,在那里彻夜看书。
标准间有厕所,有卧榻,也可以点宵夜,正适合几个读书人边看书边高谈阔论。
其三,兜里有闲钱的人,打算和三五好友夜不归宿,在外通宵达旦饮酒,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可以在不夜坊北苑要个“雅间”。
点几个酒菜,喝得酩酊大醉,在客房卧榻休息。
至于其他人,就是花钱买快活,有多少钱,就有多少快活,反正能想到的娱乐,在不夜坊里都有。
七点二十分,祖珽梳洗完毕,用完早餐,结束了露水姻缘,潇洒离去。
和几位睡眼惺忪的同僚碰了头,各自骑着马,出了北门,缓缓走在街道上。
街道另一边,一大片被围起来的空地边上,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兴奋地说着什么,其中不妨衣着考究之人。
“听说了么,不夜坊周边的地块,都已经卖...拍卖出去了,对,拍卖。”一人说着,其他人倒不意外,因为他们已经听说了。
另一人说:“我听说,这些地块,因为可以通煤气,又毗邻不夜坊,所以,都卖出了天价。”
“好像是能和不夜坊一般,彻夜经营吧,不是寻常住宅。”
又有人附和:“对呀,就是和不夜坊一样的,我听说,不夜坊开业两个多月来,生意火爆,客似云来,各商家说是日进斗金都不为过。”
“如今寒山的过往商贾越来越多,多得是有钱人愿意花钱,来个彻夜不眠,奈何不夜坊里店家有限,若是新开几个坊,生意不会差。”
“所以,周边那几片地,都拍...拍出了天价,一定下来,马上就要动工,赶在冬天以前开业...”
祖珽听着同僚议论,看着那还是空空如也的大片空地,只觉一阵眩晕。
他一直想知道,李笠借钱以实行大规模屯田,那么到底要如何还本息?
一开始,听说是要把运煤铁路抵押,他不信,因为铁路再贵,也抵不了那么多本息。
现在,他明白了。
卖地皮,把地皮卖出高价,而且其中还有别的价钱,不仅仅是地价。
林林种种,加起来的收入,就能换那巨额借贷的本息了。
不过,祖珽见过世面,所以他不认为世间没有哪块可出售的地皮,能够卖出天价。
但真的有,还是李笠凭空造出来的。
运煤铁路与泗水港口连接,车站和港区靠在一起,于是为了夜间装卸需要,建起“煤气作场”,向这两处地方供应煤气,点起煤气灯。
然后,在附近建不夜坊,向外界展示煤气灯的“商业应用前景”,不夜坊两个月来的生意火爆,有力地证明了煤气灯的光明前途。
所以,当州廨将不夜坊周边空地“拍卖”,允许建立新的“不夜坊”并向其供气时,这些地皮,价值自然就不一样了。
不仅如此,李笠承诺,经营各“不夜坊”的“业主”,未来可以获取煤气灯的经营许可。譬如,在其他大城建起“不夜坊”时,这些“业主”,有资格参与其中。
李笠的承诺,价值千金,所以这“经营许可”等同于参天大树般的摇钱树。
为了这个经营许可,豪商们自然把地皮给“竞拍”出天价。
他们花钱买的不仅仅是这几块地,买的其实是那“经营许可”。
于是,屯田所借钱粮,其归还的本息,通过李笠的几番操作,就这么解决了。
祖珽实在是没想到,李笠竟以如此方式来解决问题,感觉不费吹灰之力。
千言万语涌到嘴边,就只有四个字:原来如此。
。。。。。。
州廨听事,李笠在修出了异响的座钟,因为是小毛病,所以他就自己动手了。
带着资料过来的张铤,一开始还以为蹲在座钟后面的人是维修工,刚要抱怨为何给使君用的座钟这么容易坏,见是李笠本人,赶紧来劝:“君侯!若让属下们看见,可就没了官威。”
“座钟有异响,我才没官威。”李笠不以为然,头也不抬,伸出左手:“螺丝批,一字的。”
张铤见旁边打开的工具包里放着许多工具,赶紧拿起个一字螺丝批递过去。
不一会,搞定,李笠把座钟后盖装好,将座钟摆正,再把工具包收拾好:“新产品,毛病多,不要见怪。”
张铤又劝:“君侯擅长器械,可也得看场合呀。”
“无妨,效率第一,我听不得这异响,赶紧收拾才行...这资料...我不是看过了?你有何事?”
张铤见左右无人,便说:“君侯神通广大,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欠款要还的本息给解决了。”
“你要说的不是这个吧?”
“咳咳,方才下官收到一些消息,也就是,听到建康城里的一些风声。”
李笠正色道:“说来听听。”
“正所谓咬人的狗不叫,回京后一直没有动静的南郡王,似乎要有动作了。”
“都弄到满城风雨了,他的动作还有效么?”李笠表示怀疑。
张铤摇摇头:“不,这动静,寻常人听不到。”
“你的判断?”李笠最近用脑过多,不想费心琢磨建康那边的暗流涌动,毕竟之前就已经让张铤来盯着建康动静。
“君侯,建康那边具体会不会出事,谁也说不准,或许,其他人有所应对也说不定。”
张铤简要的说起来:“君侯是知道的,鄱阳王作为辅政之一,其实有不少人不服气,皇帝的皇叔们对此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南郡王作为先帝嫡子,皇帝嫡亲叔叔,当初就有突然回京之举,可见心思非同一般,如今回了建康,那是迟早要搞事的。”
“他要对付谁?当然是鄱阳王,不过鄱阳王也不是傻子,明里暗里,这对堂叔侄少不了较劲。”
李笠问:“文斗,武斗?”
“权力斗争,只有你死我活,下官会密切关注建康动静,请君侯放心..不过...还请君侯心里有个数,早做准备。”
李笠含糊其辞,点点头:“我明白。”
张铤也不多说,看着李笠,心中暗暗发誓:这次,我一定要抓住机会。
不会让你再把事情给搅乱了!




乱世栋梁 第十五章 错觉
上午,官邸箭堂,李笠监督儿子李昉练跳绳,进行体育锻炼。
李昕年近八岁,按照李笠的要求,平日多吃虾(虾壳补钙),多晒太阳(有助于钙质吸收)。
加上父母身材也高,先天优势加上后天增补,所以个子比同龄人平均身材明显高一些,也壮实些。
如今小家伙还未到发育的年龄,等到‘抽条’的时候,增高的速度会很明显。
李笠见儿子认真锻炼,很满意,虽然李昉已经开了蒙,若按主流的做法,该终日读书,争取洗去身上的武人(出身)气息,变得文绉绉起来。
但李笠认为这没什么用,不是说读书没用,是因为融入士族的努力完全无用,因为在士族看来,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其所处阶层。
出身微寒的李笠,即便位至徐州牧,爵位彭城郡公,但祖上是渔民、吏户,所以就属于卑贱之人。
儿子李昉在士族眼中,依旧是卑贱之人,想要挤进他们的圈子,简直是妄想。
更别说联姻,没有任何士族,愿意把女儿嫁给李笠的儿子李昉,因为在他们眼中,李昉没这个资格取高贵的士族女郎。
这不是李笠妄自菲薄,自东晋以来,无数事迹证明,士族对于其他阶层的歧视,是真实存在的,延续至今。
其中,还包括对武人的双重歧视。
所以,李笠不会因为自己当了州牧、爵位是郡公,就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和士族们平起平坐。
他不打算做“无用功”,不会试图和士族搞好关系,譬如联姻。
李笠不认为自己和儿子在所谓高门甲族面前低人一等,儿子将来,不会低声下气去娶任何一个士族女郎。
纳妾时,倒是可以考虑一下。
李笠认为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一群皮毛华丽的绵羊,有什么资格歧视浑身伤疤的强壮猛虎?
做人不能忘本,他能有今天,靠的是军功,跟随在身边的人,也都是微寒武人,他不会背叛自己的出身,不会背叛自己的追随者。
忘了立身之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既得不到士族的接纳,也得不到武人们的追随。
儿子将来要继承家业,也不能忘本,不能是无脑莽夫,也不能成为文弱书生。
所以一定要博学多识、弓马娴熟,妥妥的武德充沛。
然而,真的能做到么?
这可是连皇帝都要把皇族融入士族圈的时代啊...
李笠若有所思,见儿子跳完一组,便递去汗巾:“不错,有进步,休息一下,不能原地站立,慢走。”
“嗯。”李昉得了阿耶夸赞,心中高兴,来回走动,缓缓气。
“明日,阿耶带你们去摆摊,换一身布衣,如小贩一般,不会让人认出来的,你想摆什么摊?”
李昉闻言大喜:“摆食摊,卖凉虾!”
随后想到了什么,眼神一暗:“娘知道了,会不高兴的。”
“你们高兴就行嘛,有阿耶在,莫要担心。”李笠笑起来,李昉见有阿耶做主,用力点头:“嗯!”
堂堂徐州牧、彭城郡公,居然带着儿女们去摆摊,这事情传出去,怕不是成为“梁国之耻”,把朝廷的脸都给丢尽了。
但李笠不在乎,只要儿女们高兴,知道民间疾苦,就行。
他读史书时,发现很多昏君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譬如摆摊,所以他琢磨着莫非这些皇帝小时候的天性被压制太久,以至于无人管束之后就放飞自我?
说来也是,哪怕到了后世,小孩子们邺很喜欢玩“过家家”游戏。
而他发现儿子李昉、李旿对于摆摊这种“角色扮演游戏”很感兴趣,所以决定“堵不如疏”,让儿子过过瘾,顺便了解一下民间疾苦。
1...197198199200201...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