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就算要以宗室长辈来辅政,也该是湘东王,而不是鄱阳王。
萧大连越想越生气,不由得握紧双拳,最近他掌握了一些证据,似乎能证明,去年年初建康元宵灯会的事变,幕后主使,是鄱阳王父子。
而不是昭明太子长房一系的萧栋、萧桥、萧樛三兄弟。
元宵灯会那晚事变,桂阳王萧大成等宗室遇害,又有人因此受牵连,丢了性命。
当时,都说幕后主使是昭明太子长房一系的萧栋、萧桥、萧樛三兄弟,但三人拒不认罪,声称是被人陷害。
但最后,这三人还是难逃一死,萧大连当时就认为这案子有些蹊跷,现在一想,肯定是鄱阳王父子暗中搞鬼。
他判断出对方的想法:意图铲除异己,把持朝政,然后...
“嘭”的一声,萧大连一拳砸在案上,脱口而出:“休想,你父子二人休想!”





乱世栋梁 第八章 天行有常
寒山,州廨听事,为案牍劳形的李笠,起身来回走动,舒展筋骨,走着走着,转到隔壁。
隔壁房间,几个工匠正在拆计时漏刻(水漏)。
漏刻是这个时代常用的计时工具,为三级平台,其上各放着一个“漏”(有孔的壶)。
加上地面放着的一个壶(受水壶),及其里面的“刻”(带着刻度的浮箭),构成漏刻。
最高一级平台,放着的“漏壶”为日天壶(日壶),其水漏入次一级“漏壶”,此漏壶名为夜天壶(夜壶)。
夜天壶的水漏入最低一级平台上的漏壶“平水壶”,平水壶里的水,漏入地面上的受水壶。
受水壶里有一块浮板,浮板上竖着一个带刻度的“箭尺”,即浮箭。
当受水壶里水位缓慢上涨,箭尺便跟着上浮,根据其刻度(以受水壶某个位置作为参照物)便可知道当前时间。
之所以要用三个漏壶,是为了确保水的均速流动,精心制作的漏刻,其计时精度还是不错的。
李笠在一旁看,看着看着,走了神,想到时局。
梁国已经和周国握手言和,两国承认国土现状,并交换俘虏。
当然,俘虏的身份都比较高,不是寻常人。
被俘的梁国人之中包括益、梁沦陷时被俘的梁国宗室,这之中只要还活着的人,都悉数返回梁国。
对应的是,周国俘虏的魏国(当时是魏国)俘虏(主要是官员、将领),也都送回周国。
对于交换俘虏一事,李笠觉得有些不值。
因为被他俘虏的杨忠和贺若敦,已经“获释回国”,如同放虎归山。
而周国接回来的富贵宗室,不过是一群‘绵羊’,带不得兵,镇不住场子。
但政治账算一算,倒是很划得来的:两国握手言和,接下来,各自都能集中精力,对付齐国。
天下三分,国力最强的齐国,和“老二”梁国、“老三”周国都处于敌对状态,看来,即将顾此失彼,距离亡国不远了?
李笠觉得未必,因为齐国国力远超梁、周两国。
齐国拥有河北地区,在这个时代,河北就是天下(中原视角)最富庶的地方,人口密集,沃野千里,等同于后世长三角地区。
又有河南这个传统的“中原地区”,人口和耕地同样很多。
所以齐国的税收和人力资源充沛,兵员和粮食多,‘血条厚’。
又有并朔之地,马匹多,有晋阳要地,可对关中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战争潜力,齐国都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
如果应对得当,齐国同时防御梁国、周国的进攻,不成问题。
而梁国和周国,不可能结成真正的同盟,如今握手言和,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相比齐国,梁国虽然幅员辽阔,光看国土面积(估算)甚至超过齐国,然而人口、耕地面积根本就不能和对方比。
又因为没有传统的产马地,骑兵数量处于下风,防御作战倒还行,进攻的话(进攻河南河北),底气不足。
加上连年征战,粮食储备不足,梁国能够有今天的局面,是靠着一次次堪称奇迹的战斗,这其中,还多亏了李笠的神奇表现。
但某个将领的神奇表现,也无法弥补两国之间明显的国力差距,如今梁国只能见好就收,先把两淮经营好,不能贪。
周国就是之前的西魏,虽然占据关中,但同样是守有余,攻不足,除非齐国自己内部出问题,所以,三足鼎立的态势,还会持续下去。
但是,不代表三国之间就会相安无事。
因为周国和梁国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暗弱,大权旁落。
去年,周国代魏,结果到了秋天,皇位还没坐热的年轻皇帝宇文觉,就被辅政权臣、堂兄宇文护给废了,随后‘暴毙’。
新帝登基,依旧是个傀儡,大权依旧牢牢握在宇文护手中。
权臣架空皇帝,行废立,意味着周国的权力斗争会很激烈,皇族和各路权贵之间的矛盾,皇族内部的矛盾,一旦发作,那也是要命的。
周国是这样,梁国呢?
小皇帝没有亲政,也没法亲政,大权由几位辅政大臣暂时“代理”。
其中,鄱阳王萧范的地位愈发稳固,而且,抓权的力度越来越大。
千百年来的历史表明,辅政大臣之间迟早要相互倾轧,最后由一人独揽大权,然后...
然而,鄱阳王并非帝系宗室,他要掌握大权,诸位皇叔们不可能服。
所以,梁国本身也有隐患,一旦发作起来,搞不好就是诸王混战,届时不被齐国趁火打劫就不错了。
想到这里,李笠觉得有些无奈,现在的‘国际局势’表明,三国之间谁犯的错误最少,谁就更有可能笑到最后。
但最让他觉得意外的是,周国的权臣居然在掌权不到一年就废立皇帝。
前年,西魏权臣宇文泰去世,其嫡子宇文觉才十五六岁,镇不住场子,于是宇文泰让侄儿宇文护辅佐。
宇文护虽然和宇文觉是堂兄弟,但据说宇文护年过四旬,和堂弟宇文觉的年龄差更像是父子。
后来,宇文护操办了魏帝禅让、周国建立等一系列活动,堂弟宇文觉成了天王,后来改称皇帝。
去年,是周国建立的元年,也是皇帝宇文觉登基元年,结果一年都不到,就被堂兄给废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
李笠不了解周国的情况,零星听到的消息很少,所以他不清楚宇文护到底是怎么想的,亦或是面临何种局面,要如此行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宇文泰临终前让侄儿辅佐自己的儿子,是要兄弟同心,不太可能默认侄儿“看着办”,废掉自己的儿子,另外再立一个。
将心比心,李笠觉得自己若是现在不久于人世,而黄姈也去世了,他也只能让侄儿李昕辅佐自己嫡长子李昉,继承家业。
若李昕为了守住李家家业,对付外人无所不用其极,还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可若是李昕把李昉干掉,另外立庶长子李旿为新主,那就不对头了。
李笠思来想去,觉得大概是无上权力的诱惑太大,任何人哪怕只是握在手中一刻,就不想松手。
或许宇文护觉得,自己在关键时刻铲除异己、保住了基业,让堂弟坐稳位置,还当了皇帝,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权贵,功劳、苦劳、疲劳都有。
现在,堂弟要过河拆桥,这算什么?
宇文护是这样,鄱阳王萧范呢?
想到这里,李笠眉头紧锁,南郡王萧大连已经回京,这位是小皇帝的嫡亲叔叔,当年皇位“兄终弟及”的第一候选人。
回了京,建康城里迟早会再起风波。
他正思索间,一名吏员来报:“使君,座钟已经装好了。”
李笠点点头,转回听事,却见自己座位右手边,已经放了一个一人高的座钟。
这是经典造型的座钟,已经制作出来了。
李笠坐回自己的位置,看着旁边的座钟,看着表盘上转动的时针、分针、秒针,很满意。
他习惯看时间,以确保自己的工作效率,然而这个时代没有钟表,常用计时工具是漏刻。
但漏刻的水滴(水流)声让他抓狂,不能放在身边,那么想看时间颇为麻烦。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他的技术工人们做出了钟表。
机械钟表的结构核心是擒纵装置(擒纵器),擒纵装置可以实现齿轮的匀速旋转,这是确保钟表准时的基础。
擒纵装置的结构有很多种,经典(常见)结构的擒纵器和钟表结构,他拆小闹钟(机械式)时见过。
然而,知道原理和制作出实用的装置是两回事,所以经过无数人的十几年努力,他终于拥有了一个像样的计时装置:钟表。
钟表运行时也有声音,但“嘀嗒”声听在李笠耳中,比起漏刻的“嘀嗒”声悦耳了不知多少倍。
看着眼前大量公文,李笠抖起精神,继续批阅。
《荀子天论》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所以对于李笠而言,无论当权的是奸臣、忠臣,无论皇帝是昏君、明君、暴君,他都会按着自己的“节奏”行事。
就像钟表一样,嘀嗒、嘀嗒,均速运转,不受天气影响,不受外界干扰。




乱世栋梁 第九章 量化
上午,寒山城外马场,一处场地里,正在进行骑兵战术练习。
五十名骑兵,分成五列纵队,在场地里行进,随着一声号响,他们开始在行进间变换队形:排成一个密集横队。
马与马之间距离很近,大概只容一匹马通过,骑兵们列队经过地面一道横线,随后开始冲锋,如同一堵墙,向前推进。
横线旁聚集着一群人,为‘技术小组’,对这五十名骑兵的队形变换以及列队冲锋进行记录,譬如计时。
横队经过横线时,他们按下秒表按钮,开始计时。
当横队跨过终点的横线那一瞬间,手持秒表的人再次按下按钮,停止计时。
不一会,第二队五十名骑兵进行横队冲锋,技术小组继续计时,记录五列纵队变成一行横队所需时间,以及完成冲锋的耗时。
小组之中,段韶脖子挂着个怀表,不过怀表被他用左手拿着,拇指虚按在按钮处,两眼盯着场地里的骑兵。
阳光正烈,所以人人带着个草帽,仿佛冒着烈日下地干活的农夫。
亦或是后世操场边,拿着秒表守终点,记录学生们跑圈成绩的体育老师。
不过他们实际要干的活,是观察骑兵横队战术的施展过程,记录各阶段的耗时,接连观察许多次,归纳出“平均耗时”等数据。
技术小组有不少,各自分工,通过观察骑兵们的训练,对常见的骑兵战术进行“量化”,以便为其“优化”提供详实的数据和改进意见。
最终目的,就是制定出‘教学大纲’,能更高效训练出大量合格(堪用)骑兵。
真的是这样么?
段韶最近经常这么问自己,他看着骑兵们演练横队冲锋,看着手中的秒表,思考起来。
所谓横队冲锋,为骑兵排成三排横队,每一队中,马与马之间以较窄间距排列,前后三排,排与排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距离。
这样的密集横队发动冲锋,如同一堵墙,可以‘碾碎’迎面冲来、阵型松散的敌骑。
这一结论,是经过实战检验的,但横队冲锋并不是万能的战术,适用范围有限,若生搬硬套,很容易吃败仗。
因为横队冲锋的强项是正面冲击厉害,弱点是侧翼无防护,与敌军骑兵交战时,一旦敌骑四散,不正面交锋,这一战术瞬间失效。
若对方以游骑袭击横队侧翼,横队很容易崩溃。
两军交战时,对手若第一次碰到密集横队冲锋,如果时间紧迫,可能下意识选择正面迎战,然后被打得落花流水。
对方吃了亏之后,肯定会很快找出破解之法,骑兵不正面交锋,而是四散围攻。
所以,发动横队冲锋时,一定要抓住战机,迫使对方骑兵不得不正面迎战。
这是临阵应变的用法,而横队本身的形成以及保持队形冲锋,也有讲究。
段韶所在‘技术小组’,就要琢磨横队冲锋到底有什么讲究和注意事项,这需要借助计时工具——秒表。
作为一个战术,横队冲锋需要“优化”,但想要优化,就得先“量化”,才能让学员们理解。
所谓量化,指的是对内容进行数量化描述,譬如,把粮食从甲处搬运到乙处,那么粮食有多少,甲、乙两地距离有多远,就是要量化的内容。
或者,若说一个人跑得很快,那么到底有多快?
三十步距离冲刺跑,要花多少时间?一里距离的耐力跑,又要花多少时间?
测出耗时,算出奔跑速度,这就是量化。
关于骑兵的战术,有不止一个技术小组来进行“量化”,譬如将横队冲锋战术从集结、列阵、准备冲锋的所需平均时间统计出来。
与此同时,对于战马的训练,也要通过名为“钟表”的计时工具进行“量化”,测量马的奔跑速度是多少。
所谓奔跑,包括短距离冲刺,以及长距离小跑。
通过“量化”,人们就可以很直观的知道一匹马的速度有多快,而不是靠词语来形容,譬如“疾如闪电”等。
与此同时,各种骑术动作,譬如绕桩、连续跨越障碍的完成有多灵活,因为有了更精密的计时工具,所以能够“量化”。
通过不断地“量化”,分析各类骑兵战术的细节,并进行优化,总结出技术要点,整理成册(教学内容),以便让骑兵们学习,并进行针对性训练。
这个“整理成册”,就是技术小组们的职责,之所以要如此折腾,就是要建立一个“骑兵训练体系”。
对从没有骑马经历的新兵进行至少三年训练(训练强度不能低),使其具备合格的骑兵作战能力。
能够靠着集体作战(战术配合),和自幼在马背上长大的那些北地骑兵正面对抗,至少不落下风。
也就是以低成本、骑战技术水平及格的‘量产骑兵’,对抗那些骁勇善战的北地骑兵。
此为李笠的规划。
一开始,段韶对李笠的异想天开不以为然,可两三年过去,这种思路下训练出来的骑兵,至少以实战表现证明,行得通。
尤其是李笠以横队冲锋,击败可朱混元的骑兵,段韶得知消息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可朱混元是打了几十年仗的宿将,善用骑兵,不可能看不出横队冲锋的弱点。
却依旧败于横队冲锋之下,只能说当时可朱混元别无选择,即李笠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发动横队冲锋,让可朱混元被迫正面迎战。
这一战对段韶的触动很大,若说几年前他败给李笠,纯属李笠玩阴的用水攻。
现在,可朱混元败给李笠,是在野地浪战、正面对决的情况下兵败身亡,李笠能力的增长,由此可见一斑。
更别说李笠一个渔家子,居然实现了骑兵突袭邺城得手的战果。
总总迹象表明,这个一开始打仗只会玩水攻的家伙,现在,已经是能指挥骑兵作战的出色将领了。
横队冲锋结束,段韶按下秒表,记下时间,看着四周热火朝天的训练场景,忽然有一种陌生的感觉。
他从小就骑马,打了几十年的仗,其中多为骑兵作战。
所以对于骑兵作战的各种战术了若指掌,却从没想过,要把骑兵如何打仗进行“量化”。
将各种战术细化、优化,然后把实施过程、细节、注意事项,如同教书一般,教授给无数学生。
他在这里当了几年的阶下囚(软禁),眼看着李笠的‘骑兵学校’越办规模越大,不由得期盼起来。
以如此训练方式练出来的骑兵,能强到何种地步?
段韶不知道,他认为骑兵能不能打,首先看兵源,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的边地青年,就是最好的骑兵种子。
只有兵源好,加上不缺马,才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李笠却有不同看法,一些奇谈怪论,此刻再次回荡在段韶耳边:
“战场搏杀,是很专业的技术,而军人,是一种职业,无非是特殊些的特殊职业。”
“既然是一种职业,那么,一个完善、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能培训出合格的从业者!”




乱世栋梁 第十章 模范
训练场,十名学员骑着独轮车,手提训练矛,在同样骑着独轮车的教官指挥下,演练编队战术,其他学员在围栏外观看。
李笠亦在其中,看着骑独轮车练习骑兵战术的学员,有一种出戏的感觉。
然而作为“骑独轮车练骑兵战术”这一训练(教学)方式的制定者,李笠是不可能吐槽自己的。
骑独轮车练骑射、练骑兵战术,这一训练方式,实行了十来年,效果不错,所以才一直坚持下来。
如此做的原因,其一是省钱:独轮车的造价和维护费用、使用成本,远比活马低得多,所以能够有效降低训练成本。
其二是效果尚可:骑兵战术是动态的,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是如此,学员骑独轮车练习,可以培养相关战术意识。
训练出战术意识,这才是训练最终目的。
其三是安全、训练效率高:独轮车制作简单、便宜,只要有合适的场地,可以让数百人同时训练,而不会被马匹数量制约。
坠马和坠车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段韶在旁边看着,对这种极其搞笑的训练方式,不知该说什么。
他第一次见的时候,心中鄙夷不已,可经过数年下来,他发现这种办法还是可以的。
教官能以此演示骑战的各种基本动作和招式,也可以靠着这种训练方式,演示编队战术,并带着学员进行练习。
且受重伤风险低,毕竟对于新手而言,既要驾驭马匹,又要练习战术,容易顾此失彼,一旦坠马,很容易因伤残疾。
最主要的就是训练成本低、训练效率高,既可以练技术,也可以练战术(战术意识)。
“你去过作场么?”李笠问,往外走去,段韶跟在旁边,摇摇头:“没有。”
他是被软禁的囚徒,有人盯着,就怕他逃跑,所以活动区域很少。
李笠意识到这点,便说:“我认为,在作场做工,和在军队当兵,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某种职业的从业者。”
段韶没吭声,听对方继续说下去。
“所以,对工人进行上岗培训,和对兵卒进行作战训练,都是职业教育,那么,一个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是批量培养合格从业者的必要条件。”
“既然是教学、训练,就需要教学大纲,训练大纲,这需要完善,你们的职责,就是如此。”
“说到教育,得分为几个阶段,循序渐进,一如教人读书那般,一开始是启蒙教育,即开蒙。”
“用在骑兵上,开蒙就是先学骑马,做到骑马代步的水平,这是骑乘学习阶段。”
“学会骑马,就开始学骑马作战,首先学习个人骑战技术,这是技术学习阶段,当然,学员可以是精通长短兵格斗的步兵,有基础,上手会很快。”
“个人的骑战技术练好了,再学习集体配合作战,这是战术学习阶段。”
“每个阶段为一年,加上新兵训练,训练基本的队列、体能和兵击基础,耗时一年,共计四年,毕业后,就是一个合格的骑兵。”
“当然,骑术的练习,可以贯穿全年,还得学如何照顾坐骑。”
“如何把这四年的教学安排好,以及这四年要怎么训练,就是教学、训练大纲的责任,需要将细节完善,你可得多提意见。”
李笠这么说,段韶只能点头,他一个阶下囚,闲着也是闲着,能够研究骑兵战术,也算是打发时间的不错选择。
说完了教学、训练,李笠开始说他理解下的骑兵编制。
战术需要人来实施,而军队作战,靠的是集体的力量,所以,战术其实依靠于各级编队施展,不同的编队,适用不同的战术。
李笠经过多年总结,把骑兵的编制进行改良,和官军的常见编制不同:
联队(三个大队,约一千六百人)>大队(三个中队,约五百余人)>中队(三个小队,约一百六十余人)>小队(五个什,共计五十余人)。
骑兵战术,依据这四个级别编制的兵力有所细分。
与此同时,对于骑兵,李笠根据训练难度,以及承担的作战任务,进行了分类:
入门骑兵:马刀骑兵,主战兵器为骑兵刀,执行巡逻、警戒、侦察等打杂任务,因为用的是刀,一般无法和敌骑交锋;
普通骑兵:矛骑兵,由马刀骑兵“升级”而来,能使用矛进行骑战,承担骑兵对战任务;
高级骑兵:槊骑兵,由矛骑兵“升级”而来,能把槊(长度超过一丈八尺的矛)用好,是全能骑兵,马披甲,就是具装甲骑;
无论哪种骑兵,都要练习骑射,所以合格的马刀骑兵,可以承担“弓骑兵”的角色。
训练时,第一年新兵期,新兵在练习队列、力量的同时,就得开始练习步射,打基础。
编制和兵种定下来,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教学,定下“学时”,在规定年限内,保证伙食,把一个可能连马都没见过的普通农民,训练成堪用的骑兵。
1...195196197198199...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