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莫非妹夫想带回去收了,却碍于脸面?
那我这个妻兄可得仗义相助呀!
黄?想讨好李笠,便策马靠近,大声说:“君侯,有人求救。”
李笠闻言看着妻兄,觉得对方大概是想捞两个女人回去尝鲜,便说:“嗯,你看着办吧。”
黄?怕李笠想差了,赶紧申明:“君侯,战利品也罢,救人一命也罢,如何能让末将处置?”
李笠闻言一愣,发现一大票人都看着自己,眼光别有意味,决定装聋作哑:
“嗯?她不是骂我们么?我又听不懂她们说什么,万一言语间有了误会,难办呀。”
“君侯,救人一命,功德无量。”黄?装疯卖傻,张轱辘等人听了想笑,又不敢笑。
李笠继续绕:“这小娘子身子骨弱,万一回去半路上一命呜呼,岂不是作孽?我看,没必要。”
黄?铁了心要讨好妹夫,毕竟光靠妹妹可不稳,自己做兄长的要另辟蹊径才行,接着说:
“君侯,这两位小娘子,怕不是某个齐将的女眷,若带回去,指认一二,说不定,能抓到乔装打扮的漏网之鱼。”
李笠听到这里,确定对方不是想留着自己‘用’,而是要借花献佛,又瞥了黄?一眼,心中震惊:
你给你妹夫找小三...不怕你妹妹发飙的么?
我带这两个回去,万一四娘提刀追着我砍,跟我要死要活,如何是好?你来挡刀么?
“不如这样,末将先安排她二人坐马车一起走,回去后如何发落...”黄?说着说着,笑起来:“就见机行事了。”
李笠闻言,不由得又瞥了一眼妻兄,心道:见机行事?好一个见机行事!





乱世栋梁 第十八章 功劳
午后,化作焦土的齐军大营,此时已被梁军占据,鄱阳世子萧嗣及许多梁军将领,正接见一名俘虏。
此人,是齐国宗室重臣、清河郡王高岳,可谓当今齐国国君的左膀右臂。
被俘的高岳虽然狼狈,却依旧昂着头,挺着胸,竭尽全力保持自己的尊严,哪怕,败军之将的尊严已经所剩无几。
他被人带到梁军将领面前,前方,居中坐在胡床上的一个胖子,年约三十来岁,见了高岳近前,起身,然后居然让人给他松绑。
高岳得旁人告知,说此人就是梁国鄱阳王世子萧嗣时,不由得多看了对方一眼。
“原来是清河王,失敬、失敬,请坐。”
萧嗣笑道,请高岳就坐,坐的同样是胡床。
事已至此,高岳也不含糊,坐下后一动不动。
两人语言不通,所以得人担任‘通事’,居中传话。
萧嗣不打算羞辱对方,因为这没意思,但两人素无交情,又是敌对关系,所以寒暄的话也没意思。
“不知浈阳侯在邺城可好?”萧嗣问,高岳很快反应过来,对方问的是昔年寒山大败被俘的梁军主帅、浈阳侯萧渊明。
萧渊明到邺城后,颇受礼遇,迄今都好吃好喝‘养’着,高岳便回答:
“浈阳侯在邺城很好,朝廷礼遇有加。”
“多谢清河王相告。”萧嗣微笑着说,“既然浈阳侯在邺城安好,那么寡人认为,清河王到了建康,也会无忧无虑的。”
“接下来,请清河王随寡人,到建康走一遭吧,一路上颠簸劳累,也是没办法,还请清河王见谅。”
高岳没吭声,满是不甘和无奈,他没想到自己打了十几年仗,居然会折在这里。
看着眼前这位三十岁出头的梁国宗室,他有些话想问,却问不出口。
萧嗣之父鄱阳王萧范,这几年坐镇淮南,高岳大概了解一些鄱阳王父子的情况。
前年年底、去年年初,朝廷派兵攻打淮南,鄱阳王父子率军抵抗,齐国没占到什么便宜,所以退军。
当时高岳并未在前线,但看梁军表现,感觉这对父子,用兵不是胆子很大的样子。
至于是谨慎还是无能,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他很难想象此次梁军竟如此胆大,敢施展如此匪夷所思的奇袭,认为可能此次奇袭的谋划是另有其人。
但就算问,又能如何?已经败了,再问,恐怕是自取其辱。
想着想着,高岳想到了拼死护送他突围的部曲们,这些部曲已经竭尽全力作战,悉数战死,没一个投降、逃跑。
这样也好,他被俘的消息传到邺城,这些部曲若活着,恐怕家眷都要被牵连。
萧嗣见高岳一脸灰败,知道败军之将没了精神气,也不多说,让人带高岳下去休息,当然,必要的看守是要有的。
回想此次作战,萧嗣依旧兴奋不已,不仅活捉了敌军主帅,还击杀、俘虏不少将领,要活的有人,要死的有首级。
并且收缴了许多印信、旗号,足以证明这支数万人规模的军队,被他率领骑兵突袭成功,歼灭大半。
如此一来,彭城没了援军,真要全力进攻,必能拿下。
但是,拿下了又能如何?朝廷没那么多兵力以及人力物力来守彭城,除非是五年前。
“彭城没了援军,我军只要全力进攻,必能拿下。”李笠如是说,其他将领默默点头。
此刻,他们聚在一起,说着战事,一个个眉飞色舞,众人对于李笠的敬佩之心,有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可攻下了彭城,又能如何,齐国必然反扑,这彭城,守还是不守?”李笠自问自答,“守,要守住的话,得投入多少兵力,多少人力物力?朝廷撑得住么?撑不住。”
“不守,那何必攻呢?是为了向齐国证明,官军能轻松攻下彭城?好,这样一来,人家肯定拼了命,都要把武州等淮北州郡抢了去,以作徐州屏障。”
李笠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既然朝廷无力与齐国决战、争夺淮北全境乃至河南,那么,彭城这个要地,就不能轻易碰。
是“不能轻易碰”,不是“不能碰”。
此次出征,主要目的是收复武州等淮北州郡,毕竟这是梁国国土,师出有名。
虽然齐国必定反扑,但防守下邳的难度,比防守彭城的难度要低许多。
下邳在泗水边上,下游是宿豫,且距离泗水入淮口不算远,全据淮水南岸的梁军,完全可以靠舟师走水路经宿豫增援下邳,和齐军对耗。
但要增援彭城,从淮水一线出发就太远了,船队半路上很容易被拦截,一旦增援断绝,孤城迟早要沦陷。
所以,即便是防守,也要依托下邳进行防守,若守‘深入敌境’的彭城,很难守得住,除非付出极大代价。
李笠说了一通,诸将毫无反对意见,此次突袭,都是李笠的谋划才得以大获成功,众人高兴之余,哪里会质疑李笠的判断。
此战歼灭敌军无数,俘获大量战马、驮马不说,还斩获不少‘值军功’的首级,俘获许多将领、官员。
大伙都立了功,不枉费一番冒险,即将班师,接下来依托下邳和齐军对耗,胜算还是很大的。
毕竟,有李笠在,好歹能打个平手!
李笠见诸位“客户”得了‘红利’,对自己信赖有加,颇为满意: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虽然给人当‘代练’、‘操盘手’,有沦为‘工具人’的可能,但事情只要开了头,后续只要操作得当,那事态的发展,可就由不得高官们说了算。
因为李笠有自己的主意:你们投钱进私募,惦记的是高利息、高分红、高收益,而我惦记的,是你们的本金哟!
远处,在外围戒备的彭均,见四周平静,想来没有敌军来袭,便琢磨起事情来。
梁森见其眉头紧锁,便问:“想什么呢?”
“我为李郎不值。”
“此话怎讲?”
“明明他最有本事,明明是他拟定的谋略,结果,结果还得请鄱阳世子来带头,拉队伍。”彭均说着说着,愤愤不平起来。
“我就担心,日后朝廷把他当拉车的牛,让一帮子...”彭均说到这里,看看左右,确定没有其他人,继续说。
“我就担心,朝廷把他当拉车的牛,拉着一帮子草包刷功劳,他辛辛苦苦、累死累活,只得一桶草吃,别人,却靠着舒舒服服刷来的功劳,升官进爵。”
梁森听了,笑了笑:“我们不也是坐车的草包么?”
“啊?我、我不是这个意思...”彭均有些尴尬,梁森笑道:“我不是骂你,我以前也想不通。”
“那....”彭均不明白。
“我问你,我们,包括李郎,在那些达官显贵、高门甲族眼里,是什么?”
彭均回答:“呃...大概是草芥吧。”
“不,是牲畜,是拉车的牛,是拉磨的驴,是看门、打猎的狗,是捉老鼠的猫。”
梁森淡淡的说着,语气轻松,和说话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彭均闻言双手紧握。
“人家,根本就看不起我们这种出身的人,我们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一头能干活的牲畜。”
“这种看不起,是与生俱来的,你看看,大梁开国时的勋臣,那些没能和士族联姻,子弟没能从文弄出名声的,现在,子孙有名气么?还能有像样官职么?”
“朝廷,根本就看不起没有根基的寒人武将,即便武将立了再大功勋,他们依旧是权贵眼中的牲畜,是用来干活的。”
“谁家会和干活的牲畜一起同席用餐、平起平坐?算了吧....”
彭均闻言又愤愤不平起来:“那,那往后呢?李郎就只能给他们当拉车的牛?我们,就只能当看门的狗?”
“凭什么,那些贵族子弟在建康安安稳稳过快活日子做人上人,我们辛辛苦苦在战场厮杀,累死累活,还低人一等?”
“凭什么?凭出身呗。”梁森笑着摆摆手,“你以为你凭本事,就能和人家平起平坐?错!想要平起平坐,看的是出身,看的是祖宗!”
彭均嘟囔着:“祖宗?祖宗又如何?兵荒马乱时,祖宗会显灵,杀退敌人、保子孙平安?”
“侯景祸乱建康时,怎么没见这帮人上人的祖宗跳出来,把逆贼赶跑?这时候讲祖宗有什么用?”
梁森回答:“所以呀,我们这些出身寒微的武将,朝廷用得着的时候就拿来用,用不着了,就在角落里蹲着。”
“我不服!”彭均嚷嚷着,梁森耸耸肩:“我也不服,李郎也不服。”
“那...”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拉项目呀。”
彭均知道“拉项目”是李笠独创的口头禅,便问:“还拉项目?拉什么项目?”
“仗都打到这份上了,莫不是再打彭城?不是说彭城是个蜂窝、捅不得么?再拉项目?”
“再拉下去,齐国主力倾巢而出,到时候不要说淮北武州,就是淮南都未必保得住了。”
梁森摇摇头:“不一定是这个,我哪知道该如何,但李郎一定会有办法的,他也知道,什么是鸟尽弓藏。”
他抬头看着天,喃喃着,仿佛是自言自语:“若鸟不尽,那么,弓,就不用藏了。”
听到这里,彭均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不就是养寇自重么?
那要如何养?万一搞砸了,那不就变成养虎为患了?




乱世栋梁 第十九章 见机行事
夜朦胧,野地里,梁军临时宿营地,李笠坐在篝火旁烤火,思考着事情。
他抽空审问了不少俘虏,获得了不少有用的消息,其中,关于齐国国内的一些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也就是说,他的‘情报’有了更新,由此发现,自己之前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之前齐国先进攻淮南,结果无功而返。
后来李笠向天子献策,目的是收复淮北失地,具体如下:
其一,先发制人,北伐收复淮北失地,这需要沔北梁军东出、攻打齐国河南颍川以做策应。
其二,北伐军歼灭齐国一支援军,为己方布置淮北防线争取时间。
其三,依托淮北防线严阵以待,和齐国大军对峙,以军事上的势均力敌,迫使齐国进行和谈。
其四,沔北已为梁国‘收复’的事实,加上淮北对峙,让齐国承认现实,两国媾和,携手共击魏国。
这是李笠所拟策略要达到之目的,前两步已经做到了。
接下来,是第三步,李笠之所以对策略能够完全实现有信心,除了对官军的战斗力有信心,还基于一个判断:
齐国的开国皇帝高洋,虽然是以‘二代’身份开国,但既然跨出这一步,想来应该有能力有志向,应该是大权在握,为一时雄主。
毕竟自古以来,开国皇帝极大概率是雄主,否则也开不了国。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李笠知道历史上有曹丕、孙权这样的“二代”身份开国皇帝,曹丕、孙权总体而言还是大权在握,臣子们服服帖帖(相对)。
李笠觉得高洋应该像曹丕、孙权一样,虽然是以“二代”身份开国的开国皇帝,也一样镇得住场子。
曹丕、孙权开国,却因为时值三国鼎立,所以进取心都是有的,且不论结果如何。
同理,高洋年纪轻轻开国,又有外患,也应该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那么,对方首要解决的对手,不是梁国,而是魏国。
先有齐魏之争(源自东西魏内讧)不死不休,后有梁魏交恶(魏国先抢了梁国土地,梁国反击),齐国最佳策略,应该是联梁灭魏,把三国鼎立变成南北对峙。
然后凭借齐国巨大的人力、资源及军事(譬如战马)优势,做好准备,以北统南,统一天下。
所以,李笠基于自己对齐帝高洋的判断,对应拟出的策略,是梁军只收复淮北失地,击败齐国援军,不攻彭城,随后转入防御。
而从沔北出击的梁军,明白告诉齐国,沔北已经易主。
那么,齐帝高洋应该就会反应过来:梁国只想收复失地,先收淮北部分,下来,再收复被魏国吞并的蜀地。
梁国占据了沔北地区,理论上有进攻关中的能力(走武关道),那么齐、梁媾和,共同对付魏国,不正好各取所需么?
东西魏打了那么多年仗,仇怨极深,老高(高欢)为此郁郁而终,高大郎高澄壮志未酬身先死。
那么,高二郎高洋继承父兄遗志,灭魏统一北方,献俘太庙,告慰父兄在天之灵,并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父兄差,不是理所当然么?
为了数年前还不是自己国土的淮北几个州郡,和梁国死磕,不是让西边看笑话么?
若齐国联手梁国一起灭了魏国,因为地缘关系,齐国必然能把关中、陇右拿到,重现当年北魏、南齐的南北对峙局面。
高洋还年轻,花个二十年养精蓄锐、厉兵秣马,说不得当自己四五十岁时,就能御驾亲征,统一天下。
李笠觉得,对方一定能看出这是最优选择,所以,他才觉得自己的策略一定能成。
但现在,他仔细询问了齐国俘虏后,发现事情和自己想得不一样。
高洋算是开国皇帝,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开国皇帝,他其实根本一直就没被当做继承人培养过,在军、政集团里根本就没有人脉。
只是因为正统继承人高大郎高澄出事,在称帝前夕突然遇刺身亡,高二郎才临危受命,当了接班人。
根基不稳,甚至没有多少自己的可靠班底,得慢慢培养。
高洋为了压服各派系,不顾许多元老乃至亲妈反对,在没有过硬功绩及威望的情况下,强行称帝,成了开国皇帝。
用君臣之名,强行让所有人向自己低头。
所以,李笠弄错了,还以为高洋开国,就有开国雄主的威望和执政班底,可以把各派系弄得服服帖帖,其实并不是。
而且如今的齐国,有晋阳霸府、邺城朝廷两个权利核心,一如天有二日。
晋阳霸府,是武勋的地盘,可归为‘武将团体’;邺城朝廷,是官僚团体的地盘,可归为‘文官团体’。
两个权力核心之间,矛盾重重,权利根基不稳的皇帝在两者之间调和、平衡,对于国家大事的处置恐怕不能随心所欲。
这个情况,李笠之前不知道,但他所献策略,天子和重臣商议之后还是决定实行,想来是权衡利弊,判断高洋会以对付魏国为优先,选择和只收复失地的梁国媾和。
然而现在李笠觉得,对方接下来采取的应对,可能和自己预计的不一样。
理由是,晋阳霸府这个高家的‘创业团队’,其中一众武勋桀骜难驯,当年连老高都驾驭得很辛苦,如今根基不稳的高二郎,恐怕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压制。
那么,在宗室重臣高岳兵败被俘之后,高洋只能寻求武勋元老们的支持,接下来齐国的反应会如何,就不会以高洋的意志为主导。
或许,一开始语气是“不要你认为,要朕认为”的高洋,此时面对武勋元老们的语气,是“如今淮北局势危急,还请诸位叔伯看在多年情分上,出手相助。”
既然武勋元老(军方大佬)出手,其决策意图就不会以高洋本人(皇帝)的利益为出发点。
武勋元老之中,也许不乏忠于高家的个人,但作为一个群体,群体意志下做出的决定,必然是以本群体利益优先。
武勋们的利益是什么呢?
李笠眉头紧锁,他不懂晋阳霸府武勋们是什么德性,有什么政治倾向,但按照传统的权力斗争套路,他认为,这帮人的利益就是养寇自重。
道理再简单不过,一起打天下,不能一起坐天下,开国皇帝及二代皇帝清洗开国勋臣,让元老们靠边站,基本上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正所谓‘鸟尽弓藏’,天下一统,元老们就该靠边站了;天下太平,武将们就该喝西北风了。
十一年前,东西魏洛阳大战,西魏惨败,东魏大军主帅高欢要乘胜追击,直取长安,结果帐下诸将推三阻四,高欢愣是没有如愿。
这件事,李笠是听最近听俘虏们说起的,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帮晋阳武勋一个个狡猾得很,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所以当时放西魏一条生路,东西魏继续打下去,他们才能继续吃香喝辣。
如今齐国支援淮北的援军大败,高家人自己领的兵、出的丑,那么接下来,高洋只能请晋阳武勋出来找场子。
这帮‘大佬’会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
联梁灭魏?
当年洛阳大捷,西魏奄奄一息之际,这帮人都能放西魏一马,现在为何要联梁灭魏?
灭魏之后,晋阳霸府武勋们就可以歇菜了,皇帝靠着邺城官僚治天下。
所以,对方的对策可能是另外一种。
这帮人是久经战阵的宿将,应该不乏慕容绍宗这级别的名将,打起仗来,眼光一定很毒。
如果东线梁军展现出来的态势,是不攻彭城,打定主意死守武州等淮北州郡,那在晋阳武勋这帮老狐狸看来,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应对方式,来个两全其美。
增兵守彭城,然后,以主力攻沔北,趁梁军立足未稳,夺取沔北之地。
再收拾夹在洛阳和沔北之间的阙南地区魏军,最后腾出手,把淮北失地收复,把梁军赶回淮南。
即保彭城不失,又夺了沔北这一要地,顺便收‘收复’阙南,确保洛阳周边安全之余,又和梁国交恶,把梁军压制在淮水以南。
三国,依旧鼎立。
鸟不尽,弓,自然就不需要藏了。
李笠想到这里,叹息不已。
他拟定策略的时候,不可能知道齐国第一拨援军的主帅是谁,之前齐军入寇淮南,主帅既非晋阳武勋,也不是宗室。
现在,兵败被俘的援军主帅是宗室重臣高岳,接下来,晋阳武勋领兵出征就没什么悬念了。
万一对方真的增兵守彭城,却以主力攻沔北,己方必须见机行事,赶紧改变策略,先攻彭城。
哪怕只是佯攻,也得造成彭城岌岌可危的样子。
以‘攻其必救’的方式,迫使齐国派主力大军往彭城来解围,而不是去攻沔北。
真是这样,他们就要在彭城附近,直面更加凶悍的齐国大军,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稍有不慎,类似当年寒山之役的惨剧就会重演。
脚步声起,李笠循声望去,却是黄?走来。
“李郎尚未休息?”
“嗯,想事情。”李笠回答,见黄?笑眯眯,便问:“何事?”
“呃..我已从俘虏中寻了两名婢女,伺候那两位娘子,毕竟许多事用兵卒们来做,总是不方便。”
李笠一下子没回过神:“什么娘子?”
黄?赶紧提醒:“见机行事的两名小娘子呀。”
“哦.....”李笠回过神来,随后有些恼火:见机行事?如今战事紧,我哪有心思见机行事!




乱世栋梁 第二十章 贵胄
晋阳,行宫,一脸疲倦的高洋,正在接见随驾在晋阳的冀州刺史段韶,商议淮北战事。
段韶,是高洋的表兄。
去年年底,梁军入寇,接连攻克淮北州郡,而率军南下的清河王高岳,在即将抵达彭城之时,被梁军袭击,兵败被俘。
消息传来,高洋气得不行。
他派高岳南下,是因为高岳乃宗室重臣,征战多年,为沙场宿将,当年曾率军救彭城,于寒山之战击败梁军,此次再救彭城不是问题。
结果输得如此之惨,高岳本人还被活捉,让高洋收到消息后难以相信。
1...137138139140141...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