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前不久,梁使抵达长安,为的是汉东之地,对方还特地声明,祸乱江南的侯景去年年底已经伏诛。
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消息传到长安,但许多人都不信,因为传言有很多,甚至也有传言说率军攻入建康的侯景已经做了南国的皇帝。
现在,梁使证实这一消息,意味着梁国已经平定了侯景的叛乱,接下来就能腾出手,对汉东用兵,对三王用兵。
“叔,萧氏兄弟阋墙,那三王迟早要反,朝廷可不能错失良机。”
宇文导如是说,宇文泰看向宇文护:“萨保觉得呢?”
萨保是宇文护的字,他回答:“叔,高氏建齐,侄儿觉得,高洋未必能服众,那些武勋听不听话,未曾可知。”
宇文护缓缓说着,见叔叔依旧看着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叔,不如,我们试探一下高氏,若他们人心不稳,那可是不错的机会。”
“与其和萧氏争夺江沔,不如去攻晋阳或洛阳。”
宇文泰把目光转向东方:“高洋能否服众,有未可知,而萧氏内讧,已成事实。”
“萧氏藩王迟早起兵,如此良机不可错过,至于高氏,倒是可以试探一二。”
“若高洋镇不住局面,便可以试着攻打洛阳,若高氏无懈可击,至少,我们还能从萧氏这里,夺了天府之国。”
“要知道,当年秦国是得了蜀地这个粮仓,才有了统一六国的底气。”
宇文泰缓缓说着,要让侄儿明白自己的谋划,毕竟宇文家兄弟、子侄几乎伤亡殆尽,身边就这两个成年的侄儿可以引为左臂右膀。
关中疲敝,要对抗坐拥河北、河南、河东之地的高氏,十分吃力,因为势力相差太悬殊了。
对方可以输很多次,但己方只要输一次,即便侥幸不死,也会元气大伤。
七年前的邙山之役,朝廷输得很惨,精锐之师都差不多打光了,所以这七年来,宇文泰一直在编练府兵。
但这需要时间,以至于先前王思政孤军守颍川守了一年,他都没法派援军去支援,痛失挺进中原的大好良机。
现在,府兵渐渐成形,但还差些火候,而梁国内乱,机会不能错过。
所以,宇文泰要把握机会,将蜀地拿下,得了天府之国的土地、粮食、人口,朝廷的底气才会更足。
若全力进攻江沔,譬如拿下襄阳、江陵,那么会直接与梁国的岳阳王、邵陵王、河东王发生激战,变相的帮助梁主除内患。
这种傻事,可不能做,所以,宇文泰拿定主意,要声东击西。
汉东之地丢了不可惜,但要尽可能拖时间,让梁主无法对三王动手,也让三王有充足时间做准备。
等三王正式起兵,与建康决裂,那么蜀地梁军就没了外援,届时,就是己方出击的最佳时机。
不过,该派谁带兵入蜀?
宇文泰还没想好人选,但必须是自家年轻一代,即侄儿或者外甥,要以此大功,提升威望。
不然,在一群勋贵面前说话底气都不足。
宇文护见叔叔在沉思,便问兄长:“听说,侯跛子是被一个小将给活捉的?”
“是吧,梁使特地提起这事,呵呵。”宇文导笑起来,“我想,梁使是想证明,梁国人才济济,即便是个小将,也能把侯跛子灭了。”
“兄长,我看是侯跛子运气不好而已,被人水攻...据说江南多雨,说不定是一场暴雨、水位上涨,他真是够倒霉的。”
宇文护对‘小将活捉侯景’不以为然,宇文导却想起自己听来的消息:“那梁使说过的,活捉侯跛子的小将,叫做....李笠,对,李笠。”
“兄长如何记得此人名字?”
“活捉侯跛子的人,值得记住名字,而且也好记,李笠,里吏,同音嘛,所以记得住。”
“呵呵,里吏...”宇文护也笑起来,“萧氏内乱不止,朝廷大有可为,将来若得江南之地,寻着这李笠,那就让他来长安,做个里吏吧!”





乱世栋梁 第九十六章 前景
午后,建康,秦淮河畔,市集出熙熙攘攘,一处经营鄱阳瓷器的邸店,生意红火,一箱箱瓷器从店里被人抬出来装车,又有不少人和掌柜讨价还价,要求订货。
邸店出售的鄱阳瓷器,基本以白瓷器具为主,虽然健康城里经营鄱阳白瓷的邸店不少,但该店的优势是每天都有瓷器出售,
虽然在疯狂抢购下,每天出售的瓷器都会很快销售一空,但光是“每天都有白瓷出售”这一点,加上接受预定,就足以让人记住店名。
店内后院,几名商贾正在观赏店主拿出的鄱阳瓷器,以便下订单。
店主是个年轻人,姓胡名炜,有新平侯做靠山,所以能够保证稳定的货源,并且能订到上等的鄱阳白瓷。
现在,胡炜就在向客人们展示鄱阳新平最新款式的瓷器,并进行讲解。
自诩见多识广的商贾们,见了架子上摆设的‘样瓷’,一个个看得眼都直了。
其一,粉红色的笔筒,这颜色有个名号,唤作“桃红”。
其二,黄色的瓷枕,这颜色名为“鳝黄”。
其三,青色的笔架,这颜色名为“蟹青”。
其四,一个雪白的茶杯,这白色名为“素白”。
又有白底、彩色图案的瓷瓶,十分漂亮,是为鄱阳新平瓷窑新烧制的瓷种,名为“点花”。
商贾们仔细端详着,不时发出赞叹声,胡炜则不急不忙的介绍起来。
“新平瓷窑,无论官民,如今都能烧制大量白瓷,以及...这几种颜色的彩瓷,现在供不应求,若诸位有意,可在鄙店订货,不过...”
“胡老弟,价钱好说!”
“不不,我是说,最快,也得明年初才能交货。”
距离明年年初,还有半年,几位急不可耐的商贾闻言一愣:“这么久?”
“久?”胡炜笑起来,“如今,官窑日夜忙碌,给宫里烧制瓷器,那是指望不上了,各民窑的订单,都排到了年前,鄙人能排上号,已经是侥幸,其他人想排还不一定排得上。”
他拿起那雪白色的茶杯:“新平的瓷窑,如今可以烧出如雪一般的白瓷,烧出多少,就卖出多少,如今各地客商云集新平,都守在瓷窑外等着拿货。”
“鄙人承蒙新平侯信任,可以在建康守着邸店,然后一封信送去鄱阳新平,那边的瓷窑,便会留一些,不需要守在瓷窑外。”
这是在炫耀自家靠山是新平侯,商贾们不觉得刺耳,反倒愈发期盼:我就是知道你给新平侯经营产业,有办法拿到货,才来你的店进货啊!
胡炜很淡定,不急不慢的说:
“诸位,这些桃红、鳝黄、蟹青瓷器,烧制困难,十个只能成一两个,且不说价钱多少,就说数量,可不多,能定货就已经不容易了,想要一两个月便得,那是不可能的。”
漂亮的瓷器,撩动人心,供不应求的事实,让商贾们很快下定决心交钱订货。
胡炜让掌柜来处理,自己拿起一个白色茶杯,仔细端详起来。
常见的瓷器是青瓷,而江州鄱阳的新平瓷窑,可以烧出白瓷,这是几年前的事。
数年时间,新平瓷窑的工艺有了进步,不仅能稳稳的烧出更白、数量更多的白瓷,甚至还能烧出一些彩色瓷器。
彩色瓷器,之前不是没有瓷窑烧出来,不过一般会视做“异色瓷”,是“窑变”产生的‘妖物’,窑工认为不吉利,所以都会将其打碎。
但是,新平的瓷工,可以有目的的烧出“桃红”、“鳝黄”、“蟹青”等颜色瓷器,虽然烧制颇为困难,却是人力所得彩瓷,不是‘妖物’。
所以,这样的彩色瓷器,成了御用之物,专供皇宫,其他人不得使用。
不过随着彩瓷产量的增加,以及无数人的追捧,新平的彩瓷,也开始对外销售,连同雪白的白瓷一道,成为供不应求的“鄱阳特产”。
鄱阳内史、新平侯李笠,上任后制定了一些瓷器交易制度,新平所有瓷窑烧出的上品白瓷以及彩瓷,基本上都是通过“代理”来销售。
而烧出彩瓷的瓷窑,也可留下一定数量彩瓷,自行销售,但寻常人可买不到。
胡炜却能拿到货,因为他如今有新平侯做靠山,在建康城里开了邸店,为新平侯打理产业,专营鄱阳瓷器。
瓷器店生意红火,不敢说日进斗金,但发大财是肯定的。
如此一来,他就能和柳夫人衣食无忧,过自己的小日子,虽然看起来平淡,但也有滋有味。
他再看向茶杯,只觉这白色十分漂亮,比雪还要白,难怪如今建康城里富贵人家都想方设法,购买新平的“素白”瓷器。
杯、碗、砚、盘、碟、瓶、罐、壶、枕等等,就是要“白”,使得其他地区瓷窑烧出的青瓷,备受冷落(相对而言)。
当然,白瓷的价钱不菲,寻常人家还是用青瓷器,但胡炜知道,新平瓷窑的白瓷、彩瓷产量,会逐年暴涨。
这漂亮的白瓷和彩瓷,会让无数人富起来的,他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未来的生活,前景一片光明。
。。。。。。
傍晚,建康一隅,新平侯府,黄姈正与杜氏闲谈,女儿李平安在旁边玩耍。
两岁的李平安能走能跑能说话,所以成日里有很多话和娘说,黄姈好不容易才哄得女儿自己玩玩具,得以和娘谈起正事。
首先是娘家。
李笠如今是新平侯、朝廷命官,得天子看重,破例在家乡为官,那么妻族若还经营赌档,名声就有污点,容易被人抨击。
所以,从年初开始,黄家赌档就关了门。
但是日子要过下去,赌档没了,要有新的财源。
一大帮跟着黄家过日子的手下,不能遣散,而多年经营下来的人脉,不能荒废,于是,在女婿李笠的授意、指点下,黄大车带着儿子们办商号。
集资、做专营。
以有偿集资吸纳大量资金(钱粮),然后做盐专营,以及专营某段航道的运输,又在该航段堰坝商埠办逆旅。
如此一来,黄家原来的一大帮手下依旧有活干,而且收入还明显提升,靠着多年人脉吸纳的资金,用来‘钱生钱’,赚得比赌档多很多。
黄大车能带着老朋友们继续发财,那么关系就不可能生疏,还会愈发密切,黄家的威名,依旧不会被人忘记。
“贩盐就不说了,自古以来都是暴利,虽然我们是从外地盐商那里进货,再在鄱阳转卖,但利润依旧可观,而航运,也是不错的。”
“过得几年,航运必然愈发繁忙,利润也会增加,前景一片光明,可比赌档好多了。”
“航道分段,每段航道的下游堰坝,是商旅停留之处,随着航运发展,必然成为商埠,过往客商云集,逆旅的营生看上去不起眼,利润可不会低。”
黄姈向娘分析黄家“钱途”,不过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她是李笠的正室,所以,话题很快转到李家产业。
李笠在鄱阳的产业,就是河边作场,但因为暗地里制作违禁之物,所以不方便多说,黄姈说的是如今在建康的产业——瓷器店。
“彩瓷要烧出来不容易,但用的上色颜料才是关键,可即便如此,十个胎坯能烧成两三个,已经是很不错了。”
黄姈拿着一个黄色的瓷灯盏,有些感慨:“所以,还是白瓷好,工艺几经改进,如今良品率很高,产量大。”
“我们要做的瓷器买卖,就是以白瓷器具为主,而且是品质一般的白瓷,薄利多销,先把名气打响。”
“别家邸店总是没货,我们的店却总有货,临时起意上门的商贾,多少都能买到一些,时间一长,人家一想到要进货,第一个就会想到我们的店。”
“至于彩瓷,就留几个镇店之宝,然后平日里只接订货,先把店面做起来,慢慢增加人手,等掌柜、伙计都熟练起来,再扩大规模...”
黄姈独自一人在建康,要考虑经营侯府产业,需要杜氏帮忙,所以才分析“市场前景”。
如今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她却即将生产,那么接下来一段时间,瓷器店那边得杜氏帮忙拿主意。
说着说着,忽然眉头一皱,手不由自主捂着肚子,杜氏见状赶紧上前:“怎么,是不是要生了?”
“好像、好像不是...”
“哎哟,你就别管事了,好好休息,这几日也就差不多了。”杜氏心疼女儿,因为眼下最重要的事,就是生育。
“娘,我不要紧,又不是没生过...”
“娘!”李平安见着娘似乎有些不舒服,扔下玩具凑过来,满脸关切的问:“是弟弟要出来了么?”
“不知道呀,可能是打了个盹呢。”黄姈笑道,她不知自己怀的是男是女,但杜氏一直和李平安说,是个弟弟。
李平安还是好奇:“那他肚子饿了么?”
“不饿的...”黄姈苦笑着,杜氏见黄姈额头开始冒汗,赶紧让奶娘过来带李平安出去,然后握着黄姈的手:“是不是开始疼了?”
“呃...还,还好...”
黄姈支吾着,但杜氏是过来人,看情况知道紧要关头快到了,赶紧让人把住在府里待命的稳婆请来,开始做准备。
“娘,我没事的,日子还没到...”
黄姈忍着疼,不忘吩咐侍女把账簿收好,杜氏见状急了眼:“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想着账簿。”
“娘,你就别...呃....”
黄姈疼得话都说不利索,闻讯赶来的稳婆仔细一看,立刻吆喝起来:“要生了,要生了!快,快做准备!”
一应所需物品早已备好,侍女们赶紧做好准备,而杜氏则应稳婆要求,退到室外等候。
李笠在鄱阳当官,黄姈按例在建康居住,所以身边只有杜氏陪着,杜氏听着里面传来的动静,坐立不安。
女人生产十分凶险,稍有不慎,就是一尸两命,若出了意外,即便大的熬过来,也会元气大伤,所以,女人生产如同过鬼门关。
杜氏听着女儿在里面叫唤,急得不行,黄姈已经生过一次,所以此次风险不会太大,但杜氏关心的是另一件事,那就是生下来的是男是女。
这一点很关键,李笠封了侯,前途无量,将来必然要有儿子继承家业,若身为正室的黄姈生不出儿子,那可不妙。
女人再貌美如花,总是会老的,总有失宠的那天,只有生下儿子,将来有儿子做依靠,地位才稳。
虽然黄姈还年轻,有的是机会生儿子,但是早一日生下儿子,就能早一日让人放心。
不知过了多久,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响起,杜氏听了之后赶紧走到门旁,满是期盼的等消息。
却见一名稳婆出来,向她道喜:“恭喜,恭喜!母子平安!”
“母子平安...母子?!”杜氏激动万分,右手捂着嘴,几乎要喜极而泣:“好,好!有赏,有赏!”




乱世栋梁 第九十七章 喜讯
鄱阳,城门门额挂起一排木笼,笼中盛着一颗颗人头,天气炎热,有些许异味发散,又招来大量苍蝇,进出城门的过客抬头看见,只觉有些渗人。
闲得无聊的门吏,见有人驻足观望,便不失时机的高声说着:“看看,都仔细看看!这就是做盗贼的下场!”
“拦路抢劫,杀人越货,袭扰乡里,就是这个下场!”
“管他是山贼还是水寇,胆敢为非作歹,迟早脑袋要悬在上面!”
驻足观望的人当中,常启听着旁人议论,只是停了一下,便继续前进,向着城外码头走去。
出城的道路两侧,是鳞次栉比的邸店,又有规模不小的鱼市,十分热闹,往来行人接踵摩肩,比起年初,人气明显旺了不少。
想起年初自己初来鄱阳的情景,常启觉得新任鄱阳内史果然有能耐,上任大半年,就让鄱阳百业兴旺。
然而鄱阳再热闹,也是他乡,常启寓居此处,时常想念远在长沙的亲人。
他是建康人,为河东王府佐吏,河东王到湘州上任,常启便携家人来到长沙,后来根据河东王的安排,今年年初来到鄱阳,探听消息。
大半年来,新上任的鄱阳内史李笠,果然只忙着郡内事务,奔波于南北鄱水沿岸各地,没有什么异动。
虽然派兵剿灭各处山贼、水寇,但派的都是游军,并未见集中兵力出击的迹象。
常启判断此人确实一心一意要给朝廷开源、增收,所以,大王之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常启转到一处茶肆,在角落自己常坐的位置坐下,要了一壶茶,一边喝,一边听茶客们谈天论地。
茶肆、酒肆、食肆,聚集着四面八方的客人,为打听消息的好地方,不过消息繁多,想要从中获取有用的内容,得花一番心思。
鄱阳城各肆里,如今说得最多的消息,不外新平、乐安,基本上都是和瓷器、铜、开荒屯田有关,要么,就是哪里的山贼、水寇被剿灭等等。
毫无疑问,活捉了逆贼侯景的新任鄱阳内史李笠,确实是个狠人,自上任以来,郡内各地山林、湖汊聚集的贼人,被官府剿灭大半。
如今在鄱阳地界行商,无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都安全了许多,常启在鄱阳的半年时间,发现三五结队来鄱阳的外地小商贩日益增多。
种种变化,都说明“李府君”很有本事,而且越是忙碌,越是无法分身,调动兵马、偷偷摸摸前往湘州。
常启知道河东王一直提防李笠搞偷袭,走陆路偷袭长沙,所以做了相应布置,现在看来,多虑了。
“听说,李府君喜得贵子,过阵子,要摆筵席宴请亲朋,热热闹闹庆祝一番。”
旁边有茶客说起听来的消息,其他人便议论起来,常启来了精神,侧耳倾听。
又有人问:“我听说,李府君的妇翁,是城里有名的‘铁骰黄’?”
最先挑起话题的茶客回答:“对,就是开赌档的铁骰黄,不过,黄家的赌档早已经关门,现在办起商号了。”
“哎?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做赌档,少不了干些伤天害理的事,铁骰黄如今有了这么厉害的女婿,可不得洗脚上岸?”
“李府君前途无量,没道理被妻家的名声给拖累嘛,这不,之前的珠役也请朝廷免了,就是不留一点话柄,黄家当然不能拖累女婿。”
“再说,办商号、做专营,可不比开赌档赚钱?如今多少人想办商号、做专营不得。”
“说来也是神奇,先前铁骰黄的女儿,给李府君生的是个女娃,如今黄家关了赌档,女儿就给李府君生下男丁。”
“据说之前喜讯传来,李府君高兴不已,看看,黄家这一失一得,这不就是‘人在做,天在看’?”
因为百姓普遍信佛,所以很多人相信因果报应,‘铁骰黄’关了赌档,洗脚上岸,女儿马上就给李府君生下儿子,这,就是因果报应。
又有人感慨:“如今,洗脚上岸的还有很多,有本事的就办商号、做专营,差些力气的,就存钱粮到商号,吃利息,年底又有分红。”
“轻轻松松就把钱赚了,谁还打打杀杀?有那功夫相互算计,还不如多想办法运粮到新平、乐安,换瓷引、铜引。”
议论纷纷中,常启记下不少有用的消息,也发现几个商机。
若不是有事在身,且没有多少本钱,常启真想乘着鄱阳大兴白瓷、铜冶的东风,好好做一做买卖,赚一笔钱。
不过,今日听到的消息之中,最有用的就是“李府君喜得贵子,要摆筵席宴请亲朋”。
这就意味着,至少近期内,李笠不会外出。
。。。。。。
时值正午,烈日当空,横贯在群山之间的官道,往来行人寥寥。
忙着赶路的商旅,此时都在阴凉处歇息,要等日头没那么毒了,才继续赶路。
山脚一片树林边上,一支商队正在纳凉,许多马匹,在不远处的溪边喝水。
一棵树下,李笠席地而坐,看着远处正在喝水的马群,目光呆滞。
虽然人在这里,但心已经飞到数千里之外的建康。
前不久,有喜讯传来,在建康暂居的黄姈,生下一名男婴,母子平安。
所以,他有儿子了。
虽然李笠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但自己奋力拼搏置下的产业和成就,将来是要由儿子来继承的。
如果没有儿子,那有多凄凉?
所以,李笠得知这一喜讯后,笑得合不拢嘴。
吴氏比儿子还高兴,因为李笠免不了上阵厮杀,若无香火留下,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就是绝后了。
一旁,大汗淋漓的梁森走来,见李笠在傻笑,便没有打扰。
他看看树林里正在休息的一大群人,又看看远处聚集的乌云,有些担心。
若下起大雨,本来就不太好走的道路会变得泥泞,愈发不好走,而且大雨若是接连几日不停,行程就会严重耽搁。
冒雨在山间赶路,危险不说,人也容易生病,哪怕只是寻常风寒,也会让人脑袋发昏,四肢无力。
这种情况下,奇袭怕是做不到了。
“想什么?眉头紧锁的样子。”
声音传来,却是李笠在发问,梁森指了指天边的乌云:“看样子,要下大雨了,而且,很可能是连日大雨。”
“连日大雨....”李笠看着天边乌云,同样眉头紧锁:“看来,我们运气不是很好啊。”
梁森见左右无人,便问:“寸鲩,这可如何是好?奇袭讲的是出其不意,若被大雨耽搁行程,恐怕...”
1...115116117118119...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