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汉儿不为奴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傲骨铁心
范文程是先帝极其看重的老臣。所提又是持重之道,眼下济度用兵广东,达素用兵福建,西南又是国战。几乎动用了大清一半机动兵力。郑成功的地盘虽小,可兵将却有十多万,这两年虽在金厦没有动静,可谁知他会不会突然大举用兵福建。万一郑森真大军犯陆,势必导致济度大军后路遭受危胁。影响广东战事。若广东再败,郑森很可能会和贼秀才合兵一起往西南救永历,那么战局就要多生事端了。万一叫二人将永历迎到广东,这么多年来的筹备和无数兵将的付出就要付诸东流了。
郑成功的不可控因素让顺治也很担心,所以纳了范文程的提议,亲书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叫郑芝龙派亲人随钦使一起到福建招安郑成功,可结果同顺治十年两次招安一样,郑成功拒不降清,给其父的回信依旧是一封空信。
郑成功不肯归降让顺治很是头疼。但却没有痛骂,而是对奉召进宫的范文程道:“郑森确是明朝的忠臣,朕不懂明朝忠臣怎么这么的多?弘光的史可法、马士英,隆武的黄道周、永历的瞿式耜等都是忠臣。浙江的张名振和张煌言也是始终为着鲁监国,何腾鲛头起奉着隆武,后来奉着永历,也都是百折不挠。这些人虽是大清的死敌,可朕却敬佩他们。就是孙可望和李定国那帮大西贼也帮着永历,这一次若不是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兵败这才降了清,朕真不知几时才能平定南明。唉。郑森等人真是执迷不悟,广东那个贼秀才也是,我大清定鼎天下已是定局,他们为何还要和朕做对呢。早点归顺大清。早日天下太平不好么?”
郑森的再次拒降让范文程也很失望,但却安慰顺治道:“这些人是愚忠而矣,大势已定,西南一旦被攻灭,他们最终也不过做个亡国孤臣,皇上不必担忧过多。简亲王大军入粤,只要达素能压住郑森,便不致会有多大危险。”
顺治点了点头,有些不甘心道:“郑森手下兵将十几万,大清对他用兵几次,结果越打他倒越变qiáng了。朕听张名振临死把所部并归张煌言,如今张煌言又投了郑森,使得郑森实力更qiáng,你们,要如何对付郑森,万一他和广东联兵,济度和达素能应付得来么?”
索尼道:“皇上仁恩广被,待明臣家属未免过于宽厚,所以他们敢这么的猖獗。像郑芝龙,张煌言的老子都没有治罪。依奴才愚见,只要把明臣家属狠狠惩办一下,他们自然就不敢了。”
闻言,范文程“咯噔”一声,这要是把郑芝龙和张煌言的老父杀了,郑成功和张煌言不和大清拼命也不行了。
好在顺治没有采纳索尼的法子,他摇了摇头道:“郑芝龙是投降来的,朕怎能杀他?此事不用提起,至于那张煌言,朕也想要招安他呢,毕竟都是忠臣,朕很欣赏他们。上月寄谕两江总督郎廷佐,叫他招安张煌言,不知办的怎么样了?这些人战又战他不下,除了招安还有别的法子么?”
范文程和索尼没有接言,张煌言、郑成功那帮人论实力其实差了大清许多,可大清偏偏没有办法剿灭他们,原因便在于水师这一块大清实在太弱,没办法和明军水师在海上相争。要想解决他们,势必就要组建qiáng过对方的水师,可短时间内却又根本无法办到。须知建水师可不是光有银子就能办得成的。
见二人拿不出主意,顺治叹了口气,很是惆怅道:“朕看做皇帝还不如做和尚的好。只瞧西藏大喇嘛,何等自在!何等尊荣!朕哪里比得上他。有朝一日,朕脱卸了万机,择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焚香拜佛,悟道参禅,享受下半生清福,倒也很有趣味的。”
这话让范文程和索尼面面相觑,一句话也不敢回答。范文程倒也罢了,只当皇帝是一时心血来cháo,有感而发罢了。索尼却是暗骂那个经常入宫的玉林大和尚把主子给带坏了。(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开单章 求订阅
首先感谢一路正版订阅支持本书创作的各位书友,骨头给你们鞠个躬,因为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
这句话不是什么矫情,也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事实,骨头和妻儿的日常开销都是取自于你们的口袋,是你们用一分一分、一毛一毛、一块一块凑起了我一家三口的生活开销,所以给你们鞠个躬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也能坦然受之!
网文作者没有清高可言,没有订阅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作品没有作者能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无偿的创作,还能坚持最初的激情将作品创作的更好,除非他本身就是有钱人或是衣食不愁,不必为一家生活绞尽脑汁的年轻人。
显然,骨头不是有钱人,也不年轻了,我是丈夫,也是父亲,所以我必须要有收入,必须要为妻儿负责。这就迫使骨头需要通过自己的作品,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获得回报。
看盗版的各位读者,骨头真的需要你们慷慨的从腰包里掏出一包烟钱来支持我的创作!如果长期支持本站充个二十块,或者十块钱,哪怕五块订阅一下本书也行啊!
或许你会认为就算给你充个五块、十块、二十块,你到手也不过是一半,能有几个钱?可是积少成多,一个十块是少,十个十块,一百个十块,乃至更多呢?
也许你们看到很多作者都在求你们支持正版订阅,也许你们已经麻木,也许你们已经习惯免费的事物,但也许你们之中会有朋友愿意改变自己的习惯,愿意支持你们喜欢的作品,愿意让作者可以更好的创作下去。
一切都是也许,我想,也许真的会有看盗版的朋友在阅读这段话后能支持我吧。
这500字如果是收费的话,我会在下一节多更499字免费内容。(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四百二十七章 延平拒兵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郑成功接见徐应元后便召集六官及藩下各将前来议事,由刘国轩将广东太平军约兵之事与众人详细了。刘国轩刚刚完,陈永华便匆匆赶到,却是成功特意派人去叫他的。
“广东兴平伯的意思是他于惠州牵制济度大军,本藩遣兵掠漳浦经南诏攻cháo州,断济度大军粮道,尔后两军合击济度,待大败济度后,兴平取惠州,本藩取cháo州,却不知你们以为此策可行否?”
成功环视文武诸官,要听取他们对于太平军约兵共击济度的意见。诸官听后都是惊讶,太平军在广州大败满州靖南将军哈哈木和尚、耿二藩的消息他们都早已得知,但他们对太平军的了解并不多,只知其统帅是一个秀才出身的年轻人,除此便一无所知了。
有人心中困惑,不知道为何朝廷对立下如此大功之人只授了一个兴平伯的爵位,要知道在座众人中光是侯爷就有三位呢。
众人尚未开口发表意见,参军陈永华便问道:“藩主可知太平军兵马有多少?”
成功道:“据那使者所言,兴平麾下有四镇三万余兵,另有惠州降将胡启立部万余兵,合有四五万众。使者言兴平已率主力东征吴六奇,这吴六奇兵不及兴平多,怕是要缩回cháo州去了。”完顿了一顿,又道:“济度大军最迟二月当到cháo州。”
陈永华听后便思索开来,未再开口。
成功轻一点头,看向其余诸人,六官之首的吏官潘庚钟起身道:“藩主,我以为广东约兵之事不可为。”
前军提督黄廷皱眉问道:“潘尚书为何以为不可?”
潘庚钟道:“漳、泉二府沿边,民苦争战,并且偈于一隅难号召天下。藩主屡番经营。为的便是欲伸大义,故自前年藩主便有意进军长江,从瓜镇径取江南。金陵一破,中兴事业。就有指望,天下思明之人也定会群起响应。藩主为此筹备两年,日夜cào练兵马。从征甲士,检定十七万,五万习水战。五万习骑射,五万习步击。还选一万轻骠善战的往来策应。所做准备全为长江之战,现今突然要变更战略与广东合兵,这长江战略便要放弃不成?”
成功听后默然不语,为入长江破金陵,他实是筹备了两年之久,不仅大力cào练士兵练习步战,更从军中选有力能举重五百斛的qiáng壮士兵,命他们披了铁铠,画着朱碧彪文。只留出两个眼珠子,都给与砍马大刀,站在阵前,专砍敌军马足,名叫铁人军,望去宛如神兵一般。铁人军由成功嫡系亲信左虎卫陈魁统辖,为的就是北上之后能大破满州八旗兵。倘若真要答应与广东太平军联兵,那势必就要重作部署,肯定会影响几月后的北上。
其实和太平军使者见面时,成功便没有和太平军合兵共击济度的心思。当年李定国两攻广东时也曾数次派人来与他约兵,双方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如此拥明势力便能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
为了促成此事,李定国甚至希望李、郑能够连姻以求巩固盟谊,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屡屡不能成事。二次东征时,李定国抱了极大期望派使者致书郑成功,希望他能率兵来会师,结果成功正与清方“和议”。为防消息走漏竟然将使者稽留于厦门,拖了一段时间才派人回书。信中却对联兵之事模棱两可,也迟迟不动,致使李定国再次含恨退军。
归根结底,成功不愿与李定国会师广东,却是因为当年隆武帝对成功知遇太深,使得成功对隆武帝早生士为知己者而死的信念。隆武帝死后,他拒绝承认肇庆的永历政权,直至后来绍武覆没,这才不得不在部下的劝告下接受永历册封。李定国是大西军出身,又是拥戴永历帝,虽两家会师能够尽取广东,但成功却是不愿从李定国,而是想自己独力行动,若能事成,则有望再拥唐王登基,使隆武帝能入大庙。
成功如此心态,自然使得李定国对成功大失所望,在信中直指其虚君不愿奉永历天子的真实意图。太平军在广东同李定国一样,依旧是打着永历旗号,且成功又早为北上长江之役做了许久准备,故潘庚钟一番话便让他不再迟疑,拿定了主意。
但中军甘辉却有不同意见,他道:“北上长江须要等到七月信风方能行,且是空国远征,一旦失败,便有全军覆没危险。便是不致如此,大军出征后,金厦亦有被清军再度进攻之危险,所以我认为倒不如和广东合兵共击济度大军,取cháo州安置军民,再击达素,稳固闽中再图北上,这样大军北上就不复两岛有危。”
“甘将军,你的眼光儿未免太近点了,清廷所以不攻金厦,就是怕滇、黔的牵制。如今孙可望降清,清廷已下令三路大军进攻贵州,晋王李定国势单力孤,如何能挡住清廷这十多万兵马?果滇黔削平,清廷便可全力来扑我们,区区两岛,岂能独全?现藩主统率貔貅,人据长江,截其粮道。他们自救不暇,哪里还有功夫攻两岛?”
潘庚钟所言也是有理,眼下清军已经大举用兵西南,又有济度用兵广东,若郑军此时用兵长江,势必能截断清廷漕运,断江南粮饷,使这两路清军无有粮草供应,故虽未和太平军约兵共击济度,但也是达到了断清军后路的战略意图。便是西南那边暂不受影响,广东这边的济度却是要受直接影响的。再者,大军入长江,东南清军哪个不危,达素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选择攻打金厦,他只能tiáo兵往金陵救援,他若不去,清廷也会砍了他脑袋。至于济度那边,反而因为太平军的存在而不得回援,起来反是有利于郑军入江之战。
“兵法有云,围魏救赵。藩主统大军入长江夺金陵,便是要替西南解围,此策,万不能因事耽搁延迟。”
工官冯澄世直接参与了藩下十多万大军的军械准备,是坚定的北上派,不同意和广东合兵。
“清廷大举用兵西南,又有济度用兵广东,这正是北上夺取金陵的大好时机达素所部不足为虑,只需留万余兵马守金厦,达素便不敢来攻。现在金厦兵马云集,日费万金,上下皆知即将北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绝不能因事耽搁,自老其师。”
户官郑泰是郑芝龙的堂侄,郑成功的堂兄,长期担任郑成功的户官,管理延平藩的财务及对外贸易,隆武帝时曾封郑泰为建平侯。出于钱粮考虑,郑泰也认为不当此时和太平军合兵,而当是按照既定部署准备北上。
部下只甘辉一人同意和广东太平军约兵共击济度大军,郑成功没有再犹豫,见陈永华也没有开口反对,便对诸官道:“本藩以抗清为己任,在南为抗清,在北亦为抗清,相较广东而言,金陵意义更大,且有援应西南之效,故本藩不意与广东兴平约兵,然可提供其一些军械饷银,以助兴平坚守。”
诸官都称好,陈永华虽另有想法,但见藩主决心已下,又想北上长江乃是他当初力主之事,故也未再开口相劝。甘辉很是失望,却也只能服从。
郑成功没有再见徐应元,只叫刘国轩将军议结果告之于他,一听郑成功不愿出兵合击济度大军,徐应元听了只是一怔,但却没有什么失望之sè,只是拿出一纸清单交给刘国轩,请求延平王能够照此清单给予太平军一些钱粮军械,太平军可出银购买。
刘国轩将清单拿给成功,成功见上面多是些火器和药子,藩下尚多存货,便要刘国轩一一照办。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未完待续。)




汉儿不为奴 第四百二十八章 经略衙门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大年初一,湖南长沙的五省经略衙门张灯结彩,却因早上开门时发现的一幅对联而失了喜气。
经略衙门的主人洪承畴此刻正在呆呆的看着北京寄谕过来的敕谕,此敕谕内容无疑是给他当头一盆冷水,虽然敕谕没有剥夺洪承畴的五省经略之职,但却将入贵州三路大军的指挥权交予了信郡王多尼,这意味着洪承畴为之准备数年,好不容易因孙可望来降而能实施的“灭国之战”将没有他半点事,他这五省经略在这场大战中充当的角sè只是粮草转运官。
洪承畴的身后便是孙可望帮忙搭建的云贵地形图,上面早就标好了三路大军的进攻方向。
按洪承畴的计划,右路由四川的吴三桂和李国翰统兵至保宁向南推进,占领重庆后便向贵州进军;中路则由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同固山额真济席哈将率军至常德,尔后会同洪承畴部左标提督李本深、右标提督张勇等部官兵一万六千名进占辰州,另由偏沅巡抚袁廓宇领总兵李茹春、王平、南一魁、陈德等部官兵一万一千名由宝庆进占武冈、新宁、城步等明军控制城池;左路则由从江宁来的征南将军赵布泰率军至武昌,然后到达湖南衡州和洪承畴标下的左路总兵张国柱部3000兵一起赴广西,会合定藩下提督线国安部兵八千余名,取道南丹州、那地州进入贵州。若一切顺利,三路大军将在贵州会合然后一起杀入云南。
新到的敕谕除了明确入贵三路大军由信郡王多尼统一节制外,顺治还以委婉的语气表示信郡王大军至湖南后要看进攻贵州是否顺利,再决定多尼大军南下攻取云南的日期。另外则是特旨封孙可望为义王,为了体现大清赏不逾时,顺治特派内翰林弘文院士麻勒吉为正使,礼部尚书兼内翰林秘书院士胡兆龙、礼部右侍郎祁彻白为副使赍册、印,专程前往湖南行册封礼。同时要洪承畴准备孙可望在长沙的封王典礼。礼毕之后即遣jīng兵护送孙可望至北京陛见。
前番所下三道圣旨加上这新来的敕谕,除要洪承畴拨tiáo其部汉军归赵布泰和罗托率领,准备大军粮草供应和给孙可望筹备封王典礼外并无关洪承畴什么事。皇帝甚至连句夸赞的话都没有对洪承畴,这让洪承畴很是失望。
将敕谕反复看了。洪承畴苦笑一声,又觉很是憋屈。今儿大年初一,他早上正和妻妾们睡得正香,忽然守门的护军闯进卧堂,手里拿着一副墨迹未干的对联。洪承畴接过对联一看。脸登时涨得像个紫茄子,原来这对联上联是“忠义孝悌礼仪廉”,下联却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缺“耻”,下联忘“八”,贴这对联的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他能不生气吗?
气归气,却是没法去拿人,长沙城这么多人,谁知道是谁贴的这对联,到哪抓人去。没办法,洪承畴只能将怒气撒在守门的护军身上,狠狠打了他们一通板子,结果大年初一的经略衙门里却是一点过年气氛都没有。
洪承畴长叹口气,他有些嫉妒孙可望,一兵败来降之人朝廷都封他为义王,自己到现在却连个爵位也没有,好不容易蒙当今天子看重委以五省经略负责南方战事,这刚刚局面大好却又把自己给晾在一旁,实不能让他不感到寒心。
将心中的憋屈抑在心底。洪承畴拿起案桌上的一本文集看了起来,看了几句后勃然大怒,将这文集狠狠摔在地上。这文集却是昆山大儒顾炎武所著,让洪承畴为之大怒的是这么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一介腐儒懂个什么,什么亡国亡天下,大清代明怎就是亡天下了!”
洪承畴重重的拍打着桌子,让过来给他拜年的偏沅巡抚袁廓宇吓了一跳,上前捡起那本集子看了看,见是大儒顾炎武所著,便没有多什么,上前给洪承畴拜了年,尔后道:“上头度量,天空海阔,宽洪得要不得。昆山有个姓秦的狂生,做了一支《千古愁》曲子,词意之间,很讥着本朝。皇上非但不怒,还叫乐工谱入宫商,歌着侑食呢。”
洪承畴没明白袁廓宇这话什么意思,袁廓宇笑了笑,指着顾炎武的文集道:“圣天子是不会理会这等人的,这等人著书立也影响不了什么,左右能骗得几人信他?大人乃朝廷重臣,何必与他一般计较,这人著书再多,弟子再多,难道还能及得过大人对大清的功绩不成?依下官看,顾炎武其人也太过狂妄,这般明讽本朝,他日必遭祸端。其活着有名声可照,朝廷或许会顾虑,其死,只怕那些门生弟子总要倒霉,天下即将一统,圣天子总不能老容着这帮人与朝廷唱对台戏吧?”
袁廓宇这偏沅巡抚是洪承畴一手保举,算是自己最为嫡系之人,故他这么一,洪承畴虽没有吱声,但脸sè有些缓和。
袁廓宇一边替洪承畴收拾案桌,一边道:“下官打算上一个封奏,大人瞧使得使不得?”
洪承畴问道:“为的是哪一桩?”
袁廓宇道:“本朝定鼎十四年了,哪里有一天安逸日子过?不是东乱,就是西叛;平了这一头,那一头又闹起来。想起都为明朝的宗室,什么亲王、郡王、镇国将军等,流落在外面,就被那种杀不尽死不完的匪徒,假名儿啸聚。下官想请皇上下一道旨意,叫各省督抚,搜访前明宗室,派委妥员护送来京。分别恩养。如果准了,岂不省掉多少是非口舌?”
“也是桩yīn德事儿。想大兵所到的地方,逢城就屠城,逢屯就洗村。不知害掉几多生灵呢!”洪承畴点了点头,觉得袁廓宇这法子好,不过却又了句:“恩养着也是麻烦,世上总有胆大之人生乱,到时便是养着也会有人借他们名头。倒不如全部除了,一了百了,如此复明旗号便打不出。”
“这”
袁廓宇激灵一下,“大人这么也是正理,下官回头便照大人所上份折子上去。”
“不是老夫心狠,实是宇内即将一统,实不忍天下百姓再受祸乱。朱明室室多一人,便多一分乱起机会,你可明白?”
“下官明白!”
洪承畴嗯了一声,正要问袁廓宇孙可望封王典礼筹备事项。却听袁廓宇忽然出声问他:“大公子那边可有来信?”
闻言,洪承畴的脸皮不由抽动一下,故作漫不经心道:“士铭是生是死,老夫亦是不知,便是活着,也当他死了吧。”
“下官知大人心迹,然外人却是多有怀疑,大公子这事,大人还是早点上书朝廷的好,免得叫有心人在圣上那边进馋言。”
袁廓宇这么一。洪承畴也不由踌躇起来,暗道皇上将我晾在一边,莫非便是因士铭之事?
袁廓宇也是听了些流言这才来和洪承畴此事,见洪承畴神sè不自然。他也不知洪士铭是生是死,洪承畴又是否和广东那边的明军有过私下交易,故而也只是点到为止,不敢深。抬头见洪府管事在外头张望,但叫他进来问何事。管事笑着进来,向洪承畴请了个安。然后回袁廓宇道:“宋参领央小的禀报要进来给老爷叩安,小人见老爷跟大人讲话,不敢惊动呢。”
洪承畴问道:“哪个宋参领?”
管事道:“这宋参领原在府里当过差的。”
闻言,洪承畴皱眉道:“叫甚名字?可是来拜年的,若是,便叫他回去吧。”
管事赔笑道:“他叫宋文,老爷当年在松山时收在帐下的,原先在北京也替老爷看过两年门,后来还是老爷恩典,把他荐闽浙总督陈老爷那里当差。也是府里情面,浙乱军功保案上,陈老爷开上他的名字,现在居然汉军正黄旗参领了。此番随征南将军入贵州,路过便专程过来看望老爷,叩老爷的安。他还带了些绸缎珠宝,都是临阵俘获的,他得了不敢自用,要孝敬老爷呢。”
袁廓宇一听原是洪府保举出去立下军功的参领,也不以为意,既是拜过年,又提醒过洪承畴,便也不便久留,当下起身告辞。
洪承畴本不想见宋文,可想此人现在也是参领了,是自家给保举出去的,算是他洪承畴的人,便也不忍拂了人家好意,对管事道:“看不出这奴才倒这么出息了,得了意还惦着旧主子,算是个有良心的孩子,且罢,你就叫他这里来见罢。”
1...109110111112113...3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