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喜上眉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非10

    刚转过身的祝又樘又打了一个喷嚏。

    清羽:“……!”

    这该死的灵验!

    人活在世管住嘴已是十分辛苦了,现如今竟连心里的想法也要被管束……这老天爷管得未免也太宽了吧

    旁人且罢了,他面对这样一个殿下,和不时分配到头上的不正经差事,若是连腹诽都不行,那岂不是要活活憋死

    前不久被派去苏州府,只为了给张姑娘放烟花的老于,现如今还一蹶不振,怀疑人生呢。

    可事实却是——

    太子殿下染上风寒了。

    当夜,便传了明太医前来东宫诊看。

    待开药时,太子殿下嘱托道:“慢些好不打紧,吾有得是耐心。”

    言下之意便是,不必为了见效快,而给他下重药。

    明太医下笔的手微微一滞。

    殿下这小小年纪就格外爱惜身子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哎,相比之下,每日都要吃上几两丹药作点心的皇帝陛下,还真是让人不省心啊。

    他每月单是帮陛下解毒调理,已都要精疲力尽了。

    不省心的皇帝陛下,次日一早忽然心血来潮地召见了太子。

    御书房中,昭丰帝屏退了太监宫女。

    “不知父皇召儿臣前来,有何吩咐”

    “朕听闻小仙子回京了。”昭丰帝语气随意,像是在谈家常。

    祝又樘听得一怔。

    父皇此言听似简单,却透露出了许多讯息——父皇为何要这般留意小皇后的行踪

    “此事儿臣倒不清楚。”祝又樘暂时压下心中不解,面上不露声色。

    昭丰帝随意“唔”了一声,说道:“是这么回事儿——小仙子先前在湖州立了大功,朕一直未有想到要赏赐她什么才好,后来打算赐她免死金牌,她却推辞了,甘愿以此来换取让朕撤回以活人祭天的旨意。”

    祝又樘:“张姑娘心底向来纯善,行好事不求扬名,不求赏赐,着实难得。”

    昭丰帝动了动眉毛。

    如此听起来,太子对小仙子似乎极为欣赏满意嘛。

    “朕自然也看得出来。可正因如此,朕才更要赏赐于她。”昭丰帝说道:“先前阻止以活人祭祀之事,你与小仙子皆出了不少力。按理来说,此事朕亦应当昭告天下,重赏小仙子。”

    说着,看向自家儿子。

    祝又樘说道:“父皇,此事与湖州之事不同,若宣扬出去,只怕会引起百姓猜测议论——大国师为安稳民心,宁可闭关三年,以赎己过。若此时传出小仙子得仙人托梦之事,弊大于利。”

    “嗯……你说的不错。”

    昭丰帝赞同点头。

    继晓是被他一手提拔到大国师的位置上,从某种层面来说,继晓的一言一行,亦代表着他的决策。

    小仙子得仙人托梦之事,若真传出去,不仅是对大国师的名声有妨碍,对他这位帝王,亦是有害无利的。

    毕竟他才是一国之君、当今天子,仙人给小仙子托梦,不给他托梦算怎么回事

    百姓们又岂会相信刚巧那一夜他没睡觉,这才晚了小仙子一日梦见了仙

    人

    说出去,倒像是故意给自己找借口缓解尴尬似得。

    这等自找麻烦、令民心动荡的傻事,精明如他,才不会干呢。

    而他之所以提出来,其实就是想顺带听一听太子的意思而已。

    太子果真也没让他失望。

    当然,此处有两重含义。

    一则是太子的眼界独到,思维灵敏。

    二则嘛……

    他怎么听怎么觉得这话里头,还藏着一份怜香惜玉的心思在。

    倒不是他多么敏锐,而是有着前车之鉴——此前,太子便不愿让小仙子之言泄露出去。

    他现如今瞧着,倒不单单是怕小仙子的预言不灵验,而担上妄言的名声。

    倒还像是想将




337 居心不良
    王守仁愣了愣。

    而后,干笑着答道:“春联……写得不如意,不宜呈到殿下面前嫌丑。”

    实际上是根本没写的,可既殿下提了,他也不好显得太不上道儿不是

    祝又樘岂能听不出他的小心思,但觉得无可厚非,且眼下的重点是——

    他再次看向王守仁怀中的画筒。

    王守仁话到嘴边,却看了看左右立着的小太监。

    祝又樘眼神微动,开口将人屏退。

    坦白讲,有所预感的太子殿下此时内心满怀期待。

    “此乃张姑娘先前答应替殿下求来的画。”王守仁轻声说道。

    旋即,他便瞧见太子殿下眼中顿时溢满了笑意,堪称是迫不及待地将画筒接了过去。

    王守仁愕然了片刻。

    殿下虽非性情冷漠之人,又兼爱好广泛,可性情到底温和淡泊,平日里,甚少会露出这般浓烈的喜悦之色。

    由此看来,殿下……还真是极喜欢骆先生的画呢。

    咳,他表现的机会来了。

    在骆抚以及当下名气正盛的江南一派的书画名家身上、连夜做了许多功课的王守仁开始默默准备起来。

    可——

    殿下怎只盯着手中画筒瞧

    这画筒普普通通,怎值得看这么久

    “殿下,您不打开瞧瞧吗”王守仁忍不住出声提醒道。

    哎,真是典型的皇上不急太监急。

    祝又樘似乎这才回神,动手将画取出。

    说句真心话,这幅画究竟如何,于他而言已不大重要——便是张白纸,他也乐得高高挂起在最显眼之处,每日赏看。

    有着这般心思在,如今满心欢喜的太子殿下一时也定不下心去欣赏品鉴,爱不释手地看了好一会儿,也未说出一个字来。

    急于表现自己的王守仁直等得心焦时,终于听得太子殿下开了口。

    却是唤了一名太监进来。

    “寻最好的工匠,将之裱好。”

    王守仁眼睁睁地看着太子殿下动作赏心悦目地亲自将画重新卷好,装回画筒内,交到了太监手中。

    且又再三嘱咐:“不可出任何差池。

    太监恭谨地应下来,退出了书房。

    “替吾谢过张姑娘。”祝又樘对王守仁讲道。

    王守仁神色复杂地点头:“……是。”

    这种做足了准备想好生显摆一下,却连开口的机会都不曾拥有的感觉还真是奇妙呢。

    “不知这画,张姑娘是如何求来的”

    祝又樘在书案后坐下,随手拿了本书,尽量以漫不经心的语气问道。

    其实,心里已经将自家小皇后赞叹了一万遍不止。

    骆抚的画,乃是出了名儿的难求,可小皇后竟能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成。

    “倒未听蓁蓁细说此事。”王守仁笑了笑,道:“可她说了,殿下喜欢便好——便当作是她代张大哥给殿下的回礼了。”

    祝又樘笑意不减。

    虽说回礼什么的显得太过客套,可他仍是高兴的。

    “不知张姑娘可曾说起过在苏州府的见闻”祝又樘看着书,语气仍旧显得极随意,似乎只是好奇一问。

    说起这个,王守仁也来了兴致。

    昨日蓁蓁可同他们说了许多趣事呢。

    他拣了些好玩儿的新鲜事,说给了祝又樘听。

    其中便提到了苏州城中,有人夜燃烟火,场面极盛大,却不知究竟是何人燃放。

    此事事后,已成了城中一件被人津津乐道的“奇事”。

    “巧得是,那日……”

    王守仁说到这里,忽地顿了顿,笑着改口道:“那日苏州,恰好落雪了呢。”

    到底蓁蓁的生辰,是不便被他随口挂在嘴边到处乱说的。

    祝又樘配合地点点头。

    见殿下似乎很乐意听这些,王守仁又接着往下说。

    直至到了离开东宫的时辰,王守仁才后知后觉地皱皱眉,望望天——他今日进宫,究竟干嘛来了

    往日里他这个伴读已不甚称职了,常是陪着殿下读话本子而已,今日倒好,竟连话本子



338 百日宴
    阿枝依次行礼后,轻声说道:“定国公府里来了人,是徐二姑娘身边的大丫鬟莲姑——前来邀姑娘去定国公作客。”

    说着,递上了手中的请柬。

    张眉寿下意识地想去接,但见母亲伸出了手,便又不着痕迹地缩了回来。

    哎,她这双总想当家做主的手……

    宋氏看罢,点了点头。

    这请柬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姑娘家之间的寻常相邀。

    张眉寿却忽然想到了什么,细细地思忖了片刻。

    宋氏已交代了阿枝去备衣裙首饰,又吩咐了赵姑姑前去备礼。

    虽是受邀前去,可请柬上说,午间想留蓁蓁在定国府上用饭,两家姑娘来往已有些时日,礼数上周全些无可厚非。

    况且,宋氏昨晚听老太太说,前些日子里,老太太小病了一场,定国公夫人还特地差人前来问候,又送了许多补品过来。

    定国公夫人此举令老太太有些惶恐,但定国公府的交好之意,已是溢于言表。

    据说自此事传了出去不久,家中较张峦得了圣旨赞赏之后,还要热闹许多,老太太好些许多年不曾往来的老姐妹,都三三两两地找上了门来拜访看望。

    老太太颇有一种“临到晚年,忽然逆风翻盘”的不切实际之感。

    听着宋氏交待完大致的礼单,张眉寿才开口讲道:“母亲,咱们兴许还要另外再备一份礼。”

    宋氏有些不解地看向女儿。

    她主持中馈打理家事,已是得心应手,自认并没有遗漏之处。

    却听女儿说道:“算起来,据徐家三姑奶奶生产,似乎已有百日之久了。”

    宋氏听得一怔。

    她也细算了算。

    “竟还真是……”宋氏看着手中请柬,若有所思地道:“莫非今日定国公府是要为这位小表姑娘操办百日宴”

    可这请柬之上,只是以徐二姑娘的名号,邀蓁蓁登门。

    “想来是不愿张扬。”张眉寿猜测道。

    宋氏也已想到了这一层。

    徐氏虽然已顺利和离,不好的舆论也都倒向了宁家,可宁家到底刚出了大事,且这桩亲事,当初又是皇上赐婚。

    定国公府若是在此时大肆操办,那反而不符世家周全谨慎的行事作风。

    可——

    这种事情,为何要请蓁蓁前往

    兴许是不愿大肆宴请,又想多几个孩子热闹热闹。

    宋氏也未深想,只命人前往定国公府附近打听风声。

    不多时,打听消息的丫鬟便折返了回来。

    “定国公府门外,停放着三五只马车软轿,也算不得十分热闹。”丫鬟说道:“可奴婢瞧见角门内有丫鬟进出,倒比以往忙碌些。”

    宋氏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丫鬟便退了出去。

    宋氏唤了赵姑姑来跟前商议备什么礼才好。

    不管是或不是,有备无患。

    但临时准备,便局限了许多。

    现下再出去置买,显然是来不及的,于是只能着手从现成儿的东西里头挑上一挑。

    旧物必是不成,分量太轻或太贵重也都不妥当。

    “母亲,我倒想到了一件东西,许是合适的。”张眉寿说道:“在外祖家时,姨母给我打了些首饰,其中有一只赤金璎珞,恰好坠着的是个如意锁。”

    宋氏一听,便让阿荔取来瞧瞧。

    待阿荔拿到眼

    前一看,果然觉得顺眼。

    且那只如意锁做得极精巧,锁内镂空,且能打开——
1...112113114115116...33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