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高月
伙计不解,问道:“掌柜,我们这是要换地方吗?”
“立刻去收拾鸽笼,带上鸽子去连江县,马上就出发!”
岳京心急火燎,他知道马上就会有大案发生,他们这些外乡人肯定要被抓,要立刻离开晋江县,出去避避风头。
他刚把银两财物都收拾在一口箱子里,伙计跑来禀报:“掌柜,她们走了,就不知是怎么离去的?院子里已经没有人,她们的所有东西都带走了。”
“那我们也走!”
岳京雇了两辆牛车,带着四名伙计离开了客栈,向北城门驶去,不多时,两辆牛车便离开北城门,向北面的连江县方向而去。
.........
就在岳京一行刚走不久,数百骑兵护卫着一辆马车浩浩荡荡向海港方向驶去。
姚广平已经决定出兵广州,摧毁广州战船,但水军出兵并不像步兵那样说走就走,战船需要进行出海前的检查,需要进行补给,需要调兵遣将,至少要准备十天才能出发。
今天姚广平特地来巡视战船准备情况,在海湾里,密密麻麻停泊着上千艘战船,其中在码头上停泊着十几艘三千石海船,今天的风很大,吹着强劲的南风,将大船上的旗帜吹打得啪啪作响。
而北面是民船,尽管是大海船,数量也多达数百艘,停满了海湾。
码头上聚集着数千士兵,马车来到队伍前停下,姚广平从马车里出来,向士兵们挥手致意,士兵们顿时一片欢呼。
一名大管事迎上前道:“启禀太尉,这十几艘战船已经检查完毕,可以随时出海!”
姚广平摇摇头,“十几艘战船远远不够,至少需要一百艘以上千石战船才行。”
大管事擦一把额头上的汗道:“那要请太尉再宽限几日。”
姚广平目光严厉地看了一眼大管事,冷冷道:“我再给你们五天时间,五天后必须全部完成检查,否则军法从事!”
“卑职.....一定完成!”
姚广平踏上了登船的木板,两名贴身护卫一前一后护卫着他,刚走到船舷边,忽然一个黑影手执缆绳,从桅杆上飞掠而至,瞬间到了眼前。
她手一甩,一束金光射向姚广平的面门,姚广平哪里躲得过,大叫一声,他脸上同时被五根金针射中,仰面向船下坠去,后面一名护卫手疾眼快,一把抱住他。
这时,前面一名护卫大惊失色,拔剑向黑衣人刺去,只听‘咔嚓!’一声,他的长剑竟然被斩为两段,断剑尚未落地,被黑衣人凌空一脚,断剑如寒光一闪,‘噗!’地射进了姚广平的咽喉,已经毒性发作,奄奄一息的姚广平被这支断剑射穿了脖子,当初毙命。
“有刺客!”
护卫们终于发应过来,一起大喊大叫,码头上所有士兵都惊呆了,眼睁睁看着他们主公被一剑穿喉,黑衣人已随缆绳荡到了另一头,一个翻身,跳上了桅杆,随即纵身一跃,高高跳下了大海。
码头上一片混乱,有的侍卫救治姚广平,有的侍卫去抓捕刺客,但刺史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大海中。
“太尉!太尉!”
姚广平脸上变成了漆黑色,侍卫们忍不住一起放声痛哭,这便使数千水军士兵的心都凉了,不用说,他们的主公已经完蛋了。
..........
应采和游出数里远,游到一艘无人的战船背后,她的徒弟净月已经撑着一艘小船在等候她了,应采和翻上小船,净月立刻划桨而走,
借助水面浪花和海湾里众多船只的掩护,船只在一艘艘战船和商船中穿行,南风凛冽,使船只速度极快,不多时,小船变成了一个小黑点,脱离了海港范围。
姚广平在码头被刺杀的消息很快传遍的全城,晋江城内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城门关闭,关卡封锁,一队队士兵开始挨家挨户盘查,所有北方口音的汉人都要被带走审问。
随着一封封鸽信发去各地,姚广平的六个儿子和女婿纷纷从各地赶回晋江,一方面是赶来给父亲守灵,而另一方面也为了争夺继承权。
但在姚广平身亡后,至少在三个月内不能妄动刀兵,攻打广州的决定自然也随之取消。
..........
长安已经进入初夏,天气渐渐热了起来,长安城内也响起了卖冰的吆喝声。
每年冬天,长安大户人家会便在结冰的湖面上切下大块冰,运回家中储存在冰窖或者冰井中,夏天时拿出来享用,或者更奢侈一点,放在夹墙内给房间降温。
也有不少商人储存冰块,夏天时,便拿出来做成各种冰饮卖给家中没有冰窖的底层百姓,像冰沙酸梅汤,冰镇葡萄酒,更是夏天的抢手货。
到了夏天,郭宋的官房也从二楼转到了最里面的院子里,院子是砖房,专门修建了夹墙,里面能放置冰块,使官房内的温度始终能保持在二十度出头。
这天上午,独孤立秋匆匆来到晋王的官房,刚才晋王派人召见他,他也不知出了什么事,急急赶来。
郭宋任命独孤立秋为相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要他建立一批大型官办营生,像矿山、造船工场、冶炼工场、盐场、熬糖工场、织布工场、粮食农场、甘蔗农场等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
所以从年初以来,独孤立秋忙得脚不沾地,千头万绪地事情都等着他审批处理,这两天他就在忙着筹建大型熬糖工场。
独孤立秋来到晋王官房,有侍卫替他禀报了,他走进官房,发现潘辽和杜佑也在。
“殿下找微臣有事?”
郭宋笑眯眯向他招手道:“你过来看看这个!”
独孤立秋走上前,只见桌上放着一只朱漆木盘,里面是一张用金粉墨印刷的票据,有点像柜坊的飞钱,但细看,和柜坊的飞钱又不一样,那金粉墨不是墨里掺入金粉那种,竟然是用金线绣出来的,上面写的字是‘官银百两’,下面有户部的印章。
独孤立秋倒吸一口凉气,“这是.....这是什么?”
郭宋笑道:“独孤相国不是总在说,商人大额支付不便,所以户部专门印制这种银票,在天下任何一家柜坊都能兑换相应的白银,这样携带岂不方便。”
“可是柜坊愿意吗?”
“为什么不愿意?这是户部承兑的银票,柜坊拿到户部或者各地转运司,都能兑换相应的铜钱或者白银,柜坊自己也会有收益。”
独孤立秋拾起这张银票看了半晌,又担忧道:“万一被假冒怎么办?”
旁边杜佑笑道:“这张纸就假冒不了,这是王侑从宣州送来的一种皮纸,纸质很细腻,韧性极好,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纸,据说产量很低,而且只有一家能造,所以殿下的意思是,只要我们把这种纸控制住,就算有人想假冒也找不到一样的材料,另外在纸上进行金线绣只有极少数绣娘能做到,我们同样把这些绣娘召入官署,再高明的人也仿造不了。”
潘辽又补充道:“另外还有严刑峻法,胆敢伪造银票之人,满门抄斩,不留子嗣,这样双管齐下,就不会出现假的银票了。”
独孤立秋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他又仔细看了看银票道:“如果真能防伪,那可不可能做成钱引,十贯一张,五贯一张,一贯一张,直接可以拿着钱引去酒楼喝酒。”
独孤立秋所说的钱引就是交子了,也就是纸钞,实际上,只要防伪技术过硬,确实很难伪造出来。
郭宋点点头,“这件事政事堂先好好讨论一番,我准备在下次小朝会上,专门商讨此事!”
郭宋随即又对杜佑道:“要尽快将钱氏家族全部迁来长安,所有懂技术的工匠,一个都不能遗漏,务必要让李冰和王侑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
杜佑点点头,“殿下请放心,微臣亲自盯这件事,不会有疏漏!”
猛卒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货币之争(上)
入夜,郭宋在书房仔细欣赏户部印制的银票,当然,这只是样品,兑换体系还没有启动,这张银票之所以能发行,关键在于造纸技术和特殊的金线缝制,另外还有特殊的符号,这是天竺人发明的数字,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数字,已经在数十年前随同佛学一起传入唐朝,只是并不受唐朝重视。
郭宋不久前在雕版社中发现了这些数字,他便考虑将它们应用起来,这次银票的编号,就是第一次应用。
当然,有矛就有盾,这种特殊纸张的存在,很快会引来其他造纸大户的研发和模仿,民间也会有绣艺高超的人绣出更好的金线,这些都没有关系,可以用立法来限制。
另外还需要用实名制,就像支票的转让需要备书一样,银票的转让也需要在背面加盖印鉴背书,如果是假冒的银票,很容易通过背书者追溯到造假者。
这时,门外传来儿子郭锦城的声音,“父亲!”
郭宋点点头,“进来!”
片刻,儿子郭锦城走了进来,跪下行礼道:“孩儿参见父亲大人!”
“起来吧!”
郭宋对自己的长子确实很疼爱关心,他在报馆里做事,郭宋时刻关注儿子的动向,这半年儿子变化很大,长高一大截不用说了,他的身高已经超过郭薇薇,在家中仅次于自己了。
更重要的是,郭锦城长期和底层民众打交道,使他深深了解民间疾苦,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内向,这些变化令郭宋着实深感欣慰。
郭宋取出两份报纸,他已经叠好了民生栏目,他把报纸推到儿子面前笑问道:“这是本月十三日和十四日的报纸,上面的九种粮价完全一样,一文钱都没有变,是巧合,还是没有去调查?”
郭锦城脸一红道:“这是孩儿的一个疏漏,送去拼字的时候,拿错了文稿,十三日的文稿用了两次。”
“是你的责任吗?你给我实话实说!”
郭锦城沉默片刻道:“其实是送稿人搞错了,但他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认定责任在他,他会丢掉这份差事,对他家里影响很大,所以孩儿替他承担起这份责任。”
郭宋点点头,“你可以替他承担一次责任,但不能一直替他承担责任,我只是想知道,你有没有查清楚,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以后怎么避免再犯这种类似的错误?”
“原因确实是他大意了,两份稿子的格式完全一样,正好放在一起,他太匆忙,没有仔细看,现在我们为了防止发生同样的错误,便在桌上专门放了一个红色的木盒子,当天的稿子就放在木盒里,不再让送稿人自己在桌上找了,这是孩儿的建议,报馆采纳了。”
郭宋便不再提报纸之事,而是把银票递给儿子,“你再看看这个!”
郭锦城接过银票看了看,他顿时有了兴趣,问道:“这代表一百两银子?”
郭宋笑着解释道:“这叫银票,类似柜坊的飞钱,由户部制作,用特殊的纸张和金线防伪,如果户部发行一万两白银的银票,库房里就必须有相应的一万两银子,这座特殊的仓库叫做兑换库,但兑换库中白银或者钱实际上不是我们出的,是商人拿出来的,将来会兑换出去。
看似简单,可银票却大大方便了商人,他们不用携带大量银钱,只要带一叠银票便可以出远门了,更重要是,解决了目前市场上铜钱不足的大问题。”
郭锦城想了想问道:“只有白银吗?没有铜钱?孩儿觉得市场上除了银角子外,真正的白银很少见,主要还是铜钱,恐怕很多商人更需要是的钱票。”
郭宋点点头,“银票有,钱票也有,这只是一张样本,以后还会有一贯,五贯这种小额的钱票,直接可以拿去酒楼喝酒吃饭,可以买东西,用到一定时候,朝廷把它们逐渐收回来,再发行新的钱票,但那是另外一件事,我现在说的大额银票或者钱票。”
郭锦城摸摸后脑勺道:“孩儿还是不太理解,具体该怎么做?”
郭宋取出一张纸,提笔在纸上写下流程,并解释道:“其实就和飞钱一样,只是由户部发行,所有柜坊都通用,比如户部发行一百万两白银的银票,交给各个柜坊代办。
一个客商想去广州买一万两银子的货物,他就拿出一万两银子向柜坊购买一百张银票,柜坊把一万两白银交到朝廷兑换库中。
商人则带着银票去广州,他拿到货物后,对方可以用银票去任意一个柜坊兑换白银,也可以用银票继续去苏州购买丝绸,等这批银票在柜坊兑换了,负责最后兑换的柜坊总店就会向朝廷兑换库申请拿回一万两白银。”
“会不会出现柜坊觉得银票有假,不肯兑换呢?”郭锦城问道。
郭宋摇摇头,“我们的要求是,只要不是明显造假,柜坊都必须要兑换,然后由专门的稽查机构来查,问题出在哪里?”
郭宋放下笔又笑道:“我在考虑将来让内卫转型为稽查机构。”
郭锦城沉思片刻道:“这样说起来,这种大额银票或者钱票,朝廷并不需要准备银子和铜钱,其实都是商人的钱,朝廷只是用信誉来做担保,保证兑付,是这样吧!”
“你说得很对,这其实就和飞钱一样,只是用朝廷担保,缓解大宗货物交易的不便,之前几家柜坊准备联合发行一种大家都承认的飞钱,被我否决了,这种事情只能由朝廷做,正好王侑在宣州发现了这种可以难以仿制的纸,才促使我下定决心。”
“父亲需要孩儿做什么?”
郭宋取出一篇文章递给儿子笑道:“这是我的一篇关于银票和钱票的文章,你拿去报馆,印在后天的报纸上,另外,你告诉报馆李执事,可能会要求报纸开辟一个关于钱票的专栏,希望他做好准备。”
.........
这天,《长安快报》和《天下信报》都同时刊登出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关于银票和钱票的启用’,这篇文章出来,立刻在长安的街头巷尾引发热议,尤其商人对此格外敏感,他们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
不过普通百姓对此却没有什么感受,毕竟大额银票和钱票与他们相距遥远。
黄昏时分,西安门外大街各家的酒楼内宾客爆满,生意兴隆,几乎所有食客都在讨论银票和钱票的事情,虽然当天报上同时刊登了泉州姚广平遇刺身亡的消息,但没有人关心。
几天前报上也刊登了刘士宁被诛杀的消息,也只是让大家感叹虎父生犬子而已,对于朝廷地盘的扩大,大家都已经麻木了。
在明珠酒楼二楼靠窗处坐着两名官员,一个是工部侍郎苗稷,另一个是户部郎中杜嗣业,杜嗣业出任商州长史四年后,便调回朝廷出任户部郎中,银钱发行就是他的管辖范围。
当然,铸银钱是由少府寺负责,但每年需要铸多少钱,发行多少银角子,发行多少白银,则是户部来决定。
苗稷和杜嗣业的父亲杜宗武少年时曾是同窗好友,虽然杜宗武比苗稷大五岁,但不影响两人的交情,两人同年参加科举,苗稷有父亲的余荫,去了巴蜀为官,杜宗武却没有出头的机会。
但杜宗武的儿子杜嗣业却很有魄力,他科举落榜后,便带领一批读书人去河西投笔从戎,很快便脱颖而出,成为郭宋的第二任记室参军。
一晃十几年过去,苗稷还是出任工部郎中,但比他小十岁的杜嗣业却已是户部郎中,而且苗稷官职已经到顶了,杜嗣业却前途无量。
“贤侄为什么要反对钱票呢?我觉得这是好事,能大大促进商业的发展,你不知道从前从巴蜀运送几千贯铜钱去长安都十分费力,现在用银票或者钱票,朝廷规定无条件兑付,岂不是大大方便了商人?”
杜嗣业摇摇头道:“我反对的不是大额钱票,而是文章后面说到的小额钱票,作为铜钱的替代品,一贯两贯之类,用来吃饭买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无限制印刷,如果有抵押金银还行,就怕朝廷尝到甜头,开始大量印刷,这和以前发行当十钱的铜板有什么区别?都是在剥削百姓的财富。”
“你的反对完全是寄托在一种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上,这样的反对没有意义,我估计晋王和朝廷都不会接受!”
“这不是我一个人反对,今天中午报纸出来后,整个户部都炸锅了,大部分人都反对,包括我们尚书也反对!”
.........
猛卒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货币之争(下)
入夜,一辆宽大的马车停在了杜府门前,张谦逸从马车出来,杜佑的四子杜宪祥连忙迎上去,将张谦逸扶下马车。
“多谢!多谢!”
张谦逸走下马车笑道:“你父亲在吗?”
“父亲在书房等候相国!”
“今晚打扰你父亲了。”
“哪里!父亲很高兴,晚饭后就在期待相国了。”
杜宪祥把张谦逸领进了杜府,一直来到父亲的外书房,杜佑穿了一件宽松的禅衣,已经在院门前等候了。
张谦逸连忙抱拳歉然道:“深夜打扰杜兄休息了。”
杜佑呵呵一笑,“正闲得无聊,没想到贤弟就主动来陪我聊天了,岂不是心有灵犀?”
两人寒暄几句,杜佑便将张谦逸请进了书房,两人分宾主落座,一名侍女进来上了茶,张谦逸目光一瞥,却见桌子摆着一份报纸,朝上那一面,正是那篇引起掀然大波的文章。
“杜兄怎么看这篇文章?”张谦逸指了指桌上的报纸道。
杜佑知道张谦逸就是为这件事而来,今天上午知政堂商讨了这件事,七名相国中四人赞成,曹万年和崔元丰表示有保留,张谦逸却明确反对。
在张谦逸的引导下,户部大部分官员都不赞成,所以张谦逸说他要来拜访自己时,杜佑便知道他要为何而来。
杜佑淡淡笑道:“这篇文章,贤弟觉得是谁的手笔?”
张谦逸微微一怔,他又拿起报纸读了一遍,他是郭宋的第一任记室参军,对郭宋文章风格非常熟悉,他感觉像晋王的文章,但又觉得有点不像。
“有点像晋王的手笔,可是行文又稍微稚嫩了一点,我也有点糊涂。”
杜佑笑道:“这是晋王殿下的文章,只不过由世子稍微修改一下,增添了一些内容,感觉稍微稚嫩的部分,就是世子所添。”
张谦逸沉思片刻道:“殿下怎么能想到用纸来代替钱?铜银毕竟有限,但用纸来印钱,那就没有底了,现在或许还能控制量,但过了几百年,朝廷财政吃紧,又爆发战争,印刷纸钱肯定就会无节制了,那就是百姓的灾难,民生的浩劫,到时候这些纸钱就会变成废纸,朝廷的信誉也就彻底完蛋了!”
杜佑摇摇头道:“贤弟有点因哽废食了,几百年后的事情谁知道?说不定发现大金矿、大银矿,纸钱早就废除了,再说,没有纸钱就不会滥发钱币吗?梁元帝的当十枚铁钱,北周的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再近一点,二十年前第五琦铸的乾元重宝,也是以一当十,没有纸钱,不一样钱货泛滥?
贤弟,朝廷衰败和印不印纸钱没有关系,反正不是这样死,就是那样死,我们要着眼于现在,银票、钱票如果对现在有利,我们就要支持!”
张谦逸沉默了,他好一会儿道:“我还是觉得太仓促了,这件事不应该急于推出,应该一步步来。”
杜佑也不想太扫他的面子,只是笑了笑道:“后天会有小朝会,专门商议这件事,到时候大家一起探讨吧!”
.........
目前朝廷除了每年的新年大朝外,便再也没有大朝,但每月逢五和十会有小朝会,小朝会一般在紫薇殿内举行,所有从四品以上职官都要参加,武将不用参加,主要以文官为主。
天不亮,郭宋便出发了,他乘坐一辆宽大的马车,马车前挂了一盏红灯笼,上有‘监国摄政王’五个黑字,在夜色中格外清晰,马车周围是三百重甲骑兵,手执长矛和巨盾,马车内还有两名贴身女护卫。
大街上不时也能看见其他官员的马车,从四品以上的官员也有一百余人,差不多都是同一个时候出发。
马车内,郭宋正在考虑泉州之事,他昨天接到泉州的情报,姚广平被刺杀后,他的六个儿子有争位的迹象,姚广平还年轻,尚未立世子,也主要是因为他的六个儿子都是庶子,两个嫡子都先后病故。
而姚广平的突然遇刺去世,使六个儿子都动了心思,据说,姚广平的六个儿子都比较平庸,没有出色者,所以也导致姚广平迟迟定不下继承人。
郭宋当然知道现在是攻打泉州的良机,但广州的战船尚未修缮完成,岭南的各州也还没有稳定下来,自己暂时还不能利用这次机会。
马车很快便驶入了丹凤门,一直到紫薇殿侧面广场前停下,郭宋下了马车,从侧门进入紫薇殿,此时距离朝会开始的卯时一刻还差一点时间,大部分朝臣都已经到了,都坐在紫薇殿各自位子上闲聊。
早在几天前,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朝会的内容,加上前天报纸上刊登了相应的文章,叙述得很详细,使众人都了解了银票和钱票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是两件事,一是发行大额银票和钱票,二是发行小额钱票,慢慢取代铜钱。
第一件事大家都能理解,但真正引起争论的,却是第二件事。
“当——”
大殿内云板叩响,上朝时间到了,这时郭宋走了出来,他的座位并不是在玉阶上,而是和众人坐在一起,只是他单独一人在正前方,面前还有一张宽大的桌案。
众人起身施礼道:“参见监国摄政王殿下!”
“各位大臣免礼,请坐下!”
众人纷纷坐下,郭宋也在正面位子上坐下,今天主持小朝会之人是右相潘辽,潘辽起身道:“晋王殿下,各位同僚,今天朝会议题是关于钱票和银票的推行,事实上在几天前,政事堂经过几次讨论,便以四票赞成,一票反对和两票弃权的结果,通过钱票和银票的推行方案,在摄政王最后签署之前,殿下认为有必要在朝会上进行讨论,听取更多人的意见,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