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高月
曹万年摇摇头道:“潘相国用没有地方官经历为理由反对独孤资政秋,未免太死板了,如果一定要地方官经验,当年李林甫也没有做过一天地方官,他何以成为右相?当地方官只是为了深入了解百姓疾苦,懂得朝廷和地方的相处之道,并非入相的绝对条件,况且独孤资政在南唐也曾入相,难道我们的宽容之心还不如南唐?”
张裘安表态道:“曹相国有所不知,正是因为我们都在地方任职时间太短,对地方民情了解不深,所以才需要一个深谙地方民情的相国,在这一点上,独孤资政确实有所不足。”
张歉逸也道:“说起来了解民情,不一定非要做官,以独孤资政数十年的人生阅历,他民间疾苦的了解恐怕都比我们深得多,卑职觉得独孤资政应该合适。”
四个相国形成了二比二,郭宋看了一眼一直没有表态的杜佑,笑道:“杜相国的态度呢?”
众人的目光都向杜佑望去,如果投票表决的话,杜佑这一票就至关重要了。
杜佑沉默片刻笑道:“我昨天在翻晋王殿下编的增广贤文,其中有一句我很感慨,叫做‘家有财宝千万担,不如家中有一老’,老人的德高望重能凝聚家族力量,团结家族子弟,他的人生经验,能帮助儿孙渡过难关,我想到了我们朝廷,我们朝廷刚刚筹建,确实需要一个老资格的重臣来坐镇,让资政出任相国,是一个好办法,其实我更偏向于李泌出任相国,但李泌病重,那么独孤立秋作为四朝元老,我认为他比韦应物更合适出任相国。”
........
当天下午,郭宋颁布摄政王令,封前户部侍郎崔元丰为金紫光禄大夫,出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议政,加封资政独孤立秋为光禄大夫,出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议政。
同时封裴延龄为金紫光禄大夫,出任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贽封金紫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吏部侍郎,崔损和卢迈一并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崔损出任太常卿,卢迈出任集贤殿大学士。
猛卒 第九百九十一章 朝堂激斗
时间转眼到了次年一月,一场大雪再次纷纷扬扬落下,使整个大唐北方都覆盖砸白雪皑皑之中,新年伊始,各地都有变革,唐朝太后在新年大朝上颁旨,正式改年号为元和,赐摄政王郭宋九锡及黄罗盖,并赐天子剑,代行天子之权。
王太后同时宣召岭南节度使李偲、两浙节度使韩滉,江南东道节度使刘洽,江南西道节度马遂进京述职。
与此同时,洛阳也发生巨变,朱泚正式改国号为汉,自称朱汉王朝,便大赦天下,百官各升一级,并下旨拿出三万石粮食赈济贫弱,与民同情庆。
朱泚同时下旨,令淮南郡王高幽、广陵郡王薛纶、彭城郡王武震、以及襄阳郡王董希芝前来洛阳朝贺。
从河北兵败回洛阳后,朱泚情绪一直低迷不振,他更加迷恋后宫,尤其宠爱贵妃刘美凤,刘贵妃的家人也由此成为朝廷头号权贵,刘贵妃的兄长刘丰被朱泚封为尚书令兼吏部尚书,掌握吏部大权和六部管辖权,宦官王献忠被封为内使令,替朱泚批改奏折,权势滔天,被朝廷百官称之为献公。
这位王献公自称处事公允、立场中正,更是向朱泚保证,他绝不参与朝廷派系斗争,实际这位王献公只认钱不认人,谁给的钱多,他就给谁办事,正是因为他贪得无厌,背后又被人称为贪公。
由于刘丰和王献忠的强势崛起,使得一班旧权贵相继被贬,首先是大将军张光晟辞职,获得朱泚的批准,免去他的官职,封他为梁国公,并令其长居京城,不得返乡,准备随时听诏问询。
张光晟本来就是一个有名无权的高官,他辞职没有引起朝廷任何风波,已经没有人把他放在心上了。
但右相源休和左相姚令言日子就不好过了,两人原本关系不和,但新贵刘丰强势入局后,直接挑战相权,颇有架空源休的迹象,倒使得源休和姚令言捐弃前嫌,携手对抗刘丰的侵入。
刘丰年约四十岁,原本是洛阳的一个杀猪屠户,长得又黑又壮,粗通文墨,家中颇有资财,为了向上钻营,他打上了两个妹妹的主意,先是大妹刘彩凤嫁给大将军向飞为小妾。
两年前,向飞办五十大寿,朱泚也出席了,刘丰不失时机地花重金买通向府内宅管家,让大妹刘彩凤安排小妹刘美凤伺候朱泚午休,朱泚被迷得神魂颠倒,当天晚上就把刘美凤带回皇宫,封为才人。
刘美凤的魅惑手段也着实了得,使朱泚迷恋她极深,短短两年时间,她便从才人升为贵妃,朱泚没有皇后,刘美凤实际上就是六宫之主。
刘美凤为了获得外戚靠山,在她枕边风的灌输下,他兄长刘丰被封为宋国公、尚书令,姐姐刘彩凤封为赵国夫人,姐夫向飞封为蔡国公、右卫大将军,出任九门都督,掌握三万洛阳城防军,她兄长刘丰的小舅子张九曲也被封为千牛卫虎贲郎将,成为千牛卫四郎将之一,掌握三千禁卫军。
还有她的叔伯兄弟族人也纷纷获得洛阳的美宅良田,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刘丰的政治对手主要是右相源休,源休开国元老,资历深,也颇有权谋手段,在朝廷上人脉很广,虽然刘丰不担心源休会干掉自己,但他想扳倒源休也不容易。
刘丰虽然善于钻营,但论权术手段,他还真不是源休对手,源休掌握了制诏权,只要在钱财上笼络好王献忠,他就能直接下诏,刘丰的几次发难,都被源休用诏书化解。
三个月前,向飞给刘丰推荐了一个幕僚,叫做杨密,宋州宋城县人,原是宋州州学助教,年约五十岁,长得又瘦又小,但他极为奸猾,擅长阴谋诡计,和田绪军师许士则有得一拼。
刚开始刘丰对这个幕僚杨密还不太重视,他收集到源休贪赂的不少证据,自以为能利用御史台扳倒源休,杨密告诉他,这种常规手段扳不倒源休,刘丰不信,当他把御史弹劾书递到朱泚面前,却又被朱泚原封不动退回,上面只有四个字,‘朕已知晓!’
源休屁事没有,着实令刘丰郁闷,当他询问杨密为什么扳不倒源休?
杨密告诉他,郭宋已经吞并了南唐,天子表面上不在意,实际上异常警惕,这个时候,天子不怕百官贪钱,就怕百官不贪钱和郭宋勾结,刘丰这时才意识到杨密是自己需要的人才,他立刻将杨密的俸禄翻了一倍,住宿也改为单人独院,还安排两名侍女去伺候他。
这天下午,杨密回家祭祖归来,立刻被刘丰叫到书房。
刘丰书房布置奢华,虽然他粗通文墨,但他从不看书,书房内没有一卷书,倒是摆满了各种名瓷名玉,这位刘国舅也是嗜玉如命,掌权才一年多,就收集各种美玉三千块,摆满了书房。
刘丰坐在桌前道:“昨天贵妃派人来送信,说襄阳郡王董希芝不肯来洛阳觐见,使天子大发雷霆,连同源休一起痛骂,不知是什么缘故,贵妃说,天子很少这么生气。”
杨密眼珠一转,“刘公,是不是这个董希芝和源休关系密切?”
“这个还真不清楚。”
杨密想了想又问道:“新年前我有一个建议,刘公考虑得如何了?”
“你是说和姚令言结盟?”
杨密点点头,刘丰眉头一皱,“听说他们联手来对付我,就怕姚令言不肯和我结盟。”
杨密微微一笑,“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去,只要刘公给姚令言足够的利益,还怕他不肯结盟,据我所知,在刘公上位前,姚令言就和源休争权夺利斗了多年,因为刘公上位,姚令言害怕失去相位,才和源休联手,只要刘公保证他的左相之位,并承诺把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免权给他,相信他一定会投向刘公怀抱。”
“然后呢?”
“然后刘公和姚令言联手,还怕扳不倒源休?”
刘丰欣然点头,竖起大拇指道:“高明!不过官员任命肥水颇多,给他六品有点多了,最多给他八品以下。”
杨密嘿嘿一笑,“许诺归许诺,只要扳倒源休,官员任免给不给他,还不是刘公说了算!”
“好!我这就写信给姚令言。”
..........
姚令言坐在书房内,发呆地望着眼前的一封信,就在刚才,刘丰的管家给他送来一封信,说是他们的老爷的亲笔信。
这确实是刘丰的亲笔信,姚令言认识他的字,粗大,棱角分明,就像一块还没有打磨过的花岗岩。
这样的人算得上的朝堂中的新嫩,偏偏这个市井屠夫因为自己妹妹得宠而一步登天,当上了尚书令,掌控了吏部,着实令人恼火,也令人担忧,这个刘丰就像一头野牛闯进瓷器店,会不会把朝廷的各种规则撞得粉碎?
但此时,刘丰的一封信却让姚令言冷静下来,他开始变得理智,他开始意识到这个刘丰并不愚蠢,刘丰居然知道和自己结盟来对付源休,加上他妹妹被天子极为宠爱,这个看似愚蠢的刘丰极可能执掌朝政,
但更让姚令言的动心的是,刘丰答应自己继续出任左相,并且承诺六品以下官员由自己任命,也就是由自己的人出任吏部侍郎,这个条件让姚令言无法拒绝。
姚令言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在权衡利弊,扳倒源休,自己会损失什么?
事实上,自己什么都不会损失,反而会从源休的倒台中分得一杯羹,这不是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吗?
姚令言又反过来推想,源休倒台后,刘丰会继续对付自己吗?
答案是肯定不会,刘丰不像源休那样精于朝政,他就是一个市井屠夫,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他肯定需要一个精通朝政的人替他分忧,除了自己,他还能找谁?
姚令言忽然意识到,和刘丰合作,自己获得的利益要远远大于与源休合作。
姚令言恨不得给自己一个耳光,自己真是昏了头,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他面前,他居然没有看到!
猛卒 第九百九十二章 连夜逃亡
次日一早,姚令言派人给刘丰送去了一块玉璧和一串珠子,刘丰连忙把幕僚杨密找来。
刘丰指着桌子的两只盒子道:“这是姚令言派人送来的,你看他是何意?”
杨密上前打开盒子看了看,顿时笑了起来,“这个寓意叫做珠联璧合,表示姚令言愿意投效刘公,和刘公紧密配合,没想到他这么快就下定决心了。”
刘丰大喜,连忙道:“那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杨密手捋山羊须道:“卑职昨晚建议的方案可以实施了,卑职相信姚令言一定会在关键时刻补上源休一刀。”
刘丰点点头,杨密的手段太阴毒了,简直令人想不到,但无毒不丈夫,既然常规手段干不倒源休,那只能用非正常手段了。
........
朱泚部署在各地的四镇郡王都手握重兵,为了防范他们造反,他们嫡长子都质押在洛阳,襄阳郡王董希芝的长子董祝和老父亲也在洛阳,他们住在洛阳的董府内,为了防止他们逃走,朱泚还派人监视他们。
这天晚上,董祝刚刚睡下,忽然门外有敲门声,只听管家禀报道:“公子,源相国派人送信来了,很紧急!”
董祝的父亲董希芝和宰相源休关系很好,董希芝坐镇襄阳就是源休推荐的,董祝听说是紧急事情,不敢大意,连忙起身披上衣服开门问道:“信在哪里?”
管家递上一个纸卷说:“就这个,来人说还有口信!”
董祝打开纸卷,上面只有两个字,‘速逃!’
董祝吓了一跳,连忙问道:“来人在哪里?”
“在客堂等候!”
董祝心中忐忑不安,急忙向客堂走去。
不多时,董祝来到了会客堂,只见一个三十余岁的男子坐在堂上,董祝走进大堂问道:“你是源相国派来的?”
来人连忙起身行礼,“小人是源相国府上三管家张遥,奉源管家之令特来给董公子送信。”
“还有什么口信?”
张遥走上前压低声音道:“源相国说,天子要对襄阳郡王下手,要公子带着老太爷速逃离京城。”
董祝心中震惊万分,他父亲是由野心,这点他知道,但因为自己和祖父在京城为人质,所以父亲也只能隐忍,难道是天子发现父亲的野心了?
想想很有这个可能,一定是父亲在襄阳练兵露出了蛛丝马迹,被天子发现了。
他连忙拱手道:“请转告源相国,感谢他的提醒,我父亲必将铭记于心。”
董祝又赏了张遥百两银子,张遥告辞离去了。
董祝随即去把父亲叫起来,两人准备逃走了。
狡兔有三窟,为了在关键时刻逃离京城,董祝早就有准备,他们一是买通了监视他们的人,只要他们祖孙二人不离开京城,监视者平时都睁只眼闭只眼在,至于像源休管家这样半夜来访,他们也不管。
监视者有两拨人,一是安插在府内,车夫、下人之类,另一拨是在府门外,严密监视董府的大门、侧门和后门。
董祝在洛阳城外有一座秘密宅子,只要他们能出城,在秘宅化妆后,就能坐船逃离洛阳。
祖孙二人商量片刻,两人都担心夜长梦多,决定连夜逃走,他们先装扮成普通百姓,衣着褴褛,祖孙二人随即来到西院,西院这里没有大门,但西墙外是一条小巷,小巷对面是一片民房,虽然西院没有大门,但外面巷子里有两名监视者巡逻,这一点董祝很清楚。
不过他们在一年多前,便挖了一条一丈长的密道,直通小巷对面的一间民房里,这样他们便可神不知鬼不觉离开府宅,天亮时城门一开,他们就出去了,守城门的士兵可不认识他们是谁?
祖孙二人和两名护卫进了一间小屋,这是一间堆放杂物的屋子,两名护卫搬开一张破旧床榻,下面是一块四尺见方的石板,石板上面的有铁环,两人搬开石板,露出一个黑黝黝的大洞。一架木梯架在洞口上。
“公子,我先下去!”一名手下低声道。
虽然这个地道才挖了一年多,还算比较新,但出于谨慎考虑,还是让护卫先下去。
片刻,护卫在地道里喊道:“公子,可以了!”
董祝点点头,“祖父,你跟着我!”
另一名护卫断后,四人在洞里爬着,向一丈五尺外的出口爬去。
..........
中午时分,朱泚刚吃完午饭,正在喝茶小憩,朱泚身材极胖,体重超过两百五十斤,加上他声色放纵,沉溺于美食美酒,使他的头脑长年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已经没有能力和精力处理朝政。
不过朱泚对于权力还是控制得很严密,他对手下尤其警惕,对外面的镇军大将,朱泚不光派了监军,还把他们家人扣押在洛阳为人质。
这时,有宦官来报,“陛下,内卫将军李桐有急事求见!”
朱泚微微睁开眼睛道:“宣他进来!”
几名宫女连忙上前将他扶起,这时,一名高大魁梧的将军走进来,单膝跪下道:“臣李桐参见陛下!”
“什么急事要禀报?”朱泚有些不耐烦道。
“启禀陛下,董希芝的家人潜逃了!”
“什么?”
朱泚一怔,“朕不懂你的意思,你再说一遍?”
“襄阳郡王董希芝的儿子和父亲昨晚从住宅潜逃,可能已经出城,目前卑职已派出五千内卫军四处搜捕其下落。”
朱泚顿时勃然大怒,狠狠将茶盏摔在地上,‘砰!’茶盏碎裂。
朱泚咆哮道:“你们内卫是吃屎的吗?两个大活人还看不住。”
李桐苦着脸道:“并非内卫失职,而是有人在帮他们。”
“谁?谁在帮他们?”朱泚怒不可遏问道。
“卑职审问董府管家,他说昨天晚上,源相国派人给董希芝的儿子送了一卷纸条和一个口信,然后董希芝的儿子和父亲就连夜逃跑了。”
李桐当然不会说是自己手下监视不力,那就是他的责任了,好容易找到一个背锅的送信人,他也是竭力暗示,董希芝家人逃走是得到了源休的帮助。
听说涉及到相国源休,朱泚也慢慢冷静下来,他当然知道董希芝就是源休全力推荐的大将,监军向自己秘密汇报,董希芝在襄阳有招募私军的行为,这就让朱泚警惕了,加上董希芝借口生病,不肯进京述职,更让朱泚疑心。
现在董希芝的儿子和父亲逃跑,使董希芝没有了后顾之忧,朱泚几乎可以肯定董希芝要拥兵自立,偏偏又涉及到相国源休,使朱泚不得不冷静下来。
“能肯定是源相国派的人?”
“董府的管家说,来人是源府三管家,叫做张遥。”
“然后呢?”
“卑职上午去源府找这个张遥,但源府中人说他昨晚未归,卑职怀疑这个人藏匿起来了,或者是被灭口。”
朱泚沉思片刻道:“你们内卫要做两件事,第一,全力搜捕董希芝的家人,不准他们逃走;第二,要找到这个失踪的张遥,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必须要确认他是源相国派出的人,胆敢再出现失误,你的内卫统领就不要干了!”
“卑职遵令!”
李桐后背出了一身冷汗,他行一礼,匆匆走了。
朱泚此时睡意全无,他仰着头盘算着什么,小眼睛里闪烁着一道道凶光。
自己待他们不薄,他们胆敢内外勾结,就休怪自己心狠手辣了。
.........
黄昏时分,洛阳利人市的漕河前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十几名衙役将一具尸体从河里捞出来,人群顿时一阵骚动,纷纷向后退,所有人都踮起脚,伸长了脖子。
“闪开!”一队内卫士兵簇拥着统领李桐匆匆赶来。
士兵们推开人群,李桐骑马来到近前,只见死者是一个三十余岁的男子,穿着管家的短衣服色。
一名衙役将一块铜牌呈上,“将军,这是他身上找到的。”
李桐接过牌子,只见正面刻着‘源府’二字,背面则刻着李遥二字,正是他到处寻找的源府管家李遥。
尽管人被灭口,身上不应该有身份证明,但李桐四处找不到董希芝的家人,现在这个张姚就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他也顾不上不合理的疑问了,当即喝令道:“把他尸体带回衙门!”
猛卒 第九百九十三章 关注荆州
发现张遥尸体一个时辰后,李桐便向朱泚汇报情况了。
“启禀陛下,微臣下午再次搜查董府,在西院发现一处秘密地道,通往外面的民居,这就是他们躲过监视的原因,微臣四处搜查了一天,仍然找不到董希芝的家人,卑职敢肯定,如果没有人协助,他们根本逃不掉,可如果有人包庇协助,内卫就很难找到。”
朱泚沉默半响问道:“那个送信人找到了吗?”
“回禀陛下,已经找到了,他已被灭口,微臣先让董府管家辨认,他确实就是昨晚给董希芝家人送信的人,微臣又让源府管家辨认,他就是源府的三管家张遥。”
朱泚重重哼了一声,对李桐道:“这件事先不要外传,等朕考虑一下再说。”
“遵令!”李桐行一礼,慢慢退下走了。
朱泚负手走了几步,又令道:“速传姚相国来见朕!”
半个时辰后,姚令言匆匆赶来,他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姚相国,朕有件事要和你商量。”
“微臣愿为陛下分忧!”
朱泚点点头道:“董希芝和源休是什么关系?”
天子居然直呼其名,让姚令言心中一跳,果然来了,他沉吟片刻,小心翼翼道:“陛下,微臣知道他们是同乡......”
“这个朕也知道,朕要知道更深层次的东西。”
“如果从血脉亲情方面来看,他们基本上没有关系,他们在家乡有没有联姻,微臣就不知道了,但微臣知道,他们在人情往来方面,关系相当密切。”
“再说具体一点,怎么一个密切?”
“每年董希芝都要给源相国送来大量财宝,源相国有一颗宝珠,据说价值十万贯,微臣知道,这颗宝珠就是董希芝去年送他的。”
朱泚心中杀机愈浓,他又冷冷问道:“如果董希芝要造反,源休在相位上有什么影响?”
“陛下,财政大权是掌握在右相手中,如果源相国多拨军粮钱财给董希芝,那岂不是助纣为虐?”
朱泚负手来回踱步几步,又问道:“尚书令刘丰如何?”
“回禀陛下,刘丰虽然粗鲁了一点,能力也差了一点,但他对陛下忠心耿耿,这一点最难得,就看必须怎么取舍,是要能力,还是要忠心?”
姚令言在关键时刻的补刀终于使朱泚下定了决心,当天晚上,朱泚下旨,免去源休右相之位,改任陕州长史,任命尚书令刘丰接替源休的右相之位,继续执掌财政大权。
而源休在去陕州的半路被仇家所杀,割去了头颅,朱泚随即命令内卫查抄源休的府宅,缴获难以计数的金银财宝和铜钱、绸缎,价值超过百万贯。
……..
长安也同样是银装素裹,一场新年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关中地区,使长安在新年之夜变成白雪皑皑的世界。
正月初十,积雪已经融化了很多,地面也变得湿漉漉的,不断有松枝上的雪晶扑簌簌落下。
郭宋的马车驶入了大明宫丹凤门,朝廷是在三个月前正式搬迁到了大明宫,整个朝廷的人数比之前增加了一倍有余,官员达近千人,加上大量没有品阶的低级文吏,每天进出大明宫的官吏达三千人之众。
郭宋的官房位于中书省背后,是一座占地约八亩的三层红楼,这里被称为监国楼,大楼轮廓呈正房形,中间是休息散步的大院,四周各有一座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