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高月
杜崇唯恐手下欺世子年少,一句来自太原薛家,便让所有笔杆子们都高山仰止了。
大堂顿时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
猛卒 第九百八十八章 请客深意
郭宋原以为妻子听完自己的讲述会情绪激烈,没想到她却很平淡地回一句,“我知道了!”
这让郭宋着实有点惊诧,但很快他就明白了,妻子应该一直和郭玉娘有联系。
“我让城儿去长安快报当执笔,你不惊讶?”郭宋又笑问。
薛涛笑道:“其实玉娘前脚更走,你就回来了,玉娘给我说了,你今天去找了城儿,好好开导他一番,虽然玉娘不知道你和城儿说了什么,但我能猜到,一定是安慰城儿,乔四的死和他无关,至于他去教书也好,当报馆执笔也好,我这个做娘的都不太关心,只要他平安无事就好。”
郭宋点点头,“我估摸着也是玉娘告诉你了。”
这时,一名侍女在门外道:“启禀殿下,王越将军求见!”
“我知道了,让他在麒麟殿等候。”
薛涛连忙问道:“是不是杀死乔四的凶手被抓到了?”
“很有可能!我去看了一看。”
郭宋起身披上一件外袍,便在两名执灯笼侍女的引领下向麒麟殿走去。
麒麟殿实际上是郭宋的外书房,书房非常大,光各种藏书就有数万卷,这里主要是在内宫处理公务以及接待大臣,他在书房内坐下,片刻王越匆匆走了进来。
“卑职参见殿下!”王越单膝跪下道。
“王统领请起!”
王越起身,郭宋笑问道:“可是抓到凶手了?”
王越点点头,“三人全部抓到了,在城外一家客栈内。”
郭宋欣然道:”说说看,怎么抓到的?“
“卑职估计他们一定会和家人联系,所以盯住了他们家人,天快黑时,一家客栈的伙计送来一张纸条,被我们拦截了,然后在这家客栈,将躲在房内的三名杀人者一举擒获,他们抢走的银子也一并缴获。”
郭宋对王越很有信心,王越统帅的内卫效率极高,要被官府衙役厉害得多,只要他们出手,没有抓不住的逃犯。
“明天一早,把百两银子全部兑换成铜钱,替乔家还债,剩下的给他们家办丧事。”
“卑职已经换成铜钱了,准备连夜给乔家送去,顺便帮他们把债还了。”
郭宋点点头,“另外告诉你,世子已经不去居安坊教书了,现在每天下午去《长安快报》报馆做事,你们的外围防控也要跟上。”
“卑职遵令!”
........
就在郭宋听取王越汇报的同一时刻,在东市大门对面的万家酒楼一间雅室内,独孤立秋也在请相国杜佑吃饭。
郭宋从不禁止大臣们的私人交情,更不会让晋卫府监视,至于大臣们私人交情会产生利益交换之类上不了台面的事情,郭宋也没有太放在心上,这种事情自古就防不胜防,做得多了自然会败露。
“这两天政事堂挺忙吧?”独孤立秋给杜佑斟满一杯酒笑问道。
杜佑不像潘辽那样刚直,私下难打交道,他很圆滑,基本上和谁的关系都不错,也愿意帮助人,所以把这样一个精通人情达练的老官僚和刚直不阿、从不和同僚建立私下交情的潘辽搭配成左右相国,也是郭宋的一种手腕,刚柔相济方是稳定之道。
杜佑摇摇头苦笑道:“这几天我们天天都要忙到半夜才能回家,要知道,殿下只给我们批准了一个朝廷框架,具体的血肉就要我们自己填补,尤其我们的吏部,必须拿出方案,然后由知政堂讨论,到今天下午,六部的官员才勉强配齐了,然后是九寺五监两院两台,官员根本就不够,还得从地方调,还要注重德才兼备,头大啊!恨不得分身为二。”
“可这样的人事大权也让人羡慕。”
杜佑叹口气道:“哪里有什么大权,我们只是提出方案,还要过堂的,所有的官员都要由政事堂审核,然后五品以上官员必须由晋王殿下批准。”
“我听到一个说法,说晋王殿下自限其权,他的决定若有五名以上相国反对,就可以被推翻,是这样吗?”
杜佑点点头笑道:“确实有这回事,而且我和老潘也向晋王殿下确认过了,独孤阁老怎么看?”
独孤立秋沉吟一下道:“如果是真的,晋王殿下很有魄力啊!”
杜佑呵呵笑了起来,“你觉得这种事情会发生吗?五位相国反对殿下的决定,老潘说这种事情可能性很小,我说这种事根本就不会发生。”
“为什么?”独孤立秋不解地问道。
“很简单,如果众多相国反对,一般只有两种情况,高官人事任命和对外作战,先说对外作战,之前大军南下巴蜀,根本就没有和参事堂商讨,晋王直接调兵遣将,殿下和我们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大军早已经南下了,早已既成事实了,我们再反对还有什么意义?
其次是高官任命,晋王殿下要任命一个人,如果导致大家普遍反对,首先这个人一定德行严重有亏,或者是太悖于常理,比如连升数级,可这种错误,在五名相国反对之前,左右相就该劝服殿下了,以晋王殿下的才智和性情,独孤阁老觉得这种事情会发生吗?”
独孤立秋点点头,“晋王殿下确实不会犯这种错误,可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自限权力?”
杜佑端起酒杯笑道:“阁老不妨想一想?”
独孤立秋想了想,忽然脱口道:“是为他的后人!”
杜佑点了点头,“一点没错!”
独孤立秋叹息一声,“这个权力限制,或许对他儿子、孙子有用,再向后限制力就弱了,后世子孙总有办法能避开这种自限,像高祖皇帝制定的君相平衡,在高宗时还执行得很好,中宗时就出现了斜封墨敕,到玄宗时,设立一个集贤殿学士,敕令就直接绕过了中书省。”
杜佑对独孤立秋的见解表示赞同,“阁老说得对,百年后的事情确实很难说,还是让我们把握当下吧!”
“说得好!我们干了此杯。”
“干!”
两人酒杯一碰,便一饮而尽。
.........
杜佑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妻子李氏见丈夫有几分酒意,连忙给他准备醒酒汤。
杜佑的发妻梁氏已在多年前病逝了,李氏是续弦,虽然不是原配,但夫妻感情还是很好,而且李氏颇有学识,有时候还能在关键时刻提醒丈夫,所以杜佑常常和妻子聊一聊朝堂中的事情。
“我还以为老爷今天很忙,没想到喝酒去了。”
杜佑呵呵一笑,“喝酒也是忙公务,你以为公务就一定要坐在朝房内?今天可是独孤立秋请和我喝酒。”
“是他啊!无缘无故的,他请老爷喝酒做什么?”
“无缘无故?”
杜佑指着妻子笑道:“天下哪有无缘无故的事情,政事堂还差两个相国,你以为我不懂他的心思?”
“独孤立秋要求老爷帮他入相?”
李氏有点惊讶,“他向老爷提出要求了?”
杜佑摇摇头,“一字未提!”
“既然一字未提,老爷怎么知道他是想入相?”
杜佑将醒酒汤一饮而尽,又道:“说你是妇道人家,你还不服气,我是吏部尚书,他能直接给我说,杜尚书,推荐我为相吧!他会说吗?绝不会!
他今天请我吃饭,过几天政事堂和晋王殿下讨论新相国时,看见独孤立秋的名字,我就明白了,原来独孤立秋是求我帮忙。
所以有些话不用说出来,到了关键时刻,自然就明白了,这就是高位者的意会,事实上,他请我吃饭,我就猜到了几分,但我并没有找借口推却,这件事本身就表示,我愿意助他一臂之力。”
“可是.....老爷不是支持薛公入相吗?”
杜佑摇摇头,“薛勋已经明确表态了,他身体不行,放弃入相。”
“但独孤立秋有希望吗?我就怕晋王殿下万一知道他今晚请你吃饭,会不会对老爷仕途不利?”
杜佑笑了笑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谨则无智,真是至理名言啊!晋王殿下还是希望池子里多几条鱼的。”
猛卒 第九百八十九章 再次选相
清晨,郭宋一家和往常一样聚在餐桌前,只有长子郭锦城的座位空着。
“夫君,阿城怎么样了?”问话的是刘采春,她有四个月身孕了,小腹已微微隆起。
郭宋微微笑道:“他之前去居安坊教书,我觉得不太安全,又让他去《长安快报》当执笔去了。”
饭堂内顿时热闹起来,阿城居然去报馆了,这倒是新鲜事情。
郭薇薇急问道:“爹爹,以后报上能看到阿城写的文章吗?”
“当然可以,估计过两天就能看到了。”
饭堂内顿时一片掌声,大家心中都充满了期待。
郭宋夹了一块蒸糕放进嘴里,感觉味道很不错,甜而不腻,他指着蒸糕问道:“好像口感和以前不同啊!”
独孤幽兰抿嘴笑道:“我爹爹前两天派人送来了蔗糖和甜菜糖,让我们尝一尝,这里面就是甜菜糖。”
郭宋顿时大感兴趣,“甜菜糖出来了吗?”
“当然出来了,报纸上也刊登了,昨天的《长安快报》上面就有,好像在......”
“在美食栏目!”敏秋接口笑道。
“对!对!就在美食栏目。”
餐桌上就有《长安快报》,敏秋连忙把快报递给郭宋,郭宋翻到了美食栏目,美食栏目是教大家做菜、做面食、点心的,非常受欢迎。
郭宋赫然看见了一篇文章,‘美食的大变革’,上面就是在介绍蔗糖和甜菜糖,蔗糖自从几十年前天竺传来熬糖术后,市场上就出现了,主要是红糖,基本上只供皇宫和权贵,与普通百姓无缘。
但文章上就写了,将来蔗糖和甜菜糖的原料会大量种植,数年后,每斤两贯钱的糖会一定降为百文钱,进入寻常百姓家。
很显然,写这篇文章的人一定采访过独孤家,郭宋还真想和独孤立秋谈一谈了。
..........
吃罢早饭,郭宋来到了朝房,他们现在并没有每天固定的早朝,只是看情况,如果政事堂针对某一件事提出早朝要求,郭宋会举行一个小规模的早朝,基本上涵盖四品以上的相关职官,这实际上就是政事堂的扩大议事而已。
郭宋在朝房坐下,便对卢纶道:“去通知独孤资政,就说我想和他谈一谈甜菜糖之事。”
卢纶点点头,迅速去了。
郭宋从抽屉里取出一份名单,这是新增相国的候选名单,由目前的五名相国推荐,一共有五人,包括潘辽推荐的崔元丰,杜佑推荐的薛勋,张谦逸推荐的韦应物,曹万年推荐的独孤立秋,以及张裘安推荐的陆贽。
这里面郭宋已经确定的是崔元丰,崔元辅来自清河崔氏,曾是德宗的户部侍郎,被封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在入相前夕,泾源兵败爆发,崔元丰没有南下成都,而是回家观望,夺取河北,清河崔氏功不可没,作为奖励,郭宋便决定把第一个空缺的相国名额给清河崔氏。
而且崔元丰自身的资格也足够了,倒是他们家主还欠一点。
第二个名额郭宋原本考虑放在河东,但如果放在河东,就避不开太原王氏,选太原王氏则会影响到王太后,这是郭宋不得不考虑的,况且潘辽就是太原府介休县人,他虽然长期在河西为官,但他的族人都在太原介休县。
所以思量再三,郭宋决定还是把第二个名额放在关中,毕竟关中是大头,目前只有杜佑一人。
关中目前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韦应物,一个是独孤立秋,一个是关陇世家,一个是关陇贵族。
韦应物的能力很强,担任京兆尹两年,把长安和京兆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在朝廷担任过左司郎中,地方官出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和苏州刺史,地方资历是足够了,但朝廷资历还略有不足。
独孤立秋则相反,担任过千牛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在南唐则出任吏部尚书、左相,但独孤立秋没有出任过地方官,在经历方面容易被人诟病。
毕竟从汉唐以来,历朝历代就有不历州县,不进省台的规矩,历史上杨国忠升相国之前,突击出任益州长史,就是为了弥补没有当过地方官的弱点。
至于关陇贵族这个出身,其实已经不太引人瞩目了。
这时,有文书在门口禀报,“殿下,独孤资政来了!”
“请他进来!”
片刻,独孤立秋笑眯眯走了进来,郭宋连忙起身见礼,现在独孤立秋是资政,从尊敬前辈的角度来说,他都要客气一点,况且独孤立秋还是他的岳父。
“殿下太客气了。”
两人寒暄两句,郭宋请独孤立秋坐下,茶童上了两盏茶。
郭宋笑道:“今天请资政前来,主要是想问问甜菜糖的事情,报上说得比较含糊。”
独孤立秋眼中略略闪过一丝失望,他立刻笑道:“今年开始卖的甜菜糖其实是去年收获的,一共熬得六千斤红糖,用了两个月时间才从安西运来,数量少,运费也贵,因为第一年是试种,数量不多,到明年就能出熬出三万斤红糖,不过明年秋年丰州的甜菜也该收获了,我们估计,丰州的甜菜能熬出八万红糖。”
“加上蔗糖呢?”郭宋又问道。
独孤立秋道:“在说蔗糖之前,卑职还有个想法。”
“请说!”
独孤立秋笑道:“这批甜菜糖是在安西粗制,然后在张掖精炼提纯,后来有几个粟特商人看到了,非要买我们的红糖,甚至愿意出五贯钱一斤,据他们说这些糖在西方可以卖到二十贯钱一斤,我就在想,安西的糖是不是可以卖给粟特商人?”
这倒是可行,历史上的甜菜熬糖在一千年后才出现,西方基本上都是用蜂蜜代糖,这种红糖对他们来说,确实比较罕见。
郭宋想了想道:“就怕我们自己都不够用。”
“这就是我要给殿下说的蔗糖之事,我有个族孙,带着几个管事去云南建庄园了,那边气候湿热,可以大量种植甘蔗,就地粗炼,然后运到渝州精加工,再用水运通往两川各地,这是其一,其次是岭南广泛种植甘蔗,在广州炼制后,通过海运运到扬州,整个江南和中原都能得到蔗糖供应,至于长安以及黄河以北,用丰州的甜菜糖供应。”
郭宋负手走了几步,回头道:“所以你就建议安西的糖卖给西方?”
“正是此意!”
郭宋点点头道:“原则上是可行的,但前提是要先满足大唐百姓的需求,有富余物资才卖给西方。”
“这是当然,糖是民生资源,必须先满足自己百姓的需要,毕竟我们不仅仅是商人。”
独孤立秋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闻弦知雅意,郭宋便隐隐猜到了独孤立秋的心思。
郭宋坐下道:“最近我考虑了很多,我觉得事关民生的基础需求品,像小麦、粗布、盐、粗糖、耕牛、官租房等等,应该由官府掌控,我的意思是说,官府应该控制原料、加工、售价,以保证底层百姓的生活,资政觉得呢?”
独孤立秋沉吟半晌道:“殿下是指,我们庄园种出的甜菜直接卖给官府,我们的加工转向蔗糖?”
郭宋摇摇头,“你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不管你们自己的甜菜庄园,官田自己也大量种甜菜,我说的是粗糖,官府种的甜菜只做粗糖,你们不能售卖粗糖,你应该应该继续提纯,做档次更高的红砂糖或者白砂糖,蔗糖也是一样,官府做粗糖,你们做精细品。”
独孤立秋这才明白,“我懂殿下的意思了!”
这时,郭宋又淡淡笑问道:“资政目前的身体可好?”
不知为什么,晋王这句话看似随意的问候,却使独孤立秋心中怦怦跳了起来。
猛卒 第九百九十章 关键一票
下午时分,郭宋临时召集政事堂五相,商议重大事项。
众人匆匆赶往晋王的官房,潘辽走出院子,正好遇到了张谦逸。
“老潘,你说晋王殿下临时召集我们为了何事?”张歉逸笑问道。
潘辽微微笑道:“我估计是为了确定新相之事,殿下想听听我们的意见。”
“终于要定了!”
张谦逸感慨一声,又笑道:“老潘觉得会是谁胜出?”
潘辽笑了笑道:“难说,殿下之前没有和我们交流过,我觉得他大概有决定了,但还想听听我们的意见。”
“确实,这两个相位牵动多少人的心啊!”
按照大唐惯例,三品以上官员都由天子任命,在代宗李豫登基后,天子任命权又扩大的四品以上。
郭宋则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推荐权和否决权,相国的任命权在他手中,各相国有推荐权,除了相国之外,其余四品以上官员由相国们协商决定,但郭宋有否决权。
这个任命只限于文职官,爵位以及三品以上的荣誉官还是由郭宋封赐,另外军队任免则另成体系,不在这个范围内。
不多时,五名相国齐聚晋王官房,这是非正式的议事,人数不多,郭宋安排手下搬来几张软椅,让众人都坐在自己的官房内。
“今天请各位来,主要是想商议一下两个相国的空缺,时间拖得太久,会对朝廷运转不利,如果有可能,希望今天就把它定下来。”
众人都明白了,一定是晋王殿下考虑得差不多了,所以才请大家商议,当然,如果众人反对意见强烈,晋王也会再谨慎考虑。
郭宋取出五份推荐表,又继续道:“这是各位推荐五个相国候选人,潘相国推荐的崔元丰,杜相国推荐的薛勋,户部张尚书推荐的韦应物,曹枢密使推荐的独孤立秋,以及兵部张尚书推荐的陆贽,加上资政李泌在病重前推荐的裴延龄,以及资政薛勋推荐的崔损,资政独孤立秋推荐的卢迈,实际上一共有八名候选人。
然后去掉杜相国推荐的薛勋,他因为身体缘故,无法胜任相国重任,杜相国可以考虑再推荐一人。”
杜佑摇摇头笑道:“不用了,七个相国候选人都是栋梁之才,我就不用再推荐了。”
郭宋之前已经问过了杜佑,杜佑表示,他作为吏部尚书,尊重其他相国的意见,这里郭宋再问一遍杜佑,也是让他在众人面前公开表态。
“好吧!既然杜相国放弃推荐,我们就从七人中考虑新相国,事实上,这七人也基本上代表了我的用人标准,德才兼备,资历雄厚,可能个别资历稍逊,但也可以作为破格提拔考虑。”
说到这,郭宋停住看了众人一眼,见众人都没有打断自己的意思,他笑了笑又继续道:“然后我再说说我的考虑,首先我不希望相国是某一方的利益代表,你们代表的是朝廷,代表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而绝不能是某一个势力的代言人,那是南唐阉党干的事情,这我这里绝对行不通,但我也会考虑各地士族的感情,为了安抚他们,考虑地域也是有必要的,所以这次两个相国的名额,我考虑河北籍一人,关中籍一人。”
郭宋这句话一出,首先裴延龄和陆贽就排除了,剩下河北的崔元丰、崔损和卢迈,他们分别来自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和范阳卢氏,还有独孤立秋和韦应物,他们来自关中。
郭宋又对潘辽笑道:“潘相国推荐了崔元丰,能不能请潘相国说说推荐他的理由?”
潘辽起身道:“感谢殿下的信任,把给了卑职一个推荐相国的机会,我们首先说资历,崔元丰是进士出身,长期在地方为官,从主簿一直做到刺史,两次被百姓挽留而失去升迁机会,他曾连续十五年获得吏部上上考评,入朝后曾任太府寺少卿以及户部侍郎,泾源兵变迁徙他被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获得入相资格,泾源兵变后,他因反对任用奸臣卢杞而被免职,一直赋闲在家,并坚决不为田承嗣叔侄所用,我认为他的资历、德才都足够了,所以卑职推荐他入相。”
郭宋又笑道:“其实崔损和卢迈的资历、德才都不逊于崔元丰,潘相国为什么不推荐这两人?”
潘辽沉吟一下道:“虽然崔损和卢迈也不错,各方面都不亚于崔元丰,只是我们考虑相国时,还需要再参考一些别的因素。”
“比如什么?”郭宋不露声色问道。
“比如对晋国的贡献、家族的影响以及他们的身体状况。”
听到潘辽说的三个影响,众人都意识到这个崔元丰恐怕是郭宋自己定下的,交给潘辽来推荐,之前因为潘辽的权力被削弱,大家都猜测是不是晋王和潘辽之间有了隔阂,或者晋王对潘辽心有不满,现在看来,他们都想多了,晋王最信任之人恐怕还是潘辽,他限制的只是右相的权力,和潘辽无关。
家族的影响,博陵崔氏出了一个依附阉党的崔造,这一点就连累了整个家族,而对晋国的贡献,清河崔氏献了洺州,给了晋军一块进入河北的跳板,范阳卢氏则帮助晋军夺取幽州,两家都功不可没,第三点是健康原因,卢迈年事已高,身体比薛勋还差,连薛勋都退选,再选他还什么意义?
这样排除下来,也只有崔元丰合适,众人一时间都沉默了。
郭宋也没有解释,笑着又道:“崔元丰先放一放,再说说另一个名额,我打算在独孤立秋和韦应物中二选其一,但没有确定,我想听听各位的意见,希望各位畅所欲言。”
又是潘辽首先开口,“殿下,独孤立秋经验丰富,资格很老,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没有地方为官的经历,就凭这一条,卑职就不太赞成他入相,卑职更倾向于韦应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