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猛卒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高月
正如殿下刚才所言,报纸讲的都是家长里短的有趣事情,刊登诗人的新作,谁家和谁家要联姻了,或者商人花钱在报上吆喝一下,它本身是娱乐报纸,不涉及政论,我们就不要把它当做洪水猛兽,如临大敌。”
潘辽沉吟一下道:“杜司马说得有道理,那就把底线变成一条,不得攻击晋王和王妃,其他都可以宽容。”
在郭宋的极力坚持下,参事堂最终达成了一致,允许民间办报,由士部司负责管理,先放两个办报名额。
...........
西安门大街,明珠酒楼三楼的一间雅室内,张雷和李安都从各自的店铺赶来,旁边还坐着郭萍。
郭宋给他们讲述了参事堂允许民间办报的决定,张雷一脸茫然,他对报纸没有任何概念,郭萍倒无所谓,既然兄弟叫她占点份子,她出钱就是了。
倒是李安在三十年前曾经参与过《邸报》的发行,对这个行当比较熟悉,他被吓了一跳,半晌道:“朝廷真的允许民间办报?”
郭宋点点头,“这是我考虑很久的决定,今天参事堂已经谈论通过,放出两个名额。”
“师弟,你给我说明白一点,什么叫报纸?”张雷心痒难耐道。
郭宋取出一份《邸报》递给他,“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了。”
张雷接过邸报看了半晌,有点明白了,“要我们评论朝政,发布朝堂消息?”
郭宋摇摇头,”这是官报,你们的报纸是把长安有趣的事情收集起来,比如谁家的白羊生了一只黑羊羔,李员外嫁女,陪嫁三千亩地,西安门大棚今晚上演最新参军戏,张司马娶别宅妇,原配率众打上门,诸如此类,反正就是平头百姓喜欢各种街头巷尾消息,当然不是胡编乱造,你们要派人到处收集各种奇闻异事,然后把它们印刷几万份,每份五文钱,保证家家户户都要买。”
张雷小眼睛一亮,“这倒是个赚钱的好办法。”
郭萍笑道:“这种报纸不错,女人肯定喜欢,不出门就知道长安发生的各种事情了。”
李安沉思片刻道:“每天刻板很麻烦,本钱很大,还要上百个探子,还要请人撰写文章,恐怕赚不了钱,还要亏钱,更重要是会惹麻烦,你揭了人家的短,上门闹事怎么办?”
郭宋缓缓道:“我主张办报有三个意图,第一是主张读书识字,普通百姓对看书没兴趣,但对报纸肯定有兴趣,他们就会参加官府办的识字社,读完《启蒙记》、《急就篇》和《千字文》,基本上就可以读报了。
第二个意图是推广商业,你们办报的收入不光是卖报,还要刊登各种商业信息,租房、卖宅、搬家、兑钱、吃饭、开店、买卖货物等等,刊登这些消息当然要收钱,这就给商人们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第三个意图就是控制舆论,我不希望听到各种谣言满天飞,一般而言长安百姓都会接受你们的结论,至于安叔说的雕版,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以后你们不需要刻板,直接去租赁活字,把它拼成一副雕版。”
郭宋又对李安说了活字印刷之事,李安才恍然大悟,他顿时赞不绝口,这真是个极妙的办法,一下子把雕版的大难题解决了,拼字如果熟练了,半个时辰就可以拼完。
“但是我们还需要自己造纸!”旁边张雷一针见血道。
郭宋淡淡道:“去买下一家造纸作坊,把它产量扩大就是了。”





猛卒 第八百九十一章 各自为阵
次日一早,张雷和李安找到了士部司郎中颜硕,凭着郭宋的条子,他们拿到了第一个民间办报的名额,报纸起名为《长安快报》。
第二个指标则被独孤家族和窦家联手拿下,这也是郭宋深思熟虑的决定,他实行均衡原则,在打压关陇贵族的同时,也要适当保留住这股势力,用来牵制世家,防止世家坐大,关陇贵族有了报纸,实际上就掌握了一定的舆论权。
长安的手工作坊主要集中在附近的几座郊县内,尤其在新丰县和咸阳县最多,几座大的造纸工坊集中在咸阳县。
下午时分,两辆宽大的马车在数十名黑衣武士的护卫下,驶入了咸阳县城,咸阳县城也不小,城池周长二十余里,县城人口十余万,各种手工作坊密集,基本上都是为长安提供各种产品。
当年张雷接手聚宝阁之时,聚宝阁的雕刻工坊和珠宝工坊也在咸阳,他经常来咸阳,对这边很熟悉。
马车进城后左转,在一条小河前缓缓停下,这里有几座大院子,其中一座院门上挂着招牌——刘记纸坊。
张雷走下了马车,他打量一下周围环境,房子破旧,垃圾遍地,河水也比较脏,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他眉头微微一皱,周围实在有点脏乱,让他心中不喜、
“老安,有必要买下来吗?让他们给我们提供纸就行了。”
李安淡淡道:“你是不知道,长孙家族的大明楼纸坊是长安最大的纸坊,基本上各个纸坊都被它吞掉了,就剩这家了,我们若不买下,以后就得向长孙家买纸了。”
张雷也是很精明的商人,他也只是说说而已,核心的东西还是要掌握自己手中。
“这家作坊的东主你熟吗?”
“比较熟,东主叫做刘汾,河东人,我的皮革鞣制工坊就是从他手中买的。”
“这家纸坊他肯卖吗?”张雷又问道。
“他不卖也得卖,由不得他了。”
两人走进院子,只见院子里晒满了层层叠叠的纸,数十名工匠在忙忙碌碌。
“你们找谁?”一名工头问道。
“你们刘东主在不在?”
“谁找我?”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从旁边小屋走了出来。
“刘老西,还认识我吗?”李安走上前笑道。
“你是.....你是李大管事!”老者眨巴眨巴眼睛,认出了李安。
“皇商已经解散,我这个李大管事也名不符实了,刘老西,我们十几年没见了吧!”
“可不是,十几年不见了,你们快请进来坐。”
刘东主连忙招呼两人进屋坐,屋子里相比外面还算干净,一张方桌,周围摆了几条长凳。
“这位是......”刘东主看了一眼张雷问道。
“这是我的好友,眉寿酒的东主,张员外。”
刘东主听说是眉寿酒的东主,顿时肃然起敬,连忙拱手道:“原来是张大东主,失礼!失礼!”
张雷打个哈哈,给他回一礼,三人坐下。
“我说刘西,你这纸坊怎么还和十几年前一样,一点都没有扩大吗?”
刘东主苦笑一声道:“十几年前,我有伙计两百四十余人,现在只剩下一百三十人了,四个大院子变成两个院子,还扩大呢!没消亡就不错了。”
“为什么?”
“竞争不过人家呗!大明楼一斤白麻纸的价格比我低四成,而我只有一成的薄利,拿什么竞争?要不是他们产量不够,一些小店进不到他们的纸,只好来找我,我早就死掉了。”
李安点点头又道:“落叶归根,刘老西,你是不是该回汾州了?”
“当然想回家乡,只是丢不下这个纸坊,一辈子的心血啊!”
说到这,刘东主忽然反应过来,他一脸警惕道:“李东主,你不会又打我这家纸坊的主意吧!”
李安点点头,“我确实打算开一家大纸坊,便想到了你,我想把你这家纸坊买下来。”
刘东主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当年卖鞣坊就亏了,这次无论如何不能再卖给你了。”
“刘东主,我是看在从前的交情才开口买你的店,我这样告诉你吧!各州都要发行《邸报》了,用纸量会大增,长孙家决定扩大两倍产量,大明楼有技术,有各种造纸器具,桑麻原料也不缺,他们不会买你的纸坊,但会把你的一百多个工匠全部挖走,你给他们每月是两千五百文钱吧!大明楼会开到四贯钱到六贯钱不等,你觉得他们还会跟你做下去吗?”
李安说得很含蓄,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不卖,我就把所有工匠高价挖走,倒时你就是一无所有。
刘东主呆住了,他当然知道大明楼几个大纸坊有近两千工匠了,本钱雄厚,完全碾压自己,他们吞并其他工坊,就是这样干的,釜底抽薪,然后用极低的价格把工坊买走。
半晌,他满脸苦涩道:“我造了几十年的纸,什么样的纸都造得出来,技术积累深厚,还有我的器具都是老货,晒干的纸不会走样,这些宝贝我不会便宜卖的。”
张雷有点不耐烦道:“说这些废话做什么,你直接开个价就是了。”
刘东主开出的价格出乎张雷的意料,五千贯钱,他们便拿下了五亩地和所有的技术和器具,以及仓库中大量原料、成品。
当所有人伤感地望着老东主坐牛车远去后,李安随即宣布所有人的月俸都翻一倍,顿时院子里一片欢腾。
............
受西安门大街冲击,东市内的各行业都十分萧条,大部分店铺都关了门,原来的店东主都转到西安门大街去租铺子,这边退了租,大门上挂了大锁,
就在李安和张雷去咸阳的同一时刻,独孤立秋和窦仪也来到了东市,东市大门左侧一排店铺是纸张文具行,纸张文具主要集中在西市,东市也有几家,以前还可以勉强维持,但西安门大街的文具纸张店开业后,学生们基本上都不来东市了,使得东市的纸张文具大都关了门。
独孤立秋和窦仪来到冷冷清清的纸张文具行一条街,这里二十几家店铺只剩下两家还在挣扎。
“独孤老弟,听说张胖子和李安的《快报》总店放在西安门大街,你怎么想把《信报》的总店放在这里?”窦仪不解地问道。
张雷的李安的报纸叫做《长安快报》,独孤家和窦家的报纸更大气一点,叫做《天下信报》,两家报纸还没有发行,便成了竞争对手。
当然不是恶性竞争,他们都很清楚,他们的两家的报纸,实际上都是为晋王服务,是晋王左右手,他们都没有想过要从报纸上赚钱。
独孤立秋笑道:“在哪里都是一样,我倒觉得东市太冷清了,需要一点人气。”
窦仪叹了口气道:“也行吧!其实地方不重要,关键是雕版、文手、探子、纸张、印刷、售卖,这些东西环环相扣,差一样报纸都办不起来。”
独孤立秋呵呵笑了起来,“窦兄,你是不是搞错了,是我们两个老头子在跑腿办报吗?”
窦仪哑然失笑,独孤家和窦家各派两人组建了筹备组,还有十几个文吏手下参与做事,一共投下了三万贯钱作为本钱,事实上,三万贯本钱中,十八家关陇贵族都有份子,要钱出钱,要人出人,要资源给资源,他们的实力要比张雷和李安强大的多。
今天只是独孤立秋和窦仪过来看一看,具体事情不用他们操心。
地方已经选好了,是一排两层的店铺,由十间店铺组成,后面有仓库,二楼是文员房和文探房,也就是后世的编辑部,之所以把报馆选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这里还有一家规模不小的印刷铺。
目前报馆的主事是独孤立秋的侄孙独孤静,明经科出身,副主事是窦仪的孙子窦宏,太学出身,两人不仅文学底子不错,也十分精明能干,尤其是独孤静,思路慎密,考虑问题周全,他将出任报纸的总审稿。
而窦宏则负责报馆运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猛卒 第八百九十二章 紧张筹建
报馆内所有人都在忙碌,房间和仓库都已清理干净,两个老人逛了一圈,在二楼大堂上坐下,独孤静匆匆从仓库赶来,他恭恭敬敬行一礼,窦仪摆摆手问道:“窦宏呢?怎么不见他人?”
“二郎去西市了,官营印刷坊昨天在西市开了一家雕版活字社,他去看看情况。”
“其他筹备情况怎么样?”独孤立秋问道。
“回禀家主,印刷已经好了,随时可以开印,纸张也和大明楼谈好,他们最多一天可以提供三万张邸报纸,现在主要就是雕版和人员招募,文员比较好找,长安有很多落榜士子,在长安从事抄书写信之类的活,然后消息探子,我们估算一下,大概需要招一百人,准备从街头的闲人中招募,估计问题也不大,还有一个就是刊登什么内容?再有就是报纸该怎么售卖?”
独孤立秋沉吟一下道:“这就和卖货一样,不能卖伪劣货物,也就是假消息,其实卖货也是一样,如果是卖给普遍民众就必须得便宜,也就是内容要俗一点,而卖给读书人和官员要讲究一点,就是内容要精要一点,文学性要强,或者聊聊国家大事,但有一个底线要把握,不能抨击晋王和王妃,当然夸赞也可以,要注意含蓄,不能太直接。”
窦仪笑道:“一般百姓都不识字的,肯定是卖给士子和官员,而且我们叫做天下信报,就是要报道天下大事,我写了几篇关于安西的日记,就是我们去安西查看种棉花的情况,可以修改一下,作为安西游记刊登出来。
另外,我建议可以征稿,高水平的文章可以刊登出来,我同意独孤家主的想法,我们的报纸要高,要针对官员和读书人。”
独孤立秋点点头,“那报探就不需要太多了,有些消息可以从朝廷中获得。”
“家主,不知《长安快报》是走什么路线?”独孤静问道。
“听说是走市井路线。”独孤立秋捋须道。
独孤静顿时松了口气,“我想应该也是,毕竟他们都是商人,接触的都是市井小人物,你要他们走文学时事,肯定不现实。”
独孤立秋摇摇头,“那你就错了,他们选择什么路线,不是他们能决定的,我们也是,都是晋王殿下定好的,明白了吗?”
独孤静恍然,原来如此,一切都是晋王殿下的布局。
这时,楼下传来嘈杂的声音,有人喊道:“二爷回来了。”
随即传来上楼梯的声音,片刻上来几个人,每人抱着一个大盒子,为首便是窦宏,他招呼随从把盒子放在桌上。
“这是什么?”窦仪走上前问道。
“这就是活字了,一盒四百个活字,我租了一套,三千个常用字,不够还可以去租,这一套租一天十贯钱,如果单个字租,就会贵一点,还有字体大小不同,价格也不同,还有花纹模,价格更贵一点。”
听说是活字,众人顿时有兴趣了,立刻打开了盒子,只见是一个很结实的方盒子,里面密密麻麻布满了小方格,每个小方格里放一颗木活字,横竖各二十排。
“活字这么快就刻出来了?”窦仪惊讶问道。
窦宏摇摇头,“我特地问了,这批活字不是新刻的,是木匠从以前老雕版上切下来,然后打磨一下就成了,用的都是枣木,木质很坚固细密。”
独孤立秋拾起一颗活字,眯眼瞅了半晌,长长叹息一声道:“做成活字,真是个绝妙的主意,以前的雕版都可以用上了。”
他把字放回去,忽然发现盒子底部也写着相应的字,独孤立秋愣了一下,问道:“每个字都必须有固定位子吗?”
“是这样的,记熟以后取字就方便了,要不然取一个字就要找半天,雕版活字社的人说,以后会按照韵脚来分类,一个韵脚一只盒子,取字会更快。”
独孤静想了想道:“我觉得可以在活字社租下一间屋子,我们直接在活字社内排版,排好版面后,拿回来印刷。”
“然后雕版怎么印刷?”独孤立秋又问道。
窦宏打开另一个盒子,里面是空的,他对众人道:“这叫置印盒,大小正好等同一张邸报,里面就没有分隔用的小格子了,否则字和字之间距离太大,但里面会有分隔小木板片,按照邸报版式,上下各三块,中间还可以用花纹模隔开,排好字后,涂上墨直接印刷。”
独孤立秋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道:“你们就用这个活字办法,先印刷一张《邸报》试试看,我要对对比一下,和雕版印刷的区别有多大?”
...........
《长安快报》的报馆位于西安门大街东三路,是一座占地近五亩的三层楼房,后面还有座大院子,这里位子稍偏,周围没有商铺,比较安静,这座店铺的产权属于郭萍,原本是打算用来做客栈,办报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郭萍就把它作为自己在报馆的投资。
报馆占地确实很大,不仅有仓库、印刷坊,还有员工休息睡觉的宿舍。
《长安快报》的筹备进度并不比关陇贵族的《天下信报》慢,虽然张雷和李安自身家族人丁不足,但他们可以从外面高薪聘请,他们也聘请了两名执事。
一个叫做李联,就是李安的侄子,做过皇商副管事,皇商解散后,便一直跟在李安身边,像拆除汉长安旧城的房舍,修建官租房等等,都是他负责协调,李联应酬能力很强,擅长解决各种麻烦事情,他负责报馆运营。
另一个就是报馆主审了,是李联推荐的一个朋友,叫做杜崇,万年县的一名老书吏,笔杆子很厉害,深谙人情世故,他们又找了十几名替人写状纸的老文笔,每个人都是擅长把活人气死,又能把死人夸活过来。
这才是张雷和李安需要的人才,市井新闻嘛!就是要让读者感兴趣,把芝麻大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张家长李家短的故事才有意思。
至于消息探子,张雷一句话就敲定了,招募一百个长安街头的闲人,按照他们给的消息付钱,在张雷看来,给固定月俸就是养懒汉,跑得勤,消息多,钱自然就拿得多,当然,消息必须真实,不能是自己胡编乱造。
入夜,报馆内灯火通明,众人正聚在一起讨论办报的细节,谁都没有办过报,但想想也就是那么回事,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感兴趣读下去就成功了。
十几名笔杆子每人桌上放一壶酒,两盘下酒凉菜,几杯小酒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一个个才思敏捷,金点子迭出。
“各位,咱们的读者是谁?普通百姓吗?以后或许是,但至少现在不是,他们基本上不识字,买报纸回去只能用来生火做饭。”
主审杜崇年约五十岁,身材不高,颌下留一撮焦黄的山羊胡,眼睛滴溜溜直转,思路非常活跃,他把杯中葡萄酒一口喝了,夹一口菜进嘴,又继续道:“咱们最重要的读者其实是大户人家的女眷,绝对大部分豪门大户女子都识字,但就是不能随意出门,她们在内宅日子无聊,又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咱们的报纸就会成为她们的最爱,每天都离不开,所以咱们得写女人感兴趣的内容,最流行的化妆,有名的胭脂,最受欢迎发型,还有衣服、首饰等等,别我一个人说,大家都各自补充。”
“还有就是孩子!”
一名笔杆子笑眯眯道:“怀孕的经验,生孩子的经验,坐月子的经验,养孩子的经验,教孩子读书的经验,我们可以写进士是怎么样教出来的,保证大把大把的女人感兴趣。”
众人大笑,纷纷叫好,张雷也忍不住咧嘴笑道:“我来插一句吧!”
东主开口,大家都安静下来,张雷道:“咱们也不能全部写女人感兴趣的东西,也要考虑男人的喜好,比如说参军戏里的很多故事蛮有趣的,咱们就写出来,不要一天刊完,一个故事分十天刊登,保证他心痒痒的,每天都要买报纸。”
众人齐声喝彩,张雷心中得意,又对众人道:“还有,晋王殿下给我说,希望我们推广喝茶,咱们就写写茶,写喝茶能延延益寿,比如峨眉山脚下某个村,所有村民都活到九十岁以上,为什么呢?人家天天喝茶,谁不想长寿,这样一写,大家都开始喝茶了。”
大堂里没有了喝彩,众人面面相觑,刚才这位胖爷还说严禁写假消息,一转眼,他自己就瞎编起来了。
李安有点听不下去了,他咳嗽两声,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笑着道:“我也说两句,一份报纸折叠一下,就是前后左右四面,咱们专门留一面刊登各种专业消息,比如明珠酒楼某月某日菜价便宜两成,比如眉寿葡萄酒买五瓶送一瓶。”
“这个办法好!”
郭萍笑道:“只要一次买五瓶,我确实可以送一瓶,明珠酒楼也一样,每月逢五和十,菜价减两成。”
张雷眼珠一转,“老安,咱们的珠宝也可以登上报纸,把它们都卖出去。”
李安摇摇头,“不用,洛阳那边需求量很大,我和两家洛阳珠宝商已经达成协议,他们会包销我们的珠宝。”




猛卒 第八百九十三章 酒馆交易
洛阳这几年也变成十分繁荣,不过它的繁华和长安的繁华略有不同,长安的繁华是一种由中低层百姓引出的繁华,中产人家最喜欢去西安门大街逛街吃饭,就连底层百姓也会砸节假日带着家人去逛一逛西安门大街,挤在人群中欣赏花船巡游,花几十文钱在街头买些点心吃食,一家人也能吃饱。
而洛阳的繁华恰恰相反,它是一种高端的繁华,各种来自江南的绫罗绸缎总是供不应求,名贵珠宝从来不缺销路,权贵豪门互相攀比,他们乘坐的马车一个比一个奢华。
豪门夜宴上,贵妇们穿的长裙一个比一个长,珠宝一个比一个名贵,被誉为‘裙拖六幅湘江水’的六幅长裙已显得寒酸,而八幅长裙已经是标配,甚至十二幅长裙也不少见了。
权贵人家不仅主人奢侈无度,就连丫鬟侍女们也是穿金戴银,遍身罗绮,出入也要坐马车代步。
一种穷奢极欲的风气在洛阳的上流社会越刮越猛。
而与高端的繁华相反,洛阳中低层百姓却穷困潦倒,一条洛水把洛阳分成了两个世界,洛水北面各坊的富豪都迁去南面,而原本生活在南面的普通人家因承受不了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税金而不得不迁去洛阳北面。
1...340341342343344...4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