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卒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高月
“是驸马萧升的产业,萧升已经死了,这个柜坊目前属于萧氏家族。”
郭宋眉头一挑,“越州萧氏?”
潘辽点点头,“隐藏得很深,他们是挂在一个叫做王啸的人名下,我审查时专门查过官府记录,这个王啸十五年前以五万贯钱的价格买下柜坊,我觉得蹊跷,光东市那座占地五亩的总店就不止五万贯钱,何况各州还有三十家分店,我知道里面肯定有猫腻,我就明着告诉他们,不说实话,没有任何机会,他们大掌柜无奈,才不得不说实话,这个王啸就是目前萧氏家主萧王孙。”
“萧家和我们有往来吗?”
“有!萧王孙的小儿子叫萧臻业,今年考上了进士,目前任崇文馆校书。”
郭宋点点头,“关注一下他!”
“卑职记住了。”
潘辽明白郭宋的意图,将来南下江南,要想坐稳江南,就必须得到各大世家的支持,萧家是梁朝后人,连隋帝杨广都要娶萧氏之女为皇后,就是为了稳定江南,可见萧家在江南的地位。
郭宋把报告还给他,“可以正式签约了,要嘱咐他们,这件事要尽可能低调。”
潘辽答应,便行一礼匆匆去了。
..........
下午,郭宋回到了内宫相辉楼,走进一楼大堂,他一下子愣住了,只见大堂正中摆了一圈桌子,上面铺着深蓝色的绒布,绒布缀满了无数的珠宝,足有上千件之多,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内圈桌上摆满了各种各种玉器玉佩。
两个女店员正在给他的妻女们介绍各种宝石首饰,郭薇薇回头看见爹爹,高兴得扑了上来,“爹爹,你看这个,好美!”
她脖子上挂着一串洁白的珍珠,珍珠底部坠着一颗红枣大的祖母绿,用黄金包裹,周围镶满了细碎的小蓝宝石,郭宋仔细看了一下,比自己收藏那颗祖母绿品质稍微差了一点,但也已经属于收藏级别的珍宝了。
“这个不错,爹爹也有一颗祖母绿,比它还要绿,品质更好。”
郭薇薇愣住了,她眨眨眼问道:“那我....我怎么没有见过?”
郭宋刮一下女儿的鼻子,笑眯眯道:“你没见过的珍宝多了,你娘还有一颗夜明珠,那可是稀世之宝,你见过吗?”
郭薇薇忽然对桌上的珠宝没兴趣了,悄悄跑到母亲那里,拉着母亲的手撒娇起来。
这时,薛涛走过来笑道:“这些珠宝是下午温玉送来的,说是夫君的安排,这是要送我们礼物吗?”
“呵呵!上午遇到安叔和师兄,才知道他们把聚宝阁改成了宝记柜坊,这些都是从前聚宝阁的珠宝,存放在库房内,你们看有喜欢的,可以各挑两套。”
“爹爹,是两件还是两套?”郭薇薇从母亲身后闪出脑袋问道。
“你爹爹那么小气吗?当然是两套,什么钗啊!簪啊!镯啊!环啊!都可以,挑自己喜欢的。”
“娘,我去挑了。”郭薇薇跑去挑首饰了。
这时,郭宋看见张羽儿和周明珠也在,李温玉也在,却不见自己大姐郭萍,他问道:“大姐没来?”
“大姐有事呢,她说她对这些首饰没有兴趣。”
郭宋点点头笑道:“娘子也去挑吧!我先回书房了。”
“夫君不是对宝石什么的有兴趣吗?这里还有不少宝石和美玉呢!”
郭宋对宝石的兴趣已经淡了,至于美玉,他相信有李安那个嗜玉如命的人在,好东西肯定早就没有了。
“我兴趣对它们的兴趣不大了,你们挑吧!”
郭宋和李温玉打了个招呼,便去自己书房了。
.........
郭宋回到书房,他在书案后坐下,从怀里摸出铜模子,托着掌心上仔细端详,他着实惊叹这个时代能工巧匠们的技艺,不仅打磨得如此光亮如镜,而且造型十分美观,关键是它重量竟如此精准。
郭宋又取出一架小天平,这架天平也是用黄铜打造,同样精工细作,当然,这是最高明的工匠专门为了自己打造,所以才能做到称量金银币分毫不差。
这让郭宋想到一个问题,虽然唐朝也能制造不输于后世的精准衡器,但问题就是不能大规模推广,如果这种精准衡器只服务于个别人,而不是在社会中推广,让每家店铺都有一架,其实还是没有什么意义。
这里面的差距在哪里?差距就在标准化作业。
像制作这架天平,它的各种零件如果是由不同的人完成,每个零件用多少铜,怎么铸造,怎么打磨,都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如果能把各种工艺做成严格的标准,那么每个工匠都能造出精准的天平。
但这又涉及另一个问题,技术高明的老工匠肯不肯把自己的技术完完全全交出来,让所有人都学会,而不是只传给徒弟或者儿子。
如果继续深究,如果吧所有技术都做成标准,那会不会被异族学去?
事实上,这种标准化作业是有的,制造军器就是这样,一支箭的制作,箭杆的选材、晾晒、削制,它的长度、重量,还有羽毛的选择、制作,还有箭镞的浇铸、打制,模子的制造等等,最后还要把这些零部件组装在一起,一支箭就需要十几个工匠协作,涉及不同的领域,如果没有标准化的要求,根本就无法完成。
为什么不能把军器制作的标准化运用到民用产品中?甚至大规模在民间工坊中推广。
这个标准化作业的想法,郭宋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在参事堂好好讨论一下。
这时,郭宋听见了敲门声,他放下天平道:“进来!”
门开了,却是敏秋端着一盏茶走了进来,“夫君,大姐让我给你送茶。”
郭宋微微笑道:“敏秋,首饰选好了吗?”
敏秋轻轻点头,“已经选好了,一套碧玉的,一套宝石镶金的。”
郭宋见她情绪有些低落,便把她搂在怀中问道:“怎么了?”
敏秋眼泪扑簌簌落下,“我兄嫂给夫君添了那么多麻烦,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郭宋知道敏秋兄嫂比较狂妄无知,经常出言不逊,上月和朋友聚会时宣称自己的妹妹将来会是皇后,外甥会登基当皇帝,这些言论触怒了薛涛,前不久派人将他们当街杖打五十棍,说到底还是小人物乍贵,相应的修养没有跟上。
郭宋沉吟一下道:“你兄嫂的言论说到底还是出于无知,并不是他们真想那样做,他们也没有能力,我倒没有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只是我很担心他们的生命安危。”
敏秋一惊,连忙问道:“夫君,这....这是什么意思?”
“我这么多年得罪了不少人,无数人恨我入骨,恨不得将我千刀万剐,但他们杀不了我,说不定会对我家人下手,你兄嫂太高调了,会不会被人盯上?”
敏秋吓得花容失色,“夫君,那怎么办?”
“我会派人暗中保护,但也要自己低调才行,你写封信给他们,把我的担心告诉他们。”
“我马上就写信。”
“也不急,明后天写信也不迟。”
郭宋搂着娇妻丰腴的身子,心中窜起一股邪火,在她耳边低声说了一句。
敏秋吓得摇头道:“大姐立下规矩的,白天不行,晚上吧!晚上我好好伺候夫君。”
郭宋也知道妻子性格外柔内刚,不允许自己放纵,虽然郭宋有时也会不高兴,但他也知道妻子是为自己好,他只得克制住了欲望,在敏秋耳边低声道:“去收拾一下,晚上我去你那里。”
敏秋转忧为喜,她搂着夫君脖子缠绵了片刻,这才离开了书房。
猛卒 第八百八十九章 非凡建议
价值三百万贯的金银钱终于发行出去了,实际上数量并不多,而承揽金银钱发行的五家柜坊都有自己的大客户,他们通知大客户优先购买,结果富贵豪门买入金银钱后都各自储存起来,根本就不流通于市,价值三百万贯的金银钱只有二十余万贯在市场上出现,但不到一个月就全部消失了。
毕竟战争还在继续,天下远未统一,依旧是乱世,条件不错的人家都想储存点金银,金银钱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储存需求。
这个结果着实出乎大家的预料,之前精心准备的各种方案,一个都没有用上,连潘辽也自嘲,早知道就直接出售金银锭了,还费心费力地铸钱做什么?
不过有了三百万贯的钱,郭宋推行的两大工程,骆驼工程和海船工程开始全面展开。
到十月份时,第一批两万头骆驼抵达了张掖,它们将战时用于兰州和张掖之间的物资运输。
时间渐渐到了十月,这天上午,筹建了三个月的量衡署正式挂牌,从字面上理解,这是管理衡器和量具的部门,但实际上,它是专门制定官营工坊各种制造工艺标准和流程的部门,这必将对推动大唐手工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创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推动生产技术的发展,尤其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从汉朝到明朝,先后出现了《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五大农业著作。
至于手工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著作《考工记》,到明朝时,宋应星写出了代表手工业顶峰的《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直接奠定了欧洲工业的基础。
量衡署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印刷,早在量衡署筹建期间就完成了。
郭宋一直想大力推广官学,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识字,并不是说一定要培养出多少优秀的人才,不需要,只要一个普通百姓识字读文,他就有勇气带着家人去城里闯荡,否则一个字不识,连路牌告示都看不懂,很难有勇气出门,只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
但推广官学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没有足够的教材和纸张笔墨,提供足够的文具纸张产量是一方面,但推广印刷术也是重中之重,虽然雕版印刷已经在中唐时发明,但现在绝大部分书籍还是靠手抄,印刷的书籍还是太少。
下午时分,郭宋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官营印刷坊参观,这是一座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官营印刷工坊,早在隋朝时就有了,目前有工匠三百余人,著名的雕版印刷术就是在这里发明的。
雕版印刷术也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也是从最早的碑刻到石板印刷,然后再慢慢发展为木板印刷,延续了数百年,一代代工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口口相传,师徒父子相传,并没有形成一种标准和规范。
这里面当然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秘技自珍,绝大部分老工匠除了自己徒弟和儿子外,是绝不会轻易把吃饭的技术传授给外人,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工匠都来自底层,绝大部分都不识字,写成书给他们,他们也看不懂。
“这里最兴盛的时候是则天女皇当政之时,那时这里有一千余人,日以继夜的印刷佛经,至少印刷了几十万部佛经,传给天下寺院。”
印刷当然需要技术,要印刷得黑字清晰,墨迹不染,这就是涉及到用墨多少,用纸的选择,火候的把握,否则让没有经验学徒工去做,保证印刷得一塌糊涂,但印刷术中的技术核心却是制版,这也是郭宋最关注的。
“那这里岂不是堆放了大量的雕版?”郭宋笑道。
“正是,请殿下随我来。”
郭宋来到后院,后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一角堆满了丢弃的雕版,都是雕刻失败的板子,堆积像小山一样。
正面是三间大屋,一名从事打开锁,推开门,郭宋在众人簇拥下走进大屋,里面一排排木架,上面摆满了一叠叠雕版,郭宋拾起一块板子,是《金刚经》的雕版,上面阳文雕刻得苍劲有力,木质是坚固的枣木,十分黑亮,看来很有些年头了。
“这是天宝年间刻的《金刚经》,实际上我们原本有三套《金刚经》的板子,神龙年间的板子被虫蛀坏了,只剩两套,现在前面印刷用大历年间的板子,这套天宝年间的板子就作为备用。”
“这里一共有多少套板子?”郭宋问道。
“这里一共有两千套板子,主要是佛教、道经和儒经,都是常用的板子,很多个人委托刻的诗文板子不在这里,我们在丰安坊还有一座仓库,那边还有四五千套板子,但都不怎么用了,销毁了又可惜,就堆在那边。”
郭宋点点头,在仓库里转了一圈,里面浓烈的陈墨气味让众人有些受不了,众人没有久呆,直接出了仓库。
“那是哪里?”郭宋指着右边更大一间院子问道。
“回禀殿下,那里是雕工院,制版的地方。”
“走!看看去。”
郭宋顿时有兴趣,带着众人来到了雕工院,这里也三间大房,异常安静,只见里面坐着二十几名雕版匠,正全神贯注地雕刻板子。
见有贵客进来,众工匠都纷纷放下手中刻刀。
郭宋看了一眼,里面工匠的年纪都不小了,基本上都是中年以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个都没有看见。
“他们没有徒弟吗?”郭宋奇怪地问道。
“都有徒弟,但徒弟们不在这里,他们在丰安坊那里学习雕刻,这里是在赶制雕版,士部司委托我们印刷三千份《邸报》。”
郭宋有些不解地道:“邸报最多五块板子就够了,需要这么多人一起雕刻吗?”
“殿下有所不知,士部司后天一早就要我们印好,我们只得把五块板子再分解成二十小块,每人雕一小块,然后拼起来印刷。”
这个办法不错,郭宋顿时有兴趣,连忙问道:“那是不是雕刻错一个字,就不用整个板子作废了,只作废一小块就行了?”
“回禀殿下,正是如此。”
犹豫一下,管事又叹了口气道:“不过也很可惜,一小块也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
“各位听我说!”
郭宋拍拍手掌对二十几名工匠笑道:“我们探讨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晋王开口,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郭宋拾起一块小板道:“我考虑,如果把板上的每一个字都变成活字,会怎么样?”
旁边的官员们都听不懂晋王在说什么,但专业的工匠们却一听就懂,房间内顿时一片嘈杂,晋王的建议来得太突然,每个工匠的心思被激活了,都在互相议论。
郭宋说的当然是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在北宋发明后,事实上一直就没有得到重视,因为不实用,也没有必要。
试想一下,一篇文章,我们用活字来拼,需要在几千个汉字里找半天,排字的工作量大不说,假如一篇文章出现几个同样的字怎么办?印刷一本《论语》,需要多少个‘曰’、‘子’‘之’?
印刷结束后,就得把辛辛苦苦拼好的活字拆掉,你还要印刷别的,刚刚拆除,如果掌柜忽然跑来说,“还要加印五十本。”
或者同时要印刷多本书,每本上百页,那得准备多少套活字?
说活字没有必要,是因为一套雕版可以用很多年,印刷一本《论语》,只需要准备一套雕版,印刷多少本都行,如果手头没有雕版,还可以去借。
从古至今的经典儒道释经文就那么多,也不用准备多少雕版,私人印刷文集或者小说,花钱制作雕版就是了,加印多少本都可以。
事实上,活字印刷更适合西方,就几十个字母,容易拼,容易找,尤其字母打字机出现后,活字的真正优势才充分体现出来。
但郭宋此时说的活字,却是另一个概念,那就是提高雕版的工作效力,雕版刻错一个字,整个板子就会报废,之前都统统白刻了。
但如果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刻,最后把它拼成一个完整的雕版,不用时直接用盖子封起来,也不会再拆开,依旧是当做一块雕版来用,这样刻错了一个字,只需要再刻一个字就可以了。
实际上,郭宋提出的方案就是雕工们将一块雕板分割成四份的再细化:既然分割成四块可以,那为什么就不能再细分成每个字一块?
猛卒 第八百九十章 活字租赁
主事忍不住道:“殿下的方案不是不可以,我们只需要制作一种专门的刻字套,将它固定住,就完全能做到一个字一个字单独刻,但制作几千几万个完全一样大的小木方,会不会很困难?”
郭宋微微笑道:“专业人做专业事,你们觉得很难,但木匠却觉得很简单,一个手艺高明的木匠,每天可以做出几百个,一个月做出上万个。”
这个方案真的很不错,一名老工匠兴奋道:“我们还可以做一种专门的活字木雕盘,盘中有很多格子,然后每个格子放一枚活字,一盘雕版就固定住了。”
另一名工匠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道:“我们还可以筛选出一些常用字,然后专门让徒弟刻,每个字刻上一百个,专门放一盘,遇到这些常用字就不用刻了,随手拿一个备用的过来,这样也会省下很多精力。”
还有一名工匠长长叹息道:“我们很多板子都只印刷了一次,像私人委托印刷的书籍,印刷一次后,板子就束之高阁,这样的板子有成千上万套,根本就无法重新利用,完全浪费了,可如果是活字的话,这些字完全可以再利用到别的书籍中去。”
又一名工匠脑中灵光一闪,立刻道:“把这些没用的雕版全部切成单字小方块,不就都利用起来了?”
主事拳掌一击,“大家说得太对了,这样的话本钱就省下来很多。”
众工匠越说越兴奋,周围的陪同官员却面面相觑,谁都没想到晋王的一个建议带来如此大的效果。
这时,郭宋又抛出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建议。
“我觉得这是一门很好的生意,以后把印刷的事情交给民间去做,你们就只做一件事,专门刻字,民间的印刷店来问你们买板子,不,应该说来租赁活字。”
郭宋回头对印刷工坊主事道:“再招十几个人专门负责拼板子,根据印刷店提供的手稿拼出板子给他们,印刷结束后,他们再把板子还回来。”
主事半晌道:“会有这么多客人来租赁板子吗?”
“肯定会有,以后每个州每旬都要出《州邸报》,一份邸报要印刷几百份,这种《邸报》用完一次后,板子就不用,正好适合租赁。”
这时,郭宋忽然意识到租赁活字的想法引出会爆炸性的效果,一般私人想印刷自己的小说诗文,没有几百贯钱是办不到的,主要成本就是刻板费太高,可如果变成租赁活字,那么可能几十贯钱就够了。
也不需要那么多经验丰富的老雕刻匠,天下只需要一家活字租赁店,几十名刻字匠,然后在天下各州开分店,这样一来,文化传播中一个最大的拦路虎就消失了。
以后还会出现铜活字、铅活字,更加耐用,更加精细。
郭宋忽然又想到报纸,租赁活字对报纸尤其有用,报纸每天都要印刷,不可能每天都刻一副雕版,那么租赁活字来拼成活雕版,印刷报纸就成为现实了。
有了报纸,各种商业信息,各种广告,各种市井新闻,各种朝野大事,每一个百姓都能看到,自己的妻女也有了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而且报纸也可以进行舆论监督,这就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变革,宋朝的平民社会就会提前到来。
想到这,郭宋对主事道:“以后天下就只有你们一家活字租赁店,你们可以在天下各州开分店,从此以后,天下就不再需要雕版匠了。
主事也被这个巨大的前景震惊住了,他结结巴巴道:“可是没有那么多纸啊!”
一句话提醒了郭宋,纸也是一个大问题,但只要有需求,应该很好解决。
.........
郭宋想办报纸的想法由来已久,只是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
这次视察官办印刷工坊使他意识到,办报纸的想法在技术上成熟了。
所以郭宋在参事堂上提出办报的想法后,得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首先官办《邸报》,大家一致同意,尤其办《州邸报》,有助于朝廷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至于成立活字租赁社,根本就不是问题。
但郭宋提出允许民间办报的想法后,众人都没有明确表态,大家态度暧昧,不肯支持其实就是反对了。
这里面主要涉及到一个舆论权的掌握问题,所有的参事都是老谋深算的政客,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允许民间办报会出现什么后果。
郭宋看了众人一眼,缓缓道:“民间办报是一种新事物,对新事物出现,我们不能用怀疑、甚至敌视的目光审视它,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应该允许它出现,如果有一天它危害到了政权,我们再考虑是否限制,但无论如何,我们首先应该面对它!”
郭宋态度非常鲜明且坚决,众人明白,看来报纸一定是要办了,潘辽道:“殿下,正因为是新事物,大家才比较谨慎,卑职并不反对民间报纸出现,但至少要定一些规矩,或者说划一条底线,只要不违反这条底线,我相信大家都会表现宽容。”
“潘长史觉得底线应该是什么?”
“卑职觉得底线应该有三条,第一,不得资敌;第二,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不管是针对谁,都不能在报上公开辱骂;第三,允许讽刺、调侃,但仅限于三品以下官员,不允许攻击晋王殿下、王妃及其子女。”
杜佑道:“这里面其实很难把握的,比如我儿子欺凌百姓,报纸就会提及此事,那这不是就违反了第三条,再比如洛阳一个商人卖货,他在报纸上宣传一下,如果有心人抓住这点不放,说这个商人在洛阳如何如何,报纸违反不得资敌这条了,真的说不清楚。
其实我觉得只要把握一条底线,不得攻击晋王和王妃,其他都无所谓,如果报纸敢对我无中生有,胡说八道,对不起,我和你打官司,我赢了,你就得在报上公开给我道歉,我觉得报纸都把握一些底线的,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