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两百九十一章、思想才是统一的核心
圣彼得堡,随着亚历山大二世的遇刺身亡,整座城市的气氛都紧张了起来。
军警不断的出动,四处缉拿革命党成员。监狱都快要人满为患,然而幕后的黑手仍然没有浮出水面。
冬宫,按照俄罗斯帝国的惯例,从亚历山大二世去世开始,亚历山德罗维奇就以皇储的身份主持大局。
或许是受到了父亲遇刺身亡的刺激,亚历山德罗维奇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直接宅在家里不出门。
待在家里也不影响办公。缉拿凶手不需要皇储亲自上阵,下面有的是人想要借这个机会平步青云。
……
亚历山德罗维奇问道:“人找到了没有?”
警务大臣尼古拉斯·费德罗颤抖的回答道:“找到了,可惜我们的人晚到了一步,嫌犯已经死了。
表面上是自杀身亡,经过我们仔细查验,发现死人生前做过激烈的心里斗争,应该是被逼自杀的。”
由不得他紧张,发生了这么大的案子,他这个警务大臣难辞其咎。回家种地不可怕,可怕的是迟迟拿不出一个结果,被新沙皇当乱党给处理了。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案疑点太多,必须拿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答案,给大家一个交代。
政治是残酷的,真要是查不出来真凶,找人顶缸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谁都知道警务大臣尼古拉斯·费德罗是亚历山大二世的亲信,不可能策划刺杀案,但是他恰恰是有能力完成灭口掩盖案情的人。
沙皇出行外围的警戒是警务部负责的,案发当日附近发生了一起大规模暴力打砸事件,亚历山大二世命令这些警察前去制止,给刺客创造了机会。
这个责任肯定不能由亚历山大二世来背,警务部必须要扛下来。后面大量的嫌疑犯“自杀”,负责调查刺杀案的警务部,更是难辞其咎。
作为警务的老大,尼古拉斯·费德罗实际上已经无法脱身。除非能够找到真凶,要不然他的嫌疑就洗不清。
亚历山德罗维奇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呵斥道:“废物!知情者一个个都被自杀了,你们居然连一点儿蛛丝马迹都没有发现,是不是哪天你也被自杀了,才知道啊?”
尼古拉斯·费德罗脸色发青,身体不断的颤抖,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去。
“你也被自杀”,这话的含义实在是太多了。尼古拉斯·费德罗承认自己被吓到了,如果皇储开始怀疑他,那就完蛋了。
证据?
那完全是想多了,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证据。涉及到了弑君案,只要有怀疑对象就够了,有没有证据并不重要。
看着警务大臣的表现,亚历山德罗维奇心里没来由的松了一口气。知道怕就对了,如果警务大臣不为所动,那就真的有问题了。
没有办法,亚历山大二世走得太突然,亚历山德罗维奇完全没有做好继位的准备。
留用父亲之前班底,那也是逼不得已。现在就算是想换人,亚历山德罗维奇也不知道该换谁上。
警务大臣尼古拉斯·费德罗真的很无能么?显然不是的,真要是废物也不可能身居高位。现在的表现不堪,那是被现在的情况吓着了。
作为这次弑君案的牵连者,如果还能够冷静应对,要么是心如磐石,要么就是无所忌惮。
无论是哪一种,对即将继位的亚历山德罗维奇都是一种威胁。
停顿了一下,亚历山德罗维奇继续说道:“既然你们查不到,那就交给有能力的人来查吧!我已经邀请了欧洲各国侦探,你们负责配合好了。”
请外援不怕丢脸么?
答案是:不怕!
皇帝都被刺杀了,沙皇政府早就没脸了。对亚历山德罗维奇来说,不把幕后黑手找出来,他就睡不着觉。
相比自身安全来说,脸面也不是那么重要。这次刺杀案,明显有国内的利益集团参与,亚历山德罗维奇不知道谁可靠,寻找外援也是迫不得已。
当然,这都是明面上的,故意做给外界看的,让大家认为他这个皇储技穷了。
暗地里,伊万诺夫元帅真带着有功之臣赶回来接收封赏,这些人才是沙皇真正的根基。
不是说圣彼得堡没有忠臣了,问题是亚历山德罗维奇现在分不清谁忠谁奸,为了安全起见,他只能调军队回来。
不管能不能找到真凶,一场大清洗都是少不了的。不同于上一次亚历山大二世对国内的清洗,这回是要见血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一次普俄战争后,亚历山大二世以反腐为由进行的大清洗,为接下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同样也为自己遇刺埋下了隐患,从1871年开始,亚历山大二世就过上了隔三差五遇刺的好日子。
这么多年下来,被沙皇政府绞死的刺客都超过了四位数,仍然没有阻挡利益受损者前赴后继的热情。
亚历山大二世时代爆发的刺君案这么多,能够查到真凶的却很少,基本上都是革命党或者是爱国人士背锅。
查不出来真凶,实际上也可以进行推测。谁的利益受损了,需要报复?谁最想要亚历山大二世死?
这两类人一起抓了慢慢查,总是能够查出来一些东西。就算是和这次刺杀案没关系,找到之前刺杀案的真凶,同样也是不错的收获。
息事宁人,那是不存在的。普俄战争刚刚才结束,亚历山大二世正处于如日中天的时候,不拿出一个满意的结果来,亚历山德罗维奇可没办法给国人交代。
……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普德谈判。柏林政府是真的慌了,原本在领土上寸步不让的立场,也软化了下来。
现在双方争议的主要交易价格,到了这一步,实际上已经算是尘埃落定。
伦敦,普德谈判取得的了突破性进展,阻挡北德意志建立的第一重障碍被扫清了,本杰明首相却没有感到高兴。
事情进展的太顺了,顺利的超乎想象,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放下手中的合同草案,本杰明首相:“爱德华爵士,奥地利没有出手么?”
外交大臣爱德华:“不,奥地利人出手了。只不过他们这次反应的有些慢,干涉力度也非常小。
可能他们认为能够依靠德意志联邦帝国议会否决掉这次交易,才没有急着动手。
当然,突如其来的亚历山大二世遇刺案,也是原因之一。根据使馆传来的情报,维也纳政府现在的精力大都集中到了俄罗斯帝国。”
这些理由还是有些站不住脚,精力再怎么集中,也不可能全部投入过去,分散出来的一丝丝,同样可以给普德谈判增加难度。
等着帝国议会去否决,这太被动了,不像是奥地利的作风。况且,德意志联邦帝国议会也是可以避开的。
北德意志帝国计划也是分步走的,普德合并是最后一步。现在才刚刚开始,现在和普鲁士王国谈判的是汉诺威,可不是德意志联邦帝国政府。
在德意志联邦帝国独特的体制下,邦国有独立的外交权,包括和其他国家缔结条约的权力,汉诺威和普鲁士之间的交易不需要帝国议会批准。
第一步领土交易,第二步是汉诺威和普鲁士王国结盟,第三步是普汉建立联合王国,最后一步才是建立北德意志帝国。
实际上普汉合并的时候,普鲁士王国就已经进入了德意志联邦帝国,帝国议会连阻拦的权力都没有。
造成了既定事实后,再反过来逼迫帝国议会同意,阻力要小得多。
理论上,类似的事情奥地利也可以效仿,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
为了生存下去,普鲁士王国可以放下身段不要面子,以汉诺威为主建立二元制国家,共同主宰接下来的北德意志帝国,换了奥地利就不行了。
弗朗茨还丢不起这人,奥地利民众也无法容忍这种事情发生。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不能什么事都干。
本杰明首相点了点头:“但愿如此吧!让他们加快谈判进度,早点儿造成既定事实,免得再节外生枝。”
疑惑归疑惑,到了现在这一步,就算是知道前面是个坑,伦敦政府也必须要跳下去。
这个时候退缩,那就为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做贡献。
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伦敦政府能够说服普鲁士和汉诺威,就是因为大家不看好奥地利能够统一德意志地区。
如果这个时候英国人缩了回去,大家的思想观念就要发生变化了。很多人会认为伦敦政府是怕了奥地利,不敢直接和他们对抗。
这种想法一旦产生,大家就要重新考虑“奥地利有没有实力统一德意志地区”的问题了。
统一的核心在于思想,如果所有德意志人都认为奥地利有实力统一德意志地区,愿意加入到统一的大帝国中,那么谁也拦不住。
本质上维也纳政府不敢迈出这一步的原因,就是担心没有来得及整合德意志地区,就遭到了欧洲各国的联合围攻。
内部不稳,又遭遇外敌威胁,谁也顶不住。当年拿破仑没有完成的伟业,弗朗茨不认为自己能够完成。
要是人人都想着统一,那么什么别说了。欧洲各国连干涉的动力都没有,因为干涉也没用,随便怎么拆分人家还是会统一。
现在英国人能够出手分化,最关键的就是大家不认为奥地利有统一德意志地区的实力,甚至有不少人认为统一是死路一条。
即便是各国的亲奥派更多,也知道大统一的好处,还是没人敢踏出这一步。北德意志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壮大的。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两百九十二章、要搞事情了
维也纳会议还在继续,本该倍受关注的难民问题,被大家下意识的忽略了。
俄国代表不提、普鲁士代表装傻,没人求助,国际社会自然当事情已经过去了。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普俄两国边界上的军队,主要任务就从作战变成了镇压难民暴动。
从四月份开始,逃荒到奥地利的难民就急剧减少,到了五月份几乎没有越界了。
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弗朗茨不知道,也不敢问。
按照维也纳政府收集到的资料的估计,普俄战争至少导致了四百万人丧命,超过六百万人流离失所。
包括地方部队、游击队在内,普军战死约176.8万,伤残38.2万;俄军战死约143.3万,伤残67.1万;直接平民伤亡约80万,大部分都在普波联邦。
没什么好奇怪的,普俄两国的战损如此接近,很大一部分都是波兰地方部队、游击队贡献的。
山贼、土匪也可能被凑数了,这玩意儿没有办法区分,俄军把所有的抵抗武装都算了战绩。
放弃华沙地区后,波兰成为了敌战区,自然没有伤残的说法,俄国人可不会抢救敌人的伤员,普军的伤残人数都来自于普鲁士王国的士兵。
单纯计算普鲁士王国,战死人数应该在56.6万左右,加上38.2万的伤残人数,逼近了百万大关,加上平民伤亡就跨过去了。
以普鲁士王国一千多万的人口基数来说,这场战争已经打掉了他们的一代人。因为青壮的大量损失,劳动力急剧下降,战后普鲁士王国的发展不容乐观。
相比之下,俄罗斯帝国就要好得多。尽管他们同样是伤亡惨重,但是对比俄罗斯帝国八千万的人口基数来说,战场上的损失不到3个百分点。
理论上,这部分劳动力的损失,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就可以弥补回来。
当然账不能这么算,青壮的大量损失,还会影响未来的人口增长,这是持续性的问题。
战争中,最惨的永远都是平民,这次也不例外。因为俄国人的焦土计划,额外增加了难民数量。
六百万人流离失所,并不意味着这些人都变成了难民。
经济条件较好的,早早跑到了其他国家避难,这部分人最少可能不到十万人。
另外有大约二十余万人,通过了奥地利的移民申请,前往殖民地定居。
在华沙地区沦陷前,柏林政府还在救济难民,有一部分幸运儿重新找到了工作,建立了新的家园。
这部分人的数量大约在三十万上下,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此前柏林政府安置的莱茵兰移民,本身有一技之长,生存能力较强。
除了这些人,剩下的就是货真价实的难民。
当这个五百四十万是理论数字,实际上肯定没有那么多,很多体弱多病的刚开始逃难就见了上帝,能够跑出来最多也就四百七八十万。
普俄战争爆发的前前后后,奥地利共计接收难民143.6万,按照目前的情况很难突破150万了。
维也纳政府的抗议起到了作用,普俄两国没有胆子将难民驱赶过来,弗朗茨最担心的难民潮没有发生。
从难民危机全面爆发,到现在已经过去四个多月。这么长时间没有得到救济,实际上也剩不下几个人了。
这就意味着,难民危机造成的死亡人数,直接超过了普俄两国的阵亡人数总和。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把所有的数据加起来,这次普俄战争造成的直接人口损失超过八百万,间接人口损失更是过千万。
这年头人口超过八百万的国家,全世界都找不到十五个,欧洲大陆上更是只有:奥、俄、法、英、西、德、普、北欧联邦八国。
其中北欧联邦只有八百万人口,德意志联邦帝国人口也只有一千三百多万,战后普鲁士王国能不能保住八百万人口,都是一个未知数。
没得说,这种震撼人心的数据必须要发布出去。不让大家知道战争的可怕,如何能够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呢?
看着这份含金量十足的统计表,首相韦森贝格感叹道:“普俄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巅峰,此役过后,欧陆大战的时代结束了!”
看着一脸慎重的首相,弗朗茨非常怀疑他被吓住了,要不然怎么得出这个结论呢?
扫视了一眼众人,弗朗茨无奈的发现,也就他这个皇帝没有反应,其他人都沉浸在“八百万人死亡”的大数据中。
看着众人的表情,弗朗茨非常怀疑这个数据发布后,欧洲会爆发反战浪潮。
尤其是对众多小国来说,他们的总人口都不到八百万,拿什么去填战争这个无底洞?
弗朗茨打断道:“好了,诸位。不管普俄战争的损失有多大,都不该由我们来头疼。
欧洲大陆还会不会爆发大战,还是交给时间去验证,现在我们需要思考接下来的国际变局了。
战争的残酷性超过我们之前的预料,造成的影响同样也超出了预计,现在必须要重新规划了。”
没办法,国际政治就是如此多变,按照计划走那是不可能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要是不立即跟上,就注定要被淘汰。
停顿了片刻功夫后,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普俄战争让大家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未来做决策的时候,大家会更加谨慎。
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刻意避免在欧洲大陆上发动战争,未来的国际竞争会逐渐从欧洲大陆转向海外。
这个世界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接下来的海外殖民地、市场争夺,恐怕会变得空前激烈。”
这是必然的结果,在欧洲大陆发动战争的成本太高,一不小心还容易引发众怒,抢到的利益还不一定能够弥补战争开销。
具体可以参考这次普俄战争,沙皇政府好不容易赢得了战争,收获的战利品,还不足以弥补战争损失的一半。
在这种背景下,如非必要,大家肯定会避免战争爆发。
某种意义上来说,普俄战争也提升了奥地利的国际影响力。俄国人靠人海战术堆死了普波联邦,刷新了大家的三观。
在此之前,爆发的欧洲大战,从来都只需要考虑有钱没钱,现在不一样了,大家还必须要考虑有没有人。
随着战争规模的变大,有钱就有兵的传统理念,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从开数量上来说,俄奥无疑是处于第一档次的,加上海外领土过后,奥地利的战争潜力还在俄罗斯帝国之上。
紧随其后的就是大法兰西,将近六千万的总人口,把其他国家甩得远远的。
俄国人用数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稳坐欧洲大陆第四强国的位置。欧洲三大国的政治格局,有向四大国发展的趋势。
海洋上,皇家海军一超双强格局非常稳定,不列颠的海上霸主之位稳如泰山,法奥两个追赶者只能在后面望望。
陆地上,法奥两国并立,俄国人紧随其后。
普俄战争前,大家一致认为法国陆军更牛逼,现在思想观念受到冲击,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法国陆军的战绩更辉煌,但是奥地利能够爆发出来的数量更多、综合国力更强,给人一种实力相当的感觉。
海上大家打不赢英国人,陆地上大家的实力又很接近,打起来就是两败俱伤。
这种背景下,指望英法奥三国pk,那是不现实的。拿了最大份额的三巨头不能互相抢,那就只能去海外持强凌弱了。
弗朗茨点了点头:“没错。接下来的国际斗争,大部分都会发生在海外,无主之地瓜分完了,就该轮到小国倒霉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海军盛宴又要开始了。不过只要没人挑战英国人的海上霸权,这次海军盛宴就不会持续太久。
外交部可以和法俄秘密接触一下,尝试一下能不能签订一份限制陆军规模军备的条约,避免爆发欧陆大战。”
坦率的说,弗朗茨也想要挑战英国人的海上霸权,怎奈实力不济,不得不忍痛放弃。
这不是拼造舰就行了,单论造船工业奥地利还真有机会和英国人拼一把,别的方面就不行了。
奥地利海军真没遇到过什么像样的对手,自然没有机会积累战争经验,最好的战争经验还是剿灭海盗。
如果说这方面的不足,还可以靠军舰数量来弥补,那么没钱就是真正的硬伤。
奥地利的财政收入一点儿也不低,可是在维持大陆军的前提下,再玩儿海上争霸就吼不住了。
陆军不同于海军,就算是限制了陆军规模,战争时期也可以很快动员起来。
捣鼓限制军备条约,心里上安慰意义,大过了实质上的约束力。
当然,有比没有的好。在没爆发战争前,确实能够节省了大量的财政开销。在陆军上节省了军费,大家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海军上。
就算感动不了英国人的海上霸主地位,能够缩小同皇家海军实力上的差距,也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两百九十三章、距离霸权最近的一天
奥地利公布的普俄伤亡报告很快引爆了舆论,“八百万”这个数字太惊人,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
无数人在惊叹,又是一次“三十年战争”,但和上次不同的是普俄战争仅仅持续了不到两年。
有胜利者么?
或许不知情的普通人会说俄国人赢得了胜利,真正了解普俄战争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次两败俱伤的战争。
普俄两国都是输家,胜利者是英法奥三个渔翁,战后三大国的地位更加牢不可破。
作为名义上胜利者俄罗斯帝国,看似被媒体称之为“欧洲第四大国”,实际上也就捞到了一个名头。
从三大国到四大国的政治格局,说说也就行了,谁要是当真那就傻了。
现在俄罗斯帝国拥有的只是成为第四足的潜力,而不是实力。如果未来发展顺利,国力追赶了上去,那么就有机会重现欧洲四大帝国的格局。
第一次普俄战争开始前,俄罗斯帝国就是欧洲四大帝国之一,并且还是和英国人争夺世界霸权的头号种子选手。
折腾一圈,经历了两次普俄战争,损失了数百万军队,付出数百亿卢布的军费,打光了历代沙皇的积累,背负了巨额的债务。
最后的收获就是从欧陆霸主跌倒了欧洲第四,以及俄罗斯帝国并不需要的一丢丢领土扩张。
“反思”,这或许是欧洲民众最大的优点。看着报纸上盘点的普俄两国损失清单,大家下意识的得出了结论:战争真他妈的可怕!
不光是普通民众被吓到了,政客们也被一组组数据给吓着了。一时间各国鹰派势力大减,反战思潮开始向全世界蔓延。
凡尔赛宫,普俄战争那冰冷的伤亡数字,给满怀雄心壮志的拿破仑四世当头一棒。
对法国陆军的战斗力拿破仑四世是非常有信心的,法国民众也同样有信心,大家都认为法国陆军世界第一,欧陆霸权早晚都是法兰西的。
至于拦在法兰西通往霸主之路面前的奥地利帝国,如果不是国际局势不允许,他们早就打上去了。
好吧,那是说说而已。战争不是儿戏,法兰西这些年一直都忙着消化意大利地区。
现在意大利地区趋于稳定,巴黎政府才有精力考虑扩张的问题,不过他们还是没有做好和奥地利开战的准备。
欧陆霸权虽然重要,但前提条件是自身实力够强大,才能够保住胜利果实。自从吞并意大利地区后,法兰西就开始了漫长的种田生涯。
原本准备着等普俄两败俱伤过后,就向中欧地区扩张,拿下法兰西最需要的煤矿。
拿破仑四世相信,普俄两败俱伤过后,奥地利没有实力阻挡他们踏出这一步,要不然法兰西也没有机会吞并意大利地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