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不是可能,而是一定会发生。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如果威廉一世不利用这个机会,那就不是威廉一世了。
威廉一世都年过八旬了,本身就没几年好活的,受战争失败的打击,他的健康状态已经非常差。
有机会带走政治对手,扫清后代掌权的隐患,他没有道理会拒绝。
并且这还是阳谋,不是皇帝逼着大家辞职,而是贵族的荣耀让大家不好意思身居高位。
战争的缘故,容克贵族的核心大都在军队中。留在政府中除了一些高层外,大部分都不是军队容克。
政治洗牌过后,军队丧失了对政府的控制权。无论是谁上台,都不会给他们第二次掌控政府的机会。
相同的一幕,原时空也上演过。一战过后容克贵族势力大减,在各方打压过后,二战时期受“希***”排挤,连军队控制权都丢了。
……
政客控制的普鲁士和军队控制的普鲁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底线上还要低的多。
不同于“军**主义”习惯性用拳头说话,政客们更加喜欢妥协。这无疑是增加了不确定性,谁也不能够保证柏林政府不会和汉诺威妥协。
弗朗茨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这里面牵扯到的利益太大,就算是双方真的妥协了,也没有办法短期内完成。
外交部盯着他们好了,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非常手段。”
坦率的说,弗朗茨并不怎么担心。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高超的政治手腕,还必须要有适合的国际环境。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两百八十九章、不是钱是命
维也纳政府的放任无疑是助长了北德意志主义份子的气焰,各邦国政府虽然没有表态,但是民间的呼声却在不断高涨。
为了计划顺利推行,德皇乔治一世还私底下宣称,建立北德意志帝国是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关键一步。
表面上看起来没毛病,从三足鼎立到两强并立,确实距离统一德意志更近了一步。
只不过细一想,这里面的问题就大得去了。如果德普合并算北德意志帝国,那么弗朗茨捣鼓的新神圣罗马帝国就成了南德意志帝国。
再往后究竟是谁统一谁,就要好好讨论一下了。
乔治一世想要以北德统一南德?
好吧,这话说出去,估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信。
如果换了巅峰时期的普波联邦和德国合并,可能还有那么一丢丢机会。这一丢丢机会的前提条件是奥地利遭到欧洲各国集体围攻。
到了现在这一步,最后那一丢丢机会都没了。元气大伤的普鲁士王国综合国力还比不上巴伐利亚,加上喜剧帝国最多也就和神罗内部几个邦国的实力相当。
实力不济内部问题一堆,别的不说光军队都没有捋清。各个邦国的军队都是独立存在,中央政府没有指挥权。
如果这也就算了,更关键的是包括汉诺威在内的绝大部分邦国,都和奥地利有联防条约。
主要是针对法国人的,也有针对俄国人的意思。根据条约规定,遇到外敌入侵时,将以奥地利为核心组建联军。
这是梅特涅的贡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大家只是担心法俄威胁,当时的奥地利还是人畜无害,所以就欢天喜地的上船了。
现在这份条约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在保护了德意志联邦安全的同时,也制约了德国中央政府收拢邦国军权。
维也纳政府都可以拉着大家一起联合演习,但是德国中央政府不行,他们没有这份权力,邦国政府没有配合的义乌。
为了统一国内的军政问题,乔治一世多次和各邦国政府协商,都是无果而终。
在没有外来威胁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当初的那份不起眼的联防条约,已经成为了各邦国独立拥有军队的法理基础之一。
多次失败后,乔治一世已经绝望了。正准备要放弃,然而这个时候,英国人也给了他新的希望。
建立北德意志帝国又是一轮新的政治洗牌,原本最大的竞争对手普鲁士王国受战争影响,已经丧失了争夺帝国领导权的资格。
甚至因为财政上的缘故,柏林政府不得不做出一系列的让步,以换取中央政府的资金援助。
其中就包括军队指挥权,没有毛病,柏林政府不准备要军队了。
不是威廉一世不想要军队,问题是现在真的养不起了,柏林政府这个时候连抚恤金都掏不出来。
拿本来就没能力养的军队,换取资金上的援助,怎么都不吃亏。
不同于奥地利,汉诺威体量有限,如果两国军队合并,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容克贵族,很容易占据优势地位。
这也是威廉一世对军方的安抚,通过利益交换保障抚恤金能够正常发放,丧失部分权力总比让大家直接回去种地更容易令人接受,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让步不仅仅只是军事上,财政上的让步更狠,柏林政府提出:只要汉诺威肯接下债务,普鲁士王国财政收入可以先全部上缴,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分配。
毫无疑问,这种无理要求被乔治一世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开什么玩笑,他是贪图邦国财政收入的人么,坚决不能要!
和财政军事上的大方不同,涉及到了领土,柏林政府就变得小气了起来,双方迟迟没能达成一致。
……
汉诺威王宫,乔治一世愤怒的扔掉了手中文件,怒骂道:“该死的普鲁士蛮子,真以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脑袋一根筋的莽夫么!
光想要拿好处,却不肯付出代价,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整天就想着算计,把别人都当傻子,一点儿都不想德意志人。
看来是和波兰人待久了,他们都忘了自己的身份,把我们的优良传统丢得一干二净。
……”
尽管不知道乔治一世为什么能够把“脑袋一根筋”和后面的“算计”联系到了一起,菲利普首相还是配合道:“陛下,不用担心。残酷现实会让普鲁士蛮子清醒的。
现在他们还沉迷在往日的辉煌中,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处境。等维也纳和会结束后,他们就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坦率的说,乔治一世骂得没有错。柏林政府看似做出了重大让步,实际上都是在进行利益交换。
想要拿走财政权,就必须要承担他们留下的债务;想要拿走军队指挥权,就要出钱给他们支付伤亡抚恤金。
债务是万万不能碰,乔治一世真要是敢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接了下来,帝国议会不介意在否决的同时,顺便换一个皇帝。
后面的军队还可以商量,柏林政府已经支付了不少抚恤金,剩下的那部分也是后面需要每年分期支付的。
在士兵抚恤这方面,全世界都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能比普鲁士王国做得好。
财政再怎么紧张,威廉一世都没有在上面打过注意。即便是偶尔出现过拖欠,那也是很快补上的。
柏林政府巨额的军费开销中,抚恤金也占据了重要份额。
乔治一世神色稍缓:“但愿如此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够做出任何让步。
尽管不知道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王国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但绝对能够保住德意志地区的传统领土。
剩下的这部分领土,也远超汉诺威。不削弱普鲁士王国,就算是建立了北德意志帝国,我们也无法保住主导权。
拿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和易北河以西的领土,这是我们的最低要求,也是未来能够压制住普鲁士的基础。
外交部继续做伦敦政府的工作,计划是他们提出来的,现在我们需要获得他们的支持。”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公国+普鲁士易北河以西的领土,单论领土面积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汉诺威王国。
当然,汉诺威王国的经济更加繁荣,人口数量也要多些。大家的文化传统一样,还是吞得下去这块肥肉。
甚至因为脱离了普鲁士王国,可以避过战后巨额的负债,不需要承担高额的赋税,当地民众还会感到庆幸。
消化了这块肥肉,加上被帝国议会控制的莱茵兰地区,普德合并后中央政府就拥有了压制普鲁士王国的实力,并且对其他邦国拥有了绝对的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普鲁士王国在军政问题上做出了让步,其他小邦国也坚持不了多久。
剩下的就只能靠时间磨了,理论上再过二三十年,就可以靠政治手段将北德意志帝国基本上整合起来,跨入列强行列。
要不是这块画饼太诱人,由不得乔治一世不动心。能够自立门户,谁愿意给人当小弟呢?
尽管操作起来失败的几率有些大,但和加入神罗帝国相比,明显是后者的风险更大。
没办法,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地区之时,就是欧洲大战爆发的时候。举世皆敌,乔治一世对奥地利没有信心。
与其把命运交给别人,不如由自己来主宰。
敢这么早跳出来参合英奥博弈,乔治一世自然准备好了退路。现在和英国人站在一起,那是因为和英国人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
失败了也无妨,神罗帝国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只要不是玩儿的太嗨,挑维也纳政府就不会斩尽杀绝。
成功了,开创帝国基业;失败了,大不了放弃皇位,汉诺威王位总是能够保住的。
只要没有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奥地利就没有理由废掉他的王位,最严重的后果也就是让他退位,后代继续担任国王。
低风险高收益的生意,总是令人着迷。
“是,陛下!”外交大臣回答道
“陛下,我们的财政收入虽然不低,可是开销也很大,能够用来买地的钱不多。
谈判的时候必须要控制好交易价格,不能够超出市价太多。”财政大臣戈麦斯·法利亚斯提醒道
“市价”,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是有价无市。不光是现在,应该说大多数时间都是如此。殖民地交易不算,如非必要很少有欧洲国家愿意出售自己的领土。
这年头土地估值都不高,不过只要是欧洲地区的领土,甭管价值高低,价格都不会便宜。
国际领土交易价格,只能作为参考依据。具体价格要根据双方的需求来确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俄国人出售面积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才几百万神盾,而普鲁士王国前面出售仅几万平方公里的莱茵兰地区,就高达上亿神盾。
类似的案例,还有普属萨克斯地区领土交易案。即便是战争时期,都能卖几千万神盾。
乔治一世摆了摆手:“钱不是问题,英国人很乐意接这单生意。普鲁士王国欠下他们的巨额债务,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坏账,银行家们早就急坏了。
现在普鲁士人最缺的就是钱,在别的方面他们都有可能做出让步,唯独在“钱”的问题上没得谈。
外交部尽力就行了,只要最后的成交价格,不超过之前的莱茵兰地区,我们都可以接受。”
不得不承认乔治一世在把握人心上,判断力还是很准确的。
英国人确实很担心柏林政府完蛋,他们放出去的贷款变成了坏账,这个时候汉诺威肯冒头,就算是没有抵押他们都敢贷。
说白了,这就是左手倒右手的问题。汉诺威贷款是买地,柏林政府拿到了钱又要拿过去还英国人。
本质上约翰牛是不需要拿一分钱出来的,账户上划一下就完成了两单生意,顺便还降低了自己的经营风险。
汉诺威的财政状况良好,政府几乎没有负债,借钱给他们肯定比借钱给随时要破产的普鲁士靠谱。
财政越糟糕,政府就越重视钱。对现在的柏林政府来说,钱已经不单纯的只是钱,也是他们的命。
没有足够的钱,接下来他们自己就会崩溃。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两百九十章、大帝之殇
正在普俄谈判陷入焦灼的时候,又一件影响欧洲政治格局的事情发生了。
1881年5月15日,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遇刺身亡。时间地点发生了变化,但是结局没有改变。
不是弗朗茨的蝴蝶效应不够强大,关键是亚历山大二世自己作死,明知道得罪了那么多人还四处晃悠。
早在几年前,亚历山大二世就以三位数的刺杀数,被媒体送了“遇刺之王”的美誉。
三天两头的被人刺杀,或许是经历多了,亚历山大二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依旧是我行我素,经常出现在公众场合。
夜路走多了,终归还是遇到了鬼。好不容易赢得了战争,还没有来得及摘取胜利果实,亚历山大二世就不得不遗憾的离开人世。
亚历山大二世死了,但刺杀案还没有结束。关于凶手的问题,沙皇政府迟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刺客明面上的身份是民意党人,这个说法甭管别人信不信,反正弗朗茨是绝对不会信的。
能够在上百次刺杀中安然无恙,亚历山大二世的安保工作决定不差。正常情况下,有陌生人靠近绝对会被卫兵拦截。
让刺客冲到几十米内投掷炸弹,卫兵都是吃屎的么?
能够调开卫兵,给刺杀创造机会,这里面显然有内部的人参与,甚至就是皇帝的亲信。
具体是哪一方势力,这就不是弗朗茨能够确定的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得罪的人太多了,很多高门大户都因为改革而没落。
据弗朗茨所知,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准备在战后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从根子上改变俄罗斯帝国。
毫无疑问,这又要触及到既得利益者们的奶酪,遭到反噬也是可以理解的。
甚至原本支持改革的人,这个时候也因为侵犯到了自己的利益,站在了对立面。
战场上的胜利,在给亚历山大二世带来声望的同时,也将他推向了地狱。既得利益者们不愿意继续改革,一个威望很高又喜欢改革的沙皇,成为了大家的绊脚石。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弑君”都是统治者们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作为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员,弗朗茨也不能例外。
“俄国人怎么说,确定了凶手没有?”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摇了摇头:“还没有。现在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俄国人民意志党,不过皇储亚历山德罗维奇拒绝接受这个结果,并且以拒绝继位做要挟。
现在沙皇政府内部也陷入了动荡中,很多人怀疑是保守派干的,双方斗的非常厉害。
根据使馆搜集的情报,这次刺杀案还有很多疑点,比如说:负责保卫亚历山大二世安全的侍卫长,在案发当日自杀在了家中。
守卫的亚历山大二世马车的卫兵,先后在狱中畏罪自杀。
还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后,并没有当场身亡,次日才抢救无效去世的。在医生赶到现场还发生了交通意外,拖延了抢救时间。
……”
父亲遇刺身亡,做儿子的自然不能善罢甘休,亚历山德罗维奇要追查凶手是必然的。
只是调查组就有意思了,明知道这么多疑点,还将凶手的帽子扣在“人民意志党”头上,这不是怀疑大家的智商么?
革命党有能力把手伸到沙皇卫队中,早就扯旗造反了,还用玩儿没有技术含量的刺杀?
后面一系列的畏罪自杀更是扯淡,有个别人自觉罪孽深重自杀,弗朗茨还能够理解。一大帮子集体自杀,分明就是在告诉大家,这是在灭口。
人死了线索也就断了,想要继续查下去,肯定不会那么容易。
“外交部保持密切关注,暂时不要发表意见。命令警方立即逮捕活动在奥地利境内的民意党成员,等待案情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是敏感时刻,奥地利必须要避嫌。尽管不会有人怀疑是奥地利干的,可是这个凑上去明显不适合。
逮捕民意党成员,就是弗朗茨向外界表明的立场。不管什么原因,弑君者都要受到严惩。
俄国人民意志党也不算冤枉,就算是被人当了枪使,亚历山大二世也是死在他们手中的。
刺客已经被抓捕,并且还供认不讳,直接把苗头指向了民意党高层,他们想洗都没办法。
上一次震惊欧洲的刺君案,直接让撒丁王国被灭亡,叱咤风云的意大利烧炭党烟消云散,这次轮到俄国民意党了。
隐藏身份的还好,暴露在明面上的,这个时候不反应快点儿,就要倒霉了。
无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欧洲各国君主都不会容忍“弑君者”存在,这是原则性问题。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弗朗茨下令抓捕俄国民意党成员的同时,欧洲各国君主也先后下达了类似的命令。
抓不抓得的到不重要,俄国民意党成员自然在俄罗斯帝国了,跑到外面来的只是极少数。
大部分国家都是没有俄国民意党成员的,抓捕只是大家做出的一种姿态,表示大家与这种邪恶组织作斗争的决心。
仿佛一夜之间,俄国人民意志党就成为了过街老鼠,不得不在世界上销声匿迹,转入暗地里潜伏。
……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威廉一世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俄国内部局势动荡,没有精力和他们纠缠下去,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普鲁士王国需要付出的代价会大大减少。
忧的凶手迟迟没有盖棺定论,万一把这口黑锅扣在他们头上,撒丁王国就是前车之鉴。
人家刺杀未遂都灭了国,现在亚历山大二世都死了,要是顶了这个雷,俄国人想不弄死他们都难。
在尘埃落定前,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抓捕民意党的问题上,柏林政府是格外卖力。
不光是抓民意党人,俄国其他的革命团体成员,柏林政府也一起抓了。为了表明心迹,威廉一世也是煞费苦心。
柏林王宫,威廉一世语气低沉道:“元帅,你这是什么意思?”
看着毛奇递交的辞呈,让威廉一世瞬间有了一种不好的感觉。
毛奇苦涩的回答道:“陛下,局势发展到了现在这一步,普鲁士王国已经不需要元帅了。
亚历山大二世去世,沙皇政府要忙着捋清内部事务,再次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继续留下来就碍眼了,再不走就要被人赶下去了。无论是俄国人,还是汉诺威,都不希望看到我留在普鲁士。”
有时候太能打,也是一种罪过。毛奇就范了这个忌讳,沙皇政府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汉诺威也不想看到他留下来抢夺军队指挥权。
这个时候主动退役,实际上也是不想让柏林政府难做。免得因为个人原因,导致普鲁士王国的处境更加危机。
威廉一世劝说道:“可这也没必要放弃一切啊,退役过后他们是不会……”
毛奇摇了摇头:“不做彻底切割,乔治一世是不会放心的。况且,俄国人那边,我们也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不是毛奇自傲,而是事实。有毛奇这面旗帜在,汉诺威就很难分化普军,乔治一世自然不会罢休。
俄国人那边就更不用说,毛奇的辉煌,都是他们那一系列的败绩衬托出来的。不把他搞下去,俄国人如何会甘心。
如果说外部的麻烦还可以解决,那么内部的麻烦就要人命了。战后军方势必会遭到打压,有打压就有反击,接下来普鲁士王国的内斗肯定会加剧。
作为军方的领袖,只要留在国内,毛奇就避不开这场纷争。他已经老了,没有精力去参合接下来的纷争。
为了避免后续的麻烦,毛奇干脆以战败这个契机,放弃自己的元帅头衔,对外声称心灰意冷,离开普鲁士这个政治漩涡。
看似放弃了元帅头衔,实则是以进为退,不仅消除了战败给他带来的影响,还进一步树立了自己在民众心目的光辉形象。
想清楚这一切过后,威廉一世没有继续挽留。不光是毛奇这个元帅需要退下来,他这个国王同样也会退下来。
现在没有退位,那是事情还没尘埃落定。维也纳和会对普鲁士王国来说,注定是一份耻辱的条约,威廉一世不愿意将这个政治污点丢给儿子。
谋国失败了,现在开始谋身。
这些事情,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赌赢了成就帝国基业,赌输了还是富甲一方。
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输的只是威廉一世,毛奇仍然算是功成名就。
战败主要是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太大,而不是军队不能打,一个一直打胜仗的将领,不需要为实力差距悬殊而失败的战争负责。
沉思了一会儿功夫后,威廉一世关心的问道:“元帅,离开了普鲁士,你准备去哪儿?”
毛奇摇了摇头:“不知道。可能会去游历世界,走累了就找个地方隐居下来,然后将我一生的经验总结下来。”
威廉一世犹豫了一下,似乎做出了什么决定:“你可能考虑一下奥地利,普俄战争的结束只是一个序幕,欧洲大陆从来都不太平。”
毛奇心中一惊,威廉一世的提议隐含的内容太多了。倒底是经历过大风大浪,毛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欧洲王室是一家,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威廉一世和奥地利皇室有联系,那是正常操作,要是没有联系才有问题。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霍亨索伦家族想要保住王位,少不了奥地利的支持,双方暗地里有交易再正常不过了。
这个时候,毛奇才发现自己接到的那封邀请函有多么烫手。
“我会慎重考虑的!”
1...302303304305306...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