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Loeva
慕林 第四百五十一章 委托
谢谨之说的并不是客套话,他是真心想要感谢萧瑞,想要为对方做点什么,好报答对方报信的恩惠的。
当然,报答的方式,他也会有所选择,不会答应萧瑞什么过分的请求就是了。
萧瑞心里也知道自己不可能狮子大开口,所以提出来的请求并不会让谢家兄妹觉得为难。
他告诉谢谨之、谢慕林与谢徽之手足三人自己最近的际遇:“家父觉得我留在金山卫,始终还是离京城太近了,也离三殿下太近。他不想让三殿下有机会插手我的前程,所以打算把我调得更远一些。此番进京,我与家父见面时,已经从他那里得了信,应该是要把我调去长淮卫。那里接近中都凤阳,三殿下一日还不是储君,便一日伸不进手去干扰中都八卫军务。长淮卫的指挥使,同样也是家父的旧部,多少有些香火情在,会照应我些。但是……长淮卫虽然繁华,却没什么立功的机会,我心里更倾向于前往北方边镇……”
萧瑞并不隐瞒谢家人,自己另寻了门路,很可能会获得北调机会的消息。当初他出面替燕王招揽谢璞的时候,多少露了点行迹,估计谢家兄妹几个,心里都是有数的。他看到自己说出搭上北平的门路,想要去北方边境效力的话之后,谢家三人都没有露出惊讶的表情,便心里有数了。
谢徽之甚至还说:“你要是去了北平也不错,我们父亲也在那儿呢,听说那里的官场比京城里要清明许多。你什么时候起程?到时候我们兴许还要托你捎带一封信给父亲。”
萧瑞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时候能得到北调的命令,又会是被派去哪里驻守,李姨娘这会子估计才刚刚往北边发了信而已。如果这份调令比长淮卫的调令来得晚些,他多半还要去长淮卫混些日子。而他目前面临的难题,也与此有关。
金山卫的老上司金鹏指挥使暂理杭州军务,同时还领了皇命,要去处理曹林两派的将领在浙江境内明争暗斗留下来的烂摊子。其中还有一个不能放到台面上的任务,就是前前任杭州将军黄大人——那位承恩侯夫人的娘家兄弟——在任上这许多年,是否有行差踏错?比如中饱私囊、吃空饷、草菅人命、仗势欺人、兼并土地、为害地方……什么样的罪行都可以。金鹏都不打算多问皇帝让人查这些,是想做什么,反正黄将军若真犯了罪,怎么受罚都不冤枉。
事实也证明,曹家那种行事风格,他们的姻亲兼党羽,身上自然也清白不到哪里去。金鹏在杭州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已经收集到厚厚一撂黄家人的罪证了,往上头一报,后续的事自有圣裁,轮不到他本人说话。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金指挥使免不了用上了一些证人,除去部分重要证人已被送去京城,另有禁卫保护以外,还有一部分不那么重要的证人,皇帝是不会理会的,金指挥使又不能把人留在原地,让曹家有机会报复灭口。可送去金山卫呢?又未必用得上。况且他们都在富庶之地住得久了,哪里乐意去条件艰苦的金山卫呢?
萧瑞要往外调,萧明德第一时间就知会了老下属金鹏。还因为长淮卫指挥使也是熟人,萧明德并没有向金鹏隐瞒小儿子的去处。金鹏立刻就想到,长淮卫亦是繁华富庶之地,那些不太重要的证人送去那里,应该也能过得不错。他就把正打算回金山卫的萧瑞急召了过去,让后者把那群证人带走。不过,考虑到这些证人都大大得罪了曹家,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金鹏不能让消息外泄,所以是私底下委托了萧瑞。而在浙江都司的档案记录上,这些人的名字都已经被勾消了,也免得叫曹家的人追查到他们的下落。
现在,这些人都让萧瑞带出来了,统共二十来人,含部分家眷,暂时就安置在前湾村那边的村民家中。萧瑞也是觉得前湾村地处偏僻,不容易被外界关注到,只要事先请村民保密,证人们在这里住上一两个月,应该还算是安全的。
萧瑞想请谢家帮忙照看这些人的生活起居,当中还有人受过刑,挨过打,需要看大夫吃药。冬日严寒,不好好休养些时日,他们未必能扛得住长途跋涉。而萧瑞本人不可能在此久留,只得托付给信得过的朋友了。
萧瑞正色对谢谨之与谢慕林说:“长淮卫其实还是近了些,金指挥使大人又为了保密,没有知会长淮卫指挥使,请对方正式安置好这些人手,我怕曹家那边的人一旦知道了他们的行踪,会暗中派人来报复。我既然有意北上,带上他们同行,倒也便宜。即使不能同路,等我在北方站稳了脚跟,再安置他们,也没什么难处。我询问过这些人,多是些工匠、马夫之流,若是有官职的,或有本事的,也不会落到我手中。也就是金大人为人正直,才会不忍心看到这些说了实话的小人物惨遭曹家毒手。”
他已经试探过这些人的想法了,他们基本不介意前往更远一些的地方,只要足够安全就好。在杭州那边,他们已经遇到过某些不怀好意的试探,甚至还有人挨了打,受了罪。他们会乖乖跟着萧瑞去长淮卫,也是图那地方离杭州比较远。可北方更远,更安全。他们当中还有北方调过来的,或是祖上是北方的,跟一无所知的长淮卫比起来,兴许前往北方,还更让他们心中安稳。
既然达成了共识,萧瑞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手上没几个能用的人,这帮人若能成为他的班底,哪怕里头没几个能打的,他也很满足了。不过,考虑到他如今前景还不明朗,他便有心要将这些人暂时安置在湖阴,请谢家照看些时日。等到他的调令下来了,伤者与病人的身体也养好了,甚至他已在北方安顿下来后,再把这些人接去他的新任所。到得那时,天气也暖和多了,赶路也能好过些。
谢谨之与谢慕林听完萧瑞的说明后,总算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他们谢家与曹家本就不是朋友,有机会阴对方一把,都很乐意,更何况是庇护几个告发了曹家党羽的人呢?
谢谨之一口答应下来,还保证会请杜家医馆的大夫前去为伤者和病人医治。
谢慕林则想得多些:“前湾村的环境适合伤者疗养吗?是不是我们家老宅更好些?正好你们金山卫的人刚离开不久,许多临时给病人准备的设施都还能用呢。但为了保密,我们恐怕不能派太多仆人过来照顾。”
萧瑞忙道:“他们自己能照看好自己,若能入住这座老宅,就更好不过了。到时候你们就打出金山卫的名号就好,我也会知会平望镇那边的旧日同袍,请他帮忙照看些的。”他顿了一顿,“府上毕竟还有曹家旧仆,令兄还是曹家外孙,其实我……也是不愿意冒险的。不是信不过令兄,是怕那些证人已是惊弓之鸟,会想得太多。”
谢慕林与谢谨之、谢徽之的表情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慕林 第四百五十二章 冒昧
微妙归微妙,谢家兄妹三人并没有说什么。
谢显之确实是曹家的外孙,他身边侍候的丫头小厮里,也有曹家出身的人,甚至是至今还有亲友在曹家执役的,根本不可能完全跟曹家划清界限。而谢家还有一位大小姐谢映慧,目前还在曹家的承恩侯府,为重病的外祖母承恩公夫人侍疾呢。萧瑞若因为这种种考量,对谢显之有所保留,也是人之常情。
况且,他也没有因为顾虑到谢显之的身份,便不信任谢家了,仍旧把人托付给谢家照看。这也足以说明他的诚意了。
既然萧瑞如此有诚意,谢慕林还没说什么,谢谨之就已经暗暗下定了决心,要把前湾村的那批证人照顾好,才不辜负萧瑞的这份信任了。
接下来他们开始讨论那群证人的情况,几男几女,多大年纪,生病的人病情如何?受伤的人伤情轻重?几时迁移到老宅来,生活上如何安排?每天的米面肉菜怎么送?被褥衣物是否需要增添?杜家医馆那边又要请哪位大夫……
萧瑞跟杜家二爷打过交道,如今对杜家医馆一众大夫、学徒们的水平门儿清。他连请大夫的理由都想好了,还拉上刚刚接任平望镇千户所千户的同僚们配合,到时候只管说是金山卫的伤兵继续在谢家老宅休养就好。采买的工作有谢家负责,照顾病人的事,家属们就可以搞定。只要这些证人自己不到处乱跑,基本上是很安全的。平望镇千户所甚至还打算派几个人过来做护卫,那就更加万无一失了。等到明年开春后,萧瑞自己北上的调令下来了,伤者病人也都休养好了,再把人往北边一送,便万事大吉。
曹家人自己事情都有一堆,马上还要守孝,黄家人没有曹家相助,要捞自家人都难,能腾出手来跟金鹏指挥使斗心眼子就不错了,要灭口也该先冲那些被接进京的重要证人下手。等到他们想起要拿这些不起眼的小证人出气,人早就无影无踪了,他们还能上哪儿找去?
谢慕林兄妹三人与萧瑞商量完毕,彼此都挺满意。谢徽之有些坐不住,便说:“我想先去瞧瞧那些人,看他们能不能走路。要是不行,就用咱们家的船把他们接到老宅来。”
谢慕林也说:“如今老宅这边有贾大看门,还算稳当。原本还有几个想来看水泥怎么用在建筑上的人,进了正月后也没动静了,该看的都看过,估计不会再来。等证人们在此安顿下来,我打算把贾大召回去,之后这座老宅就交给你们金山卫,或者说是平望镇千户所的人了。我们会安排人送食物过来,东西都放在门前,没事不会进宅子的。宅子里有水井,还存了不少炭,足够他们生活了。邻近的几家佃户,我们也会去打招呼,只当是金山卫看中了这地方,又送了些伤兵过来就是了。那些妇孺就当作是金山卫雇来照看病人的雇工。萧二少爷记得提醒手下的人,千万别露馅了。”
当然,露馅了问题也不大,宗房的这几家佃户,都是不爱嚼舌头的老实人。她只是顾虑过年时农户们可能会去亲友家串门而已,小心些总不是坏事。
萧瑞明白她的用意,微笑着答应下来,又起身走到门外去,不一会儿便领了个络腮胡回来,却是上次见过的那一位受伤武官。如今看着,脚上的伤似乎好些了,走起路来没上回见面时那么跛。
络腮胡一如既往地爽朗,主动向三位“谢少爷”打了招呼,其中他又对“谢二少”与谢三少最熟悉,哈哈笑着说:“我们如今就在平望镇落脚,离你们湖阴县不算远,得空来玩耍呀。平望镇比湖阴县城热闹多了!”
谢谨之与谢徽之呆了一呆,才反应过来他所说的“谢二少”是谁,都干笑着答应了。谢慕林暗暗抹了把汗,故意让自己发音更粗沉一些:“原来您也到平望镇来任职了?”
络腮胡告诉他们,他原本在金山卫只是个小旗,但抓那群伪装成流民的水匪时,十分英勇,还受了重伤,脚上休养了许久才能正常行走,差一点儿就成了残废。上官见他如此勇武,还立了大功,便提拔他做了总旗。
金山卫的一位五品千户曾大人受指挥使信任看重,这次被调职去了平望镇千户所任职。千户所里的人几乎都被原本的黄千户连累,撤职的撤职,入狱的入狱,就没几个是能留下来的,所以新上任的曾千户从金山卫里组了整套班子,一块儿带着上任了。如今指挥使金鹏代掌浙江军务,这种任命上的事,只要补个文书就能办成了,金山卫上下又不傻,当然不会把到手的好处送出去。
络腮胡本姓郑名峰,乃是曾千户的心腹之一,不出意料地被带到平望镇任职来了。萧瑞从金指挥使那里领了任务,带人坐船离开杭州,肯定要知会平望镇曾千户一声,让对方在运河上多加照应的。如今曾千户把郑锋派过来帮萧瑞的忙,自然是与萧瑞有所约定。
有了平望镇千户所背书,谢家兄妹几个对于掩护那群证人的任务就更加心里有底了。
其实说白了,这事儿用不着谢家人出面也行,平望镇千户所自己就能把人护好了。可谢家提供了宅子,又供应了每天的生活物资,就算是帮了金山卫与平望镇千户所的忙,无论是金鹏还是那位曾千户,都要记这份人情的。萧瑞把现成的人情送到谢家人手里,别说是聪明的谢谨之与谢慕林了,就连年纪最小的谢徽之,都立刻领会了他的好意,看向他的目光更加亲近了。
络腮胡郑锋跟谢家“兄弟仨”寒暄了一番后,便带着谢徽之去前湾村见人了。他其实手上也有工作,刚刚到任不久,有一堆事情要忙呢。等萧瑞这边安顿好了,他立刻就要离开的。谢家的人愿意伸出援手,他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也很放心。
都是熟人了。
屋里只剩下谢谨之、谢慕林兄妹与萧瑞,三人对视着微笑了下,又各自喝茶,忽然觉得屋中有些安静了。谢慕林有点想提取回织机的事儿,为防萧瑞有机密要议,她把带来的下人都留在码头那边了。现在正事儿谈完,她是不是可以拣起今日出门的借口了?
这时候,谢谨之先打破了沉默。他问萧瑞:“萧二少爷打算北上,往边镇驻守,是一心要谋军功了么?这事儿有些凶险吧?还望萧二少爷小心保重自己才是。”
萧瑞笑了笑:“军功我想谋,但能为朝廷与百姓出力,保家卫国,也是我心中夙愿。留在京城混吃等死没什么意思,在金山卫里熬资历也很无趣。就算边镇危险,我也希望能多做些有用的事,而不是因为害怕,而躲在后方享太平。”
谢谨之顿时肃然起敬。
这时,萧瑞又往谢慕林这边看了几眼:“谢二公子,我问句冒昧的话——不知令妹可有婚配?”
谢慕林原本还在感叹军人的英雄气概,闻言立刻被呛住了。
慕林 第四百五十三章 剖析
谢慕林目瞪口呆地看着萧瑞,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刚才听到了什么。
谢谨之也呆了一呆,才反应过来。骂人的话都到嘴边了,又被他咽了下去。他刚刚才称赞了萧瑞,心里还觉得萧瑞是个保家为国的英雄,这会子要他贬低对方,好象有些说不出口。
但要他顺着萧瑞的口风答话,他也做不出来,只能咬牙挤出一句:“萧二少爷既然知道冒昧,就不要提了。”
萧瑞厚着脸皮正色道:“虽然冒昧,但若我不提,就怕会错过了好姻缘。谢二公子,我马上就要去北方边镇了。倘若我有一日阵亡在那儿,自然一切休提。但若我侥幸能存活下来,还立了军功,有底气说自己不再是个纨绔子弟,而是个有本事有志气的青年才俊了,那日后总是要娶妻的。我是京城人士,这些年也算见过、听说过不少大家闺秀了,总觉得差点儿什么。若要我迎娶她们当中的一个,我一想起来就觉得无趣,这辈子简直一点儿意思都没有。可令妹是不一样的……从我刚认识她开始,她就跟别的女孩儿不一样。我想,若是能够选择,我心里更愿意与令妹这样聪慧出色又坚韧的姑娘结成鸳盟,也好过随意将就一门婚事。”
谢慕林被他夸得有点脸红,她很想说点儿什么,但有老哥在旁,她似乎不该在这时候发言?
谢谨之也觉得萧瑞夸奖妹妹的话,听着挺顺耳的,他家二妹确实是聪慧出色又坚韧,但他还不至于因为这几句好话就被萧瑞哄昏了头,依旧是板着一张脸:“我替舍妹谢过萧二少爷的抬爱,但你的话还是太冒昧了!还是请你不要再说下去,给大家留一个体面吧。”
萧瑞叹了口气:“我其实也知道这时候提这种话,太过失礼。但我即将北上,不知道几时才能请动家中亲长,正式向谢家提亲。我害怕离去的这几年,谢家已经给谢二姑娘定下了亲事。等我知道消息时,已经来不及了!我只能在离开之前,抓紧机会让谢家人知道我的心意。无论如何,请给我一个机会。我不敢说将来定会建功立业,成为如何了不起的高官名将,为未来的妻子带来无上荣光,我只能保证,若我能娶得心爱的妻子,必定会护她一世,不叫她受半点委屈。”
谢谨之斜睨了他一眼,不是很相信他的话,觉得萧瑞对自己的“纨绔”名声没有半点觉悟。就算他如今懂事了,稳重了,将会成长为国之栋梁了,本性也未必会有多大改变。谢谨之怎会冒险把妹妹嫁给一个曾经是纨绔的人呢?他心里更倾向于温文正直的读书人,竹山书院里并不是没有不错的人选,只是还没有哪个能真正令他眼前一亮罢了。但无论是哪一个,都比萧瑞可靠呀!
谢家如今是诗礼书香人家,萧瑞是什么身份背景呢?将门子弟,卫所武官,外戚,纨绔子弟,还是走恩荫出仕的,简直样样都戳中读书人的鄙视点。谢谨之会跟他做好朋友,但妹夫?他从来就不在谢谨之挑选妹夫的名单上!
也不知萧瑞是不是猜到了谢谨之的想法,他表完决心后,就开始剖析自己十几年的人生历程了。
他是家中庶子,生母是亲姑姑的心腹大丫头。姑姑曾与燕王有婚约,还是青梅竹马的那一种,可惜还未完婚就因病去世了,临终前把私房体己留给了最信任的大丫头瑶枝。姑姑去世后,父亲萧明德将军就纳了瑶枝为妾,而后又生下了萧瑞这个次子。不过他对瑶枝并不宠爱,很少与她见面,所以,嫡母萧夫人卢氏并不会为难他们母子。
听到这里,谢慕林心里觉得怪怪的,是错觉吗?她怎么听着萧明德好象是为了妹妹的私房不外流,才纳了妹妹的侍女为妾的?达到目的后他就把人踢一边去了?听起来有些渣啊。
谢谨之没妹妹想得这么多,他挺意外萧瑞会把这种不大光彩的身世告诉自己,但暂时还没有因为怜悯、同情而对对方有所改观。
萧瑞的叙述仍在继续着。他在家中作为庶子长大,虽然没有受到嫡母嫡兄的打压,但并不代表日子就过得顺心了。
家中另一位小姑姑进宫做了贵妃,生下三皇子。三皇子长到六岁的时候,需要开蒙读书,身边也需要伴读了。贵妃娘娘向娘家人求助,本来是想让大侄子给儿子做伴的,但萧将军不乐意。他对蠢蠢欲动的妻子说,嫡长子将来要接手他的军权,没时间陪小孩子玩耍,八、九岁大就该开始接受正式的武将教育了。于是,萧瑞作为没有继承权的次子,被嫡母送进宫做了三皇子的玩伴。
如果他这个玩伴只是陪三皇子玩耍还好,但他同时还兼了伴读的职责,日子就有些不好过了。
萧瑞心情沉重地对谢谨之与谢慕林说:“我那时候年纪小,什么都不懂,一心还想着要用心读书,好好表现,为萧家争光。三位皇子年纪相仿,同在一处读书。我总是第一个背完了书,背得又快又好,听太傅们讲课,也比旁人更快听懂,太傅们常夸奖我。太子殿下自小就要做出温文友爱的模样来,因此没说什么,可曹家的伴读们却没一个看我顺眼的。二皇子脾气要暴躁些,他身边的林家子弟没两天就拦住我打了一顿。有林昭仪帮忙掩饰,皇后与太子并未开口,我那顿打就白挨了。贵妃娘娘不肯为我出头,三殿下还反过来劝我,别太用心学习了,把其他人都比下去,只会惹来嫉恨,他没法为了我,与两位兄长争吵的。”
三皇子其实也被他比下去了,心里估计也是不高兴的,只是二皇子先出了手,他就没有说什么。但他如果是真的为萧瑞这位表兄着想,就不会劝他别太用心学习,而只是让他别表现得太好,收敛着些。因为太傅教导的知识,学了多少都是自己的,可是否表现出来,就要看各人的意愿。三皇子劝萧瑞的话,是让他连学习都放弃了。
萧瑞当时没听,仍旧是认真听课,但在课堂上低调了许多的,还变相帮三皇子多多表现,让后者多次得到太傅们的夸奖,成功地塑造出三皇子“温文好学”的形象来。
三皇子又再以好弟弟的身份,凑到太子面前作投靠状,除了曹皇后依旧看萧贵妃不顺眼外,东宫一系已经不再与三皇子这边的人为难了。虽然二皇子对此很生气,但三皇子对他面上还是挺恭敬的,他也只能认为三弟软弱无争,同样不多加为难,只盯着太子搞小动作。
三皇子处境好人缘好,萧瑞也得了几年安稳的日子。不过,随着岁数一年一年地增长,他也看出来了。他在学业上不能越过太子与三皇子,甚至不能越过二皇子,只能扮成庸碌模样,可庸才能在科举上有所建树么?三皇子只希望他留在身边做个跑腿帮闲,却不指望放他出去挣前程。
再这样下去,他的未来又在哪里?
慕林 第四百五十四章 挚友
萧瑞的悲惨童年意外地触动了谢谨之的心肠。从前曹氏当家的时候,他也不是没有过在学业上被打压,不能表现得比长兄谢显之更好的日子。
尤其是父亲谢璞长年在外任上,祖母谢老太太又偏帮曹氏母子,这种情况就更为加剧了。
幸好长兄谢显之是个正派少年,对他态度比较公正,才让他少吃了许多亏。
如今萧瑞说起自己在宫中饱受欺压,动手的是强势的太子、霸道不讲理的二皇子以及心思深沉心术不正的三皇子,怎么听怎么合理,谢谨之都有些感同身受了。
等到萧瑞现场背了一篇四书五经里颇有难度的课文,还默写出自己十岁那年写的一篇小短文给谢谨之看之后,后者便更加相信,他确实很有才华,本该成为一个出色的读书人,却碍于贵人的私心,只能无可奈何地弃文从武。
谢谨之看向萧瑞的目光,不但缓和了不少,还带上了几分怜惜:“你也不容易。”
萧瑞冲他惨然一笑:“这都是没办法的事儿。我父亲有城卫大军军务要忙,在家的事情本就不多,更何况是这种小孩子的事……三殿下那时对我确实很亲近,贵妃娘娘、夫人和大哥,都待我很和气,我又能说什么呢?”
谢谨之闻言,也不由得为他叹一口气了。
谢慕林也对萧瑞生出几分同情之心来。不过,他如今已经挣脱了那个环境,将来的发展应该会顺利许多,倒也不必继续沉浸在这种自苦自怜的情绪中了。
她对萧瑞道:“萧二少爷不必难过,这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萧瑞有些意外地看了看她,忽然露出一个温柔的笑容来。
谢慕林怔了一怔,谢谨之那边也看见了,心中顿时警惕了一下,正要说话,可萧瑞马上又继续开始叙述自己的少年时代,把后者的注意力给岔了过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