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后由罢职辅臣充任,以示尊宠,此二职除罢宰相外,它官充任仅为特例,由此可见李若谷头上盯着的资政殿大学士有多么清贵。
李赟还准备祝贺父亲,但却瞧见在宫中仪仗走后,父亲的脸色却比锅底还黑,以最快的速度命人把赏赐都收拾了,进入府中的院落乱转。
而门外议论纷纷的众人并未散去,甚至有人在第一时间递上拜帖。
“大人何以愁眉不展?”
李若谷望着不解的李赟道:“官家如此大张旗鼓的赐给为父如此官职,难道你就不觉得不妥?为父虽然决定支持官家改制,但也不曾想被架在火上烤。”
李赟不解的问到:“大人这是何意?官家青睐难道不是好事?”
李若谷望着人到中年的儿子,苦笑着说道:“玉恒啊!你这般年岁了,还是不明白其中的门道,如何在朝堂之中立足,所以为父让你在大理寺少卿的位置上已经很好,不要再想着上进。”
李赟不明白父亲的意思,李若谷看着他茫然的眼神道:“官家即将改制,今日朝会不少人反对,而为父却在留身奏事后得到如此赏赐,你说别人会怎么想?难道就不知道为父已经倒戈支持官家?那些保守臣子岂不是恨死为父?”
话都说的如此清楚了,李赟也瞬间知晓父亲的意思,小声道:“也就是说官家这是把大人逼迫到了前面,充当那些人攻击的草人靶子?”
李若谷这才满意道:“没错,官家这一手来的极好,把为父变成了保守之人攻击的目标,却转移了问题本身在官家身上的道理。”
李赟不解的问到:“那父亲为何要受此旨意?完全可以拒不接旨啊?如此一来岂不是博得了清名,也让旁人觉得您并非是支持改制之人?”
李若谷瞪了儿子一眼:“这事情是老夫说的算的,你看不出来官家是打定主意要改制的了,逆势而为实属不智,再说有舍才有得,刑部尚书,参知政事这两样是能轻易得到的,官家这是让老夫付出点代价交换而已!”
“我等是改制的受益者,所以只能支持官家,朝中的大多数臣子也都是支持官家的,原因为何?就因为他们的名头上挂着尚书衔,六部尚书多是参知政事,中书,门下两省官员影响不大,有人甚至还能更进一步,谁不希望?现在看来官家是早已打算改制的,要不然也不会对中枢影响如此之小!”
经过父亲的提醒,李赟也发现这个问题,细细算下,中枢官员是被影响最小的官员,官家可谓是早已准备好让中枢官员支持,这份谋划也太早了一点吧?
可事实上李家父子猜错了,中枢之所以受到冲击小并不是赵祯早早谋划,而是因为他对官员的任命还是以实职出发,并且虚实结合,两府官员基本如此,并没有相差很多的职衔和差遣出现。
相对与上了“贼船”的李家父子,赵祯却在宫中对自己的儿子赵旭讲解一下鲜为人知的东西,这是只有坐上君王或是储君宝座的人才能分享的学问。
宝章殿中,天家的这对父子随意的坐着,宝章殿是皇宫中颇为偏僻的小殿,但赵祯觉得这里僻静,距离东宫又不远,便把这里划给赵旭作为书房一样的小宫殿。
每日他也可以在宝章殿中和赵旭单独讲讲朝政之中的事情,这些事并非其他皇嗣能听的,也不是朝臣能讲清楚的,可以说这小小的宝章殿事实上是天家父子传承帝王智慧的地方。
赵祯抿了口茶水,让茶香在嘴中缓缓扩散后,对稍显紧张的赵旭开口问到:“父皇的改制可是在朝中掀起不少的风波,你就没有什么见地?”
赵旭皱眉想一想道:“儿臣不明白,既然是太祖太宗定下的制度,为何要改变?”
赵祯笑道:“这就对了,莫要紧张,心中有什么就问什么,朕从未因你不懂而训斥你,只是担心你不懂装懂还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问。”
瞧着儿子腼腆的笑了笑,赵祯心中微微发酸,当年他还是个孩童的时候父子之间的关系可比现在融洽的多,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大宋国事愈发的繁忙,父子之间的感情也就变得不知不觉疏远了。
赵祯缓缓开口,声音颇为沉重:“我朝开国便面临许多问题,太祖太宗以史为鉴,为防藩镇割据及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等人的擅权,又因抵御辽、夏等外敌的侵扰,放止成为五代梁,唐,晋,汉,周后又一个短命王朝,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皇权之手段,瞧瞧现在,已然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其核心要害正如太宗所云“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赵旭目光炯炯的望着赵祯,他知道父亲的意思,但若不是父亲所说,他还真的不是很知晓其中的意义,文臣们教导自己的时候可不会提及这些。
赵祯喝了口茶水,瞧见求知的眼神笑道:“这也不是什么秘密,毕竟咱们天家的手段这么多年来早已被外人看透,叠床架屋便是其一,当初太祖杯酒释兵权也是,至于设立三司使总掌大宋财政事实上也一样,最后都是变为帝王掌控而已。”
“平章事、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朕特命,不管本部的职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互相推诿者多不胜数!这是什么?是朝廷每年消耗大量钱财养着这批闲人。”
赵祯越说越生气,但在最后感叹一句道:“凡是有利必有弊,各级官府层次重复,叠床架屋,机构空前庞大。但是却有利于帝王直接控制用人大权,朕可以随时提拔官阶较低而有才能者担任要职,也可随时撤换无能之辈。”
赵祯说完便望着赵旭道:“也许这就是当初太祖太宗所想也说不定…………”





宋缔 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天水赵氏的家风
赵祯做过这样的假设,眼下大宋流传下来的官制极大的保障了老赵家的皇权,虽然也极大的降低了办事效率,增加了朝廷的用度,但也是立国之初最好的选择。
以赵家这般通过兵变得国无论怎么掩饰都名不正言不顺,黄袍加身不过是美化而已终究是改变不了兵变的事实,天下人都觉得赵家做不得天下,可偏偏给赵家挺了过来。
靠的是什么?
还不就是制度上的制衡,大宋的这种武将没兵权,文官遭架空对朝臣的权利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分散,保障了大宋王朝在建立之初的稳定,也让所有觊觎皇位的人无法下手。
这个看似怯懦保守的制度却是大宋的基石所在,为何太宗如此推崇这一制度?
随着赵祯亲政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便愈发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还是那句老话:“非不愿尔,实无奈也!”
没有人比一国之君更清楚眼下大宋的官制带来的危害,太祖太宗也是皇帝,能作为开国之君有哪一个是懦弱无能之辈?
答案是没有,太祖太宗知道弊病,但却是故意留下的。
对于那个时代的大宋来说,需要的就是稳定,需要的就是没有内部威胁出现。
以充足的时间和国内环境助力大宋北伐,当时大宋的矛盾又在哪里?
赵祯看来,不在国朝之内,而是在北方,在契丹人的身上,在失去的燕云十六州,当时的东京城无险可守啊!
北方是一大片平原之地,真宗时遇到契丹人南下,只能决堤放水,淹没农田为沼泽抵御,这对汉家王朝来说有多惨?!
简直就是割肉喂鹰一般,可大宋又不是佛陀!
所以太祖太宗两代帝王心中的执念便是燕云十六州,太祖开了封庄库,而太宗倾尽国力北伐,只可惜最终便功亏一篑。
至于赵祯的老爹真宗皇帝,有能力,有机会,但唯独缺少魄力,缺少扼住命运喉咙的果断,于是澶渊之战再次功亏一篑。
可以说大宋开国之后的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烂…………
于是那本应作为临时官制,保障朝局稳定的官制也就被理所当然的变成了祖宗之法,非等闲不能改变,且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这一切都是赵祯的猜测,但他觉得恐怕距离事实已经非常接近了。
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忍受一个冗长如同半废物般的朝廷,为了使国内的一切安定下来,不得不让它变成一个废物也就罢了,可绝不会永远让它成为一个废物。
为了维护大宋的权利永远集中在皇帝手中就要牺牲掉大宋王朝未来的发展?赵祯绝不会相信太组和太宗会如此愚蠢,归根结底的说,大宋如今的制度就是当初定下的临时制度。
太祖和太宗定然是准备好了随时抛弃他们的可能,只不过到了太宗后期以及真宗朝的时候,因为在军事上的逐步“衰退”而迫不得已的完善了。
赵祯认为在太宗当真的后期他已经不打算改变了,但却把机会留给了儿子,孙子以及后辈子孙,绝不会是文臣口中所谓的祖宗之法形成定例。
前世之君无法改变的东西,便留给后世君王去完成,这…………好像也是老赵家的家风!
迈步进入宝章殿的内间,从一大堆书卷之中抽出两卷,赵祯回到了前殿对赵旭道:“这便是朕今日留给你的课业,题目也很简单,只是静观,抄阅,大声朗读!”
赵旭有些惊讶,他没想到父皇今日的课业居然如此简单,毫不犹豫的便接过,但当他看到卷宗上的名字时,脸色变得震惊。
小心的指了指卷宗:“父皇,这要大声朗读?”
赵祯点了点头:“没错,大声朗读,并且要站在宣德门的御道内,乾宇殿之侧,不要觉得害臊,这是事实!”
赵旭的脸色颇为扭捏,最后只能躬身道了声:“儿臣遵旨!”便缓缓离开,走的时候步伐颇为挣扎,大有回身反驳的意思,但最终他还是拿着卷宗走了。
卷宗者何也?这是一场战争的产物,是真宗皇帝留下的,也被赵祯视作最有教育意义的东西。
景德元年十二月初七,宋真宗委派左卫大将军李继昌为国使,持誓书与姚柬之往辽营报聘。援助辽国的岁币之数,亦如曹利用所许诺。
随后辽国也遣使送来答大宋皇帝的誓书。这两份誓书,是确立宋辽关系的重要卷宗文献,也是律法形势存在的凭证。
《大宋誓书》《大辽誓书》
但这东西却不一定是屈辱,其中有深意的地方非常多,让赵旭大声朗读为的就是让他自己琢磨其中的意思,当然还有一点,考验他的脸皮,说的好听点便是让他锻炼君王的从容有度。
否则赵祯也不会让他在每日早朝前与乾宇殿之侧大声朗读了,当然还有一点,这是在提醒赵旭,提醒大宋的朝臣,宋辽之间没有和平,只有彻底的消灭另一番才有太平盛世,才有短暂的安宁。
当然这也是在告诉朝臣,皇帝连父子两人的脸面都不要了,就是要和辽朝死磕到底,北伐是必须的,谁要阻挡北伐,就是阻挡皇帝前进,阻挡大宋前进。
而改革官制就是准备的开始,没有人能改变赵祯已经拿定主意的事情。
赵祯信步走出宝章殿,看着不远处的太子东宫微微一笑,当年的自己可是在东京城的东宫中留下了许多快乐回忆。
至于北京城,早已是成为了大定府的称号,至于脚下这片土地,两千多年前便是燕国的国都,现在传承下来,成为大宋的国都,神都这两个字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的永久称谓,相信后人都不会去改变了。
神都城的皇宫也变成了超越历代王朝的最大宫殿群。
与东京城狭小的宫苑相比,这里的庞大绝对会超出太祖太宗以及老爹真宗皇帝的想象,而东京城的玉清昭应宫也不能与之相比。
说来可笑,赵祯若不是在三才的带领下,自己都会迷路,不是他路痴,而是大宋的皇宫几乎每年都在变动,变得更大,更宏伟。
这还要归功于蔡伯俙当年留的一手,在建造神都城皇宫的时候,他便早已圈下了比宫殿大得多的土地,宫墙要远比皇宫大的多,这样一来,即便是扩建也不需要占用百姓之家了不是?




宋缔 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错必改,法必变
在三才的带领下,赵祯绕着宫墙便开始散步,这是漫无目的的游荡,只是不想回宫,今夜该去王语嫣的宫中就寝,但实在是不想去,他不知道该如何把萧挞里的事情和她说。
和自己的正宫皇后说,朕在辽朝被萧挞里下药了,留下子嗣了……这话说不出口啊!
三才此刻也能感受到赵祯的心情,这位跟随赵祯半辈子的内侍是他的忠仆,只要赵祯不发话,他绝对不会泄漏半个字,但他也不知如何开解皇帝。
只能时不时的回头查看赵祯的表亲,最后在挨上赵祯一脚后讪讪的回头谄笑道:“官家,既然都到了这个时候,当告诉皇后娘娘,毕竟是天家血脉,娘娘应有护佑之职,再说,这事情瞒也瞒不住,拖得时间越长越不好嘞!”
赵祯当然知道拖得时间越长越不好,无奈的笑了笑:“你说的也是,朕是着了道,但总觉得这事号说不好听,难免让皇后心中委屈。”
三才望着赵祯好一会,最后开口道:“官家,您是否是真的喜欢那辽朝娘子?”三才是什么人?是赵祯的贴身内侍,许都事情连王语嫣都不知道他却知晓。
更别说猜测赵祯的心思了,整个皇宫,不,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整个大宋都没人比他跟了解赵祯的心思。
赵祯虽然不想承认,但却依旧点头道:“萧挞里深入朕心矣!然其毕竟是耶律宗真之后,亦是朕之弟媳,此番之后…………”
“陛下思虑如此作甚?”
三才惊讶的反问道:“您是天下之主,若是攻伐辽朝之后,便也是契丹人之君,便是临幸又如何?至于圣人那里,更是好说项,帝王临幸者妇人亦可,何况地位如此遵崇之萧挞里?圣人绝不会恼怒,然官家万万要以圣人为尊,如此方能御内……”
赵祯望着三才,还别说,别这货说的确实有道理:“你这阉货倒是看得清楚啊!”
三才难得的露出腼腆表情:“官家这话说的,奴婢的家中也是有妻妾的…………”
赵祯摸了摸脑门,还真是把这件事忘了,别看三才是个阉货,但他家中却是极为“安定祥和”的,别的事情不好说,他自然有自己的办法,但在家中夫妻之间的感情却是极好的。
别的内侍都去内侍省的小厨房吃饭,他倒好,总是能带着家中的吃食让人眼馋,赵祯看过几次,什么千层饼,月饼,乳饼,菜饼,糖饼,芙蓉饼一周七天每日都不带重样。
尤其是芋头做的“酥黄独”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完全不输与蔡记的大厨和宫中的御厨,别说是赵祯,便是后宫的妃嫔都时常邀她李氏进宫来,说是找人家闲话,可最后还是冲着糕饼去的!
三才家的李氏也知道,每次都是大大小小的箱笼往宫中送,惹得内侍省的官员叫苦不迭,因为每一样都是要检查的,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不是?
不过以三才在宫中的地位,还真没人敢在明面上抱怨…………
赵祯在晚上一五一十的把话和王语嫣说清楚,果然如三才所说,并没有任何波澜,甚至王语嫣还觉得他“厉害”。
但她得知萧挞里很有可能怀有天家的子嗣后,便大半夜的命三才准备东西。
准备的都是大宋皇宫中孕妇常用的东西以及补药之类,对于王语嫣来说,萧挞里不重要,但她肚子里的孩子最为重要,无论如何也是大宋的天家骨肉,若是有个闪失,罪责都将在她这位中宫皇后身上。
随着年纪的增长,王语嫣越来越担心自己做的不好,担心“下去”了之后无法面对大宋的列祖列宗,她是个商贾之女,是大宋历代皇后之中出身最卑微的,所以她才努力的最好皇后的本职。
生怕有一点不对玷污了皇后的宝座,也玷污了赵祯的圣明,对她来说,赵祯实在是太完美了,甚至觉得自己配不上赵祯,配不上皇后的身份。
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担忧,可现在上了岁数,心中的担忧愈发的厉害了。
赵祯这一夜过的相当补充,心中的事情被放下了,睡觉都变得踏实,至于变法改制一事,在他心中还真没有面对王语嫣要困难。
天光微亮的时候,宫中四角的巨大报时铜钟便被敲响,晨钟暮鼓已经是大宋皇宫向整个神都城宣告一天到来与结束。
朝臣们在上朝的时候便瞧见太子身穿朝服在边上大声念叨着什么,仔细一听大惊失色。
“…………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
围观的朝臣越来越多,赵旭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
赵旭朗读着,朝臣在边上站着,无人敢向前一步,实在是被这一大胆的“行为艺术”惊呆了。
澶渊之盟最终被定下“城下之盟”的调子,也是宗真皇帝东封西祀的诱因,为了保全面子和帝王的尊严,不得不这么做。
算得上是大宋的耻辱,多少人知道这件事却不敢对外提起一个字,尤其是现在,大宋国力鼎盛之时,这种东西就不应该出现。
可太子却在大庭广众下,朗朗而读之,岂不是打了他皇爷爷的脸,也打了他父皇的脸?
作为平章事的范仲淹几次想开口打断,可嗓子都快咳破了,太子赵旭也是完全不理会,直到整篇读完,继而有读了一遍《大辽誓书》后这才住口。
当朝臣们目瞪口呆的看着他时,他却整理一下身上的朝臣,列于文官之前向乾宇殿走去,完全没有一丝窘迫,也没有一丝慌张。
仿佛他刚刚读的是圣人之言,先贤之语一般。
但在他身后的朝臣却炸开了锅,一路上议论纷纷,连带殿中御史也跟着加入到讨论的队伍之中。
不过待上朝之后,赵祯从后殿转来,出现在御座之时,有些人已经明白了太子为何如此作为,这定然是官家指使,同时也告诉朝臣,祖宗的错也是错,既然是错就要改!




宋缔 第一千五百章赵祯与王安石与“三不足”
正朔的朝会基本上都是讨论大事,自从赵祯把早朝,常朝合并之后,大宋的朝会制度就发生了根本改变,所有的京朝官都要参加朝会,并不是那种点卯性质的日常,而是参与国家政事的日常。
这是一种更加责任制的朝会,中书省,门下省向赵祯奏报要事,而出现什么问题,是谁的责任,由谁负责解决,都在朝会上有着一体的解决。
漕运出问题便拿漕运使问责,但漕运使因为身在各地的原因,并不能出现在大殿之上,这就是一个麻烦,而大宋并没有在神都城中设立漕运司。
于是便出现了朝堂上解决但并不能当场责成改正的机会,要通过中书省发文另行通知,再等中书发文各地漕运使,效率低下不说,警醒作用也有所降低。
这次正朔超会上,赵祯便以江州漕运使王砼为例,同时引向整个官制,表达了一种不满,但毕竟是自己祖宗留下的制度,赵祯当然要把话说的清楚,说的完美,不然就是打脸。
“昔日之官制,乃供太祖太宗谋划之用,大宋立国之初国不安宁,外有强敌,叠床架屋实乃无奈之选,因外敌强悍,四海不宁。如今天下大定,海内一清,这祖宗之法已然不适用矣!”
赵祯的话并没有让朝臣们太过惊讶,中书和枢密院两府“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这也是大宋的“文武分权”谁不知道?
毕竟早就有改制的消息传出,朝臣们也多少做了准备,两府已经只剩一府了。
现在枢密院已经被官家变成了参谋院,武将的任用变成了向官家建议人选,兵事则由枢密院一众参谋官商讨而出,官家决定了最后的计划和用兵之权,而禁军是独立的,十六卫也是独立的,边军更是独立的,他们唯一需要负责的人只有一个,大宋皇帝!
军权已经成为陛下的手中之物,但这一点谁都不会去反对,毕竟文官本就无法名正言顺的掌兵,只能向官家提出用兵的建议而已。
现在,官家又向中书下手了,这在朝臣们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门下”性质相同,是宰相办公的地方。
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执衙门。
宋袭唐后期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从尚书丞、郎到三师皆可加此等衔为宰相或副相。
但尚书令、侍中、中书令等三高官官,品高位重常“缺而不置”。
中书省才是大宋文臣的上峰,而门下和尚书省两省已经名存实亡,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这看似是相权的增加,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相权之中的军权早已被剥离,而三司又夺了财政之权,只留下半吊子的政权还被皇帝分去一半,人事任用更是捏在皇帝手中,随时可以罢相,也随时可以拜相。
宰相不专任三高官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
这政事堂其实就是宰相的办公公衙,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
还设孔目、吏、户、兵,礼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这简直就是取代了六部的职能,所以大宋的六部多为空架子,实际权力由政事堂接管,同时也交给了大理寺,鸿胪寺等去分担,毕竟一个政事堂无法完全胜任其中的事物,还是要交给专业的去办…………
1...413414415416417...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