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混乱,拖沓,推诿,扯皮,赵祯想到就上火,以大宋如今强大的国力相比,如此效率低下的行政机构简直就是在犯罪。
所以在这次超会上就以江州漕运使为例,牵扯出整个大宋官职的不合理,并且要改制!
因为赵祯的种种手段,文臣已经被太子在朝会之前的“朗读”给惊过一次,现在看着官家提出改制之事,大多习以为常,而接下来便是朝臣们的附议。
最先站出来的便是三朝老臣李若谷,他是经历太宗,真宗,以及当朝的老臣,最有发言权,谁也抵不上他对大宋官制的了解。
保守派在这个时候拭目以待,希望李若谷能让官家“回心转意”。
但他们很快林略到什么叫“开口跪”,
“陛下圣明!历朝历代之国力,国情如云之动,万象之变!昔太祖太宗之法适与开国之初,却不适与今日,陛下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实乃圣君之举也!”
这下朝中反对的保守派坐不住了,一开始他们看到李若谷受了官家封赏以为他说服官家了,那些封赏都是用来安慰老臣的,但谁想到居然是这种结果?
当然其中不乏有一些聪明人早已看出了端疑,太子太傅岂是轻易赐予的?没有实打实的好处绝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得到!
由此可见他李子渊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那些和李若谷交好的文官立刻出班附议,称赞赵祯一番后,又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都是支持改制的观点,一时间让原本坚持的保守派动摇起来。
这个时候,保守派中的聪明人迅速做出应对,他们也出班支持改制,因为他们知道再往后就没有机会了…………
从李若谷这棵大树的倒下,再到与他交好的文官倒戈,保守派文官全面崩溃,根本就不用赵祯费劲,也不用支持改革的文官声讨,很快朝堂之上便出现了一致的声音。
最后谁也没想到居然是王安石这个后起之秀出来石破惊天。
“陛下,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殚改之,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
赵祯的眼睛发出一阵亮光,没想到居然在这个时候听到了王安石的“三不足”算不算是歪打正着?
但面子还是要讲的,轻咳一声道:“祖宗之法非不尽善,而在于时机,用在立国之初便是善法,妙法,用在当下便不妥矣!
朕之改制用在当下善也,可往后不知可否矣!朕不求最好最善,但求顺应当下国情!”
王安石拜下:“陛下圣明!”
宋缔 第一千五百零一章乾宇改制
变之一字说来简单,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人们习惯定式思维,习惯已经存在的东西,习惯安于现状,改变一个人尚且困难,何况是改变一个国家持续近百年的官制?
还好这次改变是朝堂,是官制,却不是整个国家。
在赵祯空前强大的威信与皇权面前,改变所遇到的阻力还不是很大,尤其是顽固的保守派被成功颠覆后,官制改革的阻力便也随之烟消云散。
至于税收之类的却是不用改变,个税这东西在大宋并不是不存在,只不过存在的形势不一样而已,上到王侯将相,下到市井小民,人人都要交税。
只不过宗室,贵族的税收存在于他们所经营的产业中,而朝臣官员的收税存在于他们的俸禄之中。
原本会引起他们不满的东西却并未有什么波澜,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大宋三司的税收谁也不能违反,如若不然原本手中应有的权利便得不到保障,随之消失。
宗室这种特权阶级也不能例外,若不交税则有革除头衔之危!
若是宗室偷税漏税,第一个找上门的不是三司的财计官员,毕竟他们的品级往往还没有宗室高,找上门的是大宗正司的人。
大宗正司是赵祯在景佑三年便设立的衙门,掌纠合宗室外族属而训之以德行、道艺接受其词论而纠正其违失,有罪即先劾奏皇帝,法例不能决断者,即共同上殿取裁。总管宗室服属远近之数及其赏罚规式。
大宗正司的长官是知大宗正事,虽然是宗室之中德高望重者充任,但一般没有实权,只是挂名而已,主要的职责便是和提醒宗室安于法度。
而正真执掌大宗正司的却是两位监丞,文臣京朝官以上者充任,这个范围就打了,基本上都是御史台的御史,这些人恰巧也是宗室最不愿得罪的人。
连宗室都要老老实实的交税,何况他人?
官员的税收从俸禄中扣除,这俸禄是有定数的,所以官员每年交税的数额也是有定数,想要偷税漏税更是不易,在大宋只有四种人不用交税。
皇帝,士子,军士以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除了皇帝以外,这些人的家庭都是同样要交税的,没有例外的存在。
不过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不用交税,比如灾民,受灾的州,府,县赵祯自然会下旨免去他们的税收。
当然社会上的无业游民自然也不用交税,可事实上这些人的税收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到了大宋的国库之中,商业税…………
买卖商品都是要交税的,只不过都是在商品的价格之中,买的人看不见,卖的人却很清楚,因为朝廷要向商家收税,于是商贾就把税收也加入了商品的价格。
在下层稳定的情况下,改制比没有赵祯和朝臣们想象的那么大影响,最困难的“税改”阶段大宋已经度过,剩下的一小撮利益既得者也被瓦解,于是赵祯的改制自然而然的被接受。
超会上同时还决定了明年的年号,乾宇…………
这是以大宋最大的宫殿所命名的,象征大宋天朝上国的地位,以及强大的国力,赵祯对此非常满意,并且也预示着大宋开始疯狂扩张的开始,如天之高,如苍穹之浩瀚。
而这次改制也就被命名为乾宇改制。
最忙碌的算是中书省了,这是大宋文官的最高领导层,以宰相范仲淹为首,参知政事欧阳修,苏洵,欧阳修,富弼,韩琦,王安石为辅,领导整个朝堂的文官机构进行改制。
最主要的便是恢复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制度,同时还保留了秘书省和内侍省,这就是说一共有五个省。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但赵祯并不是傻子,皇权的集中还是必须的,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集中皇权就是最好的。
三省的出现进一步的削弱了相权,赵祯在这里埋了个坑,把已经所剩不多的相权再次划分到了三省之中,门下省依旧是文官的最高权利机构,但宰相不叫宰相了,赵祯赐名宰执政事。
只不过说是宰执政事,事实上还是那点权利,低价官员的任用,公文的发布,参政议政等等。
宰相的政务之权被平分至三省之中,自然不利于办公,但政事堂的出现却是一个极大的改良,门下省的宰执,尚书省的副相,中书省的副相同在政事堂办公。
政事堂是一座建在三省之间的院落,只有俩个小殿,一个作为相公们的办公之地,一个作为会议之地。
可以说大宋的三省是在一个院子里办公,而宰执和两位副相则是在院子中的院子办公。
六部依旧是六部,他们的职权没有多大改变。但在寄禄官消失后,这权利就又回到了他们的手中。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户部掌管天下户籍,人口。但多了一个医疗体系在内,全国的医院也归其考核管辖。
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同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鸿胪寺归其管辖。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旗号等,但兵部特殊,归由参谋院管辖,办公之所也在参谋院之中,同时赵祯下旨扩大参谋院的公衙。
刑部掌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大理寺归其管辖。
最后的工部便简单的多,掌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营造,以及朝廷营造,虽然简单,但范围甚广,琐事颇多,小到公路修补,大到治河救灾都属于工部的范畴之内。
所以在皇宫中工部的衙门也是最大,所用官员也是最多。当然外差也是最多的,工部官员不可能在工部之中治河,自然都要下到地方上去,每年勘磨的都是他们的业绩。
六部的最高长官都以部名归属尚书,也就是六部尚书,而他们还有一项权利,参知政事,六部的长官在遇到国家大事的时候参政议政,也可在三省的政事堂中进行相商。
所以大宋的参知政事名头属于特殊职衔的拥有者,即宰执,两位副相以及六部尚书总共九人,刚好应对九九归一之数。
宋缔 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赵祯的百分之九十
在这次的乾宇改制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
赵祯改御史台为台谏院同时合并登闻鼓院,以监察大宋百官以及三省六部之事。
上至宰执,下至功曹无所不包,无事不监,同时也接受天下百姓上访申冤。
并且台谏院的所有人选都必须由皇帝亲自任用。
不过官品依旧保持原样,以低价官充任,为的是让他们对被监察的臣子有着敬畏之心,以免乱了监察之权。
同时还在台谏院中设立独立的诬告司,凡是有诬告,诋毁,伪造证据的,一经发现立刻查处,押解至皇宫禁卫司,由皇帝亲自发落,同时昭告天下。
这对于文臣来说是最狠的一招了,文臣不怕“辜负皇恩”,但是却怕名声扫地,尤其是台谏院的官员,都是身负清名之人,一旦被送去禁中,必会成为世人眼中的伪君子,人人唾骂,生不如死!
赵祯准确的抓住了文人的这一致命弱点,只要你敢伸手,必让你身败名裂,钉在大宋甚至是华夏史书的耻辱柱上,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他的子孙后代都要跟着遭殃。
犯官之后三代之内不许科举,不许入仕,这就是极大的惩罚,即便是如日中天的家族都可能在这条禁令之下永世不得翻身。
这就让犯罪成本极具增加,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不能入仕,自己的家族走上毁灭。
可以说赵祯是用上了所有官员的家族未来作为筹码,用台谏的手时刻拎着他们,提醒他们,当然,赵祯知道官员的腐败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只有多少而已。
但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同样不会要求大宋的朝堂和他想象中的一样完美。
只要能达到预期的百分之九十就够了,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比例和定律。
即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达到百分之百所付出的努力一定比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数倍还要多,可百分之九十相对于百分之百也差不了多少。
存有一点缺陷和不妥也会有一定的好处,就像绷紧的弹簧,随时有可能受不了压力而崩溃。
赵祯所需要的大宋朝堂只要高效就行,能帮助自己管理国家,能帮助百姓获得更好的生活,能有效的分割相权,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台谏系统正是出现在大宋的官僚体系之中,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大事情,但对官员来说却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让他们随时小心。
官员之中有不少人意外收获了相当不错的官职,那些本就是虚衔的东西到他们手中居然能成为实权的差遣,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情。
寄禄官被取消,所有的差遣官都以职衔出任,同样的他们定品寓禄的也是用现在的官职。
当然荣誉称号也是要保留的,赵祯给大宋的文臣留下了依旧有散官价的存在,只不过这东西不再是作为俸禄高低的印证,而纯粹是一个好听的名头而已。
其实这也是赵祯的无奈之举,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现在他们的子孙出来,赵祯若是不继续给他们名号,必然会被人说是薄情寡恩。
但取消俸禄……说实话人家都不稀罕朝廷的钱财,为何?这些人家早已转型从商了!
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这些人是什么人?都是老赵家的自己人,该给的东西还是不能少,至于有出息的不要那就是另一回事,当然总有几个没出息的不是?于是赵祯就给他们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与五代旧臣之后一般。
散官价成为官员的名头,同样也是称呼,以散官价相称能避免很多麻烦,赵祯觉得这是一种相当不错的事情,但有一个问题,名字难记了一点。
而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并非实有所掌,但却有在御书房通行的权利,可以随时面君。
看似不起眼的权利却有着极大的好处,几乎让朝臣们嫉妒的眼红。
当然也只较少一部分的朝臣才有被封为大学士,学士,待制的机会,这就要看皇帝的喜好了。
新的官制很快便出来,并且在宣德门外的御榜上贴了出来,这是圣旨,也是在昭告天下,大宋的所有子民都要遵从,所有官员都要配合。
地方上的官制虽没有改变,但也是早晚的事情,连朝堂都变了,地方上的官制还能不变?
要知道地方上的州府官员中也不乏高价的官品,也有着寄禄官,散官价,差遣官三种的,并非是和朝堂相独立,所以在御榜的结尾,告知天下,所有不在京城的官员暂且不变,但各个州府依次改变。
也就是说以朝廷派出特殊的官员,从京畿路开始,向大宋全境最边缘的州府而去,把每个州府县的官员更迭明确的告诉他们,并且分发新的官印告身,收缴旧的官印告身。
这是一次上下一起的改制,虽然地方上的速度要慢一点,但并不影响改制的进行,但大宋的百姓们关心的重点却在台谏院这个东西上。
没错,官员改制和大宋的百姓有关系,但却只是和一部分人有关系,大部分的平民百姓是不在乎的,他们在乎的是自己仅有的那一点权利。
于是台谏院的作用就被百姓们无限放大了。
尤其是御史台和登闻鼓合二为一之事,更是成为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地方,台谏院的第一位御史大夫是有着铁面判官之称的王鹤。
他原本是捧日军的行军司马,但因为战功和那条胳膊,以及治军的严谨,和王铁鞭恰当的配合,而被赵祯看重,并提拔为正三品的高官御史大夫。
台谏院有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四品下。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其属有四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四曰登闻鼓院,巡按御史隶焉。
四院组成了大宋的监察体系,尤其是最后加入的登闻鼓院,更是让百姓弹冠相庆的,因为这是唯一能让他们上告申冤到天子脚下的地方。
宋缔 第一千五百零三章热火朝天的皇城
赵祯对大宋的改制相当满意,最少他已经看到了当下第一波回报,安排更多的官员…………
看似是对冗长官员队伍的一次削减,事实上却是物尽其用,挂着虚名的官员赵祯不需要,大宋也不需要,这些都是什么人?开国以来挤压下的待选官。
有些人上了岁数还在待选官的位置上晃悠,通过寄禄官的头衔每年从朝廷白白拿走俸禄,这和抢劫有什么区别?至少在赵祯眼中就是如此。
现在寄禄官被取消了,所有人要想领取朝廷的俸禄,就必须要靠自己的官职,当下的官职,这就是在优胜劣汰,有能力的人自然能胜任,而没有能力的人也将被赶着向前。
为朝廷做事,为百姓做事,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换取报酬,而不是依靠科举后得到的官衔。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年轻的官员拿着相当不错的俸禄和待遇,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也会死心塌地的为朝廷,为赵祯效忠。
若是不然,他们肯定会失去这一切,因为台谏院在一旁监督。
改制过后的大宋官衙需要大量的人手去补充,三省如此,六部如此,台谏院依然如此,赵祯在砍去无用且臃肿的机构同时也把更多的机会挪了出来。
所有反对改制的人都错了,他们的利益没有受到影响,官职更是没有受到影响,甚至更进一步。
这不是大宋官场的寒冬,而是一次春潮,人尽其用,物尽其用才是赵祯这次改革的宗旨。
当大宋拖沓,冗长,滞怠的官制被一扫而空的时候,当朝臣们体会到什么叫一人一责,高效办公,高效追查的时候,便知道了什么叫幸福。
仿佛是肮脏,杂乱,荒草丛生的亭台楼阁忽然被打扫干净,连廊腰缦回的地方都变得曲径通幽。
虽然只是改制后的短短几天时间,但却给人以极大的热情,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是自己该负责的,连吏部负责任用官员都变得简单起来。
这份舒爽的感觉让所有人都看见了不同的世界,也对每天,明天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权利得到了明确的划分,同样责任也随之而来,无论是那一件事,作对了都会得到朝廷的称赞,做错了都会变得明显不那么容易躲藏,同时也要负起自己的责任。
高效的办公也在间接的影响着民间,所有人都清楚,现在的大宋朝堂已经改变了,不会如同原来那般拖沓滞怠,这是好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报纸上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评价,无一例外都是积极的,好的一面,并且举出了实例让百姓们自己去感受。
神都城中的哪条路损坏严重年久失修,工部下属的路政院便会立刻派人修补,责任明确,效果显著,同时谁家有冤屈,便可去台谏下属的登闻鼓院上告,非但不会受到责罚,还能有官吏热情招待。
仿佛你去申冤是在帮他们的忙一样,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登闻鼓院的勘磨制度和别的衙门都不一样,其他衙门是一年勘磨一次,而登闻鼓院是四个月勘磨一次!
所有登闻鼓院的御史勘磨的标准都是以业绩作为标准,为多少百姓申冤,该判多少冤假错案,一条一例尽在其中,而他们也有人监督,诬告司的监察御史对台谏院的同僚也不能放过。
王鹤作为御史大夫不仅是台谏院的长官,更是直接领导诬告司监察御史,直接对皇帝负责。
赵祯站在皇宫高高的阙楼上,俯视着整个皇宫中的衙门气喘吁吁:“能不能弄个绞盘之类的东西,这阙楼越来越高了!每次朕上来都相当与一次长跑嘞!”
三才赶紧递过一块汗巾,脸色有些忐忑的说道:“官家,咱们也是上了年岁了…………”
赵祯把汗巾摔在三才的怀中:“废话,朕知晓,青春不在,但瞧瞧三省六部以及台谏热火朝天的样子,朕真的觉得还没老啊!”
“三省的衙门不用怎么变化,六部可有的忙了,尤其是衙门,这六部总共二十四司,官员约有近千人,再加上台谏院,皇城之中虽然地方是绰绰有余,可衙门又不是一天能盖起来的,传旨中书省,让相公们先把朝臣们的办公之地安排好再作打算,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样一样做!”
三才苦笑道:“官家,奴婢已经派人传旨三回了,可工部的人说要先把朝臣们的官印告身做好,也要把旧的官印告身收回,一刻不敢懈怠,礼部的官员要整理礼法官制,其他的衙门也是要整理卷宗,尤其是这卷宗,有些在旧衙,需要尽数取回整理,否则便有遗漏之危!”
“得!这些人看到了一个新世界,热情高涨,但朕开心不起来,这本应该是早就有的东西,今夜宫门彻夜开放,让禁军做好守备,朕知道有些人怕是早朝之前才会赶出去,然后再赶回来!”
三才应声便走,他要把这个史无前例的消息派人传出去,当然他知道赵祯并非像是说的那样不开心,而是高兴的要飞起,从他不断抖腿的动作就能看得出来。
刚走楼梯就被赵祯叫住:“派人传话内侍省,让他们的厨子把手艺都拿出来,朕的御厨不适合给朝臣们做饭,但他们却能,尽量用上好的食材,记入尚食局。”
待三才走后赵祯望着第一次出现喧闹的皇城各部,笑着点了点头:“这才是朕的办公朝廷嘛!”
三才很快就回来了,在赵祯吃了一块烤的相当完美的羊排之后回来了。
他对眼下阙楼中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宫中的任何地方都会有人去,唯独这里不会。
因为乾宇殿两边的高大阙楼是大宋皇宫中唯一的禁地,除了天子和自己,谁也不能上来。
“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说给朕听听?”
三才点了点头:“鸿胪寺并入礼部之后不愿把手中的卷宗全部交给礼部,自己想要留一部分。”
“有关外朝的?”
三才点了点头:“双方正在“撕扯”嘞!”
赵祯拿起望远镜抽开便看向了礼部衙门顺带着问到:“还有呢?”
三才摇头道:“别的也就没甚的波澜,只不过是欧罗巴来了个人,说是什么传教……”
“传教士。”
“对,传教士,也不是外使,鸿胪寺的人没空接见,打发他却不走。”
这倒有意思,赵祯想了想:“让他去四方馆等着,朕一会过去……”
宋缔 第一千五百零四章有朋自西方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