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缔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我欲乘风归
还有俩个不得不说一下,勋官与爵位,这两样东西听名字便知道没有实际作用,这是专门留给开国功臣之后的官职,或是大功者爵位之类的东西,勋官共十二转,荣誉头衔,并无实际作用。
爵位荣誉头衔加额外补贴,封邑与实封往往不一样。
如此这些杂七杂八的算下来,各种官称,官衔,官品,大概有数百种之多,极大的阻碍了朝堂的办事效率,虽然叠床架屋的制度有利于权利的集中,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朝堂的运行效率。
赵祯对此深恶痛绝,这也是他回朝之后烧的第一把火,大宋的官制必须做出改变,即便朝中百官反对,赵祯也有足够的理由。
当三才吊着嗓子宣布散朝的时候,一大堆官员选择留身奏事,赵祯瞧了一下,其中大多是保守的老臣,其中最为德高望重的便是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李若谷。
李若谷出身于书香名门,官宦世家。其祖父李光义,字匡正,五代时进士。早以博士受经,历任陕西扶沟县主薄、颍上县令、太子右赞善,后汉时还是朝议大夫。
其父李良弼,字梦得,五代时进士,历任济州防御巡管、宿州团练推官、庐州府录事、观察节度使等职。
而到了李若谷便更是中兴,虽然不是身居要职,但历任宋太宗、宋真宗、以及现在三朝,德高望重,名声甚嘉,乃三朝元老!
他的出现也给了许多人定下心来,这时候就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为反对派出头,对于赵祯的这次改革来说,朝臣当中不开口的大多便是支持的,他们虽然支持,却没办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非是不情愿,而是有着自己的考量,若是成功最好,但若是不成,以后还如何与同僚相处下去?朝中的人都是聪明到家的,当李若谷站出来之后,便没人再开口了。
他不仅是领头者,更使得所有朝臣都有了一块挡风墙………………
三朝老臣出来,赵祯自然要召见,李若谷为人如何赵祯心中有数,但他不明白,这个老臣向来是最会站队的,并且把朝堂看的清清楚楚,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犯糊涂,成为别人手中的“马前卒”?
李若谷进入后殿等待的时候,大殿之中的官员便也不再坚持,陆续的离开,他们知道只要李若谷上前,皇帝便不会召见自己。
一群臣子三三两两的走出殿门,而走在最前面的范仲淹却被苏洵拉住:“范相公,这李子渊是怎么了?居然挺身而出,都如此年纪了,不该明哲保身吗?以他之资历,少说也能得一个太子三师之类的致仕。”
欧阳修就在边上,望着苏洵道:“这谁家的东西被动了,谁家人不心疼?”
但欧阳修却默默不语,望着乾宇殿高高翘起的飞檐忽然转头道:“他是三朝老臣,这三朝之中有多少的风浪尔等可知道?”
见两人摇头,范仲淹冷笑道:“太多太多,但他李子渊能历三朝而青云直上,说明此人极为精通官场之道,怕是这次并非是反对官家!”
范仲淹的话让欧阳修和苏洵两人猛然一惊,对啊!所有人都以为留身奏事的人是在反对官家,可若是他李若谷并非是反对,而是支持呢?!
如此一来便可给予所有反对的人一个大大的措手不及,也能使得官家的改革得到鼎力相助,显然这个时候李若谷的所作数为乃真算是“雪中送炭”。
三人不禁相视苦笑,苏洵无奈的挤出一句:“老而不死为贼!”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宋缔 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李若谷的能力
帝王的威严有的时候就是体现在繁琐的礼节上,即便是平庸之君通过一系列的礼节操作也会让一般人觉得他极为高大与威严,但赵祯不需要这些却也要遵守这些礼节。
本打算在乾宇殿后殿之中接见李若谷的,但别说是三才不答应,就是李若谷本人也不同意,必须要在垂拱殿中觐见,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自己的体面…………
精美的垂拱殿之中,李若谷束手而立,声音苍老中带着恳切:“官家,我大宋叠床架屋之官制实属弊政矣!虽国朝之初大有裨益,可到了如今却今非昔比,早已不适朝堂之制也!实乃弊政!臣万望官家革故鼎新!”
赵祯看着眼前垂手而立的李若谷,从他严肃的表情知道自己没有听错,这个三朝老臣,大宋朝堂顽固的保守派居然是在自己提出改革官制后第一个支持自己的。
这让赵祯准备一肚子的话生生的憋了回去,就像是受了内伤一样难受,一时间有些尴尬,伸手摸了摸嘴唇上的胡子,赵祯颇为感慨的说道:“朕没想到你居然能说出这番话来!”
李若谷温和的笑了笑:“官家!谁不知这叠床架屋的不好?实在是没有办法,若是太祖太宗能想出其他制衡之策,早已把这法子丢到九霄云外去了!非心中所愿,实无奈尔!”
赵祯好奇的望着李若谷:“你怎么知道朕就一定有办法?”
面对赵祯的问题,李若谷的表情颇为严肃:“说句狂妄的话,官家和我大宋的历代帝王都不相同,不,甚至是和汉家的皇帝都不一样,拥有超脱“棋局”之眼光,无论什么事,到了陛下手中总有奇异之法破之!臣相信陛下这次也一样,您能如此果断的废除弊政,自然有高明的手段!”
赵祯这回是真的惊讶了,他忽然明白为何李若谷能做到三朝常青,这货绝对是这个时代的心理学大师,并且是政治心理学的大师!
能从帝王的一个决定,一道旨意中猜出其中的道理,他李若谷也是没谁了。
到达赵祯这个程度已经可以说是通过表象见本质,看似是他李若谷在赌,但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是他从多方面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相当于后世的心理侧写。
赵祯觉得李若谷就是心理学大师,最少也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把人心和人性揣摩的非常清楚,朝堂上的事情他看的一清二楚,朝堂上的人他也看的一清二楚,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这一点。
看来李若谷这是第一个站队的人,而且从他之后,将会有更多的人跟随他站队,可以说李若谷的倒戈使得保守官员的一座大山崩塌了。
想想也是,能在三朝常青的他怎么会随便成为别人手中的试金石?
瞧着李若谷离开时候的潇洒,赵祯无奈的摇了摇头,他李若谷是来将了自己一军,自己怕是要考虑一下如何给他一个体面的官职了。
李若谷在朝中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多少人以他马首是瞻,一旦他支持改革官制,赵祯便可一举把朝堂之中的反对声音拿下,任何反对改制的官员都将无话可说。
赵祯想了想,看来只有太子三师之位才最合适李若谷了:“三才拟旨敕封李若谷为资政殿大学士、吏部侍郎,加封太子太傅衔,以为夸耀!”
当然,这里的太子太傅绝对不会是实衔,不过是个虚衔的名头罢了,一般是用在德高望重的老臣死后作为加封,现在封赏,便是荣耀无两的印证!
至于给李若谷的官职,也算不得什么顶顶好的职位,即便是在改制过后,礼部侍郎也算不得什么,上面还有一个吏部尚书在那压着嘞!
赵祯相信,在这个时候给予李若谷封赏,所有人都会知道李若谷的态度,毕竟这种封赏是要以圣旨的形势发放的,必须昭告天下,传报官一路要敲锣捣鼓的前往李若谷的家中,并且邀请四周德高望重之人前去观礼。
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太子太傅,这是多高的荣耀加衔?
赵祯今日算是长了见识,原本他认为朝堂之中的形形色色早已被他尽收眼底,但他现在才知道,原来朝堂之中还有如此厉害的人物,但当赵祯翻看李若谷的履历时更是被他的才能所惊到。
原本认为是一个靠站队,靠审时度势上来的官员,事实上却是一个能力不输与当年夏竦的一个能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赵祯简单的看了三个较为经典的案例,起初他李若谷中进士的时候并没多么出色,只是补了一个小小的长社县尉。
但一个人的能力是否强大不是在科举的试卷上,而是在当官之后的政绩上体现出来的。
在任期间,因州上修建兵营,让百姓捐送木材,主管衙役为了勒取贿赂,多以不合征用标准为由,让其退回,使百姓叫苦连天。
李若谷知悉后,让百姓将木材按长短粗细分类集中在一起,自行组织送到州上交差,免去了其中的盘剥。
这样一来既没有在明面上戳破衙役的勒索,又让百姓免去了负担,同时也在告知那衙役,他的一举一动自己都知道,初到地方即便是强龙也压不住地头蛇。
之后李若谷晋升为大理寺丞,知宜兴县令,宜兴地区历来是产茶区,茶农则以茶叶抵税。李若谷到任之前,官府对老百姓所交茶叶凡不合格者一律没收充公,实为盘剥茶农之恶道。此时的李若谷已经是一县之父母,自然该管理地方。
他到任后立改此弊政,将不合格的茶叶退给茶农,另行变卖,换回好茶叶重交,单单这一举动便深受百姓爱戴,也给他的官员生涯博得了清明。
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吸引赵祯的是第三件卷宗,这比其他的都重要,甚至比他之后的履历都要来的有用也更能体现他的手段和才干。
甚至推翻了赵祯之前对李若谷的判读,这稍显瘦弱的老臣有着杀伐果断之能的干练之臣!




宋缔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拆分“六扇门”
卷宗记载的是李若谷担任潭州知州时的事情,这潭州便是后世的长沙所在,原名为湘州,以地有昭潭而名,改湘州为潭州。
山林众多,地势险峻,又有无数水泊,便成为盗匪藏匿之地,前几任知州深知其害,但却无法剿灭,但他李若谷上任之后,头一件事便是把这群盗匪列入首案。
李若谷发现本地有一些从流放地或刺配地潜逃回来的罪犯屡屡作案,手段残忍,大多是以前那些在洞庭湖杀人抢劫而没有定成死罪的惯犯。
原因很明显,前几任知州担心盗匪报复,并且发生更大规模的动荡,为了自己的勘磨和政绩而隐匿不报,但他却忍让不得,势必要将这些盗匪一网打尽。
于是李若谷便秘密部署,在破案之后率领当地民壮,衙役,乡兵近千人围捕,抓获后将这些人以前后几件杀人案一起上报,判处死刑,并在市场上公开执行凌迟处死酷刑。
虽然卷宗上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但赵祯知道能做到一网打尽,必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那些江洋大盗身上都背负着人命官司,岂是一般毛贼能比拟的?
能一举剿灭他们,没有实打实的本事绝无可能,何况这是一次官府牵头,军民配合的雷霆行动,计划,器械,保密,排兵布阵一样都少不了,稍有不慎便会引起更大的事端。
但最终却让他李若谷天衣无缝的完成了,由此可见他并非只有一颗爱民之心,相反他手段高明,才学广博,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消灭当地的盘踞已久的匪患。
由此赵祯可以肯定,李若谷根本就不是一个靠观风望向而走到今天的三朝老臣!
放下手中的卷宗,赵祯微微感叹:“没想到他李子渊也是个能臣干吏,朕先前倒是小看他了,单单就是这剿灭匪患的一手,也能让他在朝中文臣之列出头,难怪父皇以才干精练为评!这么说来朕的改制在他心中也是早有沟壑,也不定是因明哲保身,审时度势而支持朕之改制!”
既然是能臣,赵祯就不会埋没他,而李若谷虽然上了年纪,但对于善于养生的大宋文臣来说,只要不出现大病,一般都是能出任的。
而赵祯觉得自己单单给李若谷一个小小的吏部侍郎有些屈才了,以他的能力和水平以及现在的声望,最少也是一个三法司主官,而且大宋现在急缺的便是这个人才。
仿佛是瞌睡送枕头,老天就见不得赵祯手中无人可用,李若谷的出现不仅仅让他有办法打破改制的僵局,更是让他有了一个合适的三法司人选。
早在商代三法司便是三个中央司法机关的合称,《商书》有云:“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三个司法机关的会议,称三法司。《新唐书·百官志一》:“凡鞫大狱,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大理卿为三司使。”这里的三司使并非是大宋的主张财政的三司使,而是三司的长官。
重大案件皆由三个机关共同审理,因由三法司会审也称“三司会审。”
只不过华夏的司法机关总是会有所改变,唐代是历朝历代之中,封建法律的高峰,在这个时代的法律发展史上起了重要的典范作用。
唐代审判权主要由大理寺和刑部共同行使,这种制度也受到了大宋立国之初的沿袭,在中央,审判机构为大理寺,对大理寺判决的复核机关为刑部。
但大宋在沿袭这一制度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改变,当然也是延续了老赵家对别人不放心的传统,太宗时在宫中设置了审刑院,将大理寺、刑部复核的职权归入审刑院。
不过在真宗时,又恢复大理寺与刑部复核的职权,当然大宋除大理寺、刑部之外,还设有御史台,这一套老赵家人自己创新出来的台谏系统在司法制度中充分发挥了吹毛求疵的精神。
稍有疏漏都会被抓住,并且再次进入御史台的监督之中,故宋代审判权也主要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行使。
三法司其实就是三座衙门,并且是功能相近的三座衙门,大理寺,刑部,以及御史台,三座衙门紧挨在一起,形成了一座更大的衙门,看似是一个大院子,其实中间有围墙相隔。
一般见识过这三座衙门的百姓,看着眼前的巨大公衙,便会下意识的叫出一个词“六扇门”,时间长了,这六扇门也就变成了三法司的代称。
整个衙门外墙唯一的出入口就是位于中轴线正南方位的大门。这个大门也叫“头门”,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门洞,而是一座有屋顶的建筑物。
这种屋宇式大门是公衙建筑的特点,它的形制受到法律、礼制的严格限制,无论多大的州县,大门都只能是三开间(建筑物正面的开间,两根柱子之间的横向空间为一间)。
每间各安两扇黑漆门扇,总共有六扇门,所以州县衙门也往往俗称“六扇门”,当然这六扇门和朝堂之上的六扇门可不能相提并论,只是那么一说罢了。
而这“六扇门”却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大宋现在的“六扇门”是三座衙门,虽然互有重叠,但赵祯却可以把他们整合成公检法三个衙门。
刑部自然是公,大理寺便是法,至于御史台就是检!
其实后世的公检法也是从这三法司中延续而来,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而三权分立也是最稳定,最制衡的划分,把大宋的三法司更加明确,更加详细的规定,并且适当的给予他们部份权利。
赵祯相信,这三个衙门所产生的作用是超乎想象的,既然要把御史台从朝堂之分离出来,那就要做的彻底,让御史台成为大宋的监察机构,并且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至于刑部和大理寺,赵祯是完全不考虑把他们从朝堂中分离出来的,这两座衙门本就是朝堂之中的一部分,刑部属于六部之一,而大理寺则是属于九寺五监之一,如何划分出去?
相反,御史台在朝中本属于独立存在的系统,即便是属于文臣序列,但也是在文臣的对立面上,自然跟容易独立。




宋缔 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皇帝挖的坑
李若谷的任命一路敲锣打鼓的抵达他在东城的府宅之中,从宫中出来的礼仪官带着高高的节杖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一群小内侍,带着各种各样的赏赐前来。
四周是从皇宫中出来的禁军仪卫,全都是金盔金甲好不威武。
陈彤穿着有史以来他穿过最华丽的仪服,骑在高大的骏马上抵达了李府的门口,四周的百姓几乎都蜂拥而至,而这些百姓是什么人?自然是朝臣的亲眷或是朝臣了。
东城是什么地方?住的不是高门大户便是豪商巨贾之家,官员多如牛毛,有人甚至杨言“宁要东城一片瓦,不要西城一间房。”可见东城在神都之中的地位。
当然也有不少人恨死了蔡伯俙,因为是他一手把东城的房价抬高的,但他们却不知道,房价抬高背后所带来的好处。
东城也是整个神都之中居住环境最好的城区,这里的小学甚至都是名士云集,甚至有一些官员自发的前去授课,这一点根本就是其他城区所不能比拟的。
今日正是李若谷授课之日,虽然他以上了年纪,可依旧看重后辈的学业,但谁知瞧见买没到家门口就被人流堵住,四周的人高声询问前面的人:“瞧见没有,什么眼色的?!”
前面的人看清后高声回应:“三哥哥,瞧的清楚,玉轴,黄缎!”
四周的人便如潮水般哗哗的叫了起来:“不得了!不得了!这是一品为玉轴,看来他李若谷被官家大封了!”
随即有人质疑道:“不应该啊!听家中长辈说,这次朝会之上,李子渊首先反对官家改制的,官家还能给他如此封赏?”
“你懂什么,这是官家被李公的话给说服了,咱们官家可是极为仁义的,定然是给了李公封赏!”
边上的更加不服气:“咱们可能给他一品官?这玉轴头可不是平白来的东西,非三师不可得焉!若陛下真有如此封赏,那还了得!”
话还没说完,一阵钟鼓之声响起,四周的人迅速避让,眼尖的人瞧见行来的车驾,大惊失色道:“教坊司!教坊司的来了来奏乐了,定然是三师!矣!陛下居然如此礼遇他李若谷!羡煞旁人也!”
边上的李若谷以最快的速度遮住自己的脸,弯着腰的便往府宅后院而去,这后院有小门,能容得下他进入,此时此刻的他并没有一丝喜悦,反而是心中冰凉。
花白的胡子都快被他拽光了,怎么会这样,官家此举显然是告诉天下人,他李若谷就是支持改制之人,而自己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陈彤站在李府的门口,眉头紧皱的盯着眼前的男子:“还没寻得你爹?你这儿子当的实在可笑,家中父亲大人去了何处也不知?”
李赟无奈的苦笑道:“按说父亲去了学堂讲解经意,可派人寻了,却是不见,还请大官稍后,父亲大人定然快归了。”
陈彤指了指天上的太阳:“某是能等得,可过了吉时就是大不敬,这让某如何交代?司天监可是算准了时间的,幸亏某走的早一些,否则怕是早已过了。”
李赟立刻心领神会,伸手从腰间解下玉佩拍在陈彤手中:“大官多多担待,快也!快也!”
陈彤微微点头道:“也罢,这差事总不能不做,某也般你照应一番。”说完陈彤便对身后的人挥了挥手,一时间高高的节杖便竖在了李府的门口,而教坊司的人摆开阵势卖力的奏乐。
瞧见声势愈发的浩大起来,李若谷一时大怒,自己儿子显然不知道其中的隐情,跺了一脚,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还不如赶紧接了旨意赶紧躲过去。
于是李若谷便以最快的速度上前,嘴中念叨着:“哎呀!老朽来迟了!大官恕罪,大官恕罪!”
陈彤能在李赟面前拿大,但在这个即将被封为太子太傅的李若谷面前却不敢拿大,躬身施礼笑着说道:“不敢当,不敢当,您现在是官家的辅弼之臣,深得官家器重,这封赏可是别人一辈子也得不到的东西,您瞧,香案,贡品都准备好了,是不是这就接旨谢恩?”
李若谷连连点头:“然也!然也!”
陈彤在香案之前宣读圣旨,也不知他是不是故意,居然命人在李府的门口准备一切,这宣读圣旨事实上就是在昭告天下,但是为了表达谦逊,一般都是在府中进行的,除非特别荣耀的事情,否则不会在门口摆设。
当然,在宣读之前,许多人事实上都看出了端疑,玉质的轴头,名黄色的圣旨,再加上节杖,教坊司的奏乐,这必然是极为荣耀的事情。
果然,陈彤宣读的圣旨让众人大惊:“…………兹以李若谷为资政殿大学士,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其辅弼三朝,特以太子太傅夸耀其功!”
随着陈彤的话,四周的围观之人长吸一口凉气,教坊司的乐队也开始了演奏,并且一辆马车由远及近而来,一群壮劳力上前从车上掀开红布,抬着一块大石头下来,这是属于太子太傅的荣耀,也是朝廷的赏赐“下马石”。
只有功绩相当高的官员才能获得这种东西,文官为下马石,武将这是在门口左右摆放的大戟。
四周人直呼不得了,不得了,有下马石的人家可不多,最近的也就是夏竦的府宅门口得了这东西,还是在他去世的时候官家派人送上的。
能在活着的时候得到太子太傅的虚衔,还能得到下马石这样的文臣荣耀,简直是不得了!更何况官家给了他刑部尚书,参知政事的待遇,这可是实打实的官职。
许多人瞬间明白过来,显然这李若谷并没有在留身奏事的时候选择发对官家改制,说不定还是支持了,他现在就是最大的受益者,瞧瞧!刑部尚书,这若是实权之官,那手中的权利可谓是极大。
刑部又称秋官,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刑部尚书自然是其中主管之官,官家改制之后,权利不可谓不大。
四周人哗然的同时,李若谷脸色极其难看,显然自己着了官家的“道”,已然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宋缔 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学
资政殿大学士,刑部尚书,参知政事,这三个名头哪一个拿出去都吓人。
所谓资政殿大学士,事实上就是参知政事的恩宠之衔,先帝朝时,参知政事王钦若罢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授钦若,以示尊宠,无吏守、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旋又以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
1...412413414415416...7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