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真不是学神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曾经拥有的方向感
搞定王尧后,赵应城也没多留,很快就告辞远去了。
等把他们送出府,王尧身边的管家才哭丧着脸低语,“老爷,这些墨者也欺人太甚了,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灾季,咱们凭本事卖的粮食,凭什么啊,十五文一斤?这得损失多少……”
这损失的不只是钱,还有人,如果米价继续涨上去,不止城外的海量佃农家庭吃不起饭要卖身,城内的木匠、铁匠之类技术人员,也会有一大堆吃不起饭,卖身。
对于那些匠人,谁还能不眼馋?
王家、张家等大粮商操控物价上涨,也绝对会得到唐氏、沈氏、刘氏之类最顶尖世家的大力支持的。
他们也可以趁机捡大量便宜,你以为唐家、沈家、刘家就不缺人么?他们也缺水手、精壮家丁,漂亮的婢女。
这也是唐家、沈家、刘家看不上粮食生意的原因之一,虽然灾年或丰年都可以收割一波,但很容易顶在最前面,被墨家找上门。
远远不如他们只在一边看着,同样大肆收割奴仆来的畅快。那些顶尖豪门不缺钱,也不缺粮,看着王尧等人操作,再顺势收割成果就行。
伴随着管家的低骂,王尧笑了,“不用管那些,十五文暂时维持几天,几天后,墨家就会滚蛋的,咱们到时候,疯涨一波就行了。”
管家这才大喜。





我真不是学神 第1859章 不行啊大哥,你凑合一下?
赵应城带领一群墨者,先后拜访修岩府大小粮商的时候,薛城府西方三十多里外,一处坐落于平原上的村庄,村口位置,几个青年大汉正坐在石桌石凳上大口吃喝。
这几个青年喝的全是好酒,吃的菜有花生、蚕豆等,但也不缺牛羊肉。
这里热闹的景象,已经吸引的一群小屁孩在不远处看着流口水了,目前的薛城府干旱三个月,还没有成规模的流民、灾民出现,唯一原因就是,老百姓家中上一季收获的余粮,还没有被消耗干净,省着吃,比如一天一碗稀粥,配一些野菜之类,多少还能熬一点日子。
绝大部分家庭都还在等,不到粮尽那一刻,普通百姓真不是会随意闹事的。
“哈哈,你们一群小崽子,来吧,别嘴馋了。”
又和左右碰了一杯酒水,石桌边一个英武青年才笑着对一群孩子开口,那群孩子立刻欢呼着跑了上来,拿走几碟蚕豆和花生米后,就各个喊着多谢卫爷、三叔祖之类称呼远去了。
这里就是修岩府治下,猛一看很普通的一个农村,卫家庄,九成以上家庭都姓卫,英武青年卫文广,31岁还是“单身”一个,但他不是找不到对象,是外界不知道这位在想什么,无数媒人或者乡邻上门,都被他推了。
卫文广卖相英武不凡,是属于很吸引小姑娘俏寡妇的存在,身高一米八,体格健壮而且相当能打,曾经从军五年,离开军中后轻松拉起了一份不小的家业。
官方称呼,这就是一个私盐贩子。但私盐贩子赚钱啊,跟着他一起吃饭的兄弟,同样很多。
十里八乡之间,无数人都听过卫文广的大名,不管黑白,见了他尊称一声卫爷,很常见。他也是十里八乡之间数得着的富人,就说在卫家庄修建的宅院,那是出了名的豪华大气。
这样的卫文广竟然还未婚……卫家庄很多人都有些迷糊,这家伙到底在想什么,当然,卫文广不是取向特殊之人,他虽然未婚,但暖床人还是有的,他不缺钱,不缺名,乡间土豪之辈,家里宅院广阔,收几个丫鬟再轻松不过,其中一个给他生的儿子都五岁了。
那些呼喊着多谢卫爷的小孩子,更多还是玩闹之心居多,毕竟那是卫文广走出老家村子后,外面人对他的敬称。
卫文广家大业大,却不是个土豪劣绅,是一个很仗义的豪强之辈。
十里八乡之内,谁家有难,卫文广就会仗义出手,就说这次旱灾,许多几乎熬不下去的家庭,都会被卫文广派人送米送粮,即便不可能做到让人吃饱的程度,至少还能继续熬一熬,不用去当流民和灾民。
用小菜轰走了一群旁观的孩童,酒桌上,一个青年吃了口羊肉,才开口道,“大哥,灾情越来越严重了,咱们什么时候行动?”
左右邻里或者一些沾亲带故的亲友,都不知道卫文广至今未婚是因为什么,可酒桌上这几位,都知道。
他们一群就是结拜兄弟,私盐贩子里掌管武力的一个个头领。
修岩府位于修岩岛最中央之地,想要把海边盛产的盐,走私贩卖到中央之府,路途遥远,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卫文广拉起来的队伍,也是有着数百精兵的。
这些常年刀口舔血的家伙,一点都不比士绅豪族蓄养的精锐家丁差,甚至更强,因为他们常年都在作战。
开口的青年,就是卫文广的结拜七弟顾人跃,也是鲁国官兵出身,后来看不惯军中各种恶劣风气,一怒投了海盗,起伏一年后,才和卫文广相遇,最终走到了今天,他是七弟,但年龄只比卫文广小六岁。
在座的结义七兄弟,全都是25到31之间。
顾人跃知道,他大哥至今不结婚,就是要蓄势造反,这想法早不是一天两天了,是卫文广退役至今,一直都在蓄势,他从身私盐贩子,也是一种“合理”的练兵方式。
哪家私盐贩子不掌握着一只敢打敢杀的队伍?
别看他们的队伍至今只有几百人,但那几百人,都是被七兄弟言传身教,随便放出去一个,都能在官兵里当什长、队率的存在,这代表什么?遇到了机会,振臂一呼席卷几千上万青壮,那么基层,中层小头目,直接就能满足。
他们再通过那些精锐遥控大军,随便操练一些日子,就是能打的大军了。
卫文广早有反志,不结婚就是怕被拖累,或者自己死了,拖累妻子儿女,后来筹备过程其他兄弟一琢磨,不行啊大哥,你一直无妻也无子,真要反起来干出一番事业,没后代?这对军心士气绝对是巨大打击。
你凑合一下?随便来一下?
那种情况下,卫文广才纳了几个丫鬟,目前也有了一子二女。
依旧称她们是丫鬟,也没提高待遇变成妾之类,还是卫文广怕自己势败后连累她们。
随着顾人跃的话,其他几个吃喝的青年也纷纷看向了老大,卫文广这才痛快畅饮一碗美酒,笑道,“我这一辈子,能遇到你们几个,真是三生有幸。”
不等几兄弟说什么,他就继续道,“快了,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一次旱灾,咱们就等那些粮商把粮价抬高,逼得无数人卖儿卖女时,起兵!”
“老二,老三,你们今天起就可以带人去做准备了……”
修岩府的大小粮商,还在筹划着,用一些虚假的流贼信息,去引开抵达修岩府的墨侠们呢,可他们根本不知道,修岩府之外,早就有一个大贼憋着坏,盼旱灾盼了好久呢。
没有灾难,就没有大规模的流民,他若想起兵,就没有那么多人手可以拉,自己麾下几百私盐贩子的武装团队,都已经被培训成合格的什长、队率之流了,却一直没有兵,这也够苦的了。
只从这一点,足以判定卫文广是一个大贼,他和那些活不下去,突然产生反心,拉一批团队裹挟一些百姓造反的贼头,截然不同。
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当流寇,是要变坐地虎,自己本身就在卫家庄周边有着极大名望,拉起队伍,就能直接成为一霸。




我真不是学神 第1860章 拉一支民团“自保”
卫文广这个大贼,其实早期的时候也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大头兵,当兵就是因为家里太落魄,没出路,稀里糊涂被忽悠成鲁国官兵,然后,他在官兵队伍里,遇到了自己的贵人。
五年,那个贵人教他读书识字,认识了许多道理。等那位贵人战死后,卫文广果断逃出了军旅,足足深思了一个月,他才决定以后该做什么,造反!
为鲁国当官兵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军中贪腐横行,绝大多数将军将领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虎,官兵也没什么战斗力,而鲁国一旦出事,比如海盗,或者三大岛境内的流寇,一旦出现,官兵就是炮灰了。
他的那个贵人,就是在剿匪的过程中,被坑的战死的。上面发下来的刀枪衣甲,简直是神坑,出征的调拨费,又被上头狠狠克扣,搞得全军没士气,人心涣散,最后就被流匪仗着人多,一口气打崩了。
那一波流匪怎么灭的?被当地士绅豪族凑出来的两千多精锐家丁,给打崩了。
那个时期,卫文广就是他那个贵人的亲兵。
他在官方败军里,也有着一定的名望和影响力,决定日后该造反,要为造反蓄势时,他第一支私盐贩子队伍,就是从官兵败军里招收起来的。
那年的卫文广,才24岁,起步一群败军之兵,搞着走私的事,几年磨炼,才有了今天的结义七兄弟,以及几百个被精心培养出来的什长、队率之才,以及庞大的家业。
千万别小看那几百个什长、队率。
鲁国军伍之中,五人一伍设伍长、十人一什就是什长带,五十人一队,设队率!
有了几百个那样的基层团队,扩充一下,能统管多少军力?
“其实,我们一直等到今年才有机会,也是运气,若是提前两三年,我们还没有这么充足的底气呢。”
“老二老三,你们各自带十几个兄弟,去薛城府南北两个方向,一旦哪里出现成规模流民,就去领着他们杀土豪,分粮。扰乱一下那两地,切记,不要像真流匪那样荼毒乡里,咱们只杀土豪,取粮食。一定要严控风气。”
“薛城府以后就是我们的根基,绝对不能乱!”
“等你们的声势做起来,我就在这里树旗,说要防备流贼霍乱上喜县,拉一支民团自保,县衙的人物,我会打点好,一旦民团扩充起来,训练一两个月,就是能打的好兵了。”
…………
吩咐着几兄弟时,卫文广也忍不住在心下感慨,没有那位贵人,他哪里会懂得那么多道理?
就是那位贵人说的,在鲁国闹流匪,根本没前途,地理纵深度太小,到处都是平原一马平川,高层士绅豪族,只要把家丁私兵集结一下,就是一支相当能打的大军,靠骑兵,靠船运,不管哪里有成规模的流贼,都会轻易平灭。
鲁国因为灾难出现的流贼,一直都是旋起旋灭。
那样的事,反而更助长了鲁国士绅豪族的强大,每一次匪乱,鲁国各地士绅都是吃的肥肠满肚。
官兵只是炮灰,能打就去试试,不行了,士绅们再接盘。
甚至,历史上,就是三十多年前,轰动鲁国还名传到现在的王三之乱……那是横行整个飞云岛,聚众十几万的乱贼,绝对称得上大贼了,可王三之乱,是士绅豪族在放任,才让王三聚众十几万。
为什么放任??
放任了,王三祸害的地方越多,失地失家的人就越多,那些人不管逃进城里卖身,还是王三之乱被镇压后,那十几万“贼兵”,不都是士绅豪族的人力资源么?
王三之乱,最终被平息,也只是云州州府,一批顶尖家族凑了两万多家丁级精兵,选了一个世家里精通兵略的人物,一口气荡平。
后来领兵的那位,官至鲁国兵部尚书,而在王三之乱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没有官衔的举人。
那位所在的家族,至今都是云州、飞云岛上第一世家,姚家。
姚家在目前的鲁国,也是属于萧家之类顶尖豪门的小弟圈子,和修岩州第一世家唐家,不相上下。
“在鲁国,闹流贼是没前途的,只有变成坐地一方的霸主,推行军功授田制,才能守得住,我们的民团建立起来后,兵丁上了万,就和老二老三你们的松散团队汇合,围攻府城!最好是计取,不给那些豪门集结家丁的机会。”
“过程里,任何人只要立功,就授田,战死者授家属良田五十亩,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是先秦一统天下?就是因为军功授田授爵,整个秦国上下,闻战而喜。”
“若把修岩府的士绅豪强一扫而空,再把一府良田全部颁发给我军中将士,他们就是最拥戴我们,最有战意保护自己田产的人。”
“只要打下修岩府,我们的大业就开始了,拉起来三万大军,不止能打下修岩府,咱们也能守得住。”
封建时代,到处都是失地的佃农和手工业者,以华夏子民对土地的渴望程度而言,你只要敢打土豪分田地,就会响应者无数。
事后,只要把秦国那一套制度,在修岩府一带彻底认真的推行下去,那么鲁国高层反应过来,再调兵来平叛,也晚了。
卫家庄就在修岩府西、三十多里外,但这里不是府城直管了,是修岩府上喜县治下,以卫文广在当地的名望,只要南边北边有了成规模的民乱,他顺势说要成立民团保卫乡里?轻松的很。
以他仗义疏财的名望,有的是良家子弟成群结队来投,这就是卫文广的霸业之基,民团只要训练起来,一个月成为新军,没怎么打过实仗?不要忘了,中基层全是跟着卫文广干了好几年的刀口舔血的老兵。
曾经军中那位贵人,给他讲历史,讲先秦诸子,讲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霸业,十分推崇秦国的军功爵制,只要有仗打,有功立,那么田地,爵位,一切就都有了。
全秦国上下,真是闻战而喜,始皇帝,就是靠那套制度,首称皇帝,开华夏历史的先河了。
卫文广也坚信,只要自己守好了根基,霸占修岩府一府之地后,会越来越好。
他绝对不是那些没有头脑的流贼。
七兄弟里老二童远大笑,“大哥放心,我带出去十几个兄弟,煽动裹挟出一波流贼,轻而易举,我也保证会尽全力练兵,练一只小精锐,大军过境,只杀土豪劣绅。”
“只要跟着我的,不管是妇孺还是老弱,都会有一口饭吃。”
他们出去是壮声势,给卫文广成立民团树借口的,不是真的要祸害一方。




我真不是学神 第1861章 差点笑成傻子
十几天时光一晃而过,这十几天的各种变化,对于修岩府很多人来说,都是即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对以卫文广为首的造反团队而言,最大意外就是,他们刚刚准备好各路手段,打算去造势时,突然听闻了有一群墨者抵达府城,一一拜访大中小粮商,生生靠着墨家的威望,把府城上涨的粮价给降了下来。
这让卫文广差点抓瞎,若粮价一直维持在十五文一斤的情况下,他的造反大计无疑会光速破灭,不被逼迫到一定程度,老百姓根本不会被轻易煽动的造反。
他一直留守修岩府上喜县一带,辛苦经营自己的名望,施恩乡里,就是为了把这里打造成大本营和基地啊。
他也的确没考虑过修岩府之外的目标和地盘。
就在粮价爆降,全修岩府所有底层百姓欢呼雀跃时,那群来修岩府的墨者,竟然全都走了,有消息说是墨者们被亩产翻被的良种吸引走了,墨农们都是为了那个良种远去,一小撮墨侠则是跟着他们离去,保护墨农。
更多墨侠,也被快速吸引走了,听说是隔壁修岩府,又爆发了直追几十年前王三的动乱。
最后一批墨侠集结着远去,第二天,修岩府大小粮店里,原本十五文一斤的粮食,直接跳到了五十文一斤,随后几天,每天都会涨几文。
这下子府城底层百姓,都快被吓疯了,也快被折磨疯了,四十文一斤大米,已经超过了不少基层如码头苦力一天的工钱,全部工钱买不到一斤大米,若光棍一个还略好,有家有口的,就是灾难了。
而且你吃不饱,如苦力那种工作,就会无力继续上工。
这样的粮价出现三天,就有小手工业者成为乞丐,几乎要靠唐氏、沈氏等最顶尖豪族,施粥才能有口饭吃了,不要怀疑手工业者为什么那么快破产,他们本就是社会最底层的,谈不上有什么余钱,也没什么抗风险能力。
就算你技术出众,赚钱来的比较快,指不定还会被泼皮青皮盯上,设个局让你跳,坑的你不止输光家产还背负一身高利贷呢,你真以为王尧王老爷家的赌场,每天日进斗金,都是天生有那么多爱赌的人?
那里面有不少就是原本不赌的良民,被泼皮青皮坑了之后,才染上瘾,从此成为王尧大老爷的提款机的。
在这个时代,官府保护的是王尧大老爷这样的士绅,可不是被坑的普通小民。
唐氏、沈氏等顶尖豪族出面施粥,赚取了一定名望,王家等粮商疯狂涨价,惹得无数小民背地里唾骂,但该买粮食还是要买的,几乎每一天,修岩府府城内的乞食者数目都在稳定增长。
府城外,卫文广等结义七兄弟商议后的第十天,主导北方业务的老二韩剑舟,以十几个常年刀口舔血的老兵为骨干,混进一伙几百人的逃荒队伍里,轻易鼓动的流民加入他的群体,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杀向了不远处,一个名气臭名远扬的土豪劣绅家中,杀人,夺粮食,夺家产。
韩剑舟也算说到做到了,跟着他的那一伙流民里,青壮才三十多个,其他二百多全是妇孺老弱,也正是那些青壮的家人。
他没有让这些老弱成为炮灰或者随意奴役的工具,而是真的把他们也当亲人一样对待,以韩剑舟跑了多年私盐的眼光见识,心性手腕?简单的一天接触,靠着说到做到,做事公平大气等等,几乎就让三十多青壮,个个都发自肺腑的喊起了韩大哥,韩老大。
洗劫一个土豪劣绅后,韩剑舟也没急着走,把对方粮仓里堆得快放不下的粮食,不止发给自己的队伍,还要发放给那个村子里的平民,佃农等等。
要知道从多年前,有了造反念头,老大卫文广就有心把老家一代打造成基地,基本盘,对于修岩府一府三县,各种人物的底子,这些年可是一直都在调查,收集资料。
韩剑舟定下的第一个目标,也和乡邻居住在一起,说起来村子里多得是他的远亲,但这位是为富不仁的典型,不管什么亲戚关系,家产该吞就吞,人,若能变成奴仆,就尽量变为奴,若不能,直接发卖出去。
在村子里,他就是土皇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做过的荒唐事数不过来。
所以韩剑舟带着十多个老兵,三十多刚放下锄头的青壮杀来时……所有村子里的其他百姓,都是冷眼旁观。
直到韩剑舟发放粮食,普通百姓才欢呼起来。
短短三天韩剑舟的队伍就扩大到了青壮三百,老弱……好吧,老弱他尽量安排了,都是各回各家,只有青壮们跟着他,流窜作案,抢了土豪劣绅的粮仓,再用马车之类运输回青壮们的老家,尽量避免他们的家人会挨饿,更不用让老弱跟着大部队奔波了。
第四天韩剑舟的队伍,经过名气发酵,已经有其他地带活不下去的百姓闻风来投了,轻松扩大到千人规模。
韩剑舟在州城以北,操作的很好,但七兄弟里老三张顺也不差,轻松在府城二十多里外,发展出了上千人规模,他们盯上的目标,都是名气差,没什么大背景的土豪,能保证即便州城里大人物们听到了消息,也不会快速派人来平叛。
这一点很重要,只有闹大了,老大卫文广要成立民团保卫乡里,才名正言顺,初期不会惹人怀疑,而想要闹大,就必须保证,初期劫掠目标,和府城唐家、沈家、甚至张家、王家等等士绅豪门关系不大,没关系,那些大佬才会坐视事态发展,就像是当年云州王三之乱,裹挟十几万,祸害各方,就是他们没有祸害到顶尖豪族的产业,也没祸害到他们亲属,才会被一步步放任坐大,最后,姚家一波红利收割,不止吃民吃的满肚肥肠,还成功让一个子弟以评判之功,飞速升迁成为鲁国尚书。
所有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府城一南一北,两波上千人规模的乱民正在逐步发展,消息一步步向外扩散,扩散到修岩府府城。
大佬王尧,差点听的笑成傻子。




我真不是学神 第1862章 这是人才啊
府城王府,王尧大笑片刻,才马上对管家道,“吩咐下去,老爷我今天在天宴阁宴请张家、周家等等诸位家主,同时尽快派人去打探,打探清楚南方两地,那两伙乱民的情况。”
一旦出现天灾,各州各府出现流民灾民的时候,被有心人裹挟着成为流贼,这在鲁国很常见。
不常见的是三十多年前,生生被某个王三发展出了十多万的规模。
虽然这三十多年来,各州府士绅也早清楚了,王三之乱是当时云州府姚家等各方士绅的骚操作……但这件事,依旧很难在其他州府推行起来。
不是上层不想模仿姚家,是中下层不乐意!
卧槽,王三那个事件,虽然让姚家等最顶尖士绅豪强,吃的差点撑死,可十多万乱民肆虐中,很多中下层地主,可是家破人亡,死伤惨重。
大家都不是傻子,中小地主也不是傻子,很多大地主豪强,本就是从小到中,再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几代人的努力,真要是傻子,家道早就中落了。
姚家在王三之乱里,一飞冲天成为云州第一豪门,可在全鲁国的中小地主阶层,姚家名气顶风臭十里,各地中小士绅地主,更是摆明了严防死守这样的事再次发生。
所以从王三之后,鲁国各州府一旦出现乱民,千人规模还无所谓,一旦数千近万,县一级乃至乡镇一级,一群群士绅就会抱团自保,你家出十来个精兵,我家凑几十个。
在挑选一个有能力的指挥者,大家不止出人出钱,刀枪衣甲也丝毫不缺,凑个几百上千人,就能把小民乱给打的稀里哗啦了。
1...555556557558559...67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