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说完,他便哭着离开了。
刘贺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赶下了皇位,成为了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当初,拥立他坐上皇位的,是权臣霍光;如今,策划并且推动废掉他的人,依旧是权臣霍光。
被废之后不久,皇太后下令让刘贺回归昌邑,并赐给他汤沐邑二千户。
而跟随刘贺从昌邑国来到长安的那两百多旧臣,只留下了三个人,剩下的全都被诛杀了。
这些在出狱受刑的时候,在路上大声呼号:“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谁也不知道,这些人行刑之前喊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或许这些话里,也有包含了对刘贺的失望之情?
然而,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
刘贺被废后,霍光痛定思痛,左思右想,最终拥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后,对刘贺忌惮不已,还专门诏令山阳太守监视刘贺。
元康三年(前63年)三月,已经确定刘贺不值得忌惮的汉宣帝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
一个月后,刘贺前往其封地海昏就国。
海昏,实际上是豫章郡下辖的一个县。
原以为这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下去了,谁知道,几年之后,刘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往来一事,被扬州刺史柯奏报了上去。
汉宣帝大怒之下,下令削去刘贺三千户食邑。
神爵三年(前59年),封侯四年的刘贺郁郁而终,享年33岁。
这一位史上最“窝囊”的皇帝,也终于结束了他仓促的一生。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五十二章 返回魔都 (更新完毕)
刘贺真是昏庸无道吗?
实际上,从他的那些被押往刑场行刑的旧臣的呼号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中就可以得窥一二,刘贺在当上大汉皇帝的时候,还是有一番抱负的,只是他“当断不断”,有些优柔寡断了。
实际上,在被废之后,被封为海昏侯的刘贺与故太守卒史孙万世往来,曾经是有过一番对话的。
孙万世问他:“从前被废时,为什么不坚守着不出宫并斩杀大将军,却听凭别人夺去天子玺印与绶带呢?”
刘贺回答:“是的,错过了机会。”
孙万世又认为刘贺将在豫章就国,不会久为列侯。
刘贺又说道:“将来或许就是这样,但这些事情不是我们可以谈论的。”
结果就因为这一番对话,汉宣帝下令削去了刘贺三千户食邑。
他昏庸吗?
不,他不昏庸,只是和手腕老道的霍光比起来,他还太嫩了一点。
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已经成了谜,都已经变成了历史,生前生后的所有名,都不再能勾动刘贺的心,对也好,错也罢,又能改变什么呢?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去评说。
向南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浊气,看着眼前已然焊接成型的青铜雁鱼灯,它优雅地矗立在那儿,嘴里叼着肥美的鱼儿,低头回首,一如当年刘贺生命走到尽头时,回首自己短暂而又曲折的一生,没有悔之晚矣的痛惜,也没有大彻大悟的释然,只有平静祥和。
就好像在旁观他人的一生。
……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向南沉浸在青铜器的修复之中。
在完美修复了几件将要送往京城参加“海昏侯出土精品文物大型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后,他的青铜器修复技术已然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可。
如今只是还缺少了一场考核,否则的话,他国内唯一的文物修复双料专家的称号,很快就会变成国内唯一的文物修复三料专家称号。
当一个人给了人们太多的惊讶,往往也会提高大家对这个人的期望值。
对于向南也是一样。
事实上,他是双料专家还是三料专家都已经意义不大了,在国内的文物修复界里,他已然成为了一颗最耀眼的新星,所欠缺的,只是时间的历练罢了。
时光如梭,转眼又过了两个月。
到了八月底,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复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事实上,当海昏侯墓主墓室被发掘完毕后,剩下的几个小墓室已经没有大批量的文物出土了。
偶尔零星出土的文物,有西江省本地的文物修复师在,已经完全可以胜任接下来的文物修复工作。
到九月初时,文物修复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西江省文物局和西江省博物馆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答谢宴,对前来协助修复文物的修复师表示感谢。
答谢宴过后,各地博物馆的修复师们开始纷纷返回。
向南作为此次文物修复工作总指挥,将这些修复师们送走之后,也即将带领自己公司的几位修复师返回魔都。
“向南,这一次真是多亏了你们。”
几个月的时间接触下来,熊嘉正已经和向南很熟悉了,如今向南要离开了,他也是很不舍,专门抽出时间来私下里请向南等人吃饭,
“这一次要不是你过来帮忙,海昏侯墓里出土的这些文物,我们都不知道要修到猴年马月呢。”
“千万别这么说,这是大家的功劳,可不是我一个人的能耐。”
向南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我顶多也就是修复了几件文物,根本就不值一提。”
熊嘉正笑了笑,也没多说什么。
向南何止是修复了几件文物那么简单,他最大的作用是协调这群来自全国各地的修复师。
说实在的,真要换成其他专家来,这些心高气傲的修复师们服不服气都是个问题呢。
也就是向南,不仅年轻,而且文物修复技术过硬,别人不服气都不行。
这次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复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向南起码占了一大半的功劳。
当然了,向南自己不在意那是向南的事,西江省文博界可不能不在意,这份人情算是实实在在地欠下了。
既然向南不愿意多谈这个,熊嘉正也很知趣地转移了话题。
他端起酒杯和向南碰了碰,然后一口喝干杯中的啤酒,咂了咂嘴说道:
“这次修复工作结束了,回魔都以后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了。”
“休息?”
向南夹了一口菜吃了,放下筷子,笑着摇了摇头,“恐怕不行啊,出来这么久,公司里积攒了一批残损文物等着我回去修复呢。”
那些收藏家们,明知道向南去了豫章主持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复工作,短时间内都没办法回魔都修复文物,但他们依然选择将一些贵重的残损文物留在公司,等着向南回来修复。
说心里话,这些贵重文物交给别人来修复,他们也放心不下啊。
这让向南也很无奈。
以前是担心没有文物可修复,如今是文物多到修复不完,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熊嘉正张了张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好劝道:
“那也得劳逸结合,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太操劳了可不好。”
“别说我了,你自己多保重才是真的。”
向南笑着朝熊嘉正举了举杯。
为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熊嘉正也是操碎了心,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
而且,身为西江省博物馆的业务副馆长,他还要负责组织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各地的展览一事,整天行色匆匆的,看起来比向南还要忙。
最关键的是,他都已经五十多岁了,可不像向南这样年轻能熬,再这么熬下去,向南还真担心他会吃不消。
吃过这顿晚饭后,第二天一早,向南就和博物馆的一行人告了别,然后带着姚嘉莹、杜晓荣等人登上了开往魔都的高铁。
这一次的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修复工作,也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五十三章 触手怪 (第一更)
抵达魔都之后,向南给姚嘉莹、杜晓荣等人放了三天假,让他们好好休息调整一下再去上班。
而他自己只是在家休息了半天时间,第二天一早就准时赶到了公司。
一出电梯,他就看到对面的电梯间的墙壁上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
“热烈祝贺文物修复援赣小组向南一行圆满完成任务!”
“……”
向南有些无语,这都不用想,肯定是许弋澄那小子搞的花样,公司里的其他人可没这么多花花肠子。
哦,不对,覃小天、王民琦和朱熙这三个小子也会搞这些东西。
不过,覃小天是跟着自己一起回来的,王民琦早在六月初的时候就回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了,朱熙这两个月忙着搞文物修复兴趣班,他们可都没时间搞这些玩意儿。
想来想去,也只有许弋澄有这个“作案动机”了。
他摇了摇头,没去管这些东西,推开门就进了公司。
刚一进门,许弋澄就从办公室里出来了,看到向南后,他先是一愣,随即笑了起来,说道:“老板回来了?我还以为你也要在家休息几天呢,幸好我提前把横幅给挂起来了。”
向南没理他这茬,一边往自己的办公室走一边问道:“另外半层办公楼,已经租下来了吗?”
“还没有,上个月我到物业公司那边咨询这事时,物业公司告诉我说,有一家公司看中了这半层楼,而且已经缴纳了定金。”
许弋澄跟着向南走进了办公室,一屁股坐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有些无奈地说道,
“这段时间我一直都在跟这家公司商量,可惜不管我怎么说,对方就是不同意把地方让给我们。”
“这么麻烦?”
向南皱了皱眉,这半层楼空在那儿都大半年时间了,一直都没有租出去,自己本想着干脆把它也给拿下来,趁机扩大公司的规模,没想到这原本无人问津的半层楼,这会儿居然又有人看中了。
想了想,他才说道,“你先谈着看看,实在不行的话,咱们就先将就着,等到有合适的地方,咱们干脆买一层写字楼好了。”
总是租写字楼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事事都受人限制,还不如自己买层楼更方便一点。
“买写字楼?”
许弋澄怔了怔,摇了摇头说道,
“咱们刚搬了办公室没多久,现在的客户好不容易熟悉了这边,再搬一次公司的话,会流失不少客户的。而且,其他地方各方面环境也不一定有这边合适。”
“又不是现在就搬,只是作为一种备选方案罢了,而且还要有合适的写字楼才行。”
向南摆了摆手,说道,“你这边还是先跟对方商量着,尽量争取吧。”
“好的,我知道了。”
许弋澄点了点头,又笑着说道,“对了,你出差的这段时间,已经积攒了二十多件文物了,揭下来这段时间,你有得忙了。”
“才二十多件吗?那还好,我以为起码有四五十件呢。”
许弋澄:“……”
都忘了你是个触手怪了。
这二十多件文物,随便换哪个修复师来修,一年内都别想做其他事了,可对于向南来说,也就一个来月的事情。
谁还能跟触手怪比修复速度?
“对了,还有一件事。”
许弋澄不想跟向南讨论文物修复的事,赶紧转移了话题,他轻咳了两声,说道,“王民琦回长安已经有两个月了,我估计他应该是不回来了,我们这边要不要重新招聘一个资深修复师来顶替?”
“王民琦的事暂时不去管他。”
向南想了想,说道,“至于招聘修复师,这个你自己看着办,哪个修复室缺人你就招人,缺检测仪器你就买仪器,这些事你都不用专门告诉我。”
“……”
许弋澄一脸无语,你这甩手掌柜当的,也真是没谁了。
在向南办公室里又坐了一会儿,他就赶紧离开了,这地方不能久留,待久了,他怕自己会被气得心脏病发。
珍爱生命,远离向南。
……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华夏民间艺术之一,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
剪纸艺术在北朝(公元386-581年)时就已经出现了,到宋朝时开始普及。
到了明清时代,则是剪纸艺术的高峰期。
然而,将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装饰之中来,则是吉州窑的独创。
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由于当时的永和又是东昌县治,因此吉州窑又被称作东昌窑、永和窑。
吉州窑所烧造的陶瓷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饮誉中外。
洒釉、虎皮天目等陶瓷产品,也是吉州窑的标志性品种。
吉州窑的剪纸贴花工艺说起来并不难,先是将剪好的图案直接贴于瓷器坯胎上,然后再往坯胎上均匀地施上一层黑釉,之后再将剪纸揭掉,坯胎上就显示出胎色相通的图案来。
最后,再将坯胎送入窑口烧造成瓷器就可以了。
向南手中的这一堆陶瓷残片,正是来自南宋吉州窑的一只剪纸贴花盏。
吉州窑的剪纸贴花盏虽然在工艺上有其特殊之处,但修复难度实际上并不大,比起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而言,难度要小上许多。
因为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是将自然界中的木叶放入盏中烧制而成,每一盏的木叶不仅大小不一,叶面纹路也是各不相同,而且木叶之中细致的纹路,绝对是文物修复师的噩梦。
相对而言,剪纸贴花盏修复起来就要容易得多了,因为剪纸工艺毕竟还是有迹可循,不像天然木叶那般浑然天成,有着“一叶飘空天似水”的天然韵律与美感。
将这一堆陶瓷残片清理干净之后,向南又将它们拼对完毕,然后才开始小心翼翼地粘接修复起来。
很快,他就沉浸在了文物修复的世界,乐在其中,难以自拔。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五十四章 修复《墨梅图》 (更新完毕)
“那家公司的老板要见我?”
一连十多天,向南都躲在公司的修复室里修复文物,早已经将之前许弋澄提到的租办公楼的事给忘了,这会儿听到许弋澄突然又提起这事,他的脑袋里还是懵的,
“那是家什么公司?为什么要见我?”
怎么是个人就要见自己?自己这么忙,哪有这么多时间浪费在这上面。
“是一家建筑规划公司,还蛮大的。”
许弋澄说完才发现,自己好像说了句废话。
公司规模要是不大,也用不着租半层楼的办公室。
他见向南没在意这个,连忙又说道,
“这家公司就是之前我说的,看中了咱们这层办公楼剩下半层办公室的公司,前两天我跟他联系过后,他就提出想要和你见一见。”
“哦,原来是这家公司。他老板为什么要见我,他认识我吗?”
向南并不是很在意,随意地点了点头,打算让许弋澄回绝了他。
他又不是非得租下那半层楼,对方既然不肯相让,那就算了,想用这个来威胁自己,那真的是想太多了。
不过,他话还没说出口,许弋澄又说道:
“他认不认识你我不知道,不过老板,我觉得你要是有时间,还是去见一见吧,没准聊得好,对方就将办公楼让给我们了呢。”
看来许弋澄对这里还是很中意的,要不然也不会三番四次想要让那家建筑规划公司将地方让出来。
想到这里,向南点了点头,说道:“好吧,你让他定个时间地点,到时候我们一起去见一见。”
许弋澄应了一声:“嗯,好,我晚点就去联系他。”
打发走了许弋澄,向南又回到修复室里去修复文物了。
这十多天时间里,他已经将积攒下来的二十来件残损文物修复了将近一半。
一开始还修复得有些慢,两天时间才能修复一件文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南也渐入佳境,这几天都是一天时间就能修复一件文物,已经基本恢复到了正常的修复水准。
今天修复的是一幅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王冕的《墨梅图》。
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
这幅《墨梅图》残损得比较厉害,整幅画芯脆朽不堪,轻轻一碰就会变成碎片,也不知道这幅画的拥有者当初是怎么保存它的。
向南轻轻叹了一口气,准备先将这画芯碎片拼对起来,然后再进行常规的修复处理。
这幅画残破成这副模样,换一个修复师来的话,恐怕会大为头疼,因为要将这些画芯碎片拼对成一幅完整的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最关键的还是,修复师在拼对画芯碎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原画来参考。
不过,这事交给向南来做,那就要简单得多了,他的“回溯时光之眼”,能够完整地将这幅《墨梅图》再现在脑海中,在拼对画芯碎片时,就已经有了参考。
向南一边拼对着《墨梅图》的画芯碎片,一边开启着“回溯时光之眼”,他不仅“看到”了《墨梅图》被毁坏之前的一切,也看到了画家王冕清苦、孤傲的一生……
……
元延祐五年(公元1318年),诸暨枫桥的一户普通农户家中。
一个看上去老实憨厚的中年人,正怒气冲冲拿着一根竹条在抽打一个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小孩,嘴里还不停地骂道:
“让你放牛,你却跑去偷听先生讲课,连牛都忘记了,我,我打死你算了!”
那小孩垂头丧气地站在院子里,不躲也不喊疼,任由中年人抽打。
一个中年妇女看不过眼,上前劝道:
“算了,冕儿想念书想得入了迷,你打他也没用,幸好那牛没被偷走,还不如由着他算了。”
这小孩,正是王冕。
中年男人是他父亲,听了妻子的话后,也是叹息一声,他家祖上本也是官宦人家,可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落魄成了普通人家,生活都很艰难。
家里养了一头牛,他让小王冕白天到田埂上放牛,谁知道小王冕偷偷跑到学堂里去听学生念书,三天两头都忘了将牛牵回来。
尽管每次犯了这样的错,他都会打小王冕一顿,可过后仍是这样。
小王冕想念书自然是好事,可家里又哪有多余的钱让他进学堂呢?
想了半天,父亲只能叹了口气,对小王冕说道:“你若想要读书,家里是供不起了,只能靠你自己,能多识些字,也是好事。”
他能做的,就是以后不用小王冕去放牛,至于更多的,他也做不了什么了。
“孩儿知道了,多谢父亲。”
小王冕却是喜出望外,能不放牛已经很好了,这样一来,他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听”课了。
为了让自己有更多一点时间念书,小王冕自此之后,便搬到了村子里的寺庙中寄住。
白天,小王冕依然到学堂里去偷听学生们念书,一到夜里,他就悄悄从房间里走出来,来到佛堂的大殿里,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就着佛像前的长明灯昏暗的光线诵读,书声琅琅一直响到天亮。
寺庙里的佛像虽然都是泥塑而成,但一个个面目狰狞,白天看了都让人害怕,更何况是夜里?
然而,小王冕却是一点也不害怕,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常常一个人在夜里对着这些佛像看书到天亮。
安阳的韩性精通性理之学,是元代的大儒,他以开堂讲学为业,门下学子众多。
他从学子的口中听说了小王冕艰难求学的事迹后,觉得小王冕与众不同,便亲自将他收为弟子。
王冕有了名师教导,很快就崭露出了头角,没几年就成为了博学多才的儒生。
然而,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如此博学多才的王冕,每每参加朝廷的科举,却次次名落孙山,屡试不第。
就在老师韩性也看不下去了,打算举荐王冕为官时,王冕却将举业文章付之一炬,开始了游历天下的日子。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五十五章 冰花个个团如玉 (第一更)
元至正八年(1348年)冬天,王冕在大都的一家酒馆里独自饮酒取暖,他看着窗外的枯枝上的雪花,忽然来了兴致,便提笔画了一幅梅花贴在墙壁上,并题诗道:
“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
此时,他刚刚从塞北游历结束回到大都,看遍了人间疾苦,心中早已对元朝统治者的耀武扬威充满了愤怒。
这一句诗里,饱含了他的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表达了自己不愿意给外族统治者作画,对当时的权贵也是予以无情的讽刺。
这幅画一挂出来,在酒馆里喝酒解闷的其他人见了,就如同看见了蛇蝎一般,纷纷结账远离了此地,唯恐避之不及,给自己招来灾祸。
甚至还有人偷偷跑到官府去告状,说有人写反诗。
“后生,赶紧逃吧,留在这大都,你早晚都会出事的。”
酒馆的老板是个须发皆白的老汉,他看着空荡荡的酒馆,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他倒是不怪王冕搅和了自己的生意,也不怪他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他只是担心这个后生仔会遭到清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