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做完这些之后,一家三口人坐在落地窗前的沙发上,一边喝着茶,一边欣赏着窗外的夜景。
老妈看了看窗外,又看了看窗明几净的新屋子,决定好好跟儿子谈一谈。
向南现在虽然还在读直博生,但事业也算是步入正轨了,房子也已经有了,现在也就差个女主人了。
可这傻小子,怎么看着好像跟没开窍似的,接触过那么多漂亮的女孩子,怎么感觉他好像没什么反应似的?
不会是整天修文物,真把自己给修傻了吧?
“老妈,你这么着急干什么?我都不急。”
一说起这个,向南就感觉头疼得厉害,上一次“三个女人一台戏”引起的恐惧还没散去呢,这时候是坚决抵制老妈的精神灌输的。
“我能不急吗?隔壁的小刘比你还小呢,孩子都两岁了。”
老妈的音调一下子抬高了八度,她说道,“趁着现在我跟你爸身体还不错,你生了小孩,我们还能帮你带带呢,等我们年纪再大一点,想帮你带都没这精力了。”
老爸坐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劝道:“诶,这事向南自己有主意,你就别管了……”
“他有个屁的主意!”
老妈一把甩开老爸伸过来的手,气呼呼地说道,“俗话说得好啊,‘慈父多败儿’,都是你平时惯着他,现在我说话他都不听了。”
“……”
老爸一下子蔫了,心里暗道,“不是‘慈母多败儿’吗?啥时候改成‘慈父’了?”
不过,老婆子现在正在气头上,他可不敢质疑她,要不然,这一晚上就别想睡觉了,她肯定会在你耳朵边上唠叨个没完没了。
想想就觉得可怕。
“老妈,你总得等我从学校毕业了以后再说吧?”
向南觉得,这么跟老妈犟下去也不是什么好办法,干脆来个缓兵之计。
直博生一般情况下要读五年呢,现在才过了一年,至少还有四年时间可以缓冲一下。
当然,他并不是单身主义者,性取向也没问题,他只是单纯地不想这么早恋爱结婚而已。
“那不是还得等好几年?”
老妈一脸不高兴,等向南博士毕业,起码也有二十七八岁了,二十七八岁还不结婚,不知道情况的人,还以为她家的向南娶不着老婆呢。
“我也不是要你现在就结婚,你起码也得谈个女朋友啊。”
老妈想了想,觉得还是不能逼向南太紧,所以就退了一步,
“我觉得你公司里的那几个女孩子就很不错,人长得漂亮,性格又好,要不你从里面挑一个?”
“老妈,那是我的员工,公司里禁止办公室恋情,会影响工作的。”
向南有些哭笑不得,他公司里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办公室恋情,但大家都知道这样不好。
一天到晚都跟恋人待在一块儿,连一点神秘感都没有了,那这恋爱谈的,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因为办公室恋情成功了还好,要是失败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员工的工作情绪。
所以,一般在公司里真碰上自己喜欢的人,那肯定会有一方提出离职的。
“你就别瞎出主意了,向南都这么大了,做事自己有分寸的。”
还是老爸看不过眼了,又劝了一句。
现在的小年轻,感情世界复杂着呢,你瞎掺和干嘛呀?
你看我,就从来不过问向南的这些事。
老妈看了看向南,又看了看向南他爸,无奈地点了点头,嘀咕了一句:
“那好,我不管你谈不谈女朋友,也不管你结不结婚了,只要你到时候能抱个孙子回来给我带就行了。”
老爸:“……”
向南:“!!!”
老妈,你的思想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开放了?
这可要不得呀!
……
老爸老妈在魔都住了两天,就开始有些坐立不安,感觉浑身上下的每一个毛孔都透露出不舒服。
“我得回去了,菜场的刘大娘上次还说这两天要过生日,专门跟我预订了两斤韭菜包饺子呢。”
老妈嘀嘀咕咕地说着,“还有隔壁的马大婶,她说她的儿媳妇要生了,说好了请我吃大红鸡蛋的呢!”
老爸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没事就坐在落地窗前的沙发上,看着外面发呆,估计也是想菜场里的那些老伙计了。
“老爸老妈,喏,这是房子大门的钥匙,你们一人拿一把。”
这一天吃过午饭后,向南把两把放在餐桌上,对老爸老妈说道,
“我这两天估计就得回豫章那边了,你们要是没什么事,就多过来住一住,不然屋子里就全是灰尘了。”
他也知道,老爸老妈都是闲不住的人,让他们在这里住上一两天还行,住久了肯定受不了的。
在这边他们一个熟人都没有,出门逛个街还要担心迷路呢,哪有在自己待了大半辈子的金陵舒服?
想要去哪儿,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路,哪像在这里,看什么都是陌生的,感觉连陌生人都长得不一样。
“又要去豫章啊?”
老妈不经意地皱了皱眉,说道,“那你自己照顾好自己,天气这么热,别到处乱跑,小心中暑了!”
“哎,我真是命苦,操心完了你老爸,又要操心你,以后还要操心小孙子……”
说着,又忍不住抱怨起来,“你说说你,要是有个女朋友的话,就用不着总让我操心了。”
“……”
向南和老爸对视了一眼,忍不住有些同情起他来。
老妈这么唠叨,您老人家这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啊?
想想就觉得可怕。
幸好我机智,把那些心机girl全都给挡住了,要不然的话,成天有个女人在我耳边这么唠叨的话,我还怎么静得下心来修复文物?
我真是太佩服我自己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四十六章 墓主确定了 (更新完毕)
既然老爸老妈在这边实在待不住,向南也只能让他们回金陵去了。
将老爸老妈送到高铁站,又帮他们买好车票之后,老妈才对向南说道:
“等过几天,我带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两家人过来看看房子,你要是出去了,冰箱里的食物不要扔掉了。”
“好,到时候你要是需要车子,就给小许打电话。”
向南点了点头,从包里拿出一张许弋澄的名片递给老妈,笑道,
“要是家里住不下那么多人,就到边上的宾馆开房间,不要太省了,你儿子现在有钱。”
“有钱也不能大手大脚,要不然,再多的钱也不够花。”
老妈瞪了他一眼,随后一脸嫌弃地摆了摆手,说道,
“行了,你回去忙你的吧,作为一个老板,成天不上班,让员工看见了多不像话?”
“好,那我走了,你跟老爸路上注意安全。”
说完,他就转身离开了车站。
坐车回到公司以后,祥德拍卖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潘庆彬正好到公司里来交接修复好的文物。
见到向南以后,潘庆彬显得很高兴,他大步迎了上来,笑道:
“向专家,好久没见了,听说您最近在豫章那边主持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
“嗯,潘经理倒是消息灵通。”
向南点了点头,随手指了指办公室,说道,“进去坐一坐?”
进了办公室,向南给潘庆彬泡了一杯茶,笑着问道:“贵公司筹办的夏季拍卖会,准备得怎么样了?”
“一切都还算顺利。”
说起这事,潘庆彬也是笑颜逐开,“为了这一次拍卖会,公司可是下了不少血本,收集到了好几件贵重文物,目前已经有不少重量级的收藏家已经确认会前来参加这次拍卖会了。”
“那倒是不错。”
向南笑了笑,说道,“看来这次只要操作得好,贵公司也应该可以在文博界闯出名声来了。”
“那就借向专家的吉言了。”
潘庆彬眉开眼笑起来,顿了顿,他又说道,“向专家,等拍卖会开始那天,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过来捧个场?”
“这个我现在还真不清楚。”
向南想了想,又说道,
“这样吧,要是那天我人在魔都的话,就抽空过去看一看,要是没在魔都,那就只能抱歉了。”
“行行行,有向专家这句话就够了。”
潘庆彬连连点头,他本来也没指望向南能出席拍卖会,不过是随口提一句罢了。
如今向南能给出这样的承诺来,已经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
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又在向南的办公室里逗留了一会儿,潘庆彬就很知趣地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向南看了看时间,正准备往修复室里走一走看一看,放在桌子上的手机忽然震动了起来。
他拿起手机瞄了一眼,电话是西江省博物馆业务副馆长熊嘉正打来的。
“才刚回来一个星期呢,就打电话开始催了?”
向南撇了撇了嘴,这老熊,太心急了。
心里虽然这么想,但他手底下可不慢,手指轻轻一触,就接通了电话。
“喂——”
“喂,向南吗?”
电话那头,熊嘉正显得很激动,语速飞快,“赶紧回来,这墓主确定了,而且这一次还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需要你回来主持修复工作!”
“啊?好,我马上回来!”
向南先是一愣,紧接着马上反应了过来,二话不说,一口应了下来。
实际上,此刻他心里面还是有很多问题想要问的:
比如,这墓主的身份,是依靠什么来确认的?
那些出土的重要文物,都是些什么文物?
还有,之前考古界和学术界一直都在猜测,这海昏侯墓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墓葬,最终确认的墓主,究竟是不是他?
不过,向南还没来得及问,电话就挂断了。
向南想了想,最终也没有打电话过去追问详情。
真相就在那里,只要自己回到豫章,一切就都知道了。
想必熊嘉正现在也忙得焦头烂额的,自己就不给他添乱了。
从办公室出来后,向南跟许弋澄、康正勇等人打了个招呼,就急匆匆地回家收拾东西,准备坐车返回豫章。
坐车赶到魔都高铁站时,姚嘉莹已经到了,正坐在候车室检票口前的椅子上,一边戴着耳机听着歌,一边四处张望着。
看到向南之后,她也没有大声喊,只是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抬起手挥舞了几下。
前几天向南搬新家时,她也跟许弋澄他们一起来了。
不过那时候姚嘉莹倒是老实了许多,不敢在那么多人面前一口一个“南哥”地叫,尤其是向南的老爸老妈还都在呢,她的脸皮还没厚到那种程度。
这时候再见到向南,她也不好意思喊他“南哥”了,可又不想喊他老板,只好含含糊糊地应付了过去。
“海昏侯墓的墓主真确定了吗?是不是那个刘贺?”
“还不清楚,我没问得那么细。”
向南发现姚嘉莹变得“正常”了,感觉很欣慰,他将行李放在一旁,在她身边的位置上坐了下来,继续说道,
“再说了,这个跟我们关系不是很大,我们只要能够确定这座古墓葬的年代,对于一些带有纹饰的文物就有了参考对象,修复起来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说起文物修复,向南还是有很多话可以说的,可惜,姚嘉莹不是很想听这个,说了几句之后,向南也觉得一个人巴拉巴拉的,像是在自言自语,也只好闭上了嘴。
幸好两个人沉默了没多久,这趟开往豫章的高铁就开始检票进站了。
抵达豫章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多了,一走出车站,向南等人就感觉走进了火炉里一般,汗水就好像被挤压了的海绵一般,从身上的每一处里冒了出来,转眼间,就连头发都跟刚洗了一样,看上去湿漉漉的。
向南和姚嘉莹两个人倒是见怪不怪了,豫章虽然是火炉,但金陵也不差啊。
要比哪个城市更热一点,那还真说不准谁能赢呢!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四十七章 包金丝缕琉璃席 (第一更)
“海昏侯墓那边,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第二天,向南早早地赶到了西江省博物馆业务副馆长熊嘉正的办公室里,第一眼见到对方时,他都吓了一跳。
一个星期没见,熊嘉正不仅瘦了一圈,而且还黑了不少,两只眼睛里满是红血丝,一看就是睡眠不足导致的。
当然,碰到海昏侯墓这么一个考古大发现,事情确实比较多,睡眠不足也是正常的。
更关键的是,看到那么多重要文物一件又一件地从古墓葬里被发现,熊嘉正这些人就是想睡也睡不着啊。
“已经将主墓室的棺椁打开了,在里面发现了一枚写有‘刘贺’名字的玉印。”
说起这个,熊嘉正到现在依然还有些兴奋,毕竟凭着主棺椁里的这枚玉印,就已经能够确认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了。
一群考古专家们为了这个绞尽了脑汁,如今终于有了确切的答案,怎么能不激动?
向南也很开心,问道:“除了这个,还有其它重要文物吗?”
“当然!”
熊嘉正眉飞色舞,他说道,“除了有玉璧、玉书刀、金饼之外,在主棺椁里还有一张包金丝缕琉璃席!”
“这张包金丝缕琉璃席,是由384块琉璃片再加上金丝编制而成,整张琉璃席看上去做工精致,十分漂亮。专家判定其珍贵程度还要在金缕玉衣之上,因为迄今为止全国共发现金缕玉衣二十余件,但是这样的琉璃片用金丝串起来的,迄今只出土了两件。”
顿了顿,熊嘉正又说道,“此外,在尸骸的腰部还发现了玉带钩,旁边还有刘贺的佩剑等等。”
向南点了点头,包金丝缕琉璃席,的确是很珍贵了,因为在汉代初期时,西域琉璃制作技术尽管已经传入了中原,使琉璃作为随葬品成为可能,但包金的丝缕琉璃席在汉墓考古发现中还是比较罕见的。
之前在扬州“妾莫书”曾经出土过铜缕琉璃衣,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汉墓中也曾出土过琉璃匣,不过文献中并没有关于琉璃席的明确记载。
对于这些,向南听过就罢,这些考古内幕,对于他而言并不是特别重要,他更关心的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有哪些是需要修复的。
“我去修复室看看吧。”
大概了解了主棺椁开启的情况后,向南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说道,
“墓室主棺椁都开启了,出土文物也应该清理得差不多了,等到这一批出土文物修复完毕,文物修复组也基本上可以解散了。”
至于后期出土的一些零星文物,自然是由西江省本土的文物修复师们来处理,总不能什么事都依靠向南他们来做。
“嗯,估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结束了。”
熊嘉正心情相当不错,在西江省境内发现了这么一座大型古墓葬,对于他们这些本土的考古专家来说,也是一次机遇。
他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这一次,还真是多亏了有你们的大力援助。”
“现在说这个,还早了点。”
向南朝他摆了摆手,转身急匆匆地离开了熊嘉正的办公室。
下了楼,向南就直奔玉石器修复室。
这一次主椁室里出土最多的,还是玉器,其中包括了玉耳杯、鸡心形玉佩、玉环以及螭纽“刘贺”玉印等。
这些玉器的玉质大多是和田玉,做工精美,表明了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高贵。
向南在玉石器修复室里转了一圈,这里的修复师们一个个正忙着将这批新鲜出土的精美玉器清理干净。
实际上,这批玉器大多完整,只有少量采用浮雕技术的玉环有些微残损,像这种残损不大的文物,在文物修复界里一般不对它们进行处理,保留着残缺部位,也是一件文物历经悠久岁月的见证,更是判断文物真伪的“证据”之一。
向南在装有文物的箱子里随意扫了两眼,忽然看了两根黑色的管子,被随意放在了一堆初步被判定为三级文物的玉器当中。
向南眼尖,随手拿起这两根黑色的管子细细地看了一遍,忽然喊住了一位正在清理文物的博物馆工作人员,问道:
“这两根管子,是什么地方发现的?”
这位工作人员正忙着呢,听到有人问话,正有些不耐烦,抬头一看是向南来了,连忙站起来仔细看了看向南手中的这两根管子,说道:“好像是在主椁室的棺椁里发现的,我去查查看。”
说着,他就跑到一旁的电脑上查询了起来。
海昏侯墓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有记录的,包括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出土的,是哪一位考古人员发现的等等信息,全都一一记录在案,方便以后查询。
趁这位工作人员查询出土信息的时候,向南又将这两件玉质管子拿起来仔细打量了起来。
两件玉器都属于和田玉质,一件稍粗,一件稍细,上面都有黑沁,但没有雕刻任何纹饰。其中稍粗的一件玉管,目测长度为20厘米左右;而稍细的那一件则略短一些,目测长度为18厘米左右。
从雕工技艺来说,两件长玉管与同时出土的那些玉璧、玉环、玉佩相比起来,都要显得更精美一些。
这时候,那位工作人员也找到了这两件玉管的出土信息,跑过来对向南说道:
“向专家,这两件玉管,是在主棺椁墓主尸骸身边发现的。”
“哦,我知道了,谢谢。”
向南朝这位工作人员点头笑了笑,心里面也大致上有了判断——
考古人员大概是“打眼”了,在发现这两件玉管的时候,并没有仔细察看,还以为这是两件普通的玉器,因此随手就将它们放在了一堆三级文物里面去了。
海昏侯墓中的大批精美玉饰,大多数都是出土于主椁室的东、西两侧,而这两件玉管却出土于主棺之中,并且被放置在了离刘贺遗体最近的地方。
这就说明,这两件玉管是墓主人生前极为珍爱之物。
刘贺生前的心爱之物,又怎么可能那么简单,会只是两件普通的玉管呢?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四十八章 黄钟律管 (更新完毕)
“这是……黄钟律管?”
闻讯赶来的熊嘉正细细端详了一阵这两件长短不一玉管,脸上浮现出一丝惊讶之色。
海昏侯墓之中出土的文物之中,实际上不仅仅有两堵编钟,以及一堵铁编磬,还出土了完整的琴、瑟、排箫,形象地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
从这一整套乐器以及出土简牍上记载的文献中基本可以确认,海昏侯刘贺不仅仅是喜好音乐,简直可以称之为“音乐发烧友”。
他不但收藏乐器,还自己制造乐器。
而黄钟律管就更加奇特了,它不仅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而且还是两千多年前汉代法定的计量基准器。
古代把乐律定为五声,即宫、商、角、徵([zhi])、羽,五声之中还包含了十二律。
而这十二律,就是用十二根长短不同的律管来表示,这十二根律管可以吹出十二个不同的音高。
这第一律就称作“黄钟”,律管九寸长。
在汉代的尺度中,以黄钟律管的九寸长度,作为法定律尺。
熊嘉正解释道,以黄钟律管为准,可以建立统一的音律体系,因为黄钟之律奠定了五声的基础。
正是这种以黄钟律管为基准器而建立起来的科学、完整、严密的音律体系,使华夏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乐器,至今都能演奏出古今中外的优美曲调甚至是交响乐曲。
黄钟律管不仅是乐器音律的调音器,而且还是重要的量器。
汉代的量器分为龠([yuè])、合、升、斗、斛。
《汉书·律历志》说,汉代的量器“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ju])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槩([gài])。”又说,“龠者,黄钟律之实也”。
这意思是说,用黄钟律管的管腔作为当时最小的量器单位——龠,选用北方黑色谷子,用1200粒可以装满一律管,或者用井水装满一律管,其容量就是一龠。
《汉书·律历志》又说,“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据测算,汉代的一龠为现代的10毫升,一合为20毫升,一升为200毫升,一斗为2000毫升,一斛为20000毫升。
在农耕社会中,量器非常重要,关系到国计民生。
实际上,在海昏侯墓中,就出土了形形色色的各种量器。
比如主椁室内的一件子母量器,一大一小套在一起,学名应该叫作“漆椭量”,与汉代朝廷颁发的标准量器并无二致。
再比如另外一件出土文物“昌邑籍田鼎”,其实它也是一件标准的量器。这件量器器身上的铭文为“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四十八斤,第二”。
按照汉代的规定,十斗为一斛,这个“昌邑籍田鼎”就是标准的一斛。
“黄钟律管实际上一直都只存在于史书之中,真正的实物还没看到过,如果这真的是黄钟律管的话,那这两件玉管非但不可能是三级文物,而是真正的国宝级文物了。”
1...270271272273274...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