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哪怕这段时间里看多了各种各样的重要文物,熊嘉正此刻依然有些激动,他说道,
“这可是两千多年前国家法定的律、度、量、衡的基准器,对于研究汉代律历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向南,这一回要不是你及时发现,这两件国宝恐怕又要蒙尘不知道多少年了。”
“这跟我没多大关系,我只是碰巧看到罢了。”
向南摆了摆手,这还真算不上是他的功劳,他笑着说道,“海昏侯墓到了现在,出土的文物是越来越重要了。”
不说别的,这一次出土的这一批文物当中,64件动物造型的漆器席镇、包金丝缕琉璃席,以及这两件差点被忽略的黄钟律管,无论哪一件拿出去,那都是足以震惊文博界的贵重文物。
“这些玉器,大部分都是在主棺椁里面发现的,品相都很好,只需要清理干净就行了。”
熊嘉正也不跟向南争辩这些,跟向南接触了这么长时间,他也知道向南并不是一个热衷于揽功劳的人,他笑着说道,“咱们还是到青铜器修复室里去看看,那里估计有你感兴趣的文物。”
“又出土了什么稀奇的青铜器文物了吗?”
向南这阵子都没修复过什么文物,手早就痒痒了,他连忙跟上熊嘉正的脚步,出了玉石器修复室,径直朝青铜器修复室走去。
“嗯,有一件看着有点类似青铜蒸馏器皿,里面还残留了芋头残渣,有专家认为这应该是蒸酒器。”
熊嘉正一边往前走一边笑着说道,“这海昏侯刘贺不仅仅是音乐‘发烧友’,看来他还是个‘大吃货’啊。”
海昏侯墓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不少类似“青铜火锅”、“青铜染炉”、“青铜缶”等有意思的食器和酒器,这次又在主椁室中发现了青铜蒸馏器,实际上也并不是什么太过意外的事情。
吃货嘛,有各种食器、酒器陪葬品,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这件青铜蒸馏器,有残损吗?”
向南下意识地问了一句,身为文物修复师,自然最关心文物是否有残损,需不需要修复。
“没有。”
熊嘉正脚步微微一顿,回头看了一眼向南,眼神有些异样。
这小子,修复文物走火入魔了吧?
怎么听到一件文物,就想着它是不是残损的?
你还能不能想着点好了?
不过,一想到向南这么年轻就能成为文物修复专家,他又感觉有点释然了,要不是对这一行着了魔,向南又怎么可能达到现在的成就?
想了想,他又说道,“我之前去青铜器修复室的时候,好像发现几件青铜雁鱼灯不知道什么原因碎了,估计需要修复一下。”
“青铜雁鱼灯?”
雁鱼灯是古代的一种灯具,全身都是由黄铜铸造,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这灯造型生动,工艺考究。
事实上,青铜雁鱼灯并不止海昏侯墓中有出土,早在1985年,晋省照十八庄就曾经出土过西汉的青铜雁鱼灯,造型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体一致。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四十九章 西汉的环保灯具 (第一更)
“这青铜雁鱼灯,可是汉代的环保灯具啊。”
向南笑了起来,这青铜雁鱼灯由雁首颈(连鱼)、雁体、灯盘、灯罩四部分套合而成,四个部分可以自由拆装,便于擦洗。
这不是关键,关键是,青铜雁鱼灯的灯火点燃时,烟雾会通过鱼和雁颈导入到雁体内,将烟尘吸入雁的肚里,让水溶解,净化空气,防止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从这里也可以说明,在华夏古代时,当时的人们就已经有了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这青铜雁鱼灯就是环境保护的实物例证。
“他们有没有环保意识我不清楚,不过,这种青铜雁鱼灯倒是的确能够减少屋子里面的油烟味。”
熊嘉正转头看了看向南,有些感慨地说道,“这至少说明了咱们华夏古代人在追求高质量生活时,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和极为高超的艺术水准啊。”
这青铜雁鱼灯不仅仅具备了很强的实用功能,而且它构思精巧,设计合理,达到了实用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将它从一件日常生活用品,变成了一件艺术珍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见一斑。
两个人说话间,就来到了青铜器修复室。
修复室里,十来位青铜器修复师正忙着将新送来的这一批出土文物清理干净,看到向南来了,卢国强举着一双脏兮兮的手,先是跟熊嘉正打了声招呼,又看了看向南,笑着问道:
“向南,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夜里十多点才到这边,我就直接回宾馆了。”
向南笑了笑,说道,“卢老师,听说这次送过来了一件青铜蒸馏器?”
“嗯,你消息倒是灵通。”
卢国强笑了起来,抬手指了指另一边的陈列台,“清理干净的完好青铜器都在那边,你自己过去看吧。”
“好。”
向南点了点头,他正要往那边去,忽然又停下了脚步,转头对卢国强笑道,“卢老师,残损的青铜雁鱼灯,留几件给我修复啊。”
卢国强哑然失笑道:“好,你放心,这次留几件给你修复。”
向南这才满意地转身往陈列台那边走去,熊嘉正也赶紧跟了过去。
陈列台上,摆放着十多件已经清理干净的青铜器文物,不仅有提梁卣([you])、青铜钫([fāng])等各种酒器,还有铜錞于、铜滴漏等各种乐器和量器。
在这一堆青铜器文物当中,有一件圆筒状的青铜器物十分显眼,在它的底部有菱形状的镂空,设有双足。
“这就是海昏侯墓中发现的那件青铜蒸馏器皿了。”
熊嘉正指着这件圆筒状青铜器文物,对向南解释道,“在此之前出土的制酒蒸馏器,最早是出现在元代时期的古墓中,这次发现将蒸馏酒的历史提早了1000年。”
事实上,在以往的考古发现里面,能够作为蒸馏器皿被发现的,十分少见,而且也没有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这件大。
“一开始,有专家认为这件蒸馏器可能与蒸馏花露水或者炼丹有关。”
顿了顿,熊嘉正又继续说道,“不过,后面考虑到这件蒸馏器皿是出土于墓葬的酒库之中,所以怀疑它与酒的生产有关。”
向南从上到下仔细查看了几遍这件西汉蒸馏器,心里面已经大致有了数。
他能“看到”这件西汉蒸馏器的作用,但是这秘密也只能放在肚子里,并不能对外说出去。
事实上,在学术界里一直有一种说法:“有蒸馏器不代表有蒸馏酒”,最关键的还是没有文献记载来支撑“蒸馏酒”的说法。
现在熊嘉正这些考古专家们,也只能寄希望于那批同样出土于海昏侯墓中的简牍中的发现,希望那些还没有被解读出来的简牍中,会有关于蒸馏酒的记载。
一旦简牍中存在蒸馏酒的记载,那么,蒸馏酒出现的历史将会被提早1000年。
将这件西汉蒸馏器放在一边,向南收拾了一下心情,打算开始修复卢国强专门留给他的那几件青铜雁鱼灯。
这几件青铜雁鱼灯也不知道在墓室中被什么重物挤压过了,已经碎成了一块块巴掌大小的残片。
这些残片已经都被清理过后,一块块地堆放在一张空置的工作台上,等待着修复师的修复。
“向南,我先回办公室去,就不影响你工作了。”
熊嘉正看到向南已经开始准备做事,便开口说道,
“你要是有什么事,就打我电话,我一会儿还要去一趟考古现场。”
“好,熊馆长您忙您的。”
向南转头看了看熊嘉正,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这边的事情我会多照看着点的,真要有什么事解决不了,我会找你的。”
将熊嘉正送到青铜器修复室门口,等他走远之后,向南又回到了工作台前,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来,开始动手将其中一件青铜雁鱼灯的残片拼对起来。
在诸多的文献记载中,“汉废帝”刘贺在位仅仅二十七天就被废,成为了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可以说是史上“最不幸”的皇帝了。
而他被废的原因,按照《汉书》中的记载,刘贺当了皇帝后,在27天就干了1127条荒唐事,无奈之下,霍光只得联合满朝文武将其废黜。
27天做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下来每天要做42件,这几乎就意味着,刘贺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做荒唐事了。
然而,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那些文物来看,有一整套的青铜乐器,有5000多件简牍,还有孔子衣镜以及众多的量器,从这些陪葬品之中,多少也能看出刘贺至少也是个知书达理、尊崇孔孟之道的人。
这样一个人,真的会像《汉书》中记载的那样,一天到晚只知道做荒唐事吗?
如果不是,那么权臣霍光又为什么会联合满朝文武将刘贺废黜?
在刘贺当皇帝的这27天时间里,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触动了霍光等权臣的利益?
向南一边拼对手中的雁鱼灯残片,一边将右眼之中的“回溯时光之眼”悄然打开……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五十章 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 (更新完毕)
汉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忽然驾崩。这位年轻的皇帝在位13年,既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留下传位诏书。
远在昌邑国年仅18岁的昌邑王刘贺,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这大汉朝的皇位会忽然落到自己的头上来。
事实上,按照汉朝正常的皇位继承制度来说,皇位其实跟刘贺没有太大的关系。
汉代是世袭制,按照当时的规制,新皇帝的首选应该是汉武帝刘彻仅存的一个儿子,广陵王刘胥,怎么也轮不到刘贺的头上来。
凌晨一点多钟,哪怕是在往常,刘贺也不会有这么早睡觉,此刻他正一脸惊疑地看着手里的玺书,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事实上,在他五岁那年,他的父亲昌邑哀王刘髆就去世了,那一年他嗣位成为了西汉第二位昌邑王。
封国里的大事小情,一向都是由国中的那些大臣们来辅佐署理的,18岁的刘贺除了吃喝玩乐,并没有插手过政务。
现在忽然碰到这样的大事,一时间竟然连个头绪都没有。
“大王,此事推脱不得,应当尽早入京,继承大位!”
昌邑国相安乐是一个行事稳重的人,他走上前朝刘贺拱了拱手,低声说道,“大王当以大汉江山为重啊!”
安乐话音刚落,立刻又有一人出来说道:“大王,此事须得三思啊,如今朝中尽为霍光所把持,入京为帝,还不如在国中为王逍遥自在。”
“笑话,大王一旦登临大位,只需徐徐图之,自会大权在握,霍光又能如何?”
“……”
议事厅里一时间争辩声不绝于耳,刘贺沉默了半晌,忽然抬了抬手,众人的争辩顿时戛然而止,纷纷看向了他。
刘贺缓缓开口道:“国相,你等即刻安排入京车马,今日午时便出发!”
“喏!”
国相安乐应了一声,便匆匆去准备了。
议事厅里剩下的那些老臣一个个面面相觑,有人欣喜有人忧愁。
“诸位爱卿都先下去吧。”
刘贺抬了抬手,笑着说道,“此次入京,还少不得尔等辅助!”
“臣等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众老臣齐齐拱手,然后退了出去,也回去准备行装,打算跟大王一同前往长安。
当天中午,刘贺草草用过膳食之后,便带着两百多人的队伍,一路朝着长安疾驰,到下午四五点时就已经到了定陶,赶了一百三十五里路,一路上,侍从们的马匹死了一匹又一匹。
这个消息,转眼之间就传到了汉武帝晚年最为器重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耳朵里去了。
“呵呵。”
霍光抚着颌下的胡须,意味深长地笑了两声,自言自语地说道,“倒是挺心急的。”
这话说得没头没脑,但身边的人一听就知道,他说的这心急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刘贺。
他心急什么?
心急着上位做皇帝呗,要不然的话,何至于一下午赶了一百三十多里路,连马都跑死了许多匹!
看来,真的刘贺也不是传闻中的那么不学无术嘛,至少他的野心也不小啊!
霍光,在之前就有人说了,这人把持了朝政,是个权倾朝野的权臣。
事实上,他这个人也并不是那么简单。
霍光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他在北征匈奴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一代战神。
然而,天妒英才啊,霍去病年仅24岁就因病忽然去世了,连他唯一的儿子霍嬗也在10岁的年纪就夭折了。
汉武帝悲痛不已的同时又爱屋及乌,将自己对霍去病父子的怜惜之情,全部倾注到了霍光的身上。
霍光得宠而不骄,侍奉汉武帝守礼本分,小心谨慎,汉武帝外出时他随侍左右,汉武帝上朝时,他也是随时候在一边听命。
而汉武帝所看重霍光的地方,就是这一份难得的稳重。
汉武帝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之后,曾特地叫人画了一幅画赠给霍光。这幅画就是《周公负成王图》,他的用意就是要霍光效仿周公辅佐刘弗陵。
一同接受了武帝托孤遗命的,还有金日磾([di])、上官桀和桑弘羊三位大臣。
金日磾也没活多久,在汉武帝驾崩一年之后就病逝了。
而上官桀和桑弘羊则是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后,先后被诛。
汉武帝遗命托孤的四位大臣,就只剩下了霍光一人。
而到了此刻,霍光才豁然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权力的巅峰。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是万万不会答应让广陵王刘胥继承皇位的。
理由也很简单。
刘胥已经是成年人了,而且力能扛鼎,曾经赤手空拳击杀过猛兽,是个不好对付的角色。一旦刘胥登基,必然会对自己的权力掌控造成威胁。
因此,帝位继承人选必须在汉昭帝的子侄辈里选。
就这样,在霍光的操纵下,刘贺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世人的眼中。
只是,让霍光也没有想到的是,这刘贺不仅仅心急着赶路,心急着登临大位,而且对于掌控朝野大权也蛮心急的!
同年六月份,刘贺在经过一系列程序之后,正式继位称帝,成为了西汉第九位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刘贺便立刻将跟随自己从昌邑封国里出来的官员,大量安插在各个重要职位上,比如之前的昌邑国相安乐,便被任命为长乐卫尉。
卫尉,九卿之一,是统率卫士守卫宫禁的官员。
安乐被任命为长乐卫尉,这就意味着刘贺想要将宫禁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安乐一被任命,便立刻在私下里觐见了刘贺,他一脸担忧地说道:“皇上,如此大量安插封国旧官,恐遭人诟病啊!”
“寡人乃一国之君,何人胆敢非议?”
刘贺坐在高座之上,喝了一口酒,又似是安慰地说道,“爱卿且安心,寡人这皇帝想要做得名副其实,必定要安插心腹之人,想来那霍光也能理解。”
安乐张了张嘴,却是什么也不再说。
刘贺现在是大汉天子,不再是从前的昌邑王了,自己如果劝得多了,说不定还会惹得他厌烦呢。
如今,也只能奢望霍光还没警觉到这一步吧。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八百五十一章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第一更)
“掌控宫禁?”
霍光撇了撇嘴,就你从封国里带来的两百人,哪怕一个个都安插进了宫禁,那皇帝还不是自己想进就能进?
还是太年轻啊!
真以为这点小手段,还能瞒过我不成?
他笑了笑,对底下人说道,“随他去吧,且看他还有什么手段没有施展出来。”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我能把你扶上皇位,就能把你拉下来,就凭现在的你,可还没资格跟我斗。
这话说完还没两天。
这一天上朝的时候,刘贺忽然提出一件事,他要更改符节。
符节,是华夏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一般是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料制成。
刘贺的意思是,大汉既然换了天子,符节也要更改,要把符节上的黄旄([máo])更改为红色。
霍光身为大司马、大将军,这符节自然是在他身上,刘贺要更改符节颜色,霍光就不得不将符节交还给他。
符节在手,刘贺就意味着掌控了军队。
这一下子,就不得了了。
军队是霍光安身保命的基础,一旦没了军队的控制权,他随时都有可能被政敌给除掉。
更可怕的是,刘贺收回了符节之后,竟然一直不发放新的符节给他。
这哪是小年轻干的事?这是要人命啊!
霍光这一下被吓住了,刚继位就这么玩,要是时间长了,那还得了?
不行,这皇帝得换个人当了。
第二天,霍光先找来自己的亲信大臣大司农田延年,密谋商议。
田延年说道:“大将军既已看清昌邑王实非明君,为何不奏请太后,另立贤明?”
霍光眯着眼睛,捻着自己的胡须,缓缓地说道:
“我欲如此行事,不知前朝可有此先例?”
“伊尹为殷商相,废太甲以安社稷,后世皆以为忠臣。”
田延年凝眉思考了片刻,这才说道,“大将军如行此事,亦可为大汉之伊尹。”
霍光听了田延年的话后,霍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片刻,忽然转身朝田延年点了点头,笑道:
“大善!”
随后,他又给田延年加了个给事中的职位。
西汉时期的给事中,可不是明清时期的言官,而是仅次于中常侍的要职。
紧接着,霍光便让田延年去联络车骑将军张安世密谋商议。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之后,霍光这才召集丞相、御史、将军等文武百官,秘密商议废掉刘贺一事。
等文武百官纷纷赶到之后,霍光并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开门见山地说道:
“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这意思是说,昌邑王刘贺自登基以来,行事昏聩,很有可能会危及到大汉的江山社稷,现在该怎么办?
听到霍光的这番话,文武百官全都脸色大变,惊愕不已。
要知道,当时的刘贺可不是什么昌邑王,而是大汉皇帝,可霍光却直接称呼他为“昌邑王”,是何用心已经昭然若揭,他明着是问大家该怎么办,实际上话语里已经给事情定了调子。
这不是咱们大汉皇帝刘贺,这是昌邑王刘贺!
文武百官此刻面面相觑,“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估计他们心里面也是暗暗叫苦,这下子糟糕,一不小心就上了霍光废除皇帝的贼船了,这事搞不好是要诛九族的!
就在他们心思各异的时候,田延年有动作了,他离席按剑,大声说道:
“……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田延年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杀气腾腾,把一干大臣都给镇住了。
霍光听了田延年的话后,朝他施了一礼,说道:“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
话说到了这地步,文武百官也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退缩现在就得死,不想死就只能附议了。
于是,群臣纷纷叩头,说道:“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霍光与群臣“商议”已定,旋即一起进宫觐见太后,将昌邑王刘贺不能为帝的理由一一向太后陈述。
这个掌握着“废立之权”的太后复姓上官,是霍光长女和上官桀的儿子所生的女儿,说白了就是霍光的外孙女,而且如今也才15岁的年纪。
上官太后对外公霍光的奏请自然不会驳回,当即下令各宫门不许放昌邑王的潜邸旧臣进入,之后又召见昌邑王。
等到刘贺抵达之后,霍光等百官就开始在太后面前宣读刘贺的“罪状”:陛下……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当废。
皇太后下诏道:“可。”
霍光当即让刘贺起身跪拜,接受诏令。
刘贺到此刻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他对霍光说道:“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
意思是说,我曾听说天子身边只要有七个诤谏之臣,即使无道也不会丧失天下。
霍光冷冷地说道:“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
皇太后都已经下诏把你给废了,你还算什么天子?
随后,他便上前抓住刘贺的手,解下他身上的玺绶,呈给太后,紧接着扶着刘贺下殿,出金马门,群臣也紧随其后,跟着送了出去。
刘贺此刻也知道事不可挽回,只好向西跪拜,自嘲似的说了一句:“愚戆([gàng])不任汉事。”
起身之后,他丝毫不留恋,转身就登上了皇帝侍从的车辆。
霍光把刘贺送到昌邑府邸后,告罪道:“您的行为使自己被上天弃绝,我们无能,不能以死来报答您。我宁可对不起您,不能对不起国家。希望您保重,我永远不会再见到您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