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回到酒店,向南和姚嘉莹便各自回房休息去了。
第二天一早,几个人在楼下吃了早餐,姚嘉莹就带着覃小天和王民琦打了个车,前往机场准备坐飞机回魔都。
等他们离开之后,向南就拎起背包,一个人慢悠悠地来到地铁站,坐着地铁来到了京城国家博物馆。
到了国家博物馆门口,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站在一旁,有些无聊地四处张望着,看到向南以后,他眼睛一亮,立刻迎了上来,大声招呼道:
“向南!我在这里!”
向南笑着走上去,说道:“小邹,好久不见。”
这年轻人,正是之前向南前往f国国立图书馆时的翻译邹金童,一个性格很是活泼的海龟。
“是有小半年没见了,上一次见你,还是你到京城这边参加‘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颁奖典礼。”
邹金童笑嘻嘻地上下打量了一下向南,又说道,“一段时间没见,你身上的气势倒是越来越足了啊。”
“胡说八道。”
向南笑骂了他一句,接着说道,“对了,你现在在这边怎么样?”
“在博物馆上班不就那样?”
邹金童一边将向南往文保中心那边带,一边笑着说道,“不过我主要是搞理论研究这一块的,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文物修复技艺就可以了,不用像你们那么厉害。”
“这一点你倒是搞错了。”
向南轻轻摇了摇头,对邹金童说道,“只有掌握了精深的文物修复技艺,你才会知道什么是文物修复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又有哪些方面是迫切需要改变的。”
顿了顿,他又说道,“就像你现在只是初步掌握了古书画修复技艺,在你的眼里,无论哪一道都是困难的,但实际上,对于技艺精湛的修复师而已,困难虽然有,但不是没办法解决,只是麻烦一点而已。”
“嗯,听你这么一说,倒还是真有点道理。”
邹金童凝眉沉思了片刻,想了想,说道,“按照你的说法,我至少得找个文物修复专家来合作才对,可你也知道,那些老专家很古板的,他们一直认为文物修复是手工技艺,对那些科技产品一屑不顾,要找他们合作似乎也很难。”
“我在金陵博物院那边,正在筹建一个古书画修复科研小组,主要目的就是看看能不能研究出一些方法或产品,降低现有的古书画修复技艺的难度。你要是有兴趣,也可以加入进来。”
看到邹金童脸上有些犹豫的表情,他笑了起来,说道,“你可以不用到金陵去,在线上参与讨论就可以了,考虑考虑啊。”
“嗯,我考虑一下。”
邹金童挠了挠头,笑着说道,“说起来,我对你这个科研小组,还是蛮期待的。”
向南笑了笑,没接他的话,反而转移了话题,说道:“行了,你送到这里就可以了,我自己上去找丁春城老爷子。”
“哦,好的。”
邹金童这才晃过神来,他在青铜器修复中心门口止了步,眼看着向南就要走进去了,又连忙喊道,“中午我请你吃饭啊。”
“到时候电话联系吧。”
向南朝后面摆了摆手,大步往里面走去。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九十三章 青铜镂空龙纹戈 (更新完毕)
“咦?向南!”
向南敲开丁春城办公室的门时,丁春城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见到向南时,他一脸惊喜地说道,“你怎么有空跑到京城里来了?公司里不忙吗?”
“京城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那边要举行校招,我被拖来做面试官了。”
向南一边走进办公室里,一边笑着说道,“而且,我也有一段时间没来看您老人家了,顺道就过来看一看。”
“是贾昌道的主意吧?”
丁春城“呵呵”笑了起来,“这小子就是鬼名堂多,他之前和国家电视台搞的那个《我为国家修文物》纪录片,倒是让很多年轻人都对文物修复师这个行业很是向往,可惜的是,这些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文物修复本身就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要是光靠兴趣,可支撑不了多久。”
“有兴趣总比没兴趣强,要是都没兴趣,文物修复这个行业可真的是岌岌可危了。”
向南将手中的礼物放在茶几旁,然后在沙发上坐了下来。
“你这话说得也有点道理。”
丁春城笑呵呵地点了点头,问道,“贾昌道那边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开始让你过去帮忙面试?”
“暂时还不清楚,只说了是四月初。”向南想了想,说道,“应该也快了吧。”
“嗯,那看来你还得在这边待上几天。”
丁春城从办公桌后面站了起来,对向南招了招手,说道,“别坐了,刚好我这边收到一件残损的青铜器,你趁着在京城的这段时间帮我修复了,也好让我看看你的青铜器修复技艺学习得怎么样了。”
说着,他便将双手往身后一背,慢慢地走了出去。
向南也连忙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跟在丁春城的后面出了办公室。
丁春城并没有走多远,从办公室里转出去,只走了十来米远就停了下来,然后伸手将一个房门打开了来。
向南往里面瞄了一眼,就知道这是丁春城的独立修复室,侧面靠墙处摆着一个巨大的博古架,上面密密麻麻地放满了各式各样造型的青铜器文物,一股厚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靠窗处的位置,则放着一张工作台,上面也是乱糟糟的,各种锉刀、錾子、铜片等工具和材料横七竖八,看这副样子,丁春城似乎不久之前还在里面工作过。
“喏,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镂空龙纹戈,是皖省汝阴那边一座战国墓里出土的文物。”
向南还在打量这间修复室,丁春城已经从一旁的柜子里取来了一个盒子,递给了向南,
“这件青铜戈比较有趣,一般的青铜戈的后缘是平直的,或是刃状,但这件青铜戈的后缘却是镂空的龙纹。不过,因为年代久远,这间青铜戈残碎得比较严重,镂空处不少地方还缺失了,修复起来会比较困难,你要是有什么地方处理不了,可以来找我。”
“青铜戈”是华夏青铜时代最主要的常用格斗兵器,横刃,青铜制成,装有长柄,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冷兵器,也是车兵作战用的一种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格斗兵器。
在古代战争中,青铜戈能够大范围内挥击,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极强的杀伤性,尤为适宜于在战车上进攻时使用。
迄今为止,华夏出土最早的青铜戈是在豫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直内戈。据考古学家测定,截至2007年,距今约3500年。
戈由戈头、戈柲([bi],即手持的长柄,多为竹、木质,柲顶端捆扎戈头)和戈柲下端的鐏([zun],戈柄下端的圆锥形金属套)组成。
戈头一般由援、内(na)、胡、阑组成。“援”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内”有纳入之意,是戈尾部横向伸出的部分,呈榫([sun],使两块材料接合所特制的凸凹部分)状;“胡”是指由援向下转折延长的弧形部分。内和援之间的凸起部分称阑。内与胡上有穿(即孔眼),可以穿系皮条将戈头捆扎在柲上,保证戈头不至于在实战中脱落。
“好的。”
向南点了点头,接过丁春城手里的盒子,然后将它打开来看了看,里面的青铜戈和一般的青铜戈大不一样,它不但后缘部分是镂空龙纹,而且也没有固定戈头的阑和穿。这件镂空龙纹戈的下端是圆形中空设计,这就使得它更容易固定在戈柲上。
从残损的一部分镂空龙纹可以看出,这是浮雕夔([kui])龙,龙的鳞片和细部结构刻画精细,龙体盘曲交缠,抽象神秘,尾部长伸卷曲,纹饰复杂精美。
而戈头的援部,或许因为在地下掩埋的时间过长,导致矿化严重,因而断裂成了好几块。
整件青铜镂空龙纹戈的戈头,的确如丁春城所说,锈迹斑斑,残损不堪。
丁春城见向南看着盒子里的镂空龙纹戈,怔怔出神,咧开嘴笑了笑,说道:“那你在这里先处理这件青铜戈吧,我回办公室了。”
“哦,好的。”
向南这才回过神来,将丁春城送到门口,见他进了办公室,这才将修复室的门关上,捧着盒子来到工作台前坐了下来。
这件青铜镂空龙纹戈,虽然也是兵刃,但相较于之前在凤凰城博物馆修复的那件青铜剑而言,要难修复得多了。
最难的大概要属镂空龙纹的残缺处补配,要将它完美修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事实上,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
如《说文解字》中就记载:“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而在《六帖》中则说:“夔,一足,踔而行。”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出现为一爪的纹饰,就被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然而,即便都是夔龙纹,事实上,在每个不同的时期里,夔龙纹形象实际上都是不一样的。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九十四章 招揽 (第一更)
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则发现了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体态似鱼,生有两爪,披鳞。
龙纹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到了战国时期,龙的形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龙眼是杏仁形的,龙头似马头,额头凸出一尖角,脑后有云形耳和飘带形长角;龙口大张,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鱼尾形,有的口露利牙,个别的还吐舌。
在这一时期,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线刻的技法来表现。
当然,这些从上得来的知识,向南也只能略作参考,并不能依靠这些来补全这件青铜镂空龙纹戈上残缺的镂空龙纹。
纸面上的文字,再如何详尽也不如实物来得清晰、直观。
因此,向南还是要参考同时代的镂空龙纹文物,比如说战国镂空龙纹镜、春秋晚期青铜镂空夔龙纹带座圆筒形器等。
一边思考着如何修复这件青铜戈,向南一边开始动手清除青铜戈残片上的有害锈等杂质,将其清理干净之后,他又用酒精和丙酮溶液将青铜戈残片清洗一遍,然后再一块一块地将它们摊放在工作台上。
说起来快,实际上清理青铜戈上的有害锈并不简单,这一个过程就耗掉了向南小半天的时间。
做完这些之后,向南就在洗手池边洗了洗手,抽了一张纸巾将手擦干,这才离开了修复室。
“就清理完了?”
看到向南又回来了,丁春城笑了笑,指了指沙发,又问道,“怎么样?有没有信心修复?”
“感觉还是比较复杂的。”
向南在沙发上坐了下来,挠了挠头,说道,“尤其是镂空龙纹残缺部分的配补,我还要到博物馆展厅里去看看类似的镂空夔龙纹来参考一下。”
丁春城扬了扬眉毛,“哦,就这一个问题?”
“其他的应该还好。”
向南不想让丁老爷子认为自己是狂妄自大,想了想还是解释道,“我前几天在凤凰城那边,刚好修复过一件矿化严重、碎成好几块的青铜剑。”
“哦,那就好。”
丁春城点了点头,笑道,“那你就自己琢磨着慢慢来吧,宁可慢一点,也不要自己乱来,实在搞不懂的地方,就来问我。”
“嗯,我会的,谢谢老爷子。”
向南笑着应了下来,他看了看时间,想起还跟邹金童有约,便拎起背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和丁春城告辞,“老爷子,那我就先走了,等过几天我再来。”
“好,你有事就先去忙。”
丁春城笑了一下,说道,“下次来你就直接去修复室好了,不用每次都跑过来。”
向南点了点头,便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从文保中心出来以后,他先给邹金童发了条信息,告诉对方自己准备去展厅的青铜馆里参观文物,然后才进入展馆里,四处查看了起来。
只是很可惜,向南在青铜馆的展厅里并没有看到战国时期镂空龙纹青铜器,青铜戈倒是见识到了几样。
“看样子,只能找同行在其它博物馆看看有没有了,或者找几个收藏家朋友问一问也可以。”
向南看着展厅里人来人往的游客,心里暗暗想到。
战国时期镂空龙纹青铜器,如果能看到实物,仔细观摩夔龙纹的形态、特征,自然是最好的。如果实在离得太远看不到实物,那么能有几张通过不同角度拍摄的高分辨率相片,也是可以的。
在展厅里待了没多久,邹金童就赶过来找他了。
看到向南站在青铜馆里,正盯着一件春秋时期的宋公栾青铜戈在仔细地看,邹金童就忍不住靠上前来,低声说道:“大专家,你是有事修文物,没事看文物,还能不能有点别的出息了?”
“哎,好不容易能出来散散心,我也不想钻博物馆啊。”
向南回头看了看邹金童,一点诚意都没有地说道,“刚刚去见丁春城老爷子,结果他老人家就将一件战国镂空龙纹青铜戈扔给我修,我现在正发愁呢。”
“我看你的样子,发愁是没看到,反倒是看你满面红光,好像中了彩票一样。”
邹金童一脸鄙视,摇了摇头说道,“算了算了,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还是去吃饭吧。”
两个人说着话,就离开了青铜馆展厅,朝博物馆的外面走去。
找了一个看起来蛮干净清爽的饭店,两个人便走了进去,找了个相对僻静的角落里坐了下来。
点了菜之后,邹金童拿起放在桌上的茶壶,先给向南倒了一杯水,然后给自己也倒了一杯,这才将茶壶放到一边,开口说道:“南哥,你上午说的那个科研团队,主要有什么人?”
“团队组建这一块,是我的古书画修复老师孙福民教授在做。目前,我还没有跟团队的人员见面。”
向南想了想,接着说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团队是由我主导,主要的科技力量,着落在金陵大学那一边,专业构成这一块,我觉得应该会联合生物科学、化学工业等专业领域人才,甚至还需要设计包装专业这一类的人才。”
“构成这么复杂?我还以为只有文物修复类相关的人才呢。”
邹金童挠了挠头,接着问道,“南哥,你到底是打算做什么?你总有个目的吧?”
“这个我还真不能告诉你。”
向南笑了笑,说道,“如果你现在已经决定加入这个团队了,那我现在就让你知道。”
邹金童摊了摊手,一脸哀怨地说道:“你这不是在吊我的胃口嘛。”
向南笑了笑,没有说话,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水。
他之所以想将邹金童给拉进这个科研团队里,并不是一时兴起,实际上,早在孙福民提出要组建科研团队之时,他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
邹金童在f国留学这么多年,对于海外文物修复科技的深入了解,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无论向南的科研团队在未来研发什么样的新产品或新技术,邹金童都能够在方向上和实用性上给予指导。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九十五章 科研计划 (更新完毕)
“那好吧,看在你这么看得起我的份上,我答应了。”
看到向南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邹金童也没有办法,他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我暂时不可能从博物馆离开,也去不了金陵那边,我只能通过网络提供我所能提供的帮助。”
邹金童看似是被向南的计划给“勾引”了,但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邹金童心里面所希望的呢?
自从在f国给向南做翻译的时候起,邹金童就已经被向南精湛的文物修复技术给折服了,看到他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就从f国著名的收藏家加利特手中赚得了价值上亿元的文物,他更是恨不得立刻就紧紧抱住向南的大腿不松开。
但邹金童毕竟和向南没什么太深厚的交情,让他巴巴地贴上去,内心里多少会有点不自在。但如今是向南邀请他加入团队,他可是求之不得,又怎么可能会不愿意?
只是,他原本还想矜持一下的,可惜,没想到自己这么没骨气,一下子就沦陷了。
“当然没问题,你要是辞职跟我去了金陵,一下子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安置你呢。”
向南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你主要的工作,还是收集国内外最新的和文物修复相关的科研进展,这些事情对于你来说,应该不难的。”
“嗯,这倒是不难,我在国外还是有很多从事相关工作的同学和朋友的。”
邹金童咧嘴一笑,接着说道,“行了,你现在该说说你打算做什么了吧?”
“我打算通过这个科研团队,研发一些与文物修复相关的产品出来。”
这段时间,向南在工作之余也没有闲着,一直在思考科研团队的工作方向,相比较于那些文物修复检测大型设备而言,开发一些能够直接参与到文物修复工作中来的产品,对于向南来说,似乎要更简单一些。
“对了,你了解过‘珠联璧合’这项古书籍修复技术吗?”
“那怎么可能不知道?向氏‘珠联璧合’可是你脑袋上的光环之一啊。”
邹金童一听,顿时眉飞色舞地说道,“到现在我们古书画修复室的修复师都还在感叹,说你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自己一个人鼓捣出来了向氏‘珠联璧合’古书籍修复技术,居然舍得在文物修复界里公开,让国内所有的古书画修复师都受益匪浅,实在是了不起。”
“我可不是等你来夸我的。”
向南摆了摆手,打断了邹金童的话,接着说道,
“我的意思是,向氏‘珠联璧合’修复技术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大大提高画芯或书页残缺部位的修复速度,关键就在于熬制的纸浆。但是,纸浆的熬制过程十分麻烦,药材的分量和水量的比例,并不好掌控,而且这项工作也十分耗时间,最关键的是,熬制的纸浆无论是修复古书籍还是修复古画,一次肯定都是用不完的,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我的想法是,科研团队的第一项课题,就是将熬制的纸浆制作成一个类似牙膏的产品,修复古画或古书籍上的虫洞时,挤一点就可以了,而且用不完的还能留着下次用。”
看了邹金童一眼,向南又说道,“当然了,这只是打个比方,科研团队绝不会只是做这种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现成的包装工作,还是需要有自己的科研实力。比如说,研发一种产品,既能够融化已经固化的浆糊,又能保证不会损伤到古书画,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覆背纸和画芯都能够轻松地揭下来,大大降低古书画修复的难度。当然,这种产品是什么成分构成的,又是怎么生产的,就是整个团队的事情了。”
“你……你脑袋是怎么长的?”
邹金童一脸吃惊地看着向南,问道,“这些事情你想很久了吧?”
这时候,餐馆的服务员已经将点的菜一一端了上来,向南没有要酒水,邹金童下午还要上班呢,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肉片放进嘴里嚼了嚼,就咽了下去,然后才笑着说道,
“想了有一段时间了,向氏‘珠联璧合’的产品化,是必须要做的,也应该成为第一个研究课题,既不是太容易,也不是太难,就拿来当作是团队的磨合吧。”
顿了顿,他又说道,“在磨合的过程中,会逐渐引进新的成员,当然,也会淘汰不适合的成员。”
“明白了,你果然是要搞大事!”
邹金童一脸兴奋,他对向南说道,“你放心吧,我一定做好我该做的事情,绝对不给你拖后腿!”
吃过午饭后,邹金童继续回博物馆上班去了,向南不用再回丁春城的修复室,上午清理干净的那些青铜戈残片,还需要静置几天时间,看看会不会再次生锈。
等邹金童离开之后,他就坐车来到了位于京城故宫内的华夏古陶瓷学会。向南已经来过这里很多次了,门卫看到他只是笑了笑,连问也没有多问一句。
向南朝他点了点头,便径直来到二楼一个门外挂着副会长铭牌的办公室门口,伸手敲了敲门。
“请进。”
向南伸手推开门,便看到夏振宇一个人坐在办公室侧面的沙发上,正在给自己泡茶喝,看他满面红光的样子,中午肯定没少喝酒。
“夏会长,能不能讨一杯茶喝?”
夏振宇眯着眼睛转过头来,看到是向南来了,顿时哈哈大笑起来,连忙朝他招手,笑道:“快来,快来!我朋友刚刚送来的西湖龙井,据说是那几棵老茶树的,磨了半天才给了我二两,你来尝尝。”
“那还是算了。”
向南一边走到沙发处坐了下来,一边笑着说道,“这么好的茶叶给我这种不懂茶的人喝,岂不是浪费了?我还是喝白开水的好。”
“茶叶嘛,本来就是给人喝的。”
夏振宇瞥了向南一眼,笑着说道,“这就跟喝酒一样,喝什么酒不重要,关键看跟什么人喝。哪有什么浪费不浪费的?”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九十六章 找对人了 (第一更)
听了夏振宇这么说,向南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坦然受之。
1...226227228229230...4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