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十三闲客
在另一边,雷氏集团的雷一笑雷总居然也在。
“钱大哥,你怎么也在这里?”
向南快步走了过去,笑着问道,“京城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室,现在都已经这么悠闲了吗?”
“你小子还好意思说,现在到了京城都不给我打电话了,你眼里还有我这个大哥?”
钱昊良假装生气的样子,板着一张脸说道,“要不是贾部长无意间说起你要来,我们都还不知道呢。”
“就是,要不是老钱说了这事,我们就更不会知道了。”雷一笑也在一旁拱火。
“这可不能怪我,这次来京城,我也是被贾部长临时给叫过来的。”
向南笑着摆了摆手,转过身来看了看姚嘉莹,对钱昊良等人介绍道,“这位是我的同事,姚嘉莹,她是一位古陶瓷资深修复师。”
“小姚,我们又见面了。”
钱昊良不止一次到过魔都,跟姚嘉莹虽然没说过话,但两个人还是认识的,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笑着对姚嘉莹说道,“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两位。”
说着,他指了指俞老板和雷一笑,“这位是荣宝斋的俞老板,这位是雷氏集团的雷一笑雷总,雷总还是一位收藏家,主要收藏唐三彩。”
姚嘉莹分别对着两人点了点头,笑着打了声招呼:“大家好,我这次是跟着老板过来玩的,希望没有打扰到大家。”
“不会不会!”
俞老板连连摆手,他使劲朝着向南眨了眨眼睛,笑呵呵地说道,“你来了正好,向南这个人太闷,聊天也聊不起来,实在是太无趣了。”
向南笑了起来,说道:“我也不是来跟你们闲聊的,我是专门来拿茶叶的。”
“你看,你看,太不会聊天了。”
俞老板指着向南,和钱昊良等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笑过之后,俞老板倒了一盏茶,放到了姚嘉莹的面前,笑道:“小姚,你来尝尝这个茶,看看味道怎么样?”
姚嘉莹笑了一下,端起茶盏先放在鼻子前闻了一下,然后喝了一小口,让茶水在嘴里停留了一会儿,这才咽了下去,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好茶,不比碧螺春差!”
“看看,还是小姚会品茶,哪像向南似的,这么好的茶给他喝,简直是牛嚼牡丹。”
俞老板抬手指了指向南,和钱昊良和雷一笑一起笑了起来。
向南有些无奈,摇了摇头说道:“我哪有时间品茶,都忙得跟个陀螺似的,这茶叶,我是带回去孝敬几位老师的。”
说着,他端起面前的茶盏,一口饮尽,这才砸吧砸吧着嘴,仍然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太少了,一点都不解渴。”
几个人坐在一块闲聊了起来,姚嘉莹则坐在一旁,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他们谈笑风生,倒也别有一番滋味。
过了一会儿,向南看了看俞老板,开口问道:“俞老板,最近店里有没有收到什么新奇的玩意儿?”
“新奇的玩意儿……”
俞老板愣了一下,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拍了拍脑袋,笑道,“你不说我都忘了,我给你看一块古陶瓷残片,你来猜猜是哪个窑口烧造的。”
说着,也不等向南发问,他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急匆匆地往二楼过去。
“还真有宝贝?”
向南看了看钱昊良和雷一笑,问道,“你们看过了吗?”
“没有,我也就比你早到了十几分钟,刚坐下没多久,你就来了。”
钱昊良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再说了,老俞刚刚也说了是古陶瓷残片,我一个古书画修复师,对这个不感兴趣。”
见向南的目光看向自己,雷一笑也连忙摇头:“我一个只钟情于唐三彩的收藏家,对其它古陶瓷残片更没兴趣。”
过了没多久,俞老板就从楼上下来了,手里捧着一个不大的古董盒,兴冲冲地回到了座位上。
看到他这副模样,向南对这古陶瓷残片更感兴趣了,这是一块什么样的残片,才会让见多了宝物的俞老板如此看重?
向南伸出双手将古董盒从俞老板的手上接了过来,然后放在茶艺桌上,然后将盒子打开,里面是一块巴掌大小的古陶瓷残片,他将这块残片拿在手里,仔细地打量着,这块残片釉色是天青色的,釉质只有薄薄的一层。
想了想,他又用拿起茶盏轻轻地和这块古陶瓷残片碰撞了一下,残片发出一声颇为浑厚的声音。
“俞老板厉害,这都能找着。”
向南又观察了片刻,这才对着俞老板竖起了大拇指,赞了他一声。
俞老板得意地笑了笑,他确实厉害,但他可不认为向南真的猜到了这是什么窑口烧造的古陶瓷残片。
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就见到向南又将这块古陶瓷残片递给身旁的姚嘉莹,笑着说道,“你也来看看,看咱们两个猜的是不是一个窑口。”
“我可没你这么厉害。”
嘴里虽然这么说,但姚嘉莹还是伸出手将这块古陶瓷残片接了过来,然后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过了好半天,她才有些犹豫地说道,“这是景市的影青瓷残片?”
影青瓷,它的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市瓷窑所独创的一种瓷器,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俞老板的这块残片,胎质细腻如镜面一样,的确符合影青瓷的一些特点。
不过,一块影青瓷的残片,哪怕是北宋时期的,也不值得俞老板如此珍惜,姚嘉莹看到向南和俞老板含笑不语的样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连忙改口:“难道是汝窑瓷器?”
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件,钧窑十件不如汝瓷一片。
说是汝瓷,倒也有几分道理。
“不对。”
向南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应该是柴窑瓷器。”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九十章 雨过天青云** (第一更)
“柴窑?”
姚嘉莹一下子瞪大了眼睛,让她维持了很久的冰山美人的形象一下子坍塌了,此刻的模样,倒像是一个吃惊的小姑娘。
姚嘉莹作为一名古陶瓷修复师,她自然是知道柴窑瓷器的,它是比汝窑瓷器更为名贵的瓷器,只是柴窑瓷器传世极为稀少,一般人连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见过了。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位于豫省商都新密月台。
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作精美光彩绝伦,是当时诸多窑中最佳的。
可惜的是,柴荣在位只有六年时间,他死了之后,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创了大宋江山。
建立大宋后,赵匡胤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命令关停耗资巨大、污染严重、破坏环保的柴窑,并将工匠人员遣散一空。
一百多年以后,汝窑就出现了。
所以,当学者论及古代陶瓷的时候,往往将柴窑和汝窑相提并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里就记载道:“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清代蓝浦也在《景市陶录》中说:“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
柴窑瓷器虽然珍贵异常,但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周世宗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者般颜色作将来”,据此推断,柴窑瓷应为天青釉瓷。
越是难得的东西,大众对它就越是追捧。因此,从古至今,对柴窑瓷器的记载,却是从未间断过。
清代刘体仁在《七颂堂识小录》中,记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
邵蛰民撰写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琉璃厂某古玩肆有残瓷一片,就琢为园形,周径约三寸余,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
2015年,一件有着天空般青色的青百合花瓶在倭国一家美术馆展出,它被怀疑很可能是华夏已经失传千年的官窑“柴窑”。
如今听到向南说俞老板的这块古陶瓷残片就是柴窑瓷器,姚嘉莹怎么能不震惊?
她转头看向俞老板,虽然没有说话,但询问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是柴窑。”
俞老板点了点头,轻叹了一口气,对向南问道,“说说看,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柴窑瓷器有四个特征,‘青如天、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想必懂行的人都知道。”
向南指了指姚嘉莹手里的那块残片,淡淡地说道,“这四个特征,这块残片都具备了,但实际上,这些还不能判定它就是柴窑,因为一块上好的瓷器残片,就足以以假乱真了。”
“那你是依靠什么来判断的?”姚嘉莹忍不住问道。
向南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问道:“你把瓷器透着光来看,有没有发现银光闪闪的现象?”
姚嘉莹当即按照向南的要求,将手中的这块古陶瓷残片对着门外举高,然后迎着光看过去,果然看到残片里面有银光闪闪。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吐银现象。”
向南一脸笃定,淡淡地说道,“柴窑在制作瓷坯的时候,和其它瓷窑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是用银粉和瓷土混合做胎,所以烧造的瓷器不仅会出现吐银现象,而且它的釉色历经千年仍然能够如此美丽,也是因为金属银的微粒始终保持着天然的活性。”
“你从哪儿知道的这些?我都从来没听说过。”
俞老板看着向南,一脸惊叹,“你知不知道,我为了找人鉴定这块残片,可是找了很多老专家,其实我到现在都还不敢太肯定这就是柴窑。”
“我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些杂书,书里面记载的这些东西可不少。”
向南笑了起来,说道,“你放心吧,这残片就是柴窑,我倒是好奇你是从哪里弄来的残片。”
“琉璃厂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
俞老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茶,一脸神秘地说道,“有时候你绞尽脑汁想捡个漏,偏偏买到的都是假货;有时候你随手拿起来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没准它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向南见他不肯直说,心里也大概明白了一些什么,他也懒得多问,转头看了看钱昊良,把话题给转开:
“钱大哥,贾部长之前给我打电话,说是你们文保科技部要搞什么校招,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些事情都是由贾部长亲自负责的,太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清楚。”
钱昊良将手中的茶盏放下来,摇了摇头说道,“不过,我倒是听说这一回每个修复室都要招一些实习生,表现好的就会留下来,我到时候也会带一个徒弟。”
向南笑着说道:“看贾部长的意思,这次招聘的规模会很大啊。”
“修复师不会太多,毕竟有资格带徒弟的修复师并不多。”
钱昊良想了想,又说道,“不过,文物检测那一块可能会多一些,你也知道,这两年来,我们科技部斥巨资购买了一批诸如x射线透视设备、热释光测定年代仪、x荧光分析仪等先进的文物检测设备,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员来操作和维护,我们这些老古董可玩不转这些东西。”
向南啧啧了两声,感叹道:“还是京城故宫有钱啊。”
“那可是当年皇上住的地方,怎么可能没钱?”雷一笑忽然插了一句。
向南笑了起来:“那倒是,我都差点忘了这一茬。”
又聊了一阵,眼看着天色渐暗,俞老板便提议找个地方边吃边聊。
一群人在饭店的包厢里,一直吃到九点多,这才各自散去。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九十一章 离得太近看不清 (更新完毕)
晚饭喝了些酒,向南坐在回宾馆的出租车上,感觉有些燥热难当,他伸手将车窗摇下来,还有些寒意的夜风迎面吹来,让他也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已经是四月份了,京城的天气也渐渐开始转暖,但到了夜里还是有些寒意,向南从后视镜看到坐在后座上的姚嘉莹紧了紧身上单薄的衣服,便又赶紧将窗户摇了起来。
姚嘉莹靠在后座上,忽然开口问道:“你在京城怎么会认识这么多人?”
“我来京城的次数比较多,慢慢地认识的人就多了。”
向南扭头看了姚嘉莹一眼,笑着说道,“实际上,也没有脱开文博界这个圈子。”
姚嘉莹撇了撇嘴,说道:“原来你也会跟人打交道,我还以为你除了修复文物以外,别的什么都不会呢。”
“修文物不好吗?”
向南笑了一下,说道,“如果可以,我倒是愿意一直躲在修复室里不出来,文物可比人有趣多了。”
“那你以后跟文物过一辈子好了。”姚嘉莹白了他一眼,低声嘟囔了一句。
这句话声音太轻,向南都没有听清楚,只好转过头看着姚嘉莹,问道:“你刚刚说什么?”
“我说,明天你打算干什么?”
姚嘉莹当然不会告诉他那句话是什么,只好转移了话题。
“哦。”
向南想了想,这才说道,“明天先去拜访一位古书画修复专家,他是宝岛中山博物院的老专家了,跟我老师孙福民是老相识,现在好像是在京城定居了。”
姚嘉莹点了点头,有些意兴阑珊地说道:“好,我知道了。”
说完这句话,两个人都陷入了沉默,一直到出租车停到了酒店门口,向南和姚嘉莹之间都没再说过话。
上了楼,两个人互道了晚安,便各自回房休息去了。
也不知道是换了环境,还是心里想法太多,姚嘉莹一个晚上都没睡好,第二天早上起来眼睛都是酸痛的。
向南倒是吃得好睡得也好。洗了澡之后,看书看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早上六点钟就醒了,照样是精神抖擞的。
在餐厅一楼的自助餐厅里吃早餐时,向南看到姚嘉莹有些精神不振,还好心地问了一句,说道:
“你是不是失眠了?要不吃了早饭,你干脆就回房间补觉好了,我一个人过去也行的。”
姚嘉莹摇了摇头,说道:“不用,白天更睡不着,出去走走还要好一点。”
既然她都这么说了,向南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
昨天晚上,覃小天和王民琦两个人玩到很晚才回来,直到现在都还没起床。好不容易放纵一次,向南也懒得管他们,只要不闯祸,就随他们去好了。
吃过早饭之后,向南和姚嘉莹两个人先到附近的购物中心里买了点礼物,然后便打了个车,往什刹海的方向开去。
齐文超如今住的地方,就在什刹海附近的南锣鼓巷里,这里就在京城故宫博物院北面,离得也不远。
齐文超在这里租了一套小四合院,平日里没事,就在什刹海公园里散散步,和几个公园里认识的老头下下棋,或者就和几个老朋友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喝茶聊天,日子过得比以前东奔西跑时舒服多了。
当然,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文物,离他住的地方也不远,顺着风就能闻得到那熟悉的岁月的味道。
出租车到了南锣鼓巷里的胡同口停了下来,向南和姚嘉莹付钱下了车,便提着礼物径直朝胡同里走去,走到一处四合院前才发现,院子的门半开着,从院门往里看去,齐文超齐老爷子就靠在院子里的躺椅上晒着太阳。
初春的阳光晒得人暖烘烘的,齐文超舒服得微闭着双眼,手里拽着个收音机,也不知道是哪个电台,里面正“咿咿呀呀”地唱着京剧。
听到门外传来了脚步声,齐文超眯着双眼看过去,一见是向南来了,满是皱纹的脸上就荡漾出了笑容,他抬起一只手指了指一旁的椅子,笑着说道:“来了啊,坐吧。”
向南和姚嘉莹将礼物放在一旁,然后笑着跟齐文超打了个招呼:“老爷子好,有一段日子没见了,最近身体还不错吧?”
“嗯,还行,能吃能睡。”
齐文超从躺椅上坐了起来,看了看姚嘉莹,笑着问道,“小姑娘,你是向南的女朋友吗?”
“不是,不是!”
姚嘉莹还没开口,向南就连忙摆手,解释道,“她是我同事,这次是跟我一起到凤凰城出差,听说我要来看您,就跟着一起来了。”
“老爷子好,我叫姚嘉莹,也是金陵人。”
姚嘉莹虽然红着脸,但还是大大方方地向齐文超问了好。然后,她才狠狠地瞪了一眼向南,心说,这么急着解释,难道还怕老娘赖着你不成?
齐文超倒是没注意她的小眼神,笑眯眯地说道:“哦,你也是金陵的啊,金陵好啊,金陵好。”
看到向南和姚嘉莹两个人都是一脸尴尬的神情,齐文超哈哈一笑,见好就收,他笑道:“你公司现在怎么样了?听说你现在又开始学习青铜器修复技艺了?”
“嗯,才学了几个月。”
向南听他问到这个,顿时大松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公司那边,我已经将管理运营这一块全交给别人负责了,我现在的只负责修复文物。”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处理,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齐文超点了点头,一脸欣慰地说道,“我一开始也很担心你会被公司里的琐事给羁绊住,看来你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了。你要记住,公司经营得再好,你在别人眼里也只是个成功的商人,然而,要是你将文物修复做到了极致,那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工匠’。”
向南和齐文超两个人坐在院子里聊了很久,姚嘉莹也安静地坐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偶尔也会插上一两句。
只是越听她越吃惊,原来,有这么多人对向南寄予厚望,除了这位齐老爷子,还有向南的两位老师孙福民、江易鸿,还有刘其正、楚天遥等老专家……
只是,自己在他身边这么长时间,除了发现向南文物修复特别厉害之外,也没发现他还有什么特别值得别人重视的地方啊。
他这个人这么木,跟别人打交道也是直来直往,几乎从不跟别人虚与委蛇,凭什么那么受这么老专家的青睐?
难道是自己离得他太近了,所以才会看不清真相?
一直到离开了齐文超的四合院,姚嘉莹也没有想通,不过,她倒是对向南越来越好奇了。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六百九十二章 这次京城来值了 (第一更)
和齐文超一起吃了顿午饭,向南便和姚嘉莹告辞离开了。
他也没邀请齐文超到魔都去转转,如今的齐文超,比起两年前,身体已经差了许多,向南宁愿自己有空的时候多来京城看看他,也不想看到齐文超长途奔波,把身体搞得更差。
考虑到姚嘉莹是个古陶瓷修复师,下午的时候,向南便提前去拜访了几位古陶瓷修复专家。
这一回,姚嘉莹就明显活跃多了,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抛了出来,让向南都忍不住捏了一把汗,
“我这是带你来拜访人家,可不是让人家给你解答难题的啊。”
所幸的是,那些老专家明显也很喜欢姚嘉莹这么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反倒把向南扔到一边去了,十分专注地和姚嘉莹探讨起古陶瓷修复中的问题来。
“这次来京城是真值了!”
在回宾馆的出租车上,姚嘉莹一脸兴奋地说道,“困扰了我好久的问题,全都让我给问完了,这几位老爷子可真是够意思!”
“能不够意思吗?”
向南回头看了看一脸雀跃的姚嘉莹,心说,没想到这冰山还有这样的一面,真是难得一见。
不过,他很快就转回了头,笑着说道,“那几位老爷子连吃晚饭的时候都被你追着问问题,估计他们的徒弟都没这待遇。”
“那我不管,反正他们的徒弟我也不认识。”
姚嘉莹嘴角翘了翘,伸出手按在向南的椅背上,笑着说道,“这下子,我明天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回魔都去了。”
“明天就走了?”向南又回头看了她一眼,问道,“不多待两天?”
“不了,又不是第一次来。”
姚嘉莹摇了摇头,说道,“回去还得给你干活儿呢,许弋澄跟我说,祥德拍卖公司的潘总送来了一批残损的古陶瓷,他和老戴两个人没日没夜地修,都快累死了。”
向南点了点头,说道:“行,那你就带着覃小天他们明天就回去吧。”
这事儿,向南当然是知道的。
春节前的时候,祥德拍卖公司的潘庆彬潘总就到公司里来过,他透露拍卖公司打算专门做古董拍卖,而且他们自己私底下也会收一些古董来拍卖,希望和向南的公司进行合作。
让向南没想到的是,祥德拍卖的动作会这么快,这才三月份就送来了两百多件残损文物。
春季拍卖肯定是赶不上了,秋季倒是可以举行一次大的拍卖会,因此,潘庆彬要求这批残损文物必须要在七月份修复完成,留一两个月时间给拍卖公司拍照宣传,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留下时间给这批文物重新进行鉴定、估价。
说起来,也是许弋澄运气不好,向南前脚刚带着姚嘉莹、覃小天和王民琦出差,潘庆彬后脚就把文物给送过来了。要不是老戴的爱人已经出院了,估计他一个人累死也修复不了几件文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