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窃听系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叫天
听到这话,陈奇瑜立刻欣喜地回奏道:“陛下,如此,土默特左右两翼必定不是我大明的对手。”
“好,那就吃了这土默特部!”崇祯皇帝听了,不由得同样高兴。随后,他又传旨召来骠骑营的两位总兵,即虎大威以及贺人龙,和陈奇瑜一起,就图谋土默特部开始了秘密商议。
其中,虎大威是蒙古人出身,贺人龙是陕西米脂县人,他们对于土默特部部族原本就熟悉,因此提供了不少建议。
两天之后,天天被砸沙包的图尔格等人,在给刑部赚了不少钱之后,终于被提了出来,由骠骑营千户韩乐宇率五百骑军押送,跟着陈奇瑜前往陕西去了。
对此,刑部的人很是遗憾。然而,他们也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图尔格等人被带走。
崇祯皇帝这边,也开始准备了起来。不过他没想到,就在这几天内,之前种得种子,竟然连续有了收获。
:。:
崇祯窃听系统 212 明末不是没有人才
大概两个月之前,由吏部拟定的内阁辅臣名单,交上了白卷,为此,崇祯皇帝震怒,让首辅薛国观拟旨明发天下,只要德才兼备之士,或者虽有小过错却能为国立大功,就可以来京报备,一旦核查属实,朝廷立刻择优录用而不用再沿用以前那套做官之法。
这不,在这份旨意的影响下,应天府巡抚张国维进呈《吴中水利全书》二十八卷。书上绘有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府的水利总图,及各府属州县水种图共五十三幅,另外还分别辑录了水源、水名,诏、敕、章、奏和论、议、序、记及歌谣。
这本书可以说是把历代以来对江南地区的水利修筑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并且把张国维自己的经验也都总结在了里面。他曾主持修健了九里石塘,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提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可以说,在水利方面,是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拥有丰富的水利方面的经验。
原本这本《吴中水利全书》要到七月份才会上呈。不过如今在蝴蝶效应之下,提前到了五月份。崇祯皇帝看完之后,又仔细看了有关张国维的资料,不由得大喜。
这个张国维,是应天巡抚,手握军政大权。但在军事上并不擅长,以至于左良玉在他面前都嚣张跋扈,对他的命令爱听不听,根本不听调遣,压根就不在意他。而他,也奈何不了左良玉,只能是向朝廷告状而已。
不过他在水利方面,那就是真正的专家了。要想对抗天灾,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兴修水利,减少天灾的影响。如今,这个人出现了。
可以说,张国维这次进呈《吴中水利全书》,确实是个好时候。崇祯皇帝刚抄家了不少大户,手头有钱;而求贤旨意发出去后,他又是第一个响应,还是崇祯皇帝喜欢的那种。因此,哪怕是要千金市骨,崇祯皇帝都要给予优待。
于是,一份旨意立刻发出,封张国维为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总领天下水利,并赐“水利大师”爵位。就此,薛国观终于结束了一个月的独相,终于有伴了。
从资格上来说,这也不算特别提拔。毕竟张国维已经是巡抚,是封疆大吏了。更上一步,就是六部尚书之类的职务,能入阁,也不是没有先例的。
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并没有入阁的机会。原因无他,虽然他进献了《吴中水利全书》,可是,崇祯皇帝没钱啊!于是,在南明朝廷上,却是去当了兵部尚书。满清军队南下后势如破竹,不能力挽狂澜之下,作绝命词三章,即《负国》、《念母》、《诫儿》,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可以说,张国维在明末那么多大臣中,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气节文官。只是他所擅长的才华没有得以施展,如果不是在乱世,而是在太平年间,说不定更能造福百姓。
崇祯皇帝很高兴,因为他太需要像张国维这样的水利方面的专家了。这个时候,处于小冰河时期,如果水利兴修得当的话,就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小冰河对农业的影响。
让他没想到的是,有的时候,运气来了,就怎么样都挡不住。
崇祯皇帝正在高兴着呢,有内侍来禀告,说候选官员陈子龙,呈已故大学士徐光启的农学巨著《农政全书》。
听到这话,他当即楞了下,随后就回想起来了。这《农政全书》,哪怕在后世,也都是有名气的。不过他穿越过来之后,一直在忙于兵事,加上从原有崇祯皇帝的记忆中,也没这《农政全书》的印象,就没去多想。可这突然之间听说,他又如何会不高兴。于是,他连忙下旨召陈子龙觐见。
陈子龙,崇祯十年进士,原本是外放广东惠州府司理。但他还没有赴任,其母病故,就回乡奔丧了。在这两年期间,就一直在整理书稿。听闻了胡正言之名,赶来京师想要让胡正言出版他整理的东西。没想到刚到京师,就看到了崇祯皇帝新颁布的爵位公告,联想之前皇帝的求贤令,就果断以徐光启的名义上奏了。
文华殿内,陈子龙觐见,此时,他才三十出头,正当壮年时候。由内侍代为转呈的《农政全书》六十卷,就摆在了御案上,崇祯皇帝立刻粗粗翻了下,发现这《农政全书》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等十二篇。不但总结并保留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经验,也吸收发展了当下新技术,如对刚刚传入大明的甘薯,就作了很详细说明加以推广。
看到这里,崇祯皇帝终于想起来了。徐光启曾经就上过《甘薯疏》,但当时不少人对此持有异议,觉得这种东西没用。于是,崇祯皇帝不让徐光启去负责农事,反而让他去练兵,还不给军饷,白白折腾徐光启,到死都没让徐光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想到这些,崇祯皇帝不由得很是感慨,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最终灭亡,和崇祯皇帝的识人不明有很大关系。大明帝国这么大的国家,哪怕有被后世诟病的八股取士,可照样能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只是这些人才,往往不会得到合理地发挥,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试想一下,要是原来的崇祯皇帝重用徐光启,让他在农事上好好发挥的话,大明就不会有那么多铤而走险的流贼了。要是让张国维致力于水利,那天灾的影响,又不知道会减少多少!
幸好是自己穿越了,历史还能重来一次。
崇祯皇帝想着这些,脸上露出抑制不住地笑容,亲切地问起陈子龙有关这《农政全书》的事情,又得到了更多的消息。
徐光启在世之时太忙,他一直潜心而写的《农学》一书,并没有完成,且大都只是草稿。陈子龙听闻之后,就从徐光启次孙徐尔爵那拿到这些草稿,重新整理补充,最终才有了这本《农政全书》的问世。
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在崇祯十二年刊发的,这一点,倒是没改变。有改变的是,这《农政全书》一刊发出来后的第一时间,便到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上。
听完了这个《农政全书》刊发的经过之后,崇祯皇帝微笑着感慨道:“要是徐卿知道他的心血得以传世,朕相信他的在天之灵也当满足了。”
“陛下,微臣不敢苟同。”谁知陈子龙却说出了意料之外的话,让崇祯皇帝不由得为之一愣,看着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陛下,微臣以为,如果先师知道这些能造福百姓,如此或能得偿所愿也!”
说到这里,他见皇帝似乎愣在那里,就正色又奏道:“先师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至于农事,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只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收了笑容,严肃地点点头道:“不错,是朕之前没做好,如今,卿可愿秉承徐卿之遗志,为我大明国强民富而努力之?”
这是背了原本崇祯皇帝的锅,不过对他来说,无所谓,背了也就背了。
陈子龙没想到皇帝竟然会当面认错,这有点超出他的想象。回过神来,他不由得很是激动,立刻躬身行礼道:“此,微臣之愿也!”
崇祯皇帝听了,满意地再次点点头,这个陈子龙,可用!
他正想着,却见陈子龙又激动地慷慨激昂起来,带着年轻人的热血,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如今之大明,俗儒是古而非今,文士撷华而舍实,夫抱残守缺,寻声设色,皆是空谈之辈。世务所急,是非得失之际,未之用心,以微臣所见,如今之士,多无实学。故微臣同友人合著一书,名《皇明经世文编》,共五百零四卷,分兵饷、马政、边防、边情、火器、贡市、番舶、灾荒、农事、治沙、水利、海运、漕运、财政、盐法、刑法、钱法、税法、役没、科举等,欲献于陛下。”
崇祯皇帝听得大喜,连忙要求道:“此书何在?速速呈于朕一观!”
对于他来说,正觉得手中可用人才太少了。此时听说,竟然有这么一群读书人,觉得大明的酸儒太多,而且多是空谈之辈,自己整理实用书籍,不管怎么样,这些人都算是有志气的一群人。他一听之下,自然是高兴了。
陈子龙向崇祯皇帝提这事,自然是有所准备的。书籍他带了,就在紫禁城外的仆人那边。因此,这套《皇明经世文编》,很快就呈送到了御前,崇祯皇帝立刻快速浏览了起来。
事实上,这个《皇明经世文编》,主要是收集了大明两百多年来的文章合集,就是陈子龙这些编辑觉得对当下治国有用的,就摘录编辑起来的。这本的价值,当然不及《农政全书》,其中有不少,其实只是泛泛而谈,也有道听途说,但不可否认,这个对于如今这个乱世,确实是有用的。如果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去实践的,肯定会有成果。
粗略浏览一遍之后,崇祯皇帝便对一脸期待地陈子龙,微笑着地说道:“朕很欣赏有志之士,看来,卿皆其余人等,也是有心了。如此,就由卿去把他们都找来,朕打算见见。”
陈子龙就盼着这句话,此时一听皇帝许诺一见,顿时大喜,连忙答应下来。
他的这些朋友,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有好有坏,有的为抗清而死,有的投降满清,其中还有后世比较有名气的。至于陈子龙自己,也是抗清不屈投水而死,就这,满清也不放过,捞起来再凌迟。由此可见,满清对他的恨意。
这些事情,崇祯皇帝并不清楚,不过这不妨碍他对陈子龙的封赏。考虑到陈子龙本身就是崇祯十年的进士,因此崇祯皇帝决定在户部十三司之外,另外再设农司,专职全国农业生产,主官为正六品的员外郎。而陈子龙,就是第一任农司员外郎了。
对此,陈子龙又是喜出望外。由此可见,皇帝对这个农事是非常重视了。陈子龙知道,只要自己能干好,那以后必将前途无量。才三十出头的他,顿时豪情万丈,心中打定了主意,必不负皇上所托。
崇祯皇帝随后又发布了一道旨意,追封徐光启为农事宗师,是为大明第一个称号“宗师”。当然,如果他活着,那可能就只有“农事大师”称号了。
这第二道旨意一出发,顿时又向全国各地传递了一个信号。就是皇帝非常重视各行各业的人才,只要有才能,爵位就不是问题。比如眼下,就已经有了军器大师、水利大师、农事宗师;这极大地刺激了那些有专长的匠人、士子等等。
崇祯皇帝都有理由相信,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应该还会有更多有才能的人才站到前台来,为自己所用。就希望大明各行各业都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重现大明科技的辉煌。
只是,让崇祯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把心思转到河套地区去,一封奏章就打破了他的愉快心情。
这个奏章是谷城知县阮之钿经过好多波折,才呈送御前的。他在奏章中奏明,说张献忠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礼节,实际上却训卒治甲杖,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骄不奉法。
阮之钿断定,此贼必反。因此,他上报六省总督熊文灿,结果却是被熊文灿严词训斥了一番。于是,他就直接上奏朝廷,希望朝廷尽快采取行动,镇压张献忠造反。
崇祯皇帝看看时间,这份奏章在路上至少耽搁了一个月时间。从他奏章上所言,似乎张献忠地反意非常明显。这都一个月过去了,谷城那边到底怎么样了?
他想着这个,不由得担心了起来。
崇祯窃听系统 213 匠人制度(为推荐票三万加更)
崇祯皇帝来自后世,自然知道张献忠后来是又造反的。只是这个时间点,他并不知道。
穿越过来的时候,建虏正在京畿之地肆虐,而张献忠等人在勇卫营南下之后,被熊文灿所招安,已经没有在闹腾。因此,崇祯皇帝的注意力,主要还是在北方这边。掌握军权,驱逐建虏。
当然,张献忠那边他也没有放过,早已传旨意给熊文灿,让他遣送张献忠及他那几个义子进京,以绝张献忠再造反的可能。
如果从时间上来算的话,熊文灿应该在一个多月前就接到自己的旨意才对。可看阮之钿的这份奏章,似乎熊文灿并没有对张献忠采取措施,以至于阮之钿求告无门,都直接递奏章到京师来了。
不清楚那边的情况,崇祯皇帝感觉到有点不安。如今自己手头的甲级窃听种子一共有六颗;洪承畴、卢象升、陈奇瑜各一颗,远在辽东的伍忠身上一颗,已经押去陕西的图尔格身上一颗,如今手上就只有一颗甲级窃听种子备用。
也亏了自己觉得孙传庭那边,离京师不到千里,因此放了一颗乙级窃听种子而已。要不然,手头就一颗甲级窃听种子都有。如今南边情况不明,刚好可以派上用场。
于是,他立刻传旨给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让他选派得力干将一起觐见,准备派往南方查已招安流贼之状况。
李若琏接旨之后不敢怠慢,立刻选了名手下赶来觐见。这个得力干将,就是崇祯皇帝认识的锦衣卫百户刘越。
崇祯皇帝也不多废话,当即对刘越交代道:“朕怀疑南方有流寇再次造反,你立刻南下查情况。如果确实已反的话,就待在五省总督熊文灿身边,把每日得到的消息,特别是流贼的动静,都念一遍听听,记住了没有?”
这个要求有点奇怪,不过刘越也只是心中这么想一下,便立刻答应一声。
“要是没有流贼反叛,那你督促熊文灿立刻遣送张献忠并他的义子进京。敢有犹豫,连熊文灿一起拿了押解回京。”
相对来说,这个事情倒是正常一点,不过权力也更大一些了,竟然可以拿下五省总督。刘越心中兴奋,立刻又答应一声,随后,就接了崇祯皇帝的密旨,日夜兼程,赶往南方。
忙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心中感觉时间还是紧迫。原本想着,如今有钱了,就好好把三大营练出来,这样就能拥有和建虏野战的本钱。可如今看来,好像给三大营训练的时间并不多。
河套那边,要是能端掉卫拉特部,一是剪除满清的羽翼,同时还可以震慑其他蒙古部族,另外,也是最主要的,是获得卫拉特部的马。根据虎大威、陈奇瑜和贺人龙的估计,只能能得到上万匹战马。这对于大明来说,提升军力就绝对明显了。另外不符合战马标准的马匹,也可以用作畜力。
可要完成这个目标,光陕西那边留守兵力是不够的,必然是要调动京师三大营的力量。步军还没用,只能是骠骑营可以拨出五千骑。另外,还必须御驾亲征,至少自己要到延绥去坐镇才行。只有这样,甲级窃听种子反馈回来的消息,才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用在战场上。
上一次,自己没有去到对虏作战的前线,那这一次去延绥的话,搞不好也会受到拦阻,并不一定能去成。可这次征讨土默特部的关键,就是自己这个当皇帝的情报系统。要想风险小一些地拿下河套地区,完成既定目标,那肯定是要走一趟的。
不过眼下陈奇瑜还正赶去打前站,自己倒也不急着离开京师,先处理好京师这边的事情才好。
毕懋康虽然没有赶来京师,但崇祯皇帝手中已经有一杆燧发枪了。火器的制造,必须尽快提到日程上才行。因此,崇祯皇帝便带着三杆燧发枪,再次驾临兵仗局。
这时候,兵仗局辖下地工匠,已经招募了不少。就是公告出去之后,有报名就考核,考核通过就录用。至于原有的匠人,都解散让他们回去了。
因此,当崇祯皇帝再次看到兵仗局中的这些工匠时,第一眼的印象,就感觉到了不同。再也没有之前的那种死气沉沉,而是一个个都带着渴望之色。
于是,崇祯皇帝亲自对这些匠人宣布了有关规定。
“朕对你们寄于厚望,希望你们的匠艺是大明最好的,做出来的东西是大明最好的。因此,朕给你们一年时间表现,不是滥竽充数者,一年之后,就可得初级匠人的爵位,赏赐粮田一亩。”
一听这话,匠人群中不由得一阵骚动起来。他们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地,脸上全是兴奋之色。铁匠柳成业的手不自觉间已经紧握成了拳头,心中暗想:只要好好地做一年,就可以得到爵位,还能赏赐粮田,这……这是真得么?
他这么想着,转头看下边上的匠人,发现他们同样非常激动,就知道自己没听错,不由得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虽然说这个初级匠人的爵位,其实只是一个虚衔,根本就没有特权,只能加点俸禄,还能得到一亩粮田;可是,这个对他们这些匠人来说,几乎是白得的。哪怕粮田一亩虽然在南方是算不少了,可在北方还真不算多。但是,这是皇帝赏赐的粮田,这可是一种巨大的荣誉。
有了爵位之后,以后走出去,见了左邻右舍,那身份都不一样,保管让他们都羡慕地眼红。
崇祯皇帝看着他们的反应,心中暗道激励的效果不错。
赏赐粮田这个,对于他来说没有一点压力,就当是给这些匠人的年终奖好了。
短期内,建虏肆虐京畿之地后,很多粮田荒芜,且变成了无主之地。可以从中拿出一些来赏赐。而等到将来,辽东必定是要打下来的,那里缺得不是粮田,而是人,赏赐粮田也不是问题。
崇祯皇帝等他们消化了下刚才的话之后,便又给他们说道:“成为初级匠人之后,每年就有考核。所有人做出来的东西都会核定,分良品、合格以及次品。如若次品数占自身的千分之一以上,且排在同工种的倒数前十分之一,是为不合格;如若没有一件次品,则考核为良好;如若良品数目占自身的六成以上,且排在所有人的前十分之一,同时又没有次品的,则当年考核为优等……”
听他说着这些话,柳成业等人都是全神贯注地听着,并且同时在心中暗自掂量,看自己能不能做到。等到崇祯皇帝讲完时,不少人都如同柳成业一样,紧握着拳头,脸上满满地都是信心。
“……做满三年,每年的考核都是良好以上,就能得到中级匠师的爵位。俸禄,粮田,朕都不吝赏赐。”崇祯皇帝说到这里,扫视着这群匠人,发现他们没有一个人的脸色严峻,似乎都有把握,不由得心中高兴。
于是,他就又接着说道:“不过要想得到高级匠师的爵位,那就要做满十年,且至少八次考核必须为良好以上,无一次不合格。朕问你们,可有信心?”
他的话说完之后,柳成业很想回答说有信心。可是,从来没有在御前说话过,不由得心中又有点犹豫,有点不敢。
其他匠人其实也和他一个心思,都想回答却没那个胆子。
崇祯皇帝边上陪着的御马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一见冷场,不由得脸色一沉,立刻尖声喝道:“陛下问话,耳朵聋了么?”
柳成业听了,看着皇帝好像没有不高兴的样子,便壮着胆子回答了一声道:“有信心!”
那么大一个打铁汉子,说出来的声音,要不是崇祯皇帝耳朵比较好,都不一定能听到。
不过他开口了,其他匠人也都跟着开口,三三两两地,“有信心”的回答,此起彼伏。
对此,崇祯皇帝倒也不在意,知道自己的身份,让他们忌惮,也无所谓回答齐不齐整,大不大声,就又接着说道:“至于专业匠师以上的爵位,就不是做多少年可以得到的,而是必须要有额外的功劳才可以。比如改进工艺,发明实用的东西等等。你等可明白么?”
“明白了!”这一次,柳成业等人,在崇祯皇帝问出话之后,都不用王承恩去提醒,就一起回答了。当然了,声音还是有点低,他们都是不自觉地压低着嗓门。
“另外,你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如果不会写字,可以找局内文书,让文书帮忙记录;只要所写经验切实有用,则也可作为功劳记录。越实用宝贵的经验,功劳就越大。有关这个,朕会亲自把关。如若让朕满意者,可不用逐年熬资历,朕可以越级提拔,视功劳大小封爵位。”
这个就是为技校所准备的,不过最初的时候,应该只是在兵仗局这边开一个。等有实践经验之后,再进行推广。
听到皇帝的这个话,柳成业不由得心中一动。自己也算是京师有名的铁匠,擅长的东西也有,要不,就拿出来看能不能换爵位?
和他有同样心思的,自然也是有的。不过他们多少总有顾虑,毕竟每个人所擅长的,在以前的时候,就是赖以生存的技能。虽然说进了这里,每月都有俸禄,不用再愁吃喝。可多少总是有点犹豫的,最大的疑惑,就是不知道说出去之后,能有多大的功劳?
微笑地崇祯皇帝扫视着每个匠人的脸,关注他们的神态,忽然,他的笑容收去,转而严肃地说道:“有赏便有罚,如果有连续两年的考核是为不合格,那爵位降一等,再不合格,则剥夺所有爵位,朕不会再要这样的人做事,明白么?”
听到这话,柳成业等人虽然心中有把握,可还是暗自告诫自己,连忙回答道:“明白了!”
猜你喜欢